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67|回复: 9

国外大学对阅读量的要求究竟有多“变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4 06: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外大学对阅读量的要求究竟有多“变态”?
2018-01-19 09:38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海那边 ,文/高见,托福114 口语满分,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美国,到处都是读书的人,飞机、地铁、公园、餐厅、广场,你所到之处一定有人正在阅读,不问男女老少。回国后,我发现一整节地铁车厢都不见得找得到一个读书的人,大把的时间“孝敬”了手机里的连续剧、游戏或者朋友圈。

留学美国,让我知道美国高校对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涉猎的期望,让我看清了自己阅读能力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语言能力层面上的,更有学习方法和思维力度上的。

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

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很多大学教授在备课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他们对一整个学期长达十几周的学习过程缺乏严肃的审视和科学的设计,也极少向学生公开他们的授课思路。一般来讲学生根本无需、也无法知道老师下次课打算讲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就没必要去操心如何提前准备。

美国高校教授们则完全不一样。以我所在的华盛顿大学为例,教务系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就会推出本学期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syllabus),上面会详细列出课程介绍、教学目标以及本学期15-16次课的预习内容、课堂主题、课后作业、考试时间等等,一目了然。

所有的教授都会严格遵照这个既定的方针去推进教学进程,不会轻易中途改变授课节奏和顺序,学生们可以放心地按照学期初就收到的教学大纲去规划本学期的学习。

我们的阅读任务就在这份教学大纲上,每周的阅读任务量都是以“章”(chapter)为单位的。你可能会好奇:一章应该也不多吧,毕竟又不是要我一天看完一本。而真相是:这本教材的总长是1000多页,平均每一章大约有150页,字号极小。也就是说,仅按照这门课的要求,每周我们需要看完将近500页的教材。

美国教授从不会像中国教授一样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他们会默认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学生,直接进行引申的讨论和知识应用的训练。他们甚至会礼貌而诚恳地说:假如你没有完成阅读作业,建议不要来上课,因为你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还是留在家里读书吧。

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第一年的留美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一般大家一个学期至少也要选择三门课程,reading累加起来可以达到近千页之多,再算上不计其数的报告(presentation)、讨论(discussion)、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quiz(测验),压力可想而知。我自己就曾经有过通宵达旦补reading的经历。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些人迫不及待地问我:阅读材料难吗?生词多不多?不是说GRE词汇、SAT词汇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常人的对话里根本用不上的吗?我不由反问一句:当你决定把自己送去美国,在美国的高校里挣扎,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和应接不暇的考试中,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正常人”,还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无论你选择哪一个学科,你的阅读任务都不可能是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生词,甚至是艰深难懂、文化底蕴深厚的生词都是需要你补上的短板。

在美国读大学,你需要完成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体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献,而话题可以非常广泛。生词会很多,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会给你的理解带来挑战。不论你在出国语言、学术考试中拿到怎样的成绩,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多而刁钻的验收方式

在美国高校,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阅读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阅读任务是由教授精挑细选所得,一般都有益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授们开发出了“多姿多彩”的考核方式,一不留神你就会中招。

第一种方式是随堂测验,专考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教授在每个学期随机抽取几周,就阅读任务出题。题目可以刁钻到“请问本篇期刊中第一个案例里的六十四岁同性恋男子共病哪种疾病: A.肺癌; B.艾滋病; C.COPD(阻塞性肺病); D.高血压”。在绩点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是枕戈待旦。

第二种方式是随机指定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做基于阅读材料的课堂讨论。作为主持人,你自己首先要对这些阅读材料非常熟悉,并且预判出班上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与观点,做好回应的准备。一旦出现冷场,你需要抛出新的方向引领讨论。教授会从旁打分。

第三种方式就是weekly reflections。每周读完材料之后,教授会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并且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们的reflections作出反馈。如果你的观点他很喜欢,还会就这个观点邀请大家共同讨论。所有的读后感计入期末成绩,谁敢怠慢?

第四种方式其实最残忍,就是没有任何考核,但把所有的考核都堆积到期末考试。这样的教授都是“笑面虎”,他会让你舒舒服服过完一个学期,然后在期末人困马乏之际告诉你,“本学期所有阅读材料都是重点哦”,让人酸爽得一塌糊涂。

美国高校的阅读任务不仅在于任务量大,单词难,更在于验收的形式多而刁钻。敬业的美国教授们会不辞辛苦地把阅读任务里的所有细节一点点编织到你的期末考试里去,让懒惰和小聪明无所遁形。

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

1、在出国之前,就要把眼界放宽

出国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拿了再高的分也无须沾沾自喜,要时刻将眼光放在自己的未来。出国前夕,如果有时间,可以多阅读一些书扩展自己的涉猎。要知道在美国读书最大的痛苦不在于单词不会,而在于文化不通。多一点阅读的积累,就是向一个未知的文化接近了一步。

2、不要过分依赖教材中的习题

依赖习题,你可以凭借托福、SAT考试中练就的信息定位能力迅速搞定你的阅读作业,但是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说不清楚。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多年浸淫中,变得越来越懒了,对结论比对推理过程更感兴趣,把对错看得比思维过程重要得多,这在美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是绝对行不通的。静下心来,一行一行地读,才能真正看懂书。

3、学习去复述和讨论

中国学生长期在美国课堂做“隐形人”,甚至还瞧不起那些“观点像垃圾一样还说得那么high”的美国人。这些学生最终的结局就是直到毕业,他们仍然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说服他人,连对话都超不过三个回合。读过书之后要勇于在课堂上提问、讨论、接招,磨砺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力度。

4、不要放弃

很多留学生第一年踌躇满志,结果发现阅读的速度和能力完全无法应付排山倒海的阅读量,于是在后期“学了乖”,想尽办法投机取巧。阅读能力的上升需要一个过程,读不懂的时候,读不完的时候,要接纳自己的挫败,给自己时间。

5、结伴而行

我在国外的第一年,与一位尼泊尔国际生和一位韩国国际生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三个人当时阅读的能力都不太够,所以我们约在每个星期二去学校的一个露天天井里一起吃午饭,顺便为彼此补课。我们把已经读过的部分用口述的形式分享给对方,以此来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就这样彼此支撑着度过了那段上不来气的岁月。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海那边 ,文/高见,托福114 口语满分,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帮孩子掌握自学的能力,而会读书是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的时代,家长开始注重培养能够独自阅读的孩子,力求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最终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收获成就。
一个人之所以有爱读书的习惯,就在于把它视为日常中很自然的事情。美国教育专家也认为,从孩子出生起,就应当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并且阅读量应该逐步增加。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累积经验和思考,从而转为自主阅读。美国家庭从小就有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就需要培养,并且要融入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倡导。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中,一个人不仅实现了能力的培养,更形成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丰富认知。

一个人之所以有爱读书的习惯,就在于把它视为日常中很自然的事情。美国教育专家也认为,从孩子出生起,就应当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并且阅读量应该逐步增加。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累积经验和思考,从而转为自主阅读。美国家庭从小就有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所以其对阅读量的要求非常大,美国家长在孩子一岁内就开始亲子共读,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现在,最重要的是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量自然就大了,看的多了,自然理解的就快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network
美国名校对阅读量的要求究竟有多严?附TOP10大学阅读书单
2019-05-16 16:36

关于美国大学的高强度阅读,留学党们早就有所耳闻,但是究竟有多大的强度?下面跟着小编一探究竟吧。

很多刚留学美国的同学们可以说是各种不适应,啥也听不懂,啥也跟不上,这可如何是好?那么该如何改变和应对呢?你需要一个生存法则------提升阅读量。

美国大学学生的阅读量是怎样的呢?

大学的阅读量因各自专业和选修科目而异。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中(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显示,人文类、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每周花在阅读任务上的时间是最长的,商科次之,工程类专业最少。排名如下:

数据来源NSSE

不过,工程类的学生虽然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最少的,但他们花在一门课上的总时间(包括阅读、写论文、做作业、做实验、分析数据等)是最长的。

中国学生的“噩梦”,也是外国学生的“噩梦”

我们一直深度关注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遇到的学术挑战问题,非常了解对于成长于传统应试教育、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孩子而言,美国大学的阅读挑战是“可怕”的。

但事实上,“读不完”“读不懂”这件事,也不是中国学生独有的问题,本土学生也颇有怨言。

根据英国《独立报》的报道,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常春藤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之一)的教授批评现在的学生无法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有限,无法专注于复杂的理论。

该校环境地理学的教授Jenny Pickeril无奈地表示:“对于指定的文本,学生读得很痛苦,觉得语言和概念都太难了。有一个学生向我建议了一本他们觉得读起来更容易投入的书。这是一本好书,但它不够学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推荐一些更容易读懂的书。”

学生们很快承认了这一事实,但坚称这是因为老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读完这些书。不少人坦言自己很少在deadline之前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

不管怎样,在大学希望学生完成的阅读任务和学生有能力完成或愿意投入阅读的书之间,似乎存在了一种脱节。

要知道,1941年,现代诗人W.H Auden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时,在一门为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开设的课上,要求学生一学期读32本书,共6000页。这个数字,几乎是当今一些学生大学四年的阅读量。

图片来自The Independent网站

Auden的English 135“Fate and the Individual in European Literature” 这门课的教学大纲

而这个“mission impossible”也不单单属于那个逝去的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的美国大学人文课程里,也不乏与之类似的阅读清单。

英美大学在“阅读作业”上的争议,实际上隐含着对学生“学术能力下降”的担忧,而这点在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中国学生身上,会因为语言障碍,显现出更大的问题。

中国学生如何应对美国大学的阅读挑战?

学会分辨:什么该略读、什么该细读、什么不值一读。

无论教授们布置大量阅读任务的用意何在,对于美国大学学生,不可或缺的一堂课就是学习分辨什么该略读、什么该细读、什么不值得一读。

这一点,是被阅读量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也最“难以接受”的。

Prianka Misra是一名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大学里,为了完成阅读作业,她度过了非常痛苦的时期。无论教授布置了多大的阅读量,她都坚持要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理解每一段说了什么,每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每一个事实的上下文是什么,重要性是什么,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作业。她无法接受同学们通过略读去寻找中心思想的阅读方式,认为那是“insincere”(不真诚的的),只是为了“survive in the class”(通过这门课程)。

但事实上,在剑桥大学,第一个library induction lecture就是关于“how to read 10 books an hour”(如何在一个小时内阅读10本书)——如何通过略读提取与你的研究相关的信息 。

为什么呢?

因为read widly和read deeply对于学习者而言同样很重要。当我们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时,必须既懂得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掌握大量专业知识,也懂得缩小关注范围来深入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涉及的reference可能达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我们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样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通读几十本、上百本参考书籍。

“You don’t need to read these books. 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em.”

“理解”比“读完”更重要。

美国高校学生都在读什么?

★ 美国高校综合排名前十的书单

1.《理想国》 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 普林斯顿大学

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2.《全球化及其不满》斯蒂格利茨

3.《美国国会行动的逻辑》道格拉斯·阿诺德

4.《财政学》哈维·S.罗森

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约瑟夫·熊彼特

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7.《大外交》亨利·基辛格

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9.《停战》理查德·霍布洛克

10.《冲突中的种族集团》唐纳德·霍罗威茨

★ 哈佛大学

1.《在伯明翰监狱里写的一封信》马丁·路德·金

2.《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3.《领导大不易》罗纳德·海菲兹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内曼

6.《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7.《政策分析入门》伊迪斯·斯托基

8.《正义论》约翰·罗尔斯

9.《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布雷利

10.《感谢您的忠告》杰·海因里希斯

★ 耶鲁大学

1.《理想国》柏拉图

2.《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3.《隐身人》拉尔夫·埃里森

4.《奥德赛》荷马

5.《让我们来歌颂那些著名的人》詹姆斯·艾吉

6.《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7.《人类学》弗朗茨·博厄斯

8.《萨帕塔和墨西哥革命》约翰·沃玛克

9.《反政治机器》詹姆斯·福格森

10.《伊利亚特》荷马

★ 哥伦比亚大学

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2.《理想国》柏拉图

3.《论自由》约翰·密尔

4.《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

5.《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

6.《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7.《道德形而上学》伊曼努尔·康德

8.《国富论》亚当·斯密

9.《微积分:早期超越》詹姆斯·史都华

10.《文明及其不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斯坦福大学

1.《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

2.《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3.《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克里斯多夫·曼宁

4.《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劳伦斯·莱斯格

5.《创意写作》华莱士·斯特格纳

6.《理想国》柏拉图

7.《鲁宾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8.《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

9.《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

10.《公共领域反思》南希·弗雷泽

★ 芝加哥大学

1.《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2.《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3.《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劳伦斯·汉密尔顿

4.《办公时间》诺姆·福斯特

5.《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6.《罗马史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7.《道德形而上学》伊曼努尔·康德

8.《忏悔录》奥古斯丁

9.《人工智能》斯图尔特·拉塞尔

10.《政府论》约翰·洛克

★ 麻省理工学院

1.《利维坦》霍布斯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3.《宏观经济学》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4.《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5.《宏观经济学讲义》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6.《资本论》马克思

7.《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8.《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

9.《日语口语一讲》哈尔茨

10.《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 杜克大学

1.《计量经济学》詹姆斯·斯托克

2.《社会成本问题》科斯

3.《国富论》亚当·斯密

4.《公地悲剧》加勒特·哈丁

5.《计量经济学》林文夫

6.《领导大不易》罗纳德·海菲兹

7.《解析政治学》梅尔文·希尼克

8.《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布雷利

9.《宏观经济学》罗伯特·巴罗

10.《宏观经济理论》托马斯·萨金特

★ 宾夕法尼亚大学

1.《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2.《艺术写作指南》巴尔内特

3.《黑暗的心》康拉德

4.《合作的进化》罗伯特·艾瑟罗德

5.《理想国》柏拉图

6.《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富兰克林

7.《印第安次大陆的艺术与建筑》哈尔莱

8.《坎特伯雷故事集》杰弗里·乔叟

9.《忏悔录》奥古斯丁

10.《劝导》简·奥斯丁

★ 布朗大学

1《学习和教学》哈罗德·詹姆斯·谢里丹

2《赛博公民》克里斯·格雷

3《技术社会》雅克·埃卢尔

4《学习中心》罗伯特·布朗

5《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6《透明社会》大卫·布林

7《美国技术社会史》露丝·施瓦茨·柯旺

8《启迪》瓦尔特·本雅明

9《拟像》让·鲍德里亚

10《控制革命》詹姆斯·贝尼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network
在美国大学,对阅读的要求究竟有多高?2021-07-14
  阅 1  转 1












对于将入学海外大学的中国学子来说,阅读能力则更为重要,尤其是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美国高校。标准化考试的优异成绩并不代表一位新生能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

留学美国,让我们知道美国高校对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涉猎的期望,让我们看清了自己阅读能力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语言能力层面上的,更有学习方法和思维力度上的。

在美国大学,需要读什么?

书单是教学大纲的重点,每周阅读量超过500页;美国高校课程的面貌,与中国是不同的。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大学教授在备课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他们对一整个学期长达十几周的学习过程缺乏严肃的审视和科学的设计,也极少向学生公开他们的授课思路。一般来讲学生根本无需,也无法知道老师下次课打算讲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就没必要去操心如何提前准备。

美国高校教授们则完全不一样。以华盛顿大学为例,教务系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就会推出本学期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syllabus),上面会详细列出课程介绍、教学目标,以及本学期15-16次课的预习内容、课堂主题、课后作业、考试时间等等,一目了然。

所有的教授都会严格遵照这个既定的方针去推进教学进程,不会轻易中途改变授课节奏和顺序,学生们可以放心地按照学期初就收到的教学大纲去规划本学期的学习。如下图,就是一门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在2012年秋季学期的教学大纲局部:





每一份教学大纲就像一张地图,告诉学生身在何处。重点来了,我们的阅读任务就在这份教学大纲上,请看表格画圈的一列。有心的读者把图片放大后会发现,这门课程每周的阅读任务量,都是以“章”(chapter)为单位的。

你可能会好奇:一章应该也不多吧,毕竟又不是要我一天看完一本。而真相是:这本教材的总长是1000多页,开本跟SAT的绿宝差不多,平均每一章大约有150页,字号极小。也就是说,仅按照这门课的要求,每周需要看完将近500页的教材。

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美国教授从不会像中国教授一样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他们会默认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学生,直接进行引申的讨论和知识应用的训练。他们甚至会礼貌而诚恳地说:假如你没有完成阅读作业,建议不要来上课,因为你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还是留在家里读书吧。

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第一年的留美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一般大家一个学期至少也要选择三门课程,reading累加达到近千页之多,再算上不计其数的presentation(报告), discussion(讨论), group project(小组项目), quiz(测验), 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学生就曾经有过通宵达旦补reading的经历。




书籍和期刊论文是阅读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一门课程的reading作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书籍,一类是期刊论文。二者构成了学生们几乎全部的阅读任务。一篇期刊文章的长度可以在三四页到几十页之间浮动,结构性稍强,文章已经被划分好了功能模块,从历史背景,到文献综述,到假设和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到结论和建议。

有经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阅读的节奏;但如果是典藏理论专著、教材或者文学作品,则注定要沉下心来一页页、一行行地读。留学生朋友沟通后的共识是,论文虽然“短平快”,但书籍更有营养。

别再相信“SAT大部分单词用不到”的鬼话

不是说GRE词汇、SAT词汇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常人的对话里根本用不上的吗?反问一句:当你决定把自己送去美国,在美国的高校里挣扎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和应接不暇的考试中时,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正常人”,还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呢?

如果是后者,那么无论你选择哪一个学科,你的阅读任务都不可能是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生词,甚至是艰深难懂、文化底蕴深厚的生词都是需要你补上的短板。

总结:在美国读大学,你需要完成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体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献,而话题可以非常广泛。生词会很多,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会给你的理解带来挑战。不论你在出国语言、学术考试中拿到怎样的成绩,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美国大学的阅读任务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难不难?

如果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补充的是,阅读任务到底难不难,是取决于美国高校对阅读作业的验收方式。假如可以偷工减料甚至消极怠工而不被发现的话,这阅读不读也罢。

在美国高校,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阅读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阅读任务是由教授精挑细选所得,一般都有益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授们开发出了“多姿多彩”的考核方式,一不留神你就会中招。




第一种方式:随堂测验,专考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教授在每个学期随机抽取几周,就阅读任务出题。题目可以刁钻到“请问本篇期刊中第一个案例里的六十四岁同性恋男子共病哪种疾病: A 肺癌 B 艾滋病 C COPD(阻塞性肺病) D高血压”。在绩点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是枕戈待旦。

第二种方式就是随机指定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做基于阅读材料的课堂讨论

作为主持人,你自己首先要对这些阅读材料非常熟悉,并且预判出班上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与观点,做好回应的准备。一旦出现冷场,你需要抛出新的方向引领讨论。教授会从旁打分。

第三种方式就是weekly reflections

每周读完材料之后,教授会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并且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们的reflections作出反馈,如果你的观点他很喜欢,还会就这个观点邀请大家共同讨论。所有的读后感计入期末成绩,谁敢怠慢?

第四种方式其实最残忍,就是没有任何考核,但把所有的考核都堆积到期末考试

这样的教授都是笑面虎,他会让你舒舒服服过完一个学期,然后在期末人困马乏之际告诉你“本学期所有阅读材料都是重点哦”,让人酸爽得一塌糊涂。

总结:美国高校的阅读任务是困难的,不仅在于任务量大,单词难,更在于验收的形式多而刁钻。敬业的美国教授们会不辞辛苦地把阅读任务里的所有细节一点点编织到你的期末考试里去,让懒惰和小聪明无所遁形。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network

在国内,有阅读习惯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中国学生在接触非母语时,问题会暴露的更明显,面对专业性、学术性的文章时,读起来非常困难!




了解英国美国大学的学生应该都知道,名校对阅读的要求也都非常高,像美国大学的高强度阅读量就到了近乎到疯狂的地步。


美国大学对阅读要求有多高?


以华盛顿大学为例,教务系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就会推出本学期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大纲也会教授列出的每门课程每周的阅读任务量,一般都是以章”(chapter)为单位的。


你可能会好奇:一章应该也不多吧?毕竟又不是要我一天看完一本。


而真相是:这本教材的总长是1000多页,平均每一章大约有150页。也就是说,仅按照这门课的要求,每周我们需要看完将近500页的教材。




这还没完,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很多专业的老师还会明确要求阅读课程相关的课外书籍,并将部分书中的内容作为考核点,这对于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谓是相当大的考验!


大学的阅读量因不同的专业和选修科目有所差异,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中(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显示,人文类、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每周花在阅读任务上的时间是最长的,商科次之,工程类专业最少


排名如下:


数据来源NSSE


不过,工程类的学生虽然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最少的,但他们花在一门课上的总时间(包括阅读、写论文、做作业、做实验、分析数据等)是最长的。


那么无论你选择哪一个学科,你的阅读任务都不可能是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艰深难懂、文化底蕴深厚的生词都是需要你补上的短板。




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词汇量增长、思维逻辑的强化都是在不同文本的重复和解读中得到实现的。


从长远来看,阅读能力还关系到我们这一生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培养阅读习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问题来了,


大部分人并没有阅读习惯或倾向于故事性阅读!


读教材相关的学术性书籍更是三分钟热度!


如何克服这一点呢?


选择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的书籍,可以让枯燥的理工科也变得极具趣味性!


比如学通“AKA阅读进化论” 课程书单中的《魔鬼数学》——


我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看上去不过是一堆沉闷的规则、定律和公理,在《魔鬼数学》中,数学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洞见在混沌和嘈杂的表象之下日常生活的隐性结构和秩序。




作者用数学这条主线穿起了时空,从每时每刻到宇宙空间,中间还穿插了很多人和事物,比如棒球、里根经济学、伏尔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人造语言等。《魔鬼数学》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精彩绝伦的数学思维之旅,旅行过后,相信你可以成为一个更棒的思考者。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network

大部分美国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过着比较轻松惬意的日子。进入美国大学之后就好似掉进了地狱。美国大学的课业压力很大,且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很高。于是在图书馆整日整日地刷Reading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那在美国大学,需要读什么?美国大学的阅读任务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难不难?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文:高见


在我离开美国的时候,送给美国朋友们的告别礼物是圣托马斯岛驻岛艺术家们手工制作的book thongs,这是一种用丝线和玻璃珠串制而成的软书签,可以很方便地夹在书页间。他们都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其中一位朋友对我说:“Jian,this really means a world to me, because I am a constantreader。(Jian,这份礼物对我意义重大,因为我是一个永远在读书的人。)”


那句话和她说话时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不能忘怀的就是“constant reader”这个词。在美国,到处都是读书的人,飞机,地铁,公园,餐厅,广场,你所到之处一定有人正在阅读,不问男女老少。回国后,我发现一整节地铁车厢都不见得找得到一个读书的人,大把的时间“孝敬”了手机里的连续剧,游戏或者朋友圈。这不仅非常可惜,而且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


留学美国,让我知道美国高校对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涉猎的期望,让我看清了自己阅读能力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语言能力层面上的,更有学习方法和思维力度上的。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出系列文章回答三个问题:

在美国大学,需要读什么?美国大学的阅读任务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难不难?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


书单是教学大纲的重点,每周阅读量超过500页美国高校课程的面貌,与中国是不同的。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很多大学教授在备课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他们对一整个学期长达十几周的学习过程缺乏严肃的审视和科学的设计,也极少向学生公开他们的授课思路。一般来讲学生根本无需,也无法知道老师下次课打算讲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就没必要去操心如何提前准备。

美国高校教授们则完全不一样。以我所在的华盛顿大学为例,教务系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就会推出本学期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syllabus),上面会详细列出课程介绍、教学目标,以及本学期15-16次课的预习内容、课堂主题、课后作业、考试时间等等,一目了然。所有的教授都会严格遵照这个既定的方针去推进教学进程,不会轻易中途改变授课节奏和顺序,学生们可以放心地按照学期初就收到的教学大纲去规划本学期的学习。如下图,就是我们学院一门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在2012年秋季学期的教学大纲局部:



每一份教学大纲就像一张地图,告诉学生身在何处。重点来了,我们的阅读任务就在这份教学大纲上,请看表格画圈的一列。

有心的读者把图片放大后会发现,这门课程每周的阅读任务量,都是以“章”(chapter)为单位的。你可能会好奇:一章应该也不多吧,毕竟又不是要我一天看完一本。而真相是:这本教材的总长是1000多页,开本跟SAT的绿宝差不多,平均每一章大约有150页,字号极小。也就是说,仅按照这门课的要求,每周我们需要看完将近500页的教材。

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美国教授从不会像中国教授一样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他们会默认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学生,直接进行引申的讨论和知识应用的训练。他们甚至会礼貌而诚恳地说:假如你没有完成阅读作业,建议不要来上课,因为你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还是留在家里读书吧。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第一年的留美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一般大家一个学期至少也要选择三门课程,reading累加起来可以达到近千页之多,再算上不计其数的presentation(报告), discussion(讨论), group project(小组项目),quiz(测验), 压力可想而知。我自己就曾经有过通宵达旦补reading的经历。

书籍和期刊论文是阅读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一门课程的reading作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书籍,一类是期刊论文。二者构成了学生们几乎全部的阅读任务。一篇期刊文章的长度可以在三四页到几十页之间浮动,结构性稍强,文章已经被划分好了功能模块,从历史背景,到文献综述,到假设和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到结论和建议,有经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阅读的节奏;但如果是典藏理论专著、教材或者文学作品,则注定要沉下心来一页页、一行行地读。我和很多留学生朋友沟通后的共识,就是论文虽然“短平快”,但书籍更有营养。

别再相信“SAT大部分单词用不到”的鬼话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些人迫不及待地问我:阅读材料难吗?生词多不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再贴一张图,这是来自另一门我非常喜爱的课程“物质滥用与毒品”的教材Uppers, Downers,All-arounders的某一页,同样,我们当时的阅读作业是以章为单位的:




手写字体是我的笔记。里面出现的对苯二酯二甲酯,四氢大麻酚,麦角碱,伊菠加因,死藤水和酶斯卡灵等,都是致幻剂的代表,而且教材中也详实地提及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产业链与地区冲突。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这些词没啥用吧!不是说GRE词汇、SAT词汇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常人的对话里根本用不上的吗?我不由反问一句:当你决定把自己送去美国,在美国的高校里挣扎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和应接不暇的考试中时,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正常人”,还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无论你选择哪一个学科,你的阅读任务都不可能是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生词,甚至是艰深难懂、文化底蕴深厚的生词都是需要你补上的短板。

问题一结论:在美国读大学,你需要完成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体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献,而话题可以非常广泛。生词会很多,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会给你的理解带来挑战。不论你在出国语言、学术考试中拿到怎样的成绩,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美国大学的阅读任务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难不难?


如果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补充的是,阅读任务到底难不难,是取决于美国高校对阅读作业的验收方式。假如可以偷工减料甚至消极怠工而不被发现的话,这阅读不读也罢。在美国高校,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阅读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阅读任务是由教授精挑细选所得,一般都有益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授们开发出了“多姿多彩”的考核方式,一不留神你就会中招。

第一种方式:随堂测验,专考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教授在每个学期随机抽取几周,就阅读任务出题。题目可以刁钻到“请问本篇期刊中第一个案例里的六十四岁同性恋男子共病哪种疾病: A 肺癌 B 艾滋病 C COPD(阻塞性肺病) D高血压”。在绩点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是枕戈待旦。

第二种方式就是随机指定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做基于阅读材料的课堂讨论。

作为主持人,你自己首先要对这些阅读材料非常熟悉,并且预判出班上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与观点,做好回应的准备。一旦出现冷场,你需要抛出新的方向引领讨论。教授会从旁打分。

第三种方式就是weekly reflections。

每周读完材料之后,教授会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并且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们的reflections作出反馈,如果你的观点他很喜欢,还会就这个观点邀请大家共同讨论。所有的读后感计入期末成绩,谁敢怠慢?

第四种方式其实最残忍,就是没有任何考核,但把所有的考核都堆积到期末考试。

这样的教授都是笑面虎,他会让你舒舒服服过完一个学期,然后在期末人困马乏之际告诉你“本学期所有阅读材料都是重点哦”,让人酸爽得一塌糊涂。

结论:美国高校的阅读任务是困难的,不仅在于任务量大,单词难,更在于验收的形式多而刁钻。敬业的美国教授们会不辞辛苦地把阅读任务里的所有细节一点点编织到你的期末考试里去,让懒惰和小聪明无所遁形。



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


针对中国学生的阅读特点——首先普遍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不太大;学术阅读时功利性非常强;非学术阅读时娱乐性又非常强,我的建议如下。


在出国之前,就要把眼界放宽。出国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拿了再高的分也无须沾沾自喜,要时刻将眼光放在自己的未来。出国前夕如果有时间,可以参考睿途提供的阅读书单(回复“书单”调取文章)扩展自己的涉猎。要知道在美国读书最大的痛苦不在于单词不会,而在于文化不通。多一点阅读的积累,就是向一个未知的文化接近了一步。

不要过分依赖教材中的习题。

依赖习题,你可以凭借托福、SAT考试中练就的信息定位能力迅速搞定你的阅读作业,但是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说不清楚。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多年浸淫中,变得越来越懒了,对结论比对推理过程更感兴趣,把对错看得比思维过程重要得多,这在美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是绝对行不通的。静下心来,一行一行读,才能真正看懂书。

学习去复述和讨论。

中国学生长期在北美课堂做“隐形人”,甚至还以此为荣,因为瞧不起那些“观点像垃圾一样还说得那么high”的美国人。但是,笑话人不如人的老话是真的,这些学生最终的结局就是直到毕业,班上都没几个人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他们仍然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说服他人,连对话都超不过三个回合。没有任何人有义务透过你沉默的外表去揣测你丰富的内心,读过书之后要勇于在课堂上提问、讨论、接招,磨砺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力度。

不要放弃。

很多留学生第一年踌躇满志,结果发现阅读的速度和能力完全无法应付排山倒海的阅读量,于是在后期“学了乖”,想尽办法投机取巧。阅读能力的上升需要一个过程。读不懂的时候,读不完的时候,要接纳自己的挫败,给自己时间。

结伴而行。

我在国外的第一年,与一位尼泊尔国际生和一位韩国国际生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三个人当时阅读的能力都不太够,所以我们约在每个星期二,去学校的一个露天天井里一起吃午饭,顺便为彼此补课。我们把已经读过的部分用口述的形式分享给对方,以此来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就这样彼此支撑着度过了那段上不来气的岁月。

做一个constant reader。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与一个思想对话。它应当受限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吗?

不。它应当服务于某一个功利的目标吗?不。它必须不可以让你感到痛苦和困惑吗?不。阅读是一种修行,一个净化和开示的过程,所以当你来到美国开始“读书”的时候,正确的问题不是“我还有多久才能不用这样读书”,而是“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更加有效率,更加愉快地读书”。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network
美国顶尖大学对阅读量的要求有多变态?
2016-12-23 10:11

相信相当一部分朋友已经在朋友圈读过本文,本文系考试日报向睿途高见老师的约稿,早在今年年初便发过此文(亲历者说:在美国大学阅读要求的内容有哪些?),今日重发,一是向没有读过本文的朋友再次推荐一下,二是做一个原创标示,以缓解大量不经许且去掉作者标志的转载。

顺便透漏下,小编正在考虑邀请本文作者高见老师为大家做在线分享,先做一个小调查了解下大家的意见,如果有你特别关心的问题,可以在后台直接留言以方便小编确定分享主题。

在我离开美国的时候,送给美国朋友们的告别礼物是圣托马斯岛驻岛艺术家们手工制作的book thongs,这是一种用丝线和玻璃珠串制而成的软书签,可以很方便地夹在书页间。他们都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其中一位朋友对我说:“Jian, this really means a world to me, because I am a constantreader.(Jian, 这份礼物对我意义重大,因为我是一个永远在读书的人。)”那句话和她说话时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不能忘怀的就是“constant reader”这个词。在美国,到处都是读书的人,飞机,地铁,公园,餐厅,广场,你所到之处一定有人正在阅读,不问男女老少。回国后,我发现一整节地铁车厢都不见得找得到一个读书的人,大把的时间“孝敬”了手机里的连续剧,游戏或者朋友圈。这不仅非常可惜,而且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留学美国,让我知道美国高校对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涉猎的期望,让我看清了自己阅读能力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语言能力层面上的,更有学习方法和思维力度上的。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出系列文章回答三个问题:

在美国大学,需要读什么?

美国大学的阅读任务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难不难?

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

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美国大学,需要读什么?

书单是教学大纲的重点,每周阅读量超过500页

美国高校课程的面貌,与中国是不同的。不客气地说,中国的很多大学教授在备课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他们对一整个学期长达十几周的学习过程缺乏严肃的审视和科学的设计,也极少向学生公开他们的授课思路。一般来讲学生根本无需,也无法知道老师下次课打算讲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学生也就没必要去操心如何提前准备。美国高校教授们则完全不一样。以我所在的华盛顿大学为例,教务系统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就会推出本学期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syllabus),上面会详细列出课程介绍、教学目标,以及本学期15-16次课的预习内容、课堂主题、课后作业、考试时间等等,一目了然。所有的教授都会严格遵照这个既定的方针去推进教学进程,不会轻易中途改变授课节奏和顺序,学生们可以放心地按照学期初就收到的教学大纲去规划本学期的学习。如下图,就是我们学院一门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在2012年秋季学期的教学大纲局部:

每一份教学大纲就像一张地图,告诉学生身在何处。重点来了,我们的阅读任务就在这份教学大纲上,请看表格画圈的一列。

有心的读者把图片放大后会发现,这门课程每周的阅读任务量,都是以“章”(chapter)为单位的。你可能会好奇:一章应该也不多吧,毕竟又不是要我一天看完一本。而真相是:这本教材的总长是1000多页,开本跟SAT的绿宝差不多,平均每一章大约有150页,字号极小。

也就是说,仅按照这门课的要求,每周我们需要看完将近500页的教材。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美国教授从不会像中国教授一样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他们会默认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完成了阅读任务的学生,直接进行引申的讨论和知识应用的训练。他们甚至会礼貌而诚恳地说:假如你没有完成阅读作业,建议不要来上课,因为你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还是留在家里读书吧。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了第一年的留美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一般大家一个学期至少也要选择三门课程,reading累加起来可以达到近千页之多,再算上不计其数的presentation(报告), discussion(讨论), group project(小组项目), quiz(测验), 压力可想而知。我自己就曾经有过通宵达旦补reading的经历。

书籍和期刊论文是阅读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一门课程的reading作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书籍,一类是期刊论文。二者构成了学生们几乎全部的阅读任务。一篇期刊文章的长度可以在三四页到几十页之间浮动,结构性稍强,文章已经被划分好了功能模块,从历史背景,到文献综述,到假设和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到结论和建议,有经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阅读的节奏;但如果是典藏理论专著、教材或者文学作品,则注定要沉下心来一页页、一行行地读。我和很多留学生朋友沟通后的共识,就是论文虽然“短平快”,但书籍更有营养。

别再相信“SAT大部分单词用不到”的鬼话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些人迫不及待地问我:阅读材料难吗?生词多不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再贴一张图,这是来自另一门我非常喜爱的课程“物质滥用与毒品”的教材Uppers, Downers, All-arounders的某一页,同样,我们当时的阅读作业是以章为单位的:

手写字体是我的笔记。里面出现的对苯二酯二甲酯,四氢大麻酚,麦角碱,伊菠加因,死藤水和酶斯卡灵等,都是致幻剂的代表,而且教材中也详实地提及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产业链与地区冲突。或许有人不以为然:这些词没啥用吧!不是说GRE词汇、SAT词汇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常人的对话里根本用不上的吗?我不由反问一句:当你决定把自己送去美国,在美国的高校里挣扎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和应接不暇的考试中时,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正常人”,还是一个具备专业素养和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无论你选择哪一个学科,你的阅读任务都不可能是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生词,甚至是艰深难懂、文化底蕴深厚的生词都是需要你补上的短板。

问题一结论:在美国读大学,你需要完成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体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献,而话题可以非常广泛。生词会很多,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会给你的理解带来挑战。不论你在出国语言、学术考试中拿到怎样的成绩,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美国大学的阅读任务对中国留学生来说难不难?

如果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补充的是,阅读任务到底难不难,是取决于美国高校对阅读作业的验收方式。假如可以偷工减料甚至消极怠工而不被发现的话,这阅读不读也罢。在美国高校,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认真完成阅读任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阅读任务是由教授精挑细选所得,一般都有益有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授们开发出了“多姿多彩”的考核方式,一不留神你就会中招。

第一种方式:随堂测验,专考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教授在每个学期随机抽取几周,就阅读任务出题。题目可以刁钻到“请问本篇期刊中第一个案例里的六十四岁同性恋男子共病哪种疾病: A 肺癌 B 艾滋病 C COPD(阻塞性肺病) D高血压”。在绩点的压力下,每个人都是枕戈待旦。

第二种方式就是随机指定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做基于阅读材料的课堂讨论。

作为主持人,你自己首先要对这些阅读材料非常熟悉,并且预判出班上同学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与观点,做好回应的准备。一旦出现冷场,你需要抛出新的方向引领讨论。教授会从旁打分。

第三种方式就是weekly reflections.

每周读完材料之后,教授会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并且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们的reflections作出反馈,如果你的观点他很喜欢,还会就这个观点邀请大家共同讨论。所有的读后感计入期末成绩,谁敢怠慢?

第四种方式其实最残忍,就是没有任何考核,但把所有的考核都堆积到期末考试。

这样的教授都是笑面虎,他会让你舒舒服服过完一个学期,然后在期末人困马乏之际告诉你“本学期所有阅读材料都是重点哦”,让人酸爽得一塌糊涂。 结论:美国高校的阅读任务是困难的,不仅在于任务量大,单词难,更在于验收的形式多而刁钻。敬业的美国教授们会不辞辛苦地把阅读任务里的所有细节一点点编织到你的期末考试里去,让懒惰和小聪明无所遁形。

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

针对中国学生的阅读特点——首先普遍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不太大;学术阅读时功利性非常强;非学术阅读时娱乐性又非常强,我的建议如下。

在出国之前,就要把眼界放宽。出国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拿了再高的分也无须沾沾自喜,要时刻将眼光放在自己的未来。出国前夕如果有时间,要知道在美国读书最大的痛苦不在于单词不会,而在于文化不通。多一点阅读的积累,就是向一个未知的文化接近了一步。

不要过分依赖教材中的习题。

依赖习题,你可以凭借托福、SAT考试中练就的信息定位能力迅速搞定你的阅读作业,但是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说不清楚。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多年浸淫中,变得越来越懒了,对结论比对推理过程更感兴趣,把对错看得比思维过程重要得多,这在美国,在高等教育阶段是绝对行不通的。静下心来,一行一行读,才能真正看懂书。

学习去复述和讨论。

中国学生长期在北美课堂做“隐形人”,甚至还以此为荣,因为瞧不起那些“观点像垃圾一样还说得那么high”的美国人。但是,笑话人不如人的老话是真的,这些学生最终的结局就是直到毕业,班上都没几个人叫得出他们的名字,他们仍然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说服他人,连对话都超不过三个回合。没有任何人有义务透过你沉默的外表去揣测你丰富的内心,读过书之后要勇于在课堂上提问、讨论、接招,磨砺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力度。

不要放弃。

很多留学生第一年踌躇满志,结果发现阅读的速度和能力完全无法应付排山倒海的阅读量,于是在后期“学了乖”,想尽办法投机取巧。阅读能力的上升需要一个过程。读不懂的时候,读不完的时候,要接纳自己的挫败,给自己时间。

结伴而行。

我在国外的第一年,与一位尼泊尔国际生和一位韩国国际生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三个人当时阅读的能力都不太够,所以我们约在每个星期二,去学校的一个露天天井里一起吃午饭,顺便为彼此补课。我们把已经读过的部分用口述的形式分享给对方,以此来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就这样彼此支撑着度过了那段上不来气的岁月。

做一个constant reader。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与一个思想对话。它应当受限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吗?不。它应当服务于某一个功利的目标吗?不。它必须不可以让你感到痛苦和困惑吗?不。阅读是一种修行,一个净化和开示的过程,所以当你来到美国开始“读书”的时候,正确的问题不是“我还有多久才能不用这样读书”,而是“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更加有效率,更加愉快地读书”。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network
国外名校对英语阅读量要求竟这么高!如何奋起直追?
2017-11-15 17:32

编者的话:在刚刚结束的亚洲之行中,跟随特朗普出访的女儿伊万卡对社会议题的侃侃而谈,不禁让人感叹不仅是只有颜值,更有智慧值。从曼哈顿的查宾学校到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商学院,伊万卡所受的名校教育和阅读训练,或许正是她思维敏捷、驾驭各种演讲的基础。国外名校到底对阅读有怎样的要求、留学生可以怎样适应这种强度,愿看过这篇文章,你也能有所准备。

国外名校的留学生最不适应的一点往往就是超高强度的阅读量,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如此。尤其是在上讨论课(seminar)之前,几百页的各种资料和书籍阅读任务是家常便饭,为了论文写作更是需要广博而深入的阅读。

可以说,留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根本法则就是提高阅读能力,而这也被认为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反差比较大的一个方面。一起来看看国外名校对阅读的要求吧。

国外高校阅读要求:你必须适应的第一关

大学的阅读量因各自专业和选修科目而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中(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显示,人文类、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每周花在阅读任务上的时间是最长的,商科次之,工程类专业最少。 排名如下:

1. Arts &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2. Biological Sciences, Agriculture, & Natural Resources ; Business ; Health Professions ; SocialService Professions

3. Physical Sciences,Mathematics, & 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Media, & Public Relations ; Education

4. Engineering

曾有美国留学生总结:在美国读大学,你需要完成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体裁主要是教材和期刊文献,而话题可以非常广泛,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也会给你的理解带来挑战。不论你在出国语言、学术考试中拿到怎样的成绩,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然而并不是只有中国留学生会觉得阅读任务压力山大,国外大学中普遍存在着这种压力感。据英国媒体的一篇报道,谢菲尔德大学的一些教研人员表示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完整读完一本书是一件吓人的艰巨任务,因为一方面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另一方面书中的概念和词汇太过复杂带来理解障碍。

该校环境地理学教授Jenny Pickeril无奈地说:“对于指定的文本,学生读得很痛苦,觉得语言和概念都太难了。有一个学生向我建议了一本他们觉得读起来更容易投入的书。这是一本好书,但它不够学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推荐一些更容易读懂的书。”

学术二字,区分了大学阅读的特点,而中国同学要在面对学术难度的同时,也面临语言关。可见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不论是学科学术内容上的还是语言上的,是多么必要。

大量的阅读是批判性思维的奠基。莱斯特大学组织和消费学教授乔·布鲁伊斯(Jo Brewis)提到,之所以希望学生们能多阅读,是因为大量的阅读能帮助他们在作业和考试中写出更加深思熟虑的论点(arguments),向评阅者展现出他们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种讨论和争议,并基于此提出了这个合理的观点。

中小学阶段就在培养主动阅读者

阅读习惯需要培养,在中小学阶段,国外学校就已经对阅读的强调形成了体系。而且教学方法并不单纯看重阅读速度和数量,而是培养主动阅读者(active reader),着重构建阅读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网站上,有一封给高中生的公开信,开宗明义便写道:“我给你的几个关于为大学做好准备的建议,其实归根到底,都和阅读有关。大学要求的深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浏览,而是要求有反思、持续的注意力和智力上的投入,而这些对以后的人生也至关重要。”作者认为,作为进入大学的准备,阅读的价值从不应该被低估,即使如今高等教育愈发倾向于STEM教育和职业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假期,老师会鼓励大家在暑期阅读,一般会开列必读和选读书单,而学生需要在阅读后交出读后感。

比如纽约名校圣玛丽高中今年的暑期阅读书单,以给为进入大学做准备、上AP课程的高年级学生的书单为例,既有《愤怒的葡萄》这种现代经典,也有女性、种族等等议题的特定书目:

美国的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要Participate in shared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jects,也就是说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围绕某个话题阅读一系列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然后进行写作。而美国小学生入学时就会获得一件和大学生相同的礼物——一张印有自己姓名和学号的学校图书证,从小就学会去图书馆借书还书,已经是孩子们的必备功课。

想要完成任务 你需要掌握方法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校长谈到阅读的重要性时曾说:我给高一学生的阅读量目标是5000页原版图书,大约20本书。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孩子参加不了国外课堂的讨论,也不可能有建设性的课堂贡献,如果平时表现很糟,他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越来越躲在角落里面去,最终他是白念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当你初到国外大学,往往会被每周几百页的英文阅读量吓住;但是你可以学着如何提前着手准备以应对这种情况,让适应的过程更加顺利。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阅读任务,在当你掌握了适当的高效阅读技巧后,或许就不会那么压得人喘不过气了。我们综合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名校的阅读建议,供你参考。

学会有选择性地速读

大学往往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大量阅读,所以学会有选择性地阅读就非常重要了。首先,你可以区分那些课程必读(required)和推荐阅读(suggested)。而就一篇资料而言,有时候你需要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有时候你只用阅读某些相关信息——某几页甚至就是某些段落。直接提取文字中的“干货”,而跳过一些比如说叙述性的东西,这是需要习得的技能。

带着问题阅读

带着问题阅读,去有意识地寻找那些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信息。这个问题可能很多时候就是你作业研究问题里的关键词。有些时候,也可以先翻看每章后面的问题。

在阅读前,整理好你已知的知识

对某个主题旧有的积累和知识,会对你阅读新材料大有助益。你可以先整理对于相关话题已有的知识,无论是来自课堂还是其它阅读材料

学会做读书笔记

学会做笔记会帮助阅读者更好地记忆,下划线、标重点、写下一些总结段落,时刻记录下有用信息和观点的来源,记下书名、作者、出版机构,这样等你再需要的时候就能轻松找到它们,务必要记下重点内容的页码!

如果暂时读不懂原文,先看中文版了解专业内容也未尝不可,不过一定要读最好的翻译版本。

希望大家都能养成阅读这个重要习惯,留学之路顺利而富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6: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12月开始,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批美国名校陆续放榜,公布早申请录取名单,不少学校的录取率甚至不到20%,被录取的学生自然欣喜不已。是什么吸引中国学生追逐国外名校?他们又如何面对名校的光环与压力?记者邀请四位在美国知名院校学习的南京学生分享了他们的学习感受。

名校学生学习状态 是“斯坦福的鸭子”

讲述人:谢同学 就读院校:耶鲁大学

“耶鲁的学生特别优秀,每个人的成绩在所在班级、所在高中都是顶尖的,交流以后你还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抱负,但他们普遍很谦虚。”南外毕业的谢同学给记者描述他眼中的“耶鲁人”的形象。

他告诉记者,中国学生的理科基础扎实,对大学的学习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想拿第一、第二压力就很大。在他眼里,即便是耶鲁,也有“学霸”和普通学生的区别,有人有拖延症,也有人很规律,能按部就班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学校有几个图书馆是24小时的,其他图书馆关门的时间会早一点。往往到了考试前,图书馆的人会非常多。”


曾经有人用“斯坦福的鸭子”来比喻名校学生的学习状态,湖面上的鸭子游得轻松悠闲,实际脚掌在水下拼命划水,要看起来毫不费力,背后实际得非常努力。对此,谢同学说,在耶鲁这样的名校,多少能感受到这种竞争氛围,有同学表面大大咧咧,但突然有一天可能让你刮目相看。“今年学校放秋假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突然跟我们说,他获得了一个去白宫采访的机会,而他是这个项目中唯一一名本科生。”谢同学说,当他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周围同学都很震惊,仔细一想,他一定付出很多努力才争取到这个机会,而这些都是大家看不见的。

在耶鲁这样的学校读书,压力一定是不小的。谢同学举例说,他选的“法律自由”课一周要读几百页的材料,老师上课会突然抛出“某一个哲学家的某一个理念的核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点名请同学回答,还要大家讨论,如果不花时间阅读和理出框架,不仅被点名回答的时候会尴尬,还可能影响课堂表现的成绩。

谢同学还参加了工程、商业等好几个社团,还在学生创办的《YALE DAILY NEWS》报纸做营销策划的工作。“时间管理很重要,要会订计划,还得有一定执行力。”

尖子生承压催生“宾大脸面”现象

讲述人:郭同学 就读院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郭同学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她就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8所常青藤名校之一,它的沃顿商学院更是全美最知名的商学院之一,名校光环吸引众多学霸报考。

郭同学2016年秋季入学,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老师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到了“宾大脸面”这一校园热词(英文为PENN FACE,即人人都希望表现出很成功很开心的一面,但其实内心压力很大,或正在遭遇困境,却不敢向心理中心求助,认为是在丢宾大的脸面),并建议新生,如果遇到困难,最好及时寻求帮助。

“能进宾大的学生都很优秀、聪明,学校社交活动很多,有人主攻学习,也有人学习、社交两手抓。”郭同学用“人各有志”来形容身边同学的状态。她告诉记者,因为才进校半年,对传说中的“学习压力大”只有些微的感受。“有同学甚至考前玩得挺嗨,但熬夜复习备考的也是这群人。”

国外大学的学习模式有别于国内大学,看课表很轻松,实际上,教授上课仅仅是引导性的,更多靠自己钻研。老师上课也不会重复讲题,鼓励学生看书,学新知识的速度非常快。郭同学读的是金融和计算机双学位,她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每天学习5-6小时,一般早上课前会花1小时读上课用的材料,复习PPT,下午学习一小时,晚饭后学3小时。

除了学习,郭同学还一口气参加了“航天社”、“人类未来社”、“学计算机的女孩”这三个社团。她最感兴趣的是一项名为“宾大黑客马拉松”的编程比赛。“这个比赛最初是由学生运营,逐渐越来越受社会认可,参加的‘大神’多了,含金量也跟着提升,如果获奖,可以写上简历。”郭同学说,外校同学报名参赛有一定门槛,而宾大的学生就幸运多了,比如她今年就已经尝试参赛,跟着学姐做了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阅读讨论写论文都要投入大量时间

讲述人:王同学 就读院校:布朗大学

“我们学校氛围自由,这是跟其他藤校不一样的地方,学校没有必修课,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课。”王同学同样毕业于南外,她考虑的专业方向是应用数学和经济,所以,大一上学期,她选了数学和经济两门相关学科。此外,依据自身兴趣,她还选了文学、地质学和社会学。

王同学说,她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学得比较晚的时候也就到12点。身边的同学有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希望所有课程成绩都拿A,这样的学生压力比较大,甚至有学生学到凌晨三四点。

“我自己觉得文科的课程反而比较难一些,无论是考试还是作业,要求非常严格。”王同学举了个例子,她选的文学课,每周有3个小时的讨论课,老师要求每周读完一本书,期末还要完成15到20页的论文。“讨论课上的表现占总成绩的15%,需要积极举手发言。”王同学说,对国际学生来说,一开始,无论是口语、阅读、还是写作能力,与本土学生还有差距,所以选这门课,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

王同学总结说,在名校读书,既骄傲又要背负压力,是一种复杂的感觉,但大部分时候,求学生活让她觉得很开心,有归属感,成长了挺多。比如,万圣节和圣诞节学校有一项很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学生可以带着被子和枕头去古老的礼堂,躺在大厅,听管风琴演奏。再比如,布朗大学位于美国的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的“大学山”上,山下就是全美著名的罗德岛设计学院,两校学生可以互选课程。对布朗大学的学生来说,可以选修暗室摄影、艺术设计、视觉设计、建筑等一系列课程,这是其他大部分学校不具备的优势。

托福111分牛人进校遇“语言关”

讲述人:范同学 就读院校:巴布森学院

“巴布森是一家很小很小的商学院,通常一届本科生只有400多人。在美国大学排行榜未必能找到这所学校,但它的商科很强势,尤其是创业学,连续19年全美排名第一。”南京一中毕业生范同学目前在这所学校读经济专业,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招收学生总数比较少,相应的,中国学生想进这所学校比较难,他们这一届只有十几个人是国内普高或者国际高中背景的。

“可能现在刚大一,学习压力还算好。但这个学期的GPA(绩点)出来,身边很多同学都在3.5以上,这意味着他们每门课起码拿到了A-的成绩。”范同学告诉记者,图书馆一般开到深夜两点,就她自己而言,临近考试的时候尤其忙,一般学习到12点才结束。

范同学的英语成绩很突出,托福考了111分,即便如此,刚到美国时,她因为语言和本土学生有差距,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在国内觉得自己英语很好,进校后发现自己的语言水平是倒数。有时候和同学讨论问题,说快会结巴,说慢了又怕打乱节奏。”为了过语言关,范同学厚着脸皮,不断和周围的同学老师交流,一个多月后,她才基本克服了语言障碍。

比起学习成绩,更让范同学“压力山大”的是周围同学的经历和规划。“同学中就找不出一个高中没干过事的人,有人热衷慈善活动,有人策划过大型晚会……”范同学说,因为学校的“创业风”盛行,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项目,比如她的一个学生导师,虽然才大二,却已经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

她告诉记者,“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社会创业家,现在考虑大二休学一年去非洲和东南亚看看,在这个过程中考虑下自己能做些什么。”

专家支招

国外求学做到:自控、自学、讲规则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以美国常青藤学校为代表一批国外名校每年收到的申请众多然而录取率却有下降的趋势。每年的早申请录取结果大约在12月到次年1月公布。藤校中名气最大的“哈耶普”今年的早申请录取情况是: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率为14.5%,和去年相比,略有下降;普林斯顿大学的早申请人数为六年来最高,而录取率仅在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耶鲁大学的申请人数比去年增加9%,但录取人数暂时还未公布。

早申请录取让有志于冲击国外名校的学生期待不已,被录取了自然欣慰和感激,但这仅仅是开始。南京一中国际部主任黄侃说,从他们和学生的交流看来,虽然学生在国内非常优秀,但刚走出国门,还是有可能遇到一些障碍。首先是语言,托福分数高不代表语言没障碍,有的任课老师可能是印度裔、意大利裔,口音比较重,学生可能一时间不能适应。其次,学生在国内的成绩出色,比如AP物理课考了满分,但进入大学才发现,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存在差距。第三,中国学生出去还面临一个融入社交圈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国外的学生不完全匹配,美国本土的学生偏爱的足球、橄榄球、棒球等比较激烈,冲撞性比较强的运动,中国学生往往参与度低,只能当观众。此外,学生还需要适应国外的饮食、生活规则等。

“国外大学评价方式多元,更看重的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不仅仅是靠一张标准化试卷评分。”黄侃说,这就意味着学生没法靠刷题拿高分,要大量阅读研究,表现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对于出国读书的学生,黄侃给出三个关键词:自控、自学、规则意识。“提倡自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成绩,还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自学能力的人,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楼主| 发表于 2021-8-1 09: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从9月开学到圣诞节前为第一学期;从来年的1月上旬到复活节(在4月份)是第二学期,课程密度大,主课多,考试压力大;从4月到9月是第三学期,除了剩余课程外,毕业论文将在这个阶段完成,除了圣诞和复活节外,基本上没有空闲的时间。英语水平是个大难关
在英国课堂里,老师授课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就会放慢语速。国际化的环境中,过硬的英语水平是“标配”。
而学术文化其实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课堂上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小组讨论时的总结概括、做PPT演示的能力,辩证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研究、作业中的体现,也是硕士阶段留学的必备素养。
英国硕士阶段学时短,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回旋余地较小,对时间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疲于应对各种课业压力,留学的收获会打折扣。
以咱们中国人的英语程度,跟上英国当地的节奏至少要2个月的时间,而此时第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而一年内提高英语是可能的,但程度还是非常有限的。
有时能听到一些去面试的“海归”,操着一口蹩脚的英语,总给人一种错觉,心里会问:“你是去英国留过学的吗?”
同时,英国大学的理论教学是强项,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也很高。几乎每门课的参考书都有密密麻麻的二三十本,为满足作业和考试的要求,实际阅读量也需要在十本书以上。
基于上述问题,建议小伙伴们选择硕士预科,先缓冲一下,以适应英国的学习节奏,或者申请两年期的硕士专业,延长有效的学习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4-29 17:35 , Processed in 0.1003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