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30 1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民间中医绝技之---神奇绿色自然疗法--“捉悸痞”+脐诊+民间腹部按摩法+民间医疗绝技---“提博气”
发布时间:2013-12-26 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 6806人关注
民间中医绝技之---神奇绿色自然疗法--“捉悸痞”
转载自风过无痕
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民间早有广泛流传。只是长久以来,一直做为独门绝技为人所秘,或是有所透漏也都语不详焉,不能普及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掌握的保健治疗方式。 的确,有些民间医术的传承至今还是很秘密的,包括我们家来说,所谓的祖传验效方(包括针灸处方和汤剂处方),至今还是我们在地方上创立声誉、维持生计的保证,其中有些东西的道理特别简单,在某个时间的某个人,突然灵光一现,发现了这个经验诀窍,秘密保留下来,作为自己必胜的法宝,传承给后人就成为后代谋生的福荫。 可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又有谁知道,曾经有多少珍贵的经验和讯息因为种种变故,被历史无情的湮没,成为永久的遗憾。比如华佗。一个火苗能够保留自己的方法,就是点燃更多的蜡烛。祖先的遗愿我不愿意违背,也做不了主。但是我要是有一点点的微弱的灵光,我很愿意拿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一、“捉悸痞”释义: 这个名称是我后改的。有一次我问老太太:你这个治法叫啥名啊?老太太说:捉跳疙瘩。殊为不雅,所以就换了“悸痞”,这两个字。 “悸”字本来是指心脏的异常搏动,到《伤寒论》的时候已经泛指体表各部位的异常脉动了。它统领了这个疗法适应症的第一个表现——体表(主要是腹部)的异常脉动。 “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种说法是按下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腹内的结滞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统领了第二个表现——按下去会痛。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的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 按摩体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 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 如果没有发现,就用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可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动悸点为止。 注意:身体肥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压才能找到。身体健康人理论上应该找不到动悸点,我没有实践考证过,因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见了。 动悸点在按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重的感觉,并且异常感觉会向周边放射。 好,找到了动悸点,我们再说按摩方法: 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象我们平时捏茶叶的样子。 指尖放在动悸点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动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小范围顺时针旋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 按摩前不要吃太饱,若有便感,排空后再揉按。每次以揉按300~500圈为宜。每天1~2次。 自我按摩以缓和柔性的长期刺激为目的,千万不要贪多求快,盲目追求经络传感。没有足够的经验,因为手法失当,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现。这一点也很重要!!! 自我按摩后可能会出现排气(气)、腹泻或便量增多(滞)、情绪异常(瘀)等一系列排病反应,相信熟悉按摩的同学已经稔熟于心,我就不必多言了。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悸动点会根据病情的缓解减弱、移动并向肚脐靠近,这是康复的迹象和表现,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做相应的检查。 临床观察,这种按摩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其他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会差一些。也许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够亲身实践后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 需要说明一点,按摩的过程应该感到身心安宁,气脉舒畅。有些动悸点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说越按会越难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勉强坚持,以及早改变治疗方法或者检查就医为佳。 按摩结束后宜饮一杯温水,适当休息后再起身为佳。
二、上文已经把“捉悸痞”这种按摩方法向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开始亲身实践,有些人按摩了一两次就体会到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捷报频传,让我这个推荐人也能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欢欣。相信论坛上的朋友们也有不少已经在实际操作了,所以开这个新帖,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把自己按摩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让我们的“捉悸痞按摩法”更加完善,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和欢乐。 我抛砖引玉,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吧。毛主席说:理论指导实践,事半功倍。自从发现这种按摩方法后,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典籍、记载;很多热心的网友,也提供了几种类似的民间疗法,对我的深入研究帮助很大,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把“捉悸痞按摩法”和周易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临床应用之后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请先认识一张图: 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注:根据易学原理,该图的具体方位应该分男女,男子3区在左,女子3区在右,次数符合河图数。坤土为地,厚藏柔软,则悸动痞硬所属,皆非正常。在临床上有很多例证,如徐文兵、郝万山都曾列举过类似的例子。王力平认为人体有些脉络不是完整的,而是有头无尾或无头有尾,在它伸展到一定部位后就莫名其妙消失了。龙门派称这种脉为“终点脉”。终点脉出了问题或打动了“死穴”、“禁穴”,人就会出现难以治愈的大毛病,严重者还可能死亡。人体的九个死穴全部集中在“命门区”,而且正好排列成九宫形状)。 实战一: 一个23岁的女孩子,有轻微的腹泻,每天大便3~4次,持续4天,自己吃过黄连素,没有效果,于是找我看诊。脉诊显示脾胃阴寒之气比较重,她自己讲,有一天就着凉菜喝了几杯啤酒,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腹部触诊在第2区发现了悸动点。脾胃属土,按照“河图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指导。我对悸动点用“轻5次,重10次”的方法进行按摩。按摩了60次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肠鸣和水流声。第150次左右,去腹泻一次,结束按摩。嘱咐她第二天早晨9点热水送服一次标准计量的附子理中丸,下午再来按摩。 她第二天反映,按摩回去之后就没有再排便过。早起排便已经没有急迫感了,只是还不能成型,从早晨到下午四点钟,只排便一次。还是按照前一天的方法对她进行按摩,悸动点的波动感已经比前一天减弱很多了。按摩结束后我告诉她,如果明天早晨的大便不稀了,就不用再来按摩,药也可以停掉了。 第三天下午她打过电话来说已经完全好了。 实战二: 药房的同事,男性,27岁。每年秋冬季都会剧烈干咳(注:少阳咳嗽),曾经吃过几位医生的汤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一直用止咳糖浆和西药缓解症状。我帮他摸了一下腹部,在第7区发现一个悸动点。内经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脏属金,按照河图数,我对悸动点用“重4次,轻9次”的按摩方法,逆时针旋转按摩了300 次。 第二天同事咳嗽的剧烈程度和频率明显降低,我把按摩要点告诉他,让他回家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现在他每天也就咳嗽一两次,症状也已经很轻微了。我想,他能坚持按摩下去,让人困扰的顽疾总会有解除的一天。 实战三: 好朋友听说我们的按摩方法效果特别好,就带他的女朋友来找我看。这个女孩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但是天生吃不了药,汤药、丸药入口就吐。病的实在厉害了就吃西药片,再严重就只能输液。 我没有给她平脉,直接找腹部悸动点,结果在第8区找到。我按照疾病反映的规律推测她可能有慢性肠胃病和中气不足的症状。好朋友说:的确是。前一阵子她总是说胃疼,消化还不好。脾胃属土,按摩方法和第一个例子中相同。告诉她长期轻柔的按摩会起到调理补益的作用的。 大家可能会问,治疗恢复脾胃功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还会有补益作用呢?内经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吃下的食物可以充分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旺盛,那么身体强健不是指日可待么? 以上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捉悸痞按摩法”配合“九宫图”的具体应用。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希望各位老师看过之后,能够帮我指正不足,让这个理论更加完善。如果大家有自己治疗的案例或者更好的理论指导方案,希望也能够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民间疗法发扬光大,造福大众。 我个人根据手头的资料和掌握的病例,把腹部按摩的分区做了一个初步的描述,现在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在实践中不断地批评、改进,使这个理论更加完善。 说明:“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 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脏腑归属区域歌: 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注:按后天八卦五行所属,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 第1区,肾系区域。 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第2区,脾系区域。 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 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 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 第3区,肝系区域。 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 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第4区,胆系区域。 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第5区,中央区,脐部。 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 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第6区,大肠系区域。 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第7区,肺系区域。 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 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 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 第8区,胃系区域。 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 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第9区,心系区域。 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 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来看看腹部有什么: 1.《内经·灵枢》: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饮食之伤。 2.《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虚邪(贼风)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入内. 3.《难经。十六难》其病有内外(病)证。假令得肝脉,其内证齐(肚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结点,硬块或痛点)。假令得心脉,其内证齐(肚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齐(肚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肺脉,其内证齐(肚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肾脉,其内证齐(肚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情绪等原因内伤五脏,结气于肚脐周围。 4.<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病气)积(聚),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肚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五脏久伤,病气积聚在腹部。 由此可见,无论饮食之伤,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还是情绪等内伤,如果久不解决,拖成各种慢性病,的确都会反映在腹部,反过来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这个话,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烦,徒增迷惑;高手化繁为简,一语中地。 如果以解剖学的观点,腹部悸动点确实属于腹主动脉的异常搏动——本来应该居于身体中线、深潜在皮下5cm左右的腹主动脉,在常力的按压下是不应该感受到它的明显搏动的。这种搏动越浅层,越偏移身体中线,说明“邪气”的力量越大。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全身内脏器官相关的振动信息都通过心脏和腹主动脉为中心收集后通过腹主动脉传递到左右骼动脉分叉处,造成左右开合的以分叉角72度为中心的微微管振动和上下微微起伏的分叉点运动(非常类似于锻炼中的双手拉气行为,其若至于精微,则共振消声乃类机起),此72度分叉恰好对应正五边形中心,通常在全身尤其是腹部形成稳定声谐振干涉图样,若某内脏器官发生问题,则声场干涉图样发生变化造成腹部的动(博)气,根据此声场干涉所造成动气位置及其所诱发结块的存在与变化可直接判断内脏器官功能状态。此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同时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母体中的有通向胎盘的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腹壁有二条腹下动脉连接脐动脉和髂内动脉,这样脐动脉就充当了母子相关联的重要纽带,一切营养和振动信息都由此传导,也暗示了博气存在的振动学原理解释的合理性。除了血管具有传声作用外,人经络也有很好的传声性能,如有人演奏内经25音可引起对应的经络感传。 陈玉琴老师的原文: 鼻炎的问题不在鼻子在胃,把你的手指放到你的胃部,仔细地,慢慢地摸,我想你一定能摸到一个块,这个块还会跳。你的鼻炎问题实际上是与胃里的这个病灶有关,你把双手放在病灶上面,用心想那里,同时双手作顺时针转动(很慢很慢),做十分种,你会发现你的鼻塞情况有了改善。你可以压一点左腿的肝经和胃经,同时在睡前把自己的双手放在胃部作顺时针的按摩。动作要很慢很慢。慢到别人看不出你的手在动。当你的胃得气的时候(你感觉到胃里开始有在蠕动的时候)。胃里积的痰就会化掉或减少,这样一来与你鼻子有关的病灶的经络里的积痰就会动起来,你鼻子的水肿才会退掉一点,你的呼吸就会好一点。作完胃后,在做鼻子双侧的胃经,要求时间长一点,一点一点的作下去。每一点化一分钟。真正解决问题是你的血上升到一定水平,让人体自己去把一切摆平。要求如下:一,早睡。二,去敲胆经,三,敲肝经(大腿内侧),四,敲胃经(大腿的平面),五,晚上睡觉时,放双手在胃部做顺时针转动,意念留在胃部,做十分钟。 五脏五行相生养生保健法 1.肾区(五行为水):气海穴、关元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强壮肾脏的功能,改善肾阳不足所致的疲倦乏力、四肢不温、阳痿、早泄、五更腹泻、颈椎及腰腿疼痛等症状。能促进肾脏之精的化生,改善肾阴不足所致的眩晕、目干涩、脱发、白发、耳鸣、口干、咽喉干痛、皮肤干燥、关节活动发响、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 2.肝区(五行为木):期门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轻轻拍打以上穴位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提高肝脏对人体气机的疏泄功能而促进全身血液对脏腑器官的濡养,能改善血液循环以消除全身的气滞血瘀和各种疼痛,如能防治经络部位的头晕、头痛、颈椎疼痛、腰椎疼痛、四肢关节疼痛;能防治脏腑内部的胸闷、胸口刺痛、各种肿瘤疾病等。 3.心脏区(五行为火):膻中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快速强壮心脏功能、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立即改变心脏的供血状态并改善心脏供血不足或心血瘀阻所致的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亦可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等各种心脏疾病。 4.脾区(五行为土):左胸肋部、中脘穴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强壮脾脏功能、促进脾脏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促进脏腑对气血的化生并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状态,如改善食欲、提高食量、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增肥或减肥。亦可用于防治贫血、肌肉萎缩、胃胀、胃痛、胃溃疡等各种胃病。 5.肺区(五行为金):中腑穴、云门穴部 方法:晨起或睡前用掌或空心拳轻轻拍打以上穴位各3-9分钟(或81次),一日1-2次。 功效:能迅速提高肺脏对气血的输布功能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因肺脏气虚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所致的气虚血瘀证,如疲倦乏力、胸闷、胸口刺痛、气短、心慌心跳等症状。亦可用于防治各种肺脏和心脏疾病,如过敏性鼻炎、习惯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心脏方面的冠心病、心绞痛等。 三、看到大家如此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我来把我学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去上海参加了一个亲子培训,课间老师教我们一种治疗方法“腹部落九宫”,其中还教了面部落九宫,我还看老师的徒弟给一个看病的落头九宫,但是头九宫老师没有教我们。 老师说腹部落九宫是哪个朝代宫廷御用的,只有皇帝们才能享用,治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适合老人小孩,大人的手法只要吃得消能重则重,小孩子稍微用点力即可,因为小孩的经脉是比较通畅的,一般人一周只能做两次,癌症病人一周一次,老师说我还没遇到一周能做三次的,我估计老师做因为力度非常大,所以一般人吃不消。 我回家让老公给我做,第一次没怎么用力不觉得很疼,第二次我让他用力,做完我累的不行,老师还教我们十指功,这个说起来太复杂,再这就不说了,老师说练了十指功再给别人落九宫这样手指有力气有功力,效果才会好。 好了,具体说一下如何落这个九宫吧: 首先躺在床上,向楼主所说双脚要着地,小宝宝不肯配合可以不用着地。大家先把肚子假象成一个正六边形,一共有8根线: 第一根线:从左右最下面的肋骨的交叉点开始,差不多是任脉的鸠尾穴开始,到肚脐眼止,男的从右往左(这个不太好解释,假象有根弹簧,弹簧的正中线就是任脉,我们就是沿着任脉按摩,但是按摩总归要划小圈的,这个小圈大家一般会说是顺时针呢还是逆时针,我们这不讲顺逆,只讲起始点,继续相像弹簧的正中线是任脉,我们从正中线的右边开始为起点,好,这个时候不管你往上走还是往下走,从右开始往左画圈,注意这个圈是螺旋往下的,就像弹簧一样)女的从左往右(注意这个左右是被按的人的左右)遇到酸痛的地方就要多按按,最好是可以按开。 第二根线:从刚才第一根线的起点鸠尾穴开始沿着肋骨往下走大概一个手掌的长度,具体长度没关系,关键看你的痛点,按摩手法还是同上,另外注意,男的从左边肋骨开始,女的从右边肋骨开始。 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九宫数字,周尔晋所创立的“人体X形平衡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基于对缪刺论的认识以及无数次的实践,周老前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高低医疗学理论。所谓高低医疗学,乃是研究人体低沉点与高升点以及如何达到相对平衡的学问。当不平衡由量变到质变,一端出现了病变低沉点,在另一断必然出现高升点,这便产生了疾病。只要在高升点上施加压力,通过大脑这个支点,就可以促使高升点下沉,而在另一端的低沉点就会上升,从而恢复相对平衡线,也就治好疾病了。准确找到低沉点与高升点,促使高升点下沉,就成为调动人体神奇平衡力之源。人体左脑主管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管左半边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大X形,因而低沉点与高升点在人体出现的规律也是大X形。弄懂X形真缔,便成为治病的灵魂与关键。X形平衡法口诀: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中间有病四边平,四边有病中间平,找到低沉高升点,平衡神力诸疾平。 X形平衡法体现了“全身是穴,全身无穴”的经穴特点。例如,脚踝附近疼痛的病人,经过在手掌部探寻痛点都在大鱼际内侧偏上位置找到强烈的压痛点,以拇指按压稍用力患者即有难于忍受的痛感,反复坚持数天则病愈。 但是,周老前辈却忽略了缪刺的内容并非就左右交叉刺络取穴法这么简单。细读经文可知,“其气无常处”,我们是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就掌握缪刺的全部内容的。尽管“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但却没有说明以左取右是取右上还是右下,更没有讲清楚到底在右上或右下的具体范围,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缪刺论的精髓所在。归纳起来,缪刺取穴主要存在三种方法:就近取穴、中轴对称取穴与中心取穴。 所谓就近取穴是指按就近的原则取穴。中轴对称取穴是以人体的中轴即百会穴与会阴穴的连线为经轴对称取穴,或者以神阙穴与命门穴的连线为纬轴对称取穴,前者用于左右对称的情况,后者用于前后对称或上下对称的情况。而中心取穴又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则是在人体的正面以神阙穴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二则在背面则以命门穴则为中心对称点来取穴,三则是指按经轴与纬轴的交点为中心对称点来确定穴位所在。这个对称中心不但在人体上是几何对称中心,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我们的生命对称中心。其中,纬轴的神阙穴与命门穴就是我们的先天的源穴位,而经轴的百会穴与会阴穴就是我们的后天的源穴——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源于人体整太极的自平衡结构约束,如双螺旋,宝葫芦状等都与此有关,整体性规律运化对于人体至关重要,暗示了整体数码分布盘的存在。此外,关于此类诊病法在一些研究中也略显端倪,如通过基里安摄影对比对称穴位发光强度、左右乳腺钙化点分布比较、左右井穴温度差等,都是基于人体的对称部位物理特性的差异性变化来实现诊病的。
┏━━━━━━┳━━━━━┳━━━━━┓┃4 胆 肝 子 ┃9 心小肠 ┃2 任 ┃┃ 少 厥 丑 ┃手少太午 ┃ ┃┃巽 阳 阴 足 ┃离 阴 阳未┃坤 脉 ┃┣━━━━━━╋━━━━━╋━━━━━┫┃ 三焦心包亥 ┃5 无 ┃7肺大肠寅┃┃3 少 厥 戍 ┃ ┃ 太 阳卯┃┃震 阳 阴 手 ┃ 中 ┃兑 阴 明手┃┣━━━━━━╋━━━━━╋━━━━━┫┃8 胃 脾 辰 ┃1膀胱肾申┃6 督 ┃┃ 阳 太 巳 ┃ 太少酉 ┃ ┃┃艮 明 阴 足 ┃坎 阳阴足 ┃乾脉 ┃┗━━━━━━┻━━━━━┻━━━━━┛
无论捉悸痞还是提“博气”,其初始的柔腹准备活动和逆腹式呼吸等,都是为了松土以增强坤土涵藏能力。博气本质上是一种振动,乃类似声音划分五音一样,其基本振动乃可看成全身振动之源,也暗示了血管共振理论的合理性,其中博气存在的位置不正会代表不同的内脏状态这是由人体的整体规律所决定的(这和玄珠位置不正对应不孝敬公婆之类是同一原理),乃为左肝右肺,上心下肺,还可根据洛书进一步存在位置对应。
肚脐也会亮起红黄绿灯,它的改变,提示着内脏寒热的变化:1、肚脐颜色发白,没有光泽,原因是气血两虚,需要补充温性的补品。2、肚脐颜色发红,表示心火重,体内藏有热毒,需要排毒性寒的食物来调和。3、肚脐颜色发黄,还会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痒,则是胃部或肝脏内郁积着湿热的征兆。4、肚脐颜色发青或青蓝,是因为体内有积寒。5、肚脐颜色发紫,色泽黯淡,是因为体内有淤积。肚脐的形状和位置自然应该保持不变,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够很容易觉察到,它的变化,也是身体的晴雨表。1、肚脐突出是水肿或卵巢囊肿的征兆,也是哮喘病的预兆。2、肚脐内陷,是脾脏和肾脏太虚弱的表现。3、肚脐下移,则是体内有瘀气。5、肚脐偏左:有可能是大肠粘膜发生了病变。
6、肚脐偏右:则是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的表现。而肚脐的温度变化,则是预知内脏寒温最好的温度表:1、肚脐温度过高是因为大肠或小肠内有积热。2、肚脐温度过低,则是肾虚。
请大家打印图片出来放在被按摩者肚子上,按照图片顺序就可以了。但是放肚子的话红色螺旋的左右和病人的左右是不一样的,红色螺旋的以病人的左右为准,男的起点在右边往左画圈,女的起点在左边往右画圈。
1。图中标了数字的线条,男先左,女先右 2。螺旋的图两个都是对的,男右起往左,女左起往右,大家如果不好记可以这样来,我自己的理解是所有的节点都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化掉,就要反其道,所以和男左女右是相反的。 3。按摩的时间,我每次都要按1小时了,仔细按得话会花很多时间的,大家根据自身耐受力来。 4。另外务必记住脚要着地,外圈按摩不酸痛了往内缩小圈圈。 对女性妇科,痛经尤效,可在经期前3天一次,经期一次,经期后三天一次。
对女性妇科,痛经尤效,可在经期前3天一次,经期一次,经期后三天一次。
1.浅表明显的跳动点 2.压迫有明显的酸胀痛感,并向周边放射。 这是确定按摩点的两大要素,如过不能同时满足,那就不能被包括进这种按摩方法中来。单纯性的痛点还在研究,在寻找合适的治疗按摩方法。 深层的跳动没有痛感,的确是正常的腹部动脉搏动,不应该被归进病态和这种按摩方法的治疗范围。这些问题我在贴中都有详细说明,希望大家真正掌握要点后再按摩,不要盲目操作
看《民族疗法“提博气”》论文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只要在百度搜索就可以找到,2005年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发表。民间中医网在2006年已经发布了,也给许多网友馈赠过“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资料。通过热心网友的介绍,才拜读到您、中里巴人和陈玉琴三位老师关于腹部按摩的资料,发现和“捉悸痞按摩法”有很多相通之处,真是相见恨晚。
另外,几位网友在回复和来信中也曾提到他们当地类似的治疗方法。看来对腹部悸动点和痛点的按摩,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民间早有广泛流传。只是长久以来,一直做为独门绝迹为人所秘,或是有所透漏也都语不详焉,不能普及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掌握的保健治疗方式。 自从我接触到“捉悸痞”之后,查阅了很多中医典籍和相关资料。发现这种按摩术的源头就在内难伤寒这几部中医经典里,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按摩方法发扬普及,造福大众!
现在我还在收集整理资料,以期让“捉悸痞按摩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完善。希望马老师不吝指教,能够与我们分享您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技术,让所有对腹部按摩治疗技术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学习成长,提高进步。
附另一份资料供大家参阅(感谢原作者)
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和按摩方法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六腑
肝、胆
心、小肠
脾、胃
肺、大肠
肾、膀胱
六字诀
嘘(虚)
呵(科)
呼
呬(谢)
炊(吹)
胸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见图4图5 1、4宫与2宫,云门及中府穴,肺经,连心肋。云门在锁骨外沿,距前正中线6寸。中府在云门下1寸。主治:咳嗽,哮喘,胸胁痛,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痛。按摩法:用五指并拢为梅花指在该穴区转揉。
2、9宫天突穴:任脉,嗓子眼,连肺胃。主治:咽喉肿痛,失语,咳喘,止呕。急性咳喘可即按即停。按摩法:用梅花指或中食指按揉嗓子眼。
3、3宫与7宫,乳根、乳中、天池三角区,连心胸肋。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乳根穴属胃经,乳中下1寸(乳中不直接按摩)。按摩该三角区域,作用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主治:胸闷,胸胁痛,,咳嗽痰喘,呕吐,可改善乳腺组织营养,防治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对女性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驰、外扩现象。按摩法:用一只手的虎口扣住乳根可双手叠压转揉。
4、5宫膻中穴,任脉,两乳头中间。脾、肾、小肠、三焦经与任脉会穴。作用是利气宽胸,止咳化痰。主治:胸闷,胸痛,心痛,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返酸、呕逆。按摩法:用梅花指压住穴位转揉。
5、8宫与四宫,左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脾区,主要器官是脾脏和胰腺。胰腺、脾脏和胃是相连在一起的。胃的左侧是脾脏,胃床大部分在胰腺上:脾主运化,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保持血糖正常有重要意义。主治:脾胃病,糖尿病及其连带病症。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左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
6、6宫与二宫,右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肝区。肝胆互为表里其肝疏泄功能与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消化有关。肝气郁,则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肝湿热,胆液外溢则黄疸。肝气盛郁,则头痛、头晕、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肝区的期门穴(乳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章门穴(侧腹部11肋游离端下法下方)可治疗:腹痛、胀、泻,呕吐,肝炎,肝硬化,黄疸,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腹水,胆囊炎、胆石症等。所以该区可防治肝胆及连带病症。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右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
7、1宫与九宫胃区(中脘穴:腹部之任脉,脐上4寸,小肠、三焦、胃经与任脉会穴)。作用是消食利气,健脾和胃,宽中开胃。主治: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呕吐,吞酸,便秘,吐血,便血,急慢性胃肠炎,胃及12指肠溃疡,肠梗阻,哮喘,神经衰弱。按摩法:在脐上4寸,用双手掌叠压或梅花指转揉。
8、三宫与七宫,腹中部,神阙穴左右侧,距脐中2—4寸(3—5指)。包括“天枢、大横、腹结”区域。天枢穴:胃经,平脐中,距脐中左右2寸。大横穴:脾经,平脐中,距脐中左右各4寸。腹结穴:脾经,大横穴下1.3寸。该区域主治:绕脐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便秘,痢疾,肠道寄生虫病,肠麻痹,月经不调,痛经,阑尾炎,癔症。按摩法:在天枢、大横、腹结三角区,用双手掌叠压或梅花指转揉。
9、五宫,神阙穴区(包括肚脐正中的“神阙穴”及脐上1寸的水分”,脐下1寸的“阴交”,脐下1.5寸的“气海”):属任脉。“神阙”禁针可灸,“阴交”孕妇不用针、可灸,“神阙”主治:虚脱,休克,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腹部水肿,细菌性痢疾,肠粘连,痔疮。“水分”(脐上1寸)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阴交”(脐下1寸)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痒、不孕症、疝气、水肿、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气海”(脐下1.5寸)主治:腹痛,腹泻,虚脱,哮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不孕症,疝气,遗尿,脱肛,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肠麻痹,胃下垂、尿崩症,神经衰弱。按摩法:用双手掌在肚脐处叠压转揉。
10、八宫与六宫,归来、气冲、冲门三角区(归来穴:胃经,脐下4寸、距正中线2寸。气冲穴:胃经,归来穴下1寸。冲门:脾经,腹股沟外侧距曲骨3.5寸,)主治:小腹痛,外阴痛,月经不调,不孕,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白带多,阴茎痛,遗精,睾丸炎,疝气,阳痿,痔痛,小便不利,睾丸炎。按摩法:在左右大腿根与小腹交界区,用左或右手的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压住该区,再用另一只手叠压在上面助力转揉。也可用梅花指转揉。
11、一宫,关元、中极区。关元穴:任脉,脐下3寸,就是丹田。中极穴:任脉,关元下1寸,膀胱经的募穴。均为肝脾肾经与任脉的会穴。主治:昏迷,虚脱,遗精,阳痿,早泄,疝气,小腹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出血,带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滞产、产后宫缩痛。阴痒,遗精,遗尿、小便不通、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腹泻,脱肛。作用是扶正,生阳,温调气血,利湿。按摩法:用双手掌叠压转揉,或用梅花指转揉。
12、胸腺区(免疫区):锁骨中间天突穴直垂下来,一短带状,紧靠任脉两侧,约四指宽的长度,就是胸腺。按摩胸腺的意义:胸腺位于胸骨后面,胸骨上端,左右两肺之间,紧靠心脏,呈灰赤色,火柴盒大小,扁平椭圆形,由淋巴组织构成,青春期前发育良好,40岁过后就会逐渐萎缩.但是只要经常不断的刺激它,就会保持活跃的状态,可提高免疫力,防癌,不易生病。按摩法:见五。
13、转揉大腹(大肠区),以肚脐为中心距肚脐3-5指处转揉大腹:(见图5)、按照大肠的自然走向按摩。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升结肠)经“天枢”等胃经穴位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大肠区的“器官”是大肠,所经经络是胃经及肾经和任脉,故转揉大腹可以疏通大肠区,可治疗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腹部水肿,细菌性痢疾,肠粘连及胃肠部的多种疾病。按摩法:见五。
四、主要防治的疾病:肺热咳喘,心脏不适,胸闷胁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肝气不舒,腹涨、腹痛、腹泻,糖尿病,高血压,大便秘结及男科妇科疾病等。可以说通过九宫按摩可增强人体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功能,防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并有减肥功效。
五、两种按摩法:参照图3、4.5
(一)米字型按摩法:参照图3。不分时间。
(A)、按摩顺序是:9→1→3→7→4→6→2→8→5→九→一→三→七→四→六→二→八→五。
(B)、按摩次数与顺逆:所有穴位都是先顺时针转揉36圈,再逆时针转揉24圈,然后点压两秒钟以上。(按摩时想着在胸腹部掛着一块表,就知道顺逆了)
(C)、按摩九宫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脉两侧1.5 — 2寸(两三指)处,用双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
(D)最后转揉大腹:双手叠压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转揉,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就这样要顺时针转36圈。然后双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小腹。
(二)九宫按摩法:
(A)、时间:夜11时、→午11时定为上午,午11时→晚11时为下午。
(B)、上午按摩(自下到上按摩九宫,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顺序是:先由(一)宫开始→经(二、三、四、五、六、七、八)宫→(九)宫(腹部—自关元到胃区),接着按摩(1)宫→经(2、3、4、5、6、7、8)宫→(9)宫(胃区→天突穴)的顺序按摩(这样肝、脾、胃区先后按摩了两遍),按摩每个穴位后要点压两秒钟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及大腹。
(C)、下午按摩(自上到下按摩九宫,再自上到下按摩胸腺及大腹),按摩顺序是:先由(9)宫→(1)宫(胸部--自天突穴到胃区),接着按(九)宫→(一)宫(胃区→关元)的顺序按摩(肝、脾、胃区先后按摩了两遍),按摩每个穴位后点压两秒钟以上,最后按摩胸腺大腹。
(D)、九宫的按摩次数与顺逆:单数×9的倍数、要顺时针转揉、《如按摩7或七宫×9﹦63次,要顺时针转揉》;双数×6的倍数、要逆时针转揉、《如按摩4及四宫×6=24次,要逆时针转揉》。
(E)、按摩九宫后剁搓摩擦胸腺:在任脉两侧1.5 — 2寸(两三指)处,用双手指自上至下剁搓摩擦各50次(或从嗓子眼直垂下来到膻中一线剁搓摩擦100次),力度要适中,不可用蛮力。
(F)、最后转揉大腹:双手叠压自右侧小腹开始向上↑转揉,到近右肋下面转向左(横结肠)经“中脘穴”到左肋下面然后转向下↓(降结肠)经胃经的“归来穴”等一直到左小腹底部,再向右转→经曲骨上面又到小腹右侧,就这样要顺时针转36圈。然后双手在左右肋下面“稍用力”向下↓拍搓24次,一直搓到左小腹。
说明:请每天按摩两次
脐诊 脐居人体正中,内通五脏外达四旁,腹内脏器疾患皆可外露于脐,故脐又称为腹眼。此外,口、脐、肛为人体上中下三要窍,乃候脾胃之要地……
第一节 脐先兆的理论基础脐,居人体中部,谓齐分人体上下故名。脐为一身之中枢,故又名天枢。
脐为任脉要穴,名曰“神阙”,神者,神气也,阙为宫殿之寓,神阙即言脐为神气出入之通道。脐居大腹中央,内通五脏,外达四旁,且前贯任脉,后应督经,脐又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为人身重要枢纽。
脐与全身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脏腑经络疾患可反映于脐,故通过脐诊可测知人体脏腑经络的盛衰状况,故脐又称为腹眼。
一、脐通五脏,为真神往来之门户
脐位于腹正中央,为冲脉之所系,元气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的说法。脐,齐也,正如《东医宝鉴》所言:“脐者,齐也,身之本,正谓脐中也”故脐实可谓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枢纽。
脐又属任脉之神阙穴,神阙,神气之穴,真神往来之门户,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曰神阙”又曰:“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所谓神阙为神气守舍之处,故《诊病奇侅》曰:“夫脐之凹也,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环中幽静、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力,其气应手,内有神气之守也;若软柔如纊,按之其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突出而凸,气势在外,其守不固,至于弱如泥者,其命必不运,何得永保天年乎。”
二、脐为元气之所系,而关于肾
脐的生理意义还在于脐为生气之源,因脐关乎于肾,连及于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生气之所系。故《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亦即元气。《诊病奇侅》说:“脐者,元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本”及“脐下丹田,真气之所聚”真气乃先天真一炁气,丹田又称下气海,位于脐下,人生元气源于命门,肾,藏于脐、丹田下气海之中,系之于脐,故张景岳说:“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入之处”及“先天真一炁藏于此”“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以上皆说明了脐与源之于肾、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中的元气的密切关系。
三、脐贯任、督,通达十二经脉
脐,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任、督又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岐,三脉经气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系甚为密切。
脐又与人体十二经络攸关,脐,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如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
其他,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阴蹻、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亦皆近脐。此外,奇经八脉纵横串于十二经之间,具有横溢蓄经的作用,可见脐内联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种经气的循行,交通于五脏六腑,旁达四旁,前主中州,后应肾、命门,实为人体气血相贯的一大枢纽。
以上说明脐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故脐是窥视人体内脏状况的重要部位。。
肚脐诊脐为脏腑之门户,脐又为腹眼,通过脐可窥视人体内脏经气的盛衰,了解人体脏腑经络的病变,故脐具有重要的预报意义。一、相脐轮
正常,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口丰满,色泽红润,边缘滑利而富于弹性,象征脏腑精气充足,生机旺盛。如脐轮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气不充,禀赋素薄。
此外,应注意脐的轮廓是否清楚,大小是否得当,和腹的大小是否相应,深浅是否相宜。一般而言,脐直径2.0厘米称为大圆脐,1~2厘米为中等脐,小于1厘米称小脐。
二、相脐壁
脐壁亦称脐廓,正常,脐壁厚实,色泽明润,脐宇宽宏,如脐壁薄,色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一般而言,脐廓深度大于1.5厘米为深脐,小于1厘米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曰:“脐大容李者为寿相,浅大者亦为寿相”。然脐宇虽小,只要坚固牢实者亦非夭貌。总之,脐之大小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提示肾气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小浅者肾气虚,故据脐廓的刚盈柔松可判断疾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
三、相脐底
正常,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象征元气充盛。反之,若根蒂应手虚软,色泽枯夭,或苍白露青筋,甚至呈晦滞色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肉相离者则为元气败脱之兆。
四、脐相寿夭的意义
脐为元气之候,故对预测寿夭有一定的意义,若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肉厚实、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盛之相,主寿。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肉薄虚色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无根蒂之脐,为神气不充、元气虚弱之夭相,故《诊病奇侅》曰:“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甚是。
最近文献报道称日本一位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的形状,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如圆形,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表示正常男子;满月形,多为正常女子;向上形即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多有胃、胆囊、胰腺疾患;向下型与上述相反,表明患有胃下垂,胆囊等疾患;偏右型易患肝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左型多见肠胃不佳;浅小型多见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感全身无力等现象。
五、脐动气预报意义
悸动气包括脐周悸与脐周动气,脐周悸包括脐上悸、脐中悸及脐下悸,其特点为自觉悸动,多提示脏虚、水饮及挟瘀。脐周动气包括脐上动气,脐中动气及脐下动气,特点为他觉触动,为脏虚、冲气上逆、水气的标志。
脐周悸病轻,脐周动气则较重,脐周动气可由脐周悸发展而来。二者互为病理转化关系。
一般来说,脐中动气是不能触动的,如能触到其跳动亦是较柔和的,一息大约5~6次,如7~8次以上则属凶相。
1.脐上悸、动先兆意义 脐上悸为病人自觉脐上筑动,多属心肝不宁,常出现于神经比较敏感的女性,病情较轻,每于情绪激动时出现,常与失眠,梦多等症兼见,此类人多性情急躁、敏感多疑,素禀体质纤弱。
脐上动气为医生可以触知的动气,提示肾虚不潜,冲气凌心,常出现于肾阳虚患者,若脐上动悸连及心下,甚至波及虚里则为心肾两虚宗气无根的重证信号。证见面白头晕,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脉沉、舌质青、苔白等,故前人叹曰:脐之动,实为君火之应,意竟在此。动气在脐上,若见颧赤烦躁,又为下焦阴寒浮阳上越的真寒格阳症标志。
2.脐中悸、动先兆意义 脐中悸即当脐悸,为中虚之征兆,盖脐主中州,脐有动悸则示脾气不足,胃无虚冷等病变,证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苔白润胖嫩,脉细弱无力,脐中悸常有中气下陷致内脏下垂等证,临床上胃下垂患者确常有脐中悸症状。
脐中动气为脐中悸的较重情况,为脾肾两虚、肾病及脾病理。由于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因此,脐中动气除提示脏寒之外,还有中虚土不制水,冲气凌心之势,较脐中悸更为严重。证见脐中筑动、面白畏寒、腰冷肢凉、腹鸣便溏、食少心悸、舌苔的舌质青体胖嫩、脉沉细等症。
3.脐下悸、动先兆意义 脐下悸提示肾虚不能制水,水停下焦的水饮病和肾虚冲气不潜的病候,如《伤寒论》五苓散证:“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又如苓桂术甘汤证:“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汤”即是。
动气在脐下多为不良预兆,提示肾阳式微、命火不足。脐下动气预后最差,因脐下为肾间动气所在,肾间动气者,《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肾间动气又名原气,导源于命门、肾,藏之于丹田,系于脐下。正常,肾间动气内守不动,如脐下筑筑悸动则表示藏气内虚、真气失守,乃大凶之兆。证见面色?白,精神虚惫,脐下筑筑悸动,畏寒腰冷,丹田发凉,心悸气促、舌质青,体胖有齿痕,脉沉弱,尺部尤无力。
4.脐左右动、悸先兆意义 脐左右动悸,临床上所见不多,主要与肝胆有关,盖肝气行于左,胆经侧行于脐旁,故肝虚胆不宁则动悸于脐之左右。此外,肝气不舒,气郁于左,亦可出现脐左动悸、常与七情有关,多见于妇女更年期,为逍遥散的适应证,证见神情忧郁寡欢。
总之,脐动悸多预兆脏虚,尤为肾气不足。其中,脐上动悸往往为心肾疾患的信号,而脐中动悸则多预报脾肾异常,脐下动悸为心肾虚的信号,脐旁动悸则考虑肝胆疾患,故脐动悸与脏腑疾病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六、脐温先兆意义
脐温是预报内脏寒温的温度表,脐居于中,故脐与脐周温度的变化更能集中反映内脏的寒温。
1.脐温过高 脐当大腹中央,内应脾胃,如脐温过高则可提示大小肠积热,或阳明府实蕴热,或心经积热流于小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小疮疖,则有脐痈之虞。
2.脐温过低 脐上冷多预兆心肺阳虚,常并见心悸气短、浮肿无力等症,脐周发凉又提示脾胃虚冷、中州火候,脐下寒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的信号。
七、脐色先兆意义
脐色泽的改变多提示内脏寒热的变化。
1.脐色白 脐色?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血虚,临证可见气促心悸、头晕乏力、虚浮食少,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
2.脐色赤 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表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外应于脾,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可与口渴面赤、舌质红、苔黄干、便结心烦等全身症状并见。
3.脐色黑 脐色黑为肾阳式微、命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的恶非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临症险恶,常与急促息微,神识昏迷等危象并见。
4.脐色黄 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证见身热起伏或无热,脘痞满闷,呕恶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5.脐色青 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常与腹皮寒冷、拘急板滞并见。常有腹痛隐隐,喜按就温,肠鸣泄泻,四肢欠温、口淡食少、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此外,痛证亦可出现脐色发青。
6.脐色紫 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象。腹腔癥积和盆腔肿瘤尤可反应于脐,重者可见脐腹肤肌甲错、干燥如鱼鳞,腹内可触及包块,腹皮拘急拒按,全身可见口干夜热、善忘,面色黎黑。
八、脐位先兆意义
正常,脐位居大腹中央,无外突及下陷,如脐位发生改变,则说明脏腑有虚实之变。
1.脐突出 脐位外突为水肿的凶兆,提示严重水肿,脐外突凸又为喘胀的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临床上如哮病,喘证出现脐突发黑,多为心阳欲绝的预兆。
2.脐内陷 脐凹陷于大腹,是脾肾大虚之凶兆,多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此外,脐突然内陷还为正虚邪闭的凶兆,多见于小儿温疫染身毒邪内逼之证,病情险恶预后不良。
3.脐下移 脐位下移,下落中线,为肾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常提示内脏下垂。证见少气无力,动则息促,头晕眼花,腹部堕胀,脉虚无力,舌淡苔白等中气下陷证,提示胃腑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4.脐上移 脐位上移,超越中线,为气逆气滞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郁气滞之象。常以郁怒为诱因,多与胀满呕吐并见,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脐上移的腹壁常呈紧张拘急状,此时应注意脐腹合参。
九、脐先兆在急证,危证中的意义
脐位于腹之前缘,诊腹时脐首当其冲,又具外露特点,故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脐又有丰富的血脉经络,是经气贯注交汇的中心,故诊腹紧急时可独取于脐。脐诊在急症、危证中有一定的独特诊断意义,如呕吐泻泄出现大脐下陷为元气暴虚之兆;水肿脐突为肿证危候;久病肾虚、脐色现黑为肾气将绝、命火欲息之危象。又如脐上动悸维系虚里为心阳虚、宗气外泄的征象,预后大多不良。又脐下动气伴怔忡、心悸又提示肾虚失制冲气上逆,元阳败竭。另外,脐萎缩枯润又为精气亏损生机渐尽之象,脐突然发凉为寒气内袭中州之兆……。足见脐对急证、危证具有重要的预诊意义。
民间腹部按摩法作者:荒山野庙里的沉思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28d620100js9z.html) - [转载]民间腹部按摩法_嘻嘻哈哈_新浪博客衍慈医学漫话 http://hi.baidu.com/kyoruchin http://blog.sina.com.cn/jiankangkzj(转自“健康之星”)
捉悸痞,是我回乡期间跟一位民间按摩师学来的技艺。经过我个人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所以回来之后写了下面的这篇东西,第一是为了把这个疗法介绍给大家。其次,为那位默默无闻的民间老师立一个小传,表达我偷师学艺的内疚和报答。
衍慈国医研究会 陈宗和 08年12月 首发于民间中医论坛
我上个月回乡的时候,有个老病号来复诊,脉象大好,病人也觉得自己的病好了不少。于是问她期间看过哪位医生吃过什么药,她说一直在敝堂就诊,吃我叔父的方子,没有看过别的医生。 可是我知道她这样一个慢性病的病人,能够康复到今天的状态绝对不是吃敝堂那几副汤药就能达到的。 让她仔细回想一下,她想了半天说:“哦,我想起来了,两个月之前我婆婆腰疼,我陪她去按摩腰,当时正好赶上月经疼,就让那个按摩的嬷嬷揉了揉肚子,也奇怪,去揉了两回就不疼了,于是和我婆婆连着揉了七八天,说起来从那以后月经还真没再疼过。莫不是那个嬷嬷给揉了揉肚子就管了大用了?” 于是我问下了那位按摩老师的地址,准备第二天去看。 那天天气很好。 按摩诊所设在一户住家宅院临街的南房里,只有一个老太太在诊室,没有病人。老太太看起来有六十五六岁的样子,精神矍铄、体态轻盈。 我进门之后很和蔼的请我坐下,问我的哪里不舒服。 我说:“肚子胀,还拉稀。”这是实情,我这个人从小肠胃不好,一换水土就闹肚子,不用扎针喝药,折腾六七天的自己就会好。 老太太说:“在小床上躺下吧,屁股坐床边,腿耷拉下来,伸直。”她那张床特别奇怪,宽不到一米,长也就一米五,硬木板上铺了一层薄薄的垫子。 我按照要求躺下来后,老太太又稍微帮我调整了一下体位。然后让我拉开上衣,往下退了退裤腰——大概能够露出关元穴的样子。 然后她用手指从上到下,仔细的按压我的腹部。又在我肚脐周围正方向反方向分别绕了几圈。期间感觉她的手温热柔软而且力道很足。 “嗯,在这里呢。”她注视着我腹部的一个点兀自点了一下头,又问我:“哟,你这是个老毛病了。小伙子,怕疼不?” “不怕啊,您来吧。”我心想,一个老太太给捋捋肚子,能有啥?还问怕不怕疼。 她用食中无名三个指头压在我腹部一个点上,轻轻揉压。我自身感觉被按摩的部位稍稍有些酸胀而已。揉了大概一二百下,肚子里开始有响动,是气水走窜的那种声音。 这时她慢慢加大了手上的力道,并且对我说:“想放屁就放,想拉稀就说,千万别不好意思憋着啊。”我答应了一声。 又揉了大概一百下左右吧,开始排气了,一个紧接接一个的,觉得很不好意思了。 这个时候,老太太手上的力道也很重了。果然是很疼啊,怎么形容呢,就像有根铁管子穿进身体了的感觉似的,又胀又重又疼。有一股气从长强出来,沿着内侧膀胱经,一直胀到天柱那里了,甚至整个头皮都有麻痛的感觉。学过针灸的同学可能都知道,针灸里有循经传感这么一说,除了用电针,一般有内力又有经验的针灸师才能做到,大面积长距离的传感。我之前也领教过不少名家,但是这种传感的感觉还真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嬷嬷,不行了,疼的受不了,歇会儿吧。”老太太笑了一下,减轻了力道,又揉了五六十下,就停手了。让我喝了一杯温水,又躺了十分钟左右才让我起身。 起身之后我拍了拍肚子,胀气果然消除了不少。右腹甚至都没有鼓鸣声了,只有左侧还稍微有一点。 付过治疗费之后,老太太叮嘱我不要吃油腻生冷之类的话,又嘱咐我明天再来治疗。 回家的路上一直不断的打嗝矢气,到睡前才有所缓解。本来下午应该排一次的溏便没有排,第二天早晨排便的时候,大便已然成形了。 我对这种神奇的治疗方法充满好奇了。比起传统的针灸汤药和穴位按摩,效果并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治疗方式不对病人身体造成创伤,痛苦的程度可以忍受,并且可以自身情况随时调节和掌握。治疗方式看起来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所以我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技术学到手。 通过熟识的乡邻向老太太表达了一下想拜师学医的想法,老太太说这是祖传的手艺概不外传。 的确,有些民间医术的传承至今还是很秘密的,包括我们家来说,所谓的祖传验效方(包括针灸处方和汤剂处方),至今还是我们在地方上创立声誉、维持生计的保证,其中有些东西的道理特别简单,在某个时间的某个人,突然灵光一现,发现了这个经验诀窍,秘密保留下来,作为自己必胜的法宝,传承给后人就成为后代谋生的福荫。 可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又有谁知道,曾经有多少珍贵的经验和讯息因为种种变故,被历史无情的湮没,成为永久的遗憾。比如华佗。一个火苗能够保留自己的方法,就是点燃更多的蜡烛。祖先的遗愿我不愿意违背,也做不了主。但是我要是有一点点的微弱的灵光,我很愿意拿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言归正传。 老太太一句话就把路给堵死了,没办法,看来只能偷师了。我再去的时候专挑晚饭之后,六七点钟,这个时候来看诊按摩的人特别多,我等待的同时就在一旁偷偷观摩,看了三天大概就知道一个具体的思路了,再加上这几天以来的亲身体验和我那一点小聪明,就让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结合我自己掌握的知识,又在几个病人身上试验了一下,竟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现在把我的所学所得整理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和各位一同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把这个方法发展成一个完善有效的保健方法,利益众生。 想必各位看到这里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吧? 好,那么下面就详细介绍这种按摩法及其应用。“捉悸痞”释义: 这个名称是我后改的。有一次我问老太太:你这个治法叫啥名啊?老太太说:捉跳疙瘩。殊为不雅,所以就换了“悸痞”,这两个字。 “悸”字本来是指心脏的异常搏动,到《伤寒论》的时候已经泛指体表各部位的异常脉动了。它统领了这个疗法适应症的第一个表现——体表(主要是腹部)的异常脉动。 “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种说法是按下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腹内的结滞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统领了第二个表现——按下去会痛。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的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按摩体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 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 如果没有发现,就用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可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动悸点为止。 注意:身体肥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压才能找到。身体健康人理论上应该找不到动悸点,我没有实践考证过,因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见了。 动悸点在按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重的感觉,并且异常感觉会向周边放射。 好,找到了动悸点,我们再说按摩方法: 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象我们平时捏茶叶的样子。 指尖放在动悸点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动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小范围顺时针旋转。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 按摩前不要吃太饱,若有便感,排空后再揉按。每次以揉按300~500圈为宜。每天1~2次。 自我按摩以缓和柔性的长期刺激为目的,千万不要贪多求快,盲目追求经络传感。没有足够的经验,因为手法失当,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现。这一点也很重要!!! 自我按摩后可能会出现排气(气)、腹泻或便量增多(滞)、情绪异常(瘀)等一系列排病反应,相信熟悉按摩的同学已经稔熟于心,我就不必多言了。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悸动点会根据病情的缓解减弱、移动并向肚脐靠近,这是康复的迹象和表现,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做相应的检查。 临床观察,这种按摩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其他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会差一些。也许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够亲身实践后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 需要说明一点,按摩的过程应该感到身心安宁,气脉舒畅。有些动悸点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说越按会越难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勉强坚持,以及早改变治疗方法或者检查就医为佳。 按摩结束后宜饮一杯温水,适当休息后再起身为佳。 以上就是对“捉悸痞”这种按摩方法的一个总结和汇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帖提问,我会尽力为大家解答。再次感谢那位按摩老师!同时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种按摩方法祛除疾病,永远健康!
我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开始亲身实践,有些人按摩了一两次就体会到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捷报频传,让我这个推荐人也能分享到他们的喜悦和欢欣。 我抛砖引玉,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吧。毛主席说:理论指导实践,事半功倍。自从发现这种按摩方法后,我查阅了不少相关的典籍、记载;很多热心的网友,也提供了几种类似的民间疗法,对我的深入研究帮助很大,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把“捉悸痞按摩法”和周易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临床应用之后发现,确实能够提高疗效,缩短治疗周期。请先认识一张图:
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实战一:
一个23岁的女孩子,有轻微的腹泻,每天大便3~4次,持续4天,自己吃过黄连素,没有效果,于是找我看诊。脉诊显示脾胃阴寒之气比较重,她自己讲,有一天就着凉菜喝了几杯啤酒,肚子就开始不舒服了。腹部触诊在第2区发现了悸动点。脾胃属土,按照“河图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指导。我对悸动点用“轻5次,重10次”的方法进行按摩。按摩了60次左右,开始出现明显的肠鸣和水流声。第150次左右,去腹泻一次,结束按摩。嘱咐她第二天早晨9点热水送服一次标准计量的附子理中丸,下午再来按摩。
她第二天反映,按摩回去之后就没有再排便过。早起排便已经没有急迫感了,只是还不能成型,从早晨到下午四点钟,只排便一次。还是按照前一天的方法对她进行按摩,悸动点的波动感已经比前一天减弱很多了。按摩结束后我告诉她,如果明天早晨的大便不稀了,就不用再来按摩,药也可以停掉了。
第三天下午她打过电话来说已经完全好了。
实战二:
药房的同事,男性,27岁。每年秋冬季都会剧烈干咳,曾经吃过几位医生的汤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一直用止咳糖浆和西药缓解症状。我帮他摸了一下腹部,在第7区发现一个悸动点。内经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脏属金,按照河图数,我对悸动点用“重4次,轻9次”的按摩方法,逆时针旋转按摩了300次。
第二天同事咳嗽的剧烈程度和频率明显降低,我把按摩要点告诉他,让他回家每天坚持自我按摩。现在他每天也就咳嗽一两次,症状也已经很轻微了。我想,他能坚持按摩下去,让人困扰的顽疾总会有解除的一天。
实战三:
好朋友听说我们的按摩方法效果特别好,就带他的女朋友来找我看。这个女孩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但是天生吃不了药,汤药、丸药入口就吐。病的实在厉害了就吃西药片,再严重就只能输液。
我没有给她平脉,直接找腹部悸动点,结果在第8区找到。我按照疾病反映的规律推测她可能有慢性肠胃病和中气不足的症状。好朋友说:的确是。前一阵子她总是说胃疼,消化还不好。脾胃属土,按摩方法和第一个例子中相同。告诉她长期轻柔的按摩会起到调理补益的作用的。
大家可能会问,治疗恢复脾胃功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说还会有补益作用呢?内经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把肠胃功能调节好。吃下的食物可以充分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旺盛,那么身体强健不是指日可待么?
以上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捉悸痞按摩法”配合“九宫图”的具体应用。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还不是特别成熟。希望各位老师看过之后,能够帮我指正不足,让这个理论更加完善。如果大家有自己治疗的案例或者更好的理论指导方案,希望也能够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民间疗法发扬光大,造福大众。
=================================================================================
我个人根据手头的资料和掌握的病例,把腹部按摩的分区做了一个初步的描述,现在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在实践中不断地批评、改进,使这个理论更加完善。
说明:“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
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脏腑归属区域歌: 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
第1区,肾系区域。 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第2区,脾系区域。 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 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 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
第3区,肝系区域。 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 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第4区,胆系区域。 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第5区,中央区,脐部。 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 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第6区,大肠系区域。 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第7区,肺系区域。 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 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 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
第8区,胃系区域。 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 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第9区,心系区域。 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 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
民间医疗绝技---“提博气”
博气是民间的叫法,提博气是民族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对人体生命和疾病的另一种全新认知的方式,它不同于西医学,但接近于中医学的推拿术。它的特点是诊断全凭手感触摸;治疗仅靠手掌捋揉拉提,操作简便,易于就地使施,救治病人。治病范围是医学界的难点,治疗效果特别明显,往往立杆见影。更是贫困患者的福音,但它却要失传了。
对于医学界来说“博气”一词很是陌生,更不知其意为何物。其实它就是人的生命元气,位于神阙穴和命门穴的直线中心点,贯穿于冲脉,气功修练者称元神。甘肃河洲地区回族和保安族、东乡族,青海地区的回族和撒拉族,都称“博气”,而宁夏的回族和新疆的回族都称“肚根”,只要有人平躺在床上,你用手掌少用力按压在肚脐眼上,就可以感觉到向上不停的,均衡有力的跳动感—即博动。因百姓们感到它是一直不停而博动的元气,就取得“博气”之名;又因为博气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偏移原位所产生的各种疾病,均称“博气”倒了或“肚根倒了”,懂得“博气”归位术而治病的人,称为“提博气”的人。
那么,“博气”在医学的理论概念中又是怎样的呢? 博气——是人体生命元气的表现,它总控奇经八脉十二维经脉,它的博动使真气在各个经脉中运行。中医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血行,上至泥宫(百会穴),下至会阴,上肢达指尖,下肢达趾端,运行往返于五脏六腑和筋骨肌肉及皮肤毛发之中。它的作用在身体中如同地球中心磁力点和放射散发的磁力线,百会和会阴穴如同北极点和南极点磁端,而冲脉如同地球中轴磁线,带脉如同地球赤道环磁线,八维经脉如同地球外弧返朴线。假如地球没有磁力中心点和散发环绕返朴磁力线,一切物质能固定吗?一切生命能生存吗?就象尘埃一样的消散在宇宙中了。
“博气”与人体的生命是怎样的呢? “博气”是人体生命延续和生存的动力,它的本质是生命真元。《修真秘要》中古人云:“先天真气源自父母,后天之气源自谷物之精华;谷物精华来自于天地之灵气和日月星辰雨露之照射和滋润。往返不息,源源流运,此乃真气不枯,生命延续。然后天真气不补,则先天真气耗损失尽,生命亦消如烟云唉”。这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的气化精髓写照。先天真气育化了生命,后天真气养育延续着生命,先天真气的强与弱决定着生命体的生存力——即身体的强弱和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侵害物的能力;后天真气延续不断的补充——即呼吸之气和饮食运化后真气,则维护供养着先天真气;使人体生命得依生存不息。
那么维护延续生命真元气的后天真气是怎样运化而来的呢? 从物质(空气、水、食物)到真气的运化过程是怎样的?对西医来说,如同天方夜谈,对中医来说,由如五行运化。亦即:物质纳入人体的肺和胃中,摄取精华,去其糟粕运化入血液之中,即为营养真气,运行全身,养护人体脏器和肌肉;再运化成卫气和精气,藏于津液和血脉之中,用以润泽体表皮肤毛发和抵御外侵;精气则养护骨骼和髓,再由精气中运化成后天真气补益先天真气。它们的运行通道是经脉,运化细则过程由加工厂——络脉完成。 因此,“博气”是由营气和精气保护和供养的,如果营气不足或精气不足,都会造成博气偏移或生命早夭的危害,“博气”——脉络真气的中心总控点的偏位,将会造成一方经脉抵压,脉气滞凝不运行。逐渐雍塞,血脉不通,产生疼痛。
造成博气偏位的因素是什么呢? 博气偏位地主要因素是虚亏和阴寒。一般情况下,饥饿过度仍劳动者会产生急性偏移位;热人,乏人(疲劳)饮食冷水或凉食,热人入阴冷的房内受阴湿寒气侵害,或受邪风侵入伤害,或梦中遗精身体虚亏,造成慢性的博气偏移位。
博气偏移位造成的疾病主要有哪些呢? 博气突然倒向上腹部,产生腹胀和绞痛,阵阵钻心绞痛,如果有会提博气的人,五分钟就可解决了。但是,到西医手中往往以肠梗阻或胆囊炎治疗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 倒向下腹小肚部位,小肚胀酸难受,小便不利,有尿意,但尿几点又没了,几分钟又有,急性到的提博气2次就可解决。西医往往错误的以膀胱炎或前列腺炎治疗。 倒向侧下位,造成坐骨神经痛,急性到的一次就可解决;若耽误治疗,最后压迫股骨头血络,造成腿部肌肉萎缩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倒向后下位,造成腰疼不能伸直和弯曲,走路象鸭子一样,并且后急下坠,想大便但无大便,又不能转身或弯腰。急性倒的,会提博气的人一次约十分钟就好了。但到西医手中,就是不治之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倒向后上方,后背胀疼,酸困,后勃筋(颈肱肌肉)僵硬酸疼,转动难受,或后头疼。有会提博气的人,3—5次就好了,但在西医手中就成了胆囊炎或颈椎病。 如果博气倒向冲脉头顶部,就会形成头疼、头晕、头胀疼。如脉波冲击疼,西医的定论是脑膜炎或高血压,时间长的形成凝血块,就是脑肿瘤。 倒向左胸时抵压心脏,造成心脏病。 倒向经脉时,造成腹肌强硬症,肢体肌肉僵硬并且发展成肌萎症。 倒向任脉上腹部,造成食不下咽,返呕,胃贲门口处食道肿大,可延续向上肿大,食不知味,硬食不下,只食浠粥或奶子之类液态食物,日久凝血。逐渐成为食道癌或胃贲门癌。 博气倒下后所造成的病,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有得实践累计。
在此本人举几例特别的病例,但本人治疗康复的病症并不止这些,一般的就不说了。 病例1:1996年4月12日,新疆XX县XX乡一大队某男子年龄52岁,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和哥拉到本人宅就医,自述左侧肋下有一硬块,用手一压可移向下位胯部,酸困难受,夜不能睡,腿不能伸直,站起时腰不能伸直,己有半年之久。先后在县医院、XX州医院、X区医院、XX医院都没有治好,前段时间到乌鲁木齐省医学院,一个月花了二万八千元,没治好,最后诊断结论说:这是游离性肝瘤,回家等候成长结果,如果长成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如果长成恶性肿瘤,那就无法治疗。 本人经过探查后无言的坐在椅子上沉思(此人如此小小的毛病,为何那么多的大医院都没查出呢),因当时来新疆不久,也不知道此地人不懂“博气”倒的病,心里偷偷好笑。约2—3分钟时其家属中老哥哥开口说:“你不要担心,有什么话尽管说,我们思想准备都有了,不就是癌症吗,治不了也不要紧,乌鲁木齐医学院二万八千元花了都没治好,我们只是尽尽心意,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才找你的。” 本人当时一听到此言,笑着说:“我给你们说假话呢还是说实话呢?”他们都说:“看病要说实话,你的假话什么意思?实话又是什么意思?” 本人说:“说假话,你的病很严重,要好好花钱治疗,说实话是你没病”。“什么?没有病”? 他们都惊腭了,本人随机问他们:“博气”倒下的知道不?”他们说:“不知道”。又问道:“那肚脐眼你们叫什么?”他们回答说:“叫肚根”。 本人就说:“就是肚根倒了,只要用手捋一捋,揉一揉,提一提就好了。这还能算病吗?” 病人的老哥哥右手一把排打在大腿上,跳起来说:“哎呀!我们咋没想到,肚根倒下就是这样的。”而病人的儿子和女儿更是疑惑不懈。本人就让病人躺在床上拉起衣服,按博气偏移的方位捋揉上提,不到十分钟就回位了,就叫病人站起来试试感觉。 病人起来试过后说了声:“哎!真的好了,一点的酸痛都没有了。” 他那站着的女儿,跌坐在凳子上长嘘了一口气说:“真是气死人里,二万八千元花上了,都没法治疗,没想到却是一个没病!只是一个肚根倒下的小毛病!哎----”只是摇着头,想哭想笑,难以言表。 例案2:那是1998年夏季,一位中年男子请本人到县体委西边的宅中,给他56岁的父亲治病,本人到他家看病人肚腹膨胀如鼓,己肿胀上升至胸部乳根穴处,并且胀疼不止。病人自述:“给孙子办割礼喜庆宴,中午吃罢宴席后躺在床上休息,儿子见父亲太热,打开电风扇吹凉,结果他睡着了。等醒来时,感觉腹部胀疼难忍,儿子把他拉到县医院诊治,医生检查后说很严重,可能是肠梗阻要动手术,最好转院去伊犁友谊医院,他们又拉到州友谊医院住院治疗。但医院查不清病情,因作B超和拍X片时发现肠胃全部肿大,无法定性,只是用高级消炎药和镇痛剂,一支注射剂止痛药价高达三百多元,病人的胀疼仍然无法减轻,住院三天,家属们认为高价止痛药无法止住胀疼,属邪气风病类,就出院回家想去找维族毛拉治疗,昨天出院但还没有去找,早晨小女儿说有位气功中医,也看邪气病,就先请他看看,就叫儿子去请了。” 本人切脉时感觉沉实有紧,虚浮无力,痪散,并经行感触按压后诊断为内积食热,外侵风寒,带脉和任脉失运化,博气偏移上表部位所致。先用火罐置于神阙穴约5分钟时病人说再不疼了,约十分钟时,病人又说再感觉不到胀了。其亲属也看到了胀鼓的部位全部收缩了,又进行了捋揉提拔复位术后再拔火罐,如此3次后腹部陷下去了,如正常人平躺时一样,病人坐起来高兴的诉说这几天来所受的痛苦。 例案3:县宾馆门旁卖烤肉串的开力是本人邻居。2002年12月16日中午来要开水说服药,直着上体小心移动脚步,一脸的痛苦样。自己说:腰疼不能动,连咳嗽、走路都疼,并且后重想大便,到厕所又没有东西。己挂了两天的吊针,今天回家慢慢吃药治疗。本人一查看,是博气倒向后下位,让他仰卧在床上,先捋后揉再提后,拔火罐5分钟,总共10来分钟,叫他走走试试,他一起身,哎,呆住了,“怎不疼了?”活动自如了,开口就骂:“日他妈的,医院骗了老子几百元钱,就这么简单的球毛病,那么大医院治不了,还说什么,腰椎间盘突出这种病无法根治,以后不能再干活,全是屁话。” 例案4:新疆XX县大XX子乡三大队二队一青年,下腹酸困胀,小便不利,感觉有尿,去尿时只一点点,再不下来,走出厕所没有几分钟又来尿意,在乡医院诊断为前列腺炎,己治疗十五天,仍不见好转。听到本人到其乡一大队给王金香家属治病,就来求治。经查是博气偏移向前下方造成的,中医称尿渚溜,就立刻给他进行了复位法,约15分钟后,让他站起来试试,有何感觉时,他说:”又胀又酸的感觉没有了,也没有尿急的感觉了。他坐在一边看诊查别的病人。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是他去了一次厕所,一进屋高兴的说:“哎呀,我的尿总算是利索了,一下子尿完了,再没有憋着下不来的那个酸困难受感了!”第二天再治疗了一次后完全康复了。 在此不一一列举了那些治愈的头痛病,胃胀疼、胃癌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