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02|回复: 1

心与小肠相表里,无数的研究都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可以“操控”我们的大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1 0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与小肠相表里,无数的研究都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可以“操控”我们的大脑。



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

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

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

由衷地希望,《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道,善贷且成。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北京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刘先银书法作品题写书名《和光同尘》

《黄帝内经》:心与小肠相表里,肠道菌群可以“操控”我们的大脑。

有很多的大小肠病,致病的原因在肺和心,《黄帝内经》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形成了肺寒的话,一定会导致大肠寒;如果小肠的吸收出问题,心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因为小肠吸收的所有东西都是跟心连在一起的。

《黄帝内经》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 肝与胆相表里

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肺是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如果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减弱,身倦无力,气短自汗等全身虚弱症状。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槽帕。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命门之火,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发生各种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镊,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或小便不畅。肾左右各一,与膀胱构成表里。

6. 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焦也是人体六腑之一。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眺等。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的气化作用与水谷的运行通路。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而不是指单一脏腑的功能。

生命的原理:依报与正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生命的原理,叫做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佛教里众多的原理之一,对我们人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个道理明白了,将会对我们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人生很多的问题。

什么叫依报随着正报转呢?我们先来解释依报。

依就是依靠的意思,报就是果报的意思。在佛教里,依报指的是我们一切外在的物质世界,正报指的就是我们自身。

比方说,我们的钱财是依报,地位是依报,子女是依报,外在的名声是依报,开的汽车是依报,住房是依报,生活的环境是依报,所做的工作是依报,所住的家庭也是依报。开公司的人有多大的公司,有多少员工也是依报。我们周围的朋友也是依报,林林总总不可计数。总之一切外在的世界和我们所依靠的环境、因素,统称为依报。

佛告诉我们,依报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这个就很重要了。普通的人,一动念头就会想到依报,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依报,念念都在求这个好依报。比方说,我们想要一个好工作,想买一部好车子,想住好房子,想生几个好孩子,在外边走都想碰到好人。这些想法都是对的,因为人就是要有向往美好的心,这是生命的本性。如果生命没有向往美好的心,生命就枯竭了,就该死亡了。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出家,我有好几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我说:“你们家阳台有没有植物呢?”他说:“有。”那么,我们看阳台上的花草,它向哪一个方向生长?向阳台外面,对吧?有没有向阳台里边,往屋里生长的?没有。这就是生命的本性。那为什么植物要向外生长呢?因为向往更广阔的空间,更充足的阳光。我也是向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阳光,所以出家了。我们在座的同修来到南山寺,大家一起念佛,不也是一样向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佛光吗?所以向往美好,就可以使生命美好,这是生命的本性。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往美好,却不一定得到美好?因为我们不知道美好的依报是怎么来的,不知道美好的依报是怎么变化的。我如果不学佛,去看哲学书和世间的科学,永远也不会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永远不知道人生该往何处走,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往美好,却不一定能得到。

那佛是怎么说的呢?佛说:所有一切外在的依报,是从正报生出来的;所有一切外在的依报,是随着正报的变化而变化的。

我们来看植物,苹果树为什么结苹果?而且它每一年都结苹果,不会结了三年的苹果,第四年突然结出一个梨,或者长出一个无花果。很简单,因为它是苹果树,苹果树就是结苹果的。

那这个苹果树会不会长三年以后就变成梨树呢?不会!为什么它永远都是苹果树呢?有人回答对了,因为刚开始播种时就是种的苹果种子。那么,为什么苹果种子会长苹果树呢?谁告诉它要变成苹果树的?是不是我们播下去种子,然后就守在那里,天天跪在种子面前,真心地祈祷:请你长出一棵苹果树来?或者我们祈祷这颗苹果的种子,长出一棵无花果苗来?

科学通过研究发现,苹果种子长成苹果是基因决定的。如果我们把苹果看成依报,苹果树就是正报。把苹果树看成依报,种子就是正报呢。如果把种子看成依报,基因就是正报。所以科学家现在有办法改变苹果,怎么改呢?转基因。科学家不会直接在苹果上做文章,把苹果改变一个形状。所以想要改变苹果,就改变品种,想改变品种,就改变种子,想要改变种子,就只有改变基因。

再来看动物也是一样的,看人跟看动物差不多。我理解了什么叫做高级动物,就是享受很高级的动物就叫做高级动物。人一旦有了智慧,就不能叫高级动物了,而是叫高级生命,就已经跟动物分开了。

我们来看一只花猫。非常有意思,它身上有些地方是白色的,另外一些地方是黑色的,这只猫它有没有想“我要穿这样的花衣服”?随便它吃什么,它都会这样去长,食物的营养来到白毛的地方就长出白毛来;走到黑毛的地方就长出黑毛来,非常神奇。是什么决定的呢?基因。如果说这只猫的皮毛颜色叫依报的话,那它的正报是什么?就是基因。

从这里我们就理解到人生:生命中一切的依报,都缘于我们的正报。

依报刚才我们讲清楚了,那么,对人来说什么是正报呢?

我们这个身体和对应的外部世界就是正报。身体在哪些方面表现呢?第一是行为,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思想,这三个是正报。如果我们把思想、言语、行为都看成依报,那什么是正报?心就是正报。

有人身体不好,就是依报,为什么不好呢?因为正报不好。所以我总结成一句话:心在哪里,命在哪里。心是怎么样命就是怎么样,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源头,心是我们命运的源头。所以我们都明白了,为什么进入佛门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修心,因为心是命运的基因,当心变了,命运就变了。当正报变了,依报自然就变了。

我们正报里面有的,依报自然就会出现,不用那么努力。当我们正报中没有的时候,依报即使有了,也会很快失去。当我们的正报开始变化了,依报就会跟着开始变化:正报往好的方面变,依报就会跟着往好的方面变;当正报变坏,依报就会相应地变坏。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向外追求,就要开始向内追求了。当我们开始念佛,命运的基因就开始改变了,正报就开始变好了,根据依报随着正报转的原理,就可以预测到各位的命运开始变好了,大家的财富开始增长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原理,就好像种子播下去一样,不会立刻结果,可能要等两三年才结果。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还要有耐心,慢慢地等待美好的果报出现。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个原理之后,就学会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总在事物的外相上着眼,不会总在外相上计较,就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正报上——当正报变了,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出现的。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人,我们按年龄从小到大介绍。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她的名字叫爱敬,从高中二年级进入佛法,一直在努力修行自己的正报,所以她的依报就是一路奇迹:从顺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再到后来得到五千块国家奖学金,再到免费去哥本哈根参加国际气候大会,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我们知道有硕博连读,就是先读硕士,后读博士,但她不是这样,她直接攻读博士。到后来读了博士以后,又碰到无数殊胜的好因缘。这就是例证,一个依报随着正报转的例证。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这一位是中国一流的商业智慧传播机构——思八达集团的付开虎副总裁,为什么要介绍他呢?因为他对弘扬佛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是一位既有慈悲又有大智慧的人,他把中国民营企业组织起来培训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腾飞,以及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我们这位付菩萨身上,也可以看到刚才所讲的原理——依报随着正报转。

一般没有智慧的人,只会看到别人的依报,只会羡慕别人的依报,只会想得到别人的依报,却看不到别人的正报。他只看到人家苹果结得大,想我家的苹果怎么这么小;只见到别人家的苹果很甜,自己家的苹果酸酸的,他不知道这是由于品种不一样造成的。品种就是正报。像我们的付菩萨,给大家介绍他的一个依报,他有一辆汽车,你们猜猜多少钱?如果你们猜到了,到北京就用这个车接你。(众笑)1200万。我们在这里不是讲车子,会看的人是从依报见正报,又可以从正报见依报,依报和正报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正报可以说是冥界,依报可以成为阳界,冥阳两界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开什么车,就知道车里的人有什么正报。如果车里的人正报不够,我们就知道这辆车不久就要出事了。我们通过看一个人的长相和看他的穿着也可以见到他的正报。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没洗脸,没梳头——这是他的依报——就可以见到这个人的正报就是懒惰、肮脏。

所以正报和依报就是这样的关系——正报可以见到依报,依报也可以见到正报,依报是随着正报转的。用一句简单的语言来讲,凡是外面的都是依报,自己内在的就叫做正报;凡是看得见的都是依报,看不见的都是正报。凡是有相的都是依报,凡是无相的都是正报。有一句话叫无中生有,意思就是从正报生出依报。

我们如果真的明白这个原理,生命中的好多问题就明白了,可以说我们对生命中的好多现象就看透了,心就会安宁了,生命就安祥了。我们的心为什么会不安?因为我们总是盯在外面,盯在无穷无尽的外相上面,盯在纷乱复杂的依报上面,而又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所以心就会起伏不定,欲望重重,妄想纷飞。

当我们明白外在的一切都是由内在引发的,都是随着内在的变化而变化的,就不会再盯着外面了,就会回光返照,照到哪里呢?照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直接照到一切依报的根本就是我们的正报。

如果我们将这个道理明白了,看一个人就能看得很准,在这个人还没有发达的时候,我们就能像算命先生一样,判断出他未来会很发达,因为看到他的正报很好,看到他在正报上努力。即使一个人已经很发达了,拥有很多外在的依报,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他正报在衰减,就能预知他的未来有灾难和麻烦。

如果对这个原理还有些不明白,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些具体的事例。我们看桌上有花,花会招引什么来啊?蜜蜂和蝴蝶。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不用判断有没有蜜蜂和蝴蝶,而只要看这个地方有没有花。从依报和正报来说,花是正报,蝴蝶蜜蜂是依报,所以有花就有蝶,没花就没蝶。如果没有花,而是抓来很多蝶,就可以预知到这些蝴蝶必将死亡。如果种两亩地的花,虽还没看见一只蝴蝶,但可以预测到过不了几天就会有很多蝴蝶蜜蜂飞来。因为花多蝶就多,花少蝶就少,蝴蝶的变化是随花来变化的,这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的原理。

我们又知道不同的花会吸引不同的蝴蝶,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什么花开,就能预知到有什么蝴蝶会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些好品质就像花一样,就能预测到在这个人身上会有什么好事降临。所以当了解依报和正报的原理,不但不用找算命先生了,我们还可以给别人算命。

曾经有一些人见到我总喜欢说:“大师给我看看相。”我就问他:“你是看手相还是面相?”他回答:“都可以。”我说:“我既不会看面相,又不会看手相,只会看现象。”现象是什么?现象就是依报,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透过依报看正报,再通过正报去预测一个人未来的依报,所以我就成算命先生了。

刚才我们讲到花的故事,我把它总结成一个效应,叫花蝶效应。这个效应是这样描述的:只要有花,蝴蝶飞走了,但它一定会来;只要无花,蝴蝶飞来了,但它必去。

把这个效应放在我们的生命中看就会知道,如果一个人有福气,即使没有发达,但他未来必将发达;如果一个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即使他还没有完全健康,但他必将健康。如果一个人已经发达了,但是他内心贫穷,就能预测到他未来必将贫穷。一个人虽然健康、平安,但是如果他内心充满疾病和苦难,就知道这个人未来也必将生病和苦难。所以我说:“心贫穷是永远的贫穷,心富有是未来必将富有,心苦难未来必将苦难,只有心不苦难,我们的生命就不会苦难。”

追求正报就在种花,追求依报就是抓蝶。

我们再来看一个现象。在夏天的时候,那些卖肉的摊子总是会有很多苍蝇,然后卖肉人就要不停地打,今天打完明天还有,你们说怎么解决这个苍蝇的问题呢?苍蝇是正报还是依报?是依报。那么什么是正报呢?臭肉。所以当我们看到臭肉的时候,就可以预测到苍蝇必将到来。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坏脾气的时候,就会预测到他的麻烦必将到来!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生命追求的方向,就应该是时时刻刻去完善自己的正报,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品质,扩大自己的胸怀,让我们内心升华,让我们的正报强大,这样生命就强大了。

我们现在再把依报正报的原理运用到家庭里。我曾见过有的男居士跟我说他的老婆不好,女居士说老公不好。那我们现在就研究一下,对男人来说,老婆是正报还是依报呢?依报。谁是正报啊?自己就是正报。所以当我们看到依报不好,就知道什么引起。所以如果一个男的说:“我老婆不好。”我们一下就能明白了,是谁不好?他自己不好。就好像一堆臭肉说:“哎呀,我命不好,总是招苍蝇,苍蝇太可恶了,为什么蝴蝶就不飞到我这来呢?”同样的道理,好多父母去说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多好,我的孩子太糟了,我的孩子太坏了。那我们一听这个话就知道是谁糟糕、谁坏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相信你们再不敢说谁不好了。

有些女性老说公婆不好,婆媳关系处理不好。现在你们知道,婆婆是依报,自己是正报。所以只要自己改变,婆婆就改变。只要自己改变,老婆就改变。只要自己改变,孩子就改变。这已经是被无数的事实证明过了的真理。

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只老母鸡,带了一窝小鸡崽出去散步,走到一个水塘边,看到水塘里面有小鸭子游泳,游得很自在,游得很欢喜。老母鸡就对小鸡崽说:“孩子们,下去跟他们游一游!”小鸡崽就说:“妈妈啊,我们不会啊。”老母亲说:“笨蛋,你们的个头比小鸭还大,怎么不会呢?”然后这些小鸡崽很恐惧,但又不敢反抗,它们心里想什么呢?它们很想问一句话:“妈妈,你会游泳吗?” 可是小鸡崽们敢怒不敢言,因为它们知道妈妈的脾气,如果反问,老母鸡就会大发雷霆,会说:“我一嘴啄死你这不孝子!叫你下去游,你就下去游,你还敢跟老娘顶嘴!”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老母鸡孵出来的肯定是小鸡,它不会游泳,小鸡崽也不会游泳。这就告诉我们,小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小孩是父母的依报,父母是孩子的正报。为什么父母总是把问题推向小孩呢?看来你们以后不会像老母鸡那样对小鸡崽讲话了,因为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们就长智慧了,就会看到一切问题根本在哪里——一切问题的根本都在自身。

我曾在四川的时候,碰到几个迷糊的香客,我问:“你们在忙什么?”

他们说:“我们在忙着做善事。”

我又问:“什么善事啊?”

他们说:“有一个神庙没粮食了,我们要给他们送一点吃的。”

我说:“为什么要给他送吃的?”

他们说到:“因为他们很穷啊。”

我说:“你们去给他送米、送钱,这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明白,他们为什么没有吃的?”

没有吃的,用的,这是依报。依报不好表明什么不好?正报不好!所以我就说:“你要去看看他们吃完饭干什么。”他们如果吃完饭了就去拜神,会不会有吃的呢?一定会有!凭我的经验,我知道他们吃完饭干什么——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这就是他们正报不行,所以依报才不行。他们的正报没有为众生、为天地做事,所以依报也就自然贫乏。

对每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我们生病,有灾难,贫穷,这些都是依报。不是因为依报的灾难、贫穷,而是因为正报是灾难、贫穷的。要改善依报,就应该去修行正报。把正报转过来,依报自然就跟着转过来。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来说,身体是依报,心理是正报,灵魂是正报。如果心灵健康了,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我们来南山寺念佛,通过佛的加持,接受佛的慈悲,忏悔自己的业障,梳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境界,都是为了完善我们的正报。所以我们在这里是只要让我们的正报强大,让我们的正报健康,让我们的正报平安,依报自然就会健康、强大、平安。

现在,我们基本把这个原理理解了,回去后要慢慢消化,让这个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生命。

我曾经听台湾的星云大师说:“贫穷就是罪恶”。我当时不太理解,贫穷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是罪恶呢?后来读了《地藏经》就明白了。《地藏经》讲出了其中的因果,因就是正报,果就是依报。

《地藏经》讲人为什么会贫穷呢?经上说:“若遇偷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贫穷是过去生、今生偷盗别人的果报,是因为正报不好。那怎么解决贫穷的问题呢?首先就是忏悔自己的偷盗业;其次是开始学会奉献和布施,这样就把自己不好的正报修补了,依报就会自然变好。

《地藏经》里面又说:“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什么却得不到什么,总是事与愿违,就说明是因为过去我们舍不得,悭贪的正报造成的。那怎样才能改变依报?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心想事成呢?就是不要悭吝,不要悭贪,不要吝啬。当我读到《地藏经》以后,才理解星云大师讲的是对的,这不是骂人,而是讲出依报和正报的关系。

我过去身体不好,2002年生病都快病死了,这就是依报,正报就是我心里面的罪业。所以我明白了,生病也是罪业。不仅生病是自己的罪业,灾难也是自己的罪业,家庭不和是自己的罪业,小孩不好是自己的罪业,老板不好是自己的罪业,员工不好是自己的罪业,婆婆不好是自己的罪业……

那么,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之后该怎么办?努力去改变自己,修复正报!当正报改变了,依报就会改变;当正报完善了,依报就会完善。

焦虑抑郁?“粪便移植”或可改善!

2017-03-03生物探索

假如你在某段时间内总是感到莫名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心悸、手抖你猜想自己可能是患了焦虑症,于是决定去咨询医生。

结果,医生在查看你的病情之后为你介绍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治疗方案——粪便移植。

“等等、我只是精神状况出了问题,关粪便什么事!?”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真正的让大家都能认识到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

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

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

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道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

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莲花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

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会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

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身体的元气与气血就将消耗殆尽。

其实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了我们:鱼生火、肉生痰。对于肉类、蛋、奶,这些人们一直认为比粮食、蔬菜水果有营养的观念,现在仍然是需要慢慢来扭转的。黄帝内经中就直接指出经常大鱼大肉的人,体内的邪气会难以疏泄,产生内热,身上就会长疮疔、湿疹、溃疡、痔疮。

比如现在的很多婴儿都是长一身湿疹,发痒流水,孩子遭罪大人焦心,其实这都是大人们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生冷的结果,孩子吃的奶水是母亲的血转化来的,而母亲长期嗜食大鱼大肉、辛辣生冷,生了孩子又大量进补,这样产生的的燥热、湿热也就随着奶水喂给了孩子。小儿的各个脏腑还都很娇嫩,面对这些,没有办法解毒没有办法代谢,可是身体会自救,为了不让肝胆和脾胃被热毒湿毒给消灭了,所以只有把这些湿热从肌肉皮肤中逼出来。肉食多吃了还会增强性欲而消耗肾精。肾精我们先天之本,肾精一但衰微人就急剧衰老直至死亡。所以肾精尤其需要固摄!

如何才能算好好吃饭

每顿饭只吃八分饱

这就是吃够而不吃过!每顿饭都不要吃的过饱,因为胃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吃下去的东西也不能够全部吸收。所以每顿饭都要注意不要过饱,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过量的食物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给身体带来垃圾的。

粥与主食要足量

在一顿饭中,粥与主食的总量要占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豆类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制造气血的原料,也能让体内的阴阳平衡。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为主。

细嚼慢咽是关键

说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过。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把每一口饭菜充分的咀嚼。而我们吃下去的饭到了胃里是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的,大家想想胃里又没有长牙齿,只能全靠胃不停地蠕动,胃内的黏膜就像我们口腔内的黏膜一样,这样我们吃下去的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在胃的蠕动中对黏膜的刺激会多大呀。

我们长了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不要把牙齿的任务交给胃来完成,这是对胃的摧残!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这种残忍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努力来爱护我们的脾胃。要尽量的将入口的饭菜充分咀嚼成为细细的糊状,这样咽下去以后可以减轻胃非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这就和让大家经常喝些米糊的道理一样,是能够利于吸收的。

冷饮与辛辣猛如虎,是脾胃杀手

自从出现了冰箱冷饮就占据了很多人的胃,夏天没有了冷饮很多人就觉得活不成。尤其是夏季酷暑难耐的时候,一瓶冰镇饮料、一个冰淇淋似乎会让你爽快无比,但是大量的低于体温三十多度的饮料会让您的胃内所有的血管剧烈收缩,胃部需要的气血就会急剧增加,心脏和脾脏就必须调动大量的血来帮助它,要用自身的热量来把冰凉的饮料暖热,你想过吗,您嘴上的痛快是需要消耗脾胃多少能量啊?!

这样的冰凉多了自然就转化成了寒、寒又转化成痰湿积存在了脾胃当中。大量的进食冷饮、生鲜果蔬是使脾胃大量积存痰湿的主要原因。经常这样脾阳就会严重受损,心脏也会跟着受累。

素食并非没有营养清淡也并非是不放油盐

很多朋友认为素食没有营养,吃的时间长了人就会很虚弱,事实并非如此!

不要靠不吃饭来减肥,尤其一定要吃早饭

肥胖不是因为吃主食,而是脾虚体内痰湿过盛,难以运化。所以减肥靠不吃饭是错上加错。好好吃饭,细嚼慢咽,不睡懒觉,多走路每天步行一到两个小时,每天早晚摩腹,多练习深呼吸,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品如薏米、茯苓、白扁豆、山药……就可以有效的去除身体的垃圾,垃圾排出去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

如果湿气过重,还可以通过经络按摩,服用一些健脾利湿的中成药。千万不要饿着肚子还去健身房跑步跳操,这样只会加剧气血的衰败,一但胃气虚弱到极点,就会形成厌食症,就是胃气没有了,所以很多减肥减成厌食症的人最后让吃也吃不下了,因为胃气已经没有了,最后只有死亡。这就是无胃气则死啊!其实现在很多女孩就开始减肥,并不胖的人,非要把自己饿成皮包骨头,说是骨感美,唉,她们将来还哪有气血能量来当母亲呢?

便秘并非就是上火

便秘,很多人都认为是上火了,拼命的吃生冷水果,蔬菜,还有下火药、通便茶,真上火的管用,不是因为上火的还会更糟糕。为什么呢?便秘可以分为气秘和血秘。气秘是因为肺肾气虚造成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肾司二便,所以这两脏气虚造成推动无力就会形成便秘,这样的便秘大便并不干硬,但是排出困难,排便后还会觉得气短、心慌、疲倦。

血秘是因为血虚肠燥,津液匮乏造成排便困难,这种便秘的大便干硬,很多老人或是产后、病后血虚的人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两种便秘的治疗方法都必须是调气养血才能见效,如果乱吃生冷和寒凉药,只会雪上加霜的。所以有便秘的朋友一定要辨症,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够很好的治疗。

饭桌上不要说令人不愉快的话题

很多家庭都是到吃饭的时候才能聚到一起谈天说地,有的时候难免会因一些家庭琐事拌两句嘴,或是教育孩子进行训斥,这些都要坚决杜绝,有什么事都放在吃饭以后再说。因为人一生气就会造成肝气上冲、肝胆郁滞,然后导致胃气受制,无法好好工作。

西医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生气和焦虑的时候会大量的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造成泛酸烧心。其实这正好证实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中肝胆五行属木,脾胃属土,肝胆之气要克制脾胃,正常情况下起到疏土的作用,而木的五行在味道上表现为酸味,所以当人生气的时候肝气上冲到胃里,才会表现为胃酸增多,这就是肝气犯胃造成的。

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一定要记住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令人不快的话题,就是平常也要记住不要生气动怒,否则损伤肝胆和脾胃。人只有心平气和才能身体调和,这也是中医注重情志养生的重要性。

《汪石山医案》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21集阴阳流变)

明代著名医生,汪石山记录了这么一个医案:一个人,30多岁,面容憔悴,精神不佳,刚开始伤风寒发汗过多,后来两脚经常发冷,身上也特别怕冷。能吃,但容易饿,日见消瘦。此外,夜里还经常梦中遗精,弄得筋骨疼痛,卧床不起已有不少日子。有医生以滋阴降火的办法治疗,却没有效果。家人只好请名医汪石山前来。汪医生诊断(后)说,病人脚发冷,身上发寒,是阳虚。又因为发汗过多,减了不少阳气,怎么能以阴虚医治呢?病人能吃又容易饥饿,并不是阴虚火旺。大凡脾胃以气为主,气属阳,现在病人的脾胃之阳已经很虚弱了,反而又给苦寒属阴的药泻火,所以阳越虚而体内空竭,必须借五谷之气给予扶助,这样病人便出现了能吃又容易饿的症状。虽然能吃也不会助养身体。阳气,它能养神,阳气虚,神失去所养,所以病人夜里睡眠不得安宁。汪医生清楚地以阴阳辩证,准确地诊断了病情。

鲁兆麟教授说:“它是一个对立双方,这种分法,是对自然事物认识的一个根本观点,而它恰恰是从现在看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对立双方的存在,才能存在这个事物,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所以中医的一种思维模式,就要考虑看病,认识疾病,就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它。它要求什么?要考虑这方的多少,还要考虑对方的多少,希望达到一个协调。”

阴阳的基本关系,是《黄帝内经》辩证思维的精华部分。把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哲学阐述,面对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家哲学都将毫无愧色。这绝不是以她的年代久远摆老资格,而是因为她至今看来仍然那么深邃,天才。首先是,阴阳的对立依存。其表述为“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二者,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其次是,阴阳的消长平衡。指出阴阳之间,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状态,处于“阳长阴消,阴长阳消”,互为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第三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里,我们想强调的是,与西方纯粹理性思辨不同的是,《黄帝内经》的思辨,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这在临床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饭后静养一个小时

要坚决的杜绝饭后马上看书、看报、上网、看电视的行为,因为饭后气血要尽量的供应给胃来消化食物,这个时候看书看报上网,就要调动气血到大脑和眼睛,就会减弱胃部的供血。而胃又必须有足够的气血供应,于是乎心脏就要加力泵更多的血给这几个器官,连锁反应就是让心脏、胃、大脑、眼睛都很累。而胃和心脏都受到了损害,所以最好保持饭后一小时内不要做这些事情,可以静静的坐一会,让气血充分的去胃部工作。

晚饭要早吃,坚决杜绝吃夜宵

晚上不要熬夜,就要求晚饭尽量的早吃,而且不要吃得过饱,要清淡一些,避免油腻。因为十点钟要睡觉,吃饭晚了,又吃得非常饱,胃还没有充分的消化完饭就要睡觉了。

睡觉的时候血液循环都会减慢,胃里还有大量没有消化完的食物就会让胃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来工作,而且胃也不能够充分的休息,因为胆汁要参与消化这样还会连累肝胆跟着受累,长期这样就会形成胃病和肝胆结石疾病。

所以晚饭要早点吃,距离睡觉要最少要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心——五脏中的君主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欣赏时间:21:00-23:00。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过早过晚听都不太合适。伴茶:准备一杯红茶,略加少量绿茶,可以补益心脏。

肝——五脏中的将军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欣赏时间:19:00-23:00。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伴茶:准备一杯绿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梳顺肝气的作用。

脾——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 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赏时间: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伴茶:准备一杯黄茶,略加少量红茶,可以温和的调节脾胃功能。

肺——五脏中的宰相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肺常见不适: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属肺的音阶: 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乐圣”晋国的师旷所作。《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肾——五脏中的作强之官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肾常见不适: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

属肺的音阶: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古琴名曲 李祥霆。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欣赏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伴茶: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茶叶五行 绿茶:五行属木,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红茶:五行属火,代表茶有川红功夫、滇红功夫、祁门功夫。

黄茶:五行属土,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白茶:五行属金,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黑茶:五行属水,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你大概不知道,无数的研究都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可以“操控”我们的大脑。

肠道菌群,又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近年来频频进入大众视野,似乎许多疾病都和它们脱不了干系。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惊人的菌群定居于身体中,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和炎症等。同时,肠道菌群还可以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一些精神疾病比如焦虑、抑郁、自闭、精神分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此前,爱尔兰科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被移植抑郁症患者粪便的小鼠也表现出了抑郁、焦虑等症状,研究人员认为抑郁症患者如果移植健康人的粪便可以缓解抑郁症状。

1粪便菌群影响IBS肠道功能和行为

近日,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影响他们的肠道功能,还能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这项发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可能为基于微生物的治疗指导新的方向。

IBS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能够影响大肠,使患者出现腹痛及肠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和便秘。此外,IBS患者还常常伴有慢性焦虑或抑郁。目前,改善IBS症状的治疗功效十分有限,因为这种疾病的潜在机制仍然不明确。

那么,肠道微生物在IBS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会影响肠道和大脑功能呢?这正是本研究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利用粪便移植,研究人员将有或没有焦虑症的IBS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中。与接受健康个体粪便菌群移植的小鼠相比,被移植IBS患者粪便菌群的小鼠肠功能和行为都出现改变。研究人员发现,通过粪便移植影响的疾病方面包括胃肠道转运(食物离开胃和通过肠道所需的时间);肠屏障功能障碍;低度炎症;和焦虑样行为。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Giada De Palma说:“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因为它不仅简单地表明IBS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关联,同时也证明微生物群的变化影响IBS中的肠道和行为反应。”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副教授Premysl Bercik表示:“我们的发现为开发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治疗提供了基础,并为IBS的诊断找到了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为“微生物群指导治疗”提供可能,包括益生元或益生菌治疗,可能不仅有益于治疗IBS的肠道症状同时也能改善IBS导致的行为改变。

作者还指出,由于这项研究同样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大脑,因此又为肠道菌群可能在情绪、焦虑或其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证据,这些神经疾病可能包括自闭症,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然而,他们也补充道,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更好地定义肠道菌群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

肠-脑轴

2肠是如何影响脑的?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肠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迷走神经,以及一些胃肠激素和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都参与了细菌-肠-脑轴调控。比如,肠道通过迷走神经直连头脑,可以将信息从肠道传播到头脑。肠道还负责向大脑递送所需的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如果肠道传递的这些物质水平发生改变,则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3近期关于肠-脑的其他研究

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

Cell:Gut Microbiota Regulate Motor Deficit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16年12月1日,在Cell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PD)中运动能力的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在过表达α-Syn的PD模型小鼠中,无菌小鼠的运动技能明显优于那些肠道具有完整微生物组的小鼠,移除肠道菌群可恢复PD模型小鼠的运动技能。此外,肠道细菌分解膳食纤维时所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分子将促进神经炎症的发生,进一步使PD恶化。并且,与移植来自健康个体粪便样品的无菌小鼠相比,被移植PD患者肠道菌群样本的无菌小鼠表现出更强的PD的症状。同时,这些小鼠的粪便中含有更高水平的SCFA。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治疗帕金森病。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

Reduction of Abeta amyloid pathology in APPPS1 transgenic mice in the absence of gut microbiota

2017年02月14日,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可以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测序细菌16S rRNA发现,与对照小鼠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具有不同的肠道细菌组成。并且,无菌小鼠脑中β-淀粉样蛋白斑块数量明显更少。此外,将健康小鼠和阿尔兹海默症模型小鼠的肠道细菌转移到无菌小鼠中,发现被转移患病小鼠来源的肠道细菌的小鼠大脑中出现更多的β-淀粉样斑块。这项研究结果为预防及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提供了新的可能。

粪便移植

4关于粪便移植

事实上,粪便移植古已有之。东晋时期的医药家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当时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16世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口服粪水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等疾病。这些方法其实可能就是早期的粪便微生物移植。

到了今日,粪便移植也被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FMT)疗法。患者们已经不需要鼓起勇气干下这碗黄龙汤。而是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移植到患者体内。通过灌肠或者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胃及小肠来给他们输送粪便,从而引入健康的菌群并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目前,FMT主要用于治疗难辨梭菌感染(CDI),这种疾病一般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FMT可修复抗生素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可持续维持正常菌群结构。此外,FMT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也正在研究中,如便秘、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代谢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参考资料:

Intestinal bacteria alter gut and brain function

Transplantation of fecal microbiota from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lters gut function and behavior in recipient mice

可能感兴趣的:

Cell子刊:饮食是怎样通过肠道微生物塑造你的身体的?

3篇Cell绘制:肠道微生物、遗传、环境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Cell封面

体型较瘦患者捐赠的健康肠道菌群改善了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并且短暂性的改变了其肠道菌群的构成

荷兰的一项小型临床试验发现:来自体型较瘦的人粪便移植到肥胖的人群当中,可以暂时性的改善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但是这种移植之后产生这种作用的人群只有一半。

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肥胖患者粪便中的肠道菌群的构成来预测这种粪便移植是否会改善肥胖人群的胰岛素抵抗。而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肥胖人群制定个性化的粪便移植,而这将会改善他们的糖尿病情况。

这篇文章刊登在10月3日的《 Cell Metabolism》杂志上。

阿姆斯特丹大学内分泌与血管内科系的资深作者Max Nieuwdorp说道:“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根据人群的粪便样本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于粪便移植后可能产生的情形,这有助于我们更仔细的判断患者移植后的改善情况。”

那么这项研究是怎么进行的呢?

在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38名具有代谢综合征的肥胖男性,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身体脂肪含量超标。他们还招募了11个体型较瘦的人提供健康的肠道 菌群。研究人员从肥胖患者中抽取血液和粪便样本,为每个人建立一个基线,并随机配对肥胖男性与瘦体供体。

整个过程中,先从体型较瘦的人捐赠出粪便,然后对粪便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粪便移植,移植到体型较胖的人体中。在粪便移植后6周,研究人员再次从肥胖患者中采集血液和粪便样本,其中一半参与者观察到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抵抗是II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Nieuwdorp说道:“55%的人粪便移植后,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有了改善,而这个结果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我预测的人数比例远小于这个。”

而为了进一步弄能够清楚其中的机理,研究人员比较了胰岛素改善个体和没有改善的个体的在接受移植前的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发现:没有改善效果的人群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很低。

而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胰岛素抵抗情况发现改善的患者其肠道菌群的丰度发生了改变,当然这些只是短期的变化,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肠道菌群有恢复到了原始状态。

Nieuwdorp说道: “通过我们最近的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新陈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到底是怎么影响的。

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项研究了解到不同种类的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到粪便移植的效果,而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粪便移植是否会有效果。

而如果我们对接受治疗的肥胖患者的粪便进行预先筛选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肠道菌群的构成不同选择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而现在,我们的研究证实:通过补充肥胖患者体内缺失的肠道菌群种类,可以帮助改善治疗效果。

而为什么要说“又”,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

绿茶更比红茶好?肠道菌群:可不是这样的!(肠道菌群影响红茶效果)

Sciense:熬夜会发胖!中国科学家发现都是肠道菌群搞的鬼!(肠道菌群与熬夜肥胖之间的爱恨纠葛)

请照顾好你的肠道菌群,它可以帮助你减肥抗抑郁!(肠道菌群抵抗抑郁)

What?肠道微生物菌群能够促进器官发育!(肠道菌群和器官发育)

肠道的感觉:你体内的菌群如何影响你的情绪、睡眠和压力水平(肠道菌群与人体生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肠道菌群的作用会不断的被挖掘出来。

黄老哲学的精髓是什么?

现在理解就是三点:

1.唯物论;

2.辩证法;

3.社会主义。

黄老思想: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老思想尚阳与老庄尚阴相对。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黄老学派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 、安期生等 。黄老之学继承、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黄老思想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接着又统一文字,为文化学术的发展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不到十年,秦始皇颁令焚书,禁绝私学,只允许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又使文化学术受到严重摧残。以后,项羽入咸阳,焚秦宫室,连国家典藏的图书也荡然无存,文化学术再次受到破坏。

秦朝置博士官,多至七十员,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在内,都可以立为博士。博士的职掌是通古今,备顾问,议礼议政,并教授弟子。坑儒事件使博士、儒生受到打击。有些博士、儒生后来投奔陈胜,参加了反秦活动。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不废秦代挟书之律,蔑视儒学和儒生。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术源流几乎完全断绝,除了叔孙通定礼仪的事例以外,不见儒家有什么活动。博士制度在汉初依然存在,高祖曾以叔孙通为博士,文帝曾以申公、韩婴、公孙臣等人为博士,但是博士人数不多,不过具官等问而已,不受当世的重视,在传授文化方面也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学术思想发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汉初统治者所提倡,居于支配地位。道家重视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所以它适应农民战争后的政治形势,适合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胶西盖公好黄老之言,惠帝初年应齐丞相曹参之请仕于齐国。盖公认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这个见解比齐国儒生的议论切合实际,在帮助曹参安集百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道家奉老子的《道德经》,有可考的传授源流,但是世五师说,学术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随时损益,使之切合当时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所以汉初统治者把黄老之言当做“君人南面之术”加以利用,而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也乐于称说黄老之言。

西汉初年陆贾的《新语》,是西汉初年黄老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陆贾针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形势,探讨了“以寡服众,以弱制强”的统治方法,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马王堆出土汉文帝时墓葬中的《经法》等多种帛书,是当时流行的黄老著作。系统地阐明道家哲学思想的著作《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是武帝时淮南王刘安集宾客写成的。《淮南子》问世时,黄老思想在政治上已不占支配地位了。

在汉初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统治者无为而治,使农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生产较易恢复,也使汉朝的统治秩序渐形巩固。

黄老哲学简介

“黄”意指黄帝,“老”意指老子。

该学派与老庄思想有着显著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分歧.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先生慎到、田骈、环渊等创造的,其主要著作是《黄老帛书》和《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四篇以及《慎子》、《田子》、《蜎子》等。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兼采百家。

作为最具有齐国特色的政治理论,稷下黄老之学曾两度成为“显学”,战国中后期曾是田齐政权的官学,西汉初年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曾一度成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田齐政治和西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

老子

黄老哲学其他解读

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2.“道教”概念最初所指乃是儒家或儒教;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仍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从汉朝末年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然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尤其是对道教的误解;

8.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黄帝是当时的上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道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就是汉初黄老道的延续。

9. 道家、黄老就是道教,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高深哲学理论、高尚政治理想的、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己任的、和儒佛并列的真正的人为宗教。司马谈指出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迁则更多地把这个学派称之为“黄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说申不害:“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篇列传中也讲了庄子,但没说庄子之学归本黄老。司马迁看到了庄子所著十余万言,“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也看到了庄子不属于汉初的黄老,不属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把这些学黄老道德之术的学者和孟子、荀卿同传,当是因为他们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些思想倾向是老子所无而道家所有的。

这些战国时代的学者,在司马迁看来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把他们都归于“黄老”这一学派名下,这又是司马迁用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自己当时的概念来追述前代之事。我们可以说,在战国时代已有黄老或道家之实,但不能说战国时代就有了黄老之名。那时有黄有老,却无黄老;就像那时有老有黄,却无道家一样。

而所谓有黄老之实,也只能说是在某些学者中有黄老的某些内容,却未必形成一个如儒如墨较为成形、倾向也较为一致的学派。他们各有汉初黄老的思想成分,但被他们更加突出的思想成分掩盖着。从现存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韩非、申不害思想更加突出的是法家倾向,至于慎到、接子等人,我们能够找到的思想材料极其稀少。司马迁把上述诸人分归于老子、孟子列传,可使我们大体测知他们的思想倾向。

到汉初,有胶西的盖公,“善治黄老言”,被曹参礼拜为师,“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史记·曹相国世家》)。而盖公的老师,可上溯到战国末年乐氏家族的“善修黄帝、老子之言”(《史记·乐毅列传》)的乐臣公。后来,曹参入朝作了相国,黄老术也正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文帝即位,其后窦氏“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黄老术作为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持续了数十年,治黄帝、老子之言的学者也正式形成为一个学派,即黄老学派,或曰道家学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陈平说自己多阴谋,是“道家”所禁;一面说陈平“好黄帝、老子之术”。在司马迁的词典中,黄老与道家乃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虽然后来人们多用道家而少用黄老一词,并且把道家内涵扩大到先秦庄子等人,但在汉代,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还是更多地用黄老一词来指称汉初所出现的、被司马谈称为道家的那个学派。(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125、129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黄老哲学发展历程

创立之初

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认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长生久视,万古常存而成为神仙。道家哲学是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称:“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寿,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

先秦时期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朝时期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唐朝时期

这一节,我们将以列举资料为主,以说明唐宋以后,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这些资料有:

道经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说。余二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诸子之书(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

(尊师)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王适撰、司马承祯书《潘尊师碣》)(本文所引诸文,均据陈垣编、陈智超、曾庆英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故江西连帅路嗣恭……复雅重黄老,尊崇虚无。(李观《道士刘宏山院壁记》)

多称道家唯有《老子》两卷,井蛙不知尾闾也。(顾况《衢州开元观碑》)

道家之说,元气本于一,一变而之九。故太乙行九宫,其坛场祈醮,具真仙官属之品。(宋绶《宋西太乙宫碑铭并序》)扞

佛老之法,要其所归,唯清净寂灭,全自然之性,不以外物縻于中者也。佛氏黄老之法也。(王夷仲《重修仙鹤观记》)

(上……)祷祀之仪,皆以太乙之学为本,而参用道家之说焉。

冯相、保章氏之占,流而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图其像,制其服物位号之差、坛场祷祀之法……(吕惠卿《宋中太乙宫碑铭》)。

道家之教,盖源于庄(按:“庄”字疑衍)周之老聃,兴于有唐之明皇,盛于我宋之章圣……(崇道大师何德顺立石《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人以黄老名家,儒者病之,至于今以异端见称……(马家铉《洞霄宫庄田记》)。

谨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女几野人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

予为之说云:古之隐君子,学道之士为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咸附之黄老家数,以为列仙。(元好问《紫微观记》)

……殊不知神变出异,幻惑靡常,乃好奇者之所慕,诚道家之所谓狡狯也。(姬志真《重阳祖师开道碑》)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道家者流,出黄帝老子,以清静虚无为宗,颐神养性为事,长生久视为著效,神仙飞升为极致。(李之绍《仙人万寿宫重建记》)

苏公谓道家者流,本黄老,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小技,皆归于道。然黄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可谓尽善尽美矣。(许有壬《上清储祥宫记》)

汉代所谓道家之言,盖以黄老为宗,清静无为为本。其流弊以长生不死为要,谓之金丹。(虞集《非非子幽室志》)

昔太史公撰次六家之要者,道家之名,历代因之,无囗以囗静玄囗为体,祈禳祷囗为之用,虽囗囗囗囗囗有囗囗囗其综真治理,享帝禜星以为有国者崇福祈祥之地,其用则一而已。(单公履《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墓碑铭》)

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实有合于《书》之克让,《易》之谦谦,可以修己,可以治人……自其学一变而神仙方技之说兴,欲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则其玄指复大异于前矣。(宋濂《混成道院记》)

……

上述文章,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就是道教。这表明,从唐到明,清代事实上也是一样,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法,其道家、黄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这一千多年中,人们指称道教,更多地是用道家、黄老这个概念,而不是用道教这个概念。

黄老介绍

在《“道教”内涵》一节中,我们已经指出,大约从汉末开始,人们所用的“道教”一词,所指乃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儒家或儒教;而“道家”一词,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这一节,我们还要指出,至少从汉朝末年开始,“黄老”一词所指,也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后汉书·皇甫嵩传》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

张角之道,也被称为“太平道”,被现代学者认为是道教创立的标志。而从《后汉书》的记载可知,这个太平道就是黄老道,而这个黄老道就是道教。

与张角的太平道同被尊为道教开端的是张陵或张修创立的“五斗米道”。《三国志·张鲁传》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

与“黄巾”相似,也就是与张角的太平道相似。裴松之注引《典略》,则说创五斗米道者为张修,且“修法略与角同”。《后汉书·刘焉传》所载张鲁事当是据《三国志》而来,李贤注所引《典略》则与裴注《三国志》所引相同。这说明,张陵或张修所创的五斗米道,也是黄老道。而当时人们的概念中,黄老道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

到葛洪,道家与黄老不仅同实,而且均明确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下面是随手拈来的几个例证:

今若按仙经,飞九丹,水金玉,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老之德,固无量矣。而莫之克识,谓为荒诞之言,可叹者也。(《抱朴子内篇·释滞》)

这里所说的黄老,就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抱朴子曰:道书之出于黄、老者,盖少许耳,率多后世之好事者,各以所知见而滋长,遂令篇卷至于山积(《抱朴子内篇·释滞》)。

葛洪非常明白,真正由黄老所著的书是极少的,而当时所见如山积的黄老书,则大多是后世好事者据自己的知见而“滋长”起来的,这正是道教典籍由来的真实记述。这里的黄老,也是指以求长生为目的的道教。

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抱朴子内篇·明本》)

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

这里的道家、黄老,都是指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葛洪批评张角等人道:“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千岁,假托小术,坐在立亡,变形易貌,诳惑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抱朴子内篇·道意》)。这是道教内部的相互批评,批评张角等人虽同尊黄老之道,却不以长生不死为追求目标。这一面说明道教内部有着不同的派别,一面说明葛洪在大局上是把“奉事黄老道”的张角引为同道的。

那么,张角所奉事的黄老道,和汉初的黄老;牟子、葛洪所说的道家和汉初的道家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论述至此所必然要提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忙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想和读者一道,再继续看看葛洪之后,古人语汇中的道家、黄老,其内涵是什么。

葛洪之后,人们才逐渐用“道教”一词指称我们所说的道教,同时仍然使用黄老、道家这样的概念。黄老、道家、道教三者成为异名同实的概念。《魏书·释老志》载,太上老君降临嵩岳,对寇谦之说:“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已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这里的“道教”不是以儒家之五经为教,而是以老子之道为教,道教的概念,从此以后就专指以长生不死为目的的宗教。同时,道教仍然用道家、黄老的名称。《魏书·释老志》载: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这里的道家仍然是道教的另称。

略晚于寇谦之,在南朝,围绕顾欢的《夷夏论》、张融《门论》所进行的论辩中,道家、道教、黄老作为同实的概念被论辩双方加以使用:

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南齐书·顾欢传》)

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

今之道家所教,唯以长生为宗,不死为主(明僧绍《正二教论》)

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

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不亦怠哉?岂道教之筌邪?(谢镇之《重与顾道士书》)。

然自释之外,儒纲为弘。过此而能与仲尼相若者,黄老实雄也。(周颙《难张长史门论》)

上述黄老、道教、道家,都是同实异名的概念。

北朝末年,对黄老、道家概念的使用,仍然保持着寇谦之以降的传统。僧人道安著《二教论》道:

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猒……

且道家之极,极在长生,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这里的道家,仍然指的就是道教。这样的传统,直到宋元明清时代,都没有根本改变。

参考资料1.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佛是什么?

佛是心。

甩手锻炼开气脉,三五小时不间断;

身体透明动中定,如飘空中入三昧。

甩手并念阿弥陀佛。他并没有渲染此法如何殊胜,

只是说以前人们也有练,但没有念“阿弥陀佛”,

练的时候不注意抛却杂念,故效果有限。

不可思议的强身健心的方法——甩手练气持咒念佛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

《黄帝内经》:失眠,是因心里的“神”吃不饱

《内经》说:心阳受伤,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所以失眠的人要把养心这一课补上。

失眠患者存在哪三大治疗难题?

为啥失眠的人越来越多?

注意:久服安眠药当心伤肝损肾。

林大夫说,失眠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失调,比较多见的是心脾两虚,主要病因还是在心上。心藏神,心里面住着一个“卦”,名字叫“神”。“神”要吃东西,谁来提供呢?饭吃进去以后有脾胃功能来提供一种叫“气血”的食粮。脾胃功能不好,供应给心“神”的食粮不足,这就是气血亏虚。“神”吃不饱,就会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血不足,大脑失去营养,你就会眩晕、健忘;心血不足,面色就不好看,唇舌看起来就淡白;血不足,大肠蠕动减少,缺少润滑,就便秘。

脾胃调理法,终结失眠成现实。脾胃差,失眠,说白了就是吃不好,睡不好,直接损害的就是免疫功能,负责治安的免疫细胞数量不足,战斗力差,城门失守,好比晚上睡觉家里的门没关,老虎随时可以进来吃人。肿瘤病人、手术后病人免疫力差,打升白针,白细胞数量飞一样上去了,但人还是没有力气,多梦,因为这些白细胞是没有成熟的白细胞,他们是“抓壮丁”抓来的。失眠后面跟着的都是“大老虎”:肿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各种免疫系统疾病如肝病、各种皮肤病、早衰、过敏症。

失眠,病变在肝,因此调理失眠须养肝。西医认为,失眠90%是精神疾病,中医也认为失眠与情志有关,与肝有关,治疗失眠要疏肝。林大夫说,失眠最伤肝,晚上11点胆经开,这时候睡不着,伤胆气,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半夜1点到3点睡不好,肝无法解除掉毒物,产生不了新血液,脸上就会出现青色。所以,失眠要养肝,养肝就像养女儿,要富养、睡养才能养好。《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所以调理失眠,光“轻手轻脚”是不够的。

失眠病源在脾,调脾胃补肝肾则失眠自退。我们白天为什么精力旺盛?是因为血液里有负责白天兴奋的激素儿茶分酚胺、内非肽,这些激素到了晚上睡觉前,应该排出体外,这样你就睡着了。但因为脾胃功能弱,吃进去的食物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气血,心得不到足够的血,心里面住着的“神”饿了,心神不宁;而肝藏血,肝血亏虚,肝没有更多的力气把用不着的儿茶分酚胺、内非肽从血液里面清理出去,所以大脑一直兴奋着,睡不着。

饮食方面:鸡肉性热,能刺激人的肝火,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春天失眠的人少吃鸡肉。

第一,如果想让肝脏伸展舒张释放气血的功能增强,就要多吃一些辛辣刺激味道的食物,比如我们平时吃的辣椒、葱蒜、花椒、酒辛辣发散的食物;那么如果想要让肝脏收敛储藏气血,我们就要应该吃一些酸寒的食物,比如大家平时吃的水果、醋、大米、山药、莲子等等。由于早醒是因为肝脏不能收敛闭藏引起的,所以推荐给大家应该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适量增加酸味的食物。

还有提醒大家的一点就是羊肉和鸡肉性是热性的,能刺激人体的心火和肝火。尤其是鸡肉,最能煽动心肝之火,会使人烦躁多动,不能沉静安睡。如果大家已经出现了睡眠早醒的困扰,又想要吃鸡肉,那么最好用小鸡炖蘑菇一起吃,因为我们都知道蘑菇的阴寒性质能够克制鸡的热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醒的朋友应该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里情绪,尤其是对愤怒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有心里郁积的怒气不得宣泄的人,也会容易早醒。那么林大夫在这里向读者朋友推荐一个穴位,就是太冲穴。太冲穴能缓解我们肝脏的气结和怒气,也能够很好的防止早醒和失眠症状。

治疗失眠,《黄帝内经》中“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来说,失个眠简直太简单了,一不小心就无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却睡不着了,有人说,现在失眠比感冒的还要常见。失眠让人很难受,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记载,还有那个有着“失眠第一方”美称的方剂是怎么配伍的吧。

一、病名

【原文】

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

【译文】

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

二、睡眠机理

【原文】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

【译文】

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原文】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译文】

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

【按语】

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

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

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

《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

三、病因病机

【原文】

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大惑论》)

【注释】

[1]陷:《太素》《甲乙经》作“满”。

[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译文】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原文】

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

[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

【译文】

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原文】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不安:张介宾曰:“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译文】

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逆调论》)

【注释】

[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译文】

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按语】

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本症“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四、临床表现

【原文】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逆调论》)

【注释】

[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译文】

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

五、治疗

【原文】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邪客》)

【注释】

[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

[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

[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

[4]秫米:张介宾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

【译文】

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

【按语】

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者: 老子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引语]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评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和光同尘》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绿水青山》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千古人杰》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蛙缘》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灵芝培育与食用》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太初有道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中国油茶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竹林生态研究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耕耘的足迹》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城郊绿化与造景艺术》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中国芍药》

刘先银著作《陈俊愉传》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国家森林公园》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蛙缘》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蛙缘》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中专生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南》

刘先银著作《毛泽东诗词》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品竹心醉》

刘先银著作《唐太宗温泉铭与文怀沙汤泉赋》

刘先银著作《毛泽东诗词》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明析产权与勘界发证》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绿色经济》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黄河史话》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竹林生态学》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登高望远》

刘先银题写书名图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刘先银著作《黄帝内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刘先银书法

刘先银书法

刘先银书画作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08: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奇人霍春桥之揉拿点按奇异手法视频
揉拿点按是真正的“无药而医”,因为他掌握了真正的“命”,研究了医学界的”命运”。中医真正的秘密,直播里就有,活一百岁太正常了,心态决定一切,点开链接,你会见到真正的“道”,健康身体,自己就能解决…… ,

请看有关的视频:

https://v.qq.com/x/page/l06189nr531.html

人体就是由各种粗细不等、带弹性的“气管”组成,细小的发生堵塞,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憋住上游,一压一放就能解决许多问题


特异手法按摩之揉揉
https://m.youku.com/video/id_XND ... mp;isappinstalled=0


密码111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5-17 11:04 , Processed in 0.1103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