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16|回复: 1

李太云说医系列文章之 近视到底能不能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1 09: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视到底能不能治?原创
李太云
[url=]李太云说[/url]
7月4日

收录于话题
#一个中医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50个

一、近视的病因病机分析

一个月前,一位老会员问我,小孩近视可有解?

然后我就去认真研究了一下这个问题。

我到网上查了一下,现在青少年近视的比例高得吓人。

网上多个调查报告显示,小学毕业生的近视率超过50%,高中毕业近视率超过80%!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然后我重新仔细阅读了几本书:《审视瑶函》《眼科金镜》《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辨证录》《四圣心源》等。

《审视瑶函》《眼科金镜》两本书的论述基本雷同: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血盛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二书均以“定志丸”或“补肾磁石丸”治之。《辨证录》的观点也差不多:人有能近视不能远视者,近视则蝇脚细字辨晰秋毫,远视则咫尺之外不辨真假,人以为肝血之不足,谁知是肾火之本微乎?……故凡光能照远者火也,近视之人,正神火之微耳。是书给出的“养火助明汤”,两年前我觉得应该是挺有道理的,于是给小孩子喝了十多天,我自己也一起跟着喝(我近视将近七百度),但是事实证明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的感觉,所以就放弃了(当然不排除服药时间不够所以无效)。《四圣心源》“目病根原”: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黄元御引《素问》语: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总体意思无外清阳上升则目明。
但是我对近视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除极个别由于先天因素之外,绝大部分的近视患者,都跟什么阴、阳、气、血、水、火、精、神之类的关系不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说?阳虚火弱的人,患近视的概率并一定不比阴虚血虚的人多;精神头脑不清楚的人,视力也不一定差。事实上,只要经常久视(较长时间地相对固定地看向一处)的人,大部分都会变成近视,不管你是阴虚还是阳虚还是阴阳都不虚、气虚还是血虚还是气血都非常充足、水旺还是火旺还是水火两旺。《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教材上说:眼球发育阶段,课外阅读时间4-5小时的近视患者数,是小于2小时的3.2倍。这个统计就很有说服力。你去回想一下,你们班上都是哪些人近视、哪些人没有近视?就说我身边的情况吧。中学和大学阶段,学习刻苦的那一半,有将近七八成的戴眼镜;而学习不努力的那一半,只有一两个戴眼镜(我们那时候电子产品少,所以近视的原因基本跟看书写作业成正比)。所以,总体上可以认为,大部分近视的直接原因,是看书写字或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太长造成的。当然这里面还包括一些用眼习惯不良或姿势不正确等因素,以及环境、光线、辐射等因素。二、近视的辨证论治研究久视伤血耗神,伤的是心血,耗的是心神。因为长时间集中精力,神经紧绷、精神紧张,耗伤心神、肝血、肝阴,同时需要调集大量肾精。在圆运动理论中,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其中肝木与胆火形成一个小圆、心火与心包之火形成一个小圆。所以久视伤的是肝木、胆火(相火)、心火(君火)、心包之火(相火);而肝木来源于肾水,所以同时耗伤肾水(实为肾精)。久视造成视神经紧张、眼压过高,实际上也是肝血耗伤、心血耗散的表现,因为肝主筋、肝开窍于目。
在整个近视的病因病机与治则中,肝是重中之重,一切问题都应从肝出发来思考;而缓解眼疲劳、放松视神经、舒解眼压,应该是预防或治疗近视的基本思路。在圆运动模型中,补肾水、填肾精,肾水旺则肝木生化有源;升清阳、滋肝阴、补肝血、舒肝气、柔肝、泻胆腑相火,木清则火正、木旺则火明;补心血、壮心气,降相火、潜心阳、安神定志。
病理讲清楚了,治则治法出来了,方药就不成问题了。组方以白芍为君。白芍滋肝阴、补肝血、柔肝、舒解眼压、清相火之热,以一两之剂量,足以堪当重任。当归川芎为臣,补血、行气活血,共助白芍滋肝阴、补肝血、缓解眼疲劳、舒解眼压、放松视神经,同时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能量来源;川芎在这里同时作为引药,载药上行直达头部;川芎用量不可过多,过多则有副作用,咱们中医人开药,尽量避免有副作用的药物,随时坚守做到“医者仁心”。地黄补肾、滋阴、填补肾精(此处熟地或生地可因人而异选用);附子补肾阳,乃至一身之阳,附子的阳是纯阳、正阳,也可以理解为正火、君火;茯神远志菖蒲枣仁龙眼肉共补心血、安心神;玉竹为眼科专用圣药;上八味共为佐药。这个方子里面主要包含了四物汤、定志丸,同时加上了附子与玉竹两味特效药。所以整个方子合起来就是:白芍、当归、川芎、地黄、附子、茯神、远志、菖蒲、枣仁、龙眼肉、玉竹。
这个是通用方,阴虚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阳虚加干姜、肉桂;气虚加山萸、山药、党参、白术之类;易泻的加白术、干姜……
总之因人而异,所以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通用方建议剂量分别为40、20、10、20、20、15、10、5、20、20、20克(13岁以下减半)。连服一个月。
最后我想说,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具体到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近视这个问题上,任何药物都不如休息来得有效,而且预防大于治疗。
孩子的功课再忙,也要注意让眼睛得到适当休息,而且每天必须至少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无论运动还是休闲都可以。愿大家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必再受近视的困扰。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network
太云说医:脾胃病治法小议原创
李太云
[url=]李太云说[/url]
9月3日

收录于话题
#一个中医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50个

《四圣心源》: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阴生于上,胃以纯阳而含阴气,有阴则降,浊阴下降,是以清虚而善容纳。阳生于下,脾以纯阴而含阳气,有阳则升,清阳上升,是以温暖而善消磨。水谷入胃,脾阳磨化,渣滓下传,而为粪溺,精华上奉,而变气血。

古来医学名家对脾胃均有详细论述,唯有黄元御之论述最具代表性。脾胃的升降决定了肝肾之升与心肺之降,决定了气血化生速度与充盈程度,决定了人的整体体质之阴阳虚实。

在黄元御圆运动理论模型中,脾胃居中,肝心肺肾为四维,脾胃健则四维运,脾胃虚则四维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构成脏腑藏象的中枢,决定着五脏六腑乃至整个人体的健康。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五脏六腑之核心、重心。脾胃之气谓之中气。脾脏属阴,体阴用阳,主升清;胃属阳腑,体阳用阴,主降浊。一身之气血的升降、水谷精微与营养物质的运化、糟粕的传导,均有赖于脾胃之气的升降。


本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与反思,结合圆运动理论模型,总结出脾胃系病证的本质,实际主要包括脾、胃两个脏腑所包含的升降功能及其动力来源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痰湿困脾为主的脾湿证:脾主升清,脾湿则造成脾的“阳化气”功能下降,容易形成水饮、寒湿、湿热及痰湿,痰湿困脾则清阳上升之力不够或不顺畅。

二、以脾气虚或中气虚为主的脾虚证:脾为实脏,体阴用阳,怕阳气(中气)虚弱,则脾阳升清的原动力不足;而脾气虚则导致脾的气血化生功能降低,引起气虚、血虚、虚胖或瘦弱等一系列虚证。

三、以降浊功能不畅为主的胃系病证:胃主降浊,最怕气之下行不畅——整个消化道以降为序,而降的动力来源于胃。胃气下行之力不足,或下行气机不畅,则整个消化道不畅;胃的降浊功能不畅则可能导致食物积滞,从而成胃痞、吐酸、呃逆、反胃、腹胀、口臭等。当胃的降浊功能不畅,在西医则可能表现为各类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不良、幽门梗阻或肠梗阻、食管炎等病症。

四、胃体(含十二指肠)功能减退的自身疾病。胃腑中空,既怕阳气不足,也怕胃阴不足。胃阳不足,则胃动力不足,磨化食物之力不够;胃阴不足,则搅拌混合与化合反应不够充分,营养物质的分解与吸收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胃痛、胃炎等病症。


本人临床调治脾胃系病证的基本思路,正是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四个解决思路,而非见病治病、见症治症。

一、脾湿痰困,则以茯苓、半夏祛湿化痰为主,或加陈皮、砂仁、藿香以醒脾豁痰,或加参、芪、白术以补脾气燥湿;所以,二陈汤可为脾系湿证之基础方。泄浊之剂可因人而异适当峻猛。(此部分内容请参看《你知道怎么“祛湿”吗?》一文有详细讲解,被王鹏飞老师称为“能把湿气讲得这么透彻的中华第一人”。)

二、脾虚证:补虚以参芪为主,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升陷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作为脾系虚证之主方。补益之剂则当徐徐慢补,不可操之过急;我们平常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指的主要是这一类虚证。

三、胃气不降,必重用赭石以降之。

降胃以赭石为主,随症加减,适当佐以消食、活血化瘀之品,当能随手取效。个人认为,补气升脾固然重要,但是恢复胃的降浊功能似乎更为重要。然而,有效降胃的方剂古来并不多。张锡纯认为“胃气逆而不降者,所用降胃之药若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诸品,亦用之等于不用也”、“是以愚治胃气逆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

因此对于胃气不降、胆胃上逆等证,如胆汁反流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胀、口臭、气虚型便秘、呃逆、打嗝、干呕、易吐、包括孕吐(张锡纯认为孕妇可以按正常剂量服用赭石)等症,均可重用赭石(15-60g)为君,以山药为臣,根据不同的症状加减组方,即可有效治疗上述等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赭石仅可生用,不可煅制醋制,煅制之后的赭石几乎没有药效。《中国药典》记载的经过炮制之后的“煅赭石”,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实际临床价值。遗憾的是目前药店出售的大部分均为煅赭石,只有少数药店有售生赭石。

赭石入药时应当尽量捣碎然后绢包,与其他药材同时入锅煎煮即可,不需要先煎或久煎。若遇虚证,则降胃与补脾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

四、胃阴不足,本人习用山药为主。

山药入脾肺肾经,补脾胃中气,能调理治疗大部分脾胃系病证。山药能减少现代化学药物对胃肠的不良影响,有效保护脾胃。山药对肠胃有双向调节功能:对伤食泻泄有涩肠的作用;对气虚及肠胃有热的便秘,有通便的功效。

张锡纯首创的关于脾胃的方剂中,主要有下列方剂以山药为主药:扶中汤、薯蓣粥、薯蓣鸡子黄粥、薯蓣车前子粥、加味天水散、急救回阳汤等。

山药还含有丰富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成分,可以刺激胃肠道蠕动,降低血清淀粉酶的分泌,同时增强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有效提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加速胃肠道内容物排空,从而达到帮助消化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山药对肾上腺素所引起的肠道紧张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以起到恢复肠道节律的作用。山药能促进皮肤溃疡面修复与伤口愈合,所以又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山药对食少体倦、泄泻、脾胃虚弱等病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临床上,一切气虚、中气虚弱、慢性胃肠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腹泻、以及其他相关消化道疾病,均可常服山药或以山药加味而愈。(关于山药,本人大学毕业论文即以研究《山药药用价值》为题,两年前曾写过一篇《山中药王》,有兴趣的朋友可能点击查看。)

此外,若兼脾胃虚寒,则辅以姜附以温之。脾胃虚寒以干姜或生姜为主,身体整体热能不够则非桂附不足以胜任。若兼胃热,则辅以清凉之品如石膏知母菊花之类清之。


对于脾胃系病证,无论其病因病机有多复杂,均可按以上四个总体思路来解决,包括胃癌。若升降失序,一般采用先降胃再补气升脾的方法;若虚实夹杂,则先泄后补;若寒热往来,则先清后温调和营卫;急症痛症当先缓急止痛以治标,慢病则用食疗调理善后以治本。


附医案一则

黄某,女,28岁,2020年7月3日因胃痛久治不愈来诊。诊其脉:左关浮涩弦硬,右关浮大有力,重按若无,余脉尚可。舌体暗紫,苔黄腻。主诉胃部灼痛感,少食即胀,腹胀数月,初服西药能解痛感,后无效。曾连服30余剂中药,未见好转。诊为胃气不降、肝郁胃热。处:生赭石40g、生山药40g、生石膏40g、三棱10g、柴胡10g、炒香附10g。上方服4剂,痊愈,追踪2月未再复发。因其体瘦,嘱常服四君丸以补脾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4-29 06:35 , Processed in 0.0891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