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network

大公鸡6群收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9: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濒临失传的“烧山火”针灸绝技(收藏版)2021-01-18  转自 解脊厄  私有






自烧山火透天凉出现以来,一代代名医都为此神魂颠倒。“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在《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这些《内经》原文是学术界公认的最初烧山火透天凉的本源。


2016年12月16日,作为一个痴迷于针灸治病的基层医生,我专程去北京学习国家级名医金伯华教授的“金氏针灸法”。“金氏针灸”是享誉京城的针法,也被称为“金氏神针”。这次主要学了金氏手针治痛、金氏针灸减肥,受益匪浅。在学习的过程中,金伯华教授亲自演示了一个不轻传的针法“烧山火”,让我开了眼界,更对此针法魂牵梦绕。




当时,一位40岁的学员,三年前肩背受寒后一直发凉,半边肩膀热不起来、不出汗。金伯华教授说:“我用这个病例再给大家演示一下“金氏烧山火”针法。以后有机会了再教大家”。金教授只取曲池一个穴位,通过做不同手法,学员就感觉到麻胀感从手臂往肩部走。五分钟后,后背发热,肩膀和手臂汗珠都出来了,全体学员都惊叹神奇!但此针法都是口传心授代代传承,非名家指点迷津难以准确掌握,所以,一直期盼着能传承到正宗的“烧山火”针法。


时隔一年,喜闻2017年11月27-29日中科易康国医名师大讲堂将在北京召开“金氏针灸传承班”,并且,85岁高龄的金伯华教授将亲自传授“烧山火”针法。在此将我查到的一些针灸前辈关于“烧山火、透山凉”的资料收藏查阅。




金伯华教授,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针坛巾帼、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其独特的“金氏针灸”享誉京城。撰写了《金伯华痹症治验集》、《金氏针灸临证精粹》等。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十余篇医学论文,部分论文先后四次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译成英、日、法文汇编成册发表。并被载入《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及《高级技术人才词典》。


由于金老的传统医学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所以先后为加拿大、日本、法国、韩国、荷兰及东南亚一带国家的外宾患者治愈了各种顽疾。金教授先后赴美、德、法、日、韩等国及香港特区访问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称赞与好评。



85岁高龄60余年临床经验的金伯华教授在治疗疑难病、痹症、针灸减肥等方面可谓神针妙术,一针一穴足显其效。贺普仁在《金氏针灸临床精粹》序中写道:“(金伯华医师)不仅深谙刺法精要,并精通中医各科,特别对一些久病重症、疑难病症,擅长辨证施治,针药并用,屡起沉疴。”



金氏手法之补泻与传统有所不同,补法是将针迅速刺入穴位,凭手感 “得气”后将针直插到底,随即拇食指很快松开,手指似同一弹。此时医者手指有沉紧如同“鱼吞钩”的得气感,患者会有很舒适的触动感。


金氏针刺泻法也独具特色——同样刺入得气后,用力大幅度捻针至针体滞紧,此时病人有很强的酸麻胀感;继行手法,控制针感沿经上下走窜,促邪气外泄。如针刺曲池,若对于类风湿病变部位在手指,就要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使针感沿曲池穴向下至手指;如病变在肩部之痹痛,则食指在前,拇指在后,使针感沿曲池穴向上至肩部,也即“直达病所”之义。


由于带气进针,功力深厚,手法得当,金伯华不仅擅治疑难病,且疗病起效迅速,甚至效果立彰。金老曾用1.5寸毫针单刺曲池治胁痛、胃绞痛30余例,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



附“烧山火、透天凉”针法资料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金针赋》


烧山火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焦勉斋(1905-1975)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吸;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针术手法》


陆瘦燕(1909-1969)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周树东、周楣声(1917-2007)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关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烧山火: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透天凉: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金针梅花诗抄》


彭静山(1909-2003)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针灸秘验》


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退热。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子午流注说难》


罗逸仙、张鹳一(1919-2000)的烧山火、透天凉:



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又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二要聚精会神,捻转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气,以口吸气。 ——《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楼百层(1913-1992)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行左右捻转手法9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6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郑毓琳(1896-1967)、郑魁山、李志明的简易凉热补泻法



一、热补法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速闭针孔。


二、凉泻法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一分许,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 ——《针灸集锦》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9: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network
1584949549905u_50656_uw_500_wh_360_hl_17205_lm5_59b7e268d1cfe494fa18b66ac2d05c8a_m5.jpg
1584949550178u_50656_uw_500_wh_360_hl_14535_lm5_c488c7c4976832060bc09e198ef92a00_m5.jpg
1584949550458u_50656_uw_640_wh_475_hl_39927_lm5_a446aa413bfe797d11d64f3ba55844fc_m5.jpg
QQ截图20210118102013.jpg
QQ截图20210118102024.jpg
QQ截图20210118102035.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温热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补法同用,如在病人呼气时进针插针,吸气时退针出针,出针后迅速扪闭针孔等。《医学入门》还“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

  烧山火法,为针刺补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阳气入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所以称作“烧山火”。《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所以说烧山火适用于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针灸问对》:“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按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透天闵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闵气自生,热前不见古人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针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分伯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伯。先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搂(或捻转)六数,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本法也可结合其他补泻手法中的泻法同用,如在病人吸气时进针插针,在呼气时退针出针,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扪其穴等。

  透天凉一法与烧山火相对,为针刺泻法的综合应用。通过手法使阴气向外,可使病人出现凉感,所以称伯“透天凉”。《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所以说透天凉适用于肌热骨蒸等热证。

  综合来看,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主要以徐疾法中的三进一退或一进三退和提插法中的紧按慢提或紧提慢按结合九六数等法组合而成。

  三进一退,即分三部(浅、中、深三层)依次逐步推进,而一次直接退针。三进而一退,体现了徐进疾出的补法原则。一进三退则相反,一次推进到深层,再分三部依次逐步退针。一进而三退,体现了疾进徐出的泻法原则。

  紧按慢提在《医学入门》中狣“慢提急按”。紧与慢是指在啎握的基础上,上下提插时用力的轻或重和动作的快或慢。紧,指较快较重;乙,指较缓较轻。既紧按,相对的就有慢提,这样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插一提就形成了紧按慢提这一连续动作。紧提慢按(急提慢按)则与此相反。既紧提就有慢按,形成了一快一慢及一重一轻的一提一插的紧提慢按法。根据《难经》的记载,补法须“从卫取气”“推而内(纳)之”,所以采用以按纳为主的紧按法。泻法须“从荣(营)置气”“动面伸之”所以采用以抽提为主的紧提法。

  应用烧山火或透天凉法,以选用肌肉比较丰厚处的穴位为宜,头面、胸壁、肢端等肌肉浅薄处的穴位不宜使用。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经过数度操作而始终未引起温热或凉感的,更不可强为其难。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资料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金针赋》

烧山火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10: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最后一种最关键!
2021-01-18  转自 张大夫zz  私有
​“烧山火、透天凉”针灸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历来作为针灸专业学生最为膜拜的针刺手法,没有之一,掌握热补凉泻手法自然也就成为针灸高手的象征之一。


但是学生时代,很多同学都曾经勤学苦练过“烧山火、透天凉”,但是成功者寥寥,真的那么难吗?还是当中的要领没有掌握呢?



当医生若干年后,再次重温经典,学习先贤的经验,拜明师,访益友,终于掌握热补凉泻的也大有人在。



可见,并不是手法太难,而是大学中教烧山火、透天凉的老师可能都没有掌握,如何教会学生?



下面小岐黄收集了17家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如果还学不会,那就请看最后面的关键一招了!






01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02
《金针赋》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03
焦勉斋《针术手法》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气;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配合医者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04
陆瘦燕《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按针时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05
周树东、周楣声《金针梅花诗抄》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后吸相关,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疾以出针当疾扪,热生针下效非凡。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紧提随吸食指前,慢按随呼食后说,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退针至天再入深,如此反复同前撤。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



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针。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06
彭静山《针灸秘验》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07
吴倬仙《子午流注说难》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



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奇数,必能使之发热。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偶数,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前。







08
刘炳权《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



烧山火: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此法常用于治疗寒证、虚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疗热证、实证。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09
罗逸仙、张鹳一《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



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自觉寒冷内生矣。



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二要聚精会神,捻转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气,以口吸气。



10
楼百层



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行左右捻转手法9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6次以侯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11
管正斋《管氏针灸经验集》



烧山火:

(1)行降阴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内。针分3次渐次的下降,先进至皮下天部,次进至人部,再进至地部,最后再由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肤外面。此法的要点是先浅后深,使针力着重于深部,徐内疾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下,将针向左方向捻转,每次180-360度,即将针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进、食指后退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热的感觉。

(3)紧按慢提,此“紧”字的涵义作“重”字解。“慢”字的涵义作“轻”字解。进针在天人地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插轻提。

(4)行九阳数:(周易:单数、奇数为阳,九数为老阳,七数为少阳。)进针在天人地部捻转(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为九阳数(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阳数)可少停,反复行之。管老在行九阳数时,强调实效,不泥于古数,注重病人体质、敏感程度等客观情况,所以有时仅用三三得九,有时用三九二十七……灵活运用。

(5)随而济之:随顺其经气的流行而补其气,如手之三阴经及足之三阳经,是从上而下,于刺针后捻插时,使麻酸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去路相顺。管老不仅重视针刺方向顺行经气,更强调针感顺应经气,并且巧妙地应用押手、循经、阻压等辅助手法屡能达到针感顺经之目的。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热的感觉。

(7)乘病人呼气进针,吸气出针。

(8)出针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针孔,以扶正气,使真气存留,不任已入之阳气外逸。



透天凉:

(1)行升阳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烧山火。不同之点是,将针直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阶梯状,经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肤外。此法的要点是先深后浅,使针力着重于浅层,疾内徐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上,将针向右方向捻转,每次90-180度,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进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3)紧提慢按,退针在地人天部提插针时,用重提轻插。

(4)行六阴数:(周易:双数、偶数为阴,六数为老阴,八数为少阴。)退针在地人天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针体,每部各捻转(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为六阴数(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阴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5)迎而夺之:与经络循行的来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阳及足之三阴经,是从下向上,于刺针捻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经气的来路相逆。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针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可产生凉的感觉。

(7)乘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

(8)出针时,将针摇动,使针孔扩大,去针后不揉针孔,以泻散其邪气。



12
杜晓山老中医的简单操作方法



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按或慢按针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13
李世珍、李传岐家传操作法



烧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紧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



透天凉: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



小岐黄提示:这里的紧压和提针,其实针是没有上下移动多少的,只是用那种动作气势,大家去体会吧!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







14
张缙的烧山火、透天凉操作



烧山火:张缙教授认为烧山火手法是徐疾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组合,术式全过程简单而言,即速刺进针、行针得气、分层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热,留针。并提出关键注意事项,施术患者如为寒证,选择肌肉丰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内用力为主,针刺时首先要有酸胀的得气感为宜。



(1 )先浅后深、三进三退



进法:是将针由外入内、由浅入深、渐次而进,使针下得气、补气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此之为进也。”该手法具有催气、助气、补气和消积的作用。主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证。



退法:是将针由内出外,由深入浅,出针泄气的一种手法。《针灸大成》云:“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该手法具有清气、泄气、消胀的作用。主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等一切热证。



“三”在古汉语中是多数、反复的意思,如再三,这里不是进退三次的意思,三进三退是指多次反复地进退。



(2) 慢提紧按、紧闭插针



这里提到了三个单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将针上提豆许,以抽气、引气的一种手法。《难经》云:“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将针上提,向上向外,即为伸的泻法。   



按法:有两种理解。一是《金针赋》中提到“重沉豆许日按,轻浮豆许日提”。另一个是针刺得气后,用手指按压针前或针后,以控制针感的一种手法。《金针赋》云:“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针刺时将针向下按豆许,以助气、补气的一种手法,与提法相对应。结合原文慢提紧按应该是指重插轻提的意思,或许并无异议。但笔者认为,结合紧闭插针,或许还有一层深意,即重插轻提而重按。在重插轻提的基础上,双手同时操作,刺手采用轻提重插手法同时,押手重按穴旁,其义是在采用提插手法的同时守气、助气、闭气,不使经气外泄。



(3) 细细搓之



搓法是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但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但临床实际情况是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2一3圈,极容易导致肌肉缠针。



为解决此问题,张缙教授提出“实搓”和“虚搓”的概念,实搓是搓针360度,虚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使一种环形力量沿针体传入到腧穴中。在烧山火手法中要重视搓法的运用,有利于加强针感,促进热感的产生和维持。



透天凉:张缙教授在研究《针灸大成》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透天凉”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转、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复合应用,操作术式简单而言,即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深、中和浅层行紧提慢按法六阴数,合之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1 - 3度,直至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也提出了关键注意事项,施术主要针对热证患者,选择肌肉丰厚的阳经腧穴为宜,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次数不要太多,操作时按、提用力轻重一定要分明,切实做到紧提(用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以泻气,促使内邪外出,达到泻热生凉之效应。他指出要运用好“透天凉”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操作要点。



(1)得气与搓法的运用



补泻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热或取凉。张缙教授在针刺取气手法上,独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针柄上操作,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决定了补泻的不同效应,泻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搓,常易于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在搓针手法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总结出搓针成功的标志: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当针出现气满自摇、穴位内有麻感时,非常有利于凉感的出现,此时再施以飞法多使透天凉手法成功。



(2)基础针感



张缙教授认为,“透天凉”手法以“紧提”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针下得气(沉紧)状态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凉”手法取凉基础针感,不能脱离“得气”。张缙教授行针过程中尤其注意得气效应中的麻感—一种放射性麻窜的感觉,他行针过程中麻感多见于脊柱和四肢关节附近的穴位,并常有呈循经传导的特征。待针后出现麻感时,再施以适当的手法则易于凉感的产生。



(3 )分层次操作



“透天凉”手法的机制可概括为“引阳(阳邪)出阴”,主治邪气入里化热或内热里实之证,采用针刺疗法引邪气和内热外出,则阴气自复,从而产生凉感。故在操作时多分为三层,从内而外,从阴引阳,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医家简化“透天凉”操作,分为深浅两层操作,即将针刺入应针深度,行针得气,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进退层次者,如李传岐提出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随即紧握针柄向上适度提退,就会逐渐产生凉感的透天凉手法。临床当以获得针刺效应为核心,可不拘泥于操作层次。



15
教科书《刺法灸法学》

陆寿康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烧山火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者缓按针孔。







16
《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烧山火:

(1)速刺进针

(2)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

(3)用押手在穴旁守气

(4)取胀痠针感

(5)用刺手拇食指紧握针柄,要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

(6)用最慢速度(徐入)

操作要领:

(1)用大力度(九阳数)

(2)用重押手(守气)

(3)插针向内,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针,或插捻结合

(4)在拟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围内可分上下二层,亦可分天、人、地三层,还可不分层操作(可以反复操作)

  

透天凉:

(1)速刺进针

(2)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应气满针摇)

(3)不用守气

(4)用飞法,或刮法(指甲向上刮),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的捻转法,均可取凉。

附飞法的操作要领:

(1)使刺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指端向前(拇指伸直),食指指端向后(食指弯曲),拇指指腹横纹与食指未节桡侧指纹要相对。

(2)由针尾上方一寸许,下向针根部。

(3)下到针根部后,立即捏向针根,然后向上飞旋。

(4)使术者指感有如提针,但要提而不出。

(5)与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时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术者的指感有如捻转,但要捻而不转。

(6)捏向针根时要下紧(紧到不能捏住针根),上松(松到不能离开针尾)使其力呈下紧上松之漏斗型。

(7)在施术过程中,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曰飞。



17
郑毓琳、郑魁山、李志明

简易凉热补泻法——《针灸集锦》



烧山火: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速闭针孔。



透天凉: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一分许,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





注:以上资料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都知道:针灸跟开中药方子不一样,不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那样只看看书本、治治病人就能学好的,针刺是实操很强的一种技术,只有面对面的、手把手的教学才能把其中的关键学到手中,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最后一种方法,寻访明师。



郑氏针灸流派的针刺手法简洁、实用、取效快、疗效好,实为针灸业者拜师寻友、增进技艺的最好去处。其外,郑氏针灸流派名家辈出,我们熟知的“西北针王”“东北针王”均出自该流派。陆飚老师也沿袭了郑氏针灸流派娴熟的针刺手法,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享誉国际,是我们针灸行业的学习楷模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金松教授提醒各位:
癌症患者快速死亡原因
首要的是过度的医疗,盲目的医治,对患者身体严重伤害!
患癌后,做手术,放疗,化疗,穿刺活检,这些方法是很快引起癌细胞迅速扩散,转移的原因。又没有有效的药物控制,患者本来患癌后器官衰竭,在加上手术、放疗、化疗(全世界没有一例放疗、化疗治愈案例)身体的有限能量又遭到伤害,这就是目前癌症患者患癌后进医院,迅速死亡的根本原因!用错误的方法治疗,最终导致人财两空!
癌症患者身体里是极其典型的寒湿瘀堵,体内淤血、脓性炎性物质非常多,而且包裹得非常深。所以祛除寒湿瘀堵,就是改变肿瘤体质,远离危险的必然选择。西医是100%的患者走进去,100%抬出去。
中医是100的患者抬进去,95%的患者自己走出去。
西医与中医,是不能分开的,急救病人必需由西医来解决,检查医疗器械设备,这也是西医,对所有病人有数据结果。肿瘤,心血管,糖尿病,慢性病等,必需由中医来解决。西医与中医必需配合,发挥更好的疗效作用。
注:建议选择中药保守治疗效果好!中华中医博大博大精深。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20: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各器官的求救信号
1. 肾脏的求救信号:脚肿和眼肿
2. 肝脏的求救信号:脸色发黑
3. 大脑的求救信号:突然头晕
①身体某侧肢体麻木或者无力
②说话不利索
③行走困难或平衡失调
④头晕、头痛
⑤一过性意识丧失

血脂高的4个信号:
1.黄色瘤
①肌腱黄色瘤
②手掌黄色瘤
③结节性黄色瘤
④丘疹性黄色瘤
2.掌纹改变
3.出现耳褶
4.角膜老年环

身体早衰的10个信号:
早衰信号1:头发稀疏
早衰信号2:体形发胖
早衰信号3:性欲下降
早衰信号4:慢病早发
早衰信号5:眼睛变黄
早衰信号6:走路腿疼
早衰信号7:头发变黄
早衰信号8:身高下降
早衰信号9:经常健忘
早衰信号10:肌肉减少

糖尿病的5个信号: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2.视力减退、眼睛模糊
3.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4.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5.咽干口渴

肝脏受损的5个信号:
1. 脸色长期发黑
2. 眼圈长期发黑
3. 鼻头发红
4. 容易喝醉
5. 粉刺增多

脑血管疾病的7个信号:
1.剧烈头痛
2.眩晕难受
3.一侧麻木
4.眼前蒙黑
5.舌根发硬
6.常流鼻血
7.白天嗜睡

脑中风的4个信号:
1.打嗝不止
2.易摔跤
3.常咬到舌头
4.视物不清等
自己对照一下,早保养,早健康,远离医院!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07: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瞑眩反应?中医调理必须要明白的知识
2018-11-11 13:35

如果你重病缠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药无数,却从来没有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难好。你还没有碰到真正的传统中医;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处方无数,却从没有病人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连你自己都可能认为中药治病慢。你还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缘于这段时间有诸多类似病案。

病人使用古宝后,急诉症状加重:

热气上冲致头昏脑胀、头疼、头晕和耳朵堵塞、耳鸣,更有甚者,会有胸闷,恶心,想吐,天旋地转,疼痛加剧,或者有些部位原本不痛的,却痛了……

不用担心,继续使用。两三天以后上述反应果然基本消除!

关键是,整个人的状态比服药前明显好转。

患者不解:“为何如此?”

答:“是否听说过瞑眩?”

该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药后出现的强烈反应,有可能是方药对症而产生的排病反应。感叹三年来为病所困没过一天好日子,核磁做过三次,心电图二三十次,服西药无数,也曾就医于某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城最有名的几位大夫差不多都看过,服了无数剂中药,竟不知还有暝眩一说,而且从来服药后身体无任何动静的。

所感慨的是:中医在仲景之后的这么多年里,药物越来越多,方子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怎么暝眩反应反倒越来越难得?反倒越来越少被提起?

1、何为暝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

《孔颖达疏》曰:“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又如“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医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数。他自己就有因为暝眩反应而半夜被人砸门的经历。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所以,对于暝眩,需要医生有定见,别轻易换药更方。同时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则病人吓到了上急诊,那也前功尽弃。

2、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也叫做好转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

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

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病灶深,年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

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

这里需要强调的,

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

吉益东洞说:“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3、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有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

事实是,由于多用剧药与误治所致症状加重者,不能说是暝眩

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

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

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

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4、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一般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

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

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

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

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

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希彦老师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是一身寒瘀的阴证,药是从我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病人服药后,反应非常大:全身发麻,原有寒湿的关节处麻得更厉害,头也晕,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还出现短暂的没有意识的状况。病人全家都惊动不安。病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位琴师,他当然也很着急。

我让他再从我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样的炮附,熬水喝了。结果是:除了一点点上火,并无其他不适反应。我们这位朋友本身还挺健康,也就是身体并无偏性。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样30克炮附,为什么健康人吃了没反应。反倒是他母亲身体属阴证,需要附子之类扶阳药,却出现这么大的反应?

5、暝眩反应的种类

【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

【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

【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肩颈,胸椎问题】:多为头晕,头疼,耳鸣,想呕,心跳加快,血压短暂性升高(这一类都属于通气血的表现,尤其是长期经络,气血瘀堵的患者在通气血的过程中,表现更甚)

【腰椎问题】:多为疼痛加剧;原本不痛的地方也痛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把经络比喻成就像堵塞严重的水管一样,

在通的过程中,是不是要很大的水压?是不是很强烈?

经络也是如此,但是往往这样现象出现,则代表恢复的更好!!!)

为什么不同的地方会痛呢?

这样的情况在调理腰椎,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痛的时候出现的比较多,我们不妨来看看痛的地方在哪里?顺着痛点,一看,你会发现,正好是在病灶点的同一条经络上!这就是在通经络!

经络的瘀堵,往往不只是一个点,其他部位,可能也会有隐患 ,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而有效的调理,激发病灶,把隐藏的后患表现了出来,

这就是去除病根!!!

6、西药为何不会出现暝眩?

西医的大多数药物以及输液其实也就是同一个道理。

很多病人在患伤寒表证时,往往找西医打针输液,西药抗生素多为苦寒药,再加之大量液体(水本身就为寒性)进入人体,输过液的朋友都应该有体验:如果有发烧、咳嗽或者扁桃体发炎,哪怕你是阴寒体质,一瓶水下去,你会舒服很多,可是,经过几天治疗,往往转为太阴虚寒。

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

7、发生了瞑眩反应该怎么办呢?

一般内服药出现了瞑眩反应,其实不用担心,需要的是静养,饮食上多补充些营养,保持充沛的体力,能量,祛除病邪。

如果是涂抹了古宝,

如上所述:

上半身易出现:头晕,头疼,恶心,想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现象,无需到担心,即时:喝一杯温水,坐下来(最好是在空气通畅处),静坐一会就好了。

备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古宝是不适用范围: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的原因,就在于此)

下半身易出现:疼痛加剧,莫名疼痛,继续使用,再涂抹新出现的疼痛处(经络淤堵处),有时间可以多多拍打瘀堵处即可。

好了,关于瞑眩反应,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吧,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07: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8# network
4b5c18b49a3f4c6583b29ee5a2385ac8.jpg
7dd23d20a4ba4effaaf80efa1daa0ee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07: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HY和PJU听得、见得久了,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事实和顺理成章的事了,当有人破解了这些谎言和骗局的时候,这个人就成了“破天荒”的人了,所有的人都会觉得不可能的事,而且会把这个人当成“疯子”和“妖怪”一样看待了,当一个人固有的思想意识被打破之后就好像死过去一回,当你能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你会觉得人性是多么的幼稚、悲惨和可怜!所以所有的政治家都会千方百计去统治人的思想和文化,因为这才是人生命的本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5-9 08:52 , Processed in 0.1049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