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8|回复: 1

深度探讨: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与中年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0 19: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度探讨: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与中年危机!

推文字数:530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这篇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讨论深耕一个领域的被动和主动性,职场倦怠的影响;

2、讨论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和局限、环境的作用;

3、讨论人们的心态变化,思考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

首先,深耕一个领域的做法,可能并不是人类发自内心喜欢的,而是人们在职场生涯中被迫接受的局面。

人类现实中是个在乎新鲜感的动物,从内心深处更加信奉技多不压身的道理,希望自己是精通各种技能的全才,这也有助于个人生存、管理人员、推进项目和占据生产资料。

与此相对的,则是对千篇一律的工作内容的厌倦,以至于在分工过于细化的今天,单一劳动带来的枯燥感,严重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

哪怕有些人从事的行业是他一开始感兴趣的,这种厌倦感也会与日俱增,让人逐渐丧失兴趣,很多人告诫后辈“不要把兴趣当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在职场倦怠的影响下,上班时大范围划水摸鱼,一旦到了可以下班的时间,人们则会像逃离瘟疫一样逃离工作。

这也驱使人们探索逃离工作的路径,成为“斜杠青年”数量陡增的重要原因。

这种对抗职场倦怠和保持新鲜感的行为,在工作经历中也有明显体现。

大多数人的职场生涯中,都能发现跳槽、转岗、转行、探索副业的痕迹。一方面是寻找更好的去处,另一方面就是保持职场的新鲜感。

很多人在某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不管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都会尝试转岗、跳槽、转行,甚至裸辞一段时间休养生息或者看看世界,这是厌倦千篇一律工作,抵御职场倦怠的典型表现。

即便有些人已经身处不错的企业和岗位,出于新鲜感和避免职场倦怠的心态,他仍然愿意“寻求挑战”,并承担新东家不如上家,和适应新岗位的风险。

但是,人类的智力水平有限,随着科技树的逐渐深入,人类没办法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社会也希望运转的更加快速,不断向着分工细化,生产流程化的趋势发展。

这就迫使人们牺牲发展的广度,换取某个方向的深入,成为擅长某种功能的螺丝钉,好适配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劳动者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让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有老板愿意雇佣自己,赚取收入,维持个人和家庭的谋生。

这种一技之长,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胜任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在工地搬运东西,在流水线组装产品等等。

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工作中逐渐学习的,比如在大学中学习了某个专业,毕业后加入某个行业,逐渐熟悉某个岗位的工作内容。

社会对深耕某个领域的需要,同人们厌倦重复工作逃避职场倦怠的心理发生了矛盾,并会影响人们的职业生涯。

在初入职场的前中期,人们会频繁更换岗位、企业乃至行业,不断试错寻找合适位置的同时,维持新鲜感和避免职场倦怠,即便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

但是,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渐下降的,在职场中变动的沉没成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社会的容错率并不高,就算人们愿意重新熟悉新的行业和工作岗位,但企业老板会选择更年轻的人,除非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

所以,转岗转行和跳槽的可能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小。

与此同时,人们对职场枯燥倦怠的忍耐力会不断提高,对生活的妥协也会让人变得更保守,在职场中寻求改变的勇气越来越小。

最终到了某个不大不小的年纪时,人们逐渐在某个专业、某个行业、某个工作岗位上固定下来。

在这之后,除非有很好的机会值得拼搏,比如开了超高的薪水或者有管理层位置,否则劳动者不会在转岗转行和跳槽上有什么大的变动了,这会付出过大的风险。

从这以后,人们保持职场竞争力,延长职场寿命的方式,主要就是在这个领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乃至塑造不可替代性。

大部分人就这样在容错率降低、忍耐力上升、妥协心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接受了“深耕一个领域”的局面。

所以说,深耕一个领域可能是被动的过程,而不是主动选择的。

有些人可能始终不能忍受职场的枯燥倦怠,无论学历和能力如何,他都发自内心地“不想打工”。这类人哪怕已经在职场小有成就,由于内心难以抵挡千篇一律工作带来的内耗,很可能出现放弃现有职场成就的行为。

而在外人看来则表现为:一位能力优秀的人,放弃了很不错的工作岗位。

“某大厂员工放弃高薪进入国企或者体制内”、“某中年领导放弃管理层辞职创业”、“某互联网从业者离职搞副业”,一般就是这样的情况。

至于国企体制内是否幸福,创业副业是否有好点子,这些都是其次的,可能只是说服自己找个理由。

想离开原来的岗位,逃避职场倦怠才是关键。

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当人深耕一个领域时,人也把自己的命运,绑定在了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至于剩下的,就是跟随历史的进程听天由命了。

行业发展好甚至处在风口上,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高,深耕这个领域的从业者由于和行业,企业和岗位深刻绑定,得以顺着历史的进程吃香喝辣。

比如说几年前的互联网,还有现在的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有较长年限工作经验的资深员工,成为了风口的最大受益者,享受薪资疯涨的幸福。

甚至风口塑造了太多机会,让资深从业者看到了靠工作财富自由的可能,决定在职业生涯不稳定的岁数承受风险,去初创公司搞一波大的。

而绝大多数的资深从业者,它们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并不知道现在会有风口出现。

以芯片设计为例,大部分人或者学了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或者毕业后不断的跳槽转岗转行尝试,最终在芯片设计这个领域固定了下来,不再有明显的职业变动。

然后,人们可能只是秉持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维持自己的职场生涯来赚钱养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并寻求升职加薪的可能,各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都是差不多的状态。

幸运的是,风口来了,因为具有这个领域的大量工作经验,有幸成为了吃肉喝汤的人。

反之,行业逐渐落寞、企业效益下滑、岗位内卷倾轧,由于已经和行业,企业和岗位深度绑定,只能跟着它们一起走向没落。

比如生化环材、建筑、机械等传统理工科的人士,很多在这些领域深耕的资深员工不可谓不优秀,但仍然改变不了待遇下滑,工作苦逼,行业动荡的命运。

那些风口行业,在风口到来之前,资深从业者们大多也是类似的状态。

打工人的一技之长,只有在被老板雇佣时,才具备赚钱养家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这必然让打工人对行业,企业和岗位形成人身依附,伴随年龄的逐渐增长和性价比的降低,人身依附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最后,打工人被局限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将自身命运交给行业,企业和岗位的同时,只能通过深耕积累经验的方式提升职场竞争力。

那么,深耕某个领域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做法,前景如何?

为什么在国内,人们深耕一个领域,却仍然逃脱不掉中年危机?

假设有一家科技公司,某资深员工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某细分领域产品研发的技术知识,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这其中的部分知识技术和要领,需要长期深耕积累经验才能获得,经验不足的年轻员工掌握不了,只能承担更加细节的执行工作并不断学习。

那么这时,即使这位资深员工的年龄已经较大,因为经验积累让他比年轻员工更能胜任研发产品的工作,完成一些年轻员工不能做到的事情,老板愿意留下他,给予他更高的职位,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薪水。

至于这位老员工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问题,在老板看来并不是事儿。

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休假福利,足以让这位大龄员工坚持工作和兼顾家庭,大龄带来的精力减少,也会被经验丰富带来的优势所弥补。

在人口红利不明显,人性化保障充足,技术导向为主的环境中,企业员工的职场巅峰是50—60岁,这已经接近员工的退休年龄。

这里可以总结出三个重点:

1、资深员工积累的工作经验,有年轻员工不能替代的部分。

2、老板需要资深员工,来完成那些更高维度的事情。

3、合适的工作强度和充足的人性化保障,让大龄员工能够继续坚持工作和兼顾家庭。

我们再假设,某家企业的运营模式,是直接购买设备和软件让员工使用相关的功能,开展数据分析,产品加工或者代码堆砌。

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日常,可能只是对设备和软件的熟练使用,或者以协调沟通为主的人际处理。

这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难度,让年轻员工更容易上手和熟悉工作内容的同时,也让资深员工的经验积累,变成了相同技能的不断重复,资深员工的工作经验变得没那么重要。

至少在这样的企业中,一位三十五岁的员工,肯定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可以完成三十岁乃至二十五岁员工不能完成的事。

而在企业老板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高维的事情需要员工完成,员工只需要使用现成的设备和软件,堆叠工作量和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比起工作经验,老板对员工的抗压能力更加关心,把工作时间延长到十小时、十二小时、十四小时乃至更久,可以增加每天贡献的劳动量,年轻人显然更能胜任这样的模式。

那么试问,这家企业是否需要容易被年轻人替代,年龄偏大,承受不了加班,需要隔三差五请假……的资深员工呢?

部分打工人出于立场,可能会高估自己在老板眼中的地位。

虽然咱们可能有一定的学历和经验,但在劳动密集的企业中,经验和能力没有达到年轻员工不能替代的地步。

和积累经验相比,在企业内外积累充足的人脉关系,对员工保持职场竞争力可能更有效一些。

由于大龄员工们已经与行业,企业和岗位形成了高度的绑定,通过积累工作经验的方式提高竞争力和延长职场寿命。

如果企业把大龄员工输送到社会上,工作经验的优势不明显,年龄大又导致性价比低,职场生涯有可能就到头了,对员工来说是沉重的。

但是企业把员工输送到社会上,最多付出N+1之类的补偿,没有什么明显的损失。

企业甚至会觉得自己挤走了那些工资高性价比的老员工,完成了新老交替,更有发展活力了。

于是,当企业老板开始对大龄员工磨刀霍霍的时候,大龄员工们向老板细数自己在公司的苦劳,强调自己掌握的工作经验,换取老板回心转意。

低情商地讲,有点像洪水灾害中,用四肢紧紧抱住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动物们,生怕树枝折断掉下去。

然后老板微微一笑,让大龄员工们顺利毕业,输送到社会上成为人才。

产业低端的现状,让人们积累的工作经验以重复性流程化的劳动为主,老板也不需要员工完成更加高维的工作内容。

工作时长增加和充足的人口红利,不断驱使企业老板加快新老交替,年龄成为了人们最大的竞争力,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总有年龄增大不再能像年轻时那么拼的时候。

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也就这样消失了。

这里就包含了退出机制的话题。

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说,为了确保自己的运营效率和生存,将利润最大化,企业可能无暇顾及大龄员工的生存问题。

如果某家企业愿意继续雇佣大龄员工,或者这家企业是技术导向,大龄员工的工作经验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样的国内企业几乎没有。

或者这家企业有慈悲心肠,愿意看在大龄员工苦劳的份上,牺牲一丢丢企业的效率,给予大龄员工能够继续待下去的岗位,这样的国内企业还是有一些的,但是不占多数。

至于劳动者退出职场后的保障,是由社会提供的,通过年轻时缴纳社保,退出职场后领取补贴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持。

这是五险一金设立的初衷,为劳动者退出职场后的人生保驾护航,资金缴纳则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主要是企业)。

理论上,依靠工作谋生和退出职场后的保障机制,两者应该是互补的,覆盖打工人一生的。

比如说,大环境让劳动者可以顺利工作到六十岁,那就只需要做好六十岁以后劳动者退出职场的保障即可,六十岁之前,劳动者可以自食其力。

大环境让劳动者只能顺利工作到四十岁左右,就要做好劳动者从四十岁开始的相关保障,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

如果劳动者三十五左右开始退出职场,保障在六十五岁开始兑现,就会在三十五到六十五之间出现超长的空窗期,需要劳动者自己为谋生想办法。

这就让五险一金之类的保障变得形同虚设,而且打工人不掌握生产资料,技能也对某个岗位高度特化,离开职场后的谋生难度是非常高的。

这种环境,会让大众的心态发生明显变化:

首先,人们可能会对职场稳定性失去信心,并导致焦虑情绪。

即便三十五危机只是个半真半假的传言,大家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特别是人们从格子间站起来环顾四周,发现三四十岁的基层员工都没几个,心态就或多或少地焦虑起来了。

这种焦虑感会让人们对日常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一方面抱有六十分万岁的心态,预留一些精力探索出路或者寻找快乐,另一方面日常工作时容易心态爆炸影响效率。

其次,人们的风险意识会大大增加。

这会让人们普遍规划两种人生规划路线。

第一种是加入大公司拿命换钱,在中年前攒够应对中老年阶段的原始资本,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高薪赚快钱的去向,成为优先级很高的选择。

第二种是加入那些抗风险属性极高的工作,让工作填补中年阶段的谋生风险,这导致体制内的优先级大幅抬升。

与此同时,对消费主义的抵制和存钱欲望会明显加强,这也是民众走向低欲望的开始。

最后,逃离工作的心态也会逐渐加重。

这会导致副业,灵活就业的兴起,员工离职的欲望也开始越来越强。

推文的最后,说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吧:

1、有些人对中年危机可能会焦虑过度,最好还是对中年危机形成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心态焦虑上。

2、关于职业选择,优先考虑个人兴趣志向和行业前景,尽量不要加入夕阳行业和自己不喜欢的行业。

3、尽量向能够兼顾工作生活的岗位变动,当然了,愿意把工作视为自己的全部,或者短期内急需赚钱的人除外。

4、如果暂时只能在不喜欢的岗位先干着,尝试寻找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社会贡献,专注生活中逗猫遛狗之类的小确幸,有助于抵御枯燥工作带来的倦怠感。

5、工作外的收入渠道,在注意风险的前提下,还是尽量多尝试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19: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探讨: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与中年危机!

推文字数:530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这篇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讨论深耕一个领域的被动和主动性,职场倦怠的影响;

2、讨论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和局限、环境的作用;

3、讨论人们的心态变化,思考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

首先,深耕一个领域的做法,可能并不是人类发自内心喜欢的,而是人们在职场生涯中被迫接受的局面。

人类现实中是个在乎新鲜感的动物,从内心深处更加信奉技多不压身的道理,希望自己是精通各种技能的全才,这也有助于个人生存、管理人员、推进项目和占据生产资料。

与此相对的,则是对千篇一律的工作内容的厌倦,以至于在分工过于细化的今天,单一劳动带来的枯燥感,严重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

哪怕有些人从事的行业是他一开始感兴趣的,这种厌倦感也会与日俱增,让人逐渐丧失兴趣,很多人告诫后辈“不要把兴趣当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在职场倦怠的影响下,上班时大范围划水摸鱼,一旦到了可以下班的时间,人们则会像逃离瘟疫一样逃离工作。

这也驱使人们探索逃离工作的路径,成为“斜杠青年”数量陡增的重要原因。

这种对抗职场倦怠和保持新鲜感的行为,在工作经历中也有明显体现。

大多数人的职场生涯中,都能发现跳槽、转岗、转行、探索副业的痕迹。一方面是寻找更好的去处,另一方面就是保持职场的新鲜感。

很多人在某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不管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都会尝试转岗、跳槽、转行,甚至裸辞一段时间休养生息或者看看世界,这是厌倦千篇一律工作,抵御职场倦怠的典型表现。

即便有些人已经身处不错的企业和岗位,出于新鲜感和避免职场倦怠的心态,他仍然愿意“寻求挑战”,并承担新东家不如上家,和适应新岗位的风险。

但是,人类的智力水平有限,随着科技树的逐渐深入,人类没办法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社会也希望运转的更加快速,不断向着分工细化,生产流程化的趋势发展。

这就迫使人们牺牲发展的广度,换取某个方向的深入,成为擅长某种功能的螺丝钉,好适配社会对个体的要求。

劳动者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让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有老板愿意雇佣自己,赚取收入,维持个人和家庭的谋生。

这种一技之长,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胜任各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在工地搬运东西,在流水线组装产品等等。

更多的,则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工作中逐渐学习的,比如在大学中学习了某个专业,毕业后加入某个行业,逐渐熟悉某个岗位的工作内容。

社会对深耕某个领域的需要,同人们厌倦重复工作逃避职场倦怠的心理发生了矛盾,并会影响人们的职业生涯。

在初入职场的前中期,人们会频繁更换岗位、企业乃至行业,不断试错寻找合适位置的同时,维持新鲜感和避免职场倦怠,即便付出一定的沉没成本。

但是,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渐下降的,在职场中变动的沉没成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社会的容错率并不高,就算人们愿意重新熟悉新的行业和工作岗位,但企业老板会选择更年轻的人,除非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

所以,转岗转行和跳槽的可能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小。

与此同时,人们对职场枯燥倦怠的忍耐力会不断提高,对生活的妥协也会让人变得更保守,在职场中寻求改变的勇气越来越小。

最终到了某个不大不小的年纪时,人们逐渐在某个专业、某个行业、某个工作岗位上固定下来。

在这之后,除非有很好的机会值得拼搏,比如开了超高的薪水或者有管理层位置,否则劳动者不会在转岗转行和跳槽上有什么大的变动了,这会付出过大的风险。

从这以后,人们保持职场竞争力,延长职场寿命的方式,主要就是在这个领域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乃至塑造不可替代性。

大部分人就这样在容错率降低、忍耐力上升、妥协心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接受了“深耕一个领域”的局面。

所以说,深耕一个领域可能是被动的过程,而不是主动选择的。

有些人可能始终不能忍受职场的枯燥倦怠,无论学历和能力如何,他都发自内心地“不想打工”。这类人哪怕已经在职场小有成就,由于内心难以抵挡千篇一律工作带来的内耗,很可能出现放弃现有职场成就的行为。

而在外人看来则表现为:一位能力优秀的人,放弃了很不错的工作岗位。

“某大厂员工放弃高薪进入国企或者体制内”、“某中年领导放弃管理层辞职创业”、“某互联网从业者离职搞副业”,一般就是这样的情况。

至于国企体制内是否幸福,创业副业是否有好点子,这些都是其次的,可能只是说服自己找个理由。

想离开原来的岗位,逃避职场倦怠才是关键。

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当人深耕一个领域时,人也把自己的命运,绑定在了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

至于剩下的,就是跟随历史的进程听天由命了。

行业发展好甚至处在风口上,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高,深耕这个领域的从业者由于和行业,企业和岗位深刻绑定,得以顺着历史的进程吃香喝辣。

比如说几年前的互联网,还有现在的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有较长年限工作经验的资深员工,成为了风口的最大受益者,享受薪资疯涨的幸福。

甚至风口塑造了太多机会,让资深从业者看到了靠工作财富自由的可能,决定在职业生涯不稳定的岁数承受风险,去初创公司搞一波大的。

而绝大多数的资深从业者,它们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并不知道现在会有风口出现。

以芯片设计为例,大部分人或者学了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或者毕业后不断的跳槽转岗转行尝试,最终在芯片设计这个领域固定了下来,不再有明显的职业变动。

然后,人们可能只是秉持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维持自己的职场生涯来赚钱养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并寻求升职加薪的可能,各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都是差不多的状态。

幸运的是,风口来了,因为具有这个领域的大量工作经验,有幸成为了吃肉喝汤的人。

反之,行业逐渐落寞、企业效益下滑、岗位内卷倾轧,由于已经和行业,企业和岗位深度绑定,只能跟着它们一起走向没落。

比如生化环材、建筑、机械等传统理工科的人士,很多在这些领域深耕的资深员工不可谓不优秀,但仍然改变不了待遇下滑,工作苦逼,行业动荡的命运。

那些风口行业,在风口到来之前,资深从业者们大多也是类似的状态。

打工人的一技之长,只有在被老板雇佣时,才具备赚钱养家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这必然让打工人对行业,企业和岗位形成人身依附,伴随年龄的逐渐增长和性价比的降低,人身依附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最后,打工人被局限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将自身命运交给行业,企业和岗位的同时,只能通过深耕积累经验的方式提升职场竞争力。

那么,深耕某个领域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做法,前景如何?

为什么在国内,人们深耕一个领域,却仍然逃脱不掉中年危机?

假设有一家科技公司,某资深员工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某细分领域产品研发的技术知识,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这其中的部分知识技术和要领,需要长期深耕积累经验才能获得,经验不足的年轻员工掌握不了,只能承担更加细节的执行工作并不断学习。

那么这时,即使这位资深员工的年龄已经较大,因为经验积累让他比年轻员工更能胜任研发产品的工作,完成一些年轻员工不能做到的事情,老板愿意留下他,给予他更高的职位,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薪水。

至于这位老员工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问题,在老板看来并不是事儿。

正常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休假福利,足以让这位大龄员工坚持工作和兼顾家庭,大龄带来的精力减少,也会被经验丰富带来的优势所弥补。

在人口红利不明显,人性化保障充足,技术导向为主的环境中,企业员工的职场巅峰是50—60岁,这已经接近员工的退休年龄。

这里可以总结出三个重点:

1、资深员工积累的工作经验,有年轻员工不能替代的部分。

2、老板需要资深员工,来完成那些更高维度的事情。

3、合适的工作强度和充足的人性化保障,让大龄员工能够继续坚持工作和兼顾家庭。

我们再假设,某家企业的运营模式,是直接购买设备和软件让员工使用相关的功能,开展数据分析,产品加工或者代码堆砌。

在这样的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日常,可能只是对设备和软件的熟练使用,或者以协调沟通为主的人际处理。

这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难度,让年轻员工更容易上手和熟悉工作内容的同时,也让资深员工的经验积累,变成了相同技能的不断重复,资深员工的工作经验变得没那么重要。

至少在这样的企业中,一位三十五岁的员工,肯定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可以完成三十岁乃至二十五岁员工不能完成的事。

而在企业老板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高维的事情需要员工完成,员工只需要使用现成的设备和软件,堆叠工作量和分析数据,就可以了。

比起工作经验,老板对员工的抗压能力更加关心,把工作时间延长到十小时、十二小时、十四小时乃至更久,可以增加每天贡献的劳动量,年轻人显然更能胜任这样的模式。

那么试问,这家企业是否需要容易被年轻人替代,年龄偏大,承受不了加班,需要隔三差五请假……的资深员工呢?

部分打工人出于立场,可能会高估自己在老板眼中的地位。

虽然咱们可能有一定的学历和经验,但在劳动密集的企业中,经验和能力没有达到年轻员工不能替代的地步。

和积累经验相比,在企业内外积累充足的人脉关系,对员工保持职场竞争力可能更有效一些。

由于大龄员工们已经与行业,企业和岗位形成了高度的绑定,通过积累工作经验的方式提高竞争力和延长职场寿命。

如果企业把大龄员工输送到社会上,工作经验的优势不明显,年龄大又导致性价比低,职场生涯有可能就到头了,对员工来说是沉重的。

但是企业把员工输送到社会上,最多付出N+1之类的补偿,没有什么明显的损失。

企业甚至会觉得自己挤走了那些工资高性价比的老员工,完成了新老交替,更有发展活力了。

于是,当企业老板开始对大龄员工磨刀霍霍的时候,大龄员工们向老板细数自己在公司的苦劳,强调自己掌握的工作经验,换取老板回心转意。

低情商地讲,有点像洪水灾害中,用四肢紧紧抱住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动物们,生怕树枝折断掉下去。

然后老板微微一笑,让大龄员工们顺利毕业,输送到社会上成为人才。

产业低端的现状,让人们积累的工作经验以重复性流程化的劳动为主,老板也不需要员工完成更加高维的工作内容。

工作时长增加和充足的人口红利,不断驱使企业老板加快新老交替,年龄成为了人们最大的竞争力,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总有年龄增大不再能像年轻时那么拼的时候。

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也就这样消失了。

这里就包含了退出机制的话题。

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说,为了确保自己的运营效率和生存,将利润最大化,企业可能无暇顾及大龄员工的生存问题。

如果某家企业愿意继续雇佣大龄员工,或者这家企业是技术导向,大龄员工的工作经验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样的国内企业几乎没有。

或者这家企业有慈悲心肠,愿意看在大龄员工苦劳的份上,牺牲一丢丢企业的效率,给予大龄员工能够继续待下去的岗位,这样的国内企业还是有一些的,但是不占多数。

至于劳动者退出职场后的保障,是由社会提供的,通过年轻时缴纳社保,退出职场后领取补贴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持。

这是五险一金设立的初衷,为劳动者退出职场后的人生保驾护航,资金缴纳则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主要是企业)。

理论上,依靠工作谋生和退出职场后的保障机制,两者应该是互补的,覆盖打工人一生的。

比如说,大环境让劳动者可以顺利工作到六十岁,那就只需要做好六十岁以后劳动者退出职场的保障即可,六十岁之前,劳动者可以自食其力。

大环境让劳动者只能顺利工作到四十岁左右,就要做好劳动者从四十岁开始的相关保障,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

如果劳动者三十五左右开始退出职场,保障在六十五岁开始兑现,就会在三十五到六十五之间出现超长的空窗期,需要劳动者自己为谋生想办法。

这就让五险一金之类的保障变得形同虚设,而且打工人不掌握生产资料,技能也对某个岗位高度特化,离开职场后的谋生难度是非常高的。

这种环境,会让大众的心态发生明显变化:

首先,人们可能会对职场稳定性失去信心,并导致焦虑情绪。

即便三十五危机只是个半真半假的传言,大家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特别是人们从格子间站起来环顾四周,发现三四十岁的基层员工都没几个,心态就或多或少地焦虑起来了。

这种焦虑感会让人们对日常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一方面抱有六十分万岁的心态,预留一些精力探索出路或者寻找快乐,另一方面日常工作时容易心态爆炸影响效率。

其次,人们的风险意识会大大增加。

这会让人们普遍规划两种人生规划路线。

第一种是加入大公司拿命换钱,在中年前攒够应对中老年阶段的原始资本,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高薪赚快钱的去向,成为优先级很高的选择。

第二种是加入那些抗风险属性极高的工作,让工作填补中年阶段的谋生风险,这导致体制内的优先级大幅抬升。

与此同时,对消费主义的抵制和存钱欲望会明显加强,这也是民众走向低欲望的开始。

最后,逃离工作的心态也会逐渐加重。

这会导致副业,灵活就业的兴起,员工离职的欲望也开始越来越强。

推文的最后,说一些合理的应对措施吧:

1、有些人对中年危机可能会焦虑过度,最好还是对中年危机形成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心态焦虑上。

2、关于职业选择,优先考虑个人兴趣志向和行业前景,尽量不要加入夕阳行业和自己不喜欢的行业。

3、尽量向能够兼顾工作生活的岗位变动,当然了,愿意把工作视为自己的全部,或者短期内急需赚钱的人除外。

4、如果暂时只能在不喜欢的岗位先干着,尝试寻找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的社会贡献,专注生活中逗猫遛狗之类的小确幸,有助于抵御枯燥工作带来的倦怠感。

5、工作外的收入渠道,在注意风险的前提下,还是尽量多尝试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4-29 07:06 , Processed in 0.0867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