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1

什么叫软着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0 14: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这样软着陆了?上周五,美国发布了12月份非农就业数据,远超预期,好得爆表。在数据公布之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就兴奋的宣布:美国经济已经实现期盼已久的软着陆。什么叫软着陆?就是通胀得到遏制,通胀率已经下降,但劳动力市场没有显著损害——如果通胀没有控制住,或者爆发了金融危机,或者是失业率大幅度上升,那就叫硬着陆。当然,这是美国人的定义,按照我们的定义,只要大多数金融机构平稳过渡,所有债务损失都分担到民众那里去了,就叫软着陆。但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软着陆”,的确有点不同寻常。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债务问题及疫情所造成的损失,所有的债务分担,基本上都由美国联邦政府和中小型银行给分担了——联邦政府债务暴增,然后直接将现金转移到美国民众和企业手中。不仅如此,居民和企业又都利用2020-2021年美国的超低低利率,大肆借债和扩张信用,然后这些现金又在2022-2023年的高利率时期收取了丰厚的利息收益,债务负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由此造成美国过去4年的时间里,产销两旺,经济强劲。除政府部门之外,只有中小银行部门因为没有预料到利率的快速上升,承担了较大的损失,而大型金融机构普遍还比较稳健。另外,美国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通胀肆虐,但到2023年底的时候,无论是CPI指数或是PCE物价指数,其同比增幅均已降至3%附近,基本上算是遏制住了高通胀……与往常的软着陆损失都由民众分担来看,美国这一轮的经济软着陆,还真是不同寻常。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劳工统计局,Choice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就业,一个是通胀,就业的好坏,一般用失业率来表示,而通胀自然就是用CPI或PCE物价指数同比来表示。观察过去40多年美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数据,如果把“通胀率下降+失业率下降或维持低位”都视为“软着陆”的话,这在美国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非常常见——1983-1985年、1992-1997年、2006-2007年、2010-2013年、2018-2019年以及2022年迄今通胀的下降,都可以被视作软着陆(见下图)。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Choice与“软着陆”相比,硬着陆反而较少,过去40年间,仅有1991年、2001年、2008年和2020年的衰退,算作“硬着陆”。其实,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掌握着信用货币伸缩大法的各国央行,除非遇到居民或企业部门债务不可收拾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经济都是“软着陆”:经济衰退或经济放缓,我可着劲儿印钞票;经济复苏然后物价上涨,我就装模作样收钞票。这种操作本身,就是央行的常规动作,只有在印钞票或收钞票的时候,刚好撞上居民部门或企业部门债务天花板,印钞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不信的话,你想想,你什么时候听到过中国经济硬着陆过?哪怕是让大家放开了说的美国,也只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疫情危机,大家才会说这是硬着陆,其他时间也都默认为是会“软着陆”的。否则的话,政府非要控制信用货币,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两年之内的软着陆,并没有啥稀奇的,关键是软着陆之后会怎么走?例如:1996年到1998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下降,“金发女孩经济”持续到了2000年,随着美国企业部门债务扩张到了阶段性高点,“硬着陆”姗姗来迟;2006年到2007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胀率大幅度下降,失业率维持在低位,就和现在一样,但是,因为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债务扩张几乎同时到达阶段性顶点,随着次贷危机发酵,参与次贷衍生品交易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倒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惨烈的“硬着陆”到来;2018年到2019年,加息进程中,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维持在低位,然后随着2020年疫情来袭,原油价格暴跌,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再次到达阶段性高点,能源企业次级债问题引爆,又是一场“硬着陆”到来。说明:图中阴影区域显示了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到达阶段性顶点的情况,数据来源为choice。所以,在硬着陆成为现实之前,都是软着陆。因为当前美国就业市场强劲,失业率维持在历史最低位附近,通胀还是目前仍是美联储关注的主要议题。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的通胀高企,这种高基数效应(见下图阴影区),必然带来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通胀的明显下降,这很可能会让人觉得,美国的通胀已经被驯服,但实际上,在一个去全球化的时代,通胀,更大程度上只是在蛰伏而已。财主家的余粮



































上午10:35 · 2024年1月10日
·
3.1万
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4: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软着陆了?

上周五,美国发布了12月份非农就业数据,远超预期,好得爆表。

在数据公布之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就兴奋的宣布:
美国经济已经实现期盼已久的软着陆。
什么叫软着陆?
就是通胀得到遏制,通胀率已经下降,但劳动力市场没有显著损害——如果通胀没有控制住,或者爆发了金融危机,或者是失业率大幅度上升,那就叫硬着陆。

当然,这是美国人的定义,按照我们的定义,只要大多数金融机构平稳过渡,所有债务损失都分担到民众那里去了,就叫软着陆。
但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软着陆”,的确有点不同寻常。
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债务问题及疫情所造成的损失,所有的债务分担,基本上都由美国联邦政府和中小型银行给分担了——联邦政府债务暴增,然后直接将现金转移到美国民众和企业手中。
不仅如此,居民和企业又都利用2020-2021年美国的超低低利率,大肆借债和扩张信用,然后这些现金又在2022-2023年的高利率时期收取了丰厚的利息收益,债务负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由此造成美国过去4年的时间里,产销两旺,经济强劲。
除政府部门之外,只有中小银行部门因为没有预料到利率的快速上升,承担了较大的损失,而大型金融机构普遍还比较稳健。另外,美国在2021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通胀肆虐,但到2023年底的时候,无论是CPI指数或是PCE物价指数,其同比增幅均已降至3%附近,基本上算是遏制住了高通胀……
与往常的软着陆损失都由民众分担来看,美国这一轮的经济软着陆,还真是不同寻常。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劳工统计局,Choice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就业,一个是通胀,就业的好坏,一般用失业率来表示,而通胀自然就是用CPI或PCE物价指数同比来表示。
观察过去40多年美国的失业率与通胀率数据,如果把“通胀率下降+失业率下降或维持低位”都视为“软着陆”的话,这在美国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非常常见——1983-1985年、1992-1997年、2006-2007年、2010-2013年、2018-2019年以及2022年迄今通胀的下降,都可以被视作软着陆(见下图)。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Choice
与“软着陆”相比,硬着陆反而较少,过去40年间,仅有1991年、2001年、2008年和2020年的衰退,算作“硬着陆”。
其实,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掌握着信用货币伸缩大法的各国央行,除非遇到居民或企业部门债务不可收拾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经济都是“软着陆”:
经济衰退或经济放缓,我可着劲儿印钞票;
经济复苏然后物价上涨,我就装模作样收钞票。
这种操作本身,就是央行的常规动作,只有在印钞票或收钞票的时候,刚好撞上居民部门或企业部门债务天花板,印钞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不信的话,你想想,你什么时候听到过中国经济硬着陆过?
哪怕是让大家放开了说的美国,也只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20年的疫情危机,大家才会说这是硬着陆,其他时间也都默认为是会“软着陆”的。
否则的话,政府非要控制信用货币,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两年之内的软着陆,并没有啥稀奇的,关键是软着陆之后会怎么走?
例如:
1996年到1998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下降,“金发女孩经济”持续到了2000年,随着美国企业部门债务扩张到了阶段性高点,“硬着陆”姗姗来迟;
2006年到2007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胀率大幅度下降,失业率维持在低位,就和现在一样,但是,因为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债务扩张几乎同时到达阶段性顶点,随着次贷危机发酵,参与次贷衍生品交易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倒闭,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惨烈的“硬着陆”到来;
2018年到2019年,加息进程中,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通胀率和失业率同时维持在低位,然后随着2020年疫情来袭,原油价格暴跌,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再次到达阶段性高点,能源企业次级债问题引爆,又是一场“硬着陆”到来。

说明:图中阴影区域显示了企业和居民部门债务到达阶段性顶点的情况,数据来源为choice。
所以,在硬着陆成为现实之前,都是软着陆。
因为当前美国就业市场强劲,失业率维持在历史最低位附近,通胀还是目前仍是美联储关注的主要议题。
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的通胀高企,这种高基数效应(见下图阴影区),必然带来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通胀的明显下降,这很可能会让人觉得,美国的通胀已经被驯服,但实际上,在一个去全球化的时代,通胀,更大程度上只是在蛰伏而已。
财主家的余粮
上午10:35 · 2024年1月10日
·
3.1万
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5-7 04:20 , Processed in 0.1068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