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宋琦,李桂平.“三步通窍”法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32例[J].中国针灸,2023,43(8):904-906.
耳
鸣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无声源情况下出现的主观感受,病因病机复杂,西医尚无特效药,多以滋养神经、促进微循环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笔者采用“三步通窍”法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32例,现报道如下。
1 诊断标准
耳鸣为第一主诉,以单侧耳鸣为主,自觉耳内或颅内出现蝉鸣样、嗡嗡样鸣响声,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可伴有听力水平下降、睡眠障碍或焦虑等症状,听力学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耳鸣。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在2周以内,且经耳镜检查排除相关耳道炎性疾病,排除血管源性或肌源性耳鸣、颅神经损伤及解剖异常、严重内科疾病如肿瘤等、易晕针或对艾灸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三步通窍”法针灸治疗,包括三焦针法、对刺晕听区、药物灸。
(1)三焦针法。取穴: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外关(双侧)。操作: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膻中,针尖向上平刺10~15mm,中脘、气海、足三里,直刺35~38mm,得气后施小幅度(≤130°)、高频率(150转/min)捻转补法1min,以出现循经感传为佳;外关,直刺30~35mm,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血海,针尖与皮肤呈30°~45°角向大腿内侧斜刺30~35mm,施大幅度(≥180°)、低频率(80转/min)捻转泻法1min。得气后留针30min。
(2)对刺晕听区。取穴:患侧晕听区(耳尖直上1.5cm,向前后各引2cm水平线)。操作: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25mm×25mm一次性针灸针,从晕听区两端各刺一针,两针方向相对,向中间进针,针尖应达帽状腱膜下层,进针深度约2cm,得气后双手施捻转补法(150转/min)1min,留针30min。
(3)药物灸。材料准备:冰片6g,细辛6g,石菖蒲6g;耳穴贴3个;配套专用艾灸条9个。将三味中药研成粉末,加入黄酒调和,等分成3份,适量塞入耳穴贴粘贴端内,另一端嵌入艾条(图1),艾条周围套以防尘罩。取穴:患侧耳门、听宫、听会。操作:患者身上铺以治疗巾,按耳门、听宫、听会次序施灸。将耳穴贴贴于患侧相应穴位上,点燃暴露于外的艾条端施灸(图2),待艾条燃烧完后更换艾条,每穴灸3壮,待3壮灸完后换下一个穴位。
针刺留针结束后予药物灸,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1)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包括耳鸣时间、周围环境、程度及耳鸣对睡眠、工作、情绪的影响6个问题,总分0~21分,分数越高提示耳鸣越严重,并根据评分分为Ⅰ~Ⅴ级。
(2)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从工作、学习、情感、生活质量4个方面评价耳鸣程度,共25个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0、2、4分,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耳鸣越严重。
(3)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主要评价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包括肢体症状和情感症状两大类,共20个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1~4分,总分=各项得分之和×1.25(取整数部分),总分<50分者为正常。
(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包括睡眠质量、时间、效率等方面,总分0~21分,分数越低提示睡眠质量越好。
(5)纯音测听听阈值:在专用隔音室内采用听力筛查仪(itera Ⅱ,丹麦MADSEN)测量患者0.25、0.5 kHz频率听力情况。听阈值≤25 dB为正常。
3.2 疗效评定标准
于治疗后参考《2012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评定疗效。痊愈:耳鸣消失,听阈值≤25dB;显效:耳鸣程度下降≥2级,听阈值下降≥30dB;有效:耳鸣程度下降1级,听阈值下降≥15dB且<30dB;无效:耳鸣无变化或恶化,听阈值下降<15dB。
3.3 治疗结果
(1)患者治疗前后TEQ、THI、SAS、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患者TEQ、THI、SAS、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2)患者治疗前后纯音测听听阈值比较
治疗后患者0.25、0.5 kHz频率的纯音测听听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3)患者临床疗效
32例患者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4 体会
本病的病机虚实夹杂,肾精虚损于下为本,耳窍闭塞于上为标,治疗当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局部治疗为辅,治以补肾养血、行气活血、开窍聪耳。
“三步通窍”法包括三焦针法、对刺晕听区、药物灸。其中三焦针法是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景献教授创立的,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扶助正气来改善体质;药物灸具有速效救急的作用,通过局部艾灸,配以味辛性猛走窜之品可快速起效以稳定病情;对刺晕听区属于急则治标的方法,通过对神经的刺激来缓解耳鸣。药物灸与对刺晕听区均能发挥速效的作用,但二者作用机制不同,药物灸具有行气化瘀、通窍聪耳的作用,是将药物吸收产生的药理作用与艾灸激发穴位经气相结合而发挥治疗作用,艾灸的温热效应可以激发经气,芳香开窍之中药可以疏通经络,同时,中药外敷可以避免首关消除,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所,故能发挥速效之功;对刺晕听区是焦氏头针的一部分,晕听区即听觉功能定位对应的头皮区,主治耳鸣、耳聋等病,针刺该区可以刺激听觉中枢,提高阈值,使其对神经异常放电敏感度降低,进而改善耳鸣,而对刺属于一种强刺激,可以快速达到治疗量,以提高疗效。
足三里为补脾胃第一穴,具有健脾养血的作用,《针灸甲乙经》载:“胃气不足……三里主之。”血海是脾经经水汇聚之处,经水在此化为气血并范围巨大如海,为养血调血之要穴,针刺行泻法可以使经血涌出,进而濡养全身各处。气海为任脉经水在此吸热后气化之地,故此穴气血物质充盛,针刺用补法可以温肾助气血化生,为调理下焦元气的要穴;膻中又称上气海,是任脉经水流经此处受热气化为宗气传于天部之处,为八会穴之气会并连于四经,针以补法可以加强气化,具有大补宗气的作用,为调理上焦之气的要穴;中脘为胃之募穴,任脉经水流经此处,针刺行补法可以受热气化,从而大补中气。三穴合用,大补一身之气,有助于精血的化生,改善体质。外关是三焦经与阳维脉交会穴,为三焦经气血受热气化外出的关口,此穴输出的阳热之气经阳维脉流经天部,故针刺起到补益气血、通窍聪耳的作用。诸穴合用,可奏补肾养血、行气活血、开窍聪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