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35|回复: 1

杀毒引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7 18: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ianzhenbo 于 2010-6-7 18:05 编辑

杀毒引擎是一套判断特定程序行为是否为病毒程序(包括可疑的)的技术机制。一个完整的技术引擎遵守如下的行为过程:
非自身程序行为的程序行为捕获
   包括来自于内存的程序运行,来自于给定文件的行为虚拟判断,来自于网络的动态的信息等等。一般情况下,我们称之为引擎前端。捕捉的方法非常多,除诺顿以外的杀毒软件采用的都是行为规范代码化的方法。诺顿由于与微软有着远远高于其它厂商的合作关系,其实现过程比较独特。
基于引擎机制的规则判断
  这个环节代表了杀毒引擎的质量水平,一个好的杀毒引擎应该能在这个环节发现很多或者称之为相当规模的病毒行为,存而避免进入下一个判断环节。传统的反病毒软件引擎使用的是基于特征码的静态扫描技术,即在文件中寻找特定十六进制串,如果找到,就可判定文件感染了某种病毒。但这种方法在当今病毒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已经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了。为了更好的发现病毒,相继开发了所谓的虚拟机,实时监控等相关技术。这个环节被叫做杀毒软件引擎工作的核心层。
  杀毒引擎与要将非自身程序行为过程转化为杀毒软件自身可识别的行为标识符(包括静态代码等),然后与病毒库中所存贮的行为信息进行对应,并作出相应处理。当然必须承认,当前的杀毒软件对大量病毒的识别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因此一个足够庞大的病毒库往往能够弥补杀毒软件引擎的不足之处。但是必须意识到,如果在核心层阶段就可以结束并清除病毒程序,那么杀毒软件的工作速度将会大幅提升。“很可惜的是,当前我们没有足够聪明的杀毒引擎来完成这个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有病毒库的原因。
主流杀毒引擎
   1 Kaspersky (卡巴斯基):来自俄罗斯的世界著名杀毒软件——反病毒引擎和病毒库,一直以其严谨的结构和快速的反应速度为业界所称道——杀毒强悍、果断、彻底是其一大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它连年获得诸多奖项、殊荣,目前世界上用卡巴斯基引擎的品牌非常多。白璧微瑕——占用内存略多一点,但7.0已大有改进。
  2 Dr.web(大蜘蛛):是俄罗斯官方和军队采用的产品。军方也有普通电脑嘛。。。但放机密的电脑和作战指挥用电脑都不是普通电脑,不用windows系统,不联网,也不用杀软!!
  除了该公司自己的产品外,采用该引擎的品牌还有“韩国驱逐舰”等。它从来不把二进制病毒和不能发做的木马列入病毒库,但对付变种病毒和木马绝对强悍,可以干掉加密XTA算法的病毒。 DR.web杀较难杀的毒和脱壳是很厉害,所以可留着做辅杀。不适合做主杀,因为病毒库太小,很多家里常见的小病毒、木马反倒杀不了。。。
  3. Norton(诺顿):防止侦测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所以有时被病毒破坏。但其隔离机制还是很完善的。前些日子,它的一起“误杀”事故使其国际声誉大打折扣,随之“粉丝”逐渐减少。
  4. McAfee(麦咖啡):来自美国的著名杀毒软件。收购所罗门公司——所罗门的引擎。全球最畅销的杀毒软件之一(世界排名第六)。它具有VShield自动监视系统,会常驻在System Tray。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8: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ianzhenbo 于 2010-6-7 18:12 编辑

Threatsense引擎

  我们常会听到「某某防毒品牌比其它品牌优胜」、「某品牌屡获权威测试机构最高评价」之类的宣传句子,但说到防毒品牌之间有何差异,却未必人人说得出来。事实上,优胜的防毒品牌采用了怎样的压倒性技术,让它在测试中傲视同齐?这些技术又有何革命性的意义,更周全地保护我们的计算机安全呢?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剖析 NOD32 专利的 ThreatSense Technology 与崭新的 ThreatSense.Net 系统。   
      直至现时,几乎所有防毒软件还是主要透过病毒数据库里的病毒特征数据,以此与扫描中的档案们加以对照,从而把合乎条件的真正病毒区分出来。面对几乎每天都有新病毒或变种出现,各防毒软件也唯有不断进行特征更新 (Signature Update) 与壮大自己的病毒数据库,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把最新的病毒特征数据收录其中。   
      这种处理方法看似简单妥善,但网络世界里出现过的病毒种类高达 7 万多种,即使是仍活跃的品种数目也达到数千种以上;若病毒数据库要一口气全数收录,数据库体积必然非常庞大,就是在扫描系统时进行逐笔数据对照,过程也极为费时。因此,像 NOD32 等较先进的防毒程序,已逐渐改变这种特征检测 (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的防毒方式,进化成采用较新型的普遍特征 (Generic Signature) 检测技术。   所谓普遍特征,就是指同一病毒族群中的不同变种,多半含有相同的病毒特征。不少病毒最初是以单一品种出现,及后经由其它病毒作者修改或自行演化,最后变化出数十种以上的病毒变种。若以传统特征检测方式处理,病毒数据库便要为每一种病毒变种也制作一笔独立的特征数据;而较新的普遍特征检测,则会从各变种中找出共同之处,包括一些非连续的程序代码,以此制作出通用的品种普遍特征。   
     在进行系统扫描时,由于采用较少笔数的特征数据项已能检测同样庞大的病毒种类,因此进行对照工序时便能大大缩短时间。同时,对于由同一品种源头变化出来的新变种,只要吻合该族群的普遍特征条件,即使未更新病毒数据库亦很有可能成功进行拦截。因此,NOD32 更新数据库需时极短,每次更新不过下载 20KB 至 50KB 不等,绝不会加重网络与硬盘的负担。   
     不少使用过 NOD32 的用户,都会惊讶它体积纤巧与速度惊人,其中一个成功之处在于 NOD32 采用综合性防护架构 (Integrated Protection)。NOD32 利用单一 ThreatSense 引擎处理病毒、蠕虫、广告软件、木马、间谍软件、网络钓鱼等各类恶意程序,大大简化工序与执行效能。某些防毒品牌利用多套独立软件处理不同的恶意程序,整套套件容量高达数百 MB 之巨,这样不单加重了系统负担,复杂的架构也造成管理困难,甚至在重迭的防护机制里造成保安漏洞。相比之下,根据 Virus Bulletin 的测试指出,NOD32 的综合性防护架构的扫毒速度往往比其它防毒品牌快 2 倍至 5 倍,表现非常出众。   
    高级启发式技术 互联网的普及,让新病毒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散播至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恶意程序的作者们在撰写新的病毒、蠕虫与间谍软件时,也致力于如何绕过防毒软件的法眼,包括利用各种组合与包装技术来伪装,好让自己的「大作」可侵入系统大肆破坏。即使采用普遍特征 (Generic Signature) 检测技术,若遇上并非由已知病毒变种而来的新病毒品种,也就是说病毒库内并无有关特征数据,防毒软件还是无法将新病毒辨认与进行拦截。为了更迅速应对危机,防毒品牌无不强调更新病毒数据库之快;但即使行动有多迅速,在病毒首次现身与用户成功更新数据库之间,还是存在一段时间差,这段时间差可由数分钟到长达数天不等,视乎防毒品牌的效率而定。   那么,计算机系统在这段时间里不就宛如出现缺口,任由病毒肆虐?针对这种状况,NOD32 的 ThreatSense 防毒引擎里除了具备普遍特征检测外,亦加入了更卓越的先进启发式技术 (Advanced Heuristics Technology),有效防止新变种的蠕虫与病毒入侵。该技术是一种主动式防护(Proactive Protection) 技术,它辨别病毒的方法并非依靠任何特征数据库,而是在档案扫描时主动地拆解与分析档案的执行码,并在虚拟的仿真系统环境里执行它,以观察是否包含任何具危险性的恶意行为。   
      该技术可说与普遍特征检测技术互相补足,构成完美的保安防线。例如,在 2005 年 9 月出现的 Win32/Bagle.DC 与Win32/Bagle.DD 蠕虫病毒,特性是透过电子邮件方式感染,当时则以每小时 2000 封电邮的速度向外散播;它在设计上故意避开了依靠特征检测系统,使绝大部分依靠特征更新的防毒软件无法作出实时响应。而 NOD32 的 ThreatSense 引擎则迅速发现该入侵,显示了主动式与实时防护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国际权威的主动式防护测试里,ThreatSense 引擎均能成功拦截超过 9 成以上的零日攻击蠕虫与病毒 (Zero-day worms and virus),表现超卓。   为了强化 ThreatSense 引擎的准确性与效率,NOD32 在最新版本里加入了崭新的 ThreatSense.Net 预警系统。该系统可说是把 ThreatSense 的优秀病毒分析能力,由个人计算机范围拓展至全球性规模处理;每当客户端的 NOD32 遇到疑似病毒的档案时,便可自动或手动地将该档案压缩加密,并经由电邮寄送到 sample@eset.com,快速地交由 ESET 原厂的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究;一旦发现确定为病毒,厂方便可尽快进行后续的处理动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5-2 07:34 , Processed in 0.0850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