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瞑眩反应?中医调理必须要明白的知识
2018-11-11 13:35
如果你重病缠身或久病不愈,服中药无数,却从来没有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你的病很难好。你还没有碰到真正的传统中医;如果你是中医从业者,处方无数,却从没有病人出现过暝眩反应,那么,十有八九,连你自己都可能认为中药治病慢。你还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 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缘于这段时间有诸多类似病案。 病人使用古宝后,急诉症状加重: 热气上冲致头昏脑胀、头疼、头晕和耳朵堵塞、耳鸣,更有甚者,会有胸闷,恶心,想吐,天旋地转,疼痛加剧,或者有些部位原本不痛的,却痛了…… 不用担心,继续使用。两三天以后上述反应果然基本消除! 关键是,整个人的状态比服药前明显好转。 患者不解:“为何如此?” 答:“是否听说过瞑眩?” 该病人百度后,方知服药后出现的强烈反应,有可能是方药对症而产生的排病反应。感叹三年来为病所困没过一天好日子,核磁做过三次,心电图二三十次,服西药无数,也曾就医于某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城最有名的几位大夫差不多都看过,服了无数剂中药,竟不知还有暝眩一说,而且从来服药后身体无任何动静的。 所感慨的是:中医在仲景之后的这么多年里,药物越来越多,方子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多。怎么暝眩反应反倒越来越难得?反倒越来越少被提起? 1、何为暝眩反应?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 《孔颖达疏》曰:“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又如“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如冒状”,就是指昏昏沉沉的样子,医圣叮嘱让病人不要诧异。再如“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胡希恕先生就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胡老提醒医生和病人都要心里有数。他自己就有因为暝眩反应而半夜被人砸门的经历。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所以,对于暝眩,需要医生有定见,别轻易换药更方。同时也要和病人交待清楚,否则病人吓到了上急诊,那也前功尽弃。 2、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也叫做好转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 通俗的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 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病灶深,年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 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 这里需要强调的, 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 吉益东洞说:“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3、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有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 事实是,由于多用剧药与误治所致症状加重者,不能说是暝眩 中医所谓真正的暝眩,是身体因药力引起强烈反应,以驱逐毒害性物质的现象,驱尽毒害性物质,则暝眩消除。 一般病人见到服药后有不良反应,往往以为处方不对路或者是服的药太猛。 确实,两者之间的鉴别全凭胆识和经验,非老辣者不辨。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 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4、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区别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一般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 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 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身体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 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 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愈能力,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 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希彦老师有一个案例值得一提:他的一位病人,也是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的母亲,是一身寒瘀的阴证,药是从我这抓走的,方子里有30克炮附子。病人服药后,反应非常大:全身发麻,原有寒湿的关节处麻得更厉害,头也晕,走路要人扶。第二天起不了床,甚至还出现短暂的没有意识的状况。病人全家都惊动不安。病人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一位琴师,他当然也很着急。 我让他再从我这里取走30克一模一样的炮附,熬水喝了。结果是:除了一点点上火,并无其他不适反应。我们这位朋友本身还挺健康,也就是身体并无偏性。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同样30克炮附,为什么健康人吃了没反应。反倒是他母亲身体属阴证,需要附子之类扶阳药,却出现这么大的反应? 5、暝眩反应的种类 【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 【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 【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 【肩颈,胸椎问题】:多为头晕,头疼,耳鸣,想呕,心跳加快,血压短暂性升高(这一类都属于通气血的表现,尤其是长期经络,气血瘀堵的患者在通气血的过程中,表现更甚) 【腰椎问题】:多为疼痛加剧;原本不痛的地方也痛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把经络比喻成就像堵塞严重的水管一样, 在通的过程中,是不是要很大的水压?是不是很强烈? 经络也是如此,但是往往这样现象出现,则代表恢复的更好!!!) 为什么不同的地方会痛呢? 这样的情况在调理腰椎,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痛的时候出现的比较多,我们不妨来看看痛的地方在哪里?顺着痛点,一看,你会发现,正好是在病灶点的同一条经络上!这就是在通经络! 经络的瘀堵,往往不只是一个点,其他部位,可能也会有隐患 ,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而有效的调理,激发病灶,把隐藏的后患表现了出来, 这就是去除病根!!! 6、西药为何不会出现暝眩? 西医的大多数药物以及输液其实也就是同一个道理。 很多病人在患伤寒表证时,往往找西医打针输液,西药抗生素多为苦寒药,再加之大量液体(水本身就为寒性)进入人体,输过液的朋友都应该有体验:如果有发烧、咳嗽或者扁桃体发炎,哪怕你是阴寒体质,一瓶水下去,你会舒服很多,可是,经过几天治疗,往往转为太阴虚寒。 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 7、发生了瞑眩反应该怎么办呢? 一般内服药出现了瞑眩反应,其实不用担心,需要的是静养,饮食上多补充些营养,保持充沛的体力,能量,祛除病邪。 如果是涂抹了古宝, 如上所述: 上半身易出现:头晕,头疼,恶心,想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现象,无需到担心,即时:喝一杯温水,坐下来(最好是在空气通畅处),静坐一会就好了。 备注:(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古宝是不适用范围: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的原因,就在于此) 下半身易出现:疼痛加剧,莫名疼痛,继续使用,再涂抹新出现的疼痛处(经络淤堵处),有时间可以多多拍打瘀堵处即可。 好了,关于瞑眩反应,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