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00|回复: 10

香港WEB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7 08: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握Web3.0发展黄金机遇,香港积极拥抱新应用和趋势播报文章


香港财华社

2023-04-15 01:49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数字经济时代, Web3.0迎黄金发展机遇。为抢占Web3.0高地,香港于日前成立Web3.0协会,并举办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包括为期四天的“2023香港Web3嘉年华”、以及香港2023数字经济峰会等,吸引众多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参与。




为何香江彼岸的香港率先掀起Web3.0发展风潮?换言之,香港发展Web3.0有何优势?




Web3.0香港先行




事实上,早在去年,香江彼岸的香港就率先掀起Web3.0风潮。




去年,财华社举办了Web3.0主题沙龙活动,在业内掀起广泛讨论。彼时香港还成立了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由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统筹,就数码基建、跨境数据流动、企业数码转型,以及人力资源配套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进入2023年,在数字经济催化下,Web3.0再度掀起风潮。




4月11日,由多家驻港中资机构和香港高校共同发起的香港Web3.0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旨在通过专业研究、标准制定、专业培训等,促进香港Web3.0生态环境的建设。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成立仪式,足见香港特区政府对Web3.0发展的重视。




李家超表示,当下Web3.0的发展正值黄金起点,香港要敢于成为创新浪潮的引领者。他进一步表示,近期不少包括虚拟资产交易所、区块链基础建设在内的企业都积极与特区政府联系,考虑在香港开拓业务,相信能助力香港Web3.0生态圈蓬勃发展。




在成立仪式上,香港Web3.0协会会长为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陈德霖表示,协会将致力推动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为业界创立产业标准,为特区政府出谋献策,促进社会加深对Web3.0的认知,推动香港成为全球领先的Web3.0智慧城市及数字金融中心




在香港Web3.0协会成立后的次日,也就是4月12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HashKey Group联合主办,为期四天的“2023香港Web3嘉年华”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席开幕活动并致辞表示,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不少人认为互联网已经进入Web3时代。区块链技术的即时性、透明、高效、去中介化、去平台化,打破原本数据和信息由特定互联网平台掌握的情况,数据会由建设者及用户共同拥有,令互联网“去中心化”。当然,Web3正处于起始期,目前常见应用包括加密(代)币、去中心化交易所、数位身份验证、去中心化金融服务(DeFi)、区块链游戏,以及NFT等,但可以想象,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应用和机遇。




在近期举行的多场与Web3.0主题活动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对这一创新领域发展也给予很大关注。




Web3.0应用落地




4月13日,香港再迎一场数字经济峰会,来自政商、学界的与会者再次肯定了Web3.0发展潜力。同时李家超也透露了香港在这一领域的超前规划和布局。




这场为期两天的2023数字经济峰会,由香港特区政府与数码港共同主办,吸引了政商领袖与行业专家等杰出人士参与,会上,他们共同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金融科技发展等重点议题。




李家超在致辞中表示,数字经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世界,改革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并创造了新的产业。随着香港进入由治及兴新阶段,特区政府致力推动创科发展,以培育更具活力和多元化的经济。香港将拥抱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迎接未来挑战。




此次数字经济大会也肯定了Web3.0的发展机遇。




李家超表示,Web3.0为代表的第三代互联网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同时他也表示,今年财政预算案中将拨款逾7亿港元加快数码经济发展,并拨款超过900万港元推出一系列国际举措和措施。




以上预算就包括建立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监管框架,以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和机构参与虚拟资产市场;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保护协议的制定和落实,以促进数据共享和创新应用;加强与内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持本地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参与国际展览和竞赛,提升香港的科技形象和声誉;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科技人才,为数字经济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据悉,在今年2月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拨款5000万港元给数码港,加速推动香港Web3.0生态圈的发展,特别是推动跨界别业务合作。




数码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资拥有,其定位为香港数码科技旗舰及创业培育基地,愿景是成为数码科技枢纽,为香港缔造崭新经济动力。




据香港数码港行政总裁任景信披露,当前在数码港落地的Web3公司已经超过140家,接下来需要带动公众对Web3的认知,一同拥抱发展,将香港打造成国际化的Web3基地。




香港发展Web3.0的优势




几场行业盛大会议举办,让大家看到香港在发展Web3.0方面的优势和机遇。香港为何大力发展Web3.0?其又能为香港带来什么?




要弄懂上述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Web3.0?




事实上,Web3.0并不是什么新概念,Web3.0一词是由以太坊加密货币的联合创始人之一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的。从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用于指代与下一代互联网有关的任何事物,即“去中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




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发展,Web3.0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清晰。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Web3.0,可以实现更加安全、透明、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其优势包括,去中心化:Web3.0将实现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不再依赖于中心化的机构或平台,用户可以更加自主地掌控自己的数据和资产;




安全性:Web3.0将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更加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传输,避免了中心化平台的数据泄露和黑客攻击等问题;




透明性:Web3.0将实现更加透明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用户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数据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开放性:Web3.0将实现更加开放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和分享价值;




创新性:Web3.0将为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促进创新和发展;




正是基于Web3.0的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积极拥抱Web3.0技术的优势。




其一,地理位置优势:香港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中国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其二,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为Web3.0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投资机会;




其三,法律体系完善:香港拥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环境,保障了Web3.0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其四,人才优势:香港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包括技术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为Web3.0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五,政府支持:香港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Web3.0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源上的支持。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Web3.0、区块链等发展都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科学的发展。




由此看来,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为Web3.0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借助Web3.0先发优势,香港也将享受其超前的发展红利,带来全球技术和产业的革命。




小结




综合而言,Web3.0的发展将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随着香港率先发力We3.0,未来行业也将迎来更多利好政策出台。在以大型科技企业为引领的产业资本对Web3.0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探索下,Web3.0也将越来越成熟,势必将推动数字经济更大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rgba(0, 0, 0, 0.8)]关于香港 Web3 形势的若干观点


上周发生香港的 Web3 嘉年华,我虽然没去,但是心向往之,也密切关注其中的新观点、新见解。学到不少,但有一点特别不满意,就是在公开的讨论中没有人去提及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香港 Web3 新政背后的决策逻辑是什么?

香港的这个新政,没有北京的支持,或者至少是许可,是不可想象的。那么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港府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策?北京又为何默许?北京的态度是基于深思熟虑还是权宜之计?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博弈中,香港和北京对 Web3 的态度是会加强、削弱还是摇摆不定?我们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思考和判断,现在香港的 Web3 发展就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当然,这个问题往深了不好说,所以大多数人避而不谈,我也能理解。但是看到很多喊口号式的唱多,脱离了基本面,我相信很多也是言不由衷。

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推特上,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情况,就是虽然在推上也收到了不少推友的回复,但是很多交流是通过私信和聊天工具发生的,而且还有很多人问我,其他跟你私聊的人表达了什么观点呢?这些交流使我越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翻到台面上谈一下。大家有的顾虑,我也有,但是我认为还是有很多观点可以拿出来谈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就事论事地讨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必须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来分析。但是如果长篇大论,我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因此我取一个折中的方案来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就是用类似长推特的方式,把主要的观点和逻辑罗列出来,也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举证,也不对其中涉及的术语和观点进行解释和引用溯源,一是为了立此存证,二是为了抛砖引玉,三也是方便稍后我们内部的战略讨论。

首先要考虑的是时代背景。

  • 当前世界的总体形势是正在走入一个新冷战阶段,时间 10–30 年,最有可能是 20 年左右。
  • 这是一个烈度不高、存在灰度的冷战。这个新冷战的双方,美国和中国,对于回归合作固然已经不存幻想,但是都忌惮于激烈对抗的后果,从而希望对于对抗烈度进行管控,因此态度是不坚决的,随着时间变化会有很多摇摆和暧昧,出现很大的勾兑空间。
  • 这个新冷战主要的战场发生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上。中国希望凭借实体经济优势向上延展,获得科技创新优势,实现从创新到制造的全供应链自主,而美国希望凭借科技创新优势向下回收制造业关键环节,促使实体经济回流本土,并且在全球重新配置供应链。
  • 美中两国各自存在风险点。美国的主要风险有两个。第一,美元和华尔街的地位受到历史性削弱引发的金融系统风险。在供应链回流的过程中,美国将经历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因此要被迫加息抵御通胀,而这个过程会导致大量美元回流美国,从而使得国际市场上美元供给不足,导致美元的全球地位遭到削弱,进而削弱华尔街金融集团的地位。当然这个过程有助于美国实体经济重振,有利于国内就业的繁荣,以及军工复合体相对影响力的增强,但过程中间存在金融不稳定的风险。第二个风险是新技术革命导致的就业替代的风险,说得更深入一些,少数高技术族群一骑绝尘,大多数普通美国人望尘莫及,这种令人绝望的巨大差距必然导致深层的社会矛盾。中国存在三个风险。第一个是在供应链外移、地产泡沫走到尽头的情况下,多年来举债发展模式无以为继,被迫降杠杆的过程对于经济、就业、民生构成威胁。如果通过印钞来化解风险,又可能出现恶性通胀。第二个是由于外部封锁和制约,科技创新与对手越拉越大,导致全局性落后的风险。第三是战争风险。
  • 在一个双方都不够坚决、烈度有限、又各自有弱点和风险点的冷战中,双方势必小心翼翼,为彼此保留较大的沟通管道、协调机制、回旋余地和勾兑空间。这种空间越大,为周边经济体、尤其是竞争交界地带的经济体所提供的机遇就越大。

其次是关于当前的技术革命。

  • 美国正在发生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包括: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运载工具、机器人、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等)、量子计算、新一代宇航技术、卫星互联网、生物及基因工程、新能源及新材料。区块链是一种制度型技术,也将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开放度高、技术扩散门槛低,因此不是竞争的焦点。
  • 科技革命若转化为新产业革命,则能决定竞争胜负。美国当前的技术革命只是初现雏形,多个领域同时初现的技术突破是否能够发生相互的化学作用,激发一场新工业革命,还有待观察。但是如果新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那么当前困扰美国的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将会被一扫而空。中国尚未建立起原创科技创新的机制,就被提前拖入到这场竞争当中,因此比较被动。
  • 中国将尽全力跟踪科技革命。中国没有输掉科技竞争的选项,因为如果输掉科技竞争,那么之前取得的产业链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只能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媾和。因此中国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保持不落后。美国对此也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已经对中国实施了前沿技术的封锁,力图确保关键技术领域不流入中国、不被中国反超。反过来,中国也必然倾尽全力,力图突破封锁,实现关键技术的超越,至少不能出现断代式的落后。其中除了集中国内的科研力量实施追踪和突破之外,在外部也会尽量通过跟美国和第三方的接触获得先进的技术。这一封锁与打破封锁的对抗,结合上一部分所说新冷战中的暧昧和勾兑,在中国以及中国周边某些地区,会出现大量的科技财富机遇。

然后是货币金融方面的一些看法。

  • 当前美元加息回流,在全球的地位确实正在下降。金砖国家提出去美元化,直接原因是美联储加息。
  • 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确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通过货币互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在可见的未来并不会给中国带来多少铸币税。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对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贸易盈余,这也就是说,如果不使用美元而是进行货币互换的话,中国和贸易对手相互缴纳铸币税,但由于中国是贸易盈余国,所以轧差之后,中国向他国缴纳的铸币税一定超过他国向中国缴纳的铸币税。当然,这么做确实削弱了美元,但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可以取而代之。
  •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中国美元储备下降,港币承压。中国美元储备下降,可能会通过人民币和港币的互换机制从香港抽取美元储备,进而对港币的联系汇率制构成实质性压力。这种压力在美元不断加息的背景下尤其沉重。

经过以上背景的准备,可以讨论正题了。

  • 区块链有四个作用:第一个是作为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的基础设施。第二是作为 Web3 的基础设施,创造所有权共享的下一代互联网。第三是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的历史阶段,作为人类控制和约束人工智能的工具。第四是在人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共同组成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网络中进行治理权、能量、算力、数据等重要资源分配的基础设施。因此区块链也是下一代科技革命中的关键技术,是兵家必争之地。
  • 但区块链的竞争主要不是设备、技术、工艺、算法等器物层面上的竞争,而是如何应用区块链这种工具创设新结构、新机制的竞争,是制度创新之争,不是器物创新之争。
  • 数字资产市场难以在大国内发展,但会在大国竞争的交界地带找到温床。 就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来说,不可否认,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在区块链上形成了一个自由的灰色金融市场,这个市场既有超级的创新活力,也是一个欺诈横行、群魔乱舞、价值观错乱的法外之地。在国际竞争的历史时期,竞争中的大国不会容许这样一个灰色金融市场在本国解构和扰乱金融秩序,因此都会倾向于对内严管。但是与此同时,在境外、尤其是竞争的前沿交界地区,存在一个规模有限、影响可控的灰色虚拟经济区域,有利于两个阵营进行一些交流、协调和勾兑,各取所需。
  • 因此,中美竞争的交界地区,将出现活跃的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因此新加坡、香港的 Web3 双城记还将持续上演。两者的共同点是作为法治发达的地区,都不会容忍在本地发展出一个欺诈产业,因此对于 Web3 都会予以规范。某些人期望的滥发 ICO 割韭菜的时代,不会再来。但在“可以做什么”的方面,两城的思路应该会有很大不同。
  • 香港 Web3 以交易为导向。由于在中美竞争当中,中国寄希望香港承担与外界进行贸易、金融、货币和技术交换的角色,而美国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容忍甚至鼓励香港担任这个角色,因此香港的 Web3 市场会更加交易导向,对于灰色数字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的容忍度会高一些,这表现为对成熟的主流数字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币、USDT 等资产的兑换服务更加自由,对成熟数字资产的托管、抵押、交易等也会比较友好,但是对于 ICO 等融资集资行为仍会非常谨慎乃至严格。
  • 香港 Web3 仍在试点期,有反复可能。香港刚刚经历了传统金融中心角色的严重削弱,甚至港币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承压,也希望通过 Web3 发展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抢回更多份额,获得新的特色。但由于 Web3 太新,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没有成功经验,相关主管官员未必能明确在港发展 Web3 产业的目标、战略、措施以及风险备案。因此,Web3 在香港的发展,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港府眼中,应该都还属于试点。如果经过一个时期不能够帮助香港达成预期的目标,甚至由于监管不善,出现一些风险和破坏性金融事件,也有可能会逆转决策层的看法,导致政策出现反复。也因此,港府在监管方面并不会放松,力保画好红线,守好底线。
  • 新加坡 Web3 策略更稳健。相比之下,由于美国供应链重构过程中,东盟国家仍然是一个重点,因此新加坡作为东盟内的主权国家,其全球物流中心的地位并未遭到削弱,反而得到增强。而在传统金融领域,其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在前两年获得增强。因此在赢家心态之下,新加坡更希望在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更进一步,希望成为全球物流与数字金融的双重中心,因此会有更强的实体经济导向,更强的 TradFi 结合导向,行事越加稳健。
  • 新加坡对灰色数字金融容忍度更低。赢家心态的另一面是担心出事。由于去年 Luna、3AC 及 FTX 崩溃,已经使得新加坡认识到不规范的 crypto 金融机构的潜在高风险和破坏性,为此会更希望引导 Web3 的发展正规化、建设性,对灰色数字金融市场的容忍度会低一些,表现为对相关业务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和较强的事实监管力度。
  • 两地都不太容易做出世界级的 Web3 社交、游戏等 2C 类项目。港新两地人口有限,Web3 产业都是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展,因此都会突出金融特色。以大量用户取胜的 Web3 社交、游戏类项目,不是两地的比较优势所在。
  • 两地都会积极支持 RWA 发展。近期 BIS、花旗银行等机构反复强调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 tokenization)的潜力,相信这一方向会得到港、新两地的高度重视。香港背靠内地,具有巨量的 RWA 资源,可以充当很好的金融桥梁。新加坡有扼守全球最重要供应链的区位优势,可以基于跨国供应链进行贸易金融 RWA 的拓展。
https://myantokengeek.medium.com ... %82%B9-45dcb7dddf5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rgba(0, 0, 0, 0.8)]在 Web3 里如何寻找靠谱的创新路径 — — Solv V3 阶段性复盘(上)


作者:Solv 核心团队

Solv V3 是 3 月 21 日发布的,到这周一整整三个星期。三周时间产生的实际交易额超过 6,000 万美元,预计在本月内能够破亿。而且从我们手上的 pipeline 来看,这个增长的势头还将持续下去。在几个月内,Solv V3 将产生数亿美元的实际交易量。

在 crypto 市场上,这点成绩不算什么。但是对我们来说,得来不易。虽然最近几天二级市场有起色,香港的行业嘉年华也正在热火朝天,但现在不是牛市,也不是行业扩张期。如果做历史类比的话,现在相当于 2019 年春夏之间的恢复期,二级市场有所回归,但并没有什么真实的增长支撑。在这种时候 Solv V3 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是超出我们预期的。前两天我们在内部会议上宣布,Solv V3 初战告捷。当然,这距离真正的成功还很远,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和风险。

如果 Solv V3 的增长能够持续下去,那么其意义很可能是超越项目本身的。Solv V3 是一个“数字资产基金超市”,实现了链上基金发行、交易与清结算的全流程标准,使人们能够在便捷地创造基金、快速募集资金。Solv V3 在后端集成 Gnosis Safe、Cobo、Enzyme、以及多家托管机构包括 Ceffu、Copper 等,通过多方共管机制和技术手段确保基金经理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不会滥用资金。在前端,投资人可以监控资金状态、交易投资凭证 SFT,且未来将可以拿到许多抵押借贷平台中获取额外的流动性。就我们自己而言,V3 如果成功,标志着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前市场状况、又具有独创性的发展道路。这是一个新赛道,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东西,不是任何成功项目的山寨品。对于行业而言,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就有可能给整个 Web3 打开一个新的市场,而且我们也相信这是一个潜在体量非常大的市场。做一个未必恰当的联想,上一波牛市中最火的几个 DeFi 项目,Uniswap,Compound,Aave,其实都是在熊市中蹚出一个新赛道来,虽然一开始非常小,但至少证明价值主张确凿,商业模式可行。然后等到牛市到来,新赛道变成大市场。

做数字资产的基金超市,是 crypto 里面很早就被人想到过的方向,早在 17、18 年的牛市当中,光我本人听说过这类项目就不下五个,其中还有一个好像是来自耶鲁的全明星团队,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个跑出来的都没有。创过业的人都知道,这种前面很多人试过很多次都不成的事情,是风险特别大的,一般来说不应该选择这样的方向。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又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呢?我们考虑了一下,决定把过去两年多来 Solv 在应用场景选择中的艰苦探索做一个阶段性的复盘,把可以公开的内容总结成文。

需要说明的是,Solv 还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这个复盘并不是来炫耀的,我们也没什么可炫耀的。只不过,在 Web3 行业,大家都比较喜欢听神话故事,最好是背景金光闪闪的精英团队高瞻远瞩,于混乱中慧眼识珠,一茶一扇而安天下,一攻一战而定乾坤。实际我们在行业里都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凡是想认真做点事的,凡是不想捞一票就隐姓埋名躲起来的,其实都不容易,都有很多曲折,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去跟外界讲艰难探索的过程。我们一直想读到这样的文章,但是没有。既然如此,那么就由我们来做一个尝试,希望对同行和读者有所借鉴。

Web3 项目:山寨还是创新?

就创业而言,若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主动去搞什么开拓式创新。如果说中国在 Web2 时代的成功留下了什么基本经验,那就是“不要标新立异”,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不要冒险去开辟新赛道,而是要山寨别人的成功,走别人已经走通的路,然后面向特定市场做出特色,进行“微创新”工艺改进。

不管在 Web2 还是 Web3 时代,做“从 0 到 1 ”的事情都是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创业者在初期最深的恐惧,就是你在脑子里反复思考反复论证的点子,一放出来,市场不认可,改都不知道怎么改。做任何别的事情,都有行之有效的套路,问题只是你懂不懂、或者能不能找到懂的人来合作。唯独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这件事,没有什么章法可循。为什么乔布斯去世这么多年还被人奉为创新领袖?为什么马斯克无论是不是世界首富,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钢铁侠?就是因为他们两人是极为罕见的能够连续多次作出开拓式创新、开辟新赛道的创新者。也正因为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因此大多数人创业,最好是不要标新立异、自立门户,而是在别人已经走通的路上去改进。有人做出来了,市场认可了,用户得到教育了,你再做一个改进产品,这样就规避了创业中最大的风险。要知道,创业不是斗气和显摆,更不是要赢得键盘侠们的赞美,而是要取得商业成功。因此,“不创新”才是理性、务实和负责的创业态度。

但是在 Web3 里,标新立异是创业者的普遍选择,似乎大家都不屑于去山寨别人的东西,多多少少要搞一点创新。每一次牛市,我们都能看到各种标新立异的想法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给。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 2020–2021 年这一波的 DeFi 牛市中,很多 script kids 可能匆匆看了几页金融学教材,就开始搞金融创新了,一时间各种复杂的公式满天飞,各种石破天惊的金融产品如过江之鲫,一时间确实给人很大的错觉:难道传统金融人就这么不中用吗?这么多好点子,几十年了都想不到?当然,事后看来,基本都是伪创新,很多连基本原理都不成立,甚至可以归为胡编乱造。

那么为什么很多 Web3 的创业者宁可胡编乱造也要标新立异,而不是走早就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山寨之路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Web3 行业还处在早期,给创新者提供了比较高的回报。具体来说,有五个原因:

第一,Web3 市场给“正统性”的溢价很高,使得搞山寨项目味如嚼蜡。Web2 用户对于谁是真正的创新者根本不在乎,只在乎好用不好用。所以精明的互联网老炮从来不自己冒险,整天盯着市场上看哪个傻小子不小心蹚出一条新路,然后立刻山寨,再发挥自己在产品、用户体验和流量竞争方面的优势,妥妥的后来居上。时间久了,健忘的用户和媒体经常会错把李鬼当李逵,把山寨当原创,结果山寨项目名利兼收,原创者欲哭无泪。但是在 Web3 现在这个阶段,市场对于“正统性”极为重视,你是赛道的开创者,市场就给你最高的估值、最大的荣誉,你是跟随者、山大王,估值就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不到,怎么挣扎都没用。Vitalik Buterin 很早就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且总结说,“正统性”是 crypto 世界最关键的资源。在这种正统性高溢价的激励之下,Web3 自然倾向无论如何标新立异、自立门户,戴上一个正统性的帽子。

第二,Web3 基础设施比较原始,产品和用户体验上拉不开差距,微创新的空间不大,所以山寨项目在产品上也不容易建立后发优势。

第三,Web3 流量对通证经济的关注高于用户体验。Web3 里扩张流量的王道是通证经济,传统流量增长的手段只是辅助性质的。而山寨项目一般是看到人家正统项目在 crypto 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才匆忙入局,这个时候它要面对的不仅是正统项目已有的用户和品牌优势,更难搞的是人家已经转起来的通证经济飞轮所构建的竞争壁垒。在这种降维压迫之下,传统那些抢流量的手段都是隔靴搔痒,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很多山寨项目只能铤而走险去搞高额激励方案,而这又是以可持续性为代价的,其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崩盘。

第四,发育过早的 crypto 市场鼓励了不负责任的伪创新。很多 Web3 项目根本不需要等到在市场上得到验证,拉个一波流,就可以在市场交易中达到赚钱的目标,既然如此何必在乎创新靠不靠谱,是否可持续?当然是口号喊的越惊人、越标新立异越好。

第五,市场波动太剧烈,当跟随者抗风险能力不如当赛道龙头。在 Web2 世界里,恒纪元的时间比较长,龙头的成功比较稳定,跟随者才有时间去模仿甚至超越。在 Web3 里,恒纪元和乱纪元几乎是无极切换,很多时候你的山寨还没出来,龙头已经倒下了,赛道已经证伪了。这个时候无论你有多好的想法,市场也不认可了。

基于以上的原因,在 Web3 里,“要做就做第一个”的情绪更加激进,声称要做开拓式创新的项目比例远高于 Web2。但注意,这只是口头上的功夫,其中真正靠谱的、能落地的并不多。如果仔细统计一下,这个比例甚至未必高于已经处在黄昏期的 Web2。一个客观的原因是,由于 Web3 基础设施的不成熟,开拓式创新的空间还是相当逼仄的。因此,Web3 创新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上每个项目脑袋上都顶着创新的光环,只不过彼此都知道,最后能跑出来的靠谱的项目是凤毛麟角。

上面是一个总结。我们在 2020 年启动 Solv 的时候,可没有这个认识水平,一开始其实是想做山寨项目,搞一点微创新就好,妥妥的 Web2 思维方式。但是我们这群人有一个基本底线,就是希望做一个靠谱的、能实际落地的项目。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信,完全靠吹牛,这个事我们实在干不出来。结果我们山寨来山寨去,就隐隐约约发现了一个技术上可能的创新方向,弄出了 ERC-3525。不过,事实证明,让市场认可我们的创新性相对还是容易的,真正的挑战是落地一个真实的业务,这个真的是难。

Solv V1:歪打正着的起步

Solv 的起点是 2020 年 8 月到 10 月间我们做的一系列研讨。当时正是中国市场山寨 DeFi 项目的顶峰,有些山寨项目确实也赚到了钱,于是我们也想山寨一个大项目,然后搞点微创新。当时就这么点想法,绝对没有开辟新赛道的野心,以至于我们最早的投资人之一曾经质疑我们“过于理性,不够疯狂”。

我们瞄准的目标是 MakerDAO,基于三个原因。第一,当时 MakerDAO 还是 DeFi 第一大项目。第二,没有山寨竞品。第三,当时在狱中的丝绸之路开发者 Ross Ulbricht 写了一篇博客,指出了 MakeDAO 的几个可能改进方向(不过事后证明基本都是想错了)。于是我们花了几周时间研究 MakerDAO,然后提出了六个改进点。但是正如上文所说,我们对于这些想法的靠谱程度还是有比较高的自我要求,所以在随后的深度论证中,自己说服了自己,就是在“数字央行”这个赛道上,我们的改进点是站不住脚的,从而完全推翻了山寨 MakerDAO 的想法。不过,在这六个点中,有一个是把 MakerDAO 的“金库(vault)”变成 NFT,从而使其所有权可转移,这个点成功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个想法其实在 MakerDAO 的应用场景里没有什么用,谁会去把自己的存折或者银行卡卖给别人呢?但是我们突然意识到,这种 NFT,与当时已经出现的游戏和收藏品 NFT,从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种 NFT 本质上是金融权益的凭证,或者金融票据。而放眼当时的 DeFi 领域,没有人把 NFT 当成金融票据来使用,也没有适用于描述金融票据的通证标准。这会不会是个机会呢?

我们当时只是模糊地觉得,这种金融 NFT,如果可以拆分和合并,那么应该在 DeFi 领域能找到用武之地。但是,具体让我们说出一个特别适合这种金融 NFT 的落地应用场景,我们找来找去也找不到特别合适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冒了一个险,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技术上先突破。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很多创新不都是这样的吗?逻辑上觉得可行,似乎应该是有用的,但是应用场景还没想明白,管他的,先把技术干出来,再找应用场景,最后不也有一些能跑出来吗?于是我们就从朋友那里融了一点钱,自己跳进去开干。不过说实在的,当时也是捏了一把汗的。我们也知道,先搞技术再找应用场景,风险是很大的,有赌的成分。最害怕的就是技术做出来了,但是死活找不到落地的场景,不知道该做什么产品。

事实证明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在技术上进展非常迅速,到 2020 年 12 月就形成了可拆分的 NFT 技术思路,并且启动了 EIP 申请的流程。2021 年 3 月,试验性的可拆分 NFT 就做出来了。当然,事后回头看,在技术探索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最后用了 23 个月,四易其稿,才形成令自己的满意的 ERC-3525 标准,不但实现了可拆分的 NFT,而且支持票据间的价值转移,更特别针对链上和链外数据的可视化现实做了优化。最后的结果我们是非常满意的,ERC-3525 不单是通证化的票据,而且是通证化的账户,通证化的资产组合,通证化的数字容器,更是通证化的智能合约,其能力和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远远超过了我们启动 Solv 时的预期。但是,到底能够在哪里找到立刻就能落地的应用场景呢?这始终是缠绕我们的一个关乎生死的挑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相当于给行业做了一个技术贡献,但是自己并没有任何商业成果,“为他人做嫁衣”。这种情况,无论是在 Web2 还是在 Web3 里都不罕见,我们当然希望做得更好一点。

我们兵分两路,一条线专心搞技术突破,另一条线去探索应用场景。而这个探索,一开始是融资驱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是在跟投资人的交流当中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我们想到的第一个场景,是定期借贷。没错,山寨 MakerDAO 不成,我们把眼光投向了 Compound 和 Aave。Compound 和 Aave 只支持活期借贷,我们想构造一种不记名的定期存单,允许用户存定期,这样一方面获得较高的利息,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在到期日之前需要提现,也可以通过转卖存单(存单贴现)的方式获得流动性。我们基于这个想法接触了一些投资人,出乎意料的是,不少投资人在一些非常细枝末节的金融逻辑,特别是利率设定的问题上,跟我们展开了反复辩论。这个事情的时代背景是 DeFi 经历了 2020 年 11 月的第一次下跌之后,很多投资机构都极度关注金融逻辑的在细节上是否顺畅,担心一个小的断点会导致整个项目的逻辑不成立。这种对细节的追究,在此前和此后都不存在,恰好我们当时碰到了这个时间段,既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幸运,强迫我们反复思考论证,而不是蒙混过关。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很多投资人跟我们争论的关键点是利率发现的问题,但最后我们认识到,利率发现并不是个多大的问题,真正使得这个应用逻辑上存在严重缺陷的,是突发清算风险导致的定价和流动性困难。

总而言之,设想的应用场景胎死腹中,我们倍感焦虑。在这个时候,一个投资人主动给我们支了一招,为什么不把 SAFT 协议用你们的技术通证化呢?他并且表示,如果这样的产品出来,他会非常乐意使用。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市场上、或者说潜在的用户那里得到的建议,当然高度重视,于是就快马加鞭把产品做出来,歪打正着地产生了 Solv V1 产品,也就是 Vesting Voucher。

SAFT 协议全称 Simple Agreement for Tokens,就是投资人与 Web3 项目方签订的一个合同。投资人投资之后,项目方根据 SAFT 里承诺的时间和方式,为投资人按时按量发放 token。通常这个过程需要项目方手工进行,我们通过自己的金融 NFT 技术将整个过程自动化。具体来说,项目方可以把投资人应得 token 份额封装到一张 Vesting Voucher 当中。这个 Vesting Voucher 就像一个加了时间锁的保险箱,里面装着足额的 tokens,但是当下取不出来。只有到了预定的时间,才能按照预定的方式解锁释放,比如连续线性释放,或者按时分阶段性释放。投资人有了 Vesting Voucher 在手上,不但再也不用担心项目方违约,而且在正式解锁之前,也可以部分或全部转让,这就构造了一个方便、安全、透明的份额交易市场。

Solv V1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前后总共发行了 4,000 多万美元(按发行时价格计算)的 Vesting Voucher,但是并未达到预期。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V1 是一个对投资人单方有利的产品,投资人手持 Vesting Vouchers,可以提前转让,也可以自由拆分,还可以持有等待提现,确实是非常灵活,非常放心。但是对于项目方来说,他们虽然也觉得这是个好东西,但是同时也觉得这个产品太严格了。不能说这些项目方都有违约的动机,但是人性深处,可能还是觉得保留一点非常之时的非常手段,会更让自己安心一些。此外,更有很多项目方对于在 token 交易之外出现一个平行的份额转让市场感到不好把握。既然 SAFT 同样可以融到资,多数项目方就没有意愿多走出这一步。与此同时,投资人也没有任何机制能够联合起来要求项目方必须使用 Vesting Voucher。

在这种情况下,Vesting Voucher 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就是资产创造者太狭窄,或者说供给侧严重不足。除了项目方,没有第二种角色手上拥有大量的 token 份额。一旦项目方动力不足,没有其他人能创造资产供给。没有供给,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Solv V2:生不逢时但前景可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 ERC-3525 研发的不断深化,半同质化通证(SFT)技术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强大与应用上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就显得越来越刺眼。从 21 年底到 22 年中,我们在内部进行了很多轮的讨论,探讨了各种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

  • 做一个 SFT 的自由二级市场,允许用户自由构造各种 SFT,自由交易;
  • 用 ERC-3525 实现 NFT 碎片化交易;
  • 用 ERC-3525 实现 NFT 分期购;
  • 用 ERC-3525 实现 NFT 团购;
  • 用 ERC-3525 实现期货、期权和杠杆合约;
  • 做 ERC-3525 票上预测市场;
  • 类似 eToro 那样的投资组合跟单平台;
  • 做 ERC-3525 游戏卡牌;
  • 用 ERC-3525 做动态艺术品,等等。

每一个想法,我们都在内外不同范围里反复讨论。在内部,为了避免自我麻痹,我们有时还搞角色扮演,比如我们中可能会有一个人在某次讨论中专门恶语相向,对 ERC-3525 的应用价值尽量否定和刁难,可用可不用,就视为无用,找不到确凿的价值,就视为毫无价值。内外交流下来,宏观上大家都觉得,ERC-3525 这么强大、这么灵活,未来必堪大用,但是一到具体的场景里,就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应用优势不明显,就是 Gas 费太高,不是竞争对手太强大,就是用户教育成本高,不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就是二级市场流动性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心是焦灼的:难道我们真的做了一个百无一用的样子货吗?

引导我们暂时走出迷雾的,其实还是客户。由于在 V1 的阶段,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项目方,对他们的需求和痛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因此了解到项目方普遍希望在 token 融资之外,还能够进行债权融资。V1 的最大问题不是供给不足吗?如果做债权票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些对于发放 Vesting Voucher 犹豫不决的项目方,听到可以发债券融资,都跃跃欲试。于是 2021 年下半年,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思路,做定期借贷。只不过这次我们的用户画像更清晰,表述更简单,更直接,想法也更明确,就是帮 Web3 项目方发行 ERC-3525 “企业”债券,这就是 Solv V2。V2 支持项目方发行多种类型的债券,包括足额和超额抵押的固定期限债券,无抵押的信用贷债券,以及具有期权性质的可转债等等,形式灵活,权益也清晰,可编程能力非常强。

我们在开发 V2 之前和之中,都做了大量的用户和市场调研,特别是 Maple、Clearpool、TrueFi 等借贷协议,被我们视为是相邻赛道的竞争者而认真研究。虽然他们并不发行债券,但是面向的客户群、解决的具体需求,都是非常接近的。我们认为这是好事,有了 V1 的经验,寻找一个已经有人做成的大方向,是更加安全和明智的选择。

V2 发展的怎么样?一开始很顺利,很快达到了 3,000 万美元以上的发行和成交量,如果行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我们认为 V2 是有机会做成一个大市场的。但是随后就遇到了整个行业下台阶式的崩盘。整个 2022 年,从 5 月份 Luna 崩溃开始,一直到 6 月份三箭资本破产,11 月 FTX 雪崩,连续三记暴击,把整个市场打成一级重伤。变局之下,债券业务迅速暴露出三个弱点。第一,项目方实力和信用严重受损,有心借贷,无力抵押。第二,资金方流动性紧张,精神也紧张,对抵押品和资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三,债券业务存在多个中心化的技术环节,在市场低迷、信用崩溃的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心化的环节都成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总而言之,随着外部市场的崩溃,整个借贷市场迅速萎缩,V2 的交易也陷于停滞。有趣的是,我们曾经反复讨论将来如何去后来居上,跟相邻赛道上那几个龙头竞争,结果我们还没做起来,他们自己先被崩盘和违约折腾得奄奄一息了。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 V2 是一个失败的产品。我们相信,从长期来说,Web3 当中的“企业债券”会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特别的,随着真实世界资产(RWA)的加入,以及监管的逐渐成熟,我们相信无抵押信用借贷以及信用债券,未来也一定会在这个行业发展起来。只不过由于 2022 年的市场崩溃,债券市场的发展被严重推迟了。但是只要这个市场恢复,我们还会继续完善 V2,把握住机会。

总之,不论是 V1 还是 V2,都取得在当时来说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投资人和社群的认可和支持。事实上,这两个产品我们都会持续发展,当外部市场环境和行业规则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相信这两个产品都有可能会获得非常大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熊市里,这两个产品都无法达到破局的目标。不管客观环境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得承认,此时此刻,我们还需要继续寻找 ERC-3525 的那把破局之剑。

反思:关键用户定位和价值主张

通过 V1 和 V2 的摸索,我们最大的收获有四点:

第一,打造了围绕 ERC-3525 的核心技术能力。某些 EIP 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从构思到通过的全程,而我们之所以用了 23 个月才完成,是因为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努力寻找灵活性和简单性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那个能够用最简单的基础架构支持尽可能多的应用场景的平衡点。我们自信最后所呈现的 ID-SLOT-VALUE 三层结构就是这个最佳平衡点,既能够支持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又足够的简单。当然,ERC-3525 并不是一个像 ERC-20 或者 ERC-721 那么阳春的技术,正确的运用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通过长时间的磨炼,不但打造了一个技术能力卓悦的开发队伍,而且形成了一个二次开发框架,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开发新的 ERC-3525 功能性产品。

第二,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作为一个在海外市场打拼的华人团队,在我们现在的规模上,拥有技术、产品、市场、运营、商务拓展全套配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客户提供服务,甚至能够磕下一些有挑战的业务。

第三,深化了行业合作关系。V1 和 V2 的商业模式都是 toB 为主,在产品和业务开发过程中,我们与行业中不同生态位上的很多领先者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他们不仅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有些还成为我们的投资人。很多初创的 Web3 项目都希望一上来就做一个成功大卖的 toC 产品,不愿意花时间去参与行业深层合作网络,觉得这样太慢也太麻烦。但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能够深度参与甚至融入到这个合作网络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不仅是一个关系网络,更是信息网络和资源网络,是项目构建自己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值得花时间和资源去深耕。

第四,在技术和业务上具备了跨越链上与链外边界的纵深拓展的能力和资源。Web3 相比较于纯 crypto 应用的一个重要进化,就是要整合链上和链外的两个世界,提供性能、安全性、透明性和业务丰富度的最佳均衡。虽然当前整个行业的大方向是提高去中心化的成色,但是我们相信 Web3 始终是会呈现混合形态,大家各自寻找自己业务空间里的最佳平衡点而已。因此,如果一个产品能够从技术和业务逻辑上跨越链上和链外的边界,就能够有更强的能力来为用户提供更平衡、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在 V2 的开发中,我们与多家交易所、做市商、托管平台以及其他重要实体进行了技术和业务的整合,使得以链上通证和智能合约形态展现的业务功能,实际上能够穿透边界,反映和管理链外的真实世界。

因此,当我们明确了要面向熊市的现实,开发 Solv V3 产品的时候,我们所具备的技术业务能力,以及行业资源,都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了,战略选择的空间也比以前更大。但是具体要做什么,还是一个困难的决策。围绕这个问题,项目的核心团队内部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甚至争吵。

突破口在于重新思考最根本的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我们解决他们的什么问题?

在一般的创业课程,通常教授们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你确定目标客户,然后定位他们的问题,这就是所谓“价值主张”。在那些课程里,明确价值主张往往作为展开后续教学和讨论的前提,花个几分钟写写板书,就开始往下走套路了。但是在实际创业中,后面那些套路其实不难,确立客户和价值主张才是最难的。

很多旁观者可能会觉得,你们连客户是谁、解决什么问题都没想好,创个什么业啊?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甚至包括那些走山寨路线的公司,不但开始创业的时候没有想好这个问题,而且即使已经小有成就了之后,还必须不断的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修正自己的答案。可以肯定地说,商业失败的头号原因就是客户不清楚、价值主张不明确。

客户定位这个问题在 Web2 里就很难,在 Web3 里就更加突出。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能够很快回答这个问题的创业者,大多数都没想清楚。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个行业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你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几件,能够满足的需求也就那么几条,都被人做了。想发掘新的客户、新的市场,谈何容易?而且,在 Web3 创业还有一些特色套餐,比如你经常会遇到一夜之间客户原地爆炸的情形。你调研了市场,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和探索,好不容易确定了客户,验证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价值主张,跟客户建立了关系,甚至已经把产品开发出来、跑了几单业务,但是突然一下,一个市场事件发生了,你以为这件事情跟你的业务关系不大,结果砰的一声,客户在你面前暴死当场,你预期中的市场机会灰飞烟灭。

价值主张同样难搞。在理想世界,价值主张不清楚,你就不应该开工。但是实际上,在现阶段搞 Web3 创业,等你把价值主张完全想清楚,并且确定下来,机会多半消失了。我们看到的成功的团队,都是一边跑步、一边换枪、一边切换射击目标。

不过,这并不等于你可以不去思考价值主张的问题。事实上,早 Solv V1 和 V2 中,我们对于价值主张的思考都不够透彻,这也是我们在 V3 之前反思最多的地方。

Solv 与多数 DeFi 项目一样,属于交易撮合平台,因此我们必须在供需两侧都回答好价值主张的问题。换句话说,你既要给卖家一个不可拒绝的理由到你这里来卖,也要给买家一个不可拒绝的理由到你这里来买。

在 V1 中,投资人(需求方)的价值主张我们处理的不错,但是对项目方(供给侧)的价值主张比较薄弱。于是我们努力跟项目方沟通,试图把握他们的痛点。到了 V2 中,对于项目方给出的价值主张很清楚,但这时候他们成了资金的需求侧,而资金的供给侧(资金出借方)为什么要来买高风险的项目债券,这才是主要矛盾。特别是在市场出现湍流的时候,价值主张就非常薄弱了。

经过反复总结,我们明确了现阶段不能以初创项目方作为主要客户。在 V1 和 V2 当中,我们都是以项目方作为主要客户的。我们自以为自己就是项目方,对项目方的心态和需求比较容易把握。但是经过 V1 和 V2 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当前的 Web3 里,初创项目方绝不是好的目标客户。首先,绝大多数初创项目方提供不了优质的资产。其次,很多初创项目方有着极强的投机心态,一旦市场出现问题,底线极低,或者毫无底线。第三,crypto 市场很大程度上仍然建筑在 BTC、ETH 这两种主流资产之上,脱离了这个主流去追逐长尾资产,并不是 ERC-3525 体系的最优选择。

那么以谁为目标客户呢?又要满足他们的什么需求呢?他们的交易对手方又是谁呢?我们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又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主张呢?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把我们导向了 Solv V3。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network 发表于 2023-4-17 08:33
在 Web3 里如何寻找靠谱的创新路径 — — Solv V3 阶段性复盘(上)

[color=rgba(0, 0, 0, 0.8)][科普文] 搞 Web3 要学习哪些基础知识?


[作者按] Solv 研究组的系列文章 《Web3 国际市场危机分析》已经发表了三篇。这一系列的文章,主要是从美元稳定币的创造、流动和配置的视角来分析本轮 Web3 国际市场危机的一些深层原因。我收到一些读者的评论,认为部分内容比较专业,对基础要求较高,尤其是涉及到货币经济的一些行文表述,让一部分读者理解起来吃力。实际上为了能够让大部分读者能够理解,我们在写作中已经尽量采用文字来描述问题和阐述观点,避免使用更加专业的工具。 这样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能应该给读者一些学习建议,或者补充一些基础知识,这对于那些对 Web3 感兴趣的读者,可能是有帮助的。

为此,我计划发表三篇短文,第一篇介绍学习 Web3 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资产负债表在 Web3 和 DeFi 分析当中的一些应用,第三篇推荐几本书。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助读者在 Web3 的学习中少走弯路。这几篇文章与 Solv 研究组的危机系列分析文章并行发表,先到先发,不拘于特定次序。

Web3 是经济、金融、法律、机制设计等经济社会学科与 IT、数学、密码学等数字信息科技交叉整合的新领域,它如此之新,以至于不仅没有出现权威学者,甚至连一个基本知识体系都没有梳理出来,人们连该学什么都不知道。大多数从业者不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观念,一边不着边际胡思乱想,一边赤手空拳乱打乱撞,导致很多肤浅荒谬的观念流行,搞出很多从根子上就是虚妄的项目。结果,一个好端端的未来数字科技,闻上去跟神拳教大师兄气味相仿。另一方面,大多数学富五车的学者则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生搬硬套一些来自传统世界的理论和模型,极少有人愿意躬身入局,亲自耕耘这野蛮而充满活力的新大陆,因此对于现实缺乏基本的解释能力,更谈不上预测和引领趋势。可以说,Web3 现在完全是一片理论的蛮荒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跳出来提出一个 Web3 和数字资产的”知识体系”或者”学习路径”,那肯定是自不量力、别有用心了,读者大可以把我当成贩卖大力丸的江湖骗子叱责之。但是,以我七年以来的区块链和 Web3 学习从业经验和所见所闻,在读了上百本书、研究跟踪了几十个项目,并且在海外亲自创业实践的经历,如果说功夫没有全然白花、还稍有点心得的话,倒是可以总结几点,比如:

  • 整天去分析某个数字资产或者某个 NFT 为什么会火,试图总结其“基本面”规律,把握财富密码,是全然徒劳,而且通常是适得其反,乃插标卖首之学;
  • 各种交易秘籍、技术分析、历史模型,基本都是见光死,意义参考上一条。即使存在有效的技术分析模型,也不会放出来让你看到,能让你看到的肯定是无效的;
  • 一些投资理念、投资哲学的东西,似乎有帮助,又说不出具体有什么帮助,读之若有所思,用之则无从下手;
  • 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当然是各行各业都离不了的基本工具,Web3 也不例外,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这些高级技术,对于预测 Web3 市场意义极其有限,却经常能给你虚假的自信,引导你做出错误决策;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有用的,帮助我们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看待 Web3,判断总体发展趋势,但专业经济学者花费最多时间讲授和研究的那些宏观微观模型,则绝大多数毫无用处;
  • 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和对于理解 Web3 的价值主张以及行业中的市场周期颇有帮助,但其中也包含了大量艰深复杂而关系不大的思辨;
  • 新制度经济学有价值,里面很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网络协作、自治组织、合约关系等 Web3 的重要话题很有帮助;
  • 金融学中,资产组合理论在思维上是很有启发的,实践当中则难以应用;对于 DeFi 的读者来说,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品的知识非常有用,但是那些估值模型、定价理论以及随机微分方程的各种公式,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用处。不过,能够气定神闲地随口说出 “Alpha收益”、“Beta 收益”、“systematic risk”、“idiosyncratic risk”、CAPM 和 APT 模型,对于社交确有好处,国内外皆然。至于更高级的术语,多说则无益有害;
  • 如果亲自搞 Web3 创业,懂一点公司金融和财务报表是有必要的,尽管大多数 Web3 创业公司都没有严格的财务报表制度,但是这个知识技能确有价值,而且大概率将来能用上;
  • 在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比如网络效应导致的自然垄断,结合经济学基础知识学习,对于理解行业格局,制定发展战略,非常有帮助;
  • 博弈论,理论上应该是本行业最有用的学问之一,不过实际上,博弈论现有的结论和工具远远解决不了 Web3 的真实问题,可以说相差甚远。学习博弈论的主要价值可能也是在社交中使用“囚徒困境”、“纳什均衡”等术语的时候更加自信。

以上这些,主要还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并不十分有把握,读者参考一下就好,如果反对,我也无意争论。

下面才是重点。有四门学问,我可以保证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字资产和 Web3 确实有帮助,我自己学了以后受益确凿,推荐给朋友和同事以后,也反馈良好,基本上没有人说是白花功夫,故我可以非常自信地列举如下:

第一,智能合约开发部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若要真正理解区块链,懂一点智能合约开发、部署、触发执行等等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反过来说,如果你真的懂了智能合约,也就具备了区块链的基础知识了。所以很多人要学习区块链,看一大堆理论书籍,可能总还是觉得隔着一层。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点编程基础,倒不如直接学习智能合约技术,当心一剑,戳个通透,省得在旁边绕圈圈。

第二,系统思考。也就是基于系统论的观点,通过反馈回路、存量流量的分析,定性地认识系统的运动规则,加深理解,增强洞察力。这是一种非常通用的认识方法,自然对 Web3 也管用。不过,系统思考历史上是系统动力学的一部分,但系统动力学对于 Web3 来说则过犹不及,希望对复杂系统的发展变化进行数学建模和精确仿真。对于 Web3 这么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来说,实用性不高,误导性不低。因此,只需要了解系统思考就足够了,不必深入系统动力学。

第三,货币和金融发展史,以及围绕货币的政治经济学议题。这一部分侧重于从货币的角度来看待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全球政经格局演化,最近十多年来是全球中文圈的显学,相关图书资料可谓汗牛充栋,有不少书籍写得通俗生动,其中当然也有一些哗众取宠、煽风点火,近乎志怪演义,但诚意之作也不少,需要留心鉴别,交叉验证。读史使人智慧,Web3 本身也是货币金融体系发展到新阶段,与数字科技结合的产物,未来也必将被写入到历史当中,因此了解货币和金融是如何一路走过来的,对于理解 Web3 非常有益处。这种好处,未必是你能够直接拿出来当成工具使用,而是潜移默化地开阔你的视野,深化你的思考,特别是能够给你很多参考模型和故事,帮助你在面对选择和需要决策的时候更加明智。

第四,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这可能是对于理解和应用 Web3、DeFi 和通证经济最为有用的单一学科,通常是货币经济学的一部分,比如这个领域的一部名著就是米什金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光看书名就知道是一门大学问,包含不少内容,广而言之就是从“钱”的流动角度来看现实世界的经济运行。不过其中的内容对于学习 Web3 来说有远近之分,比如商业银行相关的理论跟 Web3 就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像商业银行那样通过信贷创造流动性的方式,恐怕在可见的未来都不会见容于 Web3 世界。货币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货币需求量的几个模型,乍一听好像很有价值,其实只具有认识上的参考意义,实践当中完全用不上,找一本经济学入门书看看相关章节即可。真正特别实用的部分,就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工具,以及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如何基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把货币从银行系统这个心脏中创造出来,然后再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在市场上泵送给经济各部门,并调节优化,达成一系列政策目标。这些知识对于 Web3 行业运行机制的理解、周期的判断,以及具体到 Web3 通证经济机制的设计,都有非常直接的参考价值,因此我建议在这个方向上投入较多的时间。我对几个朋友和同事都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他们当中能够塌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段时间的人,很快对于整个 Web3 和数字资产的认识就会得到一个升级。

我的主要建议就是这样。不过另一方面,也得提醒一下,所有前面提到的种种,全都是传统的知识,没有一个是为 Web3 创建的学问,更没有一个能”保送”你成为 Web3 高手。如何将这些旧酒装到 Web3 这个新瓶里,这正是你自己要去解决的问题。不过,另一方面,这也是机遇所在。

另外,如果要研究 Web3 的某一个具体的应用分支,比如游戏、电商、交易,肯定还有很多更专业东西需要掌握。但是依我看来,今天学习 Web3 的人,普遍缺少的是经济、货币、金融方面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其他,因此在上面的推荐中我重点覆盖了相关内容。缺少认识,却勇于创新,读得太少,想得太多,胆子太大,这是很多 DeFi 和 Web3 项目崩溃的一个主观原因。希望本文能帮助有心的读者稍探路径,在学习 Web3 时少走弯路,多些分寸。

《Web3 国际市场危机分析》系列文章:

市场危机分析|其一:DeFi 伪创新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危机分析其二:Crypto 市场的美元化

流动性视角中 CeFi 的功与过


[color=rgba(0, 0, 0, 0.8)]
[color=rgba(0, 0, 0, 0.8)]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July 15, 2022, on Yan Meng’s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Access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link belowhttps://mp.weixin.qq.com.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network 发表于 2023-4-17 08:34
[科普文] 搞 Web3 要学习哪些基础知识?

[color=rgba(0, 0, 0, 0.8)]什么是 Web 3.0?

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 Web 3.0。本文尝试以最简洁的语言来解释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01. 互联网范式迭代

Web 1.0,也就是第一代互联网,是静态互联网,主要的应用是网络媒体。各网媒雇佣一大批编辑,将图文并茂的内容发布成为网页。读者访问网站,浏览数字内容,但只能读不能写,无法参与内容的创造。整个 Web 1.0 媒体相当于传统报刊杂志的电子化。

以这些数字内容为主体,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 谁创造它?
  • 它归谁所有?
  • 它由谁管理、控制和支配?
  • 它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

那么 Web 1.0 范式是这样的:平台创造、平台所有、平台控制、平台受益。

Web 2.0,也就是第二代互联网,是交互式互联网,主要的应用是社交网络和电商。在这个阶段,平台只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自己创造的内容很少,绝大多数内容是用户创造的。但是平台却静悄悄的扩张了自己的权利,凭借着自己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控制权,兵不血刃地把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也拿到了手上。在 Web 2.0 平台上,用户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属于平台,控制权也属于平台,平台可以决定编辑、修改、删除和屏蔽用户的内容,甚至可以删掉用户的账号,将用户驱逐出其社交网络。此外,这些数字内容所创造的价值如何分配,由平台说了算。用户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足迹,其价值也由平台无偿占有。

因此 Web 2.0 的范式是:用户创造、平台所有、平台控制、平台分配。

对比 Web 1.0 和 2.0,不难看出,Web 1.0 虽然对用户不友好,将数字内容和数据的生产限定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但符合“谁创造、谁拥有、谁受益”的市场经济基本原则。而 Web 2.0 从数字内容、或者数据的所有权和价值分配角度来看,是扭曲的,是不合理的,创造者的基本权利被剥夺,用户价值被随意汲取,这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奴役制度。

这解释了为什么只有 Web 2.0 时代产生了若干超级巨头,因为这些平台实际上无偿占有了数千万甚至数亿用户所生产和创造的价值的很大一部分。

Web 3.0 的范式是:用户创造、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协议分配。

也就是说,在 Web 3.0 中,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明确为用户所有,由用户控制,其所创造的价值,根据用户与他人签订的协议进行分配。

在这种体系之下,这些数字内容就不再是简单的数据了,而是数字资产,因为它的权利得到了资产级别的保障。

这类似数字经济当中的市场经济,确认、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数字产权,基于契约进行价值交换。

如果市场经济相对于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极大的释放了生产力,提升了经济水平,那么 Web 3.0 相对于 Web 2.0,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应该具有类似的效应。

02. Web 3.0 的技术基础是区块链

区块链实际上是一个去中心化计算协议,约定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如何分散的创建和维护一个分布式的计算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基础设施管理权”与“用户数据控制权”之间的分离,防止单一平台通过计算基础设施管理权力,实现对用户数据、用户资产和用户身份的控制。

区块链还是一个透明可信的权利确认与追溯系统,一份权利一旦数字化为区块链上的通证,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确权,并且可全程追踪其流转、交易、转换、变形的全过程。

区块链还是协议创造和自动执行平台。智能合约是这一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智能合约,权利与价值的分配协议可以无需借助可信第三方,即得到高效、准确、可信的执行,并且全过程可审计。

因此区块链是 Web 3.0 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但区块链只是手段,目的是实现用户数字资产权益的确认和保护。

03. 通证(token)的意义

由此也确认了通证(token)的意义。因为即使是在区块链上,也只有通证可以被确权和管理,一般的数据仍然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用户如果想让自己的数字权益得到确认和保护,必须将其通证化,除此别无他法。在原始数据的层面上无法实现有效的确权管理,因此各种对于原始数据进行确权、建议交易规则和交易市场之类的尝试,即便不是徒劳无功,也远远无法达到数字资产的高度,而且成本必然极其巨大。

Web 3.0 上绝大多数的通证都将是 NFT。

我们目前正处于从第二代互联网向第三代互联网,也就是 Web 3.0 过渡的时期。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 10–15 年,其结果将是彻底的重塑互联网和全球数字经济。

元宇宙是 Web 3.0 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应用。

Web 3.0 时代将崛起若干全球性的巨型平台,以及比现在多一百倍的创业英雄,多一千倍的数字资产富豪,但是我们可能看不到今天这样的社交网络帝国和数字寡头,至少希望如此。

未能融入这一运动的数字经济体,在 15 年内将完全掉队,未来其规模和影响力在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将变得微不足道。











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香港电台网站4月11日消息,香港Web 3.0协会今日正式成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协会成立典礼时说,Web3.0的发展现时正值黄金起点,这项颠覆性的技术能改变许多原有的商业运作模式,同时创造更多新的机遇。在Web 3.0的发展大势下,香港要敢于成为引领者。

李家超同时表示,为了让香港成为虚拟资产企业的最佳立足点,政府同时需要为市场提供适切的监管,释放Web3以及相关技术的潜力。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设置的新发牌制度将会在六月实施,为虚拟资产交易所提供一定程度的市场认可,确保市场稳健有序发展,保障投资者利益。

协会理事会会长、香港金管局前总裁陈德霖表示,协会未来会致力推动相关技术变革,产业升级,为业界开创产业标准,推动社会对Web 3.0认知及专业培训,促进香港成为全球领先的Web 3.0智慧城市和数字金融中心,为香港、大湾区及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科创板日报,香港Web3.0协会于今日成立。除了相关协会之外,香港还将设立Web3Hub基金,支持更多海外Web3.0企业落户香港,该基金将由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担任主席,由多位来自金融科技、区块链、加密货币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管理委员会。该基金将与香港科技园、创新科技署等机构合作,为海外Web3.0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据悉,该基金已经收到了来自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地的多个Web3.0项目的申请,涉及领域包括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元宇宙(Metaverse)、去中心化社交媒体(Dsocial)等。该基金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投资并支持这些项目。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8: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network 发表于 2023-4-17 08:58
 据科创板日报,香港Web3.0协会于今日成立。除了相关协会之外,香港还将设立Web3Hub基金,支持更多海外Web ...

解析2023香港Web3嘉年华,合规发展方可行稳致远2023-04-13 16:06·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4 月 12 日,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HashKey Group联合举办,W3ME承办的“ 2023 香港Web3 嘉年华”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在为期四天( 4 月 12 日至 15 日)的议程中,全球Web3 行业的顶 尖人物、技术、项目和资本将汇聚于此,围绕监管政策、Web3 基础设施、元宇宙等Web3 各个赛道的核心议题进行探讨,分享行业发展趋势和挑战。

这场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Web3 爱好者们汇聚香江,上午 9 点,随着开场视频中充满科技感的大门被层层推开, 2023 香港Web3 嘉年华与关注Web3 行业发展的各界人士一起正式开启香港金融科技新纪元!

正如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及HashKey Group董事长肖风在开幕式致词中表示的,发展Web3 需要守正创新、稳健前行,适当监管与推动发展双轮驱动,稳慎前行才能让Web3 在香港行稳致远。

   时值香港Web3 发展的黄金起点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长期对虚拟资产等新兴数字经济行业秉持着开放兼融的态度,鼓励技术创新人才充分利用香港“自由港”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开发更具成本效益、兼容并包、灵活和划时代的金融创新方案。此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香港金融管理局将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优化跨境支付的流程,提高跨境交易效率,并降低成本。

根据《全球加密就绪报告》显示,由于在每 10 万人拥有的区块链初创公司数量以及与人口成比例的加密ATM数量等所有类别中均名列前茅,中国香港领先于美国和瑞士,成为 2022 年“加密就绪”程度最 高的地区,为香港开启Web3. 0 金融科技新纪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着力提升货币国际影响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引进高技术人才。香港特区政府坚持以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增长,配合国家发展策略,提出通过发展数码港元和虚拟资产服务,联通数字人民币;深入上游科技研发,推进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创新应用,提升科研转化以及推出人才服务计划,多方面引入科技人才等方式积极拥抱Web3 发展大势,引领创新浪潮。

自去年 10 月份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开始,特区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行业扶植政策,包括颁发“虚拟银行”牌照,在 2023 年度财政预算法案中向数码港拨款五千万元以推动跨界别业务合作,成立香港Web3. 0 协会,加速推动香港Web3. 0 生态圈的发展,提高其在香港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这些利好政策将有助于香港特区政府建立合适的监管框架,提升香港加密货币市场的合规性和透明度,从而提高投资者和用户的信心;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特别是无法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人群;鼓励创新和提高金融科技公司的竞争力,带动整个金融行业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推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整体发展。

同时,香港通过跨境监管合作、技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金融服务、政策引导和支持等手段积极发展加密货币行业也将对中国大陆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包括推动金融创新、深化金融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培养人才、推广区块链技术应用,以及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发展区块链产业以及金融政策研究和制定。

合规监管助力行业良性发展

然而,在发展加密货币行业的过程中,诸如洗钱和恐怖融资、投资者欺诈、操纵市场、偷税漏税等潜在的监管风险,同样值得香港特区政府高度关注。

4 月 10 日,在由Foresight Ventures与Foresight News联合主办的「FORESIGHT 2023」年度峰会上,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兼总经理及HashKey Group董事长肖风发表了题为《 2023 年Blockchain的五个关键词》的分享,第 一个关键词就是行业合规化。

肖风指出,最近几个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加密行业非常严厉的监管措施值得行业高度关注,因为这基本代表了未来全球的监管趋势,同时也意味着Crypto行全业合规的开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走合规的路,逃避监管的技术有很多,但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 10 万亿加密生态市场需要很强的正面社会性和影响力。

为应对潜在的监管风险,香港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监管框架。香港证券及期货委员会(SFC)在 2018 年发布了一份关于虚拟资产的监管指引,强调可能受证券法监管的加密货币。此外,SFC还发布了针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监管框架,要求交易平台必须获得许可,并遵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法规。

2022 年 12 月,香港立法会通过了《反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条例》(AMLO)的修正案,引入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的发牌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和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执行严格的客户尽职调查程序,以防止非法活动。

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明确表示关注加密货币可能带来的风险,会与其他监管部门密切合作,确保金融稳定和投资者保护。SFC和HKMA还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发布风险警示,提醒投资者注意加密货币投资的风险。

尽管香港已经初步建立了面向行业的监管框架,但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香港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交易平台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关注新兴技术和创新模式、加强技术支持等方式不断调整和完善监管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作为长期深耕全球数字身份验证与金融科技行业的领导企业之一,ADVANCE.AI也将持续关注香港Web3 行业监管动向,助力行业合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9: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network 发表于 2023-4-17 08:59
解析2023香港Web3嘉年华,合规发展方可行稳致远2023-04-13 16:06· 稿源: 站长之家用户

  • 3月17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面对去中心化的Web3技术日益成熟,香港必须积极拥抱,敢于成为这波创新的引领者。在“相同活动、相同风险、相同监管”的原则下,香港将在今年6月引入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
    该“发牌制度”源于去年12月份香港通过的《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要求任何人如经营提供虚拟资产服务业务(即经营虚拟资产交易所),便须向证监会申领牌照。
    不容忽略的一点是,香港证监会已于3月初就是否应准许持牌平台运营者向零售投资者提供服务事项咨询市场意见,咨询截止日期为3月31日。这意味着如果咨询被通过,今年6月1日起,香港加密货币交易有望实现完全合法合规,普通人能像买卖股票一样参与到加密资产交易中。
    当然,该政策并不是向所有散户开放,是有合格投资人的要求:个人投资者拥有800万港元或以上的投资组合。此外,根据证监会发言人在简报中的阐述,比特币和以太坊这两种市值最大的数字资产可能会率先在香港的交易平台上市。
    蜂拥而至的Web3创业公司,伺机而动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以及跃跃欲试的普通投资者们,此刻都将目光投向了这座金融之都。而它能否借此契机更进一步,建立起其在Web3世界的先发优势?
    酝酿已久的Web3浪潮
    早在2019年,香港证监会就将中央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引入了监管框架。到了2022年10月,香港改变了对加密货币的保守态度,正式公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引发全球Web 3创业者的关注。
    最大的转机出现在2022年年末。香港证监会官网发布《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修订条例》将会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引入发牌制度。在该发牌制度下,任何人或单位如有意在香港经营虚拟资产交易所的业务,必须向香港证监会申领牌照,而相关人士也须符合适当人选准则,并遵守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规定及其他监管规定。
    今年以来,香港对Web3释放的信号更加积极紧凑。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1月称,香港政府期望为市场提供合适比例的监管,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加密货币公司;2月份,香港证监会(SFC)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该机构计划增加四名加密货币行业监管人员;2月中旬,香港特区政府发售首批代币化绿色债券;3月底,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表示,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研究稳定币的监管制度,目标在2024年实施相关监管。
    这一系列政策推进和变化,既给香港科技、金融业带来了机遇,也增加了不少挑战。机遇在于可以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加密货币中心的地位,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挑战在于需要适应更严格的监管要求,保证合规性和安全性。
    长远来看,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明确化、虚拟资产交易合规化已是大势所趋。未来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在香港使用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需要确保该平台已经获得了合法的牌照,并遵守相关的规管要求和投资者保障措施,否则可能会面临风险和损失。
    多样化的政策扶持
    监管政策不断明确的同时,香港的Web3扶持政策也跟进。3月20日,在香港举行的Web3投资峰会上,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长许正宇表示,截至2023年2月底,已有超过80家加密资产相关公司表示有意进军香港,并探讨了在香港设立企业的可行性。其中23家加密货币公司已经进入香港市场开展业务,包括加密货币交易所、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区块链网络安全公司、加密货币钱包和支付公司。
    据元力社了解,目前香港有Web3扶持政策的园区有两个,分别是数码港(cyberport)和科学园。
    数码港运作模式类似WeWork共享办公,目前有1900+企业完成了入驻,其中知名的独角兽企业包括Animoca brands、hashkey group、ZA bank等知名Web3企业。
    在具体的Web3专项扶持政策上,数码港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专项补贴。比如初创公司可以申请种子资金10万港币,公司具备完备的项目企划、市场企划便可申请,每年大概有1-2次申请机会;初具规模的Web3公司可以申请专项补贴,大概有110万港币的扶持资金额度。
    此外,香港政府针对全港Web3企业设有4亿扶持资金库,只有评选为独角兽企业才能拿到。符合的企业可获得的该项资金额为2000万港币,但要求香港政府占股最少10%。
    科学园入驻的更多是中大型、技术型、研发型项目。对项目发展阶段有较高要求,同时扶持政策也不局限于Web3,其他高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元宇宙、VRAR等等都可以申请入驻。目前其已有Web3项目大多是没那么金融化的项目,更多是公链类型、协议、有实际产品的项目。比如NFT、代币化的项目在科学园占比便非常少。
    科学院的扶持政策根据扶持力度可以分为三种专项扶持,其一是idear计划。有10万港币的激励,但对项目进度有明确要求,需要临近上线的项目才可以,并且需要本地投资人推荐。每年都会举办idear计划;其二是孵化器计划。与数码港的110万港币激励计划类似,但科学园是139万港币激励;其三是加速器计划。和数码港的港府注资计划一样,但只有最高只有480万港币注资,同样需要港府占股,但占股比例低于数码港。
    即将到来的Web3嘉年华
    今年2月,香港宣布拨款5000万美元,通过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等方式,加快Web3生态系统的发展,让行业和企业把握前沿发展,促进跨界商业合作。而近期香港最大的Web3盛会,非“2023香 Web3嘉年华(Hong Kong Web3 Festival 2023)”莫属。
    目前,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已经确认,将出席香港Web3嘉年华。该会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HashKey Group联合主办,W3ME承办,将于4月12日-1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大会为期4天,将有超过10000名与会者,300位杰出的行业演讲者,约100个Web3热门项目,以及世界各地的社区、媒体合作伙伴聚集在一起交流、分享。
    近年来,时常有新加坡是否会替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的讨论,尤其是过去几年,新加坡对加密市场采取的宽松政策,吸引了大量Web3企业和人才前往淘金,让不少人为香港捏了一把汗。
    事实上这种想法大可不必。紧锣密鼓的政策推进、产业扶持,以及行业峰会,已经让香港在巩固其金融地位的同时抢占了Web3产业先机。
    城市研究机构GYbrand最新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第12期)数据显示,世界三大顶级金融中心重新回到“纽伦港”的格局。纽约蝉联全球最大金融中心城市,伦敦稳居次席,香港位居第三,保住了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新加坡则紧随其后。
    客观来说,同为世界级城市,香港和新加坡彼此之间经济与人文交流密切,长期互通有无,相互成就,存在很强的经济关联,说是“姊妹城市”也不为过。金融也好,Web3也罢,经济要素的短期流动并不意味着新加坡就将取代香港的地位,反而能够强化两座城市间的共生共存,进一步放大香港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香港有着百年金融史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声望,天然具有发展Web3的优势。随着Web3市场不断发展,香港未来的机遇和风险并存,要想更进一步,缔造世界级的“Web3之都”,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法规,有效的扶持产业,可控的市场风险。
    毫无疑问,香港正在加速前行。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09: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network 发表于 2023-4-17 09:07
    3月17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面对去中心化的Web3技术日益成熟,香港必须积极拥抱,敢于 ...

    在过去的几年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一直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尽管这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直在不断推进,但是全球范围内的立法环境和政策法规却各不相同。4月11日,在北京和香港当局支持下,香港Web3.0协会在港正式成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和北京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领导出席了成立典礼。同时,李家超和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还分别为香港Web 3.0协会题辞,希望协会能为推动香港Web3发展“宏展新篇”、“缔创新章”。
    与此同时,香港在2023年6月即将全面开放虚拟货币合法交易下对于全球区块链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香港的立法环境使其成为一个有利的区块链投资和Web3.0创业环境,并且也在帮助推动亚洲地区的区块链创业热潮。
    由于香港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它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全球投资者和创业者。这也为香港成为一个有利的区块链投资和Web3.0创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香港合法虚拟货币的推行,亚洲区块链创业热潮愈发高涨。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一家区块链技术独角兽金融平台,HK金融去中心化资产管理平台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是融合了元宇宙、DeFi、Web3.0、SocialFi与GameFi概念的新型区块链协议,并打造全球首个基于Web3去中心化资产管理平台。
    HK区块链技术实验室是由香港数字资产交易所、新加坡HK.DAO基金会联合发起。团队将充分利用香港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优势,将解决数字资产持有者所拥有的资产难安全存储、难有效增值等问题。提供包括数字资产的抵押、借贷、投资、托管、DeFI金融平台、NFT市场交易、聚合挖矿平台、去中心化资管平台等相关商业应用场景服务。全球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活动,真正的实现普惠金融。
    HK金融通过跨时代的区块链技术,打造一个公开、公正、可追溯、分布式、透明、可信的基于Web3去中心化资产管理平台。力求普惠大众,让HK金融成为一个人人皆可参与,参与皆有贡献,贡献皆有回报的平台。
    Web3.0是香港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而香港是中国对外发展的重要金融中心。“以香港为支点辐射全球”,是HK金融平台未来战略,也将注定成为中国与香港布局Web3.0的一匹黑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5-15 07:01 , Processed in 0.1190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