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685|回复: 28

推按精义系列三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2 13: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按精义·师训
   
   弟子问师曰:“从医为是,苍生至大之博,医乃传承。至尚神圣之经宝,从圣途何不雅圣贤也?”
   师曰:“遵圣贤,乃取正道。为人子,所行毋偏。敬天地、泣鬼神,取天地之浩然,救苦苍生良善。承传圣宝,堪谓人天之师表也。”

   弟子问师曰:“既以至尚,医门何生不肖?”
   师曰:“故随之崇论,医辈生寡不肖。于人杂僻,乃伴小人,欺世盗名,以充‘君子’。名之谓医,实之恶鬼。于医之道魔,乃异二途。所曰:千载虽尚崇论,于崇奸佞。有之其言,虽摆情理,毕思捷曲道,佞趋炎附势,


  痴心财帛,至力一投。茶毒善类,不一而足言。……

  医辈既生不肖之徒,非置吾门之下。示世人,扬门善为业,乃立门规于约法三章,以束罪孽矣!

   天在,道义在;天存,之道存。道存之,人存。非医之义,非人之仁,无道之私行。非仁之仁人,于人之非,何以予其医也?故非人仁之善者,非医。故为人医,必从医仁之良善矣。于仁取义,于仁义而行悲悯;于悲悯,乃洞袭善类之从哉!

   弟子问师曰:“于此之何?”
   师曰:“此当:无意而不往,无往不求其义乎。故于意而往,于往行义也。随义往,行程足迹,遍九洲四海,生于民众广居其间。以赖众生之托,简生计、精勤学业,至力奋,祥人和。善万籁,当善始善终之。”

   弟子问师曰:“于善,何言不善其终乎?”
   师曰:“人生事大,莫过生死。杜死于前,乃得善使。学业不精,术艺不备,虽出悲闵,闫罗殿上,皑皑白骨,铮铮冤魂,非殒其命,乃枉死于庸医之挺刃哉!阅其世间,有为财色,巧计施尽,鼓唇弄舌。欺诈,坑崩拐骗,花八门,皆属恶行。奸佞有存,驱形实不顾,从无形实见,虚诳妄言,招摇过市,恶积重怨!可叹,独此良善悲悯,竟被鬼欺,天德不容,故此不得善终矣。



  医门亦存,另索宿业。出因由,为了前世因果,置之今世、地狱门前亦有不倒之僵尸。此曰人世尘寰居其险难!

  鸣乎!医道之难,难其险,险乎难,皆因果之痱然。此难矣,难于上青天!青天尚可攀,医道无脱难之险!”

  为师至嘱弟子:求学不切,咎苦难从,毋登此途。非生善类,怀居仁德,勿投吾门。术业不精、学识不备,正邪无分,善恶不辨,毋从此业。师至嘱戒告弟子,当深省之!

  上苍以发,好生之德。圣传经文,数术阴阳,医卜星相,乃括详实。执耿从良,不失衣食。奈何,拨一毛利天下所不为?誓至,生为人杰立,倒乃亦尸躯。死亦无非弃其臭皮囊罢了,何以此为虑之!故,生为精神,存正义。生存也,精神也。故,神之正导于念;于念之,引取正存之。”

   弟子问师曰:“何为精神正义?”
   师曰:“精勤敦敏,事是前观,择德教化,鼓以奋进。力精乃勤,善众之德博,安祥之仁合也。”

   弟子问师曰:“当何择德教化?”
   师曰:“选材达德,数艺精专,从奋精勤。非为善类,不敞我门。居善广为,乃夺造化,激之鬼怒神怨。悲哀之途,舍己从善之。权存霸道,私欲焉容善行乎?!



  于此不收,不忠不孝学子;不纳,无义之人。无德,不散其技。无义,不并于伍。谆谆诲教,岂能言表!故此,于德而备,令才艺而兼。生奋力为,熄息之不泯。” 



  谋医者何?于言,当义士之诤骨,存壮士之血性。俗语,医于水火,焉容雅性柔情。生死瞬间翻掌,岂能坐观于闲情斗趣。对花落泪,望月之垂情。医乃手操利刃,何纵邪恶于私生;用药如同用兵,莫若武夫纠纠,干候攻城。非此,值其民之生死,岂容当儿戏之迷藏乎!

  纵观世态,勇士多壮死,顺势亦求生。温柔行天下,刚强寸步难。可谓从势生不拒死病。天道善恶,取之择何。祖医病,操握命,病索操命。余者几何?故师出此言,善后生。”. 



  举一言而蔽之:医者仁爱,绝技施之救助。非壮士侠肝义胆,天良何施悲闵。昭明清朗,焉容妖风阵震。虽从数世因果,

  终不脱其善恶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观天下苍生之中,可有凶霸历世?奸诈奸雄,善门何存,子孙焉立善类乎!故于大千阴阳轮转,寅夜明月,夜喑举火向明,此人力、天意之足矣。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3: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按精义——推拿按摩说

   自天师(歧伯)以来,医门传承弟子,疗民疾、兴医药、令子孙繁衍功德无量……。人兑天时《内经》辨;地适时《外经》备;适药物《本草》俱;祥人合《按跷》益。此乃“四部医经”谓之祖本也。


   中华民族医药,历经千百载传承,祖本佚失硝烟有之。所论“推按”者,皆出“按跷”耳。“按跷”为是,详“导引”乃精。从“导引”必从“按跷”。故曰:“导引按跷”者,乃伸屈吐纳之法术也。本自人,乃与人伴。虽无师,勤习自通。然从“按跷”者易,亦随众俗;俗源本能,但详“导引”则难矣!

   难乎?高雅至辟。圣师为便民取简易、弃咎苦、从八纲阴阳偶兑,立“导引”于内功,以令“推按”之术兴之。

   呜乎!天下其简其繁,所易实难哉。易也,人人皆可为;其难乎?难至精辟矣!问:精辟之何来?答曰:从广义驳繁取简,故曰:《推按精义》。

   推者,从其气;按也,从乎血;推按也,乃从血中气;按推也,乃气中血。故,推之、按之;按之、推之;以使血气阴阳平秘也。

   师曰:“推也,拿也;按也,摩也。皆以手之技法,解除患病苦痛也。令患体得安,乃适天地之然耳。昔圣贤,用心良苦,诸法深遂文化内涵。技之取术,艺之精专。论理合天地万物,至高至尚,从简而括,朔源於阴阳万物万类也!……

   阳刚、阴柔者居,阳阴偶兑。刚亢,柔卑。趋皮肉之筋骨,内动血气之与肌腠,动触于脉道血络,协衡内之阴阳,此之,推拿按摩也。”

   弟子问师曰:“简言'推’者何也?”
   师曰:“推者,以手相伴,予体动助之佳也。佳乎?得体之施。故于行气之行血,从之推乎。曰:推之,以利体之气血运行耳。喻物于推之,当乃弃而不舍;於推之,以力劲之沉行,动助之前行。从阴阳而论,乃谓阳纲之父本;从刚柔之说,乃为刚亢之体主也。”

   弟子问师曰:“于拿者何也?”
   师曰:“拿也,手之相合而并乎,内含空合之力劲。于人之拿乎,乃令气血之协从。於人体气血之论,乃令血气之合协;从阴阳而论,此乃阳中之阴;从术式之论,亦归阳本。”

   弟子问师曰:“按之摩之者何?”
   师曰:“所按也、摩也,皆术式之配也。此按,以收乎。于收之,以手求安也。吾徒之思乎?按哉!安与手之和也。”

   弟子问师曰:“按于阴阳之言,其何也?”
   师曰:“按,乃阴柔之母基。於人体而言,内潜外透,引导之来矣。所摩也,散其结凝也。何以谓之摩也?摩,以指掌为林,广为施之也。从阴阳而论,属阴中之阳也。



   故,一推一按,阴阳合碧,偶兑相并,气血而从。故,循从‘导引’于阴阳,以阴合阳,阳以护阴,阴阳合护,于体何病可染乎?曰:得之气血利,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血气行利,乃百病不生;于肌肤健,气血旺,卫气固、营气从,毒邪何可攻侵乎!故于之‘推按’也,乃使阴平阳密,何患可入住留存哉!”

   弟子问师曰:“曰‘推按’同否?”
   师曰:“曰推按,乃推拿与按摩之简称。今人从习俗忌语‘按摩’,故以‘推拿’代之。推拿与按摩,数百年来,则混为一谈。推拿暨按摩,按摩既推拿之说,此乃大谬不然!言帝颉造字,何无别,李杏桃姜乎。从实而论,推有推利,拿有拿宜;‘按’以安收,‘摩’以结散。非独术式也异,实乃所求也别。吾以竖语,以证百年,无求甚解之,误人子弟乎!



   正此百年有误,将‘推拿’与‘按摩’混为一谈。此乃似是,实非也。于推之,其有推利,按有按益;其利益始分者何?曰桃有桃之色,杏有杏之味,李有李之核。虽同属为果,实异之,其别乎,之种异。故此而论,推者推之,拿者拿之,按者按之,摩者摩之。推拿按摩之,正当此类。

   虽推按相席,然一席有别,实有是非,此者何?此术出于‘导引按跷’,系‘按跷’之手法分支也。推拿之按摩,乃一母所生,生子有别。既别之,焉何男女长幼无分乎!”

   弟子问师曰:“于寻推拿、按摩者何?”
   师曰:“语推拿、按摩,乃尚尚之保健;次循医疗;再次抚慰。”

   弟子问师曰:“此当何谓?”
   师曰:“曰:尚尚之‘保健’。顾名思义,于保当何?乃保体之妥切之安;健之乎?乃无病可染。保健也,乃令神情之身躯皆壮(心理与生理均处于最佳状态)。然壮者何曰病乎?故此,当保无病。无病不尚尚之何焉?!次循,乃以有病之从病,如溃堤之从,不次者何之?



   千古崇尚,防病未然。既保健壮,何惧其病!此有病从循,不次之何?再次之,非以祛病;亦异健壮;乃愉神情暂爽。于此,不次次之何乎?

   所从推按,当以精技精术为务。施体百骸,乃得利益。取高广视远,非从短为。当乃长寿之存寻,而求矣!”

   弟子问师曰:“思长治,乃得久安。苦之无时,于一劳永逸,当之奈何?”
   师曰:“思一劳,得永逸,与理不通,且无实可验。于长治,乃得久安矣!欲得长治,必体解‘导引’;于久安,必习‘按跷’乎。



   所习‘导引按跷’,乃得长治久安也。于体长治久安之简,乃索‘推按’之精,求之其要之义也。”

   弟子问师曰:“于‘导引按跷’之何言?”
   师曰:“‘导引按跷’之语,语出《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昔前辈太仆公(唐·太仆王冰)己述其梗概(黄帝内经·太素),谓之:摇筋骨动肢节,抑按皮肉,捷举手足。…… 



  吾之前辈师传‘导引’,系宇宙无形于气,于气之系,‘按跷’形实乃觅其体。此故曰,从导引,乃以无形,化有形;有形,变无形。于按跷者,以有形动有形,无形行有形。故于‘导引按跷’者,千古华夏,传承之绝技奇术也。简名乃曰:导引术。於佛家语:上乘玄玑,禅定之法辅。道家亦称:延年长生,修真之正术。儒家谓:修心攻体,定动乱之尚尚。”

   弟子问师曰:“‘导引’者何?”
   师曰:“导引也,乃‘内导法’与‘外引术’之合碧。外引,亦分之,自动与被动之异。于被动,外引之施术者,亦按跷也。按跷从属内之‘导引’,然施按跷者,乃曰:内功推按。专职配之专技,名曰:内功推拿、点穴、按摩之。谓,师传之法术,辈倍之善五禽神伎矣。

  循‘推按’之初,以有形,崇尚无形。无形务实,以求精。俗谓‘神仙一把抓’矣! 



  今语‘推按’,乃叙“外引术”,被动之初品。从属有形之区域,亦寻术式之源头……。

  于中品,亦寻《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之施。于上品,则另辟溪径。以求古往,长生不老之术…… 



  论推按,三品登阶。初以形似;中以气似;上以神似也。初,以本形本气。中以,本气易本形。上以,本气化本神。本神化彼形,彼形从本气。以气赋其体,以体觅气,皆从推按之始使也。自古医成,乃定形。有形可成,推按之医乃兴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按精义——医者、医德篇
       
   弟子问师曰:“医者何?”
   师曰:“医也,乃人之本,本于人。自生于人,乃与人伴。华夏古往今来,师传徒,徒承师,以集精品精术。从术式乃立门户,分支派系乃生。古谓医家,操济世活人之术,旦夕以求炉火纯青。随循男女气血阴阳,脏腑表里,筋骨肉脉,皮毛之躯壳,所呼所吸从行环运。所可观非观,可闻乎之非闻;以非视之查,从查乃利。拒死痼,以延年。达人世之事,以协和合,循天长,乃登寿域。”

   弟子问师曰:“于推按者何乎?”
   师曰:“从推按也,医尚之,起死人活生人,简而捷明,精湛之技艺也。故,众誉於'手到病除’之功、具'妙手回春’之术也。”

   弟子问师曰:“寻推按当何为之?”
   师曰:“随其简易,大众可行,农工可为;取不奢溃财贷,不余咎苦;仅以精技精术可为也。”

   弟子问师曰:“从精技精术何?”
   师曰:“推按之术,乃医家之精髓,为人之根本,至尚神仙之阶梯,实是品达上乘。”


   师曰:“道布德化,以光明致远。理之从随,后之极根。曰之道者,于理之教化,开示愚朦。医乃仁人,生之首从;从于其走,以祥万籁。宁舍弃于己,善待他助,功德垂昭,号称人之楷模。极乐仙佛之根,人类善始善终之根本也。医之根,乃善根;医于本,本于道;故曰'医道’之。

   师曰:“医乃人仁,德布道化,随光明致远。祥万籁,舍己助它,功德垂昭。名之耸立,仙佛之根标,述道义、扬正义,明技艺,于知之识,于识其理,于理识之道义之德技归一。”其之道也,乃道博化之理识。理识之源也,其源于德。故于德之,乃得其理;于德理之,博之其德;于德之其得,教化于理施。故曰,医也,道德之理施矣。

  于道理之传布,于道德之博布;得道博漫,传之数术矣。故于医道之,亦医道之源乎,亦医之理乎。于医理之施,亦医之。医之,亦其容之于易也。所曰,医易之同源耳。于源者,其易之,实易也,于易之,非之易事乎!”

   师问弟子曰:“何者谓道,道者其何乎?”
   弟子答曰:“一阴一阳,谓曰道。所曰道者,道乃论之阴阳。阴阳之论,以穷万物化变之理矣。”
   师问曰:“何者谓德乎?”
   弟子答曰:“德者,品物之良施。于施得道。故,道与德合,乃曰:道德之。所曰,得之阴阳动变,道序万物常轨。德之于得,得之良德也。”

   师问曰:“于道德言之,其何也?”
   弟子答曰:“于天地阴阳,抒发情理。情理仗赖,和合仁爱。于人之仁,神赋灵之体,体得德之施。于日月相移,苦磨煎练,形神兼备,精神与共,造化功垂之。”
师曰:“善哉,子之于言,已知之矣。故于道德者,大慈合一,一之其医,善万物也。”

   弟子问师曰:“何谓医德乎?”
   师曰:“仁德爱彼,取福德合一,乃医德也。”

   弟子问师曰:“为医德阐发何?”
   师曰:“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慈怜悲闵,善待众生。恻隐为怀,行侠义,品行端正,从技数术。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以精技之行,拔疾苦,救生灵,是谓苍生之大医。于仁慈乎,其无精技之术,谈何医德之阐发乎?  



   试论,数术不精,何以救死?技艺不良,焉何以扶伤。有之技术,无德匹配,焉何从行之?故此以谓,从学为是,德俱、术备精良,乃为医也。医也,于数艺苦炼,精专于一之。”

   弟子问师曰:“何求数艺精专矣?”
   师曰:“千古承传,累积圣宝,非生而知,躬从师学,于学而实习之。习本能,拓它能;仿圣贤、遵圣训;继前贤,孜孜奋求,终当不亚于先哲。唯是继,乃承续之承传也。”


   弟子问师曰:“医者当何之?”
   师曰:“医者,亦易也。易之,于内意之义,于思索寻之义尔。于义之,人而得仁,故谓:仁义。仁义之医,所医之,意以 神思,义以行形。行形之自发,实体之自能。继尔,取针炳,草木,金石相约,以除内外之疾病也。曰之约者,合阴阳以刚柔,得人天之,谐合于一耳。”

   弟子问师曰:“于易之何也?”
   师曰:“易也,非难其易也。于容之谓,乃容易。于容易也,人人皆可为之。为之乎,非凡之超能。于能乎?所能乎,也不易乎。于不易乎?不易之非也。非之不易,于不易之,乃存其定易。



   于定易之,乃动易乎。然动易乎?动之变易也。于变易之,实难扑捉也。于动变,简之其繁,繁之难捉。故曰,不易乎……。

   此易之不易,不易之易也。易握动之易,非易握之,难易。于握之动变,动变之,非易也。

   容易之,定易之握,于握定易之易。于动易之,变易之不握。变易,乃不易耳。于易之,容其不易,故曰:不易也。”

   弟子问师曰:“所曰定易者,言当何乎?”
   师曰:“天地,容道之常规。其轨,可寻循,可履复。所为天地也容,于履于复也易,于易之循复,乃亦定易。曰定易之,不变动易,于寻非易乎。于定动,乃亦变之。于变动之,乃亦易之。”

   弟子问师曰:“定易之,不易握者何?”
   师曰:“定易之,不易握乎?于散漫收束,非三言二语,乃达意。此易之,乃不易也。于不易乎?非可守株待兔。于动之,轮迥长变。易之动变,仍不失易,故谓,动易。于动之变,究其底里,仍复于易也!”


   弟子问师曰:“值人之变易者,其何易?”
   师曰:“变易也,易死延生,不老长寿。”

   弟子问师曰:“既不老长寿,奈何药医不死之病。死病无药可救,既无药可救,存医何用?”
   师曰:“取不死于医,非死之夭。医者,度生灵,拔疾苦,除病痛,祥人合尽天年。故此乃谓:苍生大医,非含灵之巨贼。值此,当有形实之论……”

   弟子问师曰:“于论医者,当何之?”
   师曰:“承传圣宝,以实求是,于是求实。从实探虚,得虚务实。于此,必乃学识数术俱备,独擅专攻,术艺精湛,堪谓人天之师表。替天行道,承逊乃谓'先生’。出医德,救死扶伤,崇圣追贤之能矣。”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药非药”——按蹻之道
       
   蹻,又称“蹻引”、“案杌”,俗称推拿,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蹻医术是医者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属于自然疗法的一种。

   按蹻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先民们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中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患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可见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然,何谓“按蹻”?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蹻,谓捷举手足”,即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类经》曰:“按蹻,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素问集注》云:“按蹻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素问吴注》言:“导引,运行经气,不使留滞为病也。手摩谓之按,足蹑谓之蹻,所以揉扰筋节,宣通阳气也。”这便是“按跷之术”的真正含义。且,由于按蹻之术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肢体来引导经络与气血以达到其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相对于其他疗法而言,按蹻亦是唯一一种可以“手到病除”之疗法,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妙手回春”了。

   按蹻之术,操作简单,应用方便,可谓“信手拈来” 。如此好用,聪明的古人当然不会弃之不理,在很早时就懂得用按蹻之术治疗各种疾病。如《备急千金要方》主张“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修昆仑证验》亦云:“不论大小内外病证,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清代《石室秘录》记载:“法当以人手为之按摩,则气血流通,疾病易愈。”《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鲍相璈《验方新编》曰:“初发热或为风寒所闭,一时无表散之药,须用推拿法以松肌表,其毒自出。又或其儿素性怯弱,为风寒所束,固不得不发,又恐表虚,用药发表,有伤元气,亦用推拿之法。”



治病必求于本,否则便为无的放矢。人之为病,形态各异,然究其根本,不过经络、气血矣。《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考注》:“痿厥寒热者,气血凝滞之所为。故以‘导引按蹻’治之,宜令筋络骨节气血流通也。”然,按蹻何以能治病?明·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决·序》中指出:“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不难看出,气血和经络在其中起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组成了一个整体的联系,是气血运行的途径,也是津液输布的渠道。经络壅阻,人体气血之运行就会不畅,阴阳随之失调,就会产生疲劳与病变。按蹻作用于人体经筋与皮部,通过不同手法,以疏导经络之气,行周身气血,濡身之筋骨,并可借由经络、气血之运行调脏腑之功能。  



《黄帝内经》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然,若灸之仍不能效呢,又当如何?家师为之补充为“药之不及,针之;针之不到,灸之;灸之不效,按蹻”。之所以药、针、灸皆不效时按蹻,并非是按蹻的功效凌驾于众方之上,亦非按蹻一途即可针对所有病症,而是病位有深浅,不同的病位会有其相应的疗法与之对应。当病位逐渐深入,药之,针之、灸之皆无法达病灶,就只能用按蹻来解决,因为只有按蹻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直达病灶。据《灵枢·病传》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这其中就很明确地指出了,中医疗法为一整体,众疗法各司其职,各行其效,缺一不可,并非一种疗法就可解决所有病症。望诸位能正视中医,莫偏听偏信,贻误病情。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病,就要用药来治。然,何为药?提起“药 ”,一般人都会想到草药,其实,凡可以用来治病的东西都可统称为药,并不单单是指草药。这个,古人在文献中也有提及。清·夏禹铸《幼科铁镜·推拿代药赋》云“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与大多数执着于只用草药救人的医者相较,可谓是另辟蹊径了。然,药亦有药道,故药可用却不可滥用。对此,夏禹铸在书中曾特意强调“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 表里虚实,推拿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凡事有利必有弊,在此,望诸位对症用“药”,合理用“药”,如此才能使“药”尽其效,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6: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引按跷经》说文
内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曰:‘导引按跷’乎,此谓调气,养神之正道,适中益之万物也。”

“益万物也,乃由其一理哉!理哉?理之亦气哉,气理之变化哉。于导者,其亦是道也,所道之要也。要之要者,乃导一‘气’入驶道。此谓‘内导’矣(外气内入)。引者何?引也,所引一‘气’赋以形,于体实投以躯,以令躯体‘气’之展扩矣。所内动外之‘引’,外动内于‘导’;外动其形引,内动实乃导。导内外动‘引’(内气外发),外动内‘导’,故曰“导引”之。


导引也,助内之,以展缩吐纳协动。外动,伸屈吐纳,于‘摸’尔‘按’之术矣。故,摇筋骨、动肢节,抑按皮肉,开孔腠,吸清吐浊,皆为之‘导引’。所动导、导动,实引‘气’之内入外出矣。以生化之变,乃与天地相合。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病侵染,不忤天地日月星光,躯体以拒‘风、寒、暑、湿、燥、热’之侵。无邪可入,此不寿者何乎?!




此,导气入道,引气行道;于手足求安,必矫径道。所曰,外引之施,其传内导于系。内导之实,而引其体。体之其导、其引,其按、其跷,乃一体四式之支。一体之支系,各不相离。其离各体,个体之支离。于体故,可‘导引’;可‘按跷’;可‘导按’;可‘跷引’。分合支离,以彼自取。所分不失,天真归一。





一之乎?乃气尔。所曰:内导外引,伸屈吐纳,为天地阴阳上下,内外表里相配为一。一体支系,所系一体。于一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禀受天地於一气。一气所为‘息’乃统之。所为开之,闭之。息之启闭,仍与一气矣。故曰:一气统万物,万物则归一气之理。动续衍变,于动变理之,微细万物。内外参悟,仍归气之理,理于气,气之理也。”





问曰:“何者谓之理也?”

答曰:“道义阴阳,谓之理。此理,道通之行矣。于行之要,乃亦理乎矣。”


问曰:“何以谓‘道’乎?”

答曰:“一阴一阳,乃谓‘道’。‘道’乃,天地之阴阳,行运之规矩也。规矩之,乃经论道要之理矣。




问曰:“道者何乎?”

答曰:“经径之通行,通行之道也。”


问曰:“道与径者何?”

答曰:“道径之,经论。经述径之,动系归综。”


问曰:“‘经’者何?”

答曰:“经者,亦径也。所不曰‘径者’,非径全喻。径彼之支途,非之囊括。经也,一字之广,一语至深。深广足以括之。故经,可径之。径之,非经也。曰之‘经’乎?乃至简至捷,通达圣地之广道也。道也,乃必要之捷简,简捷之径乃达乎!”





问曰:“何以论道乎?”
答曰:“得论,乃以备细之知之。取道,乃以必要之,捷简以达之。


问曰:“何说其道乎?”

答曰:传承乃续,于文明布化,得施而授之……”



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6: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引按跷经——师徒传承篇
       
   跗,自朕召于仙苑,为弟子者,均慕其尊而荣之。从师跗之弟子者,乃从争将士,杂之失足、断臂、瞽目之功臣,其立者卧者,执偏之不等……

   一日,跗至邸。乃为弟子讲经论道,传之法术。弟子席而恭听。

   师,妙言其语,据论示演手足,言动语切,形象逼真。此可曰:积一石足垒千重土,筑一台而视百里遥。断一羽可晓鹏程万里,取一毫乃测经纬玄玑。

   师曰“今遵圣命,以步天之生德,地之承灵。天布地灵其为多寡,男女长幼,聪鲁之愚痴。得天地灵秀,俊巧妍媸贤惠刁肖。有别无别,天地之公允,生德始教无类。故,为师必乃等视同仁。未可言道行私,有别亲疏。公私于别,乃一正之天下矣,此天下无之其道,任私膨行。

   此论乎,亦理也。理之易也。一道之于理也。得之其理乃寻其道,获之其道,必循其理。此乃,心意于领义,神会于一。从一窥度臆测。神会之何说?尚有其意,乃不尽其言之说尔。”

   “此之何谓?”

   师曰“意领为是,乃亦有其,可见未见之分。未见所言之,所不为妄者何乎?未见以言实,传之不尽,非骗乎亦何为?

   故此之意会,臆测窥度。此非意之妄,乃其理俱。理俱之,其何所不见?非之不见,此乃生无待其数也……其今不见,其明日见。今之见,乃昨未见。于昨说今,固非者何也?故此帝曰:事物亦备时之异也。所故,依理谴教,非理勿授。非论道之是非,乃论道之理数。‘道论于教,顿蒙由开,非霸道所断青白。’

   霸道之何?

   霸道,乃强一词之,非理所是。无至实其远矣!故曰:积乌云之厚,难弥光霞之照;为寒做结,难拒辉暖所融。

   天下之公,所论仁德。人之不仁,此非人本。人慈道义,乃顺天应人。顺天者,亦顺其理。顺之其理,应验于人。验效,必为是理;理之所效,实是必为道存。道存理施,乃谓定法。法之求实,术亦备之。故求法术应验,必细探理源。非所效验,乃法术于谬。谬乃逆道悖理,逆道悖理而乱,其法不灭待何乎?”

   师曰:“吾亦至嘱弟子:非理不传,悖理不行,乱法不为。有道其立,其理俱细。正此,经文“道要”之句乃陈,弟子细品无穷奥妙具居其中矣。

   跗与吾,应朕召仙苑。帝从素平之言,彻晓天地之奥。玄玑以论‘内以吐纳之法,外以伸屈摸而按之术’,归为《导引按跷经》矣。法术精炼‘九九归真’。精辟之‘经’之,至意之博大,至广之无极。

   帝曰之‘经’者,亦径也。不曰径者,非径可巨,大千之支彼殊途,非以径之囊括……其曰‘经’者,一字之广,一语至深,深广之论足以括之。

   何谓之经也?经者,乃至简、至捷,通达圣地之法道也。法道‘导引’矣。

   导乎?导者,其亦道也,所道之要也,要之必也。要之要者,乃驱一气归之驶道尔。其道,支彼于路也。其路支一,一道尔。

   故曰之‘导’者,乃导一气归于驶道之于行也。曰‘内导’之。内导也,体外纳以清鲜内入,内入化以实之,实之实,实之实体矣……

   所故:外虚,以求内实。内实,以化外虚。故与虚实动静,乃为虚实变止。变之其止,乃以无形为有形,有形化无形矣。

   ‘引’之乎?‘引’者,乃引导其‘气’化变赋其体。此亦纷繁之化变,无形为有形,有形助无形矣。外动之迟速,内以疾徐。所故,外动刚柔以济,力劲所为。外形其动,实引内动以蓄之。

   内‘导’,以为外‘引’。外引,以利内‘导’作。所曰‘内动’外之‘导’,‘外动’内之‘引’。外引内动导,内导外动引矣,故曰‘导引’。

   曰之‘导引’者,乃外引之施,其传内导于系,内导之实,而引其体。一体之支,系联之体系,体系之系,天真归一。

   故,内以意念吐纳之法,外以伸屈之术,于摇筋骨,开腠皮肉,捷举手足,抑按皮肉,以激血气之化变矣。”

   所曰人之‘气、血、筋、骨、皮、肉、脉、髓’秉承天地于一体。一体之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一脉所承系。其上下左右,前后交互,网系为天地一气所统之。故,气统万物,万物归之一理,而无逾之。

   ‘外引之施,其传内导于系;内导之实,而引其体。’

   于‘导引按跷’也,乃‘导气入道,引气行道,手足求安,必矫径道矣’。气之,可导可引,可按可跷;可‘导引’可‘按跷’;可‘引按’可‘导跷’互为至大也。

   习内功乎,外功尔,乃按之跷之,一总之离矣。

   其导其引,其按其跷,乃一体四式之分。实分之合,合以分,分其支,支不离,其离个体,各体之支离,以彼自取。其合不离天真归一。一合综总,综总于分四式之支哉!四式之内外于‘一’矣。

   歌曰:百卉繁山秀,地广万物灵。枚果滋含味,蕊花同竞香。

   帝以‘导引按跷’之语,寓意至深。至辟之精,乃一字不易。其为明志之士,探求之。有梗而略其慨,所浅而未浮,深所未藏也。

   所故,有德者居之,得道者行之。常言道,天下为一公而有,所遗弟子非直系子孙。天下之道,非一人独揽。无私,乃行之天下矣。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万众之天下。功德久存,之于‘一’理也,亦医理之易理也。所‘易’之。此‘易’之,之定易。定易之动‘易’。动易之变‘易’。变‘易’之,乃不易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7: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是感而遂通的文化。无论是修学中医的同仁,还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粉丝,要想契入这门学问,都离不开“感”。在这个信息爆炸、琳琅满目的时代,如何找到一种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方法是我们共同的期盼。而《黄帝内经》开显的“导引按跷”的方法或许可以把我们引向中医,乃至中国文化的核心。导引按跷不仅是实现生命自主的重要法门,亦为体悟阴阳的一大方便。由此而入,实现“平人不病”,或许才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本怀。

烟雨 脾胃
1、《黄帝内经》开显的五术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开显了中医养生治病的五种方法:“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跷。”其中砭石是从东方来,相传山东泗水的砭石是最有名的;毒药从西方来,在中医体系里,所有的药都叫毒药,不管人参还是附子,因为有偏的东西即可谓之毒。《素问·平人气象论》讲“平人者,不病也。”生病就意味着偏离了平人的常态,药物治疗是以偏纠偏,使机体恢复中正平和的状态。而灸焫为什么从北方来,九针为什么从南方来?这些术与方位的对应都是有其深意的。那从中央出的导引按跷会把我们引向何方呢?

2、中医之“中”
在讲导引按跷之前,我们回顾一下中医的历史。学科意义上的“中医”一词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可谓生死存亡之秋。而在医之前冠以“中”字,不仅为区别于西学、西医,即非仅指中国之医、中华之医而已。此“中”字是画龙点睛,歪打正着,着在了医的核心之处,是在历史的硝烟中开显出了中国文化之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构建、安立在“中”上的学问,是一门通到根底之学。“中”之意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这门医学不只是着眼于我们的生命,还着眼于我们的性命。生命最多百年,是短暂的。中医不仅着眼于此,还着眼于性命,性命就不只百年。因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尽性之学,是着眼于万古不朽的那个极,孔子在谈到这门文化时说“穷理尽性至于命”,清代大儒刘止唐则说“敦伦尽性之外再无其他”。

“中”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重要的意义。“中”是本性上、根本上的东西。由这个东西变现出以阴阳构造的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的构成特征是阴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的变化演变出生灭、兴衰等等世间的现象。

3、阴阳的特质
生命个体和社会一样都不离阴阳。阴阳表现为男女、前后、昼夜、左右···等等,其特质是相对性,对立性,矛盾性。阴阳在家庭的显现就是夫妻,阴阳本是对立,所以有的夫妻吵架到最后家庭破裂了。个体生命的破裂叫“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生命要想良好运行,必须要和合阴阳,即矛盾要调和,对立要统一。那阴阳靠什么和合?这就是《中庸》这部书要谈的事情。“中”是本体、道体层面;那“庸”是什么呢?“庸者,用也。”《中庸》这部书就是谈“中”的作用。

“中”的根本作用是什么?是“和”。《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合什么?就是和合这些矛盾。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就是善于和解矛盾,“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因为夫妇天生是对立,是难以和合的,你能和合了,就是君子。你把握了“中”,就能和合阴阳。而又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是天下的大本,君子所做的事情没有离开这个根本,都是围绕着这个“中”。

4、“中”之用的下手处
中医如何调和阴阳?如果对“中”没有认识,就不可能和合。“中”是道体层面,不可说;但“和”是可说的,“中”之用是可以操作的。我们可以透过五行来认识“中”的功用。五行是阴阳的展现,有木火土金水。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属什么?土是非阴非阳,是既阴既阳。土的性是平的,它能和合阴阳。我们常把土称为中土,有一个可描述的“中”就是土,土是“中”的作用的集中体现,土有和合阴阳的作用。认识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根本的地位,而土是五行之主。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在《黄帝内经》体系里人为倮虫之长。除此还有属木的毛虫,属火的羽虫,属金的介虫,属水的鳞虫。人是属土的,是禀赋土气而生,“土”具有“中”之性,与“中”是同气。而“中”又是天下之大本,这是甚深的。

对“中”生起见解后,再来看导引按跷。因为“导引按跷从中央出”,它是最居中、最核心的一个方法,其它四术多少是有偏的,是以偏纠偏的方法。唯独导引按跷是中正之法,它的地位是这样。而砭石也好,灸焫也好,都要借助身外之物,唯独导引按跷不需要借助身外,是可以自主的。这个法是甚深之法,这个方法是使“中”的作用展现出来作用于生命,和合阴阳,和合这个由矛盾构成的生命体。

5、痛与通
和合才有健康,如《伤寒论》所言:“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养生治病的总则。如何才能和合呢?需要“中”发挥作用,因为中的作用就是和。

我操作导引按跷的第一个阶段是按腹,按腹是寻找痛点的一个过程,痛是由很多原因造成。俗语讲“不通则痛”,无论心病还是身病都与此有关。身病,是经络脏腑不通;心病,是因为想不通。不通是疾病的症结所在,表现就是痛。痛由“疒”加“甬”构成,甬是通道,“甬”的作用是通,不通就会通过痛来呈现。我们看通和痛是同声,文字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形神的,文字的声音就是它的神,是灵魂,这里面蕴含着道。

透过按腹,会发现腹部有许多痛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腹部有许多不通的地方。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等六腑主要位居于腹部。六腑与五脏的关系在《素问·通评虚实论》归纳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当我们按腹,找到疼痛,找到闭塞的地方,通过按腹就可以把六腑的闭塞清理掉,六腑闭塞清除一分,五脏就安和一分,这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6、射与引
导引与按跷既有关联又有差异。我们看导引的“引”字怎么写?在中国文化里,一个字搞通了,刹那就贯通了。这边一个弓,这边一竖。弓是什么,是射,弯弓射箭;一竖,是贯通。射,左边是“身”,右边“寸”代表心,“射”指的是身心;“引”讲的是身心如何贯通,导引讲的是身心的贯通,进而是人和天地的贯通。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在身体左右两旁。而身体有两条经脉居于身体正中,任脉居前正中,为阴脉之海,总理诸阴;督脉居后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此二者是协调阴阳的关键两脉。任脉、督脉位置上就居中,这是一种无言的教授。它能协调整个身体的阴阳,我们讲“中”的作用,讲“导引按跷从中央出”,它的下手处,就是从居中的这两脉。

静坐 修复能量 打坐

7、导引的作用是唤起“中”
任督二脉对身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主方便操作的是前正中的任脉。下手处是任脉,其位于中央,具有中的特性。导引能引出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能贯通身心,贯通天地,协和阴阳?是“中”,导引的作用是使“中”的作用派生出来,开发出来,进而“和”的作用就能彰显。如何使“中”起来?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内经》给出的原则。阴阳相引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回到《中庸》,子思引用一句话来赞叹舜帝的伟大——“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的伟大之处,是执其两端,两端是什么?世界根本的呈现形式就是两端,是阴阳。两端是矛盾,要想实现和合,使生命良好的运行,必须要让“中”的作用起来,执其两端的目的是使“中”起来,生命体才有平安可言。身体能不能和合,健康?就看能不能执其两端,使“中”生起来。执两端的目的是让“中”的作用生起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也是导引的总则。阴阳相引,“中”的作用自然就生起来,和合就自然发生。

8、导引如何下手?
导引如何下手操作呢?导引的作用如何产生?导引靠的是“感”,导引引出来的东西是本具的、本有的,是天地赋予你的东西。你需要的只是感受它,有了这个感受,它就会作用于你,没有感受就与你无关了。感是靠心去感!我们的心在哪里?心不是heart,心不是心脏。月肉旁意味着有形体,肝肺脾肾都有月肉旁,心没有,它不在形的范畴里,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哪里?心是周遍的,无处不在。有所住,有所执着,心就在这里,这叫挂一漏万,有执着就有漏。

我们是透过一个无处不在的心去感,如何下手?我们要找一个可依的地方,从感觉的层面来说哪里离心最近?十指连心,从觉性的角度来讲,十指离心最近。导引的操作借助十指。用十指轻轻的触摸在前正中任脉,把心放在那里,把感放在那里,剩下的就是去感而已。孟子讲良知、良能,这是每个人都本具的,只需要去感受良知良能的作用,不需要再做其它。透过这样一个感,去开发这个沉睡的良知良能的作用,当这个良知良能作用于我们,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探索才真正发生。我们多数人习惯关注在生命之外,如股票、上学、交通、升迁或降职等等,我们整个身心都放在这些身外的东西上面,极少去关注生命本身的精彩奥妙,导引是可以帮助我们回归生命本身的一个方法。

一般操作是舒适地平躺在床上,最佳时间是寅时(早晨3—5点),取仰卧位,手指指腹轻轻地搭在前正中任脉,把心放在这里,去感。导引切忌用力,导引不在形体上的运动,它既可以作用形而下,也可以引动形而上。一般而言,最先着手处在膻中,这是一个大穴,也是是十二官之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它对人生很重要,主管喜乐,这个时代太多的压力使人处在焦虑压抑之中,很多人都是愁容,没有发自内心的笑容,甚至患抑郁症、很悲观,喜乐的正能量没有开发出来,这与臣使之官封闭、闭塞有关系。对治抑郁的方法,就是膻中这一关,使喜乐出来。然后沿着前正中线从上到下,每处停留的时间因人而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9、导引的原则——无希求,无恐惧
导引不是练出来的气,与气功不一样,气是在有无生灭之间。我们要去感的是本来的,你感它也在,不感也在,我们要做的是感受,感到了就自然发挥作用。不要希求什么,仅仅去感受,也不要害怕什么,出现的各种感受不要害怕。因为个体不同,导引所产生的感受也是千奇百怪。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做的就是一件事情,就是去感受。

有感就有觉,就有知,就有受,我们就去感知品味这种感受;没有感受的话也不要着急。慢慢把觉和感找回来,很多词语与感有关,如感觉,通过感,觉就生起来。良知、良能是一体两用,当“知”起来了,“能”就会生上去。首先觉的是有问题,有不通的地方。良知作用了,良能就起来了。“感”首先生出的是对身体的觉,此刻既是诊断同时也是治疗。这是对身体层面的觉,如果是对生命的觉,是对性命的觉呢?透过感就是觉;悟也是通过感,感悟;受也是通过感,感受;动也是通过感,感动。感到位了,深层的东西就会动,透过感可以动,可以化,感化;可以通,感通。

10、中国文化是感通的文化
感而遂通,中国的文化讲究感。孔子讲:“《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国的文化不是靠多闻博识,是靠感,感则通,通则久,感是奥妙无穷。我们常讲感恩,感恩是什么,为什么生不起感恩心?因为没有感,不知恩之所在。透过感,就知道天地、父母、众生之恩何其大,感是很深远,透过它可以作用到甚深地方。但是我们需要由浅处入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一门功夫,功夫意味着正确的方法加上时间。

这是一个很微妙很甚深的方法,需要在理上反复琢磨,然后操作。这是自然生起的东西,是天之道,天之道会自然去损有余,补不足,实现阴阳的和合,需要的就是感而已。如果能持之以恒,我们的身心自然会有变化,就可以感受到古人说的“日新之谓盛德。”

揉腹

精选问答
1、问:操作导引的时候穿不穿衣服?做的时候思维纷飞怎么办?
答:我们操作是平躺在床上,是在被窝里,可以穿舒适的薄衣服,以舒适随意为度。第二个问题,当你知道纷飞时,纷飞已经没有了,不妨碍导引。当你真正感觉生起,有足够的觉知,纷飞的东西自然瓦解,再有纷飞的思绪,不去管它,它不会成为障碍。当你不停的纠结这些纷飞,它就成为障碍。你不管它,不料理它,六祖慧能大师也说“不断百思想”,没有问题,不用担心。

2、问:我理解导引和按摩好像是差不多,导引是只有一个动作还是接下来有别的动作?它的原理您能不能再谈谈?
答:现在很多东西都叫导引,但我认为从《素问·异法方宜论》里出的导引应该是有特指的。导引是透过感去发现,《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就是讲我们是天生地养的,天地是无穷的,它给我们的东西足够多。但是我们不知道,不知道就和我们没关系。导引的目的是让我们去知道,《指月录》因指见月,见月后指已经无所谓。感受,天地就在作用你,在洗涤你,古圣贤与你同在。但是大家需要一个抓手,就是需要离心最近的手指,去触摸,去生起这个感。

3、问:我是中医爱好者,想请问您对自学中医有什么建议?如何学好中医?
答:怎么样才能学好中医。中医说来说去没有离开阴阳,所以学到最后,最根本是要对阴阳有感受,有理解,有定见,然后去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对阴阳难以下手,没有切身感受。而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物之纲纪,是变化之父母,是生杀之本始。对阴阳没有感受,后面的变化、纲纪、本始就无从谈起了。首先要对阴阳有直接的感受,如果能对导引有所觉受,就入门了,就可以去感受阴阳和合,感受“中”的作用。

在中医学习的过程中,从感性到理性是容易的,从理性到感性是比较难的。导引是从感性入手,这是契入中医的一个直接法门。

4、问:我想一门深入学习导引,去帮助他人,我也在到处寻觅方法,但不知从何入手,觉得自己的心总是向外求,想请教一下刘老师?
答:当下时代丰富多彩,定力不足就往外跑。导引最根本的是把这颗向外的心导引回来,让它安住在该在的地方。不要急于求成,这个时代方法很多,不缺方法,就像南怀瑾老师讲的“像猴子掰玉米,今天学一个方法,明天学一个方法,最后一个都学不到,一个都不剩”,功到自然成,导引忌浮躁。自己身心受益后自然能帮助到周围。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7: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六大医术 砭石(刮痧)、针、灸、中药、导引、按跷(功法)。导引术 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 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 导引过程是引动肢体所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以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与现代的柔软体操以及气功相近似,属气功中之动功。人体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通利关节,促进血液循环,疏经通络,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黄帝内经·素向》唐代王冰为之作注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肢)节。”将导引解释为肢体运动,还有的认为导引包括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如《庄子刻意》李如《庄子刻意》李颐注:“导气令和,引体气柔。”而从马王堆汉墓《导引图》来看,该图中不仅有模仿“熊经鸟伸”的动作及其他类型的肢体活动,还有多种呼吸运动,并且还有些图形作瞑目存想状。这些解释,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把导引看做是一种主动性的对身心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补益的锻炼手段或方法,它对防治疾病、锻炼身体、延年益寿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导引”看做是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意念活动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宣导气血、引治疾病的保健功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11: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17: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穴法的整套治疗手法,非常重视人体的整体阴阳平衡与三焦气化功能。

古代医家运用类比的方法,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之气与宇宙大天地之气相互对应,在人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形成一个小周天;以十二个穴窍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在体内运转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气。霍氏国医揉揉点穴法在治疗中,以腹背的任督二脉为重点,全面调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了治病求本的作用。在腹部的治疗中,重点选取了中焦的重要腧穴,调整了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脾胃居中焦,为五脏之本,其气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若脾胃气机失常,则三焦气化受阻,内而五脏六腑,外则四肢九窍皆可产生病变。通过脏腑点穴,首先调整了中焦脾胃机能,气机自然升降有序,三焦气化功能得以增强,脏腑气机畅通,从而保证了后天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输布,为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点穴在治疗取穴上,重点以脏腑的腧穴、募穴及八会穴为主。

背腧穴位于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通过点按背腧穴,可直接调整脏腑气机,使其相关经络畅通。既可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亦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从解剖学角度来看,点按背腰部腧穴,直接刺激了背部的脊神经及内脏(自主)神经;通过神经的反射,调整了周身及内脏的生理功能。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其分布的大体位置与脏腑所在的部位基本对应。因为募穴离脏腑较近,又是脏腑精气汇聚之处,所以不论病生于内,或外邪侵袭入里,均可通过相应的募穴来治疗。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及精气所会的腧穴。因此,点按八会穴,可直接调整这些组织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相关疾病之日的。

三、霍氏国医揉揉点穴法手法精简,操作程序严密,系统,手动法根据不同病症配穴灵活。

根据病情的虚实状况,主要以补泻调法为主;具体操作手法简单,多为旋转、推按及拔法治疗;临床注重补泻,以促进机体的气机畅通,尽快达到“指下气通”之目的。施治时,操作程序严谨,系统,先腹部,后背部,节节放通。

腹部治疗,调畅全身气机的枢纽,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的要穴。打开阑门穴后,再开中焦与下焦。

背部治疗则先开百劳穴,再由上至下节节放通,以防气机逆乱上窜。放通之后,再对症加减治疗。

最终实现脾胃开化,孺养肺气,雨露雾布,肾源生发,枝发叶茂,肝助火运,心态健运,体魄安和

四、霍氏国医揉揉点穴不以“病名”作为诊疗依据临床上采用“整体治疗,辨证施治”原则,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中医精髓。

人体所病,无论内因(情志),外因(环境),均为人体气机失调所致,遂而出现气逆、气阻、气陷、气下等异常现象,乱在上焦可为心肺疾患,乱在中焦可为脾胃疾患,乱在下焦可为肝肾疾患,三焦乱,则诸种病症出现,揉揉点穴,紧守脏腑气机为要,在整体治疗辨证施治指导下,每个穴位的连续和重复次数决定了治病效果,力度排列顺序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根据指下气机感应灵活加减手法,一压一放的特效气感组合,使气血内外通达,疾病自然缓解或消除。

传统医学的秘密,你开方子治脾脏,过几天又治心肺,跟西医的区别越来越小,中医不复杂,千万不能分开治,不管什么病都从根上解决问题,根在哪?根在肚脐周围,下边有气海关元,上边有阑门建里,这些穴位能解决所有问题,就看你怎样使用了,心脏、肺、脑子、肝脾肾,不管那个脏气不好,几个穴位就能搞定,气海的气分清浊两气,正常人都是升清降浊,但情绪的波动随时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循环,到医院抢救的大都是在生气发火后出现的问题,因为人在情绪激动时浊气不能正常下行,清气不能正常上升,两者会像正负两极一样在人的小腹部位交火,小腹部位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气结或硬块,轻者心肺功能出现问题,重者心脑血管出现问题,有的虽然暂时没有出现什么状况,时间久了出现厌食症状,大便不是拉稀就是干燥,拉稀的会逐渐出现心脏不舒服,便秘者就会出现肺部疾病,而心肺又是相互关联的,庸医治病心脏不好治心脏、肺脏不好治肺脏,导致好多病号住进医院就很难出院,治病不懂根就是如此,心脏的动力源于小肠、肺脏的动力源于大肠,你不懂调理大、小肠怎么能快速有效的治疗疾病?气海是气血的发源地,调清浊两气必须反复动它,阑门在大小肠结合处,而此处最容易气堵,两者的结合就会迅速救治危重病人,所以昏迷多少天的病号揉揉就会醒来,浊气随之下行头部压力就会迅速下降,这就是绝招,世上的神医就是看懂气血运行规律而且能够随手按运行步骤调理的人。

人体就是由各种粗细不等、带弹性的“气管”组成,细小的发生堵塞,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憋住上游,一压一放就能解决许多问题,加上三十多年的练就的“气感”,气和感危重昏迷患者又不会说话,全靠指端的气流感觉每次拔呼吸机的时候都是如此,最快的十几分钟就可以,感觉一有,马上取下呼吸机管路在手法治疗时。

综上所述,霍氏国医揉揉点穴法继承了传统医学的理论精华,独创了系统严谨的点穴按摩手法,扩大了推拿点穴治疗内科疾病的范围如癌症及心包、肺部积液等,提高了推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的疗效如EB病毒及脑萎缩、大动脉夹层出血等。

拓展创新领域:首次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应用到癌症领域并取得良好效果,2000年开始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已有癌症等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又应用到急救领域,多次实现纯手法脑死亡心脏复苏,EB病毒致多器官衰竭、摘除呼吸机恢复患者自主呼吸、百草枯中毒急救等罕见医学案例,这种超前的以有形的手法调动无形的能量,用无形的能量修理有形的整体,使人体阳气直达病灶,邪气自找出路,机体自然修复的按摩疗法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值得广大医疗工作者学习研究。




道医脏腑图点穴是道医对祖国医学的又一大贡献!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于中焦、一升一降、一纳一运,其气机升降为五脏六腑气机之枢纽,若脾胃升降失常,内则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症!脾胃强健乃人体健康之本,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而脏腑点穴正是从调理脾胃入手,用按摩术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平秘阴阳、统治脏腑百病、弥补了手法治疗内科及妇科病症的不足。本法不仅疗效显著,更有其它疗法所不能及的效果,是当今治病养生、美容保健之绝技!
主治:心慌、胸闷、气短、胸痛(包括现代冠心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咳嗽、哮喘、胃痛、胃胀、胃酸、腹胀腹痛、腹泻(包括现代急慢性胃肠炎、肠痉挛)、气鼓、水鼓(相当于现在之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消渴(上消、中消、下消、相当于现代之糖尿病)、肋痛(包括肝、胆、胸膜等急慢性疾患及肋间痛)、气膈及转食(气膈即食不下咽、转食是早食晚吐、类似当今食道癌)、呃逆、遗精、前列腺炎等。
妇科:带下、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盘腔炎、附件炎、闭经、更年期综合症、急性乳腺炎、不孕不育等。


脏腑点穴法  1脏腑点穴法的由来
  脏腑点穴法简称脏腑点穴。据说,此法源于道家,后传入民间。至于此法为何人所创,是否源于道家,何时传入民间,尚待考证。但此疗法与医学、武术皆有密切关系则是毫无疑问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在民间曾运用脏腑点穴诊治疾病,为百姓解除疾苦。以其方法简捷、疗效显著而赢得了百姓的认可。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历代深谙医学与武功之先辈,将此法视为秘籍,不肯轻易示人,且授徒非常严谨,口授心传,限于民间,远不及针灸、按摩推拿诸法流传广泛。正因如此,历代相传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现在已成为中医学文化遗产中的稀世之宝。
  1.1脏腑点穴法的医理基础
  脏腑点穴法虽在民间流传,但按中医学学科归类,应属按摩推拿学科。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观”、“运动观”出发,以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规律等作为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以特殊的配穴方法为手段,调理脏腑气分(气分指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气血和顺,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效果。
  1.2脏腑点穴的基本施治方法
  脏腑点穴法注重“医武结合”,施治时,以心达意、以意领气,力发肘底,贯于指端,通过明理辨证,运用“调”、“补”、“泄”等基本方法,以水滴石穿之柔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腧穴,起到透表达里、灌溉五脏、洒陈六腑的作用。所谓“调”即以指针方式在患者的穴位上进行循环往复运动;所谓“补”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所谓“泄”即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此三法为脏腑点穴的基本方法,但须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灵活运用,从而使瘀者化之,塞者通之,清者升之,浊者降之,实现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生理功能的正常化。
  脏腑点穴施治时,所取穴位与针灸取穴基本相同,都没有离开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等经络穴位。所不同的是,脏腑点穴施治的重点部位在腹部。因为腹部为许多重要经脉循行和汇聚的地方,直接作用于腹部,对脏腑和经络有特殊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值得说明的是,针灸是用针与灸来施治的,而脏腑点穴是施治者通过双手或“指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来施治的。
  2诊治疾病的特点
  2.1医武结合,明“理”辨证,透表达里,祛邪而不伤正
  运用脏腑点穴诊治疾病具有医武结合的特点,因此必须深明医理,在医理的正确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只有在明“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辨证;只有在辨证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有效的治则治法,从而运用“补虚”、“泻实”、“调气”等诸法,进行辨病、辨证施治。同时,必须具备上乘武功。只有内功深厚,医武结合,才能透表达里,取得疗效。
  医武结合,以“功”为本,历代先贤非常重视自身武功的修炼。习此“技”者,必须按传统方法练功、练劲,达到“懂劲后阶级神明”(即懂得运用“劲”的基本方法后再一步一阶地提高,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方能得心应手,从而体会诊治过程中的指下感觉,掌握劲之松、沉、大、小、轻、重的变化,劲如“风摆杨柳”,又似“沉鱼落雁”,使“医患相通”,祛邪而不伤正。
  2.2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突出整体治疗
  古人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不是待病已成而就病治病,而是在人未发病之前进行防治,或已病而防其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脏腑点穴又注重整体治疗,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全面进行调治。由于当前人们的生活、饮食不良习惯,高效快捷的生活节奏,使人群中的“亚健康状态”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如果失治误治,势必引发疾病。而脏腑点穴,从其原理讲,通过调理脏腑气分,平衡阴阳,增强脏腑机能,使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仅能解除一些自觉不适的症状,还能调动人体自身潜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经常用脏腑点穴对人体进行调理,能够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延年益寿。
  2.3治病求本是脏腑点穴诊治疾病的突出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脏腑阴阳的偏胜偏衰会导致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因此说,疾病产生的实质就是脏腑阴阳失衡的结果。一旦脏腑阴阳遭到破坏,势必影响脏腑功能而出现脏腑气分错乱,产生某些病理变化。所以,脏腑点穴非常重视调理脏腑气分,使“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通过调理脏腑气分,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脏腑阴阳平衡与否,取决于“肾阴”、“肾阳”。因为肾主“藏精气”,乃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被称为“先天之本”。但究其所藏之精气,除禀受于先天之外,更重要的是禀受于水谷所化生的五脏六腑的有余之精气。如果脾胃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供养肾及其它脏腑,则人如一部汽车无油而不能驱使,故有“脾败则亡”之说。脏腑点穴用“开胃健脾法”强化脾胃功能,根据脏腑、经络病机,结合八纲辨证,运用“调”、“补”、“泄”等手法,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根本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真正体现“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因患胃癌而胃切除4/5,2003年6月两次化疗后,正气极虚,4天水谷未进,且呕吐频繁,饮水即吐,家属邀余诊治。诊为脾胃功能受损,脏腑气分失调,中焦受阻,浊气上逆。遂用“降逆止呕”法,施以泄浊扶正手法,即先打开中焦之门,点、按“阑门穴”。此穴是脏腑点穴的特殊穴位,是重要之穴,于脐上1.5寸处取穴,点按近2分钟,然后用泄法,使上焦浊气下降。继之轻调轻补建里穴,以补益中气。再点气海穴,先泄后补微调,以促升阳,固护正气。施治15分钟即止呕。然后“放”带脉(即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在带脉上操作“放”的手法),进一步沟通上、下焦,使周身气血运行通畅。再点章门、梁门、石关诸穴,最后点按背腧穴。施治1小时,患者即感轻松,并有饥饿感,嘱其进食小米粥一碗,食毕未吐,且觉良好。恐其运化功能虚弱,又施治半小时,以助其运化。从此开始每餐能进食,且食欲渐增,经一段时间治疗后,身体恢复良好。尔后,三次、四次化疗期间,未再出现呕吐症状。
  3脏腑点穴可谓 “绿色疗法”
  脏腑点穴既不用针又不用药,而是经过辨证,通过施治者深厚的内功,用双手或指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运用“调”、“补”、“泄”、“搬”、“扣”、“推”、“按”、“放”等手法,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此法无创伤,无痛苦,无任何副作用,具有医疗保健价值,可称为“绿色疗法”。
  在施治过程中,患者在舒适、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治疗。治疗后患者会感到轻松、舒服。施治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帮助患者运动了半个小时。如患者脾胃运化功能虚弱,可起到帮助运化之功效。正如古人所言:“动摇则谷气得消”。而谷气消则可化为水谷精微,使肾气充盈,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脏腑点穴法运用特殊的配穴方法,施术于腹部及背腧穴,直接对脏腑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并能治疗五脏六腑的病证。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脏腑点穴法在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活化体内细胞,发挥人体潜能,增强自身免疫力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及远期疗效。                                                   

附:再谈揉腹感受----卫老师转


    揉腹可以实揉,类似于中医的按摩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揉到的腹腔包括了对肠胃肝胆的直接揉按,以及胰脾肾脏的刺激,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主皮肤,这样胸腔里面的心肺也会受到影响,改善功能,还有腹腔脏腑按摩脊柱的筋脉骨骼神经,脊柱也会被按摩,改善功能。


如果有实揉转换到虚揉,那么就从形走到气的层面了,这里面内容就多了。


先说两手缓缓旋转,下丹田被带起来了,越转越轻柔,气机越深入细化,命门同步旋转,丹田的旋转首先推动了两个下肢的气机环流,气海和涌泉互相推动,这样下丹田和涌泉都有了。平坐在椅子上,两腿空松,很容易出现这个状态。


两臂成为一个环球状,随着两手的旋转,两臂这个球又在旋转,两手的末端根部肩与肩胛的部位在揉动背部夹脊窍,两大臂的运动又带动它的活动范围胸背部 ,所以两臂这个球带动中丹田这个球体在动,这是一个自然的以形引气的动作,气机必然随着变化,只要细心观察就会体会到。


两上肢的运动,带动了筋脉的气机(或者手三阴三阳经的气机)传递到头部,头里的气机又在随着旋转,就像练抻筋拔骨的动作连到头部的气机一样,头里的气机反而比胸腔的气机好感觉。所以,一个揉腹,自自然然的带动了三个丹田的气机运转。


当把心虚下来的时候,上丹田的统帅力和周身的细微深层次的气机很好的合在一起,整体性更深入。


这样的虚揉,使头部的气机生化,使的虚其心到了实虚的整体,里面有内容了,功能有了变化。心虚的作用,又使下丹田的气机更加充实柔和,让腹部真实的实了起来,心虚腹实,良性互化,达到虚实转换。


就这样缓缓的揉,细细的体会,用心地的虚的力量合到两手的实(微微加点力,主要是意),把气贴入到骶椎尾椎脊柱上,把整个脊柱的整体气机带动起来,使得下丹田的气机厚实绵柔,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慢慢慢慢地,腹部的障碍在消除,有的人寒凉之气在融消,有的人湿热之气在化散,以此解决下丹田的问题。


在下丹田气机充实的基础上,能量化生中丹田的气机,就会把肺部的躁浮状况,心窍滞闷的状况慢慢消融掉,心胸廓开 ,阻碍化散。这个就像虚空里面的乌云被清风化散一样,云消雾散,清空无暇。


由于腹腔的障碍,胸腔的障碍,依次深化解决了以后,头部本来的清透明净就自然展现出来了,还精气神调和的状态。


人体里面是这样,外面大自然也是这样,大自然是众生生命活动的依报,付属于众生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本来如此,本来清澈圆满,天合于人,不是人合于天。


本来具足,舍碍得本,扒掉外衣,自然显现,一切完美,无需强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5-3 01:59 , Processed in 0.1005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