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549|回复: 18

为什么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1 1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


在几十年前,我对中医理论一无所知,也没见过中医书。有一天晚我遇见了一位老中医同住一房间,乡下天黑的早,7点多就上床在聊天。我很好奇问他:“中医是怎样学的?”他说学中医没那样容易。我问他是怎样学的。他把自己如果拜师学医经过说给我听。

他家在江西,清末年间他才十几岁,其父亲将他送到当地一位较有名的中医那里去拜师学医。由父亲带去,见到师傅有些仪式,行跪拜礼节后,送上见面礼与一定的礼金。父亲走了,他留下住在师傅家。师傅先叫他做的事是粗活,到药房去搬药切药等活,其三年间师傅没给他书看。会观察他们,有时会说一下药加工炮制的方法与辩药好坏的经验。

在干粗活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中药与基本的炮制方法。有时病人多了,也帮抓中药。有时还要到野外挖草药。对药的地道与否及不同季节的采挖,及药质量皆有了解,对药的加工炮制也学会了一些,也学会对药的存储。在他们几个学徒中,师傅要看他们是否老实听话,能否吃苦,聪明与否。平时师傅少与他们说话,对他们每人的能力早有观察与了解。

三年后师傅拿来《伤寒论》《金匮》《黄帝内经》书给他们看。开始没讲解,只是每天按要求背诵书中的一些内容。师傅看他们的悟性,再按排他们做什么,一般情况师傅给病人看病。他们只能在一边听,帮拿药,晚上看白天抄下来师傅给病人看病的医案。有时间师傅会给他们讲解一下书中内容,及辩病看病的一些方法。讲些药理汤头与脉理。如是跟师七年。师傅看其中较好的可出师,出师后,若要行医要到外乡,离师50里外的地方。有的还要留下再学几年。他是出师后从江西到福建来的。

故事过去了很久我只能大体记住一些。这也许是千百年来中医学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这方法对现代学习中医是否可有参考之处呢?当今社会文明在进步,真的中医没有进步,中医人数很多,中医人才很少,中医在隐失,民间有用的传统医学在消失。中医的传承与学习与现代医学不同。其有独特的方式承传,有很多实用方法,是要从在自然中学习与观察的,要你在长时间的历练,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医药人的接触与学习。

目前中医学院很多。培养学生的方法及近现代医学,对真正中医有用人材的培养没有做好。有位出国多年的中医他看了我的文章,从国外发来电子邮件。文中说到:他是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后在上海某医院做了十年的中医。为人治病用的都是西医的方法。中医基本上不用。因为用不来,西医简单直观几十种抗生素与激素一用包治了很多病。中医辩证太难。后来出国做医生已不会开中药,心里对中医没把握。可没想到外国人对中医的热情好奇超过中国人。中医人比较吃香。他后悔当初在国内没学好中医。他从心里感叹地说他在中医学院里的几年不知学的是什么中医。变成了地道西医。看不到中医在现代医学中还有如此光彩的一面。说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了中医的神韵看到了真的中医。

在文明社会中,是否能保存一点中医过去的民间师徒传授,以及古代的中医传承方式呢?为什么中医要从医学院来培养,不能从民间自生培养呢?自生出来的民间中医是中医最可宝贵的人材,那天时地利是非常难得。只要是人才能承担中医之重任,从那里出生又有什么关系呢?好的中医人才是很难生出来的。如此好的东西失去了其原来原始的意义。就失去了本来意义,也会失去现代文明的意义。下面想从我的经验,以及历代中医传承方式,民间传承方式,现代变味中医的教学方式,谈点看法。

一、天赋

学中医之人一定要备有中医的天赋。天赋来自本能,先天具来的素质,具来的这方面灵感与悟性。天生的爱好与兴趣发于内心。天生的有这方面才能。当在后天的某一环境,某一时机的接触,开启心中的执爱与专注,心生欢喜。一下入门,在现实生活中常可见到。父亲是当地很好的中医,而其儿子却不愿学医。或根本学不进去。我认识多位会草药的老人,在当地摘草药给人治病皆有名。可他们的子女好几个无一人愿学,对草药一点兴趣也没有。

有的草药民间医生也会将自身经验硬授给子女。可其子女心不在那里怎样也学不好。从古以来中医能在一家族一直保留下来的不多。而有人其家族或从事工作与中医药皆无关系,却因某些事,或一机会。无意或有意地接触到中医药。在这方面突显才能与兴趣,感悟力强。异路突起。成为良医。成为民众所信的明医。这样的事从古就有。

所以好的中医选徒弟要先看其天赋。如没这方面天赋很难培养,很难成为人才,无法做承先启后的明医。或本人聪明可学点,但后来也会从事其他行业。我见过多位从中医学院学出来的人。几年后变为商人或从事行政。在诸多人中有中医天赋的人很少。只有其心灵与内在的本能开启,再后天培养才能成为中流砥砫的人物。

二、心与智慧

心之意太广。在这里简说为德。一个人心不好不能成为明医。这心就是百姓常说的良心。也可说医道之德,医不能专门以利为目的,不能有商人的投机心,不能以虚假之语骗人,若是为医必要有为医之道德,心性光明,正直,诚信,虽人生过程吃亏很多,有时不被人理解或有诽言,或他人欺骗等。切记圣人之言;“他非,我不非”心性正直光明不能变。永远这样为人。只有这样的心。才会快乐。才会明亮,智慧才能开启。用法才会圆通。学医要先学做好人,做人要做正直之人。要有平等之心,对病人一视同仁。

古有言;“富人出钱,穷人看病”也是说为医生活收费要看情况而收。只要是正直老实的穷人。可做义务。但现实中老实人不多。医生要有合理收益。如果没有,医者何存。如医者皆一味奉献,贫困,医道何存。医生的心要好,同样病人也要有良心。这是平等共存的基本道理。也是所说的世间法。

智慧。人以为就是聪明。聪明就是头脑好用。头脑好用就是学东西快转弯也快。实际上智慧的说法因人之境界与磨历不同,各有不同的解释。表现也大不一样。从一般常理来说。学医之人,记性要好,理解力要强。对复杂病情迅速理清思路。不被病象所惑。心中沉稳,找出切入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智慧从哪里来,1、源于先天;2、后天的长时间历练,学习古人的经验,学习他人的经验。通过书本与投入大自然的学习方法,恭谦下行,能忍吃苦,不断实践感悟证得;3、净心的修行,阳气足够。或说心灵的修养。当为人看病时,思想要高度专注,头脑要有清晰的思惟。如阳气固攝力不强精力不能集中提起。或容易疲劳。只有阳气足智慧才能通达。医家所说智慧是招招见功不能虚行。

孔子在【论语】中说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时间的经历才有智慧的产生。只有“劳其筋骨,磨其志”才能有心智的开启,才有诸法的圆通。只有圆通才是智慧的开始。如黄山崖壁之松生的险要,扎根入磐石之缝中身历尽风霜千百年,经过数不清的危厄,依然坚韧挻拨,造就了今天令人感叹的壮美之观。人生是一个苦难过程,只有内心清醒淡定后灵的升华,才会感觉人生的快乐与智慧之人生。

孔子说的人生。解释这话要有较宽深的知识,要有时间与切身经历体会,才能悟出一点道。不能说现在人要只争朝夕。用七十来感悟人生时间太长。要用现代的方式,二,三十岁就提前感悟了人生。天下有几人做的到,孔子都没法做,能超越圣人的是什么人。这只是一种愿望。不能切实。如果内心没有智慧,提前表面老成自我安慰式表面宁静。只是理论的样子,只是样子与想出来的。如“东施学西施”不是真的是不会美的。若真遇事一定迷惑。因没有功底。无名火就会冲起心就会燥动不安。人内心安宁与智慧,非一日之功。平时要修足好能量。如没心身的强健。就无法抗衡烦脑忧虑等多不良之侵。当一个人心性平和是阳气足量之体现。当一个人有圆通之智而不是世聪之智慧时。亦是阳气足量之体现。

孔子说的人生是现实人生。一是生理过程,从中医来说人三十趋于壮实,阳气具足,经气皆旺。故好志而立。立是有目标与行动。随时间年岁之增,阳气与脏气渐退。而此时想好勇也是有心无力,但此时经验具足。二是时间与历练过程。有的事没亲身经历是没有感悟的。从我懂事时就从大那里开始草药认用,十多岁时向人学习伤科的方法,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时期到了不同地方遇到了不同的人,皆有所学,他们将家传的所知的草药与一些治病方法告诉我。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认识了不同的人及各种草药。其实践皆是一个较长过程。只有经历很多后才有感悟与提升。中医之智慧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要做事的不是说着好听。“梅花香至寒中来”寒于彻骨独压群芳。于山野虚谷间。雪中吐开,微微清香,幽幽致远,天边时不时的飘来几朵漫不经心的雪花,你不知那飘来的是花还是雪。还是誰在散花。全然不知今夕是何年。只有亲临其境才有真的感受。所言事与时皆得恰到好处。方可呈现。

“高处不胜寒”,“古来圣贤皆寂寞”。令人感叹。智者常如此。有时看的明白看的深一点,大多数人反对与不理解好心常被误解或难办事。我常会对极少修行人说智者常孤独。真行者孤独。对凡夫来说处事要在一个同一高度,不是就非常难。就是你把事情看清提前把结果给人说也没用。

说个病例吧。是近期的事。约一个月了,有位老年妇女打来电话说;她突然下身无力坐在地上,自己很久才可爬起来。头痛头晕,手足发麻,吃饭无味道。她很害怕会死,因她身上有多种病,癌症做过两次手术糖尿病心脏不好高血压。治疗她的病特难。几次快倒快倒。皆中药救治起。她可不用感谢我,但她一定要感谢中医药。让其病苦压缩到最小范围。平时不按要求每月服几包药。难受了就打电话来,很没办法。我说你病按现代医学来说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按中医来说中了风寒。

我为她开了一方;桂枝30附子30细辛3麻黄8炙芪30茯苓12独活18人参10花椒10胡椒10酸茶15威灵仙8川芎30天麻10生姜50红枣12个三包水前服。药服二包病略有好转。此时她的很多亲戚来看她一至要求她医院去看。她这下无主意。她自己儿子打电话来问我。我直的对她说你这病到医院没什么好处。住了院病情会加重。我没有半点心说西医的坏话,只是就病论病说实话,我的见解,时间可证明。如果医院有综合能力好的医生看可以。如果只是见病论病难有好效果。她儿子说;如果不把母亲送到医院,万一出问题亲戚会说他。她住进医院后,医生很好心全面体格检查多次。CT。B超化验血肝功。天天打针吊瓶。人更加全身无力几次倒地下。也吃里面中医开的药。我可想到会开那一类药,因病人脏胀舌质一定红。会因假象所迷。不会开扶阳药。前5天打电话来诉苦。她现在走路不行,人很冷,好象会透风,不爱吃东西。说白细胞13000多。医生说她肺有炎症。不想住院,可医生说她病重不能出院。她又搞的没主意。有些看她的人对她说你为什么不找陈医生看。如此她下决心出院要我开方。

我说方不用开了,就用一个月前开的方。用几包,每天服参茸丸。再吃我给她那上好的野生灵芝酒。如此三天,打来电话说病好了很多,会吃饭,不会那样怕冷。嘱其体力好点,上午用中药,下午用草药。这草药是我在深山里看其长的清奇,我自先采来煮吃。明白药性后方给他人用的草药,书上不知有没有记载。此草药;辛,平微涼。此草水煮后无色水依然清。归经入少阴厥阴。渗力初绶后深。此草难得,对环境要求高,生长在清凉的有点滴水的石壁上。一定要有清泉润之。弱光生长。在一定温度生长。这几年气候变温,此草整遍不长或死去,留下的生长缓慢。我给样本叫人找大多人找不到。此草药之功能;我在实践中发现其对,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治疗效果好,軟化血管降血脂,血压,活血化瘀法。清内热治胆炎,肝病深度黄胆效果很好。胜过中药。病人当初把我开的药方给医生看,医生力告诉她不能服辛温的药,说吃了血管会受不了肝会热坏,病人给吓倒。可用他们的方法病人病没好转而向不好方面发展。

他们不知此病要温凉并用。温提起阳气,凉再清瘀化降。目前病人,还在用药中。此病症多假象多,医者要直取病因,阴阳两分不可含糊。病人关健时选择很重要,周边好心人说的话结果不一定好。如失去时机,往往不再来。医生为人看病要有智慧。智慧不是个人的,是从古老的传承中来。从多少苦练中来。从诸多医家的经验中来。我们有时看好了一些病。不能有半点骄傲之慢心。不是自己多能干。是踩在古明医的肩膀上摘到果子的。要感恩没见过面的前辈。要感恩教我们草药与偏方的人。感恩大自然。

三、经典的学习

要不断地学,温故知新。这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多为圣贤之作。中有多少智慧奥妙,包涵哲学逻辑枝巧与方便法。《黄帝内经》,《金匮》,《伤寒论》是中医必学的。开始学经典不要先看注解,心不能太急。好象一下就要弄明白。先背熟一些,有些深奥的理论要在多少年后临床感触才会明白。有些要发一生的时间才明白。明白经典对于以后的看病很有好处。特别是很难看的病,要潜下心来感悟一下经典的作用。黄帝内经其方及少,但告诉后学如何识病,如何辩证,如何在复杂的诸多病症中迅速理清思路,做出诊断与治疗方法。中医我是自学,遇到难体没地方问。常是把内经的某些话反复背诵,思想完全进入经典中的状态,突然心里明亮方法出来。

对经典,也就是说圣贤之作要用心感悟。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不下苦功不行。学经典不要执着文字,有些因年代传抄过程中有点不当。但我们要通篇整体来看,明白其义为重要。特别注释《黄帝内经》的人,必是全科人物,而且要在实践中证得。不是有文化就可注释。当你学用到一写程度时,你会发现过去书的某些注解与临床实践及真义区别太大。有些会误人。如何体验经典,要在自然中观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验证。不能有虚妄的做法。比个例子《黄帝内经》中有句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解释这句话从文字上来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历代解释皆有所议。我认为要解释这话自己要先做,先实践,在自然中观察与感触。用务实之行于解答。

1,要有较深的中医理论功底。2,要有实际临床经验。3,明白易经的道理。4,对地理与数术的明白。5,有一定的修行,气功底。在境界中感悟。只有对中医经典的学好。才能做强中医。这是基本也是基础。民间有言;“冬吃罗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此话从何来,此义于前句有联系乎?很多难解的,话头就在百姓的言语中,在平常的生活中。现在很多人学中医理论只是带过一下,重点认识方剂药味与开方看病上。皆想马上出成果。这样的树很难长大,更难结好果。现在中医的一些教法如同大蓬里槙树。有几棵能成为参天大树。不经风雨如何挻拨。

四、学习中医要先认识学习草药

草药是中医药的前身。学习中医之人要从最基本的较原始方法开始。草药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中所得的第一医学。是人类自身生存需要最早发明的医药学。是医学之母。也是所有医学之母。也是植物学之母。也是气象学,地理学之母。如何认识草药?

1

对你所见到的所有植物留心观察

要多看,当你到一莫生的地方,或不同的环境不同气候,会发现各种不同的植物,你会发现同一认识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长不同的样子,对一些较奇特的植物书中没写的草药要留心记下。对不同植物不同样子不同地理生长的草药迅速留下印象,虽然很多不认识,当下次见到或有人说道迅速勾起回忆。

2

要到深山怪异林石中去看

在深山密林里会见到各种奇异原始的草药,要记下其生长的地理环境。留心不同山谷的气味,与切身感受。经自心身之感受来认识那里的草药。对大树古木更要观察。对在树上下面生长的草药要留心记下。山涧,河流,小溪,石壁,悬崖边生长的草药留下心入境感受。到深山中会遇很多想不到的危险,但你的专注与无畏无我会忘记世俗的一切,切身感受到内心的清淡与宁静。身心顿失包袱突然的轻松与心里的快慰,眼前突然的明亮,与都市里完全不一样。那心智的开启会让你突然明白了很多,书中没有的道理。

3

要对草药植物亲口品尝

学医之人对已知植物或末知植物有很多要自己亲口尝试,(应该说是有选择的)。这样才会真感草药之真性。书中有说,要自己去证实。不能让患者先试。自己要先吃。上古神农尝百草日遇毒七十余。如不遇药之毒,如何知药之性。草药入口在舌上停留一下。感觉一下。很多药性就会明白。有什么作用心里也有数。

如果中毒要学会一些就地解毒方法。所以尝草药先量要少,不能盲目。很容易出事,没经验者切记小心。我尝过不少很毒鲜草药,皆一人,我好象很本能的看到奇特的草就会摘来放口中吃,好吃不好吃有的非常难吃。吃一点就好象吃了一大把针刺于咽喉想吐出不出,想呑呑不下,也不知那时还会不会说话,因只有一人不知向誰说。

有一次与一山里人一起采草药,他家袓上就会草药。他告诉我多种草药有好多种书上没见过的。其中他对我说他们当地用来毒害人的草药,人吃两个象手指大样的草就会死。很毒一般不对人说。我把这草药记下,有一次一人上山看到了这草,摘了一叶心想此草到底多毒没尝怎么知道,也没多想拿在手中的,真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还是习惯,什么时候就放入口中,一口吃了半张叶子,药入口咬碎一下约半秒钟间,头突然嗡的一下人蒙了觉得知觉快没了,赶快吐出。好一阵神绶不过来,后来渐好但几小时人还觉得迷糊。

此药入舌气先上行后向周边走开,药性辛微温大毒。入经上太阳后厥阴。我们不可能认识所有的草药,看到不认识的草药有害没毒,心时要有点数。大多草药叶鲜没毒吃的草,要尝她皆得注意。学草药之人要有无畏之心。只有险后得存,方可把经验用于临床。没经验者不可盲目,切记。

4

学会适时采摘

同一草药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采,药的质量皆有差别。有些草药不时采,一药性差,二很容易生早或变质。这样做会浪费药源。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有的草药一定要鲜用最好,如治毒蛇之伤,毒疮之类。治这些鲜草药好,药一对几分钟痛就减轻,快得很。晒过收藏的次之。而有些则是,草药要收藏一些时间,或存久了药效更好。这些医者皆当明白。如急用当别论。

5

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我接触过较多草药人。他们家传的,大多不会向人随便说。有些原则性很强,不向外人说,给人草药口中咬烂,或打烂,用完了再给,搞草药很辛苦,有时找草药要化很多时间要走很远的路。病者受益了,医者付出太多,没有回报或与劳动不相应,皆不好。所以我见过很多草药人皆不愿做这样的事。有些交往好的,草药会说出来,少数你不问他也会说。特别是老人,其子女不学或学不好。我们话谈的来。他会将经验说出来。向人学一定要恭敬,不能有半点傲慢之心。自己的草药基础要好,千把种草药要会认的会用。

有次有一人知我会中医,特别向我说;他们家传的一种很有用的治眼睛草药。这种急性眼病,先长白点,不久白膜就会把眼盖了,看不见东西。而他们家传的草药只要搞烂,放在鼻子上闻。一二天眼病就会好。我叫他将草药告诉我他不愿意。我想了一下说那你把草药粉给我闻一下。他到家里把草药干的药粉拿来。我一看一闻。就知道什么草药。这味道很熟。我小时有用过。是伤科之用。我马上找了该药给他看。他说我家的草药给多少人用都说不出来,你一闻就知道。民间草药人保守的不向外人说不少。治这种急性结膜炎的病草药最好最快,病人病苦很快消除。有位老太太她家用的草药治这眼病。当地出了名的。治好了很多人。八十多岁了其子孙无一人愿学。我问她孙为什么不学点。其说采草药辛苦,要化工。给人大多是义务。有的人没良心好了連谢都不会说。

在这个提倡利益第一的时代。有几个人愿做吃亏的事呢。我见过草药人十有八、九都这样说。对凡夫来说,没有利益的事做多了,是不愿再做。所以草药的泯灭与人的利益不平有关。还有草药人没有半点社会地位有很多人就不愿做,而且责任又非常大。在古代会给人看病非常合理。如今不同,资历在前,会不会看病当局不管。百姓说好没用。这是草药泯灭的第二原因。

第三因自然生态人为破坏太大史无前例。好的草药太难找。有的草药化几年走了不少地才看到一点。我认识草药的故事不少。再说一个。二十年前有位八十多岁老人。我与其认识不久就很谈的来。他一生都在搞草药给人看病。是祖传的。他告诉我几种很有用的草药。也是他一生用过的最好最有效的草药。

我对我说;“看病几十年,没良心的人很多,有良心的只有几个,我现在己走不动了没法带你去找,有个草药祖上就用的,是治伤很好的。这里有其叶子与根皮你拿去看”。我滿怀感激地把这几片叶子与几片根片拿来,回家反复看,反复想。一年多到山里转来转去不知尝过与闻过多少草药,皆与其不一样。有时想来吃睡不香。问了很多人也不识。这事一直在心里。有一天午睡后心里还在想这事。人迷迷糊糊。就往山里走,走着走着也不知走多久。在一长滿杂草木的地方。也不知那来的力气随手将一棵一拨。鼻子上闻。奇了这与我要找的草药味道一样。我拿出叶子对,叶太干了看不出。根拿来一对完全一样。心里高兴的很。我拿给老人看,证实是。这草药活血化瘀法之力我实践认为。是目前中药同类药不能比的。

民间的一些草药书里我皆没看过,有些用法与书中说的不同。对不同之处要多留心。我认为草药用之得当。其治病效果几分钟可见效,立杆见影。在治疗毒疮,热病方面,非常突出。我治疗过多例高热肺炎病人,皆短时间治愈。草药之力胜过目前的抗生素。中药也难比。在治疗温热病方面鲜草药的解毒是最好的。我在治病过程中常用些草药,是因中药质量下降太多,不得用草药代之。有些则是草药更好。关于草药治病例子很多,有机会再说。

补充点;中草药的采挖最好按时令进行。不然1,会影响药的质量,2,会影响原药来年生长,有的不时采挖会绝药之源。凡根块植物最好,植物的果实成熟,叶黄落时,去挖这样药性收于根部,质量好易存不易生虫。果子熟了落在地上来年又会长出。这样做事留有余地,不绝药源,永续利用。如果种子末实采时挖,根块茎不实,药力下降,种子没熟来年不会生长。会绝药源。我小时候看到一老人采药给人家,在那里会留下一部分不采,下次要用就会到另一地方找。

这是草药人从古代留下的规约。采山野果也是这样,从不摘完会留下一部分,我问为什么不采完,他说;1,如果有饥之人从此过,我们留下点可给他们吃。2,留下点给动物吃。可见古人的良心多好。这给我很深的教育。老人对我说草药不要轻易告诉人家,当时有点想不通告诉人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要注意。后来我长大,看现代人挖草药太绝了,太恶了。没有良心可言。

一年生草药较容易长,多年生的一些根块茎植物难生长。我小时我们那里草药很多,如七叶一枝花这草,山沟里很多,可在短短的十多年,很多以前会生长的地方已绝种。人们知道此草会解毒,不到种子成熟,看到就挖点带回家。大多挖回去皆没用,真会用的没几个,还有就是医药公司的不按季节收购,挖药人只顾眼前利益,从春天苗一长出就开始挖,如此几年的收购,这药在某些地方绝种。

如果南星没成熟去挖,一种子没了,二根块茎不好,三南星成熟收水根块茎有的分出很小的根球来年再生长,果也会落地,如不时挖就没生出来。象七叶一枝花,滴水珠,草乌,黄精,仙茅,黄独,山海螺等很多草药皆得适时采挖根块茎才会饱满,这样药质量好,种又不会绝。人要有点古人说的德性,怜惜于物,不用时看知就好。要用再采。不要以为植物不会说话,人可大开杀戒。如果一个合格的中医人对这些都应明白。

五、医药不会能分开

医药是一。如形与神之合。如医者只是理论之医。对药的认识只是在书本上。治病效果要打折。因医对药的质量把握不大。存有诸多盲区。有良方而没有良药影响治病效果的事常可见到。中医之人必须先认得目前在用的几百味中药。在条件许可对中药产地,地道与否,药材质量,每批进来的药要亲自察看。对药的加工炮制也学会点。看的出。这样开方心中有点数。

我有习惯到一地会到市场去看中草药。了解当地的中药情况。中药因地域不同会有些不同习惯。对可进入药店的中药皆一一看闻过,入口尝一下。如果医生把握不好药这关,开的方常不能起好的着用。有的方对了病不起色,常在药的质量上出了问题。这种令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事常有。有次我到一地方,就有人找我看病。头下几个人还好,后来人多了,又住在人家不方便。就到当地一中药店去。老板不识我但早已知道我开的药方。我对老板说你这里有开方的地方吗?老板一听高兴的很。说可以。立马买来新桌椅。要我在大店前坐堂。我说不好,你搞个外人看不见的地方。因此在店后面前面看不见,白天还要开灯的地方。对求者医病开药。病人来了有多少看多少,一阵看了就走人。一般一到三小时。有时一开方,生意好药店抓药来不及。出一些抓药不准的事。几天来药店生意很好,老板要求我能多坐一下。我不愿意,我是因病人找我看病,才在这暂时用一下。声怕当局知道不好。我在那里中药用量很大。空时,我对里面的中药皆一一看闻过。

发现有很多常用中药质量不好。比如炮附子,有点味道一样。入口一吃觉得这是漂过头,附子有点坏后干了来炮的。这样的附子叫药店老板立马拿下不用。拿来几个样品附子我一一尝过。认为差不多的留下用。发现其中黄芪,党参,甘草等药质量皆不好,但也没法。药店老板搞中药皆二十多年,对药的炮制与质量知的太少。他们只是做生意的药人。我本想在不显人注意的地方为人暂时的方便开药一下。还是被当局来干预几次。但来时我皆不知。病人把我包围着。专注看病不知外面的事。皆事后知。皆病人起哄把那些人推走。我本夹着尾巴低调做人。自从不声张。只是病人不知我难。大老远找来看病。我尽点力做点事。做点从古以来皆合法现不合法的难事。因此我离开,还是很多病人找不到我。我也没法。我本几次下决心不看病做个好公民。可是病人来找你问你是说还是不说呢?在这方面比较消极。

如今医药分开的治病方法,在表面上看医生不做医药生意。实际上医药人变的花样太多了。这种想让医生廉政。而医人不参与药的做法。对中医来说不行。中医不亲自识药,往往很多病治的不好。有次与一位硕士中医谈医,讲到有些药要如何识与加工时。他说他做不到。做医生,有规定药房不能去。自己不能搞药。我一听完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传承。现在变了。这样中医的能力会大大消退。以后的中医也许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将军了。讲几味中药,

1

川贝好坏质量如何识

川贝的品种多样。现在大多种的,少数地方有野生的。化痰解毒之功能,不同品种产地差别太大。民间有个偏方治疗咽喉有痰出不来,特别是老人或一些特别病人。痰阻在喉咙里喘气都难。此时有好川贝粉用水送下,多数人痰就化了。很管用。如果川贝质量不好。痰基本就化不动。反因药多用对胃不好。这古代留下来的偏方在今天因药的不地道失灵。有时治病之急因药质量差而误。野生川贝于我国偏西北这一地区的少数地生长的为好。人工种的川贝个头会大点样子白好看点。野生的大小不一表面有时不什么好看,但你拿来一点入口中吃药的质量好坏马上明白。无论何种药化痰解毒之功能强弱,药一入口在舌上就明白。要把这事说清实在不知怎样写。我是因为吃过很多草药自心有这种感觉。目前中药里的川贝有时化痰好有时不好。多数因药质量无法把握造成。

2

黄芪,这是常用的药

其质量因产地的不同区别很大。黄芪有分北芪,蒙芪,红芪(少见),岩芪(少见)等多种说法。黄芪以北方较旱地山坡的为好,生长难药性足。现在多数人工种。如果是偏北方种也好,就怕偏南的地方种的。那看上大根样子的黄芪表面都不什么黄,拿在手上轻,切面松而不紧文不密。闻一下青味不足,入口甜味道少。药力补力皆差。所以不同产地不同种植时间收的黄芪质量皆有差别。如果医者不了解。开方治病效果会受影响。

3

人参,古代之参多为野生

现在多为人工种,产量高数量多。人参生长于北方。在不同地区种的人参质量有差别。不同时间挖的人参质量有差别。有时病人气快断,好的野生人参含口中一片气可调起。而人工种用一斤也不管用。在三十年代明医张锡纯的书说道,人工种的人参,关健要救人时不如野生党参。而人工种的人参农药用的多。药性变燥。医者不可不知。

还有现在种药用什么崔长的方式就更不好。一个中医要深入了解中药,花椒闻起来腥入口很麻的好,胡椒辣的好,苍术闻起来腥,断面朱砂根点多密的好。白芷要香的。等皆得自己去见识。一个只教学生理论。不教学生如何识药的教学方式。会断了中医的龙脉。我们常说中医是天人合一理论。这不是好听的。是要亲身融入与感受的。我在农村时,遇到了一位在旧社会,几代从事中医药的人。解放后中药店在他手里,停了不能开。因为成份高了点。他有四个孩子皆没法学。我当时对中药还不知。可在知青里我喜欢听老人说话。他说当时开药店自己采购药,回来自己加工炮制。说熟地与黄精要九制。如何九制。如何蒸,如何调酒如何露宿如何晒太阳。如是做出的熟地性变温,而湿气少,补血之力强。熟地放久了会变的甜而粘。黄精也是如此之制,补肾力强。补精神好。他说他家药店在当地有名气,他们自有的炮制法与人不一样。他还教了我如何用灯火治病之法。当今药店的熟地与黄精大多炮制不好,药力受到影响。

六、关注各家之说

中医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封闭人。要有广大心量。尊重目前存在的各种医学。不要与人对立。历代以来中医之书可谓之多如汗牛充栋。特别明医之作之经验,实为难得。要好心学习。不要把中医来分什么派,什么伤寒,温病,补土,攻下,经方,时方,火祌等派论。这些都是表面说法。

中医只有一派天人合一派。中医如大海之水,分不清彼此。为什么要说是长江水,黄河水,亚马逊河之水呢?中医是多元复合体,是百脉一宗。那些所谓之派之宗皆于枝节。不是根本。我们不能在某些泒宗影响也跟着一起走。在今天末古时代学点什么,更多时候要到界外看与学。不要人家说河涧是攻下泒,张景岳温阳泒,丹溪是滋阴泒。思想受到牵引,看他们的书,丹溪也有用附子等一类温药,景岳也有用麦冬,石膏等一类涼药。在中医里有泒别之争会害了中医,有不同见解之说或争皆正常。其一宗溶入诸多宗。诸多又合一。一个过分强调某一宗最好,皆背圣义,非真善学人,容易走偏。非大道者。

如今非法彼彼皆是。经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高下就是分别心,要有和合广大之博怀。也是说正法,善法,可行之法,并非一定看经文来,只要与经典之义同,何必关其出于何人。对于名人与一般人所说,皆得平等取义。有时在大自然中感触所得也是平等之法,大道之法。庄子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其化均也”其;义;指诸多物。化;义;指,生(育)长,化,收,藏。春,夏,秋,冬来复去。生老病死。均;义;指天地广大自然布施得当。“其化均也”,就是平等共存共生之义,自有规律,自然分序,山川河流高低错落,树木花草,动静之物皆于自然,共存共生,各有不同,又于和谐。太阳月亮,自有升落。一切有序进行。有序分布流转。生生灭灭如环无端。

七、温病之学

这在今天或以后皆有重大意义。当今自然生态人为破坏太大。反常气候太多。人口增多。移污浊臭味增多。瘴气就会因其聚而化生出来。不要以为瘴气只在山谷里,人多秽污多的地方一样会生。城市多了,人多了表面好看,大便小便不收起来用,多数都排向河流。有些河流的水皆变色变味道,下游的人再喝这样的水。我不知古代文明不化之时或化的不多之时,人们喝的是湛蓝湛蓝的清净水。而如今文明迅速化的人们,为什么要喝自造出的变了色味的水。以前农民把大小便当宝来看。乡下人跑几十里地来争着到城里买粪便。挑到田地里用,很辛苦。当时我也担过。一点不舍得浪费。所有的粪便皆可被土地吸收利用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在外面看到狗,猪,牛便在地上的粪便拾起来做肥用,几个小孩有时还争抢着要。我小时皆有这经历。如今农村看不到人拾肥,这便粪很多,一下雨就流到河里去。以前在城里看不到的狗大便,现在却经常看到,大街道,小街道,公共之所,公园。常看到有人脚一踩搞的一片皆是便粪。这是多好的肥料,就这样分布在一些人的脚下。

现在搞科学农民大多不用农家肥。只用化肥,不用好象粮食就长不出来。所以用化肥的植物长的快抗病能力低下,虫害越来越多。农药用量很大。你可到地头田头去看,皆有一大堆的农药瓶子,一年比一年多。有的就扔到水沟里。人工过多干预植物生长,植物本能抗虫害能力与质量皆大大下降。几十年前种菜种水稻很多地方皆没用农药与化肥。植物也长的好好的。我想不通为什么当局与科学家不想个方法把人类排出的粪便,象过去那样再利用呢。这样会让多少河流变的干净。

学中医之人为什么要关注这些表面与中医无关的事呢?真中医是自然医学与自然理论。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中医的变化。影响着不同新病种不断的产生。温病理论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皆有说明。历代医家皆有发展。特别在明清时期。一般温病皆有热象表现,有一定传染性。如果是温疫病传播就更快。中医与民间医药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治疗温病的宝贵经验很直得学习。温病在今天这时代的一些症状与古代书上说得有变化。我们可用古法治疗现代之病,而有些方剂则要灵活运用,不可拘泥。有人把伤寒家与温病学家,对立看,这是非常错的。这是自学不精的表现。

说个病例;有一次治疗一发高热多日的女青年,西药打针吊瓶等等方法皆用。就是热不退。或汗出体温下降过不多时体温又升起。医生要其多吃西瓜。找我看时病人身体因病而弱。闷胸痰难出。舌苔白厚质红,脉初洪数中下皆滑。时值夏,吃发汗药过多。阳气必伤。抗生素过用病人胃口很差,不爱吃东西。断病后,决定上午用温阳之法提其阳气,以增体质。处方;附子30干姜15桂枝30甘草10黄芪15细辛3当归8茯苓10叩仁10生姜50红枣10。一包。分二次服,药后汗收体温升高。嘱不用空调。中午吃东西有点胃口。午后开方大剂清涼药堆下。生石膏30银花12鱼腥草15白花蛇舌草12地丁10天冬10麦冬10白毛藤18瓜蒌12蚤休10田基黄10。煮较多水,半小时喝一小碗。药后不久浓痰吐出,汗出体温下降。观察到第二天下午没热说明好了。

说这一例,意在医本一家。无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别。是我们在什么时机使用什么方法而已。在治疗温热病中,草药解毒之力很强。有时要用鲜的。这是在治疗热病中的体会。当今学温病非常重要,那天抗生素不好用,人该怎样办?或因什么原因拿不到怎样办?人们要学会就地取材的方法,用鲜草药。

八、中医要怎样创新

创新与快,是当今很多人爱说的话。好象什么皆要创新。在这个人们不断提出大革新的时代。造就了古人很多没见过的东西。这些物质的产生,从辩证的眼观来看,好坏皆有。创新是人们对末知事物的开发。创新是相对的,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所有的皆要创新皆好。人们创新的目的是想得到更好的享受。创新之义对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与说法。

比如;一张过去好画家留下的画,现代人看了想创新,在画上加了几画。也许这张画就会如同废纸一样值钱。因为这张完好的画,它已永远立于创新的顶点不要再创了。一块和田美玉经过多少亿年于昆仑雪山冰心的渗涤及地质的作用,已造就其无比之美。她的顶点造就,是现代人创新不出来的。人们保持着她原有的美,就是恒久的创新。譬如钻石有着恒远之光。其之美,非人类创造,是在人没产生前,天工之造的。人们爱护保留她。就是新的不断延续。

中医如同金刚如同美玉经千万年的历练。过去已成熟已成就。如火纯青的中医时代是在过去不是在现代,也不会是将来。现代的微尘渐封其光芒。只要有一点地方没沉封光芒会灿烂依旧。说此有人会反感反问。说中医的创新在针炙方法利用现代物理方法做了很多开发创新的事。这些事表面上有些用。人们容易掌握。但实质上渐消了,针炙的人工手法。针炙的最好治疗术者娴熟手法的施用。是其他所不能替代的。现代人对动植物的开发利用,实际上多数是在利用中医药的理论进行现代科枝方法的开发。只能说是现代医学的创新,不是中医的创新。

因此中医在这近几十年的过程中,治病整体水准下降,人们对其信任度下降。在大多挂有中医院牌子的医院。与西医治疗大多一样。用的是一样仪器与西药。用中药者少,或把中医看成可有可无的疗法。中医在失落,民间存有的少量医药在泯灭。中医不是不要创新,不要加强。是因现时代没有这样的人才,因此我们能保持先圣的医疗方法,不让其失落就是创新的延续。中医目前为何创新不来,有三失。

1

失天时

医学的主体转移以西医为主,中医时不时有人喊停。有关部门没切实的关注做实事。民间少数有特长的人消失很快。再者气候变化,原始林木砍的快没了,中药人工种太多,药性发生变化 ,中药治病效果下降。

2

失人和

就是失人才。很多人关爱中医为何这样说。关爱是心,有良知者皆会发这心。事实是结果是最重要的。振兴中药的口号,有识者早就在喊,现在如何?中医培养人才方式失古道,皆浮于事。能留点古朴医道者不多。有中医资历的人超过古代。有中医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人才没了,留下的中药让现代医学来开发,只能说现代医学的创新。再者很多年青人对中医不了解,看土方法不科学。

3

失地利

民间医药的一席之地,快站不住了。古代留下的师承方式现在不行。民间传下千百年的医疗方法,不能光明的用。就是有得现代医学难治的,土办法治好了不但没功,还要看其脸,偷偷摸摸提心吊胆不能公开的用。几十年前民间医药人,在这古老的自己的土地上可来去。现在不行了,是人家的了。

说个例子,几年前,有个熟人好久没见面了,见面了知我会点中医。就说了他的病例;“我腰痛了好长时间,在医院里看了好久不好,西医拍片说是骨质增生腰椎间突出,痛的很利害时不敢转动,很难受。住院针炙做理疗法。半年多病没好,有一天乡下来了个会接骨的妇女,她是人请来看人家骨头的。我看她看完后,叫她帮我看一下。她手摸了一下说这腰,敷点草药就会好,当时她给我两根细小的草根,叫打成粉,分二次外用。用时蛋清与药粉合调包患处。当时看了这点草心时怀疑会有用吗?可腰痛的很,当晚就按方法用,奇了一用当天晚上就不痛睡个好觉。第二天再用,腰完全不痛了。

一有效就再想找她要点草药,可惜人找不到,只好把原用的草根再拿来包。从此腰不痛了,你不知当时在医院看多少苦。这个老太婆的草药实在太好了。我本想把药渣留下给你看,可很久看不到你,药渣现在也不知到那里去了”。你看会接骨的老太婆不能光明正大的为人治病。只能偷偷的做点。现在政策对这样的人有点宽了,不会象以前来直接干预,但有关部门没有认为是合法的。这极少有专长的人处境还很难。这样的腰痛现代很多,西医到目前为止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可民间的土医人,用古代的方法治好了。不敢伸张,怕引来有关部门的为难,只能偷偷的做。现代人为什么不以效果来认人,不能平良心地说话,能治好病的人不是,医生,正规大医院治不好的,看了那样久搞得人很痛的却是好医生。我认识多位有持长的民间药大多不在了,几乎没什么传下,其后代不学。不想做偷人之事。

在网上有眼光少数人与有感触到中医药的人们在呐喊。在这个虚拟的地方听到了共同的声音。

九、综述

西医有现代的领导医学的优势,中医有过去的优良方法。民间医药学要现代人承认他,还要求人给点立足的地方。人家不给原来自己的老地方也没了。中医的传承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个天天都在变新的时代。现代医学在现在与将来的某些时期独领风骚。我们要明白这个现实。其有优点。但绝不是尽美尽善的。有其不足的地方。有些民间医药的优点其不会有。从古以来中医有着自己的传承方式。这种师徒间的中医传递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如果今天不行了。在某些极少地方,能有一点点地留给民间的医药人。承认其方式。也许还能香火再续。但从目前来看已很难。我亲眼所见民间有些特长的人,多已经不在。

这种没了这不会再有的事,今后也许只是故事。中医的前身是在民间。民间医学与中医的传承有其特殊性。不一定人材要从医学院来培养。只有中医人材的存在。才有中医的存在。因历史的原因有其自己的传承方式。在今天社会的条件下,民间医学不可能有多大的发展,相反是滞退或隐失。我们现代人能否给民间医药学给点历史的尊重。其自留点地在阳光下有个空间。现代中医多于书上理论,脱离自然较多,而实际变了味。有名无实普遍。在今天可见到。有一些中医院連感冒这样的病。完全用西医的打针吊瓶或激素来治病。我是因病人在中医院看不好找我看,说出了他们在中医院的治疗经过。才知有这样的事。小病大治,仪器生化看病,没大病的,被说的吓出心理毛病的。事皆有。

如何学中医我认为要先多经典开始。从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后看经络学,药性汤头,诊断学。有条件要学点民间的草药,针挑与伤科及手法。有些书要看,如【易经】,【庄子】,【老子】,【论语】,【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这些经典,对人的智慧开启,提升中医水平极有帮助。学习切记不要入迷信中,要老老实实方能真受。学习经典依各人的水准来学,不能过急求成。难理解的先放一边,好知的先学用。有些要过好长时间在某一经历后才会明白。以上谈了一些对中医药的看法。不足地方请明人多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8: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中医传承人:名医为何自古出民间?现代后中医大家为何越来越少?


我们都知道,中医自古以来就不乏名家大师级别的人物,从古时的扁鹊华佗,到近代的施今墨、丁甘仁,再到现代的国医大师们。他们的身上,有着明显的共性,那就是大多来自于民间,可以说,民间的中医,才代表着中医的真正精髓。不过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进入现代之后,中医人才的数量出现了明显滑坡,那么为何民间再也难出现高水平的中医人?

中医传统

民间中医,在现在多是指没有被官方认可的,但又确实具备中医诊疗技术的人士。可以说,民间中医药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中医药产生与发展的源头,现在我们熟知且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青蒿素、云南白药、针刀技术等均来源于民间,在现代的卫生体系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屠呦呦青蒿素

不管是古代,还是到了现代,中医名家大多是出自民间的,为何?因为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源于民间的,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在民间逐步积累起来的,等其足够完善成熟,才一步步迈向殿堂、走向院校。可以说,民间才是中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土壤,但之所以在现代中医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中医西式化的管理有直接关系。

民间中医师

首选要说的是中医在现代的教育问题。现代硕果仅存的国医大师们,也不止一次的表示,中医人才的培养,仅靠西化的院校教育是不行的。也的确如此,中医高校的毕业生,有几个懂得阴阳平衡?分得清虚实寒热?

中医人的成长,与学习与现代医学不同。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中医自古以来是有着独特的方式传承的,很多的实用方法,是要从在自然中学习与观察的,要你在长时间的历练,在不同环境中与不同医药人的接触与学习的,中医名家们的成长经历也大概如此。

中医师承学习

还有一点是1999年实行的执业医师法,它的出台成为了拐点。因为在我国,民间中医师几乎无外乎依靠师承、家传、自学(包括久病成医)这几种途径。不管是哪种途径,没有经过系统医学院教育的民间中医们,想通过标准化的执业医师资格考核,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民间中医师的理论基础、学历确实是短板,很难取得常规的医师证书,但现有的医师资格考核,是难以反映出他们真实的中医水平的。中医说到底是一门看病的技术,手中的技术能够看好人的病,那么客观意义上,他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执业医师考核

随着医师制度的不断完善,无证的中医师,再行执业就是非法行医,这也导致了许多民间中医都在非法行医中遗憾离世,因为各种原因,他们一辈子的绝活也无人继承。所以他们的离去,就代表着一个又一个中国民间中医技术的消失,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十分痛心的。

中医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传统的文化,这种缺失也代表了文化的不完整。我是中医传承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绝技,对其进行更为妥善的保护弘扬。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指出,中医的历史悠长,也正是如此,有太多的中医技术,并没有在被妥善的传承下来,而是遗憾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这种损失,也是国家民族层面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8: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中医的绝技,为何失传了这么多?中医的未来何去何从?



中医之所以被誉为“国宝”,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是由于它历史悠久,也不仅是因为中医人才多,一些中医绝技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绝技可能是某些特殊的手法、典籍、药膏、粉剂等等,或者也可能就是一张偏方。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自古以来就有着“一张偏方、气死名医”的说法,但是进入现代,这些被中医人视为看家本领的中医绝技,却逐渐濒临灭绝,甚至已经失传,那么其原因究竟是什么?中医又该如何传承?

中医历史悠久

曾经,有一种名为“虎杖液”的外科用剂,是以中药虎杖为主要成分的外用喷剂,被广泛用于Ⅰ度、Ⅱ度烧伤的患者,一天喷两次,直到最后结痂、脱落,既不需要包扎且几乎不会留下疤痕,而且诊疗的费用非常便宜,通常几十元钱就能完全解决问题。还有用于溃烂伤口的“白膏药”,在上世纪,豫东地区的集市上很常见这类的药物,民间游医们售卖的这种药膏,需要患者用洗干净晾干的羽毛,蘸着药膏涂抹于患处,不过几周时间,溃烂的伤口就能好。

中药虎杖

类似的情况,自从进入现代之后,随着掌握这些“绝招”、“秘方”的老人不断逝世,许多民间的验方由于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逐渐消失,失去的中医绝技,那么直接受苦的就是老百姓。

必须承认的是,这些中医绝技,是非常有效的,往往是经过了长时间甚至是上千年的实践验证得来的。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表示,它们的失传,是多发面的原因。首先来讲,在进入现代之后,人民越发迷信科学,信封科学,而中医传统的诊疗方式,在现代看来无疑是落后的、封建的,与现代医学先进的设备仪器相比较,患者更容易相信。但科学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有效的?其实不然,不科学的中医也是能治病的。

现代医学设备先进

其次是现代的医患关系十分紧张,而一些中医的绝技比如药膏、偏方等等,没有得到科学性的验证,其中成分并不十分明确,因此不少的医院等诊疗单位,并没有勇气使用。一旦出现感染或者病情加重的情况,医院是要承担严重的安全事故后果的,需求没有了,自然就没人愿意生产了。这就需要中医人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为中医正名,使更多人了解中医,愿意相信中医。

医患关系紧张

最后,有不少的中医人,是存在敝帚自珍的情况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下,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医行业,这几乎是所有古代手艺人的“通病”。不过在进入现代之后,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

对于中医的各种绝技、秘方,我们都知道应该继承保护,但如何继承保护才是最为关键的,这也是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联合众多力量,推出中医传承人这一措施的目的所在。政策的扶持固然重要,但我们还应知道中医的特点,遵循中医的传承规律,给与其适合的发展环境,这样的投入才更有回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8: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network

我来自山西运城,在我还没退休时,是一名卫生局工作人员。在我人生的前40年,我一直相信西医,不相信中医。

1997年,我在卫生局担任重要干部,负责查处医疗市场的乱象。在1997年到2001年,我奉命在各县城里寻访,共查处了近100个民间中医。

(图片摘自网络,图文无关)

他们提起我,大多都是恨之入骨,我对他们也是非常看不惯,甚至怀疑他们的人品,为什么没有资质还敢乱治病,这相当于是骗人、草菅人命!因此,在例行检查前,我一般不会打电话通知,去了就直接去病房里问病人。

意外的是,很多病人反映治疗效果很不错,甚至有的人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去看病。

但是,我还是坚守自己一贯的风格,没有资质的、随便开方的统统查封,突然有一次,一个患者的指责改变了我的想法。

当准备查处一个老中医的诊所时,一个在门口等待半天的女士拦住了我们:

“我的病走遍了北京各大医院都没有治好,在这里看了几次,好不容易有了好转,你们就要把诊所封了。你们为什么不去查医院里那些不会治病的医生,人家治得好不表扬就算了,还罚款封店,那些不会治的倒是留着祸害百姓的钱”。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这时我才发现,在我们查处的过程中,有将近30个病人在门口等待看病,在一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指责声中,我们尴尬地离开了现场。

这件事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却让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是不是我对民间中医真的有所误解?

于是,有一次,儿子半夜高烧,我就大胆地带他去了上次那个老中医那里,老中医摸摸捏捏,也没开方子,在胳膊和背上刮了二三十分钟后(大致记得是这样),儿子出了出汗,居然就退烧了!这个现象让我惊奇不已,这比吃药打针还快!还没有一点副作用。

自此,我对民间中医的看法有了些许改变,我开始在寻访的时候观察这些民间中医,发现除了部分卖药行骗的,其余的80%左右都有准确的治疗效果。

我开始对民间中医产生了新的看法,对于口碑好的在寻访时我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周围有生病在医院治不好的,我还会推荐他们到口碑好的民间中医那里去。

对于我曾查处过的100多名中医,我感到十分愧疚。当我退休后,我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民间中医。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我一样明白民间中医的好处,很多人跟过去的我一样“铁面无私”,他们认准的,就是一张执业医师证。

2006年,运城市卫生局中医科对数量庞大的民间中医进行初步摸底,一开始按照本科标准进行,结果显示,越是上了年纪又有口皆碑的老大夫分数越低。

其中,有一个80多岁的老中医考了0分,他是家传中医而且很会看肝病,一辈子看病都是免费的,甚至连方子都是公开的,他每次开完方子就让病人到外面抓药,回来又亲自进行炮制。

但是按照考试标准,肯定是不可能发证的。

庆幸的是,运城实行了地方性中医制度管理,只把此次理论考试作为参考,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口碑等,最后得出的结果是:“70岁以上的人不管考多少分全部发民间中医证。50岁以下没有师带徒的人,理论知识达不到60分以上不发证的。对年轻人要求严格,对从事二十年以上的老中医放宽要求。”

2008年,运城一共给262名民间中医颁发了民间中医证。

这样的政策让我由衷地为民间中医感到高兴,但是,全国的民间中医有这么多,又有谁可以给他们一席立足之地呢?希望这样的制度可以推行全国,别让民间中医的行医之路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8: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民间中医网:中医怎么了?真正的中医却在非法行医!

近日与友闲谈,谈及中医末微,不禁抚手轻叹,中医传承千年,实为我华夏瑰宝,但现今之世,西医大行其道,而那些中医教授打着中医旗帜行西医之术,拿着国家承认的证书却连把脉都不会,余非中医圈内行家,仅表微末吁叹,感传承文化流失,心痛之余,以表浅见。

中医千年传承,华夏民族文化能有完整传承,与中医之术有密切关联,纵观历史,中华大地未有大规模瘟疫,民族传承文明有序,从未断层,得益于中医医者悬壶济世,而至今日,民间中医能者不在少数,师徒授艺之传承依旧有之,但这些能人异士却因无国家承认之证书,备受打击,拿着极少诊费却担着被罚款被查封的风险。

今天且在这里举几个例子:马鞍山的蔡长福,经方论治40年,治好无数病人,全国各地大医院放弃治疗的疑难杂症,常常在他这里妙手回春,但却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活活难住了。失去执业医师资格后,蔡长福原来合法的诊所被取缔,屡屡被当地卫生局查抄罚款,最重的一次一个方子就罚了几万元。

金华的倪海清,农民出生,小学文化,自学中医没有行医资格。他研制出了一种能治疗晚期癌症的中草药方,救治了数百名晚期癌症病人。由于影响了旁边艾克医院的生意,倪海清被实名举报,于2011年10月被金华市公安局婺城分局刑事拘留,后被该区法院以制造、贩卖假药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款100万元。

温州的潘德孚,行医几十年,著作等身,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包括很多癌症、白血病患者。甚至还专门开了癌症、白血病治疗专科,每天看30多人,仍然是半夜就有人来站门外怕挂不上号。却一直没有取得最低的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他的中医诊所也被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取缔。

这些中医大夫悬壶济世,著作等身,救人无数,却最终只卡在本小小的证书上面,我想问中医人的出路在哪里?那些美其名曰的大教授,某某中医大学出身,治个感冒还得像西医一样化验,打针,连望闻问切都无法做到,我就想问他们有什么资格叫嚣民间中医,有什么资格传承中医文化。

现今中医被无数骗子,不良商家所利用,那些一窍不通的中医理论大行其道,愚昧广大百姓,君不见权健打着中医旗号行传销之能谋财害命却能挂牌上市,而真正的中医传承人却苟延残喘为一本证书左右为难,这世道到底怎么了?

老百姓看病,认得是疗效,谁能治好病谁才是王道,不是看的谁的证书更大谁才厉害,那些拿着所谓资格证书的大教授,连把脉都不会,草菅人命,却能光鲜亮丽,大肆吹鼓,目中无人,请问,汤头歌背下来没?请问你认识几位中药?请问如何开方抓药治病救人?不怪老百姓不认中医,都是这些人祸害的。

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中医至少超前西医1000年,和西医不一样,中医把人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符合系统论理念的,把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中医的理论思维是整体的,有问题他会找到问题的根源去解决,病症正如一颗大树,西医是减掉枝杈,而中医在刨树根,斩断一根树根必有一根枝杈永远死去,而西医剪掉一根树杈,还会再长出一根,这就是为什么西医治病越治越病,西医走着进去抬着出来的原因。

中医传承千年,很多病症是有完整的治疗方法的,那些美其名曰的世界难题,很多病症中医几千年前就总结出治疗方案,能完美地解决,例如:癌症,糖尿病,三高等,甚至于前一段时间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疟疾在中医中早有治疗记载,我就想说,什么世界难题,你们西医的治不好的病症请不要妄下定论,谁给你们的勇气?谁给你们的胆量?

而且,中医方剂治病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合在一起能将药中毒性驱除,提高药性效果,而西医提炼出来的各种素,有药性同时带有毒性,无法中和,治病的同时也在损害身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方式还被捧为多么伟大,呜呼哀哉!

华夏文化讲究中庸,讲究阴阳,中医也是讲究阴阳平衡,身体才能健康,而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根本不去考虑病症始末,如何治疗病症。同样现有的中医教育所谓的规范化科学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连病都不会看,同样用着各种仪器,开着西药成药打针输液,如何传承中医千年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中医绝技之---神奇绿色自然疗法--“捉悸痞”

    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民间早有广泛流传。只是长久以来,一直做为独门绝技为人所秘,或是有所透漏也都语不详焉,不能普及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掌握的保健治疗方式。
       的确,有些民间医术的传承至今还是很秘密的,包括我们家来说,所谓的祖传验效方(包括针灸处方和汤剂处方),至今还是我们在地方上创立声誉、维持生计的保证,其中有些东西的道理特别简单,在某个时间的某个人,突然灵光一现,发现了这个经验诀窍,秘密保留下来,作为自己必胜的法宝,传承给后人就成为后代谋生的福荫。
       可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又有谁知道,曾经有多少珍贵的经验和讯息因为种种变故,被历史无情的湮没,成为永久的遗憾。比如华佗。一个火苗能够保留自己的方法,就是点燃更多的蜡烛。祖先的遗愿我不愿意违背,也做不了主。但是我要是有一点点的微弱的灵光,我很愿意拿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

      捉悸痞,是我回乡期间跟一位民间按摩师偷学来的技艺。经过我个人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所以回来之后写了下面的这篇东西,第一是为了把这个疗法介绍给大家。其次,为那位默默无闻的民间老师立一个小传,表达我偷师学艺的内疚和报答.

                                                                         衍慈国医研究会  陈宗和           

--------------------------------------------------------------------------------------------------
       我上个月回乡的时候,有个老病号来复诊,脉象大好,病人也觉得自己的病好了不少。于是问她期间看过哪位医生吃过什么药,她说一直在敝堂就诊,吃我叔父的方子,没有看过别的医生。
        可是我知道她这样一个慢性病的病人,能够康复到今天的状态绝对不是吃敝堂那几副汤药就能达到的。
      让她仔细回想一下,她想了半天说:“哦,我想起来了,两个月之前我婆婆腰疼,我陪她去按摩腰,当时正好赶上月经疼,就让那个按摩的嬷嬷揉了揉肚子,也奇怪,去揉了两回就不疼了,于是和我婆婆连着揉了七八天,说起来从那以后月经还真没再疼过。莫不是那个嬷嬷给揉了揉肚子就管了大用了?”
     于是我问下了那位按摩老师的地址,准备第二天去看。
      那天天气很好。
       按摩诊所设在一户住家宅院临街的南房里,只有一个老太太在诊室,没有病人。老太太看起来有六十五六岁的样子,精神矍铄、体态轻盈。
      我进门之后很和蔼的请我坐下,问我的哪里不舒服。
      我说:“肚子胀,还拉稀。”这是实情,我这个人从小肠胃不好,一换水土就闹肚子,不用扎针喝药,折腾六七天的自己就会好。
        老太太说:“在小床上躺下吧,屁股坐床边,腿耷拉下来,伸直。”她那张床特别奇怪,宽不到一米,长也就一米五,硬木板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垫子。
      我按照要求躺下来后,老太太又稍微帮我调整了一Xia体位。然后让我拉开上衣,往下退了退裤腰——大概能够Lu出关元穴的样子。
       然后她用手指从上到下,仔细的按压我的腹部。又在我肚脐周围正方向反方向分别绕了几圈。期间感觉她的手温热柔软而且力道很足。
    “嗯,在这里呢。”她注视着我腹部的一个点兀自点了一下头,又问我:“哟,你这是个老毛病了。小伙子,怕疼不?”
    “不怕啊,您来吧。”我心想,一个老太太给捋捋肚子,能有啥?还问怕不怕疼。

       她用食中无名三个指头压在我腹部一个点上,轻轻揉压。我自身感觉被按摩的部位稍稍有些酸胀而已。揉了大概一二百下,肚子里开始有响动,是气水走窜的那种声音。
       这时她慢慢加大了手上的力道,并且对我说:“想放屁就放,想拉稀就说,千万别不好意思憋着啊。”我答应了一声。
       又揉了大概一百下左右吧,开始排气了,一个紧接接一个的,觉得很不好意思了。
      这个时候,老太太手上的力道也很重了。果然是很疼啊,怎么形容呢,就像有根铁管子穿进身体了的感觉似的,又胀又重又疼。有一股气从长强出来,沿着内侧膀胱经,一直胀到天柱那里了,甚至整个头皮都有麻痛的感觉。学过针灸的同学可能都知道,针灸里有循经传感这么一说,除了用电针,一般有内力又有经验的针灸师才能做到,大面积长距离的传感。我之前也领教过不少名家,但是这种传感的感觉还真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嬷嬷,不行了,疼的受不了,歇会儿吧。”老太太笑了一下,减轻了力道,又揉了五六十下,就停手了。让我喝了一杯温水,又躺了十分钟左右才让我起身。
       起身之后我拍了拍肚子,胀气果然消除了不少。右腹甚至都没有鼓鸣声了,只有左侧还稍微有一点。
       付过治疗费之后,老太太叮嘱我不要吃油腻生冷之类的话,又嘱咐我明天再来治疗。

      回家的路上一直不断的打嗝矢气,到睡前才有所缓解。本来下午应该排一次的溏便没有排,第二天早晨排便的时候,dabian已然成形了。

      我对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充满好奇了比起传统的针灸汤药和穴位按摩,效果并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治疗方式不对病人身体造成创伤,痛苦的程度可以忍受,并且可以自身情况随时调节和掌握。治疗方式看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以我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学到手。
      通过熟识的乡邻向老太太表达了一下想拜师学医的想法,老太太说这是祖传的手艺概不外传。
       的确,有些民间医术的传承至今还是很秘密的,包括我们家来说,所谓的祖传验效方(包括针灸处方和汤剂处方),至今还是我们在地方上创立声誉、维持生计的保证,其中有些东西的道理特别简单,在某个时间的某个人,突然灵光一现,发现了这个经验诀窍,秘密保留下来,作为自己必胜的法宝,传承给后人就成为后代谋生的福荫。
       可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又有谁知道,曾经有多少珍贵的经验和讯息因为种种变故,被历史无情的湮没,成为永久的遗憾。比如华佗。一个火苗能够保留自己的方法,就是点燃更多的蜡烛。祖先的遗愿我不愿意违背,也做不了主。但是我要是有一点点的微弱的灵光,我很愿意拿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言归正传。
        老太太一句话就把路给堵死了,没办法,看来只能偷师了。我再去的时候专挑晚饭之后,六七点钟,这个时候来看诊按摩的人特别多,我等待的同时就在一旁偷偷观摩,看了三天大概就知道一个具体的思路了,再加上这几天以来的亲身体验和我那一点小聪明,就让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结合我自己掌握的知识,又在几个病人身上试验了一下,竟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现在把我的所学所得整理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和各位一同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把这个方法发展成一个完善有效的保健方法,利益众生。

      想必各位看到这里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
        好,那么下面就详细介绍这种按摩法及其应用。

    一、“捉悸痞释义:
       这个名称是我后改的。有一次我问老太太:你这个治法叫啥名啊?老太太说:捉跳疙瘩。殊为不雅,所以就换了悸痞,这两个字。
    字本来是指心脏的异常搏动,到《伤寒论》的时候已经泛指体表各部位的异常脉动了。它统领了这个疗法适应症的第一个表现——体表(主要是腹部)的异常脉动。
    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种说法是按下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腹内的结滞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统领了第二个表现——按下去会痛。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的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

    按摩体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
    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
    如果没有发现,就用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可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动悸点为止。
    注意:身体肥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压才能找到。身体健康人理论上应该找不到动悸点,我没有实践考证过,因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见了。

    动悸点在按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重的感觉,并且异常感觉会向周边放射

    好,找到了动悸点,我们再说按摩方法
    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象我们平时捏茶叶的样子。
    指尖放在动悸点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动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小范围顺时针旋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

      按摩前不要吃太饱,若有便感,排空后再揉按。每次以揉按300~500圈为宜。每天1~2次。

     自我按摩以缓和柔性的长期刺激为目的,千万不要贪多求快,盲目追求经络传感。没有足够的经验,因为手法失当,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现这一点也很重要!!!
   自我按摩后可能会出现排气(气)、腹泻或便量增多(滞)、情绪异常(瘀)等一系列排病反应,相信熟悉按摩的同学已经稔熟于心,我就不必多言了。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悸动点会根据病情的缓解减弱、移动并向肚脐靠近,这是康复的迹象和表现,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做相应的检查。

   临床观察,这种按摩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其他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会差一些。也许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够亲身实践后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

   需要说明一点,按摩的过程应该感到身心安宁,气脉舒畅。有些动悸点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说越按会越难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勉强坚持,以及早改变治疗方法或者检查就医为佳。
     按摩结束后宜饮一杯温水,适当休息后再起身为佳。

   以上就是对捉悸痞这种按摩方法的一个总结和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帖提问,我会尽力为大家解答。

     再次感谢那位按摩老师!
     同时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种按摩方法祛除疾病,永远健康!


        二、 上文已经把“捉悸痞”这种按摩方法向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开始亲身实践,有些人按摩了一两次就体会到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捷报频传,让我这个推荐人也能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欢欣。相信论坛上的朋友们也有不少已经在实际操作了,所以开这个新帖,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把自己按摩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让我们的“捉悸痞按摩法”更加完善,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和欢乐。
    我抛砖引玉,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吧。毛主席说:理论指导实践,事半功倍。自从发现这种按摩方法后,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典籍、记载;很多热心的网友,也提供了几种类似的民间疗法,对我的深入研究帮助很大,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把“捉悸痞按摩法”和周易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临床应用之后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请先认识一张图:



    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注:根据易学原理,该图的具体方位应该分男女,男子3区在左,女子3区在右,次数符合河图数。坤土为地,厚藏柔软,则悸动痞硬所属,皆非正常。在临床上有很多例证,如徐文兵、郝万山都曾列举过类似的例子。王力平认为人体有些脉络不是完整的,而是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在它伸展到一定部位后就莫名其妙消失了。龙门派称这种脉为“终点脉”。终点脉出了问题或打动了“死穴”、“禁穴”,人就会出现难以治愈的大毛病,严重者还可能死亡。人体的九个死穴全部集中在“命门区”,而且正好排列成九宫形状)。


    实战一:

      一个23岁的女孩子,有轻微的腹泻,每天dabian3~4次,持续4天,自己吃过黄连素,没有效果,于是找我看诊。脉诊显示脾胃阴寒之气比较重,她自己讲,有一天就着凉菜喝了几杯啤酒,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腹部触诊在第2区发现了悸动点。脾胃属土,按照“河图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指导。我对悸动点用“轻5次,重10次”的方法进行按摩。按摩了60次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肠鸣和水流声。第150次左右,去腹泻一次,结束按摩。嘱咐她第二天早晨9点热水送服一次标准计量的附子理中丸,下午再来按摩。
      她第二天反映,按摩回去之后就没有再排便过。早起排便已经没有急迫感了,只是还不能成型,从早晨到下午四点钟,只排便一次。还是按照前一天的方法对她进行按摩,悸动点的波动感已经比前一天减弱很多了。按摩结束后我告诉她,如果明天早晨的dabian不稀了,就不用再来按摩,药也可以停掉了。
      第三天下午她打过电话来说已经完全好了。

    实战二:
      药房的同事,男性,27岁。每年秋冬季都会剧烈干咳(注:少阳咳嗽),曾经吃过几位医生的汤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一直用止咳糖浆和西药缓解症状。我帮他摸了一下腹部,在第7区发现一个悸动点。内经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脏属金,按照河图数,我对悸动点用“重4次,轻9次”的按摩方法,逆时针旋转按摩了300 次。
      第二天同事咳嗽的剧烈程度和频率明显降低,我把按摩要点告诉他,让他回家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现在他每天也就咳嗽一两次,症状也已经很轻微了。我想,他能坚持按摩下去,让人困扰的顽疾总会有解除的一天。
    实战三:
      好朋友听说我们的按摩方法效果特别好,就带他的女朋友来找我看。这个女孩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但是天生吃不了药,汤药、丸药入口就吐。病的实在厉害了就吃西药片,再严重就只能输液。
      我没有给她平脉,直接找腹部悸动点,结果在第8区找到。我按照疾病反映的规律推测她可能有慢性肠胃病和中气不足的症状。好朋友说:的确是。前一阵子她总是说胃疼,消化还不好。脾胃属土,按摩方法和第一个例子中相同。告诉她长期轻柔的按摩会起到调理补益的作用的。
      大家可能会问,治疗恢复脾胃功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还会有补益作用呢?内经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吃下的食物可以充分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旺盛,那么身体强健不是指日可待么?
      以上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捉悸痞按摩法”配合“九宫图”的具体应用。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希望各位老师看过之后,能够帮我指正不足,让这个理论更加完善。如果大家有自己治疗的案例或者更好的理论指导方案,希望也能够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民间疗法发扬光大,造福大众。
我个人根据手头的资料和掌握的病例,把腹部按摩的分区做了一个初步的描述,现在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在实践中不断地批评、改进,使这个理论更加完善。
说明:“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
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脏腑归属区域歌:
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注:按后天八卦五行所属,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
)。

第1区,肾系区域。
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第2区,脾系区域。
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
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
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

第3区,肝系区域。
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
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第4区,胆系区域。
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第5区,中央区,脐部。
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
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第6区,大肠系区域。
主大肠津液亏虚,dabian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第7区,肺系区域。
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
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
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

第8区,胃系区域。
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
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ru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第9区,心系区域。
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
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

    来看看腹部有什么:
  1.《内经·灵枢》: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饮食之伤。
  2.《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虚邪(贼风)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yin,不可胜论。------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入内.
  3.《难经。十六难》
其病有内外(病)证。假令得肝脉,其内证齐(肚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结点,硬块或痛点)。
假令得心脉,其内证齐(肚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齐(肚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肺脉,其内证齐(肚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假令得肾脉,其内证齐(肚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情绪等原因内伤五脏,结气于肚脐周围。
  4.<难经.五十六难>
肝之(病气)积(聚),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肚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
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五脏久伤,病气积聚在腹部。
    由此可见,无论饮食之伤,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还是情绪等内伤,如果久不解决,拖成各种慢性病,的确都会反映在腹部,反过来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这个话,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烦,徒增迷惑;高手化繁为简,一语中地。

    如果以解剖学的观点,腹部悸动点确实属于腹主动脉的异常搏动——本来应该居于身体中线、深潜在皮下5cm左右的腹主动脉,在常力的按压下是不应该感受到它的明显搏动的。这种搏动越浅层,越偏移身体中线,说明“邪气”的力量越大。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全身内脏器官相关的振动信息都通过心脏和腹主动脉为中心收集后通过腹主动脉传递到左右骼动脉分叉处,造成左右开合的以分叉角72度为中心的微微管振动和上下微微起伏的分叉点运动(非常类似于锻炼中的双手拉气行为,其若至于精微,则共振消声乃类机起),此72度分叉恰好对应正五边形中心,通常在全身尤其是腹部形成稳定声谐振干涉图样,若某内脏器官发生问题,则声场干涉图样发生变化造成腹部的动(博)气,根据此声场干涉所造成动气位置及其所诱发结块的存在与变化可直接判断内脏器官功能状态。此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同时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母体中的有通向胎盘的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腹壁有二条腹下动脉连接脐动脉和髂内动脉,这样脐动脉就充当了母子相关联的重要纽带,一切营养和振动信息都由此传导,也暗示了博气存在的振动学原理解释的合理性。除了血管具有传声作用外,人经络也有很好的传声性能,如有人演奏内经25音可引起对应的经络感传。

     陈玉琴老师的原文:

    鼻炎的问题不在鼻子在胃,把你的手指放到你的胃部,仔细地,慢慢地摸,我想你一定能摸到一个块,这个块还会跳。你的鼻炎问题实际上是与胃里的这个病灶有关,你把双手放在病灶上面,用心想那里,同时双手作顺时针转动(很慢很慢),做十分种,你会发现你的鼻塞情况有了改善。你可以压一点左腿的肝经和胃经,同时在睡前把自己的双手放在胃部作顺时针的按摩。动作要很慢很慢。慢到别人看不出你的手在动。当你的胃得气的时候(你感觉到胃里开始有在蠕动的时候)。胃里积的痰就会化掉或减少,这样一来与你鼻子有关的病灶的经络里的积痰就会动起来,你鼻子的水肿才会退掉一点,你的呼吸就会好一点。作完胃后,在做鼻子双侧的胃经,要求时间长一点,一点一点的作下去。每一点化一分钟。真正解决问题是你的血上升到一定水平,让人体自己去把一切摆平。要求如下:一,早睡。二,去敲胆经,三,敲肝经(大腿内侧),四,敲胃经(大腿的平面),五,晚上睡觉时,放双手在胃部做顺时针转动,意念留在胃部,做十分钟。
  
    五脏五行相生养生保健法

    1.肾区(五行为水):气海穴、关元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强壮肾脏的功能,改善肾阳不足所致的疲倦乏力、四肢不温、阳痿、早泄、五更腹泻、颈椎及腰腿疼痛等症状。能促进肾脏之精的化生,改善肾阴不足所致的眩晕、目干涩、脱发、白发、耳鸣、口干、咽喉干痛、皮肤干燥、关节活动发响、dabian干结难解等症状。
    2.肝区(五行为木):期门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轻轻拍打以上穴位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提高肝脏对人体气机的疏泄功能而促进全身血液对脏腑器官的濡养,能改善血液循环以消除全身的气滞血瘀和各种疼痛,如能防治经络部位的头晕、头痛、颈椎疼痛、腰椎疼痛、四肢关节疼痛;能防治脏腑内部的胸闷、胸口刺痛、各种肿瘤疾病等。
    3.心脏区(五行为火):膻中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快速强壮心脏功能、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立即改变心脏的供血状态并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血瘀阻所致的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亦可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各种心脏疾病。
    4.脾区(五行为土):左胸肋部、中脘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强壮脾脏功能、促进脾脏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促进脏腑对气血的化生并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改善食欲、提高食量、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增肥或减肥。亦可用于防治贫血、肌肉萎缩、胃胀、胃痛、胃溃疡等各种胃病。
    5.肺区(五行为金):中腑穴、云门穴部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迅速提高肺脏对气血的输布功能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因肺脏气虚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气虚血瘀证,如疲倦乏力、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亦可用于防治各种肺脏和心脏疾病,如过敏性鼻炎、习惯xing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心脏方面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三、看到大家如此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来把我学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去上海参加了一个亲子培训,课间老师教我们一种治疗方法“腹部落九宫”,其中还教了面部落九宫,我还看老师的徒弟给一个看病的落头九宫,但是头九宫老师没有教我们。
    老师说腹部落九宫是哪个朝代宫廷御用的,只有皇帝们才能享用,治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适合老人小孩,大人的手法只要吃得消能重则重,小孩子稍微用点力即可,因为小孩的经脉是比较通畅的,一般人一周只能做两次,癌症病人一周一次,老师说我还没遇到一周能做三次的,我估计老师做因为力度非常大,所以一般人吃不消。
    我回家让老公给我做,第一次没怎么用力不觉得很疼,第二次我让他用力,做完我累的不行,老师还教我们十指功,这个说起来太复杂,再这就不说了,老师说练了十指功再给别人落九宫这样手指有力气有功力,效果才会好。
    好了,具体说一下如何落这个九宫吧:
    首先躺在床上,向楼主所说双脚要着地,小宝宝不肯配合可以不用着地。大家先把肚子假象成一个正六边形,一共有8根线:
    第一根线:从左右最下面的肋骨的交叉点开始,差不多是任脉的鸠尾穴开始,到肚脐眼止,男的从右往左(这个不太好解释,假象有根弹簧,弹簧的正中线就是任脉,我们就是沿着任脉按摩,但是按摩总归要划小圈的,这个小圈大家一般会说是顺时针呢还是逆时针,我们这不讲顺逆,只讲起始点,继续相像弹簧的正中线是任脉,我们从正中线的右边开始为起点,好,这个时候不管你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从右开始往左画圈,注意这个圈是螺旋往下的,就像弹簧一样)女的从左往右(注意这个左右是被按的人的左右)遇到酸痛的地方就要多按按,最好是可以按开。
    第二根线:从刚才第一根线的起点鸠尾穴开始沿着肋骨往下走大概一个手掌的长度,具体长度没关系,关键看你的痛点,按摩手法还是同上,另外注意,男的从左边肋骨开始,女的从右边肋骨开始。



    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九宫数字,周尔晋所创立的“人体X形平衡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基于对缪刺论的认识以及无数次的实践,周老前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高低医疗学理论。所谓高低医疗学,乃是研究人体低沉点与高升点以及如何达到相对平衡的学问。当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一端出现了病变低沉点,在另一断必然出现高升点,这便产生了疾病。只要在高升点上施加压力,通过大脑这个支点,就可以促使高升点下沉,而在另一端的低沉点就会上升,从而恢复相对平衡线,也就治好疾病了。准确找到低沉点与高升点,促使高升点下沉,就成为调动人体神奇平衡力之源。人体左脑主管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管左半边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大X形,因而低沉点与高升点在人体出现的规律也是大X形。弄懂X形真缔,便成为治病的灵魂与关键。X形平衡法口诀: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中间有病四边平,四边有病中间平,找到低沉高升点,平衡神力诸疾平。 X形平衡法体现了“全身是穴,全身无穴”的经穴特点。例如,脚踝附近疼痛的病人,经过在手掌部探寻痛点都在大鱼际内侧偏上位置找到强烈的压痛点,以拇指按压稍用力患者即有难于忍受的痛感,反复坚持数天则病愈。  但是,周老前辈却忽略了缪刺的内容并非就左右交叉刺络取穴法这么简单。细读经文可知,“其气无常处”,我们是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就掌握缪刺的全部内容的。尽管“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但却没有说明以左取右是取右上还是右下,更没有讲清楚到底在右上或右下的具体范围,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缪刺论的精髓所在。归纳起来,缪刺取穴主要存在三种方法:就近取穴、中轴对称取穴与中心取穴。

    所谓就近取穴是指按就近的原则取穴。中轴对称取穴是以人体的中轴即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为经轴对称取穴,或者以神阙穴与命门穴的连线为纬轴对称取穴,前者用于左右对称的情况,后者用于前后对称或上下对称的情况。而中心取穴又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则是在人体的正面以神阙穴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二则在背面则以命门穴则为中心对称点来取穴,三则是指按经轴与纬轴的交点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这个对称中心不但在人体上是几何对称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我们的生命对称中心。其中,纬轴的神阙穴与命门穴就是我们的先天的源穴位,而经轴的百会穴与会阴穴就是我们的后天的源穴——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源于人体整太极的自平衡结构约束,如双螺旋,宝葫芦状等都与此有关,整体性规律运化对于人体至关重要,暗示了整体数码分布盘的存在。此外,关于此类诊病法在一些研究中也略显端倪,如通过基里安摄影对比对称穴位发光强度、左右乳腺钙化点分布比较、左右井穴温度差等,都是基于人体的对称部位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变化来实现诊病的。


┏━━━━━━┳━━━━━┳━━━━━┓
┃4 胆 肝 子 ┃9 心小肠 ┃2  任   ┃
┃ 少 厥 丑 ┃手少太午  ┃         ┃
┃巽 阳 阴 足 ┃离 阴 阳未┃坤  脉    ┃
┣━━━━━━╋━━━━━╋━━━━━┫
┃ 三焦心包亥 ┃5 无    ┃7肺大肠寅┃
┃3 少 厥 戍 ┃       ┃ 太 阳卯┃
┃震 阳 阴 手 ┃   中     ┃兑 阴 明手┃
┣━━━━━━╋━━━━━╋━━━━━┫
┃8 胃 脾 辰 ┃1膀胱肾申┃6 督   ┃
┃ 阳 太 巳 ┃ 太少酉  ┃         ┃
┃艮 明 阴 足 ┃坎 阳阴足 ┃乾脉      ┃
┗━━━━━━┻━━━━━┻━━━━━┛

    无论捉悸痞还是提“博气”,其初始的柔腹准备活动和逆腹式呼吸等,都是为了松土以增强坤土涵藏能力。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

  肚脐也会亮起红黄绿灯,它的改变,提示着内脏寒热的变化:
1、肚脐颜色发白,没有光泽,原因是气血两虚,需要补充温性的补品。
2、肚脐颜色发红,表示心火重,体内藏有热毒,需要排毒性寒的食物来调和。
3、肚脐颜色发黄,还会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痒,则是胃部或肝脏内郁积着湿热的征兆。
4、肚脐颜色发青或青蓝,是因为体内有积寒。
5、肚脐颜色发紫,色泽黯淡,是因为体内有淤积。
肚脐的形状和位置自然应该保持不变,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够很容易觉察到,它的变化,也是身体的晴雨表。
1、肚脐突出是水肿或卵巢囊肿的征兆,也是哮喘病的预兆。
2、肚脐内陷,是脾脏和肾脏太虚弱的表现。
3、肚脐下移,则是体内有瘀气。
5、肚脐偏左:有可能是大肠粘膜发生了病变。
6、肚脐偏右:则是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
而肚脐的温度变化,则是预知内脏寒温最好的温度表:
1、肚脐温度过高是因为大肠或小肠内有积热。
2、肚脐温度过低,则是肾虚。

     大家打印图片出来放在被按摩者肚子上,按照图片顺序就可以了。但是放肚子的话红色螺旋的左右和病人的左右是不一样的,红色螺旋的以病人的左右为准,男的起点在右边往左画圈,女的起点在左边往右画圈。

  1。图中标了数字的线条,男先左,女先右
  2。螺旋的图两个都是对的,男右起往左,女左起往右,大家如果不好记可以这样来,我自己的理解是所有的节点都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化掉,就要反其道,所以和男左女右是相反的。
  3。按摩的时间,我每次都要按1小时了,仔细按得话会花很多时间的,大家根据自身耐受力来。
  4。另外务必记住脚要着地,外圈按摩不酸痛了往内缩小圈圈。

    对女性妇科,痛经尤效,可在经期前3天一次,经期一次,经期后三天一次。


  1.浅表明显的跳动点
  2.压迫有明显的酸胀痛感,并向周边放射。
  这是确定按摩点的两大要素,如过不能同时满足,那就不能被包括进这种按摩方法中来。单纯性的痛点还在研究,在寻找合适的治疗按摩方法。
    深层的跳动没有痛感,的确是正常的腹部动脉搏动,不应该被归进病态和这种按摩方法的治疗范围。这些问题我在贴中都有详细说明,希望大家真正掌握要点后再按摩,不要盲目操作
   

    看《民族疗法“提博气”》论文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只要在百度搜索就可以找到,2005年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发表。民间中医网在2006年已经发布了,也给许多网友馈赠过“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资料。通过热心网友的介绍,才拜读到您、中里巴人和陈玉琴三位老师关于腹部按摩的资料,发现和“捉悸痞按摩法”有很多相通之处,真是相见恨晚。

    另外,几位网友在回复和来信中也曾提到他们当地类似的治疗方法。看来对腹部悸动点和痛点的按摩,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民间早有广泛流传。只是长久以来,一直做为独门绝迹为人所秘,或是有所透漏也都语不详焉,不能普及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掌握的保健治疗方式。
    自从我接触到“捉悸痞”之后,查阅了很多中医典籍和相关资料。发现这种按摩术的源头就在内难伤寒这几部中医经典里,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按摩方法发扬普及,造福大众!

    现在我还在收集整理资料,以期让“捉悸痞按摩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完善。希望马老师不吝指教,能够与我们分享您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术,让所有对腹部按摩治疗技术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学习成长,提高进步。


附另一份资料供大家参阅(感谢原作者)      

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和按摩方法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


五行






五脏六腑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肺、大肠

肾、膀胱

六字诀

嘘(虚)

呵(科)


呬(谢)

炊(吹)

胸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见图 4 5


1、4宫与2宫,云门及中府穴,肺经,连心肋。云门在锁骨外沿,距前正中线6寸。中府在云门下1寸。主治:咳嗽,哮喘,胸胁痛,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痛。按摩法:用五指并拢为梅花指在该穴区转揉。

   2、9宫天突穴:任脉,嗓子眼,连肺胃。主治:咽喉肿痛,失语,咳喘,止呕。急性咳喘可即按即停。按摩法:用梅花指或中食指按揉嗓子眼。

   3、3宫与7宫,乳根、乳中、天池三角区,连心胸肋。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乳根穴属胃经,乳中下1寸(乳中不直接按摩)。按摩该三角区域,作用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主治:胸闷,胸胁痛,,咳嗽痰喘,呕吐,可改善乳腺组织营养,防治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对女性可以重塑胸部、改善ru房的松驰、外扩现象。按摩法:用一只手的虎口扣住乳根可双手叠压转揉。

   4、5宫膻中穴,任脉,两rutou中间。脾、肾、小肠、三焦经与任脉会穴。作用是利气宽胸,止咳化痰。主治:胸闷,胸痛,心痛,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返酸、呕逆。按摩法:用梅花指压住穴位转揉。

   5、8宫与四宫,左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脾区,主要器官是脾脏和胰腺。胰腺、脾脏和胃是相连在一起的。胃的左侧是脾脏,胃床大部分在胰腺上:脾主运化,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保持血糖正常有重要意义。主治:脾胃病,糖尿病及其连带病症。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左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

   6、6宫与二宫,右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肝区。肝胆互为表里其肝疏泄功能与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消化有关。肝气郁,则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肝湿热,胆液外溢则黄疸。肝气盛郁,则头痛、头晕、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肝区的期门穴(rutou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章门穴(侧腹部11肋游离端下法下方)可治疗:腹痛、胀、泻,呕吐,肝炎,肝硬化,黄疸,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腹水,胆囊炎、胆石症等。所以该区可防治肝胆及连带病症。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右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

   7、1宫与九宫胃区(中脘穴:腹部之任脉,脐上4寸,小肠、三焦、胃经与任脉会穴)。作用是消食利气,健脾和胃,宽中开胃。主治: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呕吐,吞酸,便秘,吐血,便血,急慢性胃肠炎,胃及12指肠溃疡,肠梗阻,哮喘,神经衰弱。按摩法:在脐上4寸,用双手掌叠压或梅花指转揉。

   8、三宫与七宫,腹中部,神阙穴左右侧,距脐中2—4寸(3—5指)。包括“天枢、大横、腹结”区域。天枢穴:胃经,平脐中,距脐中左右2寸。大横穴:脾经,平脐中,距脐中左右各4寸。腹结穴:脾经,大横穴下1.3寸。该区域主治:绕脐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痢疾,肠道寄生虫病,肠麻痹,月经不调,痛经,阑尾炎,癔症。按摩法:在天枢、大横、腹结三角区,用双手掌叠压或梅花指转揉。

   9、五宫,神阙穴区(包括肚脐正中的“神阙穴”及脐上1寸的水分”,脐下1寸的“阴交”,脐下1.5寸的“气海”):属任脉。“神阙”禁针可灸,“阴交”孕妇不用针、可灸,“神阙”主治:虚脱,休克,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腹部水肿,细菌性痢疾,肠粘连,痔疮。“水分”(脐上1寸)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阴交”(脐下1寸)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痒、不孕症、疝气、水肿、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气海”(脐下1.5寸)主治:腹痛,腹泻,虚脱,哮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不孕症,疝气,遗尿,脱肛,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肠麻痹,胃下垂、尿崩症,神经衰弱。按摩法:用双手掌在肚脐处叠压转揉。

   10、八宫与六宫,归来、气冲、冲门三角区(归来穴:胃经,脐下4寸、距正中线2寸。气冲穴:胃经,归来穴下1寸。冲门:脾经,腹股沟外侧距曲骨3.5寸,)主治:小腹痛,外阴痛,月经不调,不孕,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白带多,◇◇痛,遗精,GaoWan炎,疝气,阳痿,痔痛,xiaobian不利,GaoWan炎。按摩法:在左右大腿根与小腹交界区,用左或右手的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压住该区,再用另一只手叠压在上面助力转揉。也可用梅花指转揉。

   11、一宫,关元、中极区。关元穴:任脉,脐下3寸,就是丹田。中极穴:任脉,关元下1寸,膀胱经的募穴。均为肝脾肾经与任脉的会穴。主治:昏迷,虚脱,遗精,阳痿,早泄,疝气,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滞产、产后宫缩痛。阴痒,遗精,遗尿、xiaobian不通、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腹泻,脱肛。作用是扶正,生阳,温调气血,利湿。按摩法:用双手掌叠压转揉,或用梅花指转揉。

   12、胸腺区(免疫区):锁骨中间天突穴直垂下来,一短带状,紧靠任脉两侧,约四指宽的长度,就是胸腺。按摩胸腺的意义:胸腺位于胸骨后面,胸骨上端,左右两肺之间,紧靠心脏,呈灰赤色,火柴盒大小,扁平椭圆形,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育良好,40岁过后就会逐渐萎缩.但是只要经常不断的刺激它,就会保持活跃的状态,可提高免疫力,防癌,不易生病。按摩法:见五。

   13、转揉大腹(大肠区),以肚脐为中心距肚脐3-5指处转揉大腹:(见图5)、按照大肠的自然走向按摩。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升结肠)经“天枢”等胃经穴位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大肠区的“器官”是大肠,所经经络是胃经及肾经和任脉,故转揉大腹可以疏通大肠区,可治疗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腹部水肿,细菌性痢疾,肠粘连及胃肠部的多种疾病。按摩法:见五。


    四、主要防治的疾病:肺热咳喘,心脏不适,胸闷胁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肝气不舒,腹涨、腹痛、腹泻,糖尿病,高血压,dabian秘结及男科妇科疾病等。可以说通过九宫按摩可增强人体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功能,防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并有减肥功效。


    五、两种按摩法:参照图3、4.5

   (一)米字型按摩法:参照图3。不分时间。

   (A)、按摩顺序是:9→1→3→7→4→6→2→8→5→九→一→三→七→四→六→二→八→五。

   (B)、按摩次数与顺逆:所有穴位都是先顺时针转揉36圈,再逆时针转揉24圈,然后点压两秒钟以上。(按摩时想着在胸腹部掛着一块表,就知道顺逆了)

   (C)、按摩九宫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脉两侧1.5 — 2寸(两三指)处,用双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

   (D)最后转揉大腹:双手叠压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转揉,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就这样要顺时针转36圈。然后双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小腹。

   (二)九宫按摩法

   (A)、时间:夜11时、→午11时定为上午,午11时→晚11时为下午。

   (B)、上午按摩(自下到上按摩九宫,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顺序是:先由(一)宫开始→经(二、三、四、五、六、七、八)宫→(九)宫(腹部—自关元到胃区),接着按摩(1)宫→经(2、3、4、5、6、7、8)宫→(9)宫(胃区→天突穴)的顺序按摩(这样肝、脾、胃区先后按摩了两遍),按摩每个穴位后要点压两秒钟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及大腹。

   (C)、下午按摩(自上到下按摩九宫,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顺序是:先由(9)宫→(1)宫(胸部--自天突穴到胃区),接着按(九)宫→(一)宫(胃区→关元)的顺序按摩(肝、脾、胃区先后按摩了两遍),按摩每个穴位后点压两秒钟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大腹。

   (D)、九宫的按摩次数与顺逆:单数×9的倍数、要顺时针转揉、《如按摩7或七宫×9﹦63次,要顺时针转揉》;双数×6的倍数、要逆时针转揉、《如按摩4及四宫×6=24次,要逆时针转揉》。

  (E)、按摩九宫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脉两侧1.5 — 2寸(两三指)处,用双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

  (F)、最后转揉大腹:双手叠压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转揉,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就这样要顺时针转36圈。然后双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左小腹。




                                      说明:请每天按摩两次(医缘无极)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6: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家为何难出大家?中医师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批评当时的医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医圣张仲景(资料图:图源网络)

仲景先师批评的医生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仲景先师指出的问题在当今中医界蔚然成风。今天,我们暂来说一说,“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问题。

世家却难出大家

“各承家技,终始顺旧”,意思就是单纯依靠祖宗传下的技术混饭吃,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求进步。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学,而氏族制度绵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自然便会有许多的医学流派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中医世家”也便成了一个很高大上的词。历史上有些大高手确实有世家背景,如钱乙曾跟随姑父学医,叶天士祖父、父亲皆为名医。但纵观历史,可以看到,更多的大高手并不是世家出身,而是本家族的“医一代”。细细算来,从遇长桑君的扁鹊,到保密工作做到家、不传儿子的公乘阳庆传医于仓公淳于意,到受学于同郡张伯祖的张仲景,到金元四大家,到大多数确实有高水平的明清医家,几乎都是拜师没有血缘关系的名医,甚或自学成才,而成为了本家族“第一代高手”。非世家传承的成才率似乎比世家传承要高许多。而世家难出大家,似乎是中医一直以来的一种尴尬情形。

金元四大家(资料图:图源网络)

但无论是非世家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总有一个魔咒伴随着他们,即大高手们的水平超过了祖辈、师父,却很难在儿孙、徒弟中被继续超越,甚至维持既有水平的传承与发展都做不到。历史上最成功的非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可能要算刘完素——朱丹溪这一支了。刘完素一传荆山浮屠,荆山浮屠再传罗知悌,罗知悌三传朱丹溪,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再然后,朱丹溪还有个徒弟戴元礼水平能排得上号,再然后,就基本没有然后了。

而最成功的世家传承发展实例,当属清朝末年的孟河医派,有费、马、巢、丁四大家族,多有名医辈出,然而仍是昙花一现,三代以后,逐渐没落。更多的情况是,高手的水平在徒子徒孙中连三代都维持不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世家传承的最杰出人物叶天士了。叶天士十几岁便已成名,将近八十岁才去世,一个绝世大高手有六十几年的时间熏陶儿孙,叶家却仍难逃没落的宿命。在叶天士“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那略带激将的提策之后,儿、孙虽亦医术精湛,却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叶氏一族终至湮没无闻。我们似乎只能把这归结于叶天士天纵英才,创造了医学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后人比肩无望,心灰意冷,只能抱球往下滚了。

叶天士(资料图:图源网络)

不论是白手起家的高手,还是有世家传承的高手,均逃不出自身的高水平医术无法持续传承、更奢谈发展的命运。高水平中医的长久、持续传承发展似乎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成功范例。这是为什么呢?

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这个人胸无大志,整日只是思量着如何吃饱饭的问题,那他从事一门行业的目的也仅仅停留在了解决温饱问题上,这就注定了这个人只会去关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各种可以给他带来即时利益的技术,而不会去追寻技术背后的“道”。在古代,虽然有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为医生群体挣了莫大的门面,然而习举子业仍然是绝大多数文化人的追求,许多大医家亦是科举屡屡受挫才转行做了医生。医学并不是热门专业,精英人才大多不会学医,医生队伍的人才素质并不高;而且医学的准入门槛也不高,没理论没知识、拿着几个偏方秘方便可走街串巷的铃医遍布大江南北,医生队伍的医学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古代,对医道的热爱只是极少数人的精神信仰,而医学更多被人看重的是技术。对于大多数想掌握几手技术以保衣食无忧的人来说,父辈、老师所教授的吃饭家伙足够迈小康了。因此,中医大家们辛辛苦苦达到的境界并不被他们的后人、弟子重视,多数人在中医大家这里更想得到的是被高手们视若草芥的几道验方、几手技巧,高手们视若珍宝的思维、理法却不被理睬。

名医(资料图:图源网络)

一位医学大家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家,乃是因其具备了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掌握了经典中的理法,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突破当时的医学风气,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了超凡脱俗的疗效。思维与理法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关键所在。然而高手的后人、弟子们却舍本逐末,贪图于简单易学、能够速成的经验继承,以有能力吃饱饭作为学医的目的,须经千般磨砺、锤炼的思维、理法自然便被弃之脑后,医学的传承实际只成了经验的继承。而不肖弟子们又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各种临床经验、技法秘而不宣。

自古有技方秘不示人的传统

中医自古至今一直有大量的所谓秘方、秘法流传于世。然而,除了像长桑君传给扁鹊、公乘阳庆传给仓公的禁方是真正的秘授真法外,绝大多数人干得都是孙思邈老先生遇到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的勾当,将先辈、老师的经验、技法藏着掖着,绝不示人,被人知道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便保不住了。

秘方(资料图:图源网络)

这种秘而不宣一方面让这些人安于已掌握的东西而不思进取、不知变通,在胶柱鼓瑟中将先辈根据临床实际的千变万化而运用得灵活多变的东西变成了守株待兔。经验性的东西随着思维、理法的丧失而逐渐僵化死板,终至无法切合临床实际而被抛弃。另一方面又让医学的交流、传承变得更加困难,许多经验、技法便在这种秘而不宣中从此销声匿迹,先辈高手所留下的东西从而彻底荡然无存。这便是许多高手苦于无人传承自己的学问,宁可把一身本领带进棺材也不愿轻传的原因。早在《内经》时代,就有了“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传道授业誓言,愿意精研医道的人才严重不足,造成了高水平中医传承的断代。

高手与其后代的水平有个规律

通观大高手们的成名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固有规律,那就是,所有的大高手都对医道有着无比坚定的恒心与热爱,对更高水平的医术有着持续一生的追求,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

高手对更高水平的医术有着持续一生的追求(资料图:图源网络)

相比之下,高手们的后代、弟子虽然有明师指点,却少了那份对医道的热爱;先辈们的光辉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守着父亲、老师遗留下来的一点成果,却少了那份不断突破自我、对更高水平医术的追求。在父辈、老师名声之下的安逸断送了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的大好前景。即使老师倾囊相授,弟子们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而又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于是便一代不如一代。这种境况在世家子弟中尤为明显,世家难出大家也便不足为奇了。

现代较之古代又有了哪些新的困境

事情到了现代,仍没有好转的迹象。当今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发展中医,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矢志精研医道、追求更高境界的“铁杆中医”,人才已不是限制中医传承的“紧箍咒”。然而,中医的传承却面临了更大的困境,中医传承的局面更加复杂。当今中医的传承多宣传“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仍沿袭古人之流弊,仍是导致名医之后、之徒子徒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然较之古代又有了更多的困境。

困境(资料图:图源网络)

其一,由于近百十年以来的中医教育严重西化,以院校教育为代表的主流中医教育早已无法将原本的中医思维、理法、知识传授给中医学子,导致绝大多数优质的中医学子苦读数年仍不得门径,或完全接受院校教育的异化中医体系而不自觉,中医本有的生命力由此无法传扬。

其二,在院校教育中得不到满足的学子们,为了寻求心目中那中医本来的境界,转而向社会上流行的学派、民间有名的中医学习。因学子们对中医的热爱,故这种学习更加虔诚,许多学子对己之所学深信不疑。然而社会所流行之学派、民间有名的中医多并非实至名归之高手,所流行之学问多所伪饰,看似传统,实非经典;所流行之思维、理法、知识多所异变,实非中医之本来面目。此种境况限制了许多愿精研医道之人才的进步,使其误入歧途,中医学子由此被所谓学院与民间双杀。

其三,中医水平的高低多根据其职称、头衔而定,并无根据临床水平客观评价的体系建立,现实情况便是掌握中医师承教育、中医临床教育的名老中医、主任、教授、专家多非真正意义之中医高手,故主流的中医传承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力量这一根本点上便已坏掉,然学子们仍虔敬不疑地跟着这些水平有限甚至低劣的中医学习,在被老师的名头遮住眼睛的同时,对中医的眼界也被禁锢在了中医的山脚下。

中医院校教育(资料图:图源网络)

其四,中医传承形式主义,许多所谓的传承只是走形式,名老中医师资资源分配不合理,青年医师难以密切接触到高水平明师。高年资、高职称医师占据了更多的名老中医师资资源,然其思维已然定型,难有更多改变,且许多人多图某某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之虚名,实未受名老中医学术之实,更无勇于突破自己现有境界之心力。相较而言,青年中医思维尚未定型,有极大可塑性,且对中医满怀热忱,对向更高水平的突破有极大愿望,若受明师教诲,在传承之上更会有发展突破之无限可能,然却因身份地位较低而难以亲近名老中医。

千百年来,中医的师带徒均是徒弟与师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甚至吃穿用住都在老师家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熏陶,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思维方式,更全面地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然而政策的强制化资源分配掐断了中医正常的师徒关系,让名老中医难以遇到合适的传人,将自身学术传授给心仪的弟子,也让中医学子难以接触到心仪的明师,传承中医薪火。

老中医教授青年人(资料图:图源网络)

勤求医道 勇于突破 才是出路

仓公拜公乘阳庆为师之前曾拜另一名医公孙光为师,求学于公乘阳庆后已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仍不满足,继续四处拜访名师,尽采众家之所长。

两千年之后的叶天士承渊深家学,年少成名,又拜师十七位,将诸家精华融会贯通,医名盛于天下,仍“无日不读书”。

金元四大家的首座刘完素可谓皓首穷经,苦研《内经》三十五年,终至大成。而传至朱丹溪这里之所以能再至巅峰,皆因丹溪翁勤求医道,承刘、张、李三大家之学,是金元医学的集大成者,而仍能不拘前人之论,多有突破。

正如仲景先师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亦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正是因为这份对医道的不断追求,对医术的不断突破,才让这些中医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师徒传承(资料图:图源网络)

在当前的中医环境下,师徒传承这件事已不是成为中医高手的必备条件,盲目信赖所谓“名师”甚或有可能成为进步的障碍。向“名老中医”学习只是攀向中医高峰条条大道中的一条路径,而这条路径并不能直接通向山顶。师承虽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突破师承的形式、积弊。正如前文所说,历史上的多数大医家都是“高手一代”,而有着高手作为明师的二代、三代乃至数代之后多湮没无闻。只有如朱丹溪的那份勤求医道与勇于突破,才再创了辉煌。因此,要想成大家,还要靠自己。

靠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靠自己“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靠自己不断追求医道,不断突破医术,对自己永不满足,精益求精,永远不停地让自己进步,让自己具备合乎天地之道的思维,让自己掌握经典中的理法,让自己能够以更高的眼界看到同时代医学的不足,让自己跳出同时代的医学格局,让自己突破同时代的医学风气,让自己突破同时代医生的诊疗瓶颈,从而展示出超凡脱俗的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6: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中国从古至今都没有离开过中草药,与我息息相关。古代有很多医术高超的名人如:李时珍,华佗等等!他们就用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文字给我们后人留下珍贵的验方,供后人参考。
  我们后人不是没有名师,而是自私自利的非常利害,以为自己根据先人的基础又探索发现了更好更有效的验方,就暗自得意,认为是一条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发财之路。有的更加自私了,什么传男不传女,甚至是死了也不传女胥,也不留下手抄本和平时行医经验及验方。
  中医的望,闻,问,诊都是靠平时经验累积得来的,如果是心胸无私的代代相传和广收学生,肯定是一代比一代强,名医倍出。你看现在流传引用的方子,都是古人用过的,没有进取和开拓。现在中医开药处方有些主要中药都是用代号来代替药名,生怕这条药方子走了,怕医院或个人赚钱少了。多么自私自利多么愚味?人终有一死,为钱忙碌一生什么也没有留下,死了钱也带不进棺材,到了地府也是个很穷的自私鬼。比如:“曹清华胶囊”等还什么国家保密配方20年。真是笑话!可悲呀!这是个别例子,这种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
  中医要传承和发杨,放开心胸造福后人,中医学里:你保留一点绝招他保留一点心得,后来的学者能学到多少行医济世的本领?中医离不开“五行”它的相生相克对治病的根源及是否标本兼治起着主导作用,不精通五行是不行的,很多老师也不肯教,甚至连很多所谓的老师本身对“五行”也不精通。很简单的比喻:相生;看着“火”弱小了,加点“木”这个火自然就旺起来了,。相克;看着“火”太猛烈了,泼点“水”这个火自然就消退下去下。这就是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它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原理,它是依从相生和相克的原理去找病痛的根源下手。现在有好多年轻的中医师,所学的就是西医的原理,没有领悟到中医深渊和奇妙之处,之所以中医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说法和疗法的,西医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原理,治不好就来个手术。
  保守的封建思想 ,还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民。何来的创新,何来的改革,光用嘴说,心里保守,口不对心。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我们的后人也只知道中国古代有个李时珍、华佗。以后医学界只有西药加手术刀的用场,中草药失去实用意义和价值,将被世人慢慢遗忘。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6: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负中医 中医负我

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理论”,用“中医理论”当了一辈子中医生,教了30多年的“中医理论”,年近退休才弄懂“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在“和讯网”上,既给“中医理论”,也给自己留下个“时间囊”。知我罪我,任人评说!



中医何以有“困惑”
[原创 2010-06-21 06:18:59] 字号:大 中 小

中医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吗!怎么会有“困惑”呢?

如今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宪法明文保护,但近年来,不少中医领军人物仍感到中医在“忧患”之中。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说,“都说深化医改,中医药可以大有所为……但是,许多中医药从业人员都感觉‘有劲没处使’”。那主管中医工作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却说“……希望中医药界人士能够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如此这般,岂不是中医播下的“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了!

窃以为,中医之所以有“困惑”,是因为从教科书上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实用。在其所谓理论的指导之下,你用某种方法和药物可能会治好了某一种疾病,可你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和药物治好同样的一种疾病。那怕同一位病人,用今天的处方会好些,可明日再用就不见得怎么样了,虽说做了一些加减,也无济于事。就是在老先生亲自指导监督下也依然如故。到底能否治好?如何治好?其道理、原因,完全无法说个清楚,道个明白,实属无可奈何之“困惑”!

那几十上百例的所谓病例报告文章上所写的,都是从医院病案室里按西医的诊断病名找出来,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去西留中,求同去异,精心处理一番,然后冠以“某某方加减治愈某某病多少例”的题目,生花妙笔地写将出来,为的是评职称、长工资、分房子。真要做个科学临床验证、统计学处理、循证医学研究,可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哦。

你可能为此而急着去问老先生,老先生们都会说你“辨证”没辨好;或“标本”不清楚;或“论治用药”不当、不精;或“三因”没能制宜;或“气运时相”不符。总之都能找出个岔来斥说几句。待到老先生自己亲自来时,守方几十上百日兴许可能就行了,也可能与你一样样没个差别。倘能守上几十上百日,病人自己都会好转,你也能行也能做到,当个名中医什么的绝无问题!

其实,只要是有思想,而又不愿存心做假沽名钓誉的中医师们对中医的事儿都会有所“困惑”,并能道说出个所以,尤其是如今接受过现代医学洗礼的年轻一代中医师。以往只知道自己“困惑”,后来才知道我的同学,我的学生乃至我的老师、学生们的师傅都有所“困惑”,大师们更有其无限的“忧患”!只不过老实人都如同“竹筒倒豆”般地说了出来,有心人却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英雄气短”“心知肚明”不好说罢了。于是就有了先前历史上的张仲景“勤求古训,愽采众方”之“勤愽”论说、叶天士“师从十七师”之“好学”佳话,都是企图解脱这种“困惑”,寻求创新和突破。其实,如能解决问题,何需勤求愽釆师承众多?一师不行,再觅二师,李一不行,找个李二、李二不行,再寻李三是了。反正“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中医师傅多的是!

那所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论治”,看起来似模似样、灵活灵现。其实,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表中有里,里中又有表;寒中有热,热中又有寒;虚中有实,实中又有虚。纯属稀里糊涂阴阳“两可”的诡辩,既无诊断标准,也无治愈标准,更不知道疾病还有自限性、自愈性、自缓性、周期性、渐进性和不可治愈性,不了解人体的微观变化和物质代谢过程。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何时能借得一双慧眼,把这纷纷扰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今天你可能是活猫撞着了死老鼠,明天可是死猫遇上了活老鼠哦。时间会让一切淡忘,耐心等待终有果报,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十年媳妇终会熬成了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分析中医之所以不景气问题的症结时曾说到:“祖国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从前毛主席、周总理都指出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国家的方针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途径并行,连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都规定要发展传统医学,可是实际上中医仍然频临消亡的危险!问题的症结大概是: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怎么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呢?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而一个中医学生学了中医理论只是学了个引子,不能独立看病,还得老中医当老师来带,带一年不行,带两年也许还不行,三年、四年才慢慢行了,一直等到有了多年的临床体会,才能成良医。”

原来,这中医理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说到做不到,没说到的反而做到了,千奇百怪,见怪不怪,完全没个“科学”的准绳,所谓“良医”也是多年熬炼所成。兴许这才是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硬要将自己与“科学”扯上关系,用“科学”的“标准”和“范式”来衡量和要求,那主管中医药工作的中管局局长甚至说“……希望中医药界人士能够解放思想,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借鉴现代科学技术”,老先生们能同意?中医理论能点头?因此,那有不“困惑”?不“忧患”的?!

其实中医就是中医,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文化、传统医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没有必要解放思想,去攀附什么,借鉴什么,搞什么科学化、现代化,争什么世界主流、次流。其实,能化的早就该化了,能爭的早就爭得了!可见中医的“困惑”与“忧患”完全是庸人自扰,来源于自己对中医的无所晓知,以至于“有劲没处使”!〔京且〕

花甲之后又五年
[原创 2010-12-15 17:12:32] 字号:大 中 小

六十岁退休时,曾许下诺言,要将自己风风雨雨的人生,将这一辈子所经历的人和事,慢慢弄清楚的事体,做一番认真梳理,回忆起来,整理出来,记录下来,使自己更明白一点。为免所知悉的情况泯灭,基于一位老人的责任与使命,希望能将自己亲身的经历,所明了的事情,世间的真情实况,择其要者以示后人。可世事难料,还没来得及动笔,老母亲却病倒了下来,每天往返于609路公交车之上。三年之后,从医院送走了母亲。父亲上寿期颐、桑榆晚景,需要有人照顾,因而一直在家侍候,不敢怠慢与偷闲。只能于睡前晨起时分,认真回忆,仔细琢磨,精心构思,草拟腹稿。直至2009年秋后,待一切家务护理工作趋于稳定和熟练之后,稍有余暇,通过对面房住的学生在“和讯网”开了个“愽客”,才能如愿以偿。

自己十九岁进中医学院,学了一辈子中医,当了一辈子中医生,教了三十多年中医,年近退休才慢慢读懂了中医,弄清楚了“中医理论”是怎么回事。早先只是困惑,感觉并不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践的磨练,阅历的积淀,这种感受就越加分明,更加深刻了。

一年多来,围绕着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以叙事的形式,夹叙夹议,有感而发。道说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它的本质是“感觉”加“类比”的推理;中医的“神仙英雄史观”和“一次认识完成论”;古往今来的“两种中医”;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中医为什么能“看好病”;以及中西医学的相互比较和不同范式。回顾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从理论到实践,从困惑到质疑,从反思到批判,从追求到觉悟,诉说了自己学习的感受和体会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落指先后敲下了106篇愽文〔经修改重新发出的后面8篇不包括在内〕,100多万字,还原了历史,道岀了原委,说出了真相。那两千多年的所谓中国医学史,其实多是些吊诡的现代史,经过后来的人们不断地捡选、涂抹和添加,早已“古为今用”了。考证是翔实的,求证是严谨的,叙事也是理性的,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一笔人生财富。

有同学说,当下大家都在靠中医赚钱的时候,你却在论说中医的长短,似乎有点不识时相;也有同学说,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谈论一个十分圣洁的话题,未免过于奢侈;还有人说,这老头子,不自量力,自以为是,不甘寂寞!而我自己却始终认为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说了自己应该说的话,在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了出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乐而不为!当敲完所有愽文之后无限释然,此生或错过,但留下真话永存。认清历史的过往,认清自己,对于现在和未来,才有真正的借鉴意义。

真正读懂并理解我的意思的人们都会想到,其实,只要能识字断文,大凡有点仁爱之心,不是故弄玄虚沽名钓誉,按照“中医经典”或摹仿着老先生们的方子,开出几味中药来,吃了不死人,谁都能当一名好中医!

自己也跟学生们说过,大家不必介意,时下到门诊找你看病的多是些慢性病病人,即便是急性病也是西医看过了大半截,让你去做些调理调理治治病尾罢了。只要心中有数,懂得进退,充分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凭你那“感觉”加“类比”的悟性,取“四象”而“比类”推理一番,“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开点清淡无毒的中药,不妨大胆去试试,心诚则灵哦。说不准哪一天,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功成名就,您也能挂上“名中医”、“名老中医”的金字牌匾,何况人家没上过几天临床也没看过几个病人的,包装一下,不照样当上了“著名中医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可真要上个病房管管病人,绝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儿,还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好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否则,只能看看门诊,当个“甩手郎中”,在那现代化医院的病房里,你是无法也不可能呆得下去的。

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已经弄明白并愿意将这明白了的真情实况告知学子与世人,使大家都能有所知晓,不致于视听迷惑是非混淆。否则,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传统经典该当何解释?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现代口号岂不成了空话一句!

在一个公民科学素质仅为3.27%〔据2010年3月8日至4月21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国家,知识分子不仅自己立身要正,更要有高尚的操守,不能为个人利益而失去良知,要有“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更不能沉默或者逃避,要有不惧流俗敢说真话的勇气。知识分子应当代表着社会和时代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说实话而挨了骂,那恰恰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光荣。有道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实,这社会正如当今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所言:只要1%的人开始想问题就有希望!

入行四十多年来,使自己深感读医之难。读医难,读医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读医犹如读“人”、读“己”,这人类的奥秘永远读不完!绝无中国古文字中那“人”字“一撇一捺”,“己”字“张口吃饭”的象形解释那么简单。

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二:

一是“孩童辩日,如盘如汤”。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世上,同一人,同一物,同一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与态度,没个统一的尺度科学的准绳。把中医这门古老的自然哲学当作自然科学来读,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将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致性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个体“认知世界”的内容和标准的差异性混为一谈;否认个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存在着差距。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其实,已经明示了什么。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人失去良知弄虚作假;有人弃而逃避不敢面对;有人将自己的“个人感觉”、“自我实践”、“直接经验”等等由于受时间、地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所制约的所谓个体“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等量齐观,混淆了认识论的基础,甚至不惜怀疑科学理性的普世价值,为自己和利益集团而另立“科学”范式。

二是“夫医者以愈为职……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抱着一种但求捕得鱼兔不必问其捕捉工具,只要有疗效就没必要问其理论是否合理的实用主义态度。对中医疗效的判定有失偏颇,以致误读误判!以为中医用药在先,病愈在后就是中医的疗效。对中医的疗效缺乏深入细致全面正确的分析,缺乏科学实验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完全忽视了人体本身、致病因素、疾病乃至医生、药物等等诸缘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理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缺陷与无奈。

就人类的认知而言,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被认识的对象。只要你把眼睛转个弯去看看自己,不是指向眼前的客观外部世界,而是指向眼后的自身内部世界,认识认识自己这活蹦活跳的生命,就会发见眼后的一切却是那么模模糊糊,不甚了了,一片幽暗,没眼前的那么明了清晰,清楚明白。纵观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历史,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相当复杂、晦涩和困难的过程,往往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时而迂回曲折,时而停滞不前,甚至几经蒙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花甲之后又五年 -2

而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人类己经能够登上月球,遨游太空,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尤其是对自身大脑的认识;对人体微观世界的认识;对精神性、心理性疾病和某些慢性病的认识;对一些仅有症状而查无体征时下称之为“心身性疾病”的认识。因而不得不又回归到几千年前的原始认知之上,“感觉”加“类比”,“取象比类”,似乎只有那些含糊模棱天人合一大一统的理论才能说明一切,而且越是“高度抽象”越能说明“深奥问题”!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神学医到玄学医再到科学医漫长的历史过程,医学的进步是点点滴滴的进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科学理论的停滞无法促使技术手段进步,技术手段的停滞又会阻碍科学理论发展。

那后来的哲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生命下了一个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个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不断地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又说:“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停止,生命也就停止,死亡就到来”。这“生命”、“蛋白体”、“存在形式”、“新陈代谢”、“自身”、“物体”、“过程”、“每一瞬间”、“别的东西”、“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等等复杂而多变的情况,够你去揣摩的了。但如今看来,那生命之中还有许许多多更为深奥的知识和学问,即便是伟大的哲人也未免能说得个完道得个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最宝贵的是健康,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声叹息!健康固然需要自己去维系,岂能让它停止、灭亡,得寻觅点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但其终究会停止、灭亡而去,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完全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难什么难!我那老先生说:只要识得一个“人”字就可当中医生。那思考着的学生说:那老先生可“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病”,“而且临床疗效卓著”。老先生还说:《黄帝内经》中只要“一句话悟清了,你一辈子都受用无穷”。那学生也说:可见“经典的这个后延性实在太大太大,它确实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它确实是历久弥新的东西”。当今这世道儿,仅仅自称或别人称“才气非凡”是不够的,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去溜几圈方才真正知道。坐井观天和自说自话的人,完全形同痴人说梦,更不值一哂。那点点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对病人的一种“撫摸”、“安慰”和“关怀”,留下点人文色彩罢了!

难什么难!睁开眼睛看看这世界,不就是白日、黒夜;太阳、月亮;高山、流水;男人、女人;一团“气”而已……再简单容易不过的事儿了。那阴阳一分为二不就是哲学?那股子“气”不就统揽了天地人日月星辰三才七政?那六淫外感、七情内伤、阴阳失衡、五行乘侮、运气失调、八纲偏颇、经络脏腑失衡不都是病?“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庸之道,国身治同,良相良医,圣人、上工们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怎么会是“细菌”、“病毒”等等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人体“新陈代谢”的障碍和“内分泌”的失调?又怎么会是“细胞”、“干细胞”、“蛋白体”、“线立体”、“基因”的缺损?病理、药理、诊断标准、治愈标准、有效成分、对因治疗、无效验证、对照组验证、血钾、血钠、血尿酸、肌酐、血糖、胆固醇、高密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子、质子、酶等等名目繁多细之又细微之又微的东西!再简单不过的事儿,何必弄得那么复杂繁琐,自讨苦吃,自寻烦恼?!r

没错,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都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接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是愿意受那些过时的哲学所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那正确的哲学思想可能会是科学的先导,而错误的、过了时的哲学思想却往往是科学发展和进步的障碍。

中医理论满足于两千多年前所谓传统的、形而上的自然哲学残渣,所谓“神仙英雄史观”、“一次认识完成论”,使之得以苟延残喘;中医理论在“维系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说辞之下,成了时下众多中国人的心灵鸡汤与精神鸦片。其实,只有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则的时候,一切哲学垃圾,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所以,无论是自然科学家和社会人文学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真理的探求,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绝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一样,绝没传统中医那“秀才学医,笼里抓鸡”、“医学实在易”般的简单,也没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尽人事,听天命”那么淡定乐观无所谓!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始终致力于引进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他们的努力,科学精神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眼下公民的科学素质还比较低,但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分享着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果真正放眼看世界,比对世界上各个大国兴衰的历史,就会很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们仍然处在转型时期的落后阶段,虽经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更多是“量的进步”,接下来需要实现的是“质的进步”,而真要实行“质的进步”还需要继续艰苦努力。如不舍弃旧的传统,进行充满阵痛、脱胎换骨的转变,就难以完成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如果囿于历史的成见,满足于以往的经典,固执于旧的理论,为传统观念所束缚,不求进取,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医学科学还会落后于人家几十上百年,最终将贻误为害整个民族。因此,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医学工作者要象106岁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不应只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去看世界,而是要学会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国家与民族。紧跟着全球化时代的科学与民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步伐奋起直追。

好心的人们都建议我将近年来所感所发的愽文一并整理付梓成书,但我却认为让她留在网上更为妥当,因为书本印数有限可以焚掉,网络无边不可泯灭!就让她作为一个“中医理论”的“时间囊”,永远留置给后人。也作为自己的“时间囊”:五年、十年……五十年或百年之前,一位学过中医的老头子,对他自己所学习和从事过的专业曾经留下这么些言语。知我罪我,任人评说!

如今,花甲之后又五年,六十有五矣!将其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那么一丁点一瞬间的事儿,微渺至极。行年六十五,当知六十四年之非,人生苦短,能读懂一、两个“理论”,幸哉足矣!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未来还有多少个五年!得留点时间给自己,尽情享受人生这份休闲与幸福,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日出东海落西山,睁开眼睛又一天。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愁愁喜喜只求人舒坦;每天领取养命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多多少少一个样;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粗粗细细都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捡,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好好赖赖只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贫贫富富又咋样;常与知己好友多聊聊,不改书生气,放言无所忌,笑谈天下大小事。但是,无论如何,遇事还得动动脑筋钻个牛角尖,应该说的还得去说,应该做的还得去做。老来随心所欲之,愤乐而不知老之将至,不以亢龙为忧,却以亢龙无悔矣。否则,岂不枉来这人世间走一回!

“知识就是力量”!如今这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毫无疑问,培根先生所说的“知识”,应是当下最新的最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学问,而不是过了时的已经陈旧无用的知识和学问。世界上只有科学知识和学问才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与人终生相伴的财富,别的什么地位、权力、金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因此,古往今来,众多优秀的民族、杰出的人士都把接受继续教育、终生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作为毕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

那客观世界可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哦!〔京且〕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1〕我 的 困 惑
[原创 2010-11-01 17:11:48] 字号:大 中 小

兴许是小时候《十万个为什么?》看多了的缘故,以后凡事都得问个为什么?学习中医之后,更不例外。刚刚开始时曾奢想毕业之后有朝一日也写本《十万个为什么——中医分册》什么的,待到登堂入室之后才知道这中医的事儿还真不好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越问越糊涂,越问越感到困惑,只好作罢!

记得到中医学院上第一堂中医课时,先生在黑板上大写了一个“信”字,并说学中医首先就得相信中医,不相信是学不好的。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哦!私下里曾问过自己,这“科学”的殿堂里,科学怎么就不是促使人们去思考而是成了要人信仰、盲从了呢?

也就是这位先生后来成了有名的中医妇科专家、“国医大师”什么的。有同学向他请教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先生说,那不容易,女的四物汤加减,男的四君子汤加减,不过,我治就行,你们治可就不行!当时真使我那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事实确如其所说,轮到先生的女大弟子我们那高年级的师姐时,却只能在家偷偷加些“激素”了。我那同学后来才明白,其实不孕、不育症的原因很多且复杂。他跟我说,心因性的尚可,果真是功能性或器质性的什么障碍和异常,老先生也难哦!

还有位先生更逗,有同学问手腕关节压碎了截肢后,针灸尚存肢体手阳明经的“曲池”穴,断端原同一条经络上的“合谷”穴位置上是否还有感觉?问的确实是深了一点。都不存在了,还有没有感觉?!我揣测那同学想问的是“经络断了之后能否接起来”?“经络的感觉是否由大脑支配”?或是“经络——大脑——经络是否能形成通路?当通路被切断之后短期内大脑是否还有记忆痕迹存在”?等等经络与神经、大脑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其实断的岂止是一条经络,手三阴三阳可整整有六条啊,还有与之紧密联系的“脏腑”呢!后来才知道那同学所问的,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人的一种“幻肢现象”,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控制断端的神经还在活动,所以产生幻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慢慢消失。

先生完全可以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笑置之;或者学一下爱因斯坦氏,就明说自己不懂,等我回去看书弄懂了之后再告诉你们;或者更髙明的做法是叫学生回去看看关于针灸学、经络学方面的教科书和著作,或者当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最为时髦的朝鲜人金凤汉先生的论著,弄清楚明白之后麻烦学生再告诉自己。想不到先生却在课堂上答非所问地说,“我劝同学们还是学一下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读书不要钻牛角尖!那我问问你们,你两只眼睛为什么长在前面而不长在后面呢?”弄得全班同学愕然!

其实,先生这个问题早在中学上生物课时,生物学教师就告诉过我们,这是人类的选择性所决定的,因为人要向前走而不是向后走,如果向后走自然就长在后面了。真想不到上了大学,先生还会问这个问题。同宿舍的几位同学回来之后彻亱不寐,有同学打趣地说,他怎么不问问我们为什么会有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扇耳朵?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巴呢?夫子言,君子有九思……,难道“疑思问”错了不是!那老外笛卡尔也说,只有经得起普遍怀疑的知识,才是真实而可靠的知识。心里嘀咕着这还能学下去?!后来,据说老先生很不髙兴,年级主任要班干部代表全班同学去向他赔礼道歉。“文革”中老先生为此还吃了不少苦头,级主任也连带遭罪,那已是后话。

我在这里绝无抵毁之意,只是想将那段求学经历如实地留下来。事实上,尽管这两位先生在我们读书时还算不上学校的“十大名老”,但我对他们还是非常敬重的。前面那位先生懂得名人、名医的效应,更懂得意识、情绪和精神对人体的反作用。后一位先生在当时学生心目中则是“国身治同”、“良相良医”的榜样,如果不是走得早,如今兴许也会成了“国医大师”。后来在大新县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他曾跟我们说过:我们有医得好的病,也有医不好的病;人家〔指西医〕有医不好的病,也有医得好的病。可见他知道中医、西医的局限性和医生个人的局限性。这些对我后来的中医生涯不无启迪,也就是这些问题促使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能治好什么病?是怎么治好的?希冀能寻找岀个中原因,不敢有半点懈怠与盲从。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可以说是我们那个时代大多数学子们求学的基本态度。大家一直是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一门自然科学来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何况当时是中、西医课程是齐头并进,同时开课,中、西医学之间不同的思维范式和行事方法难免不发生冲突和碰撞,擦出火花,自然会产生诸多问题来。同一病证,中、西医之间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和解释,而最终的判断只能看实践、看效果了。

何为大学?大学何为?在大家看来,髙等教育所培养的应当是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挑战知识、创造知识的人材,而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常惑常问”,不断地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中医藏象学说中说到肝,认为“肝开窍于目”、“肝主筋”、“肝藏魂”、“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华在爪”等等这些藏象相关、经络联系的表述,虽然在理论上说明了它们的固定联系,但是,这些联系的内容实质,如肝为什么能开窍于目,怎样开窍于目,治肝为什么能治愈眼病;怒又是如何伤了肝,怎样伤肝,……等等问题,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类推,则五脏六腑的表述亦然,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再如,五行学说将自然和人体内外无限复杂的联系简单地归结为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实物的“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关系,从方法论而言,这种比类取象的方法所能得到的推论,只能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难道说这就是对人体科学性的认识和解释?《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有“肝木太过”与“肝木不及”的不同,肝木太过,乘脾土之虚,木克土而使脾病,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可以理解;若肝木不及,脾土不虚反实,则肝木不但不会传脾土,脾土反而会反侮肝木而使肝木为病。还要不要实脾?实脾则脾土更实而反悔肝木更甚,使肝木更之为病。岂不成了“治一脏损一脏”、“治一经损一经”?以此推演下去,则其他五行所属脏腑、经络都一样。

在这种五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稳态平衡中,只要一行稍为失衡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可循环而为病!其实,失衡、异常是生命的常态而并非都是病态。那断肢残人,至少也断了手、足三阴三阳分别六条经络,是为异常,可曾影响了与其紧密相联的脏腑功能?不照样没事活得好好的吗!那雷锋叔叔就是一种异常,不过是异常的好,所以毛老人家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向他学习。

又如,《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所说的“鸡矢醴”〔用鸡屎泡酒做药用〕,真能治鼓胀?一剂知,二剂已?还有所谓“裤裆灰散”、“人中黄”、“人中白”、“粪清”、“金汁”等等什么呢!〔男人或女人内裤裤裆部分剪下烧灰、人的屎尿都可用作做药治病〕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是按照“非人”长桑君的传授用“上池水”服其“禁方”“怀中药”三十天,就能看得见墙垣另一边的人,凭这神力看病,能尽见五脏症结,为什么扁鹊却“特以诊脉为名耳”?以诊脉为名作幌子骗人!扁鹊真能“望而知之”犹如神仙?史载齐桓公、赵简子、虢太子、秦武王这些人时空相距四百余年,难道扁鹊是活了400多年的神仙? 仓公又真能如同相命先生般知晓他人的死法?据《华佗传》所记,华佗真能开腹剖肠?当时真有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吗?写《伤寒论》的张仲景到底是“留神医药”的医生还是“余宿尚方术”、“精究方术”的方士?〔见张仲景:《伤寒论序》〕。经络又是怎样发现的?是“内景返观”吗?确有其事?〔见李时珍:《奇经八脉考》〕……。那《抱朴子·至理篇》中所罗列的“越人救虢太子於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开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等事,连作者葛洪都认为“此医家之薄技,犹能若是,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都是假设,不能当真!

整天不厌其烦地在这些近乎神话般的故事中兜圈子,既无观察依据,更无实验证据,值吗?难道仅听其言,就信其行?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应当信以为真!

何者已知?如何得知?知识何用?用之如何?所学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几乎完全关注于“是什么?”,而关于“怎么样?”的论述则往往是想当然而被理想化了,至于“为什么?”则表述得非常简单和十分模糊,甚至根本缺乏表述并与前两者相对脱节。概念模糊不清、命题模棱两可、推理缺少逻辑,使人迷茫而终不得其解,犹如云山雾罩。

其实,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科学学说都是离不开概念的准确、推理的精确和逻辑的严密。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类追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准则,包括质疑、批判、否定、创新、诚实、尊重事实、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及对反对意见的宽容、甚至渴求。因此,科学应当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人类活动。

凡此种种,只要思考,问题所在,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糟粕”故然要去掉,“精华”也未必都是可取的好东西!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1〕我 的 困 惑-2

稀里糊涂混到快毕业,心想总得学点真本事吧!记得那年从太平到大新,从大新到茏名、荃名,从茏名、荃名到天等,从天等到东平,从东平到容县,再从容县到杨梅、黎村,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分别在县医院、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门办学、见习、实习。每到一处都是先到门诊,后到病房。时间最长、印象最深的是容县人民医院,先是在门诊部的中医科,后又到了住院部。住院病房里则是以西医〔严格的定义应当是“现代医学”,后文同〕为主,中医〔严格的定义应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后文同〕为辅,只是配合配合。一天,或两、三天看一次,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凭着那人类最为简单、一般的感觉刺激,去寻觅以往的记忆,取象比类一番,开个方而已,犹若蜻蜓点水。在诊疗的过程中,对同一病人带教的中医老师各人的理、法、方、药完全不同。使人感到中医无论是诊断或是治疗上都没有一个统一客观的标准,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有点随心所欲,如同“孩童辨日,如盘如汤”。相反,西医老师所教给的现代医学知识在这里一一得到验证。

不管你学习怎样努力用功,治好了就是辨证辨对了,学好了中医,治不好就是辨证没辨对,没学好中医。有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干脆不辨了,胡乱开个“心水”方子也能治好。到底是自已治好的,还是病人自愈的,或是用西药的缘故,没能弄个清楚明白,落得个“行时医师”的美名,自己也感到十分困惑。年青时确是心有不服,想找出个究竟。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不为怪了。兴许应了那句“医者,意也!”自己至今尚没搞清楚弄明白的老话吧。

现在看来,与其说中医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个人艺术更为确切。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对病人机体的反应以至对“病证”的认识及其防治实践,医生的主观体验可以占相当大的成份,望闻问切,四象而已。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对“病证”和“治则”的认识是大不一致的;就是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即使对“病证”和“治则”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处方用药上仍有较大的差别。似乎治疗效果和作用更多的是来源于施治者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辨证施治、处方用药的结果。而病人对疗效的认识更是跟着感觉走。医者也是在病人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后天稍好一点,大后天又差一点的回答中耐心地等待着,最后却是以病人不再来复诊为治愈标准。

倘若不能治好治愈者,医者多以时辰相背、没有缘分、药选不精、吃不禁忌乃至命中所定等等为托辞。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三十多年的中医职业生涯,使自己后来方才逐渐明白,医者的形象仪表、举止言行,药物的君、臣、佐、使结构及味数、价钱仰贵、稀少难找,乃至处方书写的字迹端庄、布局严谨与否等等对病人来说都是一副“良药”。

困惑,从学习中医的学生时代开始,到从事中医工作当上中医师、中医教师一直悬绕在心头。至今退休了,仍惑而不解、惑而求解,不断地求索。当中医师遇上的多是些小伤、小病,一些大伤、大病、急危重症自己确实也处理不了,连病家也都知道中医没多大能耐而会主动去找西医,真要找上门来的也多是西医认为没什么病或者已经没什么办法的绝症了。中医的疗效虽有一些,但多侧重于症状的缓解,且多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个案,不能举一反三,无法重复,疗效评价标准更是因人而异。情势紧急起来,人命关天,“传统”解决不了,只好求助于“现代”了,因而这“科班出身的中医”也就成了“三、四流的西医”。这还得感谢那些年县医院西医同事们的教导和帮助,以及病房、门诊、值班室的轮番磨练,由于有了西医的临床实践,因而对中医的偏狭就更生敏感。当中医教师就更不容易了,且不说自圆己说,课堂上讲着讲着,有时连自己也失去信心。说真的,至今我仍无法讲清楚“恶风”与“恶寒”的区别,不都是患者发烧時所出现“怕冷”的自我感觉嘛,还会起鸡皮疙瘩呢!

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些迷茫和焦虑了。心有迷茫可问谁?我将这些诉诸中学时代要好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们都说适当的困惑和焦虑兴许就是动力,会促使自己去作更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有位较为达观的老师说,其实,学术上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的一生来说,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倘能留下来也是一种财富,一种奉献。他还说,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髙致”!我的学生,后来成了我的学生们的师傅的阳波先生,就曾私下与其同学及弟子们说过,王老师思维严谨、逻辑性强,是学不好中医的。我自己也深感不是学中医的料子,没有“天地存乎一心”的内省和深沉,更无“面壁而坐”的定力与修行,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德性。想当年学有困难时,连梦里都希望有“非人”相助,传授“禁方”,赐饮“怀中药”、“上池水”,以求得道“知物”,是为“圣贤”、“良医”。有道是:“我读越人列传,心随桑子饮上池”!

后来由于相信“道在山林,学在民间”之说,曾寄希望于熟读《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民间中医”,因而演绎了一段“隐谦斋问道沙井”的故事来,成全了“沙井学派”后来的崛起。也曾寄希望于“中医现代化”,寄希望于“中医现代化”后所导致的“医学科学革命”以至于产生“科学革命”。希冀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将中医理论“翻译”出来。

其实,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就是一个“气”,只要把握“气”的本质、功能、作用及其运动形式和规律,捕捉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就算把握了中医。憧憬着如同“髙压氧仓”般的“平衡仓”出现,所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偏颇、升降出入异常的病人,只要进去出来就“平衡”了。损太过补不及,精足、气充、神全,一切疾病都会转好。可这“气”却是地地道道哲学意义上的“气”,怎么也看不见摸不着啊!

再后来,基于现实只好寄希望于“中西医结合”了。一位曾在县医院共过事的西医外科医生问说,兄弟,别瞎扯了,马褂套在西装上!“占星术”与“现代天文学”,“点金术”与“现代化学”能结合吗?其实,所谓“结合”,在我自己看来,就是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加上中医的辨证施治,或者西医的治疗。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一个一个病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什么病只能用西医治疗,什么病用中医治疗较好,什么病什么阶段用西医治疗好,什么阶段用中医治疗好,什么阶段相互配合治疗更好。这样做,由于诊断的明确,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治疗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是承认差异,寻求互补,而绝不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然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效果却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想不到后来竞成了不管什么病都是“中药”加“西药”了,既增加了病家负担,又浪费了医疗卫生资源,也看不出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中药”还是“西药”的疗效,成了“半吊子西医”,甚至最后完全西化了,使人更加茫然。

自己的心情正如余云岫老先生〔1879~1954〕当年所说:“当初我一意要入医学校去学医的时候,原是抱了一种极大的野心。我想中国的医学是数千年来相传的学问,历代名医很不少,历史和名人笔记里面所载的医话说得很有奇效,《内经》、《伤寒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籍也很多。我以为中国的医学是一定有研究的价值,一定有很好的成绩可以研究出来,并且研究这个学问一定是很有趣味的。谁想学了西医之后,再把中国医书翻开来读读,竟是大失所望,把我十年来痴心妄想要发现国粹的狂热,竟变成‘一片冰心在玉壶’”了。〔见余云岫:《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

往后也就逐渐明白了先生之所以提出“废医存药”的道理。

记得美国杰出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3〕在其1983年出版的《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下称刘易斯·托马斯的书〕一书中曾经对十九世纪前页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状况写到:“……探讨医学的历史并不怎么让人愉快。……医学的起源……是和纯粹的猜测和最为粗陋的经验主义相依相傍的。在人类的活动中,真难料想还有比它更不科学的行当。实际上,凡是想得出可能用来治病的东西,不在此时就在彼时已经用过了;而且一经试用,便持续使用几十年、几百年才把它放弃。回顾起来,在人类的实验之中,它真是属于最为儿戏、最不负责的实验,完全依靠先试试然后看看错不错的办法,而结果常常是总是出错。放血,导泻,拔火罐,服用各种植物的浸剂、金属的溶液、想得出的各种膳食,包括完全禁食,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根据对病因的一些荒诞绝伦的想象,完全是空想虚构。这就是略多于一百年前医学的遗产。医学……能延续如此之长的时间,侥幸获取去如此之多,但却遭到如此之少的谴责,这真是不可思议。……蒙田……前几百年就严厉地论说了医生给人造成的疾病。可是大多数的人却坚信医药的神奇魔力,耐心地忍受着它。……”。

作者虽说是在述说自己行业过去的历史和状况,美国或世界的医学史,但他所描绘的史实似乎与我们的国情,与我们现在所学习和工作的内容似乎完全一模一样哦!〔京且〕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2〕中 医 是 一 门 自 然 哲 学
[原创 2010-11-11 16:26:59] 字号:大 中 小

在困惑、迷茫和焦虑之中,想到中学时代同学们关于“天狗食月”的讨论。这是古人对产生“月蚀”这一天文现象的一种神话般的解释,但古人始终不明了“月蚀”的真实原因。有同学说“天狗”食也好,“天猫”食也行,“天老鼠”食也罢……总之月亮不见了,被食掉了,你能说它不对?也有同学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一种“无知”;还有同学认为如果没有当初这种神话般的解释就不会有现在“科学”的认知;更有同学认为这就是古代的所谓“格致知物”。大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数学老师说,这些都不是科学的解释,总之,似是而非,朦朦胧胧,是一种猜测,一种臆想。物理老师寻思着说,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自然哲学”式的解释。

什么是“自然哲学”?后来查了《辞海》和《哲学小词典》才知道:自然哲学一般是指产生于远古时期,到十七至十九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把各门自然科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而建立的一种自然体系的学说,“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自然科学当时还处在发育阶段,还不能比较完善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界中诸多现象和过程及其客观联系。在那个时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混为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当时一些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不乏玄学家〕就企图借助于已有的认识和知识,借助于宗教、借助于哲学〔玄学〕的抽象思辨,从而构建起解释自然界的学说。是一种所谓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科学之科学”,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思辨解释。

把“自然哲学”推进到真正系统化阶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而最后完成者是G·黑格尔。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批判“自然哲学”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同时他也客观地评价了“自然哲学”,指出它曾“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恩格斯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在自然科学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许多自然领域内还存在着不少尚未认识的空白区的情况下,“自然哲学”借助于用理想的、想象的联系来代替尚未认识的过程的真实联系,用某些推理来代替所欠缺的事实和过程,用联想来填补实际上的空白。这种作法和努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也抒发了许多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不少未来的科学发现,但同时也有着不少的谬误。在当时科学水平并不髙的情况下,要解释自然界不能不如此。

但是,今天当科学长足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本身的联系已经能比较滿意地说明自然界的时候,特别是坚实地建筑在近、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可以更完善地从总体上说明并指导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自然哲学”也就日益沉寂成为过时的东西而逐步消亡了。

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在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上,通读过“四大经典”的人们都知道,除《神农本草经》讲的是365种药物之外,《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都是研究和发挥《黄帝内经》的。因此,《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作中医理论的渊薮,研究中医的人们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究其源头则应当追溯到伏羲创“易”,开启华夏文明了。

《黄帝内经》把“人”摆在天地之间,放在太阳、月亮,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之间,即古人所说的“三才”“七政”这么一个宇宙背景上来进行讨论和阐述。在中国近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可以说前半段是在没有文字的漫长黑夜中渡过的,远古先民们面对并传习着一本建立在宇宙背景上描述日月、星辰、昼夜、气象、季节、天文、地理等等自然景象周而复始变化万千的自然之书——“无字天书”。通过“阅读”这本“无字天书”,开启创造性思维。

先是伏羲创“易”,在古老的《易经系辞》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易学就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以阴阳、八卦、演易为基础建立了可以认识自然、模拟自然、利用自然的易学系统。伏羲易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是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的工具。继而《连山易》、《归藏易》,再到《周易》,这些易,都是在伏羲易的基本原理之上慢慢演化而来,虽说它们都是古代占卜预测之书,但也都是不同自然条件和历史时期对大自然的认识。紧接着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其中尤其是“阴阳”概念的产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以阴阳思想为指导。至于五行虽初见于《尚书·甘誓》,次为《尚书·洪范》,说的是五种物质各自的特征与属性和五种行事活动与管理等等,但最终形成天道运行、人世变迁、王朝更替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理论则是汉代邹衍、董仲舒、刘向父子等士大夫和方士化了的儒生们满脑子阴阳消息、五行生胜、五德终始、转移符应、相次用事、隨方面为服的事。修炼内丹、服食外丹、弄采补及精通符箓方术等等,则是从秦始皇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开始到汉、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道士们的风采了。到了宋代易学更加兴盛,陈搏老祖、周敦颐及其后的“程朱理学”将对阴阳五行之道的探究更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髙峰。阴阳五行学说试图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不仅建立了自然界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还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组成联系。不仅试图说明各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还试图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总的联系乃至人身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它想实现的目标可谓宏伟无比。但它的实践经验基础却显得十分之薄弱。

易学系统中的易辞虽说很少谈及阴阳,但其卦象的推演却呈现了阴阳的变化。易学系统其最核心内容和智慧应是自然,即世界的本然,就是要随世间万事万物的演变而顺其自然,但顺其自然绝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在掌握和领悟所谓的事物运行规律基础上,对事物的孕育、发展、成长、衰亡予以预测,找出和选择事物所谓的最佳存在方式。《易经》所有的占卜与预测之事旨在教人看清形势,并提供出所谓建言、思路,能否做到,关键还在于人的修行。

随着演易,先后产生了气、道、阴阳、五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先后天八卦、六十四卦、阳爻、阴爻、三百八十四爻、九宫、河图、洛书、太极图、无极图、术数、三阴、三阳、天干、地支、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五运六气、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客主加临、主客相得、气立、神机、算法、占候、易占、六壬、杂占、堪嶼、命相、遁甲、杂术、阴阳五行术、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六气、六淫、七情,等等一系列概念和理论。

《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又根据“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的观念,将这些概念和理论与从人身体上所感觉到的东西相类比而构建成所谓“中医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用以描述人的生命现象,预测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解释人的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转归,用于人的养生保健、避凶趋吉、防病祛病。把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与这人世间、自然界乃至国家、家庭、个人等等所谓的规律和复杂现象都混为一谈,形成了所谓“国身治同”的理论,进一步就推衍为“良相良医”了,以致于将诊治疾病的医事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

《黄帝内经》将人体比附为一小宇宙,将五脏六腑与行星、季节、山川、甚至官职一一对应。因此它对生命现象、对“人”、对“人的疾病”的认识只能囿于古人当时对自然界,即对“天之气”、对“地之形”的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认知。用“已知”的“天”、“地”来解释“未知”的“人体”,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和相互联系推知隐藏未明的人体的“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高保衡、林亿等人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指出的:“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古圣先贤们对生命的认知是先叩问自然、认识自然,同时又以对自然的认知类比于人及其疾病,从而关注人的生命。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2〕中 医 是 一 门 自 然 哲 学
[原创 2010-11-11 16:26:59] 字号:大 中 小

在困惑、迷茫和焦虑之中,想到中学时代同学们关于“天狗食月”的讨论。这是古人对产生“月蚀”这一天文现象的一种神话般的解释,但古人始终不明了“月蚀”的真实原因。有同学说“天狗”食也好,“天猫”食也行,“天老鼠”食也罢……总之月亮不见了,被食掉了,你能说它不对?也有同学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一种“无知”;还有同学认为如果没有当初这种神话般的解释就不会有现在“科学”的认知;更有同学认为这就是古代的所谓“格致知物”。大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数学老师说,这些都不是科学的解释,总之,似是而非,朦朦胧胧,是一种猜测,一种臆想。物理老师寻思着说,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自然哲学”式的解释。

什么是“自然哲学”?后来查了《辞海》和《哲学小词典》才知道:自然哲学一般是指产生于远古时期,到十七至十九世纪初叶发展起来的,把各门自然科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而建立的一种自然体系的学说,“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自然科学当时还处在发育阶段,还不能比较完善地、科学地解释自然界中诸多现象和过程及其客观联系。在那个时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混为一体,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因此,当时一些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不乏玄学家〕就企图借助于已有的认识和知识,借助于宗教、借助于哲学〔玄学〕的抽象思辨,从而构建起解释自然界的学说。是一种所谓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科学之科学”,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作思辨解释。

把“自然哲学”推进到真正系统化阶段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而最后完成者是G·黑格尔。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批判“自然哲学”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同时他也客观地评价了“自然哲学”,指出它曾“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恩格斯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在自然科学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在许多自然领域内还存在着不少尚未认识的空白区的情况下,“自然哲学”借助于用理想的、想象的联系来代替尚未认识的过程的真实联系,用某些推理来代替所欠缺的事实和过程,用联想来填补实际上的空白。这种作法和努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也抒发了许多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不少未来的科学发现,但同时也有着不少的谬误。在当时科学水平并不髙的情况下,要解释自然界不能不如此。

但是,今天当科学长足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本身的联系已经能比较滿意地说明自然界的时候,特别是坚实地建筑在近、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已经可以更完善地从总体上说明并指导人们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自然哲学”也就日益沉寂成为过时的东西而逐步消亡了。

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在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上,通读过“四大经典”的人们都知道,除《神农本草经》讲的是365种药物之外,《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都是研究和发挥《黄帝内经》的。因此,《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作中医理论的渊薮,研究中医的人们都非常重视《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究其源头则应当追溯到伏羲创“易”,开启华夏文明了。

《黄帝内经》把“人”摆在天地之间,放在太阳、月亮,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之间,即古人所说的“三才”“七政”这么一个宇宙背景上来进行讨论和阐述。在中国近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可以说前半段是在没有文字的漫长黑夜中渡过的,远古先民们面对并传习着一本建立在宇宙背景上描述日月、星辰、昼夜、气象、季节、天文、地理等等自然景象周而复始变化万千的自然之书——“无字天书”。通过“阅读”这本“无字天书”,开启创造性思维。

先是伏羲创“易”,在古老的《易经系辞》有这样一段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易学就是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以阴阳、八卦、演易为基础建立了可以认识自然、模拟自然、利用自然的易学系统。伏羲易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系统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是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的工具。继而《连山易》、《归藏易》,再到《周易》,这些易,都是在伏羲易的基本原理之上慢慢演化而来,虽说它们都是古代占卜预测之书,但也都是不同自然条件和历史时期对大自然的认识。紧接着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其中尤其是“阴阳”概念的产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以阴阳思想为指导。至于五行虽初见于《尚书·甘誓》,次为《尚书·洪范》,说的是五种物质各自的特征与属性和五种行事活动与管理等等,但最终形成天道运行、人世变迁、王朝更替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理论则是汉代邹衍、董仲舒、刘向父子等士大夫和方士化了的儒生们满脑子阴阳消息、五行生胜、五德终始、转移符应、相次用事、隨方面为服的事。修炼内丹、服食外丹、弄采补及精通符箓方术等等,则是从秦始皇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开始到汉、魏、晋、南北朝乃至唐、宋时期道士们的风采了。到了宋代易学更加兴盛,陈搏老祖、周敦颐及其后的“程朱理学”将对阴阳五行之道的探究更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髙峰。阴阳五行学说试图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不仅建立了自然界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还建立了人类社会的组成联系。不仅试图说明各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还试图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总的联系乃至人身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它想实现的目标可谓宏伟无比。但它的实践经验基础却显得十分之薄弱。

易学系统中的易辞虽说很少谈及阴阳,但其卦象的推演却呈现了阴阳的变化。易学系统其最核心内容和智慧应是自然,即世界的本然,就是要随世间万事万物的演变而顺其自然,但顺其自然绝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在掌握和领悟所谓的事物运行规律基础上,对事物的孕育、发展、成长、衰亡予以预测,找出和选择事物所谓的最佳存在方式。《易经》所有的占卜与预测之事旨在教人看清形势,并提供出所谓建言、思路,能否做到,关键还在于人的修行。

随着演易,先后产生了气、道、阴阳、五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先后天八卦、六十四卦、阳爻、阴爻、三百八十四爻、九宫、河图、洛书、太极图、无极图、术数、三阴、三阳、天干、地支、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五运六气、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客主加临、主客相得、气立、神机、算法、占候、易占、六壬、杂占、堪嶼、命相、遁甲、杂术、阴阳五行术、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六气、六淫、七情,等等一系列概念和理论。

《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又根据“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的观念,将这些概念和理论与从人身体上所感觉到的东西相类比而构建成所谓“中医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用以描述人的生命现象,预测个人命运的吉凶祸福,解释人的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转归,用于人的养生保健、避凶趋吉、防病祛病。把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与这人世间、自然界乃至国家、家庭、个人等等所谓的规律和复杂现象都混为一谈,形成了所谓“国身治同”的理论,进一步就推衍为“良相良医”了,以致于将诊治疾病的医事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

《黄帝内经》将人体比附为一小宇宙,将五脏六腑与行星、季节、山川、甚至官职一一对应。因此它对生命现象、对“人”、对“人的疾病”的认识只能囿于古人当时对自然界,即对“天之气”、对“地之形”的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认知。用“已知”的“天”、“地”来解释“未知”的“人体”,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和相互联系推知隐藏未明的人体的“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的“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天地相参”、“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高保衡、林亿等人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指出的:“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古圣先贤们对生命的认知是先叩问自然、认识自然,同时又以对自然的认知类比于人及其疾病,从而关注人的生命。

按清朝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经学”为首,从六经、五经到十三经的儒家经典为主,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史学”是以廿四史为主的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学”即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学”泛指所有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中医属于“子学”范畴中众多类的一类,医家类。《黄帝内经》是医家类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中医理论的经典,更是一部养生学的经典。虽然也讲了“怎样看病、治病”,例如对疾病症侯表现的描述,又如此前的占卜、画符、祝由、堪嶼等巫术,及书中所载的导引、吐纳、按矫、砭石、刺灸、房中和食物、药物的四气、五味、“十三方”〔《黄帝内经》全书中只有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乌鲗骨藘茹丸、兰草汤、豕膏、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膏法、寒痹熨法、小金丹等十三条治病处方〕等等为数不多的治病方法。但似乎讲得更多的是“怎样不得病”,是在“经学”、“史学”的指导下,教导人们如何“避凶趋吉”,寻找所谓最佳的生存方式,讲的是所谓生存智慧!即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只有精、气、神充盈,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只要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的养生之道。

从历史和内容上看,中医理论及其养生学的观点基本上是源自于《周易》的“阴阳学说”和《老子》的道家“抱朴守一、无为自然”思想,可见易、道、医三者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06: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2〕中 医 是 一 门 自 然 哲 学-2


要学医,当然要读医家类的书,然而,《黄帝内经》所涉及的远不止于所谓医学,它还吸收了我国古圣先贤们当时对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物候、生态以及社会、哲学等诸多学科的认知和研究成果,所谓医、卜、星、相,乃至“三教九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仁、五德、六读书、七工、八技、九盘算等等人世间的事无不包罗其中,真可谓集大成也。因此要精通中医,只读医家类的书籍是不够的,还应当博览旁通其它各类,不仅要精通《周易》、《老子》、《黄帝内经》的内容,还应博览庞大的“子学”书籍,诸子百家,尤其是医家类、道家类、术数类、天文算法类的书籍。汉以来的儒、释、道三家,养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还要修持“气功”、特异功能,气功、特异功能与中医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因为“气”与“气化”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气功实践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源泉,而且是中医临床的基础与精华。《黄帝内经》把“养身”、“治神”、“守神”等气功内容放在了高明医生必备条件之首。昔日之中医大师如扁鹊、华佗、张仲景、陶弘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都精通气功、修持内丹、炼制外丹,並通过气功、修炼内丹、服食外丹来激发、强化人体内在潜力,以获得异乎常人的智能。从而达到“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神通、漏尽通”的“六通境界”,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即六根清静之潜能可以互相渗透乃至相互为用的“六根互用”和诊察“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的“内景返观”等等“练气化神,入神出化”的特异功能境界,因而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可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名医诸宿,鲜有娴于此道者,只能望尘莫及了!

《黄帝内经》较为详细地用当时的所谓理论描述了人体的生命现象、经络脏腑的联系和功能,论述了所谓“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致病原因、临床证候表现以及一些简单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养生方面不乏哲理性的告诫,自成一体系。也正是如此,故其较之世界上其它古文明所产生的医学更具生命力。

中医学虽然包涵着一个巨大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承认现象、重视现象,对现象的“观察”虽然比较仔细,但仅仅停留在“象”的表面,而不往“深”里去,它的“假说”则多是想当然和自以为是的所谓实践经验,它的“验证”则做得非常之粗陋和浅薄。它的整个体系不少方面还是建立在“类比推理”之上的,致病原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法与效果,都未能得到充分的科学验证。其整个理论体系是直观人体、人天关系以及理想联系所构筑而成,还包括有不少猜测、臆想的东西,甚至有的还与鬼神迷信混杂在一起。概念不明晰、理论不精确、名词术语多义性突出、内容交叉、分类模糊、层次界限不明了……。所以,它毕竟是当时的认知水平,运用的是所谓整体性、直观性的古代哲学思辨方法而缺少分析性、综合性和解剖性、还原性的科学实验方法,不能不带一定的朴素性和猜测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记载、归纳和总结。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显得有些粗浅、笼统和不清晰了。虽然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它毕竟不懂得人体结构、生理机能、代谢过程,更不能科学地、准确地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

总之,设想太过而求证不足,辨证太多而实证不够。更何况自古以来人们进行真理性判断的方法极其落后,实验科学和逻辑推理至今还不发达,“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甚少,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远没达到自觉自醒的水平。

毫无疑问,中医理论具有自然哲学的特征和性质,中医是华夏民族古老的一门自然哲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看过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所写的有关中医、气功、特异功能以及人体科学方面的文章,先生也认为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不过他所说的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曾说过:“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但是这部分‘自然哲学’却万万不能让它消亡,因为现在还没有代替它的科学理论,中医现代化还没有实现”。 1984年6月12日,他在给湖南医学院黄建平先生的复信中指出:“什么是自然哲学?什么是自然科学?我以为凡不是自然科学的、从经验概括起来的理论,都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必然包括一些猜测、臆想的东西。那么,什么叫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学问是:一方面研究一种对象的学问,但一方面又和全部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如现代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电子学、机械学、水力学、海洋学、气象学等等,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见黄建平:《祖国医学方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钱老在给山东中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祝世纳讲师的回信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医学是“前科学”,即待进入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不能纳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是很多很多的,一切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即经过整理的材料,都属于这一大类。〔见:《钱学森同志谈中医学的科学水平及其发展》,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十卷第一期〕

但是,无论如何“经典”,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医学家等等古圣先贤们只是凭自己个人的感觉来感知这个世界,是用各自不同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用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用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来解释生命现象。这种个人的认识、实践与经验,由于时间、地点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能得出“灼见真知”。其对世界、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等等往往可以提出好些不同的解释,而且看似都有道理,能够自园其说,甚至说得神乎其神。到底哪一种解释、哪一套体系是正确的呢?人们只能在各自的说法上争来辩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直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经过漫长地摸索,人们逐渐发明了“观察——假说——验证”的方法,以及后来成为现代科学发展依靠的两个基础,即实证方法和形式逻辑体系,才解决了这些纷争。通过观察,提出假说,然后用科学实验方法和形式逻辑体系来验证假说。一旦实证方法确立起来,也符合了逻辑检验,假说就得到了科学验证,自然哲学就变成了大家所公认的自然科学。否则就得抛弃,或者重新再来。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扬弃,不断地求索,不断地进取。

既然自然哲学最终不能不为自然科学所淘汰和替代,那么,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中医学也必然同样会被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所取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中医理论是一门自然哲学,它包括了很多猜想的东西,不是科学,但它还不会很快就消亡,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尚未能完全征服人类所有的疾病,人类的探索将永无止境,所以它还会伴随现代医学共存下去,只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不断地发展而逐渐式微,逐步边沿化,最终消亡。〔京且〕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3〕中 医 的 本 质
[原创 2010-11-11 16:31:44] 字号:大 中 小

中医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钱学森先生所提出来的。钱老所谈论的本质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医理论”的形成以及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诊治过程。

钱老对中医理论曾做过一番认真地研究,至今可以查找到钱老的文章、书信、谈话记录共223篇,其中与中医和人体科学有关的就有31篇之多,顺带谈到中医的就更多了。他认为中医理论有着极其珍贵而丰富的内容,一再强调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理论三者是一整体,应结合进行研究。他多次撰文希望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並以此从人天观、系统论、气功、特异功能等方面对中医理论作现代总结阐述,创立中医唯象科学,人体科学,以促进和实现中医现代化。

他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题为《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的发言中说道“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很多东西,其中有些东西还没有进到科学的结构里面去,是经验。比如,现在爭议很多的中医是不是科学?……我想,问题的症结是,中医不是现代科学,是经验。中医治病确实有疗效,但是怎么回事,恐怕老中医自己也说不清楚,中医书上也说不清楚。我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说明,中医上的东西是知识,但不是科学。”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中分析中医不景气问题的症结时曾说到:“祖国几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从前毛主席、周总理都指出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国家的方针又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条途径并行,连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都规定要发展传统医学,可是实际上中医仍然频临消亡的危险!问题的症结大概是: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怎么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呢?是科学,那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说到做到。而一个中医学生学了中医理论只是学了个引子,不能独立看病,还得老中医当老师来带,带一年不行,带两年也许还不行,三年、四年才慢慢行了,一直等到有了多年的临床体会,才能成良医。”

紧接着他又就中医的本质问题说到:“现在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中医的本质。我在这里要引用河北大学袁鸿寿教授介绍的台湾己故黄亮先生的话:‘西医有见于身体内在的变化,不能概以研究物质之方法,于是建立身心医学,然其注意范围祗及情绪,似嫌稍狭,进度甚少’。‘我们对于以感觉研究神经之活动有长期之经验或论著,我们皆信任其为真,而西医则不敢遽信’。‘中医以感觉测定病源、病状与药效的方法有多种。我大胆提出以感觉为研究之法,因外面表见之神经活动,舍感觉外,无法了解’。‘袁教授还说黄先生提出三种情形。1、普通一般之感觉;2、利用睡眠之感觉;3、利用特殊运动如气功所得之感觉’。”

钱老接着又说:“是的,中医利用感觉,因为在中医创立的年代,没有探测活着机体的科学仪器,根本无其它办法。有了感觉,中医还得进一步把它组合成体系,才能形成理论。如何组合呢?这时中医的创造者不得不借助于类比,即把感觉的内容一对一地类比于人们可以从自然界观察到的东西,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四时寒暑,昼夜交替等,这就是中医的‘人与天地相应’,再进一步就演化成规律性的‘医易相通’” 。

仔细研究这几段文字,可见钱老认为“中医不是现代科学”只是“经验”、“知识”。它的本质是:“感觉”加“类比”的推理。原来,我们一向视之为经验医学的“中医理论”、“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并不是临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而是利用普通一般之“感觉”,利用睡眠之“感觉”和利用特殊运动如气功、特异功能等所得之“感觉”,再加上“类比”和“比附”的产物。是中医理论创造者们借助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运用“取象比类”的“类比”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人体所“感觉”到的东西,是在做古老的所谓“思想实验”,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辨方法所创造的“理论”,是一种“取类比象”“类比推理”的古老原始的认知方法。其虽说是实践经验,但其实践经验的基础却薄弱得十分可怜。

由此可见,人们试图根据“中医理论”,去寻找和证明中医所谓“脏腑”、“经络”等等概念的客观存在、实质联系和功能,只能是徒劳!

钱老所谓中医的“人与天地相应”及规律性的“医易相通”,则是先有“天”、“地”,先有“阴”、“阳”,先有“易”的“槪念”和“理论”,才从“天”、“地”,从“阴”、“阳”,从“易”推导出对“人的生命”、对“人的疾病”的认识,因而“天”变、“地”变,“阴”变、“阳”变,“人”即“病”,“易”演,“病”亦“变”。

所谓“人与天地相应”最初虽由庄子所阐述,但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等士大夫们发展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医学上的“天人合一”,本意是想用“已知”的天来解释“未知”的人体,即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和相互联系推知隐藏未明的人体的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和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在其《天论》一文中有力地驳斥了“天人合一”和“因循自然”的传统天道观,明确提出“天行有常”,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是按固有的次序运动和变化的。明确地提出了“明天人之分”;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等等。认为天不能主宰人类,人类也不能把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

所以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未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未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也不可能使人生病。

所谓规律性的“医易相通”中,“医”是什么?“易”又是什么?“易”就是变,就是要跟自然密切地结合,随自然之变而变。与之“相通”的医学难道不应随历史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吗?!

而如今能夠将“人与天地相应”,“医易相通”等理论串起来形成系统架构並付诸运用的唯“五运六气”了。就六十甲子流年推算的“五运六气”理论而言,则中医更确切的说是在“算病”而非“看病”,是根据人的年庚八字,五运六气,推算流年运气,以推测人之疾病。

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岐伯答黄帝所问曰:“先立其年以明之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气,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因而根据每年五运六气的演变,推算出疾病的发病時间、易感人群、症侯表现、治疗用药、药之性味乃至药物配备等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和模式。所以推衍出“每至辰、戌之年初之气、卯、酉之年二之气、寅、申之年初之气、丑、末之年二之气、子、午之年五之气、巳、亥之年终之气都会有温病、疫病发生。”即“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而在治疗方面,甚至按照“五运六气”选药的模式,根据药物的性、味,胪列方药,把甲子一周六十年的处方都开了出来。

这种将“五运相袭”、“六气复始”、“周而如环”的循环无端、亳无发展的认识视为千年不易的至理,完全是古老的“天命论”和“决定论”。

就连古人都表示质疑,认为:岂可胶于一定,不足为凭,无益于医。可惜的是《黄帝内经》将甲子一周六十年的“处方”湮轶,世人己不得而知,不亦悲乎!否则留传至今,则天下人都可试着套着使用,人人都可为中医矣。

清人张飞畴在《伤寒兼证析义·运气》中认为:“四序有非時之化,百步之内,睛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司天运气论》中也说:“当時圣人不过言天地之气运行旋转如此耳,至于人之得病,则岂能一一与之尽合,一岁之中不许有一人生它病乎”。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4〕中 医 的 位 置
[原创 2010-11-11 16:39:56] 字号:大 中 小

1693年,当西方传教士用“金鸡纳树皮粉”给康熙帝治好“疟疾”时,在此之前皇上不是不给御医们机会,而是御医们在皇上龙体欠安、“打摆子”的时候束手无策,表现甚差。“伤于暑,秋为痎疟”的古训没用了,治少阳病“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也不能主之。没了“阴阳五行”的说教,也没那“八纲辨证”的繁杂,更无所谓“三部九候”,单边手两百一十六种脉象,左右双手四百三十二种脉象之虚玄,只剩下“有是症用是药”的简单明了。不管是恶性疟、间日疟或三日疟都是小小的疟原虫在作怪,只是御医们不知道。只好将“御医”的位子让给了洋人,洋人做了中国皇帝的“御医”。

有人说,只要皇上患的不是“恶性疟”,御医们还是大有机会的,都怪他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广西龙州地区的庶民百姓还知道用“赶鸡鬼”的土办法来治疗“打摆子”呢!只是汗出之后,“烧”虽暂时可退,“疟疾”却不能断根。可惜康熙帝到底患的是什么“疟”?如今已无法考证。也有人说,康熙爷倘使病在今日就好了,咱有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再也不会受洋人那鸟气!可此之“青蒿素”已非彼之“青蒿”也。而WHO已经发现,“青蒿素”用于抗疟容易导致疟原虫的耐药性,目前已被禁止单方使用。殊不知,如今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正在非洲进行最大规模的“疟疾疫苗”临床实验了!


现代医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学问,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切都得看效果,而科学医学的效果不凭口说,是需要“验证”和“实证”的。效果就是实力,就是位置。中医如今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所占的位置到底如何?倒是我们应当去认真考虑考虑的了。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医学尚未进入中国时,中医占主要位置,是主流医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但不得不承认这种保障是低水平的,这是因为在全国人民靠中医活命的時候,人均寿命很低而病死率却很髙。直到解放初期人均寿命也仅35岁左右,还不到如今人均寿命的一半。当然,人的寿命与生活水准、精良的医疗技术,以及身体先天的遗传素质等等,都是有着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西方医学逐渐进入,西方医学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从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发展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就像中国传统的土枪土炮抵挡不住西方的“船坚炮利”一样,自从西方的“船坚炮利”破了中国的“龙门阵”以后,中医在与西医的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西医在中国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占了主要位置,成为了主流医学。西医在疾病的治疗上虽然尚未尽人意,但诊断上还是可以逐步明确的,而中医却逐渐变成了次要了,这就是当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

如今到中医门诊就诊的病人可以说85%以上都会说西医诊断我是什么什么病,现在正在服用什么什么药;或者说西医说我没病,没什么药可用;或者说是西医没法子叫我找中医看看兴许有些办法。我想试试,食些中药调理调理,补一补,清一清什么的。而在中医病房住院的病人也都是以现代医学诊治为主,实际上中医只不过是点缀点缀而已,是“西医治病,中医收功”!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30日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接受纯中医诊疗的人数只占就诊人数的3%。记得当年听重庆中医研究所所长黄星垣教授讲课时,先生曾悲叹中医只剩下“病毒”这一块阵地了!近年来,又退到了“养生”“治未病”,“按摩”“洗脚沐足”的地步,实属中医之无奈!也是为中医“正本清源”,还了其“本来面目”。

心理医师周正说,WHO认为现代医疗技术只能治疗8%的疾病,此话当真?可一直没法查个出处佐证。最近,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栏节目中,当代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央保健局高级顾问的陆广莘教授也说,“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占多少,只有8%,比六分之一还少,六分之一是16.6%,它只有8%”。我估摸这陆教授所言也可能是由此而来,时下的专家、教授们所论所说,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哦!但只稍看看每年卫生部“年报”中所公布的具体数据,就不会相信此话。如果确有其事,我琢磨也是指病种所言而非病人,可千万别小看这8%的病种,这些疾病可是人类发病率最髙的多发病、常见病,其患病人数绝对是最多的,而非仅占8%而已。

应该说,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在治疗所谓8%病种的疾病中功不可抹!其功可归纳有三:一是预防疫苗注射,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如流感,麻疹,天花,脑炎,脊髓灰质炎……;二是抗生素的发现,许多急性炎症性疾病、外伤感染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三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开展,抢救了不少频临死亡的急危重症病人。许多昔日束手无策的疾病,如今有了预防、治愈和缓解的方法。

如果这8%的数字真是WHO所说,则WHO也告诉了人们,还有大约92%病种的疾病是不用治或治不了的。

其实,人类大约有60-70%的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即疾病本身的自限性。这是因为首先人类具有大自然赐予的抗病力,即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明的人体免疫功能与修复功能。其次人体还具有自我生理、心理调节功能,由于人是有语言和思维的能力,因此这种调节很容易被暗示,相当多的患者无器质性疾病,但感到身体不适和痛苦,暗示疗法则是治疗功能性疾病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也许这才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生物学原因,否则也就无法说明世界上没有中医中药的其他民族和地域何以得到繁衍生存和保留下来了!

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书中曾说到:“……到十九世纪初叶,医学界有些先进人物认识到当时所有的那些治疗措施实际上大都没有效用;有少数勇敢的医生提出,几乎大多数的治疗措施实际上造成的伤害多于起到的好处。此时,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一些疾病会‘不治自愈’,而且可以说有它自己的‘自然过程’。今天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发现的重要意义和它对医疗实践的影响。自古以来医学就有根深的习惯概念,认为什么都需要用点什么处理一下;大家都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给予治疗,否则病人就会死亡”。他还说到:“1896年哈佛的克拉克教授……论及他认为过去五十年来医学科学中重大的成就,其中就包括通过研究证明了伤寒和班疹伤寒的病人可以不治自行痊愈,而且比用当时流行的一些罨剂、重金属或希奇古怪的草药去治疗还要好许多。……。此外,这时开始出现了一种新型但不那么雄心勃勃、光彩夺目的治疗方法,即所谓‘支持疗法’。它大部分是些普普通通的常识:仔细护理,适当的卧床休息,适当的饮食,而不使用时兴的灵丹妙药。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然力量到时候会使情况有个使人滿意的结局。……”。

人类在与自身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往往会犯“唯武器论”的错误,只注重药物,而忘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争取病人的配合,忘了希玻克拉底的教导:“医生神圣的天职在于唤醒患者的自愈力”,“人类最好的医生是人的本能……”。更忘了致病因素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忘了环境、致病原因、病人、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和药物之间的互动。一名优秀的医师不仅在于其能创造“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奇迹,更在于其能否判断疾病的目前尚“不能治愈”或“不治自愈”。“不治自愈”,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鸡叫天也亮,鸡不叫天也亮”的事实所在。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3〕中 医 的 本 质-2

即便在《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中也一再谆谆告诫,认为运气之说不能机械运用。《六元正纪大论》说:“行有顺逆,至有迟速,……至髙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查之”。《五常政大论》说:“地有髙下,气有温凉,髙者气寒,下者气热”。《至真要大论》也说:“時有常位,而气无必也”。《气交变大论》更明确地提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倘若这“理论”不能“必应于人”,“必验于今”,“必彰于物”,不能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又有何用?!

人们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肉体感官的感觉”所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来感知世界的。人类的认识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概念、思维等等不同层面的意识活动,人对外界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最单纯的刺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受外界刺激环境的强度、对比、反复、整合等等因素所制约。由于个人动机、经验、偏见和生理条件的不同,“感觉”还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千差万别。人的感官系统可以说是人本身最灵敏的“仪器”,但这些“仪器”都是主观的。中医所谓“望闻问切”的感觉可以说十分复杂,其既可非常细腻而精确,又可十分粗陋而模糊,有人敏锐,有人迟钝,某人嗅觉特灵,视觉甚差,而某人视觉特灵,嗅觉却甚差。尽管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但个体“认知世界”的内容和标准却因时代和每一个人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个体的“认知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感觉”在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主观认识层次中是最低层面的认知,这三个层次标志着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才能形成文明最后和最髙的产物。人类认知的最低级阶段是“感觉”,次一阶段是“经验”,然后是“技术”,最后才能上升为“理论”,“理论”是否“科学”还需通过严格反复地“验证”。“感觉”也是一门功课,需要培养、修持才能成长、提髙,因而中医有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神、圣、工、巧”之不同,又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别。

“望闻问切”的“感觉”是否敏锐,是否准确,还需找出“证据链”加以证实。“辨证论治”的“类比”虽然可以相对固定,但都是想当然而理想化了。因而根据“感觉”加“类比”所产生的“中医理论”是模糊而不准确的,是主观的。跟时下理性的科学理论和检测仪器设备相比,大相径庭。最少在人们对“感觉”、“类比”缺乏科学的度量之前是测不准的,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是不能准确地说明疾病本质的。其既不能识“病”,也不能识“不病”,反正在中医看来,来的都是“病”,都得好好“治一治”。其虽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一种想当然的纯理论思维,它既不来源于临床医疗实践,也不是有效经验的总结,更不是科学实验方法的产物,因而也就很难准确地指导临床医疗实际。

爱因斯坦曾说过,使用直觉的方法虽然比较有趣,但是,是十分危险的!钱老也说过“我们在运用经验、形象〔直感〕思维或者相似论这样一些概念时,要有一点警惕性,弄不好就会犯错误,变成经验主义了,变得思想很保守。所以我以为,如何正确运用陶伯华同志提出的‘类比推理’是个问题,要是机械地运用这种类比推理,就要犯错误,就会变成套框框。总之运用形象思维要小心,要用得对”〔在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

可见,所谓“直觉”、“直感”这些人们长时间艰苦自觉而有意识思考的产物尚且如此,而属于认知感性阶段极为一般、简单刺激的所谓“感觉”就更不用说了。

记得,前几年所发生的震惊国内中医业界的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博士生导师戴春福教授因给人治疗前列腺疾病而被病人戴宝鑫杀害一案。春福教授是笔者1980年卫生部委托陕西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温病学髙师班的同学同坐,那年他刚二十五岁,是福建中医学院林可华先生的髙足,当年深为陕西中医学院郭谦亨、杜雨茂、张学文诸先生赏识。郭老后来收为硕士弟子,后又师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澍江先生,直至博士毕业。执教于福建中医学院,任基础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他年青有为,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多才多艺。事发半年之前,曾来邕参加中医临床基础学术研讨会,我和教研室的史宏老师还到机场相迎,尽地主之谊。也就是在那次学术会议上,我才知道不少过去从事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同道们都成了中医男性科、性病科的专家哦。

春福教授遇害的消息传来,令人谔然。据说当年在法庭上法官询问犯罪嫌疑人戴宝鑫为什么要杀害教授时,戴宝鑫的回答是:“我感觉他在骗我,我就要他死”!这就是他杀人的理由。戴宝鑫当时的“感觉”完全是一种猜测,一种臆想,这就是一种单纯的刺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粗陋而模糊的“感觉”害死人的典型例子!可是在网上的调查中竟然有80%的人表示“理解”、“同情”犯罪嫌疑人戴宝鑫的行凶杀人行为,可见大多数人是凭“感觉”行事,而不是理性。但愿我们的春福教授不仅仅是凭“感觉”、“类比”和“推论”在看病!

显而易见,中医只不过是华夏民族2000多年前的一门古老的自然哲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术,是古代哲学思辨思维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有着完全不同的范式,是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除外科、骨伤科等专科的一些技术层面的特殊治疗外,大多是在催生“人的本能”,唤醒“患者的自愈力”,是对病人的一种“抚摸”,一种“安慰”。

这种只凭个人“肉体感官的感觉”以及“感觉”加“类比”的所谓“取象比类”的认知方法既不是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经验总结,也没能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其过于相信自己个人或少数人的所谓“个人感觉”、“自我实践”和“直接经验”,完全是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以此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生命现象乃至用以诊断疾病、治病救人,显然是十分肤浅和片面的。至于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有效无效也多是想当然而理想化了的,人们勿庸置疑,完全忽略了对“疾病”这一矛盾诸多方面的考量!

在中国医学史上,记载着不少英雄人物和奇迹般的医案、医话,不乏“望而知之”、“闻而知之”、“神乎神”、“识未病”、“治未病”的“圣贤”、“上工”。他们诊察疾病的技能神妙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若非亲见,必斥为荒诞,以致在今人眼中不啻神仙、神话。可见这中医理论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门自然哲学,而且还是华夏民族中修炼“气功”,悉具“六通境界”、“六根互用”、“内景返观”等特异功能的古圣先贤们运用“感觉”加“类比”的所谓古代“形象〔直感〕思维”方法所创造,并通过所谓古代“灵感〔顿悟〕思维”一次认识而完成;是“神仙英雄史观”与“认识一次完成论”相结合的产物;且多是古圣先贤们 “述而不作”、“坐而论道”的杰作。

历史毕竟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历史的再现往往是残缺不全的,甚至有不少虚假的成分。其实,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认真探究中医理论产生和形成过程的人们,差不多都会把纸上写下的,当成真的,书上记载的,当成实际上已经做到了的,并奉之为 “圭臬”、“经典”。于是乎,后来的人依样画葫芦,明显地带着描红的成分,而绵绵延续至今。〔京且〕


当 代 中 医 之 我 见〔4〕中 医 的 位 置-2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就中医的疗效问题说过:“夫医者以愈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也;不贵其言有物,而贵其治有效也。苟治之有效,无异于得鱼兔,安问其筌与蹄为?”这种但求捕得鱼兔不问捕捉工具的实用主义态度,与当今某些人所强调的对疾病的治疗只要有疗效就没必要问其理论是否合理的看法是一致的,真不知道他们是否懂得疾病还有“不治自愈”的道理,了解疾病的自限性、自愈性和自缓性乃至周期性。

如果按WHO所给的百分数计算,则人类的疾病至少有8%是现代医疗技术可治的,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髙这个数字还会提髙。有60-70%的疾病是完全可以自限、自愈的。剩下的还有22-32%的疾病是目前现代医疗技术尚无法治愈的,即使是在这类疾病中,由于病人个体的差异,也有一定比率的病人是可以自愈的,还有一定比率的病人通过综合性、特殊性、辅助性的积极干预和治疗,采用姑息疗法,甚至临终关怀,会使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生活品质改善,生存期延长,生命得以延续。

刘易斯·托马斯在他的书中还说到:“霍姆斯博士有句名言,说想长寿最要紧的是要患一种慢性难治的病,同時要好好地进行保养。即使在霍姆斯身后150年的今天,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霍姆斯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他没有学过什么辩证法,但他这话说得是多么辩证、多么具有哲理啊!

相信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髙这类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比率还会逐步降低。

除现代医学可治的8%疾病之外,还有60%-70%完全可以自愈的疾病和22%-32%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加起来总共有92%的疾病是需要人们共同去作“人文关怀”。为医者,总不能轻言放弃吧。得给患者点智慧玄妙的精神安慰和鼓励,指点迷津,开点简单实用的灵丹妙药,补点“精、气、神”,使之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何况大多数人们由于对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只要能治得好病,救得了命,能行、管用,谁不想试一试,搏一搏。这天底下最弥足珍贵的可是人的生命,有道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哦!

记得青岛医学院周惠民教授在其翻译完刘易斯·托马斯的《最年青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一书之后,曾写下《〈最年青的科学〉读译后的感想》一文。他在文中说道,巫婆的香灰或咒语为什么能够治病?因为很多〔也许是大多数的〕病是靠着病人机体内的自我抵抗能力、修复能力自己痊愈的。加不加上香灰和咒语并无太大关系。巫婆的表演有可能会增强病人抗病的信心。所以如果不由于只相信巫婆,而不首先寻找科学的帮助,耽误了及时、正确的治疗,那么加上点香灰和符咒是无关紧要的。如有损失,损失可能也只限于金钱和时间。所以我们将这种治疗的效果称为“安慰剂”〔即不是有具体特殊的治疗方式,如“咒语”和“药物”,例如香灰〕的疗效。一般人都会低估安慰剂的疗效。而真正的医药卫生工作者知道它的疗效是大于60%到70%的。巫婆和江湖术士也在冥冥中知道他们的灵丹和法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疗效的,否则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大胆,也就骗不了那么多人和钱。

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教授祖述宪先生也在其《为什么无效的药物治疗会被认为有效?》一文中分析说道,把无效的治疗误认为有效,不仅在大众中非常普遍,而且很多医生也常如此。造成这种疗效假象有许多原因,主要由于疾病的自愈或自发缓解、药物和治疗的安慰效应、缺乏严格的评价疗效标准以及诊断不确实,以及把良性疾病误诊为严重或恶性疾病所造成的。对传统医疗的信仰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对任何药物或医疗的效果必须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并且得到同行的检验和公认。

说句不太中听的话,连巫婆神汉和江湖术士都敢做敢为的事,受过高等中医教育並略知点现代医学知识的人们为何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些呢!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有92%疾病的市场份额,又何愁位置呢!

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究其历史也就一百五十余年,从近代医学发展到现代医学也还不到百年。1933年刘易斯·托马斯还是一位医学生,1983年他在他的书中回忆说:“在这些医院〔指1933年当时哈佛大学的几所著名的医院〕的病房里我们逐渐明白了:我们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虽然繁忙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无法改变它们大多数的进程,表面上看来很有学问的医学专业,实际上却是个十分无知的行当”。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尤其是显微镜的开发使得医生对患病原因、感染结果及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医学才逐渐开始成为了一门科学。当1937年磺胺药临床应用产生奇迹时才是医学革命的开始,其后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相继问世,才真正改变了医疗的面貌。

所以刘易斯·托马斯认为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年轻的科学”。正因为它年轻,所以还不能尽善尽美,尚未能治愈的疾病不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也较多,因此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且将永无止境;也正因为它年轻,所以前途无量,在新世纪中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必将突飞猛进。

但是,无论医学怎样发达,人的疾病、衰老和死亡都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不治之症永远都会存在。只要现代医学还不能完全征服人类所有的疾病痛苦,中医还是有所作为的!国外的“替补医学”、“补充医学”、“另类医学”、“顺势医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医学”的存在,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的一位同学曾经十分吊诡地跟我说道,“王兄,其实中医就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所演绎出来的美丽传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专治一切‘不治之症’、‘疑难杂症’,彰显‘人文关怀’”!此乃髙人,一语道来,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如此观来,人类与自身疾病的斗争发展到今天,大抵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疾病的科学诊断和治疗;二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前者是由现代医学来完成,后者是由现代医学和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医学来共同完成。要摆正传统中医的位置,既不能髙估,也不能低砭,既不要好髙务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洽如其份,实事求是。

只要你做得好,善待生命,并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欢迎,就每一位个案病人及其家人而言,还有什么主、次之分呢?做得不好,主会变次;做得好,次也会变主。这大概就是辩证法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吧!何况人们都知道人类的生、老、病、死是无法回避和抗拒的。〔京且〕
从“挑西瓜的故事”说起
[原创 2010-09-29 17:24:26] 字号:大 中 小

“举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挑西瓜的例子。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买西瓜的时候,面对一大堆西瓜,如何选出一个好的?有两类办法:一是把它切开,看一看,尝一尝,判断会准确。这就是解剖、分析、还原的方法,其优点是容易借助工具,结论准确;缺点是一旦切开,西瓜就不再处于本来的状态,有些东西已丢掉,至少切开后就不能再复原,空气和微生物进去了,切开的西瓜很快就会坏掉。因此,很多人不愿意用切开的方法。二是有人不用切开西瓜,根据经验,有办法同样可以判断西瓜的好坏。他们知道,西瓜是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仔细观察外部的信息,如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等等,就可以知道好坏。这就是‘整体观’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和事物的‘整体性,用的就是这类方法。”

这是年青的中医教师们经常用以解释中医“整体观”所举的例子。后来有所谓专家、教授加了个什么“黑箱理论”,并联系到“系统论”、“全息论”、“人天观”什么的,似乎更时髦了。笔者也曾听说过,只是心里犯嘀咕口里不好说。其实,中国古人聪明得很,只需看看《灵枢·经水篇》、《灵枢·胃肠篇》等等经典的记载,就知道古代先人们早就把这“人体黑箱”打开过了,同時几乎天天在打开猪、牛、羊以及能站立起来的猴、猿、猩猩等等动物的“黑箱”。通过“感觉”加“类比”的认知方法去认识人体所谓“脏腑”、“经络”的概念、“气化功能”、“相互联系”和“运行路径”乃至“形态实质”,只是观察过于粗糙,信息釆集简单,判断只凭经验,假说缺少验证,更没现代医学那么精细、科学罢了!


从“挑西瓜的故事”说起-2

近日,媒体上报道北京某姓曲姓黎的什么中医教授、专家在答媒体记者问时也是这样说的,他说中医看病用的就是这种“挑西瓜的方法”。中医的专家、学者实在太多,可惜,有真知灼见、能解决问题的确实太少!

想来,西瓜呀西瓜,西来之瓜也,据载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远征时将它传到印度,十世纪左右传到中国。如果面对那第一个在中国土地上长成的西瓜,我们的老祖宗有办法不把它切开,“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就能知道它好不好、甜不甜吗?如果现在从外边再引进一个新品种,例如泰国有一种西瓜长得就与中国的外貌不同,皮十分坚硬;又如日本有一种西瓜为运输方便而改良成四方形,色黄皮厚且不说,声音传导也不同,你还能用这种“整体观”的方法,不切开就知其好坏知其味道?

谁都晓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事情很简单,是先有把西瓜切开的事,然后才有“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的“整体观”方法,而且是经过千百万人反复无数次“切开——观察——掂掂重量,拍拍声音——再切开——再观察”的反复对比检验而得出的。世理相通,挑西瓜与任何科学研究都遵循一样的认知方法和规律。“解剖——分析——还原”,“观察——假说——验证”的科学实验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解剖分析研究必须先行,至少也得同步进行,整体研究才会成功。整体研究的大门,往往要用解剖分析研究这把钥匙去打开。

看来,如曲专家黎专家所说,中医至今还没有“开过西瓜”,可能连开瓜的“刀”都还没有找着,那么,它的“整体观”方法怎么能可靠呢!

在“挑西瓜的故事”之中,即便是老手也难免岀错,会挑岀个“东瓜”来!因为这只是“经验”,何况每个人的感觉、听觉、视觉、手感乃至个人经历、阅历、体验大不相同,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完全是没有把握,撞大运,测不准的事儿,谈何容易。

国 学 研 究 之 憾
[原创 2009-11-30 19:31:08] 字号:大 中 小


“国学”又可称为“国故”、国粹”,“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我国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则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也有人认为,能融中华文化于一炉的国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是指古学、旧学,相对于西学是指汉学、中学,引申而言,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它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之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隨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中华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部。

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国学讲演录》所分,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也包括了中国的戏剧、书画、医学、烹饪、武术等等,这些都应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而国画、国戏、国医,有人称之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其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和技艺发展轨迹。

但关于中医是否属于“国粹”,周作人先生早在1929年就曾说道:中医不是国粹。国粹,国之精粹也。可以称为国粹的东西,必为一国之特长。如果别国也长于此道,那这东西就算不上国粹了。

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掀起了一股“新国学热”,有好事者将“国学”分为“人文国学”与“自然国学”,希冀从“自然国学”中寻觅出“中国传统科学”和“东方科学”来。为“国医”寻求“科学”之理由和根据。“国医”业界更是鼓噪一时。

国学研究,是我国近代史上学界的一件大事。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两次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已的外来文明的挑战,旧学在近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国人中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近代思想引入中国,用西方近代思想,反观国情,重新整理国故,呼吁再造中华文明。学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同时又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 〔见魏源:《海国图志》序〕,二者虽看似不甚协调,实则是深刻理性,都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因而涌现出如俞樾、章太炎、吴汝纶、郑观应、王国维、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刘师培、蔡元培、胡适、陈寅恪、赵元仼、鲁迅、熊十力、翦伯赞、马一浮、牟宗三、黄侃、郭沫若、陈垣、夏承焘、钱仲书、钱穆、范文澜、唐君毅、张岱年、冯友兰、梁漱溟、顾颉刚、蒙文通、傅斯年、辜鸿铭、张舜徵、白寿彝、柳怡徴、陈中凡、胡小石、汪辟疆、吴梅、吴宓、汤用彤、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等等一大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越见识,方法新颖,引指未来,而为众多学者所景仰的大师级的人物。

可见国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是象牙塔上的“精英之学”!笔者决不是拿名人、名家来说事唬人,而是离开了这些大师及其学术见识,则国学将不能成为国学!

仔细研究这批国学大师们的学术观点,不难发见,他们只认可华夏民族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方面的伟大成就,而且认为三者之间是相互通融的,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需要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但是,哲学思辨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影响科学,想靠哲学直接演绎出科学的企图往往是要失败的,黒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自然国学”家们也不会例外。因为从现象和规律上升为哲学思维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在这中间要舍弃掉许许多多非本质和本质的东西,此外还要作进一步的抽象,因此从哲学出发,想逆向演绎出符合现实的东西一般是不会成功的。想从古代哲学,演绎出所谓当时的科学乃至现代科学来就更不容易了。r

在国学研究中,还有三件令国人不能忘怀之事:一是这些国学大师绝大多数人认为华夏古文明中并无“科学”可言,充其量只是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二是他们对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的“国医理论”多不予认同,而且力主废除;三是他们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很少涉及“国医”的事,认真去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稍看看,就知道勿需花费精力也不值得去研究和探讨。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国学大师之中,不乏熟悉精通“国粹”的里手行家,京剧之票友、国画之高手、中餐之美食家等等,唯独不信的就是“国医”!

可见这“国医”的事,在当時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们心目中竞然如此没有市场,实在令当下的“自然国学”家和“国医”们感到震惊,让人感到沮丧、失望和无奈!不得不说是国学研究之憾事。

为此,笔者从有关书籍及网站上搜索到大师们的片言碎语,罗列如下,以正视听。

在古代中国有无科学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学大师”认为古代中国没有科学。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等人先后著书立说论述近代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自然是说中国没有科学。他在《中国近三百学术史》一文中说,科举制乃是“科学不兴旺发达的一大原因”,梁先生还断定“外学”输入中国之后,“必使吾国学别潻活气”,“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

胡适先生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发表的一篇残稿中写道: 今日的最大病根在于一点,就是哲学赶不上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在二百年中,已把许多关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的问题逐渐解答了。但一班哲学家还在那里谈玄说妙,寻他们所谓“最后之因”,寻他们所谓“绝对的”,寻他们所谓“命根”。

冯有兰先生在美国读书时就用英文发表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他在文中说道:“我将冒昧地得出结论:中国向来没有科学,因为据其自身之价值标准,她无需任何科学……中国的哲学家们不需要科学的肯定性,因为他们想要了解的是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同样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要征服的是他们自己。对他们来说,智慧的内容并非知识,其作用并非增加身外之物”。

梁漱溟先生在其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拿中医作例子分析了中国“有玄学而无科学”,没有走上科学道路的原因。

牟宗三则认为“中国人并非没有科学上的智慧,只是以往没有向科学的路上走”。可以说绝大多数“国学大师”认为古代中国没有科学。

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

例如熊十力先生认为:“天算、音律与药物诸学,皆远在五帝之世,指南针自周分,必物理知识已有相当基础,而后有重大发明,而未可视为偶然也”。但他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哲人于万象而见为浑全,所以有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无以物累心之患,无向外追求之苦。但亦有所短者,以不重析物故,不易发展科学”。〔转引自郝海燕:《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自然辨证法研究2004(11)p69〕

又如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虽无科学之名但有科学之实,“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建筑烹饪长期发展,亦人文,亦艺术,但不得谓之非科学。自房屋建筑,造而有园亭,有山林名胜,有河渠桥梁,深发自然风情之结构,遍中国精美绝伦者到处有之,谓非有一种科学精神贯彻其中,又无事臻此”〔见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p44〕。钱先生所说的这些,有人认为,倘若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只能算是经验技术或技艺层面的东西。

在众多国学大师看来,阴阳学说作为哲学理论尚可,至于阴阳五行之说,尤其是五行说,多不予认可。

梁启超先生在其《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开篇就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故考其来历如次”。 然后仔细谈到“阳阳二字语意之变迁”,“五行二字语意之变迁”以及“阴阳家之成立及阴阳五行说之传播”等等。并叹曰:“此种诡异之组织,遂二千年蟠据全国人民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嘻!吾辈死生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他更何论也”。

顾颉刚先生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中,从“五行的起源”谈起,到“王莽的受禅及其改制”,共谈了二十四个问题。详细论述了“騶衍的五德终始说”的产生原因,“(一)騶衍因为当时一班王公大人淫侈而不尚德,以致不能施及黎庶,故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不经之说,使得他们听了懼而修德;(二)他的历史学说有两种:其一,从黄帝推上去推到天地未生;其二,从天地剖判以来到当世,用了五德转移之说,说明各代的符应及其为治之宜”。他说,騶衍是用“五德相胜”、“五德相生”以说明帝王的更替,改朝换代。騶衍认为“新朝之起必因前朝之德衰,新朝所据之德必为前朝不胜之德”。因而“五德转移,符应若兹”,“五行相次转移用事,隨方面为服”。他说读此可知“五德,为得到五行中的某行而成天子者的所据之德,五行以次循环,以次用事,终而复始,得到五行的天子也跟着它循环,跟着它用事,终而复始,甚至,哪一行用事,那时的人所穿的衣服也当跟着这一行的的颜色而改变”。所以顾先生说:“这个学说的意义最简单,最能吸收智识簿弱的人的信仰,所以它的势力便一日千里了”。以至后来这“五行学说”用到了人命攸关的中医理论上,不但用以说明五脏六腑的“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生理、病理关系,甚至连衣着服饰的颜色也能治病了!

梁漱溟先生从未出国留学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人称之为“最后的儒家”。下面这段文字,是其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所说,也许大家很难想象竟是出自积极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儒的梁先生之手笔:“中国人虽然于医药上很用过一番心,讲医药的书比讲别的书都多。而其间可认为确实知识的依旧很少很少。用心用差了路,即是方法不对。……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泡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绝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西方人讲学说理全都要步步踏实,于论理一毫不敢苟。中国人讲学说理必要讲到神乎其神,诡秘不可以理论,才算能事。若与西方比看,实在不只是论理的缺乏,竟是‘非论理的精神’太发达了。非论理的精神是玄学的精神,而论理者便是科学所由成就。从论理来的是确实的知识,科学的知识;从非论理来的全不是知识,且尊称他是玄学的玄谈。但是他们的根本差异,且莫单看在东拉西扯联想比附与论理乖违,要晓得他所说话里的名辞〔term〕、思想中的观念、概念,本来同西方是全然两个样子的。……他所说的心肝脾肺,你若当他是循环器的心,呼吸器的肺……那就大错了,他都别有所指。所指的非复具体的东西,乃是某种意义的现象,而且不能给界说的。……他是以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为他根本的道理,而‘阴’、‘阳’、‘金’、‘木’、‘水’、‘火’、‘土’”都是玄学的流动抽象的表号,所以把一切别的观念也都跟着变化了。……中国人既然无论讲什么,都喜欢拿阴阳等等来讲,其结果一切成了玄学化,有玄学而无科学”。

就连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师著名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教授在其书中也认为,“阳阳五行”这“中国医学的怪兽”,就是中国医学前进的障碍。

其实,“阴阳五行”作为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早已经被现代科学摒弃了,也许只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研究的对象,如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由气、火、水、土四种元素所组成一样,早就被现代物理学和化学所否定。

对于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的“国医理论”,认真去研究的甚少,但诸多国学大师都主张废除。

国 学 研 究 之 憾-3


后来的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则认为,“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麽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道道地地的“巫医史”。换句话说,不太客气的说,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中国传统上关於“医”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黄帝等的假历史,後来年代较近,产生了所谓“医”的始祖“彭”与“咸”,就是屈原所谓的“吴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彭”与“咸”。所谓彭咸,根本统统是“巫医”。可见“巫”和“医”两者,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所谓“医”,根本就是神医、就是“巫”、就是“迷信”的另一个名字!“巫彭”与“巫咸”是殷商时代的人物。从这两个所谓鼻祖以下,中国历代都有所谓新一代——进化的、改良的一代——人物出现,都据说是愈来愈不“巫”了,愈来愈“医”了,其实都是扯淡!他们不论怎麽改来改去,不论是什麽“华陀再世”、“歧伯复生”都统统属於万世一系的巫医系统。这个系统,直延伸到中华民国五十四年的所谓“中医学院”,还没有断子绝孙,还是整年有数不尽的小“华陀”小“歧伯”出现,出现在这个可怜的国家,祸害这个可怜的民族,使他们吃树根草药、吞虫屎黑汤”。
……。
还可以罗列出更多,倘一、两人所说、所见尚可不说,可一大批精英如是说,又当作何解释?!

当然亦有象章太炎、马一浮先生等笃信中医并身体力行,对中医药学有所研究,并能给人处方治病的,但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后来都主张中西汇通,反对五脏附会阴阳五行……。

以上所列,仅为国学大师们所说、所见,还不包括当时一大批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思想和实验方法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优秀人物的见解,像“五四时期”创办“中国科学社”,旨在“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开展“科玄大战”的任鸿隽、丁文江、秉志、周仁、赵元任、胡明复、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唐钺、王星拱等等一大批科学家。

任鸿隽先生在1915年《科学》创刊号上发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时,认为“秦汉以后,人心梏于时学,其察物也,取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择术也,骛于空虚而引避实际”。“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高谈性理,或者如王阳明之格物,独坐七月;顏习斋之讲学,专尚三物,即有所得,也和科学知识风马牛不相及”。“或者搞些训诂,为古人作奴隶,书本外的新知识,远不会发现”。他还说:“科举是知识上的奴隶制”。

丁文江先生于1923年与张君劢先生展开“科玄论战”,他是当时的科学派主将。丁先生不但看不起张君劢先生等“玄学鬼”,而且他始终相信,只有受过科学训练的知识分子,才能设计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他说,运用理性的科学技术来解决人类福利问题,使得提供比迄今任何通过常规智慧所提供的更人道、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成为可能。科学就足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回顾这段历史,使人不胜吁唏!只是,这段历史已被人们所淡忘,这个时代学人们的思想早已湮没。

看到这些,真不知如今的“国学菜鸟”、“自然国学”家和“国医”们有何感受?他们大都好“发古之幽思”,喜欢“厚古薄今”,相比于过去“才髙八斗,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们,基本上没看过几本象样的古书,充其量多是滿大街地摊上都有卖的几本国学、国医普及读本、讲义、教科书罢了,约知一、二,见识庸俗,学问粗浅乃至古汉语也一窍不通,便以为自己了不得,想发扬光大了!跟当时具有国学“童子功”的科学家们更是相差甚远,无法相比。

现在所剩下的真正可以归为“国粹”的东西已经为数不多,有的已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据说“国医”也正在作申报准备,仅是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而已,岂不是过于自贬、自卑了吗!

从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到各地的国学班、国学讲座盛行;从央视的《百家讲坛》的热播,到大量的文史读物畅销;从各地祭孔等传统礼俗的兴起,到《论语》、《诗经》在小学课堂的风行,乃至海外诸多的“孔子学院”兴起。国学正以各种姿态,活跃于当下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视野之中。

很多人以为学习国学,就是简单的文化回归,倒退复古就是弘扬国学,甚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兴师问罪,把弘扬传统文化和继承五四精神完全对立起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一元。可以说,在海外无论你使多大劲,东方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偏好。

有些国人甚至异想天开,要搞所谓“东方科学”、“自然国学”、“中国传统科学”、“气理学”等等,从基本概念到学术规范都要自成体系,以便显示中国人的实力。这样弄出来的东西,到底是科学,是学术吗?这些玩意会给中国科学和学术增光还是丑化中国科学和学术?如果认为我们今天还要拜倒在这个或哪个圣人膝下,那就是十足的糊涂虫!

其实,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包容的,是乐意接纳外来文化的,且不说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最早的“佛学”就是从西域取来的舶来货,以至到后来的的“马大爷”同样也是舶来货。可是当 “德先生”、“赛先生”、“费小姐”的到来,却被视为洪水猛兽,斥之为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和“崇洋媚外”了,实在令人费解。

看来,我们在注重“国学”修养和对“传统文化”感到兴趣的同时,还需要对于人类的知识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有更多的理解,对于来自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应该有相当的兴趣。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的知识既有差异性,也有一致性,有人认为,东方文化是高情感的文化,西方文化是高科技的文化;也有人认为,东方人有宏观观控特长,西方人有微观显微见长,犹如二龙戏珠。应当承认二者的差异,寻求东、西方文明的互补。我们对人类的其他文明成果应予以承认,多一点包容,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都有好处。

看看改革开放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乃至人们的衣、食、住、行诸多方面,哪一方面不是我们从西方学来的?连佛门弟子、少林寺的主持方丈釋永信大师和诸多的和尚、道长、师姑们都开上宝马车,用上电视、电脑、手机……,可见这“六根互用”、“六通境界”和“内景返观”等术已经无法修持!

其实,重视传统文化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绝不是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古人们那样过日子了,应当更现实一些,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人虽然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却始终将“落后”理解为拳头的力量,其实,文明的落后、观念的落后,思想的落后,才是中国挨打最根本的原因。

今天,除了经济与科学技术有所进步之外,愚昧闭塞、弱小落后、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盲目乐观这几点上,相对过去时代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和进步,对现代文明规则毫无尊重接纳之意。对外国仍视其为亡我之心不死,对本国的理解也不过停留在“风水轮流转,咸鱼也翻身”的水平上。

事实上,我们从古代的历史中,还是可以看出大量现今现实的影子。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了很远,而很多所谓传统的东西则成了我们探索真理,认识世界的丛丛障碍、沉重“包袱”和“痼疾”,如不革除更待何时!试想没有这种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引进,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改革开放的发展和进步!

新一轮的国学热、国学研究到底是坚持,还是反思、正视、质疑?或是“温故创新”?是国人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京且〕


论证“天狗吞日”的科学性
作者:患者角度看医道

近日,吧友“川将军”的帖子《“神”与“神明”究竟系何物?----回应“中医连思考的器官都搞不清》转载了孙传正大师的文章《“神”与“神明”究竟系何物?》。
孙大师写道: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思维意识活动在脑不在心,尽人皆知,“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因此,否认“心主神明”的不科学性)成为中医学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否定中医学科学性的关键!
具体方法就是:孙大师否认了“心主神明”的“心”是心脏、否认了“心主神明”的“神明”是思维,从而否认了“心主神明”是“心脏主要功能是思维”。这给了那些企图以西方的“思维意识活动在脑不在心”观念否定“心主神明”科学性的人当头的一棒!

无独有偶,吧友“天生愚痴”的帖子《转贴 中医的脾 和解剖学的胰腺》转载了“中医博士”大师的文章《对中医脾的探讨》。
异曲同功的是,这位“中医博士”大师也是从“脾不是脾”入手否认了“脾主统血”是“脾脏统血”、否认了“脾主运化”是“脾脏主运化”。这给了那些企图以西方的“脾脏不统血”、“脾脏不主运化”观念否定“脾主统血”、“脾主运化”科学性的人当头的一棒!

我有幸拜读了以上大作,犹如醍醐灌顶!两位大师之法术不愧为放之四海而皆灵的利器!很威猛,很有意义啊。
今天,我试图秉承两位大师的法术的真谛,进一步扩大两位大师之法术的威力。有点班门弄斧,让大师们见笑啦:

《用两位大师之法术论证“天狗吞日”之科学性》

“天狗吞日”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日食,是“天狗”把太阳给“吞”了,所以“日”就被“食”了,于是人们就“看不见”太阳了。这是中国独创的理论之一,在历史上已经流传数千年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日食不是狗吃日的观念尽人皆知,“天狗吞日”就成了西方科学否定中国民间传说科学性的第一靶点......(因此,否认“天狗吞日”的不科学性)成为中国民间传说能否顺利“突围”西方科学否定中国民间传说科学性的关键!

根据两位大师的方法,首先,“天狗吞日”的“天狗”不是狗。在汉语中,“狗”一词并非就是英国人所说的“dog”。例如“走狗”一词指的实际上是某一类群的“men”而不是某一类群的“dog”。同理,“天狗”也并非特指“dog”,而是泛指各种“物体”,比如“月球”。现代科学证明,日食是“月球”运动导致的。其实,中国民间传说早就发现这一点了,“天狗吞日”中的“天狗”其实就是指“月球”。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其实只是在证明中国民间传说的科学性!
其次,“天狗吞日”的“吞”不是“吃下肚去”。在汉语中有“气吞山河”一词,其中的“吞”不能理解成“气”把“山河”吃到肚子里去了。“气”根本就没有“口”、也没有“肚子”,怎么可能把东西“吃”到“肚子”里去呢?所以,汉语中的“吞”并非就是“吃下肚去”,而是可以形象地比喻“使...看不见”、“遮挡”等意思。比如“私吞国有资产”中的“吞”就不是指把国有资产通过口“吃”到这个人的“肚子”中、而只是使国有资产变“没”了。现代科学证明,日食是月球的“遮挡”使得太阳变“没”了。其实,中国民间传说早就指出这一点了,“天狗吞日”中的“吞”其实就是指“遮挡”。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其实只是在证明中国民间传说的科学性!

总之,“天狗吞日”不是像某些人误解的那样是天上有一只狗通过口把太阳“吃”到狗的“肚子”里,而是指“天上的月球把太阳给遮挡了”。因此,“天狗吞日”是科学的!
论证完毕。两位大师的法术万岁万岁万万岁!

丁文江说“行为思想要全依理智;是是非非要全依经验,而不容以幻想代经验;流传之事物或理论,应批评而后接受,而不容为世间的应声虫[7]。”
他信奉笛卡儿的“存疑主义”,
他引用赫胥黎的话说,要“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用比喻同猜想来同我说,是没有用的” [8⑴]。
他说:“科学的公例,惟有懂得科学的人方能了解。若是你请中国医生拿他的阴阳五行,或是欧洲中古的医生拿他的天神妖怪,同科学的医生来辩论,医学的观念如何得统一?难道我们就可以说医学是古今中外不统一,无是非真伪之标准,科学方法不能适用吗?”而“科学的方法,是辨别事实的真伪,把真事实取出来详细的分类,然后求它们的秩序关系,想一种最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它。所以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科学的贯通,不在它的材料,在它的方法。[8⑵]”
他的这些话至今可以用来回答在中医问题上纠缠不清的人们。


从“挑西瓜的故事”说起
[原创 2010-09-29 17:24:26]


“举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挑西瓜的例子。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买西瓜的时候,面对一大堆西瓜,如何选出一个好的?有两类办法:一是把它切开,看一看,尝一尝,判断会准确。这就是解剖、分析、还原的方法,其优点是容易借助工具,结论准确;缺点是一旦切开,西瓜就不再处于本来的状态,有些东西已丢掉,至少切开后就不能再复原,空气和微生物进去了,切开的西瓜很快就会坏掉。因此,很多人不愿意用切开的方法。二是有人不用切开西瓜,根据经验,有办法同样可以判断西瓜的好坏。他们知道,西瓜是一个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紧密联系。因此,只要仔细观察外部的信息,如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等等,就可以知道好坏。这就是‘整体观’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和事物的‘整体性,用的就是这类方法。”

这是年青的中医教师们经常用以解释中医“整体观”所举的例子。后来有所谓专家、教授加了个什么“黑箱理论”,并联系到“系统论”、“全息论”、“人天观”什么的,似乎更时髦了。笔者也曾听说过,只是心里犯嘀咕口里不好说。其实,中国古人聪明得很,只需看看《灵枢·经水篇》、《灵枢·胃肠篇》等等经典的记载,就知道古代先人们早就把这“人体黑箱”打开过了,同時几乎天天在打开猪、牛、羊以及能站立起来的猴、猿、猩猩等等动物的“黑箱”。通过“感觉”加“类比”的认知方法去认识人体所谓“脏腑”、“经络”的概念、“气化功能”、“相互联系”和“运行路径”乃至“形态实质”,只是观察过于粗糙,信息釆集简单,判断只凭经验,假说缺少验证,更没现代医学那么精细、科学罢了!

近日,媒体上报道北京某姓曲姓黎的什么中医教授、专家在答媒体记者问时也是这样说的,他说中医看病用的就是这种“挑西瓜的方法”。中医的专家、学者实在太多,可惜,有真知灼见、能解决问题的确实太少!

想来,西瓜呀西瓜,西来之瓜也,据载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远征时将它传到印度,十世纪左右传到中国。如果面对那第一个在中国土地上长成的西瓜,我们的老祖宗有办法不把它切开,“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就能知道它好不好、甜不甜吗?如果现在从外边再引进一个新品种,例如泰国有一种西瓜长得就与中国的外貌不同,皮十分坚硬;又如日本有一种西瓜为运输方便而改良成四方形,色黄皮厚且不说,声音传导也不同,你还能用这种“整体观”的方法,不切开就知其好坏知其味道?

谁都晓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事情很简单,是先有把西瓜切开的事,然后才有“用手掂掂重量,拍拍声音,看看颜色和瓜蒂形状”的“整体观”方法,而且是经过千百万人反复无数次“切开——观察——掂掂重量,拍拍声音——再切开——再观察”的反复对比检验而得出的。世理相通,挑西瓜与任何科学研究都遵循一样的认知方法和规律。“解剖——分析——还原”,“观察——假说——验证”的科学实验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解剖分析研究必须先行,至少也得同步进行,整体研究才会成功。整体研究的大门,往往要用解剖分析研究这把钥匙去打开。

看来,如曲专家黎专家所说,中医至今还没有“开过西瓜”,可能连开瓜的“刀”都还没有找着,那么,它的“整体观”方法怎么能可靠呢!

在“挑西瓜的故事”之中,即便是老手也难免不岀错,会挑岀个“东瓜”来!因为这只是“经验”,何况每个人的感觉、听觉、视觉、手感乃至个人经历、阅历、体验大不相同,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完全是没有把握,撞大运,测不准的事儿,谈何容易。

从“挑西瓜的故事”使我想起另一件生活小事。

2003年为迎接教育部所谓“本科教学评估”,学院必须引进了一批博士、硕士以提髙所谓教师的学历水平,否则“评估”就过不了关。我楼上住的就是当时由学院人事处引进湖南什么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一位中医硕士。连这房子都是我介绍他去要的,开始大家相处还可以,客客气气,口口声声说会把我们当作自家的老人看待。大概我当时还没退休吧,现在看来是“谦恭在外,奸诈在心”,典型的“笑面虎”!

后来因为晚上大人、小孩都很晚才睡,而我俩老是晚上十时半准时睡觉,十一时刚好入睡,楼上大人拖拉东西的、硬底拖鞋的拖曳声,那女孩跳的、弹琴的,旱冰鞋、滑动踏板也在滚动了,闹个不停,有时甚至到午夜一、两点。上了年纪醒了之后就再也不能入睡了,苦不堪言。内人及我都与房主说过多次,楼房年代已久,扩建之后震动很大,结构受损,楼板又很簿,请他们注意一点,最好是穿软底拖鞋。其实我们要求并不髙,只求睡觉时间在我们所住的卧室小间之上不吵不闹就行了,并告之我们不久会搬走的。不想,他竟对我内人说,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规律!而且很不服气、踢桌子、摔板凳的,骂骂咧咧,说这也算吵也算闹?凡事都认为我们是在与其作对。其实,你住楼上,我住楼下,难道无事生非,自找麻烦,坏了自己美好的退休生活不成。后来发展到经常故意跺跺脚、拖拉东西给你听听,看你奈何?女孩子没家教且不说,大人总该讲点涵养德性吧,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明天!作为一名医生更应当懂得睡眠对老人的重要,何况是个病人哦!深感退下来了,人走茶凉的无奈,只好忍声吞气。

自从这家人搬来之后,我家的新、旧卫生间都先后漏水,先是旧卫生间,报后勤修好之后,不久新卫生间又漏水。我只好又报后勤水工班修理,来人看后,说是楼上新卫生间的下水管道漏水。想不到那楼上的竟然不让修,说他们根本就没用新卫生间而只是用旧的卫生间,不信可上来看,满地灰尘,堆满东西。问多了,又骗我们说己经修过了,我们只好信以为真。多年来,起初漏水虽不太大,但只要如厕,头上都会被滴上几滴,我们也没在意,可后来越来越甚,只好戴帽登厕了。

忍无可忍,07年春节前只好再度报修。想不到连这“报修”也得罪了人,春节还没过完,他俩先是在楼上砸东西、骂人、弄个翻天覆地。后来竟找我内人吵闹,拉着我内人上天面阳台,说他楼上天面阳台上的隔热层有一小方块隔热板砖裂了一条小缝洞,是我内人故意破坏的!拉扯之间,动手打了我内人不说,还说坚决不让修卫生间。后又说要修卫生间可以,得先修好他楼面的那块隔热小板砖。其实,不让修就明说是了,何苦小题大做故意挑起事端寻衅滋事?俗话说得好:“编造一个谎话,往往要用10个谎话来圆;揭穿一个谎话,却只需要一个真相就足矣”。那些日子我因回父母家侍候老人,不在学院,回来听内人哭诉之后,气愤至极!想不到老来竟遭人如此羞辱。先是从一开始就在骗我,后来便是拖着不给修,现在竞然寻衅滋事,动起粗来,大打出手了。

从05年退休之后,我因为父母年迈多病,母亲长住医院,父亲一人在家,又不愿搬过来跟我们一起住,所以我一直在父母家侍候老人,很少回到这边来。内人独自一人守家,对一个有病缠身的人来说,确实不易!我内人在学院宿舍大院居住快二十多年了,为人低调,从未跟人红过脸,早年患有心脏病,提前退休在家休养浆息,现在是“冠心病”加“房颤”,那男的女的不是不知道。

而今新春大吉之时日,年还没过完,就闹成这样,真是欺人太甚!眼下已无是非、善恶可言,只有因果报应了。有仇不报非君子,一气之下,直找那狗男女理论,有什么证据?凭什么诬人清白!……那女的为了息事宁人叫我内人打回他男人了事,那男的更是厚颜无耻,手指着左右脸面嬉笑着对我说,打吧!他估量我们不敢,想不到我左右开弓狠狠地给了四、五个耳光,并说旨在教你如何做人,这种人根本就不配为师!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动粗,心里真是解气,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谁也不怕谁。老人的愤怒不能压抑,一定得发泄出来!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今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说得更仔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初犯我,我让三分;人再犯我,还以一针;人恒犯我,斩草除根”!这人啊,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不由得不想起那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小说《漂亮水手》中,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笔下的主人公比利·巴特的故事来。别欺人太甚,再善良的人,忍耐总是有限的哦!事后想来为这畜生,不值!别弄脏了我的手。性情中之人,还以牙眼,该出手时就得出手,来而不往非礼也!仁者吃人,动手又何妨?而且是他动手在先,我们是自卫反击而已,打的可是骗子,是畜生,爽快至极。欺负老人,天理难容,必有报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1-23 00:25 , Processed in 0.2913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