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4

印度人的职场逻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4 07: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人的职场逻辑学
小彤妈杂货笔记

记录生活和学习的东西





​关注她

印度人是硅谷高管CEO最多的国民, 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的努力,硅谷早已建立起了一个成熟的印度圈生态,各类行业拥有强大的人脉关系网。那今天就来扒一扒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职场上如此如鱼得水呢?
1、心态上——更主动
印度人在汇报上更主动,有一篇报道是说柴哥在谷歌工作的一些丰功伟绩,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工作中的细节,曾向硅谷有名的女CEO梅耶尔(后来的yahoo CEO)汇报,梅耶非常忙碌,管理风格剽悍,没空理他,他就经常站在老板办公室外,有的没的都大声汇报。这样有点略微偏激的作法虽然可能有些地方行不通,但是他为了保证让老板了解每个细节的行为确实很值得人学习,有一种近乎执念的疯狂。
2、行动上——反馈及时,沟通充分
印度人常常会在交流上花费巨大的经历和时间,印度人常会把很多事情说明白了再干,前期沟通时间很长,几乎所有相关人员都了解了再动手,然后再在每个节点上形成共识。这样的好处是把所有想的告诉执行者。
3、表达上——善于演讲、汇报和陈述
印度人的演讲汇报能力可是出了名的,在各大演讲平台,印度人总能用充满幽默感的言把一些语言简练化。一群人拿着啤酒饮料走来走去的场合之中,这些印度同事总能找到攀谈的对象,即便那咖喱味的英语在我们听来很难懂,但似乎那些欧美的同事都能准确Get,并发出开心的笑声。并且印度人善于搞好与领导的关系,内心散发出一种蜜汁自信。
以上就是我了解到的一些印度人的职场和社交逻辑,有趣和自信的灵魂是每个人在职场走得越来越远的主要原因。
欢迎大家给我留言~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07: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人接管硅谷的十大法宝
行走的Root
​






​关注她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目录

收起


一、语言优势:


二、进取心:


三、自信侧露(Assertiveness):


四、沟通能力:


五、抱团及传帮带:


六、高情商:


七、适应力强:


八、管理的训练:


九、忠诚:


十、 融入主流:











转载自:皮皮蝦 作者非常客观理性分析
都说在美国的职场中能理出不少管理精髓~皮皮蝦这篇文章很在理的分析了印度人职场表现。

有一则笑话,中美俄三国在一起争论谁在领导世界,但不能达成共识,于是求问于第三者、印度总理莫迪。

莫迪说,别看刚结束的奥运会,尊贵的三国奖牌名列前茅,我们印度少得可怜。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首席执行官CEO才是我们印度人最有名的出口产品啊。请看:
1. 谷歌及其母公司Alphabet的CEO是印度人桑达尔·劈柴(Sundar Pichai),
2. 微软的CEO是印度人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rayana Nadella),
3. IBM的CEO是印度人阿尔克温·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
4. 百事可乐的女CEO是印度人英德拉-努伊(Indra Krishnamurthy Nooyi),
5. Adobe的CEO是印度人山塔努力(Shantanu Narayen),
6. 诺基亚的CEO是印度人苏里(Rajeev Suri),
7. 摩托罗拉的前CEO是印度人Sanjay Kumar Jha,
8. 花旗集团的CEO是印度人Vikram Pandit,
9. SigmaAldrich的CEO是印度人Jai P.Nagarkatti,
10. 数据存储公司NetApp的CEO是印度人 乔治·库里安 (George Kurian),
11. 万事达(MasterCard)的CEO是印度人Ajaypal "Ajay" Singh Banga,
12. 星展集团(DBS)的CEO是印度人Piyush Gupta,
13. 制药巨头诺华(Novartis)的CEO 是印度人Vasant "Vas" Narasimhan,
14. SanDisk的CEO是印度人Sanjay Mehrotra,
15. 曼哈国际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包利华(Dinesh C. Paliwal),
16. 美光科技(Micron)的CEO 是印度人Sanjay Mehrotra,
17. PaloAlto Networks 的CEO是印度人Nikesh Arora(也是前软银总裁),
18. ReckittBenckiser的CEO是印度人Rakesh Kapoor,
19. 洋酒帝亚吉欧(Diageo)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孟轶凡(Ivan Manuel Menezes),
20. 德勤全球的CEO是印度人Punit Renjen,
21. Cognizant 的CEO是印度人Francisco D'Souza,
22. Wayfair的CEO是印度人Niraj S. Shah,
23. 杜蕾斯、美赞臣母公司利洁时的CEO是印度人Laxman Narasimhan,
24. 软银愿景基金的CEO是印度人拉吉夫·米斯拉(Rajeev Misra)。
以上诸多公司,许多是硅谷著名大厂,好像除了苹果以外都被印度人给接管了。谷歌董事会,印度人占去了13位高层领导中的4位。2012年,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已达15.5%!连前白宫首席顾问班农前年都公开抱怨亚裔在硅谷高科技公司比例太高,当时我还觉得很不愤,后来才知道他指的是“2/3到3/4的硅谷总裁来自南亚或亚洲”。

政界也一样,印度裔拿下了美国多个州长、部长、国会议员等重量级位置,其中包括美国驻联合国大使Nikki Haley、曼哈顿联邦检察官和踏入白宫的半印人贺锦丽。还有英国财政部长和内政大臣、爱尔兰总理等。

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许多人说他误以为这个大陆就是印度,现在看来人家哥伦布没错啊(哥伦布说,我早说了这是印度,你们就是不信)!写这篇文章,日思夜想,昨天夜里做梦,居然梦见唐僧对我说,现在知道我为啥要去西天取经了吧?

美国七大族裔,黑穆墨华三犹白,华人是两不靠。黑人现在是特殊民族,已经有两个节日了(马丁路德金日和Juneteenth)。西裔人口数量大,在加州都把白人挤成第二族裔了,他们和黑穆两族一样在升学和就业上得到很多照顾。白人是主流民族,以"黄蜂"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s, 即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为正宗。犹太人更不得了,主导着金融、媒体、教育、影视诸多重要领域,人口比例这么少,诺奖就占了1/3。现在,华人一直小看的"阿三"也成就非凡了,而且他们的平均家庭收入远高于其他族裔。

华人当然有一些杰出的企业家:NetScreen的邓锋,飞塔(Fortinet)的谢青,YouTube的陈士俊(Steven Chen), Webex的朱敏,Zoom的袁征(Eric Yuan),Marvell的戴伟立夫妇,黑莓的程守宗(John S. Chen),雅虎的杨致远(Jerry Yang),Nvidia的黄仁勋(Jensen Huang),AMD的苏姿丰(Lisa Su),Xlinx 的 Victor Peng,DoorDash的Tony Xu,还有李开复(有没有我遗漏的?)。可是,依我看,这个名单还不够长,而且其中很多人很早就来美国了或者在美国读了本科(比如,Tony Xu,陈士俊,李开复分别在3岁、8岁和11岁就到美国了),而那些印度CEO绝大多数都是念完本科甚至研究生才来美国的。

在为上述成功的华人骄傲的同时,我们也要玩味一下印度人成功的他山之石(或玉)。清华在硅谷有一万校友,北科复交浙诸校共有十万校友,何以被印度人的光芒所遮盖?印度人有何神通可以在硅谷如此风光?

下面我引用一段微信里热传的分享,作者不详。这段体悟发人深省: 教了3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班上学生基本都是在硅谷全职工作的中印engineer,周末来上课的,也说说我的几个小感受:

1. 上课发言提问的基本都是印度人,而且很严肃认真的跟你eye contact。

2. 印度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找我聊天,讨论技术或者让我帮忙介绍工作跳槽,中国学生下课基本坐在自己座位上在玩手机或者看电脑。

3. 每学期第一次作业让他们写自我介绍和对课程的期望,印度学生基本把自己吹嘘一通,结尾说教授你第一天的课讲的真好,我期待后面学到更多东西,中国学生基本就是干巴巴的简历稍微改一下。

4. 期末的论文project,印度学生至少一半人会包装的很好看,前面加上封面和目录。而3个学期,几十个中国人,虽然基本都是国内重点学校毕业,我就没有看到一个这么做的,基本都是word文档里面几个大标题,对应着我要求的内容。

5. 考试成绩,高分基本都是中国人, 说明他们还是更认真的学了的, 但是印度学生会找我要分,说他们学的多么认真多么辛苦。

6. 学期结束,印度学生会给我的evaluation打高分,留言吹捧,再加我的linkedin要求保持长期联系,中国学生很少有这么做的。

这些学生都是在硅谷工作的,我想基本可以解释为啥印度人在硅谷普遍比中国人混得好了吧。
以上这段文字很感性,信息量很大。不过我想根据本人的大量阅读及亲身体验,更系统地梳理一下观察分析所得,并在骨架上加入一些beef和解析评点,总结出以下老印成功的十大法宝供诸位评鉴:
一、语言优势:
老中认为老印英文好,会吹。老中嘴笨,总是吃亏。虽然老印一口“咖喱味”英语很难懂,但人家老美却一点不觉得。原来是咱的英文水平不高,兼容性差,所以听不懂。在老美的耳朵里,老印尽管口音很重,但是用词、语法、语气、语调、停顿、强调都很到位,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当老印和老美谈笑风生、自如玩笑、乱飚俚语时,老中只能干瞪眼,羡慕嫉妒恨。

老印的英文好一点不奇怪,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他们的精英教育一直是英文。本人一直因为托福成绩高而小有自信,当年读博时比我后来的一个印度女孩,托福考了660多分,比我还高一点,于是就想向她请教一下如何学得这么好。结果对方一句话我就不想继续问下去了,她说她从三岁就开始学英文了。

硅谷维立曾在一篇文章中举例说,她和印度同事散步时,同事会形容太阳“scorching”(灼热);在会上表示看法时,印度老板会评价她的观察“astute”(敏锐)。这些词虽然老中可能也认识,但从没看到老中使用过。

维立讲的情况实质就是,老印的speaking词汇是老中的reading词汇。同一个人的外语词汇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应该是:reading的词汇量最大,listening的词汇量次之,speaking的词汇量再次之,writing的词汇量最小。会读的词听的时候未必听得懂,听懂的词自己说的时候未必会用,会说的词写作的时候未必能写得出来,但能写出来的词基本上一定会听会说也会读。所以,人家老印口头表达时运用自如的speaking词汇量(说不定也是人家的writing 词汇量),恰恰是我们老中的阅读词汇量,差距就大了。

由于中文不太强调(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时态和语态,老中还经常在时态语态上犯错误。比如有一个老中不了解情况,搞错了一件事,老板讲明了情况,纠正了他。他想解释,开口就说I don't know this。老板更不高兴了,而他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其实就是时态用错了,他应该说I didn’t know it. 他用现在时意思就是说他明知故犯。老板想我都告诉你了,你还说你不知道。

还有,我不止一次看到老中写的文字里(不同的老中噢),忘了(也是不习惯)用虚拟语气,那样意思就完全拧了。比如他本来想说,"我当时如果有时间,这事就已经处理了"。可是他用的句子根本就不是虚拟语气。有的人经我指出后能立刻恍然大悟,有的人指出了也还不明白。如果这是口语中犯的错误,我倒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说话的时候顾此失彼难免不周到,可是这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达到本能地正确运用的程度,只能说明老中自认为语法过硬,其实也只是会考试而已。(听得刺耳是吧?申明一下,我是在说我自己呢,好了吧?)。

有职场专家注意到,老中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喜欢在ppt上面放很多字,使得slide too busy,这是一大忌。正确的做法,每一张slide上五六行字为宜,字数也要精简再精简。老中搞这么多字,一方面是由于提炼总结的功力不够强,太专注于细节;另一方面是因为英文的水平不能熟练到完全脱稿的程度,所以需要文字提示。
二、进取心:
老印一般都苦大仇深,对成功有饥饿感,对财富和升职更加渴望,所以很拼命。谷歌的CEO劈柴小时候连电视和汽车都没见过。这个毕业于印度名校IIT的高材生,让我想起了宝莱坞的电影《三傻》(Three Idiots)。这个电影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尤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很像,表现贫苦的小人物为了个人命运奋斗的故事,非常感人,很励志,建议大家都去看。片中的人物就是过五关斩六将考入IIT的学生,他们承载着父母的极高希望,但有学错专业想自杀的,有天纵英才的穷孩子不得不代替富人上学的。影片的格调也非常的喜剧化。IIT是印度理工学院的缩写,比MIT(麻省理工学院)还要难考进。据说该校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硅谷的科技公司抢光。
老印的进取心或者叫野心,英文是motivation。因为常怀此心,所以喜欢折腾(中国女翻译的神译为z-turn,也可译为alliswell)。这种折腾是以长远目标为方向的,就是我们少年时常喊的口号“时刻准备着"。你看劈柴,家里那么穷,他在斯坦福毕业后并没有急着去找工作挣钱,而是又去了大名鼎鼎的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拿了MBA。微软的CEO纳德拉在职业生涯初期,平时在公司应对繁忙的工作,周五下班就从西雅图飞到芝加哥横跨半个美国去上课,整个周末都耗进去了,整整辛苦了两年,最终获得芝加哥大学MBA学位。他们这样做为以后走上最高层夯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去年刚去世的名博主润涛阎, 以观点精准老到著称,他很久以前有一篇比较老中老印的文章很有见地。他认为老中骨子里认同了“当螺丝钉” 的人生价值观。老印所受到的教育是要成为“螺丝刀”去拧“螺丝钉”。老中认为老印抢了自己的位子,其实不然。老印抢走的位子与老中无关,他们抢走的是犹太人或美国白人的“螺丝刀”位子。

这一点刚好与去年三月的一篇专业论文观点相同,那篇论文发表在PNAS上,第一作者是MIT斯隆商学院的教授 Jackson Lu,共同作者还有密西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最近中文报道忽略了后两位作者, 只说是MIT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因为第一作者是华人?)。文章的标题是"Why East Asians but not South Asian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为什么东亚人而不是南亚人在美国的领导位置上人数不足)。根据文中的统计,南亚人不但比东亚人获取(attain)更多的领导岗位,甚至也甚于白人(more likely than whites to do so)。
三、自信侧露(Assertiveness):
Assertiveness这个词正是上面提到的论文里用到的,中文还不好翻译,找不到特别贴切的对应词。我不想用霸气侧漏,因为印度人的自信恰到好处,既不过于谦卑,又不显得霸气,而是气质上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信心。这正是领导力所必备的素质,表现在语言上清楚从容,行动上果断坚定,所以我们老中总觉得老印都是“凡且信”(来自杨笠的名句:为什么他们那样的平凡,却又那样的自信?)。

而东亚人含蓄被动的沟通方式,与美国文化和职场标准不匹配。这种沟通,有时是信息不明确,有时是沉默不活跃,方式也不积极外向,以致于自己的诉求可能没有让他人充分注意到。而且在外国人眼里,东亚人长得都一样,本人读博时就曾经被人错认为另一个人了。这往往就造成亚裔在职场上不容易被人记住,遑论贡献被认可了。对此有一个专门的术语——Interchangeable Asian(可互换的亚洲人)。东亚的儒家文化主张做好工作的同时保持“低调”,不要那么张扬,待人接物要保持和谐、避免冲突,有冤有不平要隐忍,不要做“会哭的孩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印为达到目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畅所欲言,直抒己见,甚至进行建设性的对抗。这是我们老中自己不太能舒服地做出来的,别人这样做我们也不欣赏。我们常认为老印aggressive(强势)讨厌,那是拿我们中国文化的尺子来量的。你眼中的aggressive在老印老美的眼中,可能反而是优点,是有主动性。

记得多年前,我送孩子去参加一个活动。参加活动的大多数是老中,也有个别老印。活动中大人们没事,华人家长聚在一起聊天。有一个印度妈妈非常着急,很想参与,但她听不懂中文,又不想遗漏重要信息,于是走过来对我们说:很高兴能认识大家,我很想参与大家的讨论,可惜我不会中文。当然我应该去学中文,但是你们知道这对我来说太难了,也来不及了,而且我也太老了。大家能不能用英文?她这样一说,我们大家当然也不好意思了,只好随她了。你看她情商也很高,她知道无权要求大家迁就她,就首先说是自己的错(不会中文),然后求得同情。我们老中就不好意思这样做。

上面提到的卢教授(Jackson Lu)/MIT的论文,对比了东亚人(主要包括中日韩三族)和南亚人(主要是印巴和孟加拉裔)。为了尽量消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研究团队在研究时对英语流利程度、教育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情况类似的人群做了控制选择。

研究人员收集了2010年至2017年间五百强公司的数据,结果发现:美国每百万南亚裔平均有2.82位CEO;每百万白人中有1.92位CEO;而每百万东亚裔只有0.59位CEO,几乎是印度人的五分之一。很显然东亚裔在美国遇到了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的限制。我觉得用竹子比喻很妙,真的隐含了东方文化中竹林七贤与世无争的性格。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语言吗?不。前面已说,他们对语言水平的影响已做了消除处理,是对比英文水平相似的人群,比如华二代和印二代就没有语言上的优劣之分。

是因为进取心(motivation)吗?不同于笔者的前述观点,研究团队发现两者在工作上的进取努力程度同样高。

是因为偏见(prejudice)吗?也不是,他们发现东亚裔比南亚裔更受青睐,受到的偏见反而更少。

那到底是什么呢?问题正是出在assertiveness上,这被认为是最显著的差别。卢教授说,“在儒家思想的强烈影响下,东亚文化鼓励谦逊、和谐与稳定。东亚人在文化上可能不太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著作《争论不休的印度:关于印度历史、文化和认同的笔记》(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Writings on Indian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中也提到,印度文化鼓励辩论和争论,这与儒家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印二代的教育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他们从小就热衷于参加各种辩论和演讲比赛,家长们也积极志愿做裁判。
卢教授等人的论文最后提出的建议是敦促美国主流社会充分意识到东亚文化背景的差异,调整对领导力才能的固有认识,包容多元文化,体认到成功的领导力可以有不同的风格。

卢教授的用意当然是好的,但是太过于理想化了,要等主流社会的整体改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时间的。窃以为,真正最有效的快速解决办法就是我们华裔从自身做起,入乡随俗,自我完善,英文里有句谚语,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切不可做过头了。我们华人大多数人的缺点是缺乏自信,但是也有少数人一旦爬到高位,就变得霸道跋扈,这是从封建专制文化带来的恶习。表现为不尊重人,缺乏倾听的能力,喜欢打断别人的话,交谈中不是试图去理解别人、去思考对方有无道理,而是盘算着如何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特别在乎自己的自尊心和面子,甚至有时yelling。以为这样才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领袖风范,其实依仗的是自己的职位带给别人的压力,而不是来自个人魅力或管理才能,后者才是让人心悦诚服的领导力。威权和威望是两码事,自信和自负也是两码事。所以对人对己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切不可错把平台当能力。
四、沟通能力:
注意:沟通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好只是沟通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沟通能力好还需要较强的逻辑水平、交流过程中对对方想法的准确理解、说服或者是被说服的智慧、抓住主要问题并简化枝节的效率意识、探准对方需求获取双赢的本领、说话的方式方法、鼓舞激励团队的技巧,等等等等。

不说英文,就说我们老中用自己的的母语讲述事情,有的人就可以条理分明、语言生动、表达流畅、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但也有的人讲话拖泥带水、主题分散,有时前言后语重复,甚至是车轱辘话,豆腐三碗、三碗豆腐来回转,但同时又往往遗漏关键信息的必要交待,还时常开始时铺垫冗长让人摸不着头脑或失去耐心。这些都是由于从小缺乏训练、表达机会常常被大人剥夺造成的。所以不要抱怨是英文阻碍了自己的前程,实在是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就算英语成绩得了高分也不见得比得上敢讲会讲的老印。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老中的白人老板有事请了一天假,布置老中做一件工作。第二天早晨老板来了后,老中迫不及待的向经理表功,首先告诉老板昨天大事不好,在工作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这个麻烦那个麻烦(停电了,着火了,等等等等),他如何采取了这种做法那种做法分别克服了这些麻烦,最后终于解决了。大讲特讲,一五一十,讲了十分钟。你觉得老板会有耐心听下去吗?老板不急才怪呢。老板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结果!老中应该开门见山地就告诉老板,昨天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都解决了(放心!),然后再看老板有没有时间听他详细啰嗦。

我们都受过专门的训练,中学课文里就有新闻范文(记得那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稿怎么写的吧?):所有的新闻稿最开始的第一段就是开门见山的简要叙述,就是整个新闻的要点和结果(这个叫导语)。看看最近的奥运新闻报道就知道了,第一段一定会说是什么比赛,谁对谁,赢了还是输了,下面几段才是细节。科学论文也是这样,最开始要有摘要,说出结论,然后才是步骤过程讨论等。你又不是在叙述悬疑侦探故事,没必要图穷匕首见,把结果藏在最后才和盘托出。老中习惯先细节后结论、先罗列再总结,大概是受了归纳法的影响。其实要改变习惯,用演绎思维。以后和老板汇报工作,少废话,先抛出导语来。

老印的沟通能力的确很有一套。最突出的就是现在贵为谷歌CEO的劈柴。他为什么能上位,别的才能不说,他有一绝,其他人都望其项背:他是公司里面唯一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人。两位创始人的话别人听不懂,需要他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翻译"一遍才能豁然开朗,下面人的话需要他用上层听得懂的语言传达解释,你说神不神?
沟通能力的核心就是善解人意,这是硬核理工男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Heel)。
五、抱团及传帮带:
华人对老印最常见到的诟病就是,一个老印上了位,就会招来一批老印,慢慢的整个组里老印成堆,而且还刻意提拔自己人。而咱老中最怕别人说自己任人唯亲,总是撇清加避嫌。其实老印这样做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这叫举贤不避亲。美国人在管理上一个可以理解的共识是,同一族裔、相同文化的人,信任成本较低,对工作是有利的。

老印这种抱团文化还体现在传帮带上。我经常在星巴克里看到年长的老印和年轻的小印一对一坐在那里,就职业发展、生涯规划讨论和答疑,长者面授机宜、排忧解难,小印醍醐灌顶、频频摇头(印度人摇头表示赞同),很多次老印小印一起摇头,频率幅度惊人一致,连过程中的轻微停顿都像双人跳水一样一致,搞得我差点笑场。人家这种做法,使晚辈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就是说,每个小印的背后都是有教练的,有长胡子的人在后面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人的一些专业协会为年轻人安排的mentorship项目,mentor居然比mentee人数还要多,徒弟们也不积极请教。不善用资源、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人生,除非天纵英才,焉能不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就像开车时有时需要扭头一样。传帮带就起了这样的作用。如果有机会,我会告诉小中在职场上要注意的很多细节。

比如,不要试图掩盖错误,乱找借口,真诚承认错误不丢人。我在职场中有见到老中及时承认自己的疏忽,而且是在数人的场合,当时我对他肃然起敬,相信其他人也有同感。谁没有human error呢?我也同样见到有人随口就能胡诌辩解之词,除了佩服他的急智,其实内心是看不起的。谁也不是傻子,这种牵强的辩解只会伤害此人的credibility。对此,我有大量生动的例子,就不举例了,免得对号入座。

还有同胞太关注细节,以致于丢了general picture(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甚至没搞清任务要求,就匆匆扎进活里干起来,结果干的不符合要求,犯了"审题不清"的错误。这种过失有时是关键的,因为可能错失了deadline。一定要避免这种问题,有时和任务源头做些交流是必要的(我把这叫对表)。

还有人自以为精益求精,完全不顾紧迫的timeline, 一味绣花,过分追求完美,并且极其顽固,不明白效率和质量的平衡,对已经reasonably good enough的东西不放手。当相关方给出负面评价时,还觉得意外和委屈。所以,要主动了解别人的反馈,而且要虚心思考自己是否存在问题。

还有,一定要保持职业操守,特别是遇到了不好的老板也当如此。你不是为他个人在工作,你是在为整个公司也是为你自己在工作。我的一位好友是个洞若观火的华人高管,据他观察,他工作过的好几个公司,最认真努力的员工往往是华人,但最偷懒、表现差劲的员工也是华人。有一个华人,为了制造人在岗位的错觉,居然把电脑设置成一直不黑屏的状态。此人可以在老板在和不在时表现截然不同(慎独不好)。所以,不要耍滑头耍小聪明,踏踏实实不亏。

咱们再说回老印来,你会发现他们的私下聚会很频繁。这种聚会与华人的三五好友小聚迥然不同,他们动辄上百人,拖家带口,同事同学同乡朋友亲戚家人,组成了庞大的网络,这样形成的社区有很强的凝聚力。听说在这样的社区的环境下,整个集体会很默契,如有必要甚至可以为其中的重要成员不惜对外隐瞒某些事情。如果有任何人胆敢有任何背叛行为,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得到很重的惩罚(就是社死啦)。

印度人的专业协会也发展得非常好,不仅成员上千上万,而且组织得非常有序和有成效。比如最有名的印度企业家协会 (TiE),有年会,有各种专业讲座包括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还会组织各种活动促进人际交流和建立人脉网络,义务帮助年轻人和新移民,还为成员提供创业的种子资金,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还走出来,和华人组织建立联系,能量特别大。这些对老印个人的成功很有助力。个人成功了,整体也就成功了,反过来也会使协会更成功。
六、高情商:
中文很有意思,任何事都可以两面说。同样的事,是亲者就奉上褒义词,是仇者就拿贬义词侍候。

如果我自己人际关系好,那是我能力强、情商高。但要是不喜欢的人很会为人处事,那就是八面玲珑的马屁精和滑头,会哄会忽悠,所以爬得快。老印在老中心目中就是后一种形象。

而如果我自己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那就是因为举世皆浊我独清,我不同流合污,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若是别人人际关系不好,那就是他失道寡助,应得活该。

有人动不动说自己因为有许多好朋友所以情商不差,但可惜就是和有些人处不来。Well,正是能够和不好相处的人也能把关系搞好才是情商高的表现,你的朋友本来和你就是情投意合,关系好不是本事。

老印的职场情商的确不一般。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老板会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特别擅长理解老板, 做事很到位。想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直接下属就是印度人,他非常感叹地说印度人的确太好使了。比尔盖茨基金会中方首席代表李一诺曾在美国的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过,当时她手下也有几个印度人助手,她说她太喜欢他们了,因为他们做事情真的就是非常让人满意。

老印和老美有个共同点,就是嘴巴甜,很会夸人。老中贬之为溜须拍马,这又和我们的文化有关。我们从小被父母老师等长辈批评,即使做得很好,也被要求不要骄傲。被批评却是家常便饭,因而养得皮糙肉厚。我们不习惯夸赞别人,觉得肉麻说不出口,也不习惯被夸。结果是,我们见不得满口好话的人,本能地总觉得此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夸人,一定心术不正、包藏祸心。我们已经不习惯人类正常的友好互动了,刚到美国来的时候见到陌生人对我们点头微笑还会很奇怪。说实话,真诚地夸赞别人是一种美德,是对别人的recognition(肯定)和成全,也是自信大气的表现,这是我们需要花力气做的功课。欣赏夸赞别人不需要什么成本,又不是你家的财产用用就消耗光了,那么小气干什么?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不吝夸奖他人的。

其实老印的优点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如果我们因为内心排斥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那就永远不可能进步。君不见,我们华裔有时讨论问题会情不自禁地大声,给对方造成压迫感?也有华裔高管性子急,一有风吹草动就急不可耐地催逼下属做事情。殊不知,你不分轻重缓急,事事都是一副火烧眉毛状,员工就会stress out,事事紧急就是没事紧急。还有人没有耐性,一点就着;或者不沉着,焦虑成性,这些都是可以传染的负面情绪,因此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在anger control和anxiety control上多修炼。

华人当然有杰出的老板。Zoom的CEO袁征(Eric Yuan)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待人接物总是面带微笑,从来没见他急躁焦虑,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感觉。他把公司的宗旨定位在deliver happiness(传递幸福),所以员工喜欢他,评他为最佳老板。我的另一位好友也是一位成功的老板,他最骄傲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下属都和他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即使离开了仍然经常联系。他们对他的评价极高,因为在他的手下做事的时候,可以学到很多专业上和职场上的东西,而且跟着他还能够有专利或者论文发表。我还听说有华人老板很会以情感维系关系,员工有好去处好待遇却私下里说不好意思跳槽。可是这样杰出的华裔老板不多啊。


ZOOM老板 袁征
有一本有关领导力的书"The Servant:A Simple Story about the True Essence of Leadership",作者是 James Hunter,有中译本,书名是《仆人》。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职场自我提高的好书,我自己曾经反复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作者认为,做老板的心态(mindset)应该就像仆人对待主人那样对待自己的下属,为他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清除影响目标的障碍,全力培养和造就员工成功。这才是伟大的领导力。
有趣的是,书中的白人主角为了提升领导力,专门远赴印度隐居在深山密林中,修行和反思很长时间,从印度哲学中汲取智慧营养,以求顿悟的境界。乔布斯年轻时也曾远赴印度,想参禅悟道。在西方人眼中,东方哲学和领导力有着一层神秘待解的关系。

当年微软的华裔高管陆奇和印裔高管纳德拉在组织架构上均同时向盖茨直接汇报,两人都拥有超高的威望和呼声。出于工作考虑,盖茨想安排陆奇作纳德拉的老板,但有些顾虑,怕这样的安排让纳德拉不服。为此盖茨专门找纳德拉谈话,了解他的感受。意外的是,纳德拉的反应非常正面和诚恳,他让盖茨特别放心,保证将给予新老板以最大支持。几年后,陆奇从微软辞职加盟百度,纳德拉成为了微软的CEO。上任五年,创下市值增长五倍的骄人业绩。纳德拉向我们展示的是不一样的大局观和胸襟。

前几年,纳德拉出了一本书"Hit Refresh: The Quest to Rediscover Microsoft's Soul and Imaginea Better Future for Everyone"(中文译本《刷新》),这本书不是自传,而是一本企业管理的佳作,内容揭示了他执掌微软后,如何重启和复兴公司,以及背后的逻辑。

七、适应力强:
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多元最庞杂的国家,被称作是散装国家,这都是多人种、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种姓造成的。

在人种方面他们有蒙古人种、东南亚人种、非洲人种、原始澳洲人种、地中海人、雅利安人、印度南部的僧加罗人和达罗毗茶人。白种、黄种及深肤色都齐全了。由于不断涌来外来民族,印度现在拥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

因为人种民族多样化,语言也因此很纷杂。印度有上千种语言和方言,仅通用语言就有22种,印度人之间语言不通,英语居然是他们的"普通话"。印度的五卢布上除印地语(Hindi)和英语(官话)之外,还有15种文字。印度的政要专家无论用英语还是用印地语讲话,都有三分之一的印度人听不懂!

印度的宗教更是五花八门,有多得说不清的神明(上亿的神)。除了多神教的印度教外,还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还有什么锡克教、佛教、原始萨满教、基督教。

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由高到低排列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这种人最惨,吃饭的碗不能是完整的好碗,必须有一个破口。太阳下山之前不能进村。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的三层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复杂的社会,每种范围都有多重变量,如果用排列组合计算的话,不知会算出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来。面对如此四分五裂的局面,印度人不得不练出高超的沟通本领和适应力。他们习惯于接受多样化,洞察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具有极高的“文化智商”,包容非我族类的异心,更愿意倾听"杂音"。他们在混乱中生,在无序中长,不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而且练就了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可以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擅长在混乱中制造秩序。这些都是大一统的华夏子孙和没历炼过乱糟糟局面的白人所不具备的。这种综合能力在职场上当然会长袖善舞。

有美国媒体居然认为,印度裔顶级CEO比盖茨、乔布斯、鲍尔默、佩奇这些白人CEO还技高一筹,因为他们具有处理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和冲突的优势。
八、管理的训练:
时间长了,阅人无数,看多了印度人的简历,你就会发现许多印度人除了理工科的学位之外,都同时拿了一个MBA的学位。据统计,印度裔拥有MBA的比例高达28%,而大陆华人只有7%。华裔有更多的博士学位,但背景单一。老印却是双面手,“技术+管理”的资历成为标配。盖茨选中纳德拉作微软CEO就是看中了这一点,他评价纳德拉“有良好的工程师技能、商业眼光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素养”。
印度1947年独立后,鉴于民族、宗教和语言混杂的国情,把发展管理能力定为振兴印度的国策。后来国家出面特别聘请了加州大学教授乔治·罗宾斯(George Robbins)协助成立全印管理研究机构。印度高校也形成了一种风气,理工科学生人人修读管理课程。

当年全国数学竞赛第一名、1983年上海高考状元车晓东,大学选了物理专业。他的邻居温元凯非常惋惜,说中国最缺的是经济管理的人才,车晓东应该去学管理。其实,温元凯的话有时代局限性。没有一个硬核专业、只是纯管理专业,只能是万金油。在硅谷最吃香的还是技术+管理背景的人才。不过我非常荣幸地顺带一笔,车晓东曾和我在一个群里呆过,没见他怎么发言,不过他入群时我及时表达了滔滔敬佩之情。

如今,印度人在美国落地生根。在教育界,他们逐渐把持了各大名校商学院,听说80%的院长位置被印度人占据了,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商学院:哈佛、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等等。哈佛商学院院长NitinNohria 还是该院历史上第一位非美国出生的院长。

九、忠诚:
在硅谷,跳槽是快速升职和大幅加薪的捷径,这已成为共识。然而,纵观这些爬上顶层的印度职业经理人,你会发现他们的职场忠诚度都很高,不会轻易为了更高的薪酬而频繁跳槽。劈柴在谷歌一呆就是17年,苏里服务诺基亚20年,纳德拉在微软更是有22年的资历,而克里希纳居然在IBM呆了30年。他们一个比一个呆得长,好像不约而同,又好像在比赛谁最能熬。其实这是他们致胜的一大法宝,他们不想急功近利,愿意和公司"一道爬坡",他们积累势能,巩固公司内部人脉,最终赢得信赖,堪当大任。
十、 融入主流:
不可否认,中国国内的飞速发展为老中提供了理想的退路,这是其它金砖国家如印度、巴西没法比的。所以有相当一批杰出的华人,一旦在硅谷上升渠道受阻,可以立刻转身回国开辟新天地。而印度人却没有这个奢侈条件,他们只有华山一条路,那就是:踏踏实实地留下来,融入主流。也因此他们在融入主流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从来就没想过回去,没有“人在美营心在印”的想法,真正有在新大陆当家作主的心态。

印裔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Nikki Haley直言不讳地说,印度人在美国之所以成功,盖因他们更擅长做美国人,认同“白人文化”。有人评价,印度人集东亚人之勤奋聪明、技术过硬和白人的文化和领导力于一身,自然东西兼顾,游刃有余。

当印度总理莫迪来访时,美国总统陪同他一起去见在美印度侨胞,场地是德州的一个能容纳几十万人的露天体育场,场面宏大,人头攒动。两位领导人携手走上讲台,莫迪发表演讲,句句让美国总统及人民高兴和满足,彰显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华,他要印度裔美国人“要好好建设美国,把美国建设得更加繁荣”。看看人家的政治家,多会说话,多有高度和水平。

态度决定一切。既然认定了这里是子子子孙孙的地盘,他们就安营扎寨,积极参与政治、投票、创业、投资、在职场打拼、养育子女,一切都不遗余力。

其实,说千道万,十大法宝最终归纳为三条: 技术、沟通和情商。我没有把技术列入十大法宝,是因为这一条是我们华人的强项,没必要列出了。管理等条可并入情商这项,语言那条可并入沟通这项。至于卢教授认为,英语不是造成中印差距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想强调,即使英文一样好,因为华人有一项致命伤(assertiveness),也还是有职场上的高下之分。我列出的十大法宝里有卢教授没有提到的几项,那是因为他只研究了三项,不说明其它项不存在差距。


三条中,华人在技术这条大多都具备,因此在美国亚裔被雇佣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又具备了沟通这一条,估计升职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而如果三条通吃,那就在职场上可以横着走出飘逸的凌波微步了。我认识的职场上成功的杰出华人都是三道杠的。内心敬佩,羡慕不恨。


2021.8.8

参考资料:
1. Jackson G. Lu, Richard E. Nisbett, Michael W. Morris, Why East Asians but not South Asian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NAS, 117 (9),4590-4600 (2020).
2. James Hunter, The Servant:A Simple Story about the True Essence of Leadership (Prima, New York, 1998).
3. Three Idiots (Indian movie).
4. Satya Nadella, Greg Shaw, Jill Tracie Nichols, Hit Refresh: The Quest to Rediscover Microsoft's Soul and Imagine a Better Future for Everyone (Harper Business, New York, 2017).
5. B. Gee, D. Peck, Asian Americans are the least likely group in the U.S. to be promoted to managem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1 May 2018.
6. J. Hyun, 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 Career Strategies for Asians (Harper Business, New York, 2005).
7. A. S. Rosette, G. J. Leonardelli, K. W. Phillips, The White standard: Racial bias in leader categorization. J. Appl. Psychol. 93,758–777 (2008).
8. R. House, M. Javidan, P. Hanges, P. Dorfman, Understanding cultures and implicit leadership theories across the globe: An introduction to project GLOBE. J. World Bus. 37, 3–10 (2002).
9. A. Sen, 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Writings on Indian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York, 2005).
10. Xu Ming, While the number of Indian CEOs at Western firms is higher, Chinese prefer starting their own business. Global Times, 10/18/2017
11. Study: Asians Perceived to Lack Charisma. NPR (radio), 4/18/2011
12. Why Aren’t There More Asian Americans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2/19/2016
13. Often Employees, Rarely CEOs: Challenges Asian-Americans Face In Tech, NPR (radio), 5/17/2015
14.朱琦:询问印度,从南亚次大陆到硅谷邻居 (讲座)7/17/2020
15.润涛阎:为何在美国的华裔混不过印裔?
16.硅谷维立:硅谷的中国人为什么会输给印度人(之一)
17.硅谷维立:硅谷的中国人为什么会输给印度人(之二)
18.硅谷维立:硅谷的中国人为什么会输给印度人(之三)
19.硅谷维立:硅谷中国人的下一代会输给印度人吗?
20.汪涛:印度人在接管硅谷的时候,中国人在做什么?
21.卫红博士:同样受歧视的印度人,为什么却如此成功?
22.琥珀风筝: 美国华人没有印度人高管多?MIT的发现送上解药!
23.琥珀风筝: 在美华人怎么追上印度裔和犹太裔?
24.张洁:从陆奇归国谈起,是印度人“拉帮结派”还是我们传帮带太少?
25.特雷西: 谷歌创始人传位“劈柴哥”,美国的未来难道真是印度人的?
26.正解局:印度裔在美国收入最高,华裔差在哪里?
27.尘雪:印度裔何以“攻陷”硅谷?
28.Taola: 在美国,为什么印度裔比华裔更能在职场吃得开?29.方也:崛起政坛、“统治”硅谷,擅做美国人的印度裔正盛,被碾压的华裔还能走出窘境吗?
30.Tulsi:印度人为什么在美国如此抢手?
31.叶子聊留学:印度人崛起的世纪:美国硅谷已成印度谷
32.Paul Li: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比华人更成功?
33.Echo:为什么硅谷让印度裔做CEO,让华裔996?我的答案可能和很多人不同
34.乾明,鱼羊,十三:印度最强输出是什么?CEO!印度裔统治下的美国巨头:2家市值破万亿,掌舵30%五百强
35.宁要中文: 硅谷同事的那点事儿(五)印度人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07: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不服!在公司管理上,我们确实需要学学印度人[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url=]苏商学院[/url] 2023-02-02 07:00 江苏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3)]以下文章来源于泰普洛领导力 ,作者泰普洛领导力
[color=var(--weui-LINK)][backcolor=var(--APPMSGCARD-BG)]
泰普洛领导力.
[color=rgba(0, 0, 0, 0.5)]泰普洛领导力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高端领导力发展机构。我们致力于提升高管团队领导力和唤醒组织潜力,融合高管教练、内部私董会、定制化内训、领导力测评等多种服务形式为一体,为本地和跨国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领导力综合解决方案。



[color=rgba(0, 0, 0, 0.9)]
2022年10月,里希·苏纳克当选英国执政党——保守党新党首,他将出任英国首相。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亚裔首相,也是一百多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印度裔不仅在政界乘风破浪,在商界更是如此。2022年9月,星巴克宣布任命Laxman Narasimhan为下一任CEO。据统计,全美500强公司中,聘用印裔高管的公司超过30%。
那么,印裔领导者身上究竟有什么力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又能够从印度式管理中收获哪些启示呢?
作者 | 泰普洛领导力来源 | 泰普洛领导力(ID:Taplowleadership)

2022年9月以来连下两城!
在政界和商界乘风破浪的印度裔

01 印度裔当选英国首相
英国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2022年10月24日成为执政党保守党新党首。在获得英国国王批准后,他将出任英国首相。
苏纳克1980年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父母均为生于东非的印度裔移民。他在求学期间一直顺风顺水,2001年和2006年先后取得牛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位。在步入政坛前,苏纳克也曾经在高盛做过三年分析师,后续也曾涉猎对冲基金行业。
2015年,苏纳克当选议会下院议员。通过支持“脱欧”,苏纳克迅速在英国政坛站稳脚跟,并在2020年2月成为约翰逊政府的财政大臣。疫情期间,他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支持政策,也被视为避免英国出现大规模失业的重要原因。
苏纳克是史上第一位印度裔英国首相,也是英国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首相。
02 星巴克任命Narasimhan为新任CEO
2022年9月2日,星巴克宣布任命Laxman Narasimhan为下一任CEO。55岁的Laxman Narasimhan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掌舵人,管理3.5万多家门店和38.3万多名员工。
Laxman Narasimhan出生于印度,于1991年移居美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曾任麦肯锡,百事可乐等500强企业高管。过去三年,Narasimhan一直在总部位于英国的消费品巨头利洁时担任CEO。

"他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具有企业家的基因,"星巴克创始人Schultz说,“他在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背景,对公司来说是无价的。当我得知Laxman希望回美国时,他显然是适合带领星巴克翻开下一章的领导者。” Narasimhan在以合作伙伴为中心的方法论、在成熟和新兴市场建立能力、推动增长方面有着良好表现,因此在重塑和领导星巴克前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我有机会了解他,他显然与我们有同样的激情,即认同人文关怀,以及对我们的合作伙伴、客户和社区的承诺。” Schultz称,Narasimhan的观点是一笔丰厚资产,他非常期待两人未来合作。
Laxman Narasimhan 图源:星巴克官网

难以置信!世界500强大公司的印度裔CEO,数量已多到惊人!

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就曾预言:印度向全球的头号输出品,是高质量的CEO。事实上,光是在2021年和2022年,美国指派的印度CEO人数就已经相当于上个10年的总和。
在印度籍CEO“掌管”的美国企业中,大企业不在少数,硅谷的科技巨头尤其多。从IBM、微软,到Alphabet、Twitter,都是印度CEO在执掌。
其实不仅仅是在硅谷,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数据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企业的掌舵人为印度人。摩托罗拉、Adobe、SanDisk、百事可乐、联合利华、标准普尔等在中国人心目中如雷贯耳的知名行业巨擘,其CEO级别的高管位置,都被印度人拿下。除了企业高管,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
美国培养企业人才的最著名学府,哈佛商学院的第10任院长——尼廷·罗利亚,是印度人。
被誉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摇篮”的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院长——苏尼尔·库马尔,是印度人。
前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院长、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迪帕克·詹恩,也是印度人。


相比之下,在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和商学院,获得管理岗位的中国人可谓凤毛麟角。
原来硅谷被称为IC的天下,I指Indian,C指Chinese;但现在,硅谷的别名已经叫“印度谷”了。同样是“外来务工”,为什么在北美,尤其是硅谷,印裔“成功”如此之多呢?他们为什么能得到科技巨头和华尔街的认可呢?
原因探究:MBA教育、文化融入、沟通表达
是印裔高管的几大特点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与多种族的国家。在印度长大,仿佛为日后处理全球化事务提供了预演。
根据世界银行经商便利调查,印度在183个国家中排名134,官僚文化设置了太多人为的障碍。在中国办公,可能只需要经过2-3个部门的许可;而印度CEO们,在自家接受的训练是:从80个不同地方拿80个许可证——印度式协商好手应运而生。
在印度做CEO,手上要拿好几套剧本,以备不时之需。

Vindi Banga在没有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总裁时,担任过印度分公司CEO。本地厂商的低价促销策略逼得他不断改良产品,在当地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位;后来,他去了雀巢,为使巧克力不被印度的高温熔化,从0开始建立冷藏供应链,甚至帮商店安装空调和发电机。

印裔高管就是在这种有限的资源和恶劣的商业环境中,锻炼出了竞争力与适应力,以及对复杂性事务的处理能力
01. MBA教育,赋予印裔“技术+管理”的复合能力
任何一位担任了美国知名公司的印裔CEO或高管的学历,100%有一个共同点——MBA学历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有芝加哥大学MBA学位,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有沃顿商学院MBA学位……
大部分印裔高管都有MBA的背景,且属于"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硅谷,虽然拥有博士学位的华裔比例高达30%,但有MBA学位的只有7.2%,而印裔高达28%!
印度人的管理能力,并不是在长期历史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印度独立后人为培养的结果。
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宗教和语言都很混杂,管理难度很大。1947年独立后,就将发展管理能力,作为国家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1959年聘请美国教授协助成立全印管理研究机构,到1961年先后建立了两所精英管理学院,印度的专业管理学院稳步发展,同时MBA课程也被普及到了所有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中。
如今在印度,MBA课程已成为印度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就像我们的语文一样,如果哪个学生不学MBA,才会令人费解。
为什么印度的MBA会这么厉害?
印度MBA与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MBA教育的重大区别在于:在其他国家,管理或商科专业的学生,除了本专业之外,不懂其他行业的专业技术;而印度的大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课的同时兼修MBA课程,这就使印度的MBA具有其他所有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专业和管理全都懂
这就是印裔高管手里握住的王牌,道理非常简单,当一个学生即懂专业又懂MBA时,即使做一个普通研发者,也有突出的优势,做管理者更是如此。
而我们很多人信奉的一直是"技术才是硬实力"。这一原则,只能造就高级工程师,而无法成就一名企业高管。因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发挥团队的最大效力。
02. 印裔高管在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上,具有强烈的动力和意愿
印度至今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种姓制度,整个社会散发着,重视高种姓和上层阶级,轻视低种姓和下层阶级的"二元"气息,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印度的高等教育也呈现二元化。印度理工大学,一家学校就占用了15%的高等教育预算。

因此,印度的家庭普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通过教育实现阶级的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改变命",而印度学生的高考目标就是印度理工大学。
印度每年有四五十万学生报考印度理工大学,但其录取率才不到3%。难以想象,考上这所大学的中产阶级和社会更低阶层的孩子,身上具有多么可怕的力量。
但是考上印度理工大学,远不是精英们的最终目标。印度理工毕业生每年3000多名,其中就有2000多人选择到海外就业或深造。
在美国,印裔与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不同,由于印度本身比较落后,印度市场很难提供足够利润空间维持长久经济增长。留在美国发展,是印裔的唯一出路。因此这些精英的目标,不仅是在美国打工,而是留在美国,成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
与其他国家注重个人奋斗,社交圈子比较封闭的移民相比,印裔主动选择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愿更强。在工作上,这种优势体现在,印裔更容易与同事建立对话,从而创建更融洽的同事关系
03.在沟通和争取利益的主动性上,具有优势
语言也是他们的一个优势。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不是指发音、语法和流利度,而是指沟通表达能力。
印度人普遍善于沟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提出想法,敢于带领团队开展攻关。也就是说,印度人不论在沟通上,还是争取利益的主动性上,都比华人具有更强的优势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入职场的华人比较固执,认定某个道理或概念就不易发生改变,而且习惯于将自己当成企业的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而印度人比较圆滑,看重人与人的合作,也更看重企业提拔机会,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润滑剂,无处不在,见缝插针,工作比较主动。
印度人强大的管理能力,之所以没有在印度国内充分体现出来,是因为需要管理的印度底层劳工,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科学的管理培训。
然而,当具备超凡才干的印度人才到了国外,管理能力一旦有了高素质员工的支持,他们往往会一鸣惊人!
我们可以从印裔高管身上学习的
五大思维特质

不过,教育、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成为印度式CEO和中国CEO拉开差距的分水岭。印裔高管以下几点独特之处,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01 用强大的职业意志一路深耕,用天赋和勤勉自我实现
细数印裔高管,不难发现,印度人进入公司高层,和他们的坚持不懈有关。他们往往具有更强大的职业意志,有耐心在一家公司慢慢升职,而不是为了更多的薪水跳槽。
比如,在被任命为CEO之前,纳德拉在微软辛勤耕耘了20多年;卢英德从1994年就加入百事,十年努力之后被任命为百事的CEO;皮查伊在Google一待就是15年。
可以说,优秀的履历,是印裔高管成功路上的基石;而更关键的是一路深耕的品质,他们用天赋和勤勉,一路走到了行业的最前线。
很难说成功只是单一来自运气或者是实力,但这句话或许是对的——只要你一直奔跑,你就有赢的概率,因为很多人会中途退赛。
02 构建和实践成长型思维,在危机中看到转机
在危机中看到转机,是印裔领导者身上最为独特和可贵的品质。
如果说,中国人善于模仿,美国人善于创新,那么印度人就非常善于在公司遇到瓶颈时做出调整。
很多印度CEO上位,不是因为他们创立了这家企业,而是在大企业出现危机之后被选拔成为新一任CEO,他们的使命就是带领企业走出现实的泥潭实现新生。
正如微软CEO纳德拉在《刷新》一书中写道,任何组织和个人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都需要自我刷新,而自我刷新的三个关键步骤就是:拥抱同理心,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以及建立成长型思维。
在“刷新”理念的支持下,纳德拉主导了微软的必应搜索、云计算业务,以及基于云计算的Office 365。不得不说,微软能焕发青春,离不开纳德拉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对新兴业务的匠心运作。

同样能在危机中看到机遇的还有Google的CEO皮查伊。他主导的Chrome浏览器和安卓系统,这两个重磅产品,分别打败了微软的IE、诺基亚的塞班,正是皮查伊的战略眼光,让Google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稳固的支撑。
百事可乐的CEO卢德英也极善于处理危机。在百事可乐营收下降期间,卢德英敢于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在她担任CEO的12年时间,百事股价涨了80%,总营收跑赢可口可乐,完成了从饮料公司,到全球食品与饮品双巨头的转型。
而与此相对的是线性思维”,我们习惯于将过去、现在、未来连成一条直线,去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知道点新词新概念,就以为自己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只有少数人能顺势而为,同时预见危机伴随的转机。
疫情之下,更需要领导者具备在危机中看到转机的能力,学习和训练印裔领导者这种成长型思维方式,不仅仅看到大家都看得到的趋势,还能看到趋势背后的独特之处,哪怕比别人多想一点点,可能这就是你作为领导者的价值所在。
03 对创新拥有耐心,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
印度文化,激励着人们包容地对待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人们创新的精神和耐心。
这种对超出生活和工作本身意外的坦然接受,正是科技高速变化的时代所需要的珍贵品质。
当别人还在努力适应各种变化时,此前每天早上刷牙都要想想水龙头里能否流出水的印度人,早已将不确定性当作家常便饭。因此他们能从心底里拥抱变化,接受不确定性,把目光落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因为变化感到焦虑
Google的CEO皮查伊就是用创新精神和耐心拥抱不确定性的典型例子,正是他身上的这种品质,曾拯救Google于水火之中。
2004年,皮查伊加入Google时,Google还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是未来仍然有极大变数,而搜索是这家公司的核心命脉。
2006年10月18日被称为"Google的末日",因为这一天,微软在毫无预告的前提下,将IE的默认搜索引擎更换成了自家的Windows Live Search,也就是必应搜索的前身,导致Google在一夜之间痛失四分之三的用户。
艰难时刻,皮查伊主导的Google Toolbar瞬时成为Google的救世主,得益于此,即便微软修改了地址栏默认搜索引擎,用户仍然可以在离地址栏非常近的地方找到他们熟悉的Google搜索入口。
谦逊、踏实的皮查伊,就这样被大家尊称为“预言家”。因为相信“末日”迟早会到来,所以皮查伊在之前就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危机,成为Google的福星。
作为领导者,像皮查伊一样,用创新和耐心应对变化是必要的,因为创新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而耐心则让你在解决问题的路上愈战愈勇。
04 唤醒职场同理心,打造柔性竞争力
埃莉诺·罗斯福说过,管理自己,需要用脑;管理别人,需要用心。同理心,是微软CEO纳德拉在《刷新》一书中,提出的智能时代需要“刷新”的方向之一。纳德拉、卢德英和皮查伊都被评价为具有谦逊、平易近人和善于协调的品质。 正如纳德拉在《刷新》中说的,对我来说,作为领导者只有两件事最为重要。 首先,我们代表的是我们永恒的价值观,包括多样性和包容。 第二,我们同情身边发生的伤害。在微软,我们努力寻找分歧,我们的成长心态文化要求我们真正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我们必须拥抱我们共同的人性,并渴望创造一个充满尊重、同理心和机会的社会。 对于领导力来说,拥抱同理心是迅速拉近距离的好方法。卢德英刚被任命为百事可乐的CEO时,有人去她印度的母亲家里祝贺。受到启发,于是卢德英给百事可乐的每一位明星表演者的父母,写了感谢卡片。作为领导者,当员工感受到你的关心时,他会更愿意接受你的领导。 此外,纳德拉还将同理心置于所追求的一切的中心——从发布的产品到新开拓的市场,再到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

建立起对客户的同理心,满足他们未提及的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纳德拉说,这样你能够获得更多更依赖你的客户资源。

同理心,成就了印裔领导者刚中带柔的领导风格,帮助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巧妙地化解甚至避免矛盾和误解,凝聚员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05 自我驱动、主动学习,享受工作的过程 印裔领导者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时间感和工作态度。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将人分为三种类型:不可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在工作中,不燃型的人认为工作的意义无非是赚钱而已,把工作视为人生中的“必要之恶”,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认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在同龄人中升职涨薪最快、成长进步最多的往往是第三种人——自燃型的人 印裔领导者普遍属于自燃型,他们有极强的自驱力,长期处于学习状态,他们不认为工作是一种任务。相反,他们认为工作很有意思,总能从工作中有所收获。他们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擅长工作,但他们身上往往散发着一种对工作的热情。 一个人每周至少要工作40个小时,而平均每个人的工作年限是35年,也就是说除了睡觉以外,占据你最多时间的是——工作,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那太对不起你的时间了。 因此,印裔领导者习惯于将工作看成一种“投资”,当开启投资的模式,工作就会带来更多的“复利”,工作能力的提升、其他同事的认可,都会给你带来爆棚的成就感。 微软CEO纳德拉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本身,并且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诚如他所说:我最关注的事情就是工作和自己的兴趣,所以我会尽可能地平衡二者。当我这么想也这么去做的时候,微软对我来讲并不是工作的平台,而是追求激情的平台,也是放松的终极形式,这样工作对我来说就有很多意义。 当作为领导的你拥有自燃型人格,那么你积极的工作状态就会感染到周围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意义,乐得其所,而不是为了996的工作制度去加班,为了完成指标去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07: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多伦多留学外加工作已经8年了,现在金融中心做证券交易,其实我发现印度人不光在科技领域独占鳌头,也在金融,经济,整治方面高出华人一大截。真的不是华人不努力,华人不聪明。我也曾经想了很久原因到底是什么,为啥一起来的印度同事能够步步高升,而华人永远干苦力并且得不到提升。 以下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同样来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为什么这么多印度人可以在美国职场如鱼得水?

难道只是语言优势以及印度人更团结互助可以解释的吗?

让我来侃侃身边让人又爱又恨的印度小伙伴吧。

在美国读书工作的这些年,每次跟身边中国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身边的印度小伙伴。

我们大多对印度人有种说不清的情感, 看到他们(尤其是土生土长印度人)在美国公司可以走到很远, 心里挺高兴,觉得同样作为移民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但另一方面, 又很容易拿印度人跟自己比较。

在办公室如果看到印度同事和老板有说有笑,同届进来的印度人似乎天天不干什么活却比自己升职快很多,难免有点嫉妒。

我们认为印度人跟我们一样正努力融入白人社会,

但现实是,

很多印度人早已轻松的融入了美国职场,

并用极短的时间站上了各行业金字塔顶端。

大名鼎鼎的Google劈柴哥,微软纳德拉,Adobe 山塔努力哥,这些精英早已统治了硅谷近半壁江山。

如果说IT行业是印度人的优势,那么华尔街的大量印度高层就不只是‘印度人人都会编程’可以解释的了。

就在我这层楼,四位Managing Director中就有两位是印度人, 而中国人做到的最高层就是VP。虽然不是所有银行均如此,但也大多公司也有相似的情况。

铁娘子百事CEO英德拉努力姐作为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在外国人很少见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已经稳坐了十年CEO

如果你说这些人都是American born Indian, 其实就是美国人,就错了。

他们都是印度长大,印度教育,跟我们很多中国人一样,直到研究生才来美国读书,开始在美国工作。

很多人解释说印度人从小在英语的环境下教育长大,语言优势是大批印度人能在美国公司做到高层甚至C级别的最大原因。

但我们却不这样认为。

语言流畅只是没有给印度人的职业发展带来障碍,

却绝不是他们职场能一路高歌猛进的动力。

那么,这些跟我们教育背景相似的印度人究竟是怎样做到在白人的世界里平步青云的?

1、他比你在乎,至少表现的比你在乎

发现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会有个毛病,进一家公司之前怎么看怎么觉得好,进去之后横看竖看都不顺眼。

看不顺眼,在公司中就容易表现的不在乎:

这点简单的活,我一小时就做完了,何必到处搜集资料到处问人。

有额外项目,不想参与,反正也不是自己的scorecard。

有团队活动,偶尔参与,懒得组织,有这精力还不如多睡会。

其实很多美国人跟我们的想法相似,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自我意识太强,我不享受的干嘛要表现出特别在乎。

但大多印度小伙伴却不这样认为:

只要我还在这个公司一天,我就特别在乎这里的每一个机会。而且一定要让每个人知道我特别在乎。

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创新项目需要几个人用正常工作外的时间来参与。虽然知道这个项目会有很多机会跟各方面的人接触,但一知道这是额外的项目,所有美国小伙伴和中国小伙伴都放弃了。我才懒得在乎什么机会,我只要把自己老板伺候好了就行了。

只有印度小伙伴积极报名。并且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在做这个项目。

借项目研究的机会,他主动约公司高层聊天, 组织同届的内部分享,引荐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作为专家身份参与其中。

当全世界都知道他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变有了区别于别人的标签 - 积极,活络,愿意付出,愿意分享。

很快他便通过这个项目结识的人跳槽去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团队。

其实,谁会对自己的工作百分百满意?

但哪个老板不想要一个表现出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即使没有也会积极给自己创造各种机会的人?

2、得到了就不骚动了?

商学院出来的人找工作的时候经常喜欢用一个词 ‘ability to navigate'- 仔细想想,好像中文里并没有一个词可以准确的翻译‘navigate’这个词。

但其实这个能力在工作中,尤其是在大公司工作中非常重要。

无论是navigate这家公司,还是一个复杂的项目。而我们的印度小伙伴很多人深谙其道。

印度人A 是我一批进公司的同事,当我们都还没弄清我们这层楼人的时候,她都已经可以如数家珍讨论跟自己完全不相关的部门的人事变动了。

震惊之余我开始观察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才发现, 她说自己忙到没时间午餐, 其实有一半时间都用来了跟公司各个团队的人喝咖啡。

喝完一个人了解了这个团队的情况,跟下个人喝的时候便成为了谈资。

其实想来也非常合理, 跟一个陌生同事第一次见面,谁不会想从一个双方都认识的人开始对话?

就这样,她很快在公司几乎各个部门都有了熟识的人。并且她会常常交流。于是哪里一有机会,她便早已迎上。

说到喝咖啡,在美国的中国人都很有感触。找工作硬着头皮约coffee chat 的经历相信大多人都有。

但是一旦工作稳定,往往我们就觉得解脱了,又不用换工作何必到处约不熟悉的同事瞎扯?还要动脑筋想能跟他们聊什么?

更何况我活都来不及做了,哪儿有时间跟别的团队人喝咖啡瞎扯。

但大多印度同事的答案却不然:有什么比跟人聊天来navigate这家公司重要?认识了各个团队的人,我才更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别人才认识我,才有机会去我最喜欢的职位啊。

同样名校毕业千军万马闯入名企,

谁又比谁差?

差的只是一颗永远在骚动的心啊 。

3、见缝插针快狠准

从小我们总是被教育,机会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

但事实是,机会很少会被动的‘降临’。

当我们想争取的时候,往往依循别人的道路, 却发现人人都在走这条,竞争太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是很多印度小伙伴却能想出一条听上去不合理的路。

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定律,试一下总归无妨。也许试一下,就成功了。

再举个印度小伙伴的例子。该小伙伴在公司的管培项目里面, 项目中有个部门很多管培都想转过去。但是跟HR交流后,被告知不能换部门,于是很多人便放弃了。

印度小伙伴C却另辟蹊径。 他先跟对方团队的人说我就是想学习,我用业余时间帮你们做项目。

然后跟自己的老板说,对方团队非常需要自己的特长,他得帮助他们。

终于等到机会来了,得知该团队的有一个管培准备辞职,他便有了说服HR的借口 - 既然有个位置空出来,我又一直在做这个项目, 对方非常需要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

C在众人的艳羡之下顺利转入新团队。

相信这些经验绝不只是针对美国社会。

你可以说这些特质都是投机取巧或工于心计,但姑娘想说,

任何闪光的经验都必有其过人之处

认同不认同,可取不可取,

各位看官自我掂量

但不管怎样,少抱怨,多思考,多尝试

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作者:stupidinsect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51a086fef02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07: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三哥如何称霸美国职场?
看不见的光07
2023-06-06 13:00
上海
在美国职场,尤其是科技类公司,印度老哥是和其他外国求职者(不论黑的白的黄的)是完全2个不一样的物种,他们从千万级别的高管,到超实惠买一送一的码农工具人,全阶层都实现了制霸。甚至美国本地人自己也在诸多职业领域对三哥退避三舍。那三哥是怎么做到的呢?

先说三哥是怎么实现底层打工人的全面制霸的。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全球闻名,神挡杀神的印度 IT外包公司了,最有名的比如,塔塔集团啊,wipro啊,infosys (这个infosys就是英国目前那个三哥首相老岳父的企业)。IT外包的概念呢原本是美国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从而雇佣海外廉价劳动力来实现一些基础的技术工作的。这其中做的最凶的呢,就要数印度老哥了。


印度能够分到这个蛋糕呢,一来呢得益于本土IT产业的基础比较不错。二来呢还是自己作为前英国殖民地是目前这个地球上,母语是英语的劳动力最便宜的国家。

这种模式最猖狂的时候呢,是2012-2016年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民主党政府很显然耳根子更软,也没有什么连任的压力,就着大企业游说,顺坡下驴,基本完全放开了H1B的审查门槛,因此无数美国大企业,不单单是微软谷歌苹果这些全球性的企业,很多美国本土的不能再本土的公司,诸如科罗拉多供电局啊,亚利桑那国营钢铁厂啊,洛杉矶第二人民医院之类的纯美国企业,也开始为了节省成本开始外包自己的IT服务。


这到底是能节省多少呢。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印度外包IT小哥的工资大概也就是同级别美国工程师一半多点。量一大,能省出来的数字还是非常可观的。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发生了什么呢?对了!美国人民的大救星,世界正义的默默守护者川宝登基了。出于美国工作必须雇佣美国人的思维,川宝上任不久就开始整顿被滥用的H1B,新规定开始严格审查美国公司雇佣这些便宜外国老公的必要性,只有公司在证明了自己这个工作岗位在美国本地实在tm的招不到美国人的情况下,才能被允许雇佣便宜的老外。这样的背景下,刚才提到的塔塔啊,infosys啊之类的企业,外包人员的签证率还是急剧萎缩(原本十有八九可以过签,现在变得只剩下两三成了。)


于是呢这些外包公司开始了新玩法。你们不是开始严格审查么,那我就不找印度本土的大专老哥了,开始忽悠一些背景好的各国留学生来凑数。只要基数弄得够大,就不怕凑不够人数。毕竟100个人通过90%和1000人通过9%,是一样一样的。

因此最近这些年,很多我们的留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也一定会遇到一些IT外包企业的推销,打着求职培训啊,助力抽签H1B之类的幌子,骗你给她底薪打工多年。利用的就是留学生想留下来但工作又不太好找的焦虑。因此我们的留学生在找工作时候,一定要擦亮双眼,如果遇到一个放出大量岗位,同时面试流程又极其简单,同时薪水待遇几乎与本地H1B最低薪资标准类似的公司,一定要小心,一入外包深似海,一旦签字就是多年的牛马,无处脱身。


要说这么好的生意,怎么会少了中国人的身影呢,的确,这些年中国一些公司也是搞外包,但一直搞得不好,主要还是我们的底层基础码农英语能力不太行。同时呢,中国一些IT外包公司吃相也比较难看,就拿帮你抽签H1B为例子,人家三哥的公司,都是免费帮你抽,抽到了你再签牛马协议。而很多国内外包公司,啥也没干先收你一笔不小的咨询费,抽到了牛马,没抽到也不退。所以我们很多留学生,宁愿和三哥打交道,也不愿意被自己人宰一刀。

这几年老拜登上台以后,川宝对美国人自己利国利民的政策慢慢开始失效。印度老哥的外包大业又开始重新起飞了!


讲完印度的底层IT老哥在美国的制霸,再来聊聊印度在美国公司的中高层,是如何混到今天这个地位的。

目前美国500强企业中,印度人做到掌门人的企业就有微软,谷歌,adobe,以及百事等等十几家,而VP级别的中高管更是不计其数。网上有很多分析印度人为什么起飞的这么厉害的原因,有分析印度文化基因的,有分析印度人的性格的,有分析欧美文化和印度人适配的等等。我觉得都对,其中我觉得说的比较中肯的就是2点。

第一个就是语言优势,虽然对于印度口音,我们一直对他们各种嘲笑,但不得不承认,这再难听的母语也是母语,母语的特点呢就是从逻辑到表达,都是可以不经过处理,直接从脑子到嘴输出内容的。虽然我们可能觉得听着别扭,但是他们的沟通成本在美国是很低的,老美听这个口音觉得这其实没什么,就和我们听一个老外说中文一样,其实也还好,能听懂就不会太在意口音。

就因为这个优势,印度承接了很多美国大企业的客服呼叫中心业务,有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其他英语国家设在印度的呼叫中心雇佣人数已经超过了70万人啊。着实非常夸张!有些好笑的事呢,有一些美国企业为了向消费者宣传自己客服品质高,就会对外宣传说,哎呀我们的这个客户服务是在美国本土,其实也蛮讽刺的。


因此,语言这个东西一旦精通,可以让三哥三姐员工,具备了跟这个自己老板除了工作之外,可以谈笑风生,可以据理力争,甚至可以吵架开炮的各种能力,这些对于职场晋升来说,是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反观我们大多数在海外工作的一代移民工程师,他们能力其实在同行工程师当中非常非常的出众,但是呢他们很多人的语言能力非常一般,应付工作倒是可以。但遇到一些比方说什么幽默啊,遇到一些传统文化上的东西啊,就只能跟着一起傻笑,自然就很难社交出一些东西。

除了语言优势的第二个呢,就是印度人喜欢拉帮结派的传统技能,很多大公司一旦晋升了一个印度的高管那么就会立马呼朋隐伴,顿时鸡犬升天。今天这个校友啊来拉关系啊,明天那个老乡啊来投奔啊,不一会儿功夫,公司里的同乡会就开张了。


除了老乡带老乡,三哥对于非我族类的打压也是非常直接和凶猛的,如果你不是我老乡,那么对不起,不管你是中国人,法国人,日本人还是美国人自己啊,我只要我的权限在,并非不违反规定,我就尽量的打压你,所以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面试,看到第二天是印度招聘官,去都不去,妈的肯定被刷。

所以就在这种找自己人,排挤外人的操作下,印度这个圈子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了之后呢,领头的老哥,也就自然成了管理者了。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在美国的中国老哥老姐们了。我们的思路呢,通常都会有点奇怪,我至少问过好几个中层左右的华人管理者,他们在找下一个厉害的中国人时候,都会有这个中国人来了公司,会不会要取代我这个中国人在这个公司的地位?毕竟公司是容不下太多中国人做管理层的,在这种思路里,终究就会有那么一点畸形。

然而,不论是语言,还是抱团,我觉得都不是三个能起飞做高管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这个国家实在是太落后太穷了。

不要以为经常我们开会的时候还带着他,比方说什么金砖五国啊之类的,以为他跟中国一样档次了。其实啊真的不是这么一回事啊。别的不说,随便举一些印度的数据就能看到,截止2021年底,11%的印度人口是用不上自来水的,而用不上的稳定电力的,更有17%。大概有28%的印度人,大概就3亿多点,是完全文盲,这还是联合国教科研组织统计的。虽然我没查到完全文盲具体是什么意思。是看不懂英语算文盲,连可能阿拉伯数字1234都不懂才算。此外呢,印度现如今只有不到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如果按照我们的建设标准,这条高速公路甚至需要把高速2个字去掉,也就是一条稍微宽敞一点的国道级别。至于网上吹得什么印度公路网密集远超中国,仅次美国排名第二之类的。那就是纯扯淡,除非你把农村田间地头可以走牛车的土路也称之为公路的话。


要黑印度有多糟糕的数据还有很多,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数据,比如妇女的权益之惨烈,比如文化宗教冲突之血腥,比如混乱的税收与腐败等等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而言之,莫迪老仙自从上台开始讲的那个什么印度梦。说实话目前看下来,注定这一代人只能是一场梦。印度这么穷这么破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这个国家基本上所有的精英就只有一个理想:

那就是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想尽办法,尽快逃出印度,其中最方便的就是利用他们的英语优势,去一些英联邦,或者前英联邦殖民地国家,以及印度人的终极梦想 - 美利坚。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可能唯一还干劲十足的国家,美国也以自己的丰富就业资源,吸引着很多印度的人才,所以大部分的印度的顶尖精英年轻人,他们从印度理工毕业,尤其it这个专业的人才,他们最后都去到了美国。


特别要讲一下印度理工这个学校啊,这个学校简称IIT,我们在很多印度的宝莱坞电影里经常会提到这个学校。这个学校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什么呢?大概相当于美国的这个哈佛加斯坦佛加MIT加普林斯顿,全部加起来的一个超级怪物,才比得上印度理工在印度的地位,在国内可能也就是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全部加起来的地位。

然而就在这个印度超级无敌的学校里,每年有将近80%的学生选择了留学欧美。然后其中回来的有多少呢?答案是几乎没有。所以可以这样讲,印度拿出了他们全国所有的精英,抱着打死也不回印度的信念,破釜沉舟的来到了美国,所以三哥的心态跟我们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任何一家企业,你问问一个印度员工,问他你未来规划是什么?他说哎呀!我就想好好干活我要好好写代码,将来当个manager,当个manager之后我要当上这个主管啊,慢慢的爬上去,我要在这里娶老婆养孩子,孩子努力学习去MIT 斯坦福。

但如果你问到中国工程师,这时候中国工程师的回答就很让人琢磨啊。他们基本上都会非常诡异的对你笑一笑,然后叹口气说再看吧啊。那大多数你再进一步问,说在看什么意思,他说哎呀说不定哪天就被裁了,那个主管又那么(小可爱),再往上还是个阿三的VP。现在国内机会也挺多,大厂给的工资包也挺吸引人,但回去又有回去的弊端,总之讲不清楚,干一天是一天吧,所以再看。。。。。

所以相比于中国,印度的这些精英们,他们在印度国内根本就没有可以比肩硅谷这些优质企业的资源或者创业的环境,所以他们根本就回不去,这才是印度人在美国职场起飞的真正的原因。人家印度老家的家都烧了,带着拼死了也要留下来往前冲的精神,你这种“再看吧”的心态不输才怪。输了,反而作为中国人,看着自己的国家,也是一种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4-28 08:29 , Processed in 0.1033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