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9|回复: 2

关于如何做出伟 大事业的28条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0 06: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做出伟大事业的28条建议

本文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阅读时间:30分钟

自从隐退 YC 之后,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逐渐扮演起思想家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技巧,试图找到这些技巧的交集。这是一份仅供野心者的清单,也或许能成为你有知有行的新开端!

这是格雷厄姆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从去年12月份起,足足用了他半年的时间,所以非常值得你收藏起来,花半小时甚至一周的时间认真阅读。

一、做大事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决定要做什么。

你选择要做的事情,需要具备三个特性:

1、你必须有做这件事情的天赋;
2、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3、这件事情可以为做大事提供机会。

实际上,你不必太过担心第三条标准。有抱负的人对此已经过于保守了。因此,你只需要找到自己有天赋并且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就行。

说易行难。你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不同种类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你最终要做的某些工作甚至可能还不存在。因此,虽然有些人 14 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但大多数人都必须去弄清楚。

第二步,是怎么弄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去做。

如果你不确定要做什么,猜一下。但请选择一件事情然后开始干吧。

有时候你可能会猜错,但没关系。了解多种事物是很好的;有些最大的发现就是因为注意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养成做自己的项目的习惯,不要让“工作”的意思变成别人告诉你要做什么。

如果说有朝一日你确实做成了大事,那很可能是你自己的一个项目。也可能是某个更大的项目,但你推动了自己的那部分工作。

你的项目应该是什么?任何在你看来野心大到令人兴奋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项目的品味的变化,令人兴奋和重要会同时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7 岁的时候,用乐高搭建出庞然大物似乎就是野心大到令人兴奋,14 岁的时候,这件事情也许是自学微积分,21 岁的时候,可能是探索物理学的未解之谜。但永远要保持兴奋。

有一股兴奋的好奇心,这既是出色工作的引擎,也是方向舵。它不仅会推动你前进,而且如果你顺其自然的话,它也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你对什么会过分好奇——好奇到让大多数人都感到厌烦的程度?这就是你要寻找的。

一旦你发现了你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下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它,让你到达知识的其中一个前沿。

知识的拓展呈分形,从远处看,边缘似乎很光滑,但一旦你学到的知识足够多,等你接近了某个边缘,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得远了。

第三步:注意这些分叉的差异。

这需要一些技巧,因为你的大脑希望忽视这些差异,好建立一个更简单的世界模型。很多发现都来自于质疑其他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

如果你的答案看起来很奇怪,那就更好了。伟业/杰作/大事常常带着一丝陌生的味道。从绘画到数学你都能看到这一点。

如果这种奇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话那就是做作,但如果是自然出现的话,拥抱它吧。

大胆去追寻另类的想法,即便其他人对此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越是不感兴趣就越应该去追。

如果你对其他人都无视的某种可能性感到兴奋,并且你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确说出他们都忽视了什么,那么这就是你能找到的最好机会。

四个步骤:
1、选择一个领域;
2、学习足够多的知识让你站到前沿;
3、注意到存在哪些差距;
4、探索其中有前途的那些。

实际上,从画家到物理学家,成就伟业的人个个都是这么做的。

第二步和第四步需要努力。也许无法证明你必须努力工作才能成就伟业,但这方面的经验证据的规模与证明“人必有一死”的证据相当。这就是为什么从事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至关重要的原因。

跟勤奋相比,兴趣能驱使更加努力地工作。

好奇心、乐趣以及想做点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愿望,这是三个最强大的动机。有时候这三点会融为一体,这样的组合就是最强大的。

如果你发现的是一株分形的幼芽的话,那你就中大奖了。你注意到知识的表面存在一条裂缝,你把它撬开,结果发现了一整个新世界。

二、弄清楚要做什么

我们不妨多谈一谈弄清楚要做什么,这件事情有点复杂。这件事情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除非亲自去做,否则你就没法辨别大多数类型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这意味着这四个步骤有重合的地方:某件事情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年才知道自己有多喜欢或者有多擅长。

与此同时,你也就没有机会做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工作,也就没法了解其他的工作了。因此,在最坏的情况下,你会根据非常不完整的信息迟迟才做出选择。

抱负的本质又恶化了这个问题。抱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某个主题先有抱负再有兴趣,另一种是先感兴趣再有抱负。成就伟业的大多数都是兼而有之,而且前者越多,就越难决定该做什么。

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假装(弄清楚该做什么)这件事情很容易。他们希望在你远未知道某个领域到底是什么样子之前就投入进去。

因此,处在最佳轨道上,有着雄心壮志的人往往会把这个体系看作是破坏的实例。

如果他们至少承认这一点——承认这个体系不仅不能帮助你弄清楚该做什么,而且还是基于你在青少年时期就会神奇地猜出自己该做什么这个假设而设计的,那还好一些。

他们不会告诉你的,但我会告诉你:说到弄清楚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你得靠自己。有些人很幸运,确实猜对了,但其他人会发现自己只能在(教育体系)基于“人人都能蒙对”的假设而铺设的轨道上摸索前进。

如果你年轻、有抱负但不知道该做什么的话,该怎么办呢?你不该被动地随波逐流,指望问题会自行解决。

你需要采取行动。但没有可以遵循的系统化程序。当你看到那些成大事者的传记时,你会发现里面多多少少总是有点运气。

不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就是碰巧读到一本书后才发现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你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目标,让运气砸中你,怎么做到?保持好奇心。

尝试很多的事情,认识很多的人,读很多的书,问很多的问题。

如果你不确定,那就优化你的兴趣。随着你对领域的了解深入,领域也会发生变化。

比方说,数学家所做的事情与你上高中数学课做的事情非常不一样。所以你需要给不同类型的工作以机会,让它们能展示一下它们是什么样的。

但当你对某个领域了解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如果没有变得更有趣,那它可能不适合你。

如果你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跟其他人不一样,请不要担心。你的兴趣越奇怪越好。奇怪的兴趣往往很强烈,而强烈对于工作来说意味着富有成效。

如果你涉猎的是以前很少有人关注过的领域,那你就更有可能发现新事物。

你适合某种工作的迹象之一是,甚至别人觉得乏味或害怕的部分你也喜欢。

但领域不是人。你不需要对它们忠诚。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你发现另一件事情更令人兴奋,不要害怕见异思迁。

如果你是给别人做东西,请确保那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怎么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做点你自己想要的东西。

写出你想看的故事;开发出你想用的工具。由于你的朋友兴趣可能跟你相似,这也将为你带来第一批受众。

这应该遵循兴奋度的原则。显然,要写的最令人兴奋的故事是你自己想看的那种。我之所以要明确点出这个,是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

他们没有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想做自己想象中更见多识广的受众想要的东西。一旦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就会误入歧途。

当你试图弄清楚该做什么时,有很多力量会令你误入歧途。比如自命不凡、时兴、恐惧、金钱、政治、别人的愿望、表面风光的欺诈。

但如果你坚持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你就能抵御所有这一切。如果你感兴趣,就不会误入歧途。

三、追随你的兴趣

追随你的兴趣听起来也许像是一种相当被动的策略,但在实践中,这通常意味着跟随你的兴趣跨越各种障碍。你通常要冒被拒绝和失败的风险,所以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不过,虽然你需要勇气,但通常不需要太多的计划。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工作做出色的秘诀很简单:找个抱负大到令人兴奋的项目努力干,好结果会随之而来。

你不需要制定计划然后执行,只需要保持某些东西不动摇。

计划的问题在于它只适合可以提前描述的成就。你可以在小时候做出决定,然后不懈地追求这个目标,最终赢得金牌或致富,但你没法通过这种方式发现自然选择。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想做出十分出色的工作的人来说,正确的策略是不要计划过度。每个阶段都做看起来最有趣的事情,并为你的未来提供最好的选择就行了。

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迎风而行”(staying upwind),成就伟业的大多数人似乎都是这么做的。

四、说易行难

即便你发现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干起来未必都很简单。

有时候,突然冒出的新想法会让你一大早就从床上弹起来直接开始干活。但也有很多时候情况不是这样的。

不是说你只需扬起风帆,灵感就会推着你向前。海洋上还有逆风、洋流以及看不见的浅滩。所以工作是需要技巧的,就像扬帆航行需要技巧一样。

比如,虽然你必须努力工作,但也有可能努力过头,结果会导致收益递减:疲劳会让你变蠢,最终甚至损害健康。

工作什么时候会出现收益递减要取决于工作的类型。最困难的那种可能一天只能干四、五个小时。

理想情况下,这些工作时间应该是连续的。要尽量安排好你的生活,留出大量可以工作的时间。因为如果你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打扰,就会回避艰巨的任务。

启动工作的难度可能要高于继续工作。你经常需要欺骗自己才能迈过一开始那道槛。不用担心这个;这是工作的本质使然,不是你性格有缺陷。

工作需要某种激活能量,不管是每天的工作还是每个项目都是这样。因为(启动工作的)激活能量高于(继续工作)维持运转的能量,代表这个阈值其实是假的,所以你大可对自己撒一个同等量级的谎来克服启动问题。

如果你想干大事,对自己撒谎通常是不对的,不过这是撒谎没错的极少数情况之一。

如果我早上起来不愿意开始干活的话,我经常会骗自己说:“我就看一下到目前为止都做了什么。”五分钟后,我就发现了看似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然后就开干了。

类似的技巧对启动新项目也同样适用。比方说,在一个项目需要多少工作量的问题上,对自己撒撒谎是可以的,很多伟大事业都是从某个人说“这有什么难的?”开始的。

这方面年轻人具有优势,这是其中一个例子。年轻人更加乐观,尽管他们乐观的原因之一在于无知,但在这种情况下,无知有时候可以击败有知。

不过,你得尽量有始有终,即便结果发现要干的活比你预期的要多。有始有终不仅仅是指践行有条理和自律。对于很多项目来说,很多最好的工作都发生在最后阶段——本来也应该是这样。

还有一个谎可以撒,那就是夸大你正在做的事情的重要性,至少自己要这么想。尤其是如果这能帮助你发现新东西,那么它也许根本就不是谎言。

五、战胜拖延

由于开始工作有两种意义——日常工作或项目。所以拖延也有两种形式,而项目的拖延要危险得多。

你以时间不合适为借口,年复一年地推迟启动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如果拖延的时间单位以年计的话,你可能会少干很多事情。

项目拖延之所以如此危险,原因之一在于它通常会将自己伪装成工作。你不是坐在那里无所事事,而是在忙着做其他事情。

因此,项目拖延不像日常工作的拖延那样会引发警报。你太忙了,忙到都没注意到它的存在。

战胜它的方法是偶尔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做的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还年轻,就算答案有时候是否定也没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危险。

六、集腋成裘与复合效应

大事通常需要在一个问题上投入很多时间,多到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不合理的地步。

你不能把这个时间看作是成本,否则的话成本看起来就太高了。你得发现这项工作足够有吸引力,正如所发生的那样。

有些工作可能其中有些事情是你很讨厌的,但是你还是得勤奋工作数年才能收获好的部分,但大事不是这么做成的。

大事是靠始终专注于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而来的。当你停下来盘点时,你会对自己已经走了多远感到吃惊的。

我们之所以会吃惊,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工作的累积效应。每天写一页听起来不多,但如果你每天都这么做,一年就可以写一本书。

这就是关键:连贯性。

成就伟业者并不是每天都能干成很多事情。他们每天都会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无所作为。

如果你做的是能产生复合效应的工作,你就会取得指数级的增长。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是无意识的,但值得停下来思考一下。

比方说,学习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你对某个事物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学到更多。发展受众是另一个例子:你拥有的粉丝越多,他们为你带来的新粉丝就会越多。

指数增长的问题在于,那条曲线一开始感觉很平坦。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仍然是一条美妙的指数曲线。但我们没法很直观地理解这一点,因此我们低估了指数增长的早期部分。

呈指数级增长的东西会变得非常有价值,以至于值得付出特别的努力去启动。但由于我们低估了早期指数的增长,所以这件事情大多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

学习新东西一开始那个没有回报的阶段他们会设法熬过去,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学习新东西一开始总是需要推动的,或者通过每次培养一位粉丝来发展受众,除此以外他们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

如果人们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可以投资于指数级增长,就会有更多人这么做。

七、不工作也不要分心

不是只有在你努力做的时候才叫工作,你走路、洗澡或躺在床上的时候,进行的那些没有方向性的思考也非常强大。通过脑子稍微走走神,你往往会解决一些正面进攻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过,你必须用正常的方式努力工作才能从这种现象中受益。光靠四处踱步做做白日梦是不行的,你还是得勤奋工作,然后再做做白日梦,后者必须靠前者输送问题。

人人都知道工作中要避免分心,但在不工作的时候避免分心也很重要。当你让你的思绪漫游时,它会飘到你当时最关心的事情上。

因此,要避免那种把你的工作从优先位置挤走的干扰,否则你就会把这种宝贵的思考浪费在干扰上。

八、成为最好

有意识地培养对所在领域已做工作的品味。除非你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以及是什么让它成为最好,否则你就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这就是你的目标,因为如果你不努力成为最好,甚至连好都做不到。太多不同领域有太多的人都观察到了这一点,因此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如此也许是值得的。

这可能是因为野心是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是几乎所有的错误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几乎所有未击中目标的炮弹都是因为够不着。

或者可能是因为“成为最好的”的抱负与“成为好的”的抱负有本质上的不同。

或者,也许是因为“好”这个标准太模糊了。说不定这三条都是真的。

幸运的是,此处存在着一种规模经济。虽然看起来你会因为努力成为最好而背上沉重负担,但实际上你常常最终会取得超额回报。

这很令人兴奋,也有一种奇怪的解放感。局面被简化了。从某种程度来说,努力成为最好比只是努力成为很好要容易些。

实现远大目标的方法之一是试着做出一百年后人们会关心的东西。之所以要这样不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比你同时代人的看法更重要,而是因为一百年后看起来仍然不错的东西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好东西。

九、风格与做作

不要尝试用独特的风格去工作。只需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用独特方式去做帮不了你做到最好。

风格是在不经意间用独特的方式做事。刻意就是做作。

做作其实是假装是别人而不是你在做这项工作。你扮演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那是假的,虽然你对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很满意,但工作展现出来的东西是假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别人是最大的诱惑。他们经常觉得自己是个无名小卒。但你永远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你从事的是足够雄心勃勃的项目的话,名气的问题可自行解决。

如果你在一个很有野心的项目上取得了成功,那你就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而是干成这件事情的人。因此,只要做好工作,身份自然水到渠成。

十、如何避免做作

“避免做作”这条原则就目前而言很有用,但怎么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这个想法呢?你应该怎么表达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答案是真诚。

真诚不仅可以避免做作,还可以避免一系列类似罪恶。

真诚的核心是知性上的诚实。从小大人就教我们要诚实,这是一种无私美德,也是一种牺牲。但事实上它还是力量的源泉。

要想看到新想法,你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发现真相。你在努力看清更多的真相,比其他人迄今为止看到的都要多的真相。如果在知性上不诚实的话,你又怎么能有敏锐的洞察力呢?

避免知性上的不诚实的方法之一是在相反方向维持轻微的正压。愿意积极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你承认自己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你就自由了,否则的话你会一直背着包袱。

真诚的另一个更微妙的组成部分是非正式。非正式的意义远大于语法上的否定性。这不仅仅是指缺少什么。还意味着要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正式和做作的共同点是,除了做工作之外,你还试图在工作中展现出特定的样子。但是,任何关注于你看起来如何的精力都会减少真正做好工作的能力。

这就是书呆子(nerd)在完成出色工作时具备优势的其中一个原因:他们很少把精力花在表面功夫上。事实上,这基本就是书呆子的定义。

书呆子有一股天真的勇气,这正是做大事所需要的。这不是靠学来的;而是从小就有的。所以要坚持下去。要做把东西做出来的那个人,而不是袖手旁观、用看似高大上的语言批评指责的那个。

“批评很容易”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对的,而成就伟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对于某些工作来说,愤世嫉俗和悲观可能是一种优势,但如果你想做出杰出的工作,乐观是一种优势,尽管这意味着有时候会有看起来像个傻瓜的风险。反其道而行之已经属于古老传统了。

《旧约全书》建议最好别说话以免显得像个傻瓜,但这是让你显得好像很聪明的建议。如果你确实想发现新事物,最好冒冒险,告诉别人你的想法。

有些人天生就很真诚,而另一些人则需要刻意的努力。不管是哪一种,有真诚就够了。但不真诚是不是就不可能做出杰出工作呢?我不敢确定。

即便有这种可能,也很难做到。你没有足够的容错空间留给做作、知性上的不诚实、循规蹈矩、追赶潮流或者显得很酷而产生的畸变。

十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

大事不仅与做事的人是一致的,而且与它本身也是一致的。它们通常是一体的。因此,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当中面临抉择的话,问问哪个选择更加一致。

你可能被迫扔掉重做。你未必需要如此,但你必须有这个意愿。这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当某个东西需要重做时,现状偏见和懒惰会让你否认这一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问问自己:如果我已经做出了这个改变的话,还想不想恢复到现在这个样子?

要有砍掉的信心。如果东西不合适,不要仅仅因为它让你感到自豪,或者因为花费了你很多努力而留着。

事实上,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化繁就简,去伪存真是好事。结果会更加浓缩;你的理解会更好;在“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真东西”的问题上,你无法欺骗自己。

数学上的优雅听起来似乎只是一个源自艺术的隐喻。我第一次听到“优雅”一词用在证明上面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但现在我怀疑它在概念上是先验的——艺术优雅的主要成分是数学优雅。不管怎样,这个标准很有用,其意义远远超出数学范畴。

不过,优雅可以当作一个长期赌注。耗时费力的解决方案往往能在短期内赢得更高的威望。

这样的解决方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很难理解,但这两点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少是暂时的印象。

不过,一些最好的作品看起来似乎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本来就已经存在了。它不需要去做,只需要发现即可。

当你很难说得清一个东西是创造出来的还是发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

当你做的东西既可以被看作是创造,也可以被看作是发现时,宁可犯错也要把它看作是发现。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就是个管道罢了,但通过你这个管道,想法会保持自然形态。

(奇怪的是,选择要解决什么问题的问题是个例外。这通常被视为发现,但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更像是创造了点什么。在最好的情况下,你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领域。)

同样地,如果你想做出强大工具,要让它不受限制。大家对强大工具的使用方式是你意想不到的,这几乎就是工具的定义,所以最好宁可消除限制,即便你不知道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好处。

出色工作往往就像工具一样,是其他人做事情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想出了别人可以采用的点子,或者提出了其他人可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个好兆头。最好的点子对许多不同领域都有影响。

如果你用最一般的形式表达想法,其真实性比你想要的还要高。

十二、如何产生新想法

当然,光有真本事是不够的。伟大的想法必须既是对的,又是新颖的。哪怕你已经学够了,已经到达知识的前沿之一,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看到新的点子。

我们用英语给这种能力起了一些名字,比如原创性(originality)、创造力(creativity)、想象力(imagination)。给它单独起个名字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确实是一项自成一派的技能。

一个人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具备很多能力——具备很多通常叫做“技术能力”的东西——但在这方面的能力却不怎么强。

我一直都不喜欢“创意过程”这个词,这个词似乎有误导性。原创性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思维习惯。

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对所关注的任何事物,都会抛出新的想法,就像角磨机跟任何东西碰撞会火花四溅一样。没办法的,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如果他们关注的东西是自己还不太理解的话,那么他们想出的这些新想法未必是好想法。

我认识一位思想家,属于最具原创性的行列,他在离婚后决定把注意力放在约会上。但他对约会的了解程度与普通的 15 岁青少年大抵相同,而结果也是十分的有趣。但看到原创性与专业知识像这样区分开来后,它的本质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了。

我不知道原创性有没有可能培养出来,但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一切肯定是有方法的。

比方说,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产生原创想法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原创想法不是来自于拥有原创想法的尝试,而是来自于去做或理解一些稍微困难的东西的尝试。

谈谈或写下你感兴趣的东西是产生新想法的好方法。当你试图把想法变成文字时,如果有遗漏就会形成真空,然后将想法从你身上吸走。确实,有种思考只能通过写作来完成。

改变环境也能帮上忙。如果你去个新地方,往往就会产生新的想法。旅行本身常常能激发新的想法。但你可能不需要走很远就能获得这种好处。有时候,只需要去散散步就足够了。

在不同的主题空间穿梭也有帮助作用。如果你探索各种不同的主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想法,部分是因为它为角磨机提供了更多的接触面,部分是因为类比是新想法特别丰富的源泉。

不过,不要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很多主题上,否则你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最好根据类似幂次定律这样的东西来分配注意力。

对部分主题保持专业性的好奇心,对更多主题的好奇心只需一种休闲的心态。好奇心与原创性密切相关。好奇心提供新东西给原创性发挥。但二者的关系比这还要紧密。

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原创性;大抵上,问题的原创性就是答案的原创性。由于问题在最好的情况下就是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好奇心在最好的情况下就是一种创造力。

十三、如何发现新想法

拥有新想法是一种很奇怪的游戏,因为这通常包括看到就在你眼皮子底下的东西。一旦你看到了一个新想法,那个想法往往看起来会很明显。为什么以前就没人想到这一点呢?

当一个想法看起来既新颖又明显时,它可能是一个好想法。

看见很明显的东西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可是,凭借经验获得新想法是很困难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根源在哪里?

看到新想法通常需要你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通过模型看世界既帮了我们又限制了我们。当你修复一个坏掉的模型时,新的想法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但发现并修复坏掉的模型是很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新想法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发现:在你努力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发现它们就很容易了。

发现坏掉的模型的方法之一是要比别人更严格。坏掉的世界模型会留下与现实相悖的线索。大多数人不想看到这些线索。说他们迷恋当前的模型都是轻描淡写了。这就是他们的想法;因此,他们往往会无视模型坏掉留下的线索,不管事后那线索看来有多么的明显。

为了发现新的想法,你必须抓住坏掉的迹象,而不是移开视线。爱因斯坦就是这么干的。他之所以能看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巨大影响,与其说是因为他在寻找新想法,不如说是因为他更严格。

还有一条,你得愿意打破陈规。尽管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如果你想修复你的世界模型,成为那种乐于打破陈规的人是有帮助的。

从包括你在内的每个人原先共同认同的旧模型的角度来看,新模型通常至少会打破某些隐含的规则。

很少有人了解打破陈规需要打破到什么程度,因为一旦取得成功,新想法就会显得保守许多。

一旦你用了新想法引入的新的世界模型,世界似乎就完全合理了。但他们当时并没有这么做;人类用了大半个世纪才普遍接受了日心说模型,甚至在天文学家当中也是如此,因为它给人感觉错得离谱。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一个好的新想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不好的,否则早就有人探索过了。所以你要寻找的是看似疯狂的想法,但却是对的那种疯狂。

如何识别?你没法确定。通常看似糟糕的想法实际上也是糟糕的。但真正疯狂的想法往往会令人兴奋。它们蕴含深远影响;而只有糟糕这一个特点的想法往往会令人沮丧。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你轻松地打破规则:一是享受打破规则的乐趣,二是对规则漠不关心。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很有主见,我把前一种叫做主动型,后一种叫做被动型。

主动型有主见的人属于那种很顽皮的。规则不仅阻止不了他们,打破规则还能赋予他们额外的能量。对于这类人来说,项目之大胆会让他们高兴到能提供足够的激活能量来启动项目。

打破规则的另一种方法是不在乎规则,甚至不知道规则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新手和局外人往往会有新发现;他们对某个领域一些假设的无知是暂时被动型有主见的根源。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似乎对传统信仰和规则也有一定的免疫力。我认识的几个人说这有助于他们产生新想法。

严格 + 打破规则看似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在流行文化里,二者是相反的。但流行文化在这方面的模型已经坏掉了。

它的隐含假设是问题都是琐细的,对于鸡毛蒜皮而言,严格和打破规则是对立的。但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只有打破规则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严格。

十四、逆向思考寻找新想法

一个被忽视的想法,往往能够撑到半决赛。

在潜意识当中,你确实看到它了,但你潜意识的另一半却将其否决,因为这个想法太奇怪、太冒险、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争议太大了。

这其实暗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如果你能关闭此类过滤器的话,就可以看到更多新想法。

方法之一是问问其他人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探索。这样你的潜意识就不会为了保护你而将那些想法干掉。

你还可以用反向思考来发现被忽视的想法:从掩盖它们的东西开始。每一个被看重但却是错误的原则周围都有一片死区,那里满地都是有价值的想法,但就因为与该原则相悖,所以没人会去那里发掘。

宗教是被看重但却是错误的原则集中的地方。因此,任何字面上可描述为或比喻为宗教的东西,在其阴影下都会蕴藏着有价值的、尚未被探索过的思想。哥白尼和达尔文都做出了此类发现。

在你的领域里,人们对什么东西是很虔诚的,也就是有没有什么原则是他们过于执着的,但它的真也许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不言自明的?如果你无视这条原则的话,会发生什么?











下午6:18 · 2023年11月19日
·
8万
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0 06: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如何做出伟大事业的28条建议

本文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阅读时间:30分钟

自从隐退 YC 之后,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逐渐扮演起思想家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技巧,试图找到这些技巧的交集。这是一份仅供野心者的清单,也或许能成为你有知有行的新开端!

这是格雷厄姆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从去年12月份起,足足用了他半年的时间,所以非常值得你收藏起来,花半小时甚至一周的时间认真阅读。

一、做大事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决定要做什么。

你选择要做的事情,需要具备三个特性:

1、你必须有做这件事情的天赋;
2、你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3、这件事情可以为做大事提供机会。

实际上,你不必太过担心第三条标准。有抱负的人对此已经过于保守了。因此,你只需要找到自己有天赋并且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就行。

说易行难。你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不同种类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你最终要做的某些工作甚至可能还不存在。因此,虽然有些人 14 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但大多数人都必须去弄清楚。

第二步,是怎么弄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去做。

如果你不确定要做什么,猜一下。但请选择一件事情然后开始干吧。

有时候你可能会猜错,但没关系。了解多种事物是很好的;有些最大的发现就是因为注意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养成做自己的项目的习惯,不要让“工作”的意思变成别人告诉你要做什么。

如果说有朝一日你确实做成了大事,那很可能是你自己的一个项目。也可能是某个更大的项目,但你推动了自己的那部分工作。

你的项目应该是什么?任何在你看来野心大到令人兴奋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项目的品味的变化,令人兴奋和重要会同时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7 岁的时候,用乐高搭建出庞然大物似乎就是野心大到令人兴奋,14 岁的时候,这件事情也许是自学微积分,21 岁的时候,可能是探索物理学的未解之谜。但永远要保持兴奋。

有一股兴奋的好奇心,这既是出色工作的引擎,也是方向舵。它不仅会推动你前进,而且如果你顺其自然的话,它也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

你对什么会过分好奇——好奇到让大多数人都感到厌烦的程度?这就是你要寻找的。

一旦你发现了你非常感兴趣的东西,下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它,让你到达知识的其中一个前沿。

知识的拓展呈分形,从远处看,边缘似乎很光滑,但一旦你学到的知识足够多,等你接近了某个边缘,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得远了。

第三步:注意这些分叉的差异。

这需要一些技巧,因为你的大脑希望忽视这些差异,好建立一个更简单的世界模型。很多发现都来自于质疑其他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

如果你的答案看起来很奇怪,那就更好了。伟业/杰作/大事常常带着一丝陌生的味道。从绘画到数学你都能看到这一点。

如果这种奇怪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话那就是做作,但如果是自然出现的话,拥抱它吧。

大胆去追寻另类的想法,即便其他人对此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越是不感兴趣就越应该去追。

如果你对其他人都无视的某种可能性感到兴奋,并且你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准确说出他们都忽视了什么,那么这就是你能找到的最好机会。

四个步骤:
1、选择一个领域;
2、学习足够多的知识让你站到前沿;
3、注意到存在哪些差距;
4、探索其中有前途的那些。

实际上,从画家到物理学家,成就伟业的人个个都是这么做的。

第二步和第四步需要努力。也许无法证明你必须努力工作才能成就伟业,但这方面的经验证据的规模与证明“人必有一死”的证据相当。这就是为什么从事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至关重要的原因。

跟勤奋相比,兴趣能驱使更加努力地工作。

好奇心、乐趣以及想做点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愿望,这是三个最强大的动机。有时候这三点会融为一体,这样的组合就是最强大的。

如果你发现的是一株分形的幼芽的话,那你就中大奖了。你注意到知识的表面存在一条裂缝,你把它撬开,结果发现了一整个新世界。

二、弄清楚要做什么

我们不妨多谈一谈弄清楚要做什么,这件事情有点复杂。这件事情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除非亲自去做,否则你就没法辨别大多数类型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这意味着这四个步骤有重合的地方:某件事情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年才知道自己有多喜欢或者有多擅长。

与此同时,你也就没有机会做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工作,也就没法了解其他的工作了。因此,在最坏的情况下,你会根据非常不完整的信息迟迟才做出选择。

抱负的本质又恶化了这个问题。抱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对某个主题先有抱负再有兴趣,另一种是先感兴趣再有抱负。成就伟业的大多数都是兼而有之,而且前者越多,就越难决定该做什么。

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假装(弄清楚该做什么)这件事情很容易。他们希望在你远未知道某个领域到底是什么样子之前就投入进去。

因此,处在最佳轨道上,有着雄心壮志的人往往会把这个体系看作是破坏的实例。

如果他们至少承认这一点——承认这个体系不仅不能帮助你弄清楚该做什么,而且还是基于你在青少年时期就会神奇地猜出自己该做什么这个假设而设计的,那还好一些。

他们不会告诉你的,但我会告诉你:说到弄清楚要做什么这个问题,你得靠自己。有些人很幸运,确实猜对了,但其他人会发现自己只能在(教育体系)基于“人人都能蒙对”的假设而铺设的轨道上摸索前进。

如果你年轻、有抱负但不知道该做什么的话,该怎么办呢?你不该被动地随波逐流,指望问题会自行解决。

你需要采取行动。但没有可以遵循的系统化程序。当你看到那些成大事者的传记时,你会发现里面多多少少总是有点运气。

不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就是碰巧读到一本书后才发现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你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目标,让运气砸中你,怎么做到?保持好奇心。

尝试很多的事情,认识很多的人,读很多的书,问很多的问题。

如果你不确定,那就优化你的兴趣。随着你对领域的了解深入,领域也会发生变化。

比方说,数学家所做的事情与你上高中数学课做的事情非常不一样。所以你需要给不同类型的工作以机会,让它们能展示一下它们是什么样的。

但当你对某个领域了解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如果没有变得更有趣,那它可能不适合你。

如果你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跟其他人不一样,请不要担心。你的兴趣越奇怪越好。奇怪的兴趣往往很强烈,而强烈对于工作来说意味着富有成效。

如果你涉猎的是以前很少有人关注过的领域,那你就更有可能发现新事物。

你适合某种工作的迹象之一是,甚至别人觉得乏味或害怕的部分你也喜欢。

但领域不是人。你不需要对它们忠诚。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你发现另一件事情更令人兴奋,不要害怕见异思迁。

如果你是给别人做东西,请确保那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怎么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做点你自己想要的东西。

写出你想看的故事;开发出你想用的工具。由于你的朋友兴趣可能跟你相似,这也将为你带来第一批受众。

这应该遵循兴奋度的原则。显然,要写的最令人兴奋的故事是你自己想看的那种。我之所以要明确点出这个,是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

他们没有做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想做自己想象中更见多识广的受众想要的东西。一旦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就会误入歧途。

当你试图弄清楚该做什么时,有很多力量会令你误入歧途。比如自命不凡、时兴、恐惧、金钱、政治、别人的愿望、表面风光的欺诈。

但如果你坚持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你就能抵御所有这一切。如果你感兴趣,就不会误入歧途。

三、追随你的兴趣

追随你的兴趣听起来也许像是一种相当被动的策略,但在实践中,这通常意味着跟随你的兴趣跨越各种障碍。你通常要冒被拒绝和失败的风险,所以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不过,虽然你需要勇气,但通常不需要太多的计划。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工作做出色的秘诀很简单:找个抱负大到令人兴奋的项目努力干,好结果会随之而来。

你不需要制定计划然后执行,只需要保持某些东西不动摇。

计划的问题在于它只适合可以提前描述的成就。你可以在小时候做出决定,然后不懈地追求这个目标,最终赢得金牌或致富,但你没法通过这种方式发现自然选择。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想做出十分出色的工作的人来说,正确的策略是不要计划过度。每个阶段都做看起来最有趣的事情,并为你的未来提供最好的选择就行了。

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迎风而行”(staying upwind),成就伟业的大多数人似乎都是这么做的。

四、说易行难

即便你发现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但干起来未必都很简单。

有时候,突然冒出的新想法会让你一大早就从床上弹起来直接开始干活。但也有很多时候情况不是这样的。

不是说你只需扬起风帆,灵感就会推着你向前。海洋上还有逆风、洋流以及看不见的浅滩。所以工作是需要技巧的,就像扬帆航行需要技巧一样。

比如,虽然你必须努力工作,但也有可能努力过头,结果会导致收益递减:疲劳会让你变蠢,最终甚至损害健康。

工作什么时候会出现收益递减要取决于工作的类型。最困难的那种可能一天只能干四、五个小时。

理想情况下,这些工作时间应该是连续的。要尽量安排好你的生活,留出大量可以工作的时间。因为如果你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打扰,就会回避艰巨的任务。

启动工作的难度可能要高于继续工作。你经常需要欺骗自己才能迈过一开始那道槛。不用担心这个;这是工作的本质使然,不是你性格有缺陷。

工作需要某种激活能量,不管是每天的工作还是每个项目都是这样。因为(启动工作的)激活能量高于(继续工作)维持运转的能量,代表这个阈值其实是假的,所以你大可对自己撒一个同等量级的谎来克服启动问题。

如果你想干大事,对自己撒谎通常是不对的,不过这是撒谎没错的极少数情况之一。

如果我早上起来不愿意开始干活的话,我经常会骗自己说:“我就看一下到目前为止都做了什么。”五分钟后,我就发现了看似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然后就开干了。

类似的技巧对启动新项目也同样适用。比方说,在一个项目需要多少工作量的问题上,对自己撒撒谎是可以的,很多伟大事业都是从某个人说“这有什么难的?”开始的。

这方面年轻人具有优势,这是其中一个例子。年轻人更加乐观,尽管他们乐观的原因之一在于无知,但在这种情况下,无知有时候可以击败有知。

不过,你得尽量有始有终,即便结果发现要干的活比你预期的要多。有始有终不仅仅是指践行有条理和自律。对于很多项目来说,很多最好的工作都发生在最后阶段——本来也应该是这样。

还有一个谎可以撒,那就是夸大你正在做的事情的重要性,至少自己要这么想。尤其是如果这能帮助你发现新东西,那么它也许根本就不是谎言。

五、战胜拖延

由于开始工作有两种意义——日常工作或项目。所以拖延也有两种形式,而项目的拖延要危险得多。

你以时间不合适为借口,年复一年地推迟启动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如果拖延的时间单位以年计的话,你可能会少干很多事情。

项目拖延之所以如此危险,原因之一在于它通常会将自己伪装成工作。你不是坐在那里无所事事,而是在忙着做其他事情。

因此,项目拖延不像日常工作的拖延那样会引发警报。你太忙了,忙到都没注意到它的存在。

战胜它的方法是偶尔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做的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还年轻,就算答案有时候是否定也没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危险。

六、集腋成裘与复合效应

大事通常需要在一个问题上投入很多时间,多到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不合理的地步。

你不能把这个时间看作是成本,否则的话成本看起来就太高了。你得发现这项工作足够有吸引力,正如所发生的那样。

有些工作可能其中有些事情是你很讨厌的,但是你还是得勤奋工作数年才能收获好的部分,但大事不是这么做成的。

大事是靠始终专注于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而来的。当你停下来盘点时,你会对自己已经走了多远感到吃惊的。

我们之所以会吃惊,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工作的累积效应。每天写一页听起来不多,但如果你每天都这么做,一年就可以写一本书。

这就是关键:连贯性。

成就伟业者并不是每天都能干成很多事情。他们每天都会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无所作为。

如果你做的是能产生复合效应的工作,你就会取得指数级的增长。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是无意识的,但值得停下来思考一下。

比方说,学习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你对某个事物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学到更多。发展受众是另一个例子:你拥有的粉丝越多,他们为你带来的新粉丝就会越多。

指数增长的问题在于,那条曲线一开始感觉很平坦。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仍然是一条美妙的指数曲线。但我们没法很直观地理解这一点,因此我们低估了指数增长的早期部分。

呈指数级增长的东西会变得非常有价值,以至于值得付出特别的努力去启动。但由于我们低估了早期指数的增长,所以这件事情大多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

学习新东西一开始那个没有回报的阶段他们会设法熬过去,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学习新东西一开始总是需要推动的,或者通过每次培养一位粉丝来发展受众,除此以外他们没有更好的事情可做。

如果人们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可以投资于指数级增长,就会有更多人这么做。

七、不工作也不要分心

不是只有在你努力做的时候才叫工作,你走路、洗澡或躺在床上的时候,进行的那些没有方向性的思考也非常强大。通过脑子稍微走走神,你往往会解决一些正面进攻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过,你必须用正常的方式努力工作才能从这种现象中受益。光靠四处踱步做做白日梦是不行的,你还是得勤奋工作,然后再做做白日梦,后者必须靠前者输送问题。

人人都知道工作中要避免分心,但在不工作的时候避免分心也很重要。当你让你的思绪漫游时,它会飘到你当时最关心的事情上。

因此,要避免那种把你的工作从优先位置挤走的干扰,否则你就会把这种宝贵的思考浪费在干扰上。

八、成为最好

有意识地培养对所在领域已做工作的品味。除非你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以及是什么让它成为最好,否则你就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这就是你的目标,因为如果你不努力成为最好,甚至连好都做不到。太多不同领域有太多的人都观察到了这一点,因此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如此也许是值得的。

这可能是因为野心是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是几乎所有的错误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几乎所有未击中目标的炮弹都是因为够不着。

或者可能是因为“成为最好的”的抱负与“成为好的”的抱负有本质上的不同。

或者,也许是因为“好”这个标准太模糊了。说不定这三条都是真的。

幸运的是,此处存在着一种规模经济。虽然看起来你会因为努力成为最好而背上沉重负担,但实际上你常常最终会取得超额回报。

这很令人兴奋,也有一种奇怪的解放感。局面被简化了。从某种程度来说,努力成为最好比只是努力成为很好要容易些。

实现远大目标的方法之一是试着做出一百年后人们会关心的东西。之所以要这样不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比你同时代人的看法更重要,而是因为一百年后看起来仍然不错的东西更有可能是真正的好东西。

九、风格与做作

不要尝试用独特的风格去工作。只需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用独特方式去做帮不了你做到最好。

风格是在不经意间用独特的方式做事。刻意就是做作。

做作其实是假装是别人而不是你在做这项工作。你扮演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那是假的,虽然你对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很满意,但工作展现出来的东西是假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成为别人是最大的诱惑。他们经常觉得自己是个无名小卒。但你永远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你从事的是足够雄心勃勃的项目的话,名气的问题可自行解决。

如果你在一个很有野心的项目上取得了成功,那你就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而是干成这件事情的人。因此,只要做好工作,身份自然水到渠成。

十、如何避免做作

“避免做作”这条原则就目前而言很有用,但怎么用积极的方式表达这个想法呢?你应该怎么表达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答案是真诚。

真诚不仅可以避免做作,还可以避免一系列类似罪恶。

真诚的核心是知性上的诚实。从小大人就教我们要诚实,这是一种无私美德,也是一种牺牲。但事实上它还是力量的源泉。

要想看到新想法,你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发现真相。你在努力看清更多的真相,比其他人迄今为止看到的都要多的真相。如果在知性上不诚实的话,你又怎么能有敏锐的洞察力呢?

避免知性上的不诚实的方法之一是在相反方向维持轻微的正压。愿意积极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旦你承认自己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你就自由了,否则的话你会一直背着包袱。

真诚的另一个更微妙的组成部分是非正式。非正式的意义远大于语法上的否定性。这不仅仅是指缺少什么。还意味着要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正式和做作的共同点是,除了做工作之外,你还试图在工作中展现出特定的样子。但是,任何关注于你看起来如何的精力都会减少真正做好工作的能力。

这就是书呆子(nerd)在完成出色工作时具备优势的其中一个原因:他们很少把精力花在表面功夫上。事实上,这基本就是书呆子的定义。

书呆子有一股天真的勇气,这正是做大事所需要的。这不是靠学来的;而是从小就有的。所以要坚持下去。要做把东西做出来的那个人,而不是袖手旁观、用看似高大上的语言批评指责的那个。

“批评很容易”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对的,而成就伟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对于某些工作来说,愤世嫉俗和悲观可能是一种优势,但如果你想做出杰出的工作,乐观是一种优势,尽管这意味着有时候会有看起来像个傻瓜的风险。反其道而行之已经属于古老传统了。

《旧约全书》建议最好别说话以免显得像个傻瓜,但这是让你显得好像很聪明的建议。如果你确实想发现新事物,最好冒冒险,告诉别人你的想法。

有些人天生就很真诚,而另一些人则需要刻意的努力。不管是哪一种,有真诚就够了。但不真诚是不是就不可能做出杰出工作呢?我不敢确定。

即便有这种可能,也很难做到。你没有足够的容错空间留给做作、知性上的不诚实、循规蹈矩、追赶潮流或者显得很酷而产生的畸变。

十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

大事不仅与做事的人是一致的,而且与它本身也是一致的。它们通常是一体的。因此,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当中面临抉择的话,问问哪个选择更加一致。

你可能被迫扔掉重做。你未必需要如此,但你必须有这个意愿。这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当某个东西需要重做时,现状偏见和懒惰会让你否认这一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问问自己:如果我已经做出了这个改变的话,还想不想恢复到现在这个样子?

要有砍掉的信心。如果东西不合适,不要仅仅因为它让你感到自豪,或者因为花费了你很多努力而留着。

事实上,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化繁就简,去伪存真是好事。结果会更加浓缩;你的理解会更好;在“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真东西”的问题上,你无法欺骗自己。

数学上的优雅听起来似乎只是一个源自艺术的隐喻。我第一次听到“优雅”一词用在证明上面时,我就是这么想的。

但现在我怀疑它在概念上是先验的——艺术优雅的主要成分是数学优雅。不管怎样,这个标准很有用,其意义远远超出数学范畴。

不过,优雅可以当作一个长期赌注。耗时费力的解决方案往往能在短期内赢得更高的威望。

这样的解决方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很难理解,但这两点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少是暂时的印象。

不过,一些最好的作品看起来似乎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本来就已经存在了。它不需要去做,只需要发现即可。

当你很难说得清一个东西是创造出来的还是发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

当你做的东西既可以被看作是创造,也可以被看作是发现时,宁可犯错也要把它看作是发现。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就是个管道罢了,但通过你这个管道,想法会保持自然形态。

(奇怪的是,选择要解决什么问题的问题是个例外。这通常被视为发现,但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更像是创造了点什么。在最好的情况下,你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领域。)

同样地,如果你想做出强大工具,要让它不受限制。大家对强大工具的使用方式是你意想不到的,这几乎就是工具的定义,所以最好宁可消除限制,即便你不知道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好处。

出色工作往往就像工具一样,是其他人做事情的基础。因此,如果你想出了别人可以采用的点子,或者提出了其他人可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个好兆头。最好的点子对许多不同领域都有影响。

如果你用最一般的形式表达想法,其真实性比你想要的还要高。

十二、如何产生新想法

当然,光有真本事是不够的。伟大的想法必须既是对的,又是新颖的。哪怕你已经学够了,已经到达知识的前沿之一,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看到新的点子。

我们用英语给这种能力起了一些名字,比如原创性(originality)、创造力(creativity)、想象力(imagination)。给它单独起个名字似乎是合理的,因为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确实是一项自成一派的技能。

一个人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具备很多能力——具备很多通常叫做“技术能力”的东西——但在这方面的能力却不怎么强。

我一直都不喜欢“创意过程”这个词,这个词似乎有误导性。原创性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思维习惯。

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对所关注的任何事物,都会抛出新的想法,就像角磨机跟任何东西碰撞会火花四溅一样。没办法的,他们控制不住自己。

如果他们关注的东西是自己还不太理解的话,那么他们想出的这些新想法未必是好想法。

我认识一位思想家,属于最具原创性的行列,他在离婚后决定把注意力放在约会上。但他对约会的了解程度与普通的 15 岁青少年大抵相同,而结果也是十分的有趣。但看到原创性与专业知识像这样区分开来后,它的本质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了。

我不知道原创性有没有可能培养出来,但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一切肯定是有方法的。

比方说,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产生原创想法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原创想法不是来自于拥有原创想法的尝试,而是来自于去做或理解一些稍微困难的东西的尝试。

谈谈或写下你感兴趣的东西是产生新想法的好方法。当你试图把想法变成文字时,如果有遗漏就会形成真空,然后将想法从你身上吸走。确实,有种思考只能通过写作来完成。

改变环境也能帮上忙。如果你去个新地方,往往就会产生新的想法。旅行本身常常能激发新的想法。但你可能不需要走很远就能获得这种好处。有时候,只需要去散散步就足够了。

在不同的主题空间穿梭也有帮助作用。如果你探索各种不同的主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想法,部分是因为它为角磨机提供了更多的接触面,部分是因为类比是新想法特别丰富的源泉。

不过,不要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很多主题上,否则你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最好根据类似幂次定律这样的东西来分配注意力。

对部分主题保持专业性的好奇心,对更多主题的好奇心只需一种休闲的心态。好奇心与原创性密切相关。好奇心提供新东西给原创性发挥。但二者的关系比这还要紧密。

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种原创性;大抵上,问题的原创性就是答案的原创性。由于问题在最好的情况下就是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好奇心在最好的情况下就是一种创造力。

十三、如何发现新想法

拥有新想法是一种很奇怪的游戏,因为这通常包括看到就在你眼皮子底下的东西。一旦你看到了一个新想法,那个想法往往看起来会很明显。为什么以前就没人想到这一点呢?

当一个想法看起来既新颖又明显时,它可能是一个好想法。

看见很明显的东西听起来似乎很容易。可是,凭借经验获得新想法是很困难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根源在哪里?

看到新想法通常需要你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通过模型看世界既帮了我们又限制了我们。当你修复一个坏掉的模型时,新的想法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但发现并修复坏掉的模型是很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新想法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发现:在你努力做了某件事情之后,发现它们就很容易了。

发现坏掉的模型的方法之一是要比别人更严格。坏掉的世界模型会留下与现实相悖的线索。大多数人不想看到这些线索。说他们迷恋当前的模型都是轻描淡写了。这就是他们的想法;因此,他们往往会无视模型坏掉留下的线索,不管事后那线索看来有多么的明显。

为了发现新的想法,你必须抓住坏掉的迹象,而不是移开视线。爱因斯坦就是这么干的。他之所以能看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巨大影响,与其说是因为他在寻找新想法,不如说是因为他更严格。

还有一条,你得愿意打破陈规。尽管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但如果你想修复你的世界模型,成为那种乐于打破陈规的人是有帮助的。

从包括你在内的每个人原先共同认同的旧模型的角度来看,新模型通常至少会打破某些隐含的规则。

很少有人了解打破陈规需要打破到什么程度,因为一旦取得成功,新想法就会显得保守许多。

一旦你用了新想法引入的新的世界模型,世界似乎就完全合理了。但他们当时并没有这么做;人类用了大半个世纪才普遍接受了日心说模型,甚至在天文学家当中也是如此,因为它给人感觉错得离谱。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一个好的新想法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定是不好的,否则早就有人探索过了。所以你要寻找的是看似疯狂的想法,但却是对的那种疯狂。

如何识别?你没法确定。通常看似糟糕的想法实际上也是糟糕的。但真正疯狂的想法往往会令人兴奋。它们蕴含深远影响;而只有糟糕这一个特点的想法往往会令人沮丧。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你轻松地打破规则:一是享受打破规则的乐趣,二是对规则漠不关心。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很有主见,我把前一种叫做主动型,后一种叫做被动型。

主动型有主见的人属于那种很顽皮的。规则不仅阻止不了他们,打破规则还能赋予他们额外的能量。对于这类人来说,项目之大胆会让他们高兴到能提供足够的激活能量来启动项目。

打破规则的另一种方法是不在乎规则,甚至不知道规则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新手和局外人往往会有新发现;他们对某个领域一些假设的无知是暂时被动型有主见的根源。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似乎对传统信仰和规则也有一定的免疫力。我认识的几个人说这有助于他们产生新想法。

严格 + 打破规则看似是一个奇怪的组合。在流行文化里,二者是相反的。但流行文化在这方面的模型已经坏掉了。

它的隐含假设是问题都是琐细的,对于鸡毛蒜皮而言,严格和打破规则是对立的。但在真正重要的问题上,只有打破规则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严格。

十四、逆向思考寻找新想法

一个被忽视的想法,往往能够撑到半决赛。

在潜意识当中,你确实看到它了,但你潜意识的另一半却将其否决,因为这个想法太奇怪、太冒险、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争议太大了。

这其实暗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如果你能关闭此类过滤器的话,就可以看到更多新想法。

方法之一是问问其他人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探索。这样你的潜意识就不会为了保护你而将那些想法干掉。

你还可以用反向思考来发现被忽视的想法:从掩盖它们的东西开始。每一个被看重但却是错误的原则周围都有一片死区,那里满地都是有价值的想法,但就因为与该原则相悖,所以没人会去那里发掘。

宗教是被看重但却是错误的原则集中的地方。因此,任何字面上可描述为或比喻为宗教的东西,在其阴影下都会蕴藏着有价值的、尚未被探索过的思想。哥白尼和达尔文都做出了此类发现。

在你的领域里,人们对什么东西是很虔诚的,也就是有没有什么原则是他们过于执着的,但它的真也许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不言自明的?如果你无视这条原则的话,会发生什么?
下午6:18 · 2023年11月19日
·
8万
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21: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到一个行业的有趣现象:

网络安全的硬件公司 netscreen 1997年成立, 2001年上市,后来被 Juniper network 收购,Juniper 现在市值只有九十亿美元。

netscreen 的联合创始人 2000年出来自己创立了 fortinet, fortinet 现在市值是五百亿美元。

后来 netscreen 的两名员工 2005年跳出来创立了 palo alto network, PANW 现在市值接近一千亿美元,是 Juniper 市值的十倍。

这里有意思的现象是,都在在网络安全行业,创始人是同一个源头,但后来成立的公司,市值反而大大超越资历更早的公司。

另外一个类似的现象,就是 zoom 的创始人出自 webex, 但是 zoom 是移动端的产品,市值是两百多亿美元,而 webex 是桌面产品,2007 年被思科的收购价是三十亿美元 (思科股价是 2007年的两倍,即使把当年收购价翻倍,市值仍然只有 zoom的 30%) 。

和一个朋友讨论起这个现象,猜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样的:

一个公司的产品特性,很大程度上必须和同时代他的客户的基础设施合拍。这也意味着,他的产品基因,容易固化于那个时代的技术生态。

这样当技术生态改变迁移的时候,老公司的产品默认很难迅速变化,容易被适应新技术生态的新产品替代,新产品后面的公司收入增速和市场前景可能超过老公司,因此市值也就终将超过老公司,后来居上。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palo alto network 迟早也会被后来者超越。被超越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仅仅是因为后来者没有包袱,更容易找到和新的技术生态合拍的产品而已。

再把这个逻辑推广,随着 AI, 区块链等新技术生态的涌现,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适应于 AI 和区块链技术生态的新产品服务,这些产品后面的公司,其市值也势必会超越甚至碾压行业原来的龙头老大。

所以机会总是有,根本不必懊悔错过,因为随着技术进步,不断会有新的后来者居上。哀叹自己出生晚了,错过当下的机会,纯粹是无知弱者的无病呻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4-29 11:45 , Processed in 0.1090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