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25|回复: 5

超融合主流厂商的存储系统他们都有什么优缺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8 11: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融合主流厂商的存储系统如Nutanix 、VSAN 、Cisco HyperFlex、 Microsoft S2d,都使用了各自的分布式存储,请教他们都有什么优缺点。

答复:

从自主研发的角度,目前,国内市场主流的超融合厂商包括 Nutanix,SmartX,VMware,华为等,除了产品功能特性上的不同,其分布式存储的实现各有特点,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这些分布式厂商的分布式存储产品的主要的架构和优缺点:

一、Nutanix:

通过构建分布式文件系统 NDFS,实现 X86 服务器本地硬盘(SSD+HDD)资源池化,利用副本技术进行数据保护;通过开源 NOSQL 分布式数据库 Cassandra 进行管理,元数据节点中记录了集群所有节点本地磁盘资源的信息,所以,超融合集群在分配副本的时候,可以选择数据副本的存放位置,从而实现数据保存的本地化以及 IO 访问本地化,此外,SSD 作为缓存,可以进行 IO 读写加速。

优势:

  • 因分布式块存储中存在元数据节点,使得超融合集群中的资源调配可以做到更加细粒度、更加精确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性能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集群的灵活性,如副本分配策略的调整,以及节点间数据平衡的发生条件控制等。
  • 架构灵活,开放性好,在超融合系统中分布式块存储组件与计算虚拟化组件不是紧耦合的关系,分布式存储组件可以支持多种虚拟化平台。
  • 支持双活及容灾的高级数据保护特性。
  • 支持超融合和分离式部署。

不足之处:元数据管理组件为开源 NOSQL 分布式数据库 Cassandra,该组件相对复杂,出现问题维护难度较高。

二、SmartX

国产品牌,SmartX 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与 Nutanix 类似,属于一个流派。不同的是,SmartX 没有基于 EXT4 进行磁盘管理,而是自主研发了一套分布式文件系统 LSM,直接基于裸盘管理,实现 X86 服务器本地硬盘(SSD+HDD)资源池化,利用副本技术进行数据保护;通过自主研发的元数据组件进行管理,元数据记录了集群所有节点本地磁盘资源的信息,所以,超融合集群在分配副本的时候,可以选择数据副本的存放位置,从而实现数据保存的本地化以及 IO 访问本地化,此外,SSD 作为缓存,可以进行 IO 读写加速。

架构优势:

  • 因分布式块存储中存在元数据节点,使得超融合集群中的资源调配可以做到更加细粒度、更加精确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性能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集群的灵活性,如副本分配策略的调整,以及节点间数据平衡的发生条件控制等。
  • 虚拟化平台开放性好,在超融合系统中分布式块存储组件与计算虚拟化组件不是紧耦合的关系,分布式存储组件可以支持 VMware,KVM 以及 XenServer 多种虚拟化平台。
  • 硬件平台兼容性好,支持华为,浪潮,HPE,联想,H3C,dell,超微等多种 X86 服务器品牌,超过 20 款硬件型号。
  • 性能高,支持 Oracle 数据库等关键应用:利用 IO 本地化以及SSD缓存加速,有效地满足 Oracle 数据库等关键应用场景下对高 IOPS 和低延迟的需求。

不足之处:暂时不支持 Hyper-V 虚拟化平台。

三、VMware

基于对象实现服务器本地硬盘的管理,对象指的是一个独立的存储块设备。对象取代 LUN 成了 VSAN 的主要存储单元。在 VSAN 中最典型的对象就是 VMDK、虚拟机交换文件、增量盘(快照)和虚拟机名字空间。数据的相关元数据信息也存放在对象中,对象的高可用通过网络 RAID 的方式进行保护。

架构优势:

  • 支持 vasa,vvol 等 VMware vsphere 特性;
  • 部署简单,内嵌 ESXi 安装;
  • 支持双活及容灾的高级数据保护特性。

不足之处:

  • vSan 与 ESXi 紧耦合,vSAN 与 ESXi 版本兼容不佳,经常因为 vSAN 的更新逼迫整体升级 ESXi 和 vCenter 版本。
  • vSAN 配置和管理依赖 vCenter,没有独立管理界面。如果 vCenter 放在 vSAN 上运行的话,部署比较复杂,以及后续运维也非常不方便。
  • vSAN 有磁盘组概念,在混闪场景下,每个磁盘组至少以及只能够配置一块 SSD,多个磁盘组不能共享 SSD,并且 SSD 没有冗余保障,1块 SSD 故障,整个磁盘组失效。
  • 集群资源利用率不高于 70%,在高集群利用率下,性能下降明显。
  • 只支持 VMware 虚拟化,不支持对外提供存储服务。
  • 快照限制,虚拟机快照不能多于 32 个快照,否则性能有极大降低。
  • VSAN 是内置在 vSphere kernel 层,VSAN 对硬件兼容性要求更高。

四、华为

FusionStorage,类 Ceph 架构,采用对象的方式实现服务器本地硬盘的资源池化,利用副本技术进行数据保护;元数据采用对称式架构,通过 DHT 分布式哈希环的机制进行集群节点和硬盘资源的管理,没有集中的元数据节点,超融合集群可以在分配副本的时候,是通过哈希计算的方式来确定数据副本的存放位置,无法做到数据保存的本地化以及 IO 访问本地化。SSD 作为缓存,可以进行 IO 读写加速。

架构优势:

  • 支持 infiniband 网络;
  • 支持分离式部署(绝大部分都是这个方式),通过 iscsi 接口支持主流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以及虚拟化软件;
  • 支持双活及容灾的高级数据保护特性。

不足之处:

  • 部署架构复杂,使用刀片式机箱,集成交换机,存储节点,计算节点等,有单点故障风险。
  • 同一集群对服务器配置要求比较苛刻,不支持异构节点。
  • 存储服务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48GB 内存以上,具体需要取决于硬盘数量。
  • 数据分配和管理基于 CRUSH 和 一致性哈希,VM 数据分散在整个网络,I/O 延时增加且加重网络压力。
  • 块服务 RDB 基于底层的对象存储,I/O 路径长。
  • 性能不稳定,集群拓扑变化(磁盘故障,节点故障或添加节点)或者数据清洗时,性能出现抖动。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1: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企业级IT领域从业多年,最近越来越多地听到圈内人谈论起超融合技术的种种好处。的确,超融合技术已越来越走向成熟,带来的价值也逐渐凸显。它可靠性高,资源消耗低,尤其是运维部署非常便捷。在企业基础架构领域,“该不该用”超融合产品不是最大的问题,该考虑的反而是“用哪种”超融合产品。

       超融合的本质是使用通用硬件,用软件定义来实现 IT 基础架构的计算、存储、灾备等各项服务,并将这些服务都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上。但是,不同超融合厂商的产品其背后的技术和实现方式也有一定差异。企业在部署超融合时,还需要针对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架构。

       举例来说,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超融合产品主要有国外的Nutanix、VMWare vSAN 和国内的 SmartX ZBS,在虚拟化计算,产品运维,存储网络的管理上他们各有千秋,性能特点上也各有所长。 Nutanix比较被业内人士熟知,并且和SmartX ZBS的优劣相似,所以这篇文章主要来对比下VMWare vSAN 和 SmartX ZBS。

一,vSAN和SmartX ZBS的优劣对比

1.  vSAN美中有不足
       VMware vSAN 是 vSphere 原生软件定义的存储平台,可帮助客户向超融合基础架构 (HCI) 转变,降低 IT 成本并为未来变革准备敏捷解决方案。

       它的优势主要有:

       1)vSAN 与 ESXi 结合紧密,部署比较方便,和 ESXi 一次部署完成;

       2)凭借 VMware vSphere 优良生态的先天优势,vSAN 推出不少相关的生态合作方案;

       3)vSAN 获得 ESXi 内核级别的支持,运行效率高,能输出不俗的性能。

       但同时,vSAN也有一些美中不足,比如:

       1)无法支持多 hypervisor 环境

      随着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成熟,多hypervisor环境越发常见,这有助于分散风险、控制成本。很多情况下,单一的hypervisor难以满足需求。

       然而,vSAN只支持 VMware ESXi一种 hypervisor。这意味着,一旦用户选用 vSAN,就失去了选择多hypervisor的自由。

       2)与 ESXi 耦合度高且兼容版本有限

       vSAN 是内嵌在 ESXi 内核,二者的耦合度非常高,而目前 vSAN 的版本迭代速度还是远高于后者。

       如果用户需要升级 vSAN (vSAN6.2 升级6.5),那么就必需同步升级 ESXi 版本了(6.0 u3 升级6.5)。存储软件的迭代影响虚拟化软件的版本做频繁的升级,这对于生产环境来说,不太友好。





       3)vSAN 引起 VMware HA 的限制

       启用 vSAN 后,HA 心跳网络会从管理网络切换至存储网络。





       由于 HA 的心跳网络当开启 vSAN 后心跳流量会自动从管理网络切换至存储网络,当存储网络故障,无法检测存储心跳,系统会触发 VMware HA 执行导致虚拟机重启与迁移。

       但本质上 vSAN 是提供存储服务的,而 ESXi 提供的是计算和网络相关服务,而启用 vSAN 后,HA 功能却被紧耦合了,一旦存储网络或者是 vSAN 出问题了,就只能重启 VM 了,即使 ESXi 还是正常的情况下。

       4)vSAN 无法支持 MSCS 和 WSFC

       vSAN 6.5 版本依然没有对 MSCS(Microsoft Cluster Services)和 WSFC(Windows Server Failover Clustering)支持。

       如果用户希望在 VMware vSphere 上运行 Microsoft SQL Server 或者 Windows Server 文件服务器集群等,就没法通过 vSAN 支持了。



2.SmartX ZBS 有差异化优势
       SmartX ZBS 来自国内顶尖超融合厂商SmartX,基于 VMware vSphere 超融合部署,适用度更强,让IT管理更直接、更高效。其差异化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松耦合,更灵活

     SmartX Halo 是一款支持用户构建多 hypervisor 的超融合软件套件。SmartX ZBS 是其中核心组件之一,可以为 VMwarevSphere 提供分布式存储服务。

       SmartX ZBS与VMware vSphere松耦合,两者的升级互相独立,无需“被迫升级”。

       2)不中断,更稳定

       SmartX ZBS 支持精细化的高可用功能,当存储网络发生故障时,SmartX ZBS 支持自动把存储网络链路重定向到业务网络中,临时充当存储数据传输的链路,不会触发VMware HA功能,主机上的虚拟机业务并不会发生中断。





       SmartX ZBS 与 VMware ESXi 也是松耦合,这使得 HA机制更加灵活,即便 SCVM(SmartX Controller Virtual Machine)故障无法提供存储服务,只要 ESXi 本身并没有故障,SmartX 会触发IO重定向功能,保障存储任务持续有效完成。





       由此不难想象,SmartX ZBS 能提供更佳的用户体验。打个比方:当有个传菜工病了,vSAN 会直接选择关店,不再为客人提供服务;而SmartX ZBS 则更“聪明”——从其他分店调用传菜工,不影响客人就餐。

       3)可通过提供 iSCSI Lun 为 Microsoft SQL Server 故障转移集群提供支持。



       不过SmartX ZBS 由于不是vSphere 原生软件定义的存储平台,所以也会有一些劣势,比如:

       1)部署略复杂一些,需要引入 SCVM 存储控制器虚机;

       2)对最新版本的 vSphere 软件支持会略有延时;

       3)无法通过 vCenter 界面统一精细化管理 SmartX ZBS 功能,需要切换至 SmartX WEB 管理界面进行精细管理。

       因此,对比两款产品的优劣不难看出,除vSAN之外,SmartX ZBS 也拥有其较为显著的优势,是一款很出色的基于VMware的超融合产品。





二.  如何向ZBS架构迁移?

1.  架构
       SmartX 基于VMware vSphere超融合部署,主要方式是在裸金属服务器上部署VMware ESXi,而 SCVM 则部署在 VMware ESXi 上,SCVM 实质上是一台安装有 SmartX Halo 超融合套件的虚拟机,它通过硬件透传技术最大限度避免经过 ESXi 虚拟化的性能损耗,直接管理服务器的硬盘资源(包括 SSD固态盘和 HDD机械盘)。

       多台 SCVM 之间以万兆网络互联,通过内置的 SmartX ZBS 分布式存储软件整合存储资源构建成统一存储池,然后使用 NFS 协议挂载到 VMware ESXi 作为datastore 提供存储服务。





2.  VAAI 支持
       SmartX ZBS 是通过 NFS 协议为 VMware ESXi 提供 Datastore ,并支持 VAAI 存储插件为 datastore 提供精简置备以及加速功能。VAAI 存储插件支持将 VMware 对虚拟机执行的快照、克隆等存储类操作直接透传到 SmartX ZBS 存储底层执行,更高效地执行和实现相关操作。





三.  成功案例

       vSAN和SmartX ZBS在业内均已得到企业级用户的认可,而SmartX  ZBS在头部用户京东方和碧生源的部署均得到好评。

1.京东方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屏幕供应商之一,其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背后离不开他们对研发的投入。

       SmartX Halo 为京东方提供了一套基于超融合的研发虚拟桌面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了 Citrix Xendesktop 虚拟桌面软件,使用 SmartX ZBS+ VMware vSphere 的超融合基础架构。

       这套方案有效解决以往研发虚拟桌面面临的棘手问题,其中包括:编译工作对桌面响应速度要求高,规模化的虚拟桌面扩展带来的成本与维护问题。

2.  碧生源
       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为中国保健功能茶产品的领先企业。碧生源原有 IT 基础架构已经在使用 VMware 服务器虚拟化运行生产相关业务,经过严格考察以及对未来架构趋势的考虑,最终采用了 SmartX ZBS+ VMware vSphere 的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很好地兼容 VMware vSphere 虚拟化平台,同时为企业实现基础架构的转型。



对这两家厂商感兴趣的可以访问官网看详细的产品介绍:

vSAN:https://www.vmware.com/products/vsan.html

SmartX:https://www.smartx.com/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Abbott0o7」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abbott0o7/article/details/80627279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network
超融合详细对比:市面各主流超融合产品及厂商优劣势解密

钱曙光 2018-02-08 17:10:10   21157   收藏 16
版权
随着超融合在国内市场兴起并逐步成为主流,一场针对于IT基础架构的技术变革悄然而至。沿用二十多年的传统IT架构面临着新一代架构的严重冲击。近几年来,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超融合厂商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企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得益于超融合架构的创新推动,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评测和遴选优质厂商及产品的难题。

这些主流国内外超融合厂商到底有哪些区别?他们产品有何优劣势?到底应该从那几方面去评测超融合架构才能拨开迷雾?本篇文章便要深度对比分析市场各主流超融合和厂商,帮助超融合入门用户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超融合概念,并能从核心关键方面来了解不同厂商及产品的特点,从而结合企业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与选择。

一、超融合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一门技术?
超融合是一种 IT 基础架构构建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使用通用硬件,用软件定义来实现 IT 基础架构的各项服务,包括:计算,存储,灾备,运维管理等,并且这些服务都在统一的平台上。

超融合概念包含三个要素:

使用通用硬件:具体说就是 x86 服务器,所以如果出现专有硬件的 IT 平台的就不属于超融合。比如,传统集中式存储里的存储控制器就属于专有硬件;
软件定义: 即超融合 IT 服务是通过 x86 服务器里运行的软件实现的,如:分布式存储软件实现数据存储服务;相比之下,传统 IT 服务大多是用专有硬件且功能逻辑写死在固件里;
统一平台:所有的 IT 服务要在一个平台下,隶属于同一个软件栈,这里区别于以往 IT 服务架构方式,各服务会属于不同的平台;需要特别区分的是,市面上将存储设备,服务器,网络交换机放在一个机柜里整体交付的融合方案,如:VCE Vblock,和超融合完全不同。
可见超融合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明确这一点对于理解超融合本身非常重要。不同超融合产品和厂商的区别或差距不在概念本身,而在超融合背后的技术和实现方式。一个简单的类比:“汽车”就是一个概念,字典里的解释是:“通常为四轮的自动车,用于街道和公路运输”。这里至于如果实现这个概念并没有做规定和限制,所以无论是纯电动的特斯拉,福田小卡,高尔夫球车,都是满足上面的定义,但是使用场景和背后的实现,可谓天壤之别。

二、评估超融合平台到底需要关注哪些核心问题?
明白了超融合只是概念,进一步的问题:各厂商超融合产品的实现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才是选择超融合真正的关注点,展开来有四个子问题:

1.超融合平台整合了哪些 IT 服务?
1) 分布式存储打破数据孤岛

虽说超融合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整合了多个 IT 服务,但其中软件定义存储是基石。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池化服务器的本地存储,要求软件定义存储必须是分布式的,且能被虚拟机挂在成虚拟卷使用,不加特殊的说明,超融合平台里的软件定义存储指的是分布式块存储。

没有稳定可靠的分布式块存储,就无法对外提供统一的存储资源抽象,没有统一的抽象,各个服务器的本地存储就是一个个数据孤岛,与传统的单机存储没有区别。所以,讨论超融合平台却不讨论分布式块存储,而避重就轻的展示平台 IT 服务的种类,更甚者竟然用支持 IT 种类的多少作为超融合的代数标准,基本可以判定是一种“误导”,本质是这类厂商不具备超融合与分布式存储的研发能力。主流核心厂商都无一例外的在分布式块存储上有着核心的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比如:Nutanix Acropolis Enterprise Storage (内部之前叫 NDFS), VMware VSAN ,SmartX ZBS等 都是对应超融合平台里的核心分布式存储。

2)虚拟化计算同样不可或缺

虚拟化计算是超融合平台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服务,有了存储和计算就有了最基本的 IT 基础架构,很多厂商也会一部分网络服务的功能纳入到虚拟化计算。由于 Hypervisor 的技术相对成熟,无论是闭源的 VMware ESXi 还是开源的 KVM,无论功能还是性能都通过了很多年市场验证。所以虚拟化计算服务在超融合平台上基本集中在 VMware 产品和 基于 KVM 自研的产品,如:Nutanix 的 AHV(基于 KVM),VMware 的 vSphere(基于 ESXi),SmartX 的 Elf(基于 KVM)等。当然 Nutanix 和 SmartX 也同样支持 VMware 虚拟化计算平台,而且借助其强大的存储服务,整体超融合平台的表现甚至还要优于 VMware。

3)一个平台管理多个IT服务,运维简化是趋势

随着单个服务器计算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 IT 服务其实都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来实现,如:灾备服务、全闪存、容器服务、网络服务、安全服务等。

一个平台上有多个 IT 服务是一种趋势,伴随着革命性的变化就是:传统架构下需要运维管理多个 IT 平台,在超融合下,一套管理平台就够了,这就为从全新的角度审视 IT 运维,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在超融合架构下实现强大好用的统一管理平台,其重要性和优先级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像超融合领导厂商 Nutanix,SmartX 等,在运维管理平台上都下足了功夫,分别推出了智能强大的管理平台:Nutanix Prism 和 SmartX Fisheye,极大的提升系统的易用性。

总结一下就是,超融合平台里分布式块存储、虚拟化计算和统一运维管理平台是最小,也是最核心的集合,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称作超融合平台。但随着硬件的发展,更多的服务势必会在超融合平台里实现。

2.这些IT服务是如何实现的?
评测超融合产品,关键不是看包含了哪些 IT 服务,向超融合这个“盒子”里塞更多的 IT 服务远不如塞进“盒子”IT 服务的质量重要。一些厂商借助客户对超融合市场认知的不成熟,会一味的拼超融合平台上服务和功能的数量。通常的做法就是拿开源的项目,如:“OpenStack + 开源分布式存储 (Ceph/GlusterFS…)” 搭一个功能看似大而全的“超融合平台”快速推向市场。可以看到,几乎没有用户最终能够真正的用起来,原因在于这种拼凑的“超融合”产品往往各个服务组件的质量无法过关,在可靠性,稳定性,性能方面问题多多,加上开源社区基本不在这些 厂商的控制之下,所谓的售后支持形同虚设,很难达到一个产品应该拥有的市场准备度。

1)实现机制是核心

服务的核心在于实现它的技术和机制。举一个手机电池的例子,为了实现手机长续航的能力,一家厂商简单的增加电池块的容量,另一家公司采用的是优化手机软件的电池管理算法,即便最后的测试下来都能续航两天,但第一家手机在续航的实现机制上是不如第二家的,因为增加电池块会引起手机发烫,并且有电池爆炸的风险,但这些缺陷无法在测试续航时间这个指标里得以体现。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超融合产品。超融合产品比拼最重要的必然是分布式块存储、虚拟化计算、运维管理平台的实现。

重中之重是软件定义存储,它是超融合平台的基石。当前市场里各家超融合平台分布式块存储的实现无非是两个途径:

自主研发,如:Nutanix NDFS,VMware VSAN,SmartX ZBS,华为 Fusion Storage;
直接采用开源的分布式存储或在开源基础上小幅改造,如,Ceph,GlusterFS;
开源最大的好处是产品上市的周期可极大的缩短,最大的风险除了存储的稳定性没有保障,还有就是厂商对存储的控制力和维护能力几乎没有,存储系统不比其它系统,守护着企业最重要的数据,一旦发生问题就会陷入束手无策的失控境地,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惨重而不可估量。

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国外知名超融合厂商无一例外的都走了自主研发的道路,也证实了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用户会理性的选择自主可控且有保障的产品。纵观 IT 发展的历史,甚至没有一家存储公司,使用开源的存储项目来实现自家的存储产品,并取得产品和商业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存储关乎业务的连续性、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没有一家企业客户“敢”把自己的业务托付给不可控的存储产品。

市场上所有的分布式块存储架构基本可以收敛到两种,一种数据放置和分布依赖元数据服务,另一种数据放置和分布依赖一致性哈希。但就分布式块存储本身而言,两种数据架构各有千秋。但在超融合场景上,元数据服务的方式有更多的优势,数据的放置更灵活可控,如:VM 数据本地化能缩短 I/O 路径,大大减少网络流量。采用这种架构的产品有 Nutanix NDFS 和 SmartX ZBS。

其次是虚拟化计算,与存储不同的是,虚拟化的核心技术 Hypervisor 相对成熟。各超融合产品更多比拼的是虚拟化平台的支持能力。支持多种虚拟化平台意味着更少的厂商绑定的风险。此外,是否支持虚拟化的特殊接口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使用体验和维护支持,比如:VMware VAAI/VVol,Citrix Ready 等。这块比较优秀的国外厂商是 Nutanix,几乎支持所有的虚拟化平台;国内厂商 SmartX、华为支持除 Hyper-v 以外的所有虚拟化平台;VMware 只支持自家的虚拟化平台,开源超融合方案一般只支持 KVM。

KVM 作为开源的 Hypervisor 被很多厂商选用,但各家需要实现自己的虚拟化计算管理平台,除了基本的 VM 生命周期管理,还至少需要实现企业级常用的功能,如:VM HA、、虚拟分布式交换机、共享盘等。

除了存储和计算,其他 IT 服务或多或少会依赖以上两类核心服务,比如:容灾和备份依赖存储服务;容器编排依赖计算服务。

2)资源消耗需着重评估

除了服务的实现机制,超融合平台有一项特殊的要求:资源消耗要尽可能的小。超融合场景下,消耗大量的资源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每个物理服务器除了运行存储、计算等多个 IT 服务,还要把剩余的资源分配留给业务应用,IT 服务占用资源越大,留给业务应用的资源就越小,甚至挤压到业务无法运行。资源消耗不仅节省 TCO 的指标,更是影响超融合实用性的重要变量。

以下收集了各厂商分布式块存储产品的资源消耗情况。


3. 服务如何进行整合与管理?
1)各有利弊的三类服务整合方式

服务整合广义是超融合平台上各服务的结合方式,但业内讨论更多的是存储与虚拟化的整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存储服务作为内核模块运行在 Hypervisor 内部。最典型的代表是 VxRail,存储服务 VSAN 作为 ESXi/vSphere 内核模块被整合 。这种架构下存储服务不经过Hypervisor直接访问存储设备,几乎无性能损耗,理论上本地 I/O 性能可以充分发挥,遗憾的是 VSAN 的实际性能在超融合产品里并不突出,应该是存储软件的优化相比其它厂商还有差距。这种紧耦合架构存在以下风险:
厂商锁定的风险,如 VMware 超融合平台虚拟化计算锁死了 vSphere;
计算和存储无法独立升级;
存储或虚拟化计算服务任何一个发生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对方的正常工作。

存储服务运行于 Hypervisor 上独立的虚拟机里,该虚拟机实际起到虚拟存储设备 VSA(Virtual Storage Applicance)的作用,所以也称为控制虚拟机(Nutanix 称 CVM)或者存储控制虚拟机(SmartX 称 SCVM)。VSA 需要通过 Hypervisor 访问物理硬件资源,一般为了降低性能的开销,VM 会以直通的方式访问硬件资源,如:HDD,SSD,网卡等。这种架构里虚拟化与存储解耦,互不影响,可以独立升级,甚至 VSA 发生故障不工作,也不会影响该物理节点,通过 I/O 路由的技术,VSA 故障节点上的 VM 会通过其他正常的 VSA 访问存储资源。当然,给用户带来的最大收益还有消除了 Hypervisor 锁定的风险,VSA 可以支持多种虚拟化计算平台。 采用这种整合的产品有 Nutanix,SmartX Halo for VMware。

存储服务运行在 Hypervisor 外部,但与 Hypervisor 隶属于同一个软件栈。这种架构适用于 KVM 超融合平台。比如,SmartX Halo 超融合平台自带的虚拟化平台 Elf 基于 KVM 实现,分布式块存储 ZBS 与 Elf 都在 Halo (SmartX OS) 软件栈上。这种整合的最大优势在于:
性能相比 VSA 的方式要好;
存储或者 Hypervisor 出现故障互不影响。

2)管理与运维好才能发挥出超融合的优势

由于涉及比传统平台更多的 IT 服务,超融合更加强调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和易用性。强大好用的管理平台能大大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将超融合架构敏捷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超融合厂商产品家的管理平台一览:


一个优秀的超融合管理平台应该涵盖产品从交付到日常运维的方方面面:

基于 Web 管理 UI 应该是超融合平台的标配,同时 Web 管理服务也是超融合服务的一种,需要考虑管理控制台的的高可用;Nutanix Prism 和 SmartX Fisheye 都是分布式的管理平台,没有单点故障,相比之下 VMware vCenter 就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
集群服务管理,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等管理;更进一步,由于采用了软件定义的技术,管理平台也应该能展示并洞察更细粒度服务,比如:软件定义存储里的分布式组件服务;
基于事件、性能的监控、分析和报警,可以说各家的产品或多或少都在这块有支持,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功能丰富度和易用性各产品差别巨大。这块做得非常突出的是 Nutanix 和SmartX的产品,两家都能在全局集群、物理服务器、虚拟机三个层面提供丰富的性能和事件的监控、分析和报警。

自动化、图形化的安装工具。简易安装和部署不仅是系统快速上线的关键,也是超融合作为软件交付的必要前提,像 Nutanix Foundation和SmartX Tuna 都提供了非常方便的 UI 安装和部署工具,整个部署过程通常能在 1 个小时内完成;
系统硬件管理,好的管理平台也应该能支持数据中心硬件的拓扑管理和配置,这方面 VMware,Nutanix,SmartX 都非常优秀,尤其是 Nutanix 和 SmartX 都提供了基于集群拓扑的管理。
4.产品有哪些交付方式?
超融合依托标准的 x86 服务器,一般可以是安装了超融合软件的一体机或者是独立的软件授权。当前主流厂商支持的交付方式如下: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钱曙光」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iansg123/article/details/8013393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1: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network

中国超融合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由此也吸引大量不同类型的厂商进入这个市场。目前的主流玩家有哪些?这些厂商都分别具备什么特点?国际权威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 Gartner 在最新发布的报告 “Competitive Landscape: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China” 中给出专业点评。


报告首先针对中国区超融合市场发展趋势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包括:

1. Gartner 预测全球超融合市场截止 2023 年可依旧保持高达 23% 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也同样保持这样的发展速率;

2. 超融合覆盖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大,不仅重要客户在从中等规模客户向大型企业扩张,应用场景也从服务器虚拟化、 VDI 、分支机构场景扩展到数据库、Cloud 等关键业务场景;

3. 和市场的主流声音不一样的是,大中型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纳率并不高,中国大型企业 2018 年云迁移率仅为 11% ,混合云仍然处于早期。相反,用户更倾向于在私有环境部署类似云的基础架构。

对于中国区的主流厂商,Gartner 给出以下分类:

1.通过产品差异化优势来赢得市场的纯超融合厂商(Pure-Play HCI Vendors):包括 Nutanix 、SmartX ;

2.通过已有市场基础覆盖的传统数据中心供应商:包括 Dell EMC 、 华为 、 华三 、 深信服 、 VMware ;

3.为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的云提供商:包括 QingCloud 、EasyStack 。


引自 “Competitive Landscape: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China”

下表根据 Gartner 的评价,给出三种类型的代表厂商主要特性对比:


以下给出三种类型的代表厂商相关评价:

SmartX

产品概览

1.以自主开发的分布式块存储为业内所熟知;

2.核心产品 –  SMTX OS 超融合软件不仅内嵌免费的虚拟化平台 ELF,还支持 VMware 和  Citrix 虚拟化;

3.验证并支持了几乎所有主流的 x86 服务器硬件,并且在客户中覆盖了几乎所有超融合应用场景。

Gartner 报告 SmartX 相关部分节选

如何竞争

1.主要覆盖对 IT 重度依赖的行业,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细分市场、医疗和制造业;

2.对可靠性的良好体验不仅为用户带来信心,更带来了生意机会的扩展。其中金融行业 50% 的销售额来自于已有客户的扩容;

3.主要和一线厂商 Nutanix 、VMware 竞争,在用户对产品信任的基础上,具备更及时快速的服务响应以及更高性价比;

4.和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厂商都构建了良好的生态,不仅可以和 OpenStack 以及本地的云管软件厂商整合私有云方案,同时在安全、数据管理层面都有相关专业厂商合作和解决方案。在容器方面,不仅支持了 Kubernetes CSI ,其虚拟化也和 Rancher 有管理集成。


Gartner 报告 SmartX 相关部分节选

深信服

产品概览

1.超融合已经成为 Sangfor 云战略 – aCloud的核心;

2.aCloud 包括基于 KVM 的 aSV 和软件定义存储 aSAN ;

3.除了集成应用防火墙 WAF,Sangfor 还提供了 NFV ,多级安全防护模块和云管平台 aCMP;

4.主要销售覆盖教育、政府和制造业。


Gartner 报告深信服相关部分节选

如何竞争

1.通过网络安全,应用交付产品在中端市场建立的渠道网络获得了早期的成功并巩固其在对应市场的领先地位。

2. 通过利用其安全领域的实力,Sangfor 为超融合产品和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安全产品选项,从而提供了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和云在内的一站式数据中心转型解决方案。

3. 2017年起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跨 aCloud 和 XYCloud 的统一云平台,其中 XYCloud 作为公有云,目前聚焦在提供容灾、CDN 、安全等有限服务。


Gartner 报告深信服相关部分节选

华为

产品概览

1. HCI 产品 FusionCube 包括存储和基于 KVM 以及基于 Xen 的 FusionSphere ,同样也支持VMware;

2. 根据不同的负载和用户场景,FusionCube 可以提供不同的节点选项;

3. 和 AWS 集成支持备份,并且与 微软的 Azure 和 Zure stack 集成;

4. 仅支持华为自己的 x86 服务器.


Gartner 报告华为相关部分节选

如何竞争

1.拥有从系统到基础架构软件到云管的丰富的产品栈;

2.利用已有市场覆盖和品牌获得超融合市场;

3.2018年,华为增强了 DBMS 支持并提升了存储性能,帮助 FusionCube 扩展至金融和电信运营商;

4.建立了包括 Oracle、SAP、VMWare、Microsoft 和 Redhat 在内的生态,帮助其扩展更多的负载;

5.华为是中国公有云提供商,这也提升了 FusionCube 作为混合云方案的信誉,虽然该方案并不是公司市场聚焦的重点。


Gartner 报告华为相关部分节选

华三

产品概览

1. 2013 年发布超融合产品 UIS,包括基于 KVM 的服务器虚拟化 CAS 和 基于 Ceph 的ONEStor,以及UIS 管理;

2. 额外内嵌了 NFV 和 基础的 CMP 功能;

3. 可以运行在自有的服务器和 HPE 服务器上,通过提供丰富的节点选项支持不同的场景;

4. 还会销售 HPE 的 Simplivity。


Gartner 报告华三相关部分节选

如何竞争

1. 最大优势来自于已经通过服务器和网站覆盖的中端市场;

2. 在政府、教育、医疗和制造业应用较多,同样利用已有的优势,在典型运营商也有涉足。


Gartner 报告华三相关部分节选

青云

产品概览

1.最初提供公有云服务,2016年通过利用其云基础架构栈的核心能力以及打包轻量级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形成超融合一体机 Qing3;

2. 产品最初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和软件定义存储,三节点起步。进一步,产品集成了公有云上的部分功能,包括 SDN/NFV、安全、AIOps 和应用商店等;

3. Qing3主要在政府、交通、制造业和金融销售。


Gartner 报告青云相关部分节选

如何竞争

1.利用公有云的经验,提供丰富的云特性;

2. 为用户提供了私有云部署或混合架构的选择;

3. 承诺从基础版本到标准版本的平滑升级。


Gartner 报告青云相关部分节选

EasyStack

产品概览

1.专注在 Openstack 发行版和相关服务,2018 年才发布其 HCI 产品;

2.集成了 Kubernetes 控制平面,并基于微服务模式对计算、存储和网络进行管理;

3. 教育和医疗是 HCI 主要市场。


Gartner 报告 EasyStack 相关部分节选

如何竞争

1.受益于中国区对开源产品较大范围的认知;

2.因为自身具有私有云平台的能力, Easystack 将 HCI 作为客户构建的私有云的关键步骤;

3.基础架构管理容器化,进一步提升了升级时的灵活性和体验;

4.2019年和国内一家本土服务器厂商建立了 OEM 关系。

Gartner 报告 EasyStack 相关部分节选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1: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network

全球HCI任何对比,都离不开2018年Gartner的魔力象限这张图。



当前,无论是全球什么地方,只要是企业组织想要得到公共云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又要享用自己的基础设施硬件的安全和安心,那么就需要超融合。

因此,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超融合的出现,成为了企业用户发展私有云的一个主要的硬件平台,同时也非常适应虚拟桌面VDI和新的应用开发环境。

为此,HCI红极一时。

当前超融合市场已经形成,全球在超融合的营收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来自IDC之前发布的全球2017年第一季度融合系统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融合系统市场收入同比增长4.6%至26.7亿美元。不过IDC的融合系统市场包括了集成基础设施、认证参考系统、集成平台和超融合系统(HCI)四个部分。其中超融合可以占据四分之一的部分,差不多在6.6亿美金左右。

到了2017年第二、第三季度,全球HCI市场季度收入已经突破了10亿美金的规模。虽然2017年第四季度的收入数据还没有公布出来,但在这里可以粗略估计,2017全年全球HCI市场收入应该在36亿美金-40亿美金之间。这样的市场规模相当于中国企业级存储整个一年的市场规模当量。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IDC预测全球的HCI市场在2016年至2021年间会有平均28.9%的年复合增长,而整个市场营收会达到83亿美元的规模。

从此以后,这块大蛋糕,无人不想了吧?

在过去的五年中,HCI市场已经从先前的融合基础设施(CI)中发展并脱颖而出。HCI的基本元素包括集成计算、网络和存储基础设施,虽然CI也包括这些,但HCI从硬件架构上发生很大的转变。“超融合将核心存储和计算功能整合到一个高度虚拟化的解决方案中,采用横向扩展架构,并且通过标准化的x86服务器资源提供所有计算和存储功能。”

对于HCI来说,与超融合软件平台一起向前迈进了一步,实现更令用户满意的人机交互。超融合软件位于3个虚拟化组件的顶部,以控制整个系统。这就为创建软件定义存储SDS、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软件定义计算SDC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从而允许资源向上或向下快速地通过API调用。

2018 Gartner HCI魔力象限对这个领域的预测分析认为,到2020年,目前部署在三层IT基础设施上的关键业务应用将有20%会基于HCI来构建。

之前,2016年 Gartner分析指出,全球接近30%的企业数据中心存储容量将安装部署在基于x86硬件系统架构的超融合(HCI)或软件定义存储(SDS)之上。同时还指出了5年内超融合将成为主流。

首先我们看看在2016年The Forrester Wave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的象限图。



Forrester也非常关注HCI,我记得从2016年开始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一个这样的针对HCI象限图的分析报告。

可见,还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Nutanix后面的都有谁。这对于我们后面的理解2018年Gartner的魔力象限很有意义。



尽管在早期的市场整合中,HCI市场是相当分散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现在,至少有10名HCI玩家没有出现在了2018年Gartner HCI魔力象限,并有4名新的玩家首次亮相。

HCI的供应商方案如此之多,变化也如此之快。因此,即使是一个知情的对行业发展非常了解的企业用户,在采购过程中,针对HCI市场的快速整合与供应商变化,考虑哪一种HCI是最合适自己企业发展的解决方案,也存在着矛盾,这样的选择过程仍然是相当令人担心的。

因此,通过对2018 Gartner HCI魔力象限的了解,从中专门挑选出来HCI领域富有代表性的6个厂商,并且从这些顶级的HCI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技术架构Architecture、数据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和数据服务Data Services上的对比,来发现HCI解决方案的优劣之处,获得更多对于企业用户更有益的选择因素。









在这个对比中,Nutanix、VMware、Dell EMC、HPE Simplivity、Pivot3、Cisco这六个供应商形成了值得业界关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细心的你或许看出来了,这里VMware和Dell EMC是分开对比的,原因在于Gartner将他们当成了两个独立的供应商在对待了,即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同属于一个戴尔科技集团。

Ready Go!

▼分析开始▼

▼Nutanix

Gartner一直都非常看好这个超融合领域的鼻祖,甚至一直将Nutanix当成了王者,也就是Gartner HCI魔力象限的领导者。

Nutanix在超融合领域的贡献是杰出的,一方面Nutanix成为了超融合发展历史的带头大哥,另一方面Nutanix在超融合市场的开拓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然而,Nutanix的财报却一直并不令华尔街人满意,至少在盈利能力上还欠缺。

为此,Nutanix也在超融合领域不断创新,首先有了自己的虚拟化平台不再完全受制于友商,当然起初Nutanix虚拟化平台是免费的,后面如何发展得看市场的反馈了。同时Nutanix也在针对云的发展过程,推出自己的创新方案。毕竟最早Nutanix在VDI场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因而不少用户可能还停留在那个时期的认识。

目前,Nutanix也针对大数据、关键业务应用、分支机部署、灾难恢复备份等等所有工作负载的场景。不过,在高并发、高I/O要求的数据库应用中,Nutanix的超融合架构能否吃香,值得继续关注。

当然,在2017年,Nutanix在超融合领域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出企业云操作系统将以全套软件堆栈进行交付。从而,去实现全新Nutanix CalmTM多云计算能力及Nutanix XiTM云服务。Nutanix企业云操作系统采用新的混合云形式,让客户能够在整个多云部署环境下使用Nutanix企业云软件。

其中包括借助IBM、Dell EMC、Lenovo、Cisco和HPE平台进行的本地部署、通过AWSTM、Google Cloud PlatformTM和AzureTM进行的云端部署或运用Nutanix Xi云服务进行的原生部署。Nutanix借助企业云操作系统也将自身从一个超融合厂商升级到了跨云领域的平台供应商了。

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继续关注后面Nutanix的表现。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思科要收购Nutanix?Nutanix全球公关经理出来辟谣了

为什么向小米学习,看看美国的Nutanix公司CEO到底怎么想的?

微软与Nutanix暗合也暗斗!

联想爱上Nutanix能不再试婚了,好么?

PernixData和Nutanix之间:合作大过收购

超融合的传统套路乍现,Nutanix投资者的收割季来了

大调查|Nutanix这个超融合大杀器,还能挺多久?

超融合鼻祖Nutanix财报继续巨额亏损,谁敢继续跟着玩火?

只有4成不到的人看好Nutanix超融合,你感觉意外么?

▼VMware

VMware是超融合领域的后起之秀,最开始并没有在乎超融合这个来自融合架构体系分离出来的产物。后来,看到Nutanix居然都开始玩自己的虚拟化了,VMware也就对超融合引起了特别的注意。

自从推出了vSAN之后,VMware就在超融合领域开始如鱼得水。当然,其中依靠合作伙伴带来的贡献尤为重要。

VMware vSAN已经连续8个季度以超过150%的速度年度增长,这让VMware成为了Gartner的魔力象限领导者。



来自VMware官方文章显示,IDC在2017年2季度全球融合系统市场追踪报告中显示,基于VMware vSAN的超融合方案占据了2017年上半年整个市场份额的33.3%, 让VMware (一家纯软件公司) 成为了HCI市场上最大的软件供应商。

vSAN所占据的33.3%市场份额来自于两种交付方式:一是通过vSAN ReadyNode计划(总共有14家服务器合作伙伴) 销售的硬件和软件捆绑;二是整合的HCI系统,如Dell EMC的VxRail一体机。

同时,因为VMware的创新步伐已经能够每6个月就交付一次vSAN的重要发布版本,在最新的VMware Cloud on AWS上甚至缩短到了3个月。而传统的存储发布周期通常在18~36个月之间,vSAN在存储领域做出了很大的变化。

正因为VMware Cloud on AWS能够帮助客户很平滑地从数据中心的HCI平台扩展到云端,对应用不造成影响,直接迁移即可。因而这对于后面VMware在超融合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

那么,有一种对Nutanix不好的预期,可能VMware在HCI某些领域未来完全有可能超越Nutanix。至于市场规模具体表现能否力拔头筹,主要还是需要看戴尔科技集团以及Dell EMC的决策了。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存储学院|VMware SDS之VSAN普及帖

干货分享:存储设计之IOPS & 浅谈VSAN的性能

VMware范承工:你需要哪种创新?

单挑VMware,SMARTX螳螂挡车不想活了么?

该来的都回来!HDS 针对VMware出了全新超融合东东!

▼Dell EMC

在超融合领域的发展上,Dell EMC的策略是最为开放的,不仅联合了超融合领域的Nutanix推出XC系列这个市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与VMware vSAN紧密融合,推出的VxRail一体机也备受业界关注,此外,还有包括了46款认证机型的Dell EMC vSAN Ready Nodes。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Dell EMC ScaleIO软件定义的存储(SDS)并采用FLEX节点的VxRack System 1000,能够虚拟化内部节点的直连存储,使之变为类似于SAN存储的共享网络数据块存储。这在超融合领域也算是独树一帜。

不仅如此,基于HCI的全球销售,Dell EMC金融服务还为企业用户提供了灵活采购措施的DFS Cloud Flex金融方案服务。就在2017年第三季度中,Dell EMC VxRack、VxRail、 XC系列都已经引入了Dell EMC金融服务DFS Cloud Flex模式。

为此,从2015年Q3一直到2017年Q3,Dell EMC表现出来了一条态势非常明显的深蓝色上升曲线,并且在2017年Q2、Q3全球HCI收入季度排名中分别稳居第一。

所以从2018年Gartner的魔力象限这张图上,我们也看到了Dell EMC的市场执行能力也明显被更多的肯定。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深融VMware基因 戴尔中国再创新

新品不断,戴尔携手Nutanix持续耕耘超融合市场

戴尔的超融合旗帜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戴尔创新超融合如何构建精简之道?

构建超融合新格局,戴尔中国正式销售VxRail

告诉你一个戴尔并购EMC整合期的真相

▼HPE Simplivity

HPE在超融合上的表现不温不火,自从收购Simplivity之后,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但又因为自身产品的整合过程,因而在Gartner 2018 Magic Quadrant for HCI的图上表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突出,虽然位于了领导者象限,然而却位于了这个象限区间的末端。

Simplivity之前被业界认为是全球超融合领域排名第二的厂商,在HPE以6.5亿美元收购超融合玩家SimpliVity后,没多久就发布了新品HPE SimpliVity 380。

HPE SimpliVity 380定位在简单、快速、企业级功能的超融合解决方案。比如,HPE SimpliVity之前可以帮助用户将其数据中心从34个Racks减少到了3个Racks。

最新发布的HPE G10服务器平台上的SimpliVity 380全闪存超融合方案,官方承诺可以帮助用户实现10:1的压缩比,并且采用独立FPGA卡,对主机性能只是零影响。这个技术性能对于现在苛求的用户还是非常值得。

需要指出的是,SimpliVity的产品都内置了企业级数据保护的超融合,采用独立的VM备份策略,同时配备轻量级工具实现自动化异地灾备。专注虚拟化环境下的方案,特别针对VMware环境,SimpliVity 380采用统一界面,并由VCenter集成了对 SimpliVity的管理功能。

当然了,有了HPE服务器平台的直接加持,加上之前Simplivity自有的超融合技术,未来HPE Simplivity的走向应该会在魔力象限的领导区间继续靠前一点。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爆料|HPE宣布收购Simplivity后,哪个超融合厂商反应最强烈?

SDS与HCI到底哪个市场更大?

谈谈拉动新华三存储未来增长的 “新秀”力量

▼Pivot3

Pivot3在超融合领域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于Pivot3的看重与否。

早在2016年的时候,Pivot3就被认定为全球三大超融合供应商之一。当时被Forrester列为领导者的三家公司分别是位于加州圣何塞的Nutanix、位于马萨诸塞州韦斯特伯鲁的SimpliVity、以及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Pivot3。



最初在2016年1月Pivot3收购并获得NexGen及其AFA与QoS技术。为后面Pivot3 vSTAC产品推出同Nexgen AFA及QoS加以结合的产品提供了先决条件。



然后我们就很快看到了vSTAC LSX 50、SLX 100以及SLX 200的出现。



在2018年Pivot3将自身的超融合定位为简单、智能、自动化三个元素,并且Pivot3提供易于使用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借助智能和自动化来简化多云环境。从而实现跨混合云环境的资源分配、工作负载移动性和数据迁移。

因此,这一策略的实现,让Pivot3越来越靠近Nutanix企业云软件的想象了。这样子就被Pivot3认定为下一代HCI平台的 Pivot3 Acuity将担当大任了。Pivot3 Acuity拥有高级QoS使它能够简单地、可预见地运行多个混合应用程序,并保持在一个单一平台下的性能一致性。

可见,当前Pivot3在魔力象限的挑战者位置可谓名副其实,未来借助Pivot3 Acuity得好好与Nutanix、Dell EMC、VMware、HPE挑战一番。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Dostorage读者需求调查结果表明:SDS和全闪存成为关注焦点

致SDS国内版(全集)

中国SDS企业名录大全

▼Cisco

HyperFlex HX2.6在思科的超融合之路上,可谓荣辱与共。Cisco有着良好的UCS服务器硬件平台的基础,对于超融合领域的发展应该有所帮助的。

然而,目前却处于了魔力象限的挑战者位置,与Pivot3位于同一个区间了,实属有点可惜。



既然是要做超融合,思科还是非常专业的,HyperFlex产品线涵盖有网络结构、UCS计算、存储以及虚拟机管理软件。HyperFlex设备能够对计算与存储容量进行单独扩展。并且HyperFlex节点能够在一小时之内完成部署,包括各网络节点部署。



毕竟思科是网络领域的老大,HyperFlex也占据了网络领域的先天优势,HyperFlex为用户提供集成式网络交换矩阵,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优化能力,而且支持统一管理,可面向更广泛的工作负载和使用案例实现超融合的全部方案。

因为网络的强大,也为其商业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目前,HyperFlex HX2.6实现了好比云服务的随需采购的消费模式,从而为基础设施提供了很好的敏捷性、效率和适应能力。

因此,Cisco在超融合领域有着自己比较创新的技术和方案,未来想要从挑战者象限区间升级到领导者象限区间,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其市场与用户推进力度如何,包括对于其合作伙伴在超融合解决方案的结合上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一点,相信Cisco已经早就想到了,只是如何真正落到实处,短期压力还是不小。

思科既然有着在超融合领域的实力与基础,只是策略上需要改进与创新罢了。长期来看,有望步入领导者区间。与Nutanix、Dell EMC、VMware、HPE一起分庭抗礼。

超融合,我们都不要小觑了思科这个网络与服务器大佬。(Aming)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现在的思科为何收不了NetApp?

我看浪潮和思科:51-49=2

思科要收购Nutanix?Nutanix全球公关经理出来辟谣了

太坑人了呀!思科退出存储硬件业务还裁员

结论:

这六大HCI,

谁都不能小觑了!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qq_41689867」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1689867/article/details/8023668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2: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融合与传统架构对比成本价格方面有哪些优势

Abbott0o7 2019-11-07 17:13:38   632   收藏 1
分类专栏: 超融合
版权
超融合架构怎么样,与传统架构对比成本价格方面有哪些优势?虽然超融合在IT基础架构方面带来的很多收益,成本只是超融合架构的优势之一,但很多用户还是非常关心,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因此本文将从直接采购成本、风险成本、运维成本、后期维保成本和按需投资带来的成本收益等五个方面详细对比, 超融合与传统架构对比成本价格方面有哪些优势。

1.直接采购成本降低

首先看一下两种模式的架构区别:

超融合与传统架构对比成本价格方面有哪些优势

两种模式的采购模块对比:

超融合与传统架构模块采购方面成本价格对比



可以看到,超融合架构采购成本的降低主要部分来自于:

1. 省去了高端存储的硬件部分,而只需采购超融合软件+因超融合架构而增加的 SSD 及 SATA 硬盘(部署在上述服务器中);

2. 如果用户采用提供的内嵌的虚拟化平台,无需采购商业的 VMware 虚拟化软件。

细心的用户可能会问到,超融合架构存储会消耗资源,会不会带来服务器成本的上升? 这确实非常依赖于不同厂商的架构和实现。例如 某超融合产品每个节点仅占用 6vCPU 16GB内存,不会超过一般服务器的 10% 的资源占用,而类似 Ceph 架构的资源会数倍于此,而且会随硬盘增加而增加。

2.运维成本降低

超融合架构带来运维成本的降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无需熟悉传统存储的专业运维人员带来的成本;

2. 快速安装部署、故障自愈、空间预测、扩容数据自动均衡等技术大大降低了 IT 运维人员的投入,这一部分的资源可以更好的投入到支持业务创新的项目。

3.后期维保成本降低

使用过传统中高端存储的用户都知道,由于采用专用硬件,传统存储的维保费用在过了质保期后都非常高昂,而超融合产品由于采用了商用 x86 服务器,不仅维保费用仅和服务器一致,更可通过更换服务器硬件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

4.按需投资带来的更高的资金利用率

这部分往往容易被用户忽略,传统架构由于扩展性差,一般采购都要预估一年甚至两年的需求,部署完成后,大部分资源其实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同时 IT 部件的成本也在逐年下降。

超融合强大的扩展能力可以让用户做到真正按需投资,从而将资金用于真正带来利润的业务提升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3-29 12:58 , Processed in 0.1065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