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network

一个人强大的核心是什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2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大于努力!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因为人生的选择,方向与路径,顺势还是逆势,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而不是仅靠个人努力那么简单。如何选择,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认知到位了,选择才不是运气与玄学,而是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所以,准确的说,先有认知,后有选择,“认知大于努力”。

认知,关键在于对趋势和大方向的认识。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危险。但是,认知未来,预测未来,极为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认知难的地方。

认知大方向,判断趋势,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否定错误,去伪存真,知其不可为;聚焦眼前,认清现实,把握当下;认知未来,预知方向,把握趋势。

不同方向和层次的认知,难度不同,高度不对称。否定比肯定容易,证伪比证实容易,真伪具有不对称性。归纳法获得的认知,即使证实的案例再多,也只需一个反例,即可证伪。即使看到一万只白天鹅,也无法证实天鹅都是白的,而只需一只黑天鹅,即可证伪“天鹅都是白的”这个结论。认清现实,把握当下,这虽然并不容易,但比预知未来,把握趋势要容易得多。

首先,否定错误,知道哪些是错的,证伪错误的认知。比如,长期盛行的“房地产蓄水池论”,“M2上涨房价必涨”,“房价永远涨”,“政府万能论”,这些错误的认知,早已经被证伪。房价下跌,房地产萧条,这本身就证伪了之前一切不靠谱的说法。

其次,认清现实,知道目前的实际情况。比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不景气中,价格下跌,有价无市,即使是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不管中介怎么吹,千载难逢的机会,千年一遇的买房良机,现实情况就是房子不好卖,明白这个就够了,别听他们忽悠。

最后,把握趋势,预知未来。这个难度极高,需要透彻理解底层逻辑,找到规律,综合判断。比如,只有真正明白了房地产的底层逻辑,“房即是债,债即是房;债不能涨,房不能涨;增量决定价格”,才不会被中介随便忽悠。如果不明白一个事物的底层逻辑,不能演绎推理,那么对于未来,你只能靠过去,依靠后视镜历史归纳法来外推。这种做法的一个重大假设是历史不变,未来与历史类似,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的致命假设,导致预测未来完全靠运气,如果历史重复,则你的预测正确;如果历史改变,则你会错的离谱。这就是为什么当大趋势转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站在了趋势错误的一边。因为绝大多数人,判断未来都是靠后视镜历史归纳法,依赖过去的经验。

否定比肯定容易,认清现实比预知未来容易。认知的层次,从低到高;认知的难度,从易到难;认知的影响,由小及大。一个人如果愿意努力,为自己争取美好的未来,那么他应该多花时间和精力,不断思考,提高认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因为,认知大于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7: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挣钱-系列连载

第1章:投资的本质是认知

本章大纲
1.什么是好好赚钱
2.好好工作等于好好赚钱吗
3.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系统
4.理财等于节约、省钱吗
5.思维升级
6.轻松的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7.任务分解
8.设立补给站
9.分清目标和愿望
10.99%的人,都想过1%的人生
11.财务自由度=投资净收益/总支出
12.实现财务自由的三个阶段
——12.01觉醒
——12.02积累第一桶金
——12.03建立投资系统  

每4点1条推文,共3条

本质上,投资其实是我们整体认知的财务变现,能够把我们对于政治、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微观商业、人性,甚至是对于自己的认识投射于损益这一维度上。

我有位朋友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大学毕业前我们都缺了两门课,一门是爱情课,一门是财富课。
上学的时候,家长、老师就是A面,生怕我们早恋。可一毕业,他们立马翻到B面,恨不得一键为我们生成个完美对象。如果我们迟迟不谈恋爱,就要被七大姑八大姨拷问。

1.什么是好好赚钱

关于金钱也是如此,当我们还在象牙塔里的时候,想着赚钱俨然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可是一旦毕业,车子、房子的话题你躲都躲不开。

仔细想想,这样巨大的反差真的非常普遍,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A面、B面迅速切换带来的煎熬。财富课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正确理解好好赚钱这件事,也总让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处于不安与焦虑中。

2.好好工作等于好好赚钱吗

第一眼看到本书的书名,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本关于职场发展的书。很多人对于赚钱的理解,就是工资。他们认为只要随着年龄增长,工资不断上涨,财务自由自然就会发生。

2015年,我收到了读者的一封信,在信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年薪35万元,为什么我还是没存下钱?”写信的姑娘叫迪娜,两年前从名校毕业,一毕业就进入了北京一家不错的事务所。关于两年花掉大部分工资这件事,她是这样分析的:

在高端写字楼办公,身边都是打扮入时、财富值爆棚的同事和客户,为了融入环境,我开始学习用“贵”的东西来堆砌和打扮自己,并且越来越熟练。

我开始习惯吃100多元一份的沙拉,来个人均800元的聚餐,买个四位数、五位数的包包……因为工作实在太忙,我几乎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出差、加班、通宵和睡觉上,所以自己的生活犹如一团乱麻。

随后,一件事给了迪娜极大的触动。她的领导早已属于金领人群,年薪超百万元,每天开着豪车上下班,名牌包包不重样,生活富足。

迪娜一直觉得,再过几年,等自己到了领导的年龄,一定能像领导一样有不少存款,在不错的地段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但有一天晚上,她看到有些狼狈和尴尬的领导,拖着几大箱行李来到办公室。后来她才知道,领导竟然被房东临时退租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场“白骨精”年收入以百万计,却依然生活得焦虑而慌张。因为一旦发生意外或者工作有变化,收入就会戛然而止或严重缩水。

并不是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未来就会有钱,生活就一定很好。

3.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系统

10年前,我刚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拿到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工作邀请函。面对未来,我很兴奋,但更多的是忐忑。到了上海之后,这种忐忑很快变成了焦虑。

上海是一个节奏很快的城市,身处的行业与周围优秀的同事,更令我手足无措。

大部分人以为读会计、金融学科的学生,一定能够做好理财。可实际上,有很多像我一样在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工作的人,压根儿就没有思考过“自己怎么理财”这个问题。

工作中,虽然天天和钱打交道,但是我们只把理财当作工作,很少能够将理财与自己的生活建立息息相关的联系,尤其是工作前几年,更容易陷入纠结数字本身的怪圈。于是,我开始阅读有关理财的书籍,开始学习并尝试理财。

很多人在讲理财的时候,通常会提到一个词,叫“财务自由”。大家还会把它自动转化成一个问题:“我们得有多少钱,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胡润最新的报告认为,财务自由的门槛,一线城市是2.9亿元,二线城市是1.7亿元。

我把这样的数字称为“刻舟求剑式”的财务自由,除了给我们更多的焦虑以外,无法指导我们做任何改变。

真正的安定,是拥有对于金钱的把控力。当我们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逻辑系统,能够将金钱、智慧、经验、人脉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活用时,才会真正体会自由。

所以,我们要讲的好好赚钱,指的是理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财逻辑系统,通过打理我们的财务,实现被动收入,走上真正的好好赚钱之路。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我爱钱,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他人意志左右。

4.理财等于节约、省钱吗

提到理财,不知道第一个映入你的脑海的概念是什么。

我看过泰国的一则广告。一个小男孩看了宇航员登月的电视新闻,内心对天文产生了强烈的憧憬。因此他的梦想就是买一台天文望远镜,然而望远镜价格不菲,需要2500泰铢。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于是小男孩开始了艰难的存钱之旅。他需要抵御同学们吃冰激凌的诱惑,克制住自己买玩具的欲望,每天只吃咸蛋与白饭。他每天抱着存钱罐睡去,梦中的他,当上了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聪明的读者,你们猜到结局了吗?你们是不是以为,小男孩通过省钱,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奖赏?你错了。广告的结局是,小男孩终于存够了2500泰铢,他激动地跑到商店购买梦寐以求的望远镜。

然后,广告画面在观众的猝不及防中伸出一只手,把望远镜的价格从2500泰铢改为3500泰铢。

货币每天都在贬值,仅仅存钱是不够的,让你的财务增长突破过往的限制,从现在开始投资吧!

为什么货币越来越贬值?这就涉及通货膨胀的概念。

假设张三家是卖苹果的,李四家是卖雪梨的,每年他们都只进行物物交换。第一年,两家产量差不多,所以一个雪梨可以兑换一个苹果。

第二年,李四家的雪梨产量翻倍。可是张三家的苹果还是那么多,李四的雪梨留着也没用,只能拿来兑换苹果。于是,变成了两个雪梨兑换一个苹果。

这个简单的比喻,其实就是货币和商品的关系。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超过交易商品需要的量时,便会像多了的雪梨一样,只能兑换更少的苹果(也就是商品)。这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吞噬资产的沉默凶手。你应该去投资,从工作之外获取收入。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该怎么选择?我们可以试着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美国金融市场的历史最悠久,也最成熟,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200年前的美国。如果你在那时有100美元,投资不同类别的资产会有什么差别呢?

美国学者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中给了我们一个惊人的答案:

如果你把这100美元揣在兜里,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200年后的今天你实际只剩下5美元左右的购买力……
如果你买了债券、国库券或黄金,这100美元会分别变成约15万美元、2.8万美元和321美元。
如果你买了股票,200年后,你会拥有近1亿美元。

20世纪20年代,有个美国人为了证明买债券比买股票好,统计了过去几十年股票和债券的表现。几年后,他得出的结论正好相反。因为他在研究后发现,债券对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股票则可以转移通货膨胀。他把这个研究写成了一本书——《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18: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好文:资本是如何给我们制造消费主义陷阱的?

本文作者:马毓迪
阅读时间:6分钟

资本最擅长的三件事:

1、凭空制造需求。

2、用消费品划分社会层级结构。

3、设法加快你的消耗速度。

这篇文章,带你了解资本是如何制造消费主义陷阱的。

一、凭空制造需求

总感觉自己中招了所谓“消费主义陷阱”的人,不妨静下来思考一下你消费的东西:

1、是否有根本需求?

2、在消费过程中是否有提升阶层的念头?

3、你的消耗速度是否合理?

凭空制造需求是一件极为巧妙的事,如何去骗这些冤种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又不至于让他们察觉异样呢?

从广告学的设计案例来看,很简单,四个字——拿捏人性。

拿捏人性是个系统性工程,就像不法商人围猎官员一样,不太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所以,针对不同性别、收入、学历、认知的人,有不同的收割方法。

首先,怎么针对性别收割呢?

许女性以形式价值,许男性以逻辑和功能价值。

钻石、珠宝是为拿捏女性的典范商品,这些本质上不具备任何功能意义的东西,被赋予“爱情的纽带”、“仪式感的象征”“精致的品位”这些 100% 抽象概念的因素之后,使古往今来的女性趋之若鹜。

拿捏男性就更简单了,男人本质上抵挡不了任何强大功能性的产品,哪怕没有用处,然后他们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比女性更有头脑,因为我买的东西好歹有功能性,是人类智慧科技结晶的一部分。

那些售价几十上百万的表,就是因为有可以对抗地心引力的陀飞轮,有三问、有万年历、有月相、因为可以看潮汐,但实际实际价值几何呢?

你把三件外表一模一样的夹克放在一个男人面前,然后给他们装上不同的功能:

第一件售价 1000 元,只能保暖;
第二件售价 3000 元,可以防水,防割裂;
第三件售价 5000 元,可以防大暴雨、防割裂、防火、还可以防弹,可以在北极零下 40 摄氏度的暴风雪里行走。

你们猜猜男人会买哪一件?

拿捏男人就这么简单。

男人的颅内高潮,长期发生在他们为了一些毫无用处的功能支付了高价之后。此时他们往往还洋洋得意,并且总觉得哪天用上的时候,就知道他的钱花得多么值了。

我也是个男人,我见过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

有人买了路虎,为有全地形反馈模式而高兴,但实际上他的车开到报废都只跑过铺装路面;

有人为了一个陀飞轮多花 13 万买表,但戴了十年连日历窗口都懒得调;

有人花了五位数买了件可以供南极科考队使用的始祖鸟,但真正风雪来临时,只待在暖气无缝衔接车里和屋里;

有人几万块买了一套超专业的赛级钓具,结果就只是周末去农家乐鱼塘里消遣。

针对年轻人,商家的概念输出更是一套一套的。

而且,他们的度得拿捏刚好,确保价格是贵不死你,但你也绝对得咬着牙才能买的,要不然这几年网贷如何那么发达?

这个度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要是有商家跟你宣传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私人飞机”,那可能就是扯淡,因为这绝对不是普通年轻人的需求。

所以那些价格在 5000-10000 区间内的商品,才是收割这个群体的主力军。比如:

进入职场的第一块机械表;
参加工作的第一套得体西装;
女白领的第一个轻奢包包;
大学生的第一款品牌护肤品。

他们创造出各种伪概念,让商品直接挂钩某种“人生意义”,直击你的内心,让你觉得自己在品味品质生活,让你以一个尚不至于一次性逼死你的价格,以为自己 得到了跳级进化。

他们美其名曰培养你的品位,又让你不能轻易支付你的品位选择,然后再借钱给你,让你为他培养出的品位买单。

殊不知,生活方式和品位的形成,前提永远是基于稳定、持续供应的。

与此相同,他们以不同的宣传口号为不同人群,制造不同的需求:

许低收入人群以“性价比”“物美价廉”。
许中收入人群以“品位”“境界”“层次”。
许高收入人群以“生息”“珍稀”“运势”。
许低学历人群以“面子”“尊严”。
许中学历人群以“品质”“功能”。
许高学历人群以“概念”“前瞻”。
许低层认知人群以“潮流”“热度”。
许中层认知人群以“格调”“小众”。
许高层认知人群以“高层次认知感”。
……

虽千万人,技法亦千万。

二、用消费品划分社会层级结构

用消费品划分社会层级结构,是收割大法的第二核心要义。

记住这句话:消费品所传达的阶级属性是逆向的。

在日常生活中,永远是高阶级的消费品引发关注,然后成为低阶级的追捧对象。

永远不存在低阶级使用了什么产品之后,就向高阶级靠近了。

形成阶级的本质是财富总量、权力大小、身份价值、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大小。

阶级,不是一个物件,更不是一项生活习惯。所以接受资本设定的“不同层级消费品挂钩不同社会层级”这个观念伊始,就已然上钩。

举最简单的例子,服饰类消费品,各国皇室那几个王妃,或者第一夫人:

她们穿 Hermes,LV,媒体就说,很时尚,会搭配,前沿;

她们穿 Zara,优衣库,媒体就说,这就是真的贵族,亲民质朴,灵魂的强大不再需要外物的点缀;

她们一套天价高定穿几十年,时尚媒体就说,这就是世家,老钱,追求品质但不追求时流,品味烙印在骨子里。

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她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他们总有可说的。

在以阶层概念兜售消费品的问题上,其实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中招。

因为男性对于经济地位、政治权力高的人的追捧程度,是女性不及的。甚至不需要太遥远的上层偶像,只需要一个小社交圈子里的相对成功人士,对于周围男性,都有无可比拟的消费引领作用。

因为男性更愿意相信:成功者是有品位的。

举几个身边的例子,之前有一个小群体,里面的男性都是习惯戴表的,突然,最有钱的 X 君不再戴表,开始戴手串了,于是一个月后,这一群人陆陆续续都开始戴串。

一群烟民,本来大家都吸粗支香烟,但其中官职最高的那位,某天突然开始抽细支烟,一个月后,大家人手细支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影响作用。

因为男性崇尚高认知,高能力,而财权的掌握者,无疑是一种能力外化的最直观体现。

男人们相信,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里,牛人“往往是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常被划分为一个等级链条:

低端快销品。
经济适用品。
高端耐用品。
奢侈品。
超奢工艺品。

你真以为这是给所有人看的?不!

这就是给能自由消费经济适用品,和偶尔能消费高端耐用品的消费人群看的。

消费能力再低一个档次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追求这些东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维持温饱更重要。

消费能力往上的人,他们眼中没有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价格差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试想一下,假如你现在总共有一万块钱,此时你面前有 4 个选择:

一个地摊货包包,售价 1 分钱。
一个普通品牌包包,售价 1 角钱。
一个 Chanel 级别的名牌包包,售价 1 块钱。
一个 hermes 铂金包级别的奢侈品包包,售价 5 块钱。

最高级和最低级差价多少倍?500 倍,但你会在意吗?

你不会,因为这个价格对于你来说仍然渺小到令人不敏感的地步。

你想背哪个级别的包,你就会背哪个,只要你觉得它足够好看,因为你不需要靠它来得到认可。

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说她不穿大牌,只穿打折货,地摊货,赢得一片叫好。但我提醒大家,不要去踩消费主义的陷阱,也不要去被这种东西感动。因为你要明白:

1、买得起,但我不想买;
2、买得起,我也买了;
3、买不起,但我硬要买。

这是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

富人内部也时常分为两派,一派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让全世界垂涎;另一派喜欢炫耀自己的简朴。

比如,处心积虑搭人设的扎克伯格;戴西铁城的港李;告诉你他一套旧西装穿十年,行情好才吃个汉堡的沃伦·巴菲特……哪一派更坏,我倒认为是第二派。

因为他们妄图洗脑资本控制下的普通人,告诉我们,安于现状也好,不奋斗也行,因为你看:我这么有钱,我也就这么过了。

然后让我们停止阶级跨越的脚步,中断思维进步,从本质上离不开资本布满了消费陷阱的雷区。

你如果看见谁在消费品上,避而不谈商品的本质价值,而是大谈品牌观念,阶级属性,教你中产该用什么,富人该玩什么,你就应该知道,这是资本的喉舌在大放厥词。

三、设法加快你的消耗速度

这是消费主义陷阱的第三步,增加复购率,或者说既加快那些产品的消耗速度,也加快你的存款消耗速度。

这种消耗,很可能是通过在心理层面消耗你实现的,他们让你觉得你该更新换代,继续消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米其林餐厅,知道它怎么来的吗?就是生产轮胎的那个米其林公司搞的,它弄了个美食手册,告诉大家哪里的餐馆好吃得不得了,值得大家专程跑去吃。

然后,大家去的餐厅越多,对美食的热爱越大,总路程就越远,轮胎消耗得就越快,然后米其林好卖新轮胎。

不同类型的商家,在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你。

比如,基础轻工业品的衣服包包,商家会在质量上用料上控制你,让你差不多在一两年之内用坏,然后推动你换新的欲望。

再比如,电子设备、汽车这些科技产品,本质上使用周期很长,所以商家必须用新技术消耗你对旧设备的耐心,不断推出你所不具备的使用功能,从心理上来消耗你,让你觉得自己跟不上了。

这些,都是资本对你的消费的心理消耗。

这篇文章,是告诉年轻人如何避免消费陷阱的,而不是讲年轻人要拒绝消费。

所以,提倡的只是合理适度地消费。

我建议你为需求,和你真正用得着的功能买单,而不是为概念买单,为心理效应买单,为高档但不实际的附加功能买单。

社会发展到如今,物质已经是一个强大的概念了,我们有多少人把人生的许多目标和追求都已经局限在用物质去做标的和成果了呢?因为它足够具象,足够客观吗?

人生的目标都被一件又一件消费品定义了:

我的目标是这辈子买台劳斯莱斯。
我的目标是实现爱马仕自由。
我的目标是380平的江景大平层。
我的目标是40岁买块百达翡丽。

这些价值宣传,让人们丧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正确理解,把人生的信念和意志寄托在无数被货币标价的工业品上,并为之孜孜不倦,穷极一生,就像《陀飞轮》的歌词:

日拼夜拼,忘掉了为甚么高兴,曾付出几多心跳,来换取一堆堆的发票?献出了十寸时和分,可有换到十寸金,连自己亦都分析不了,得到多与少?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7 07: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谈了两份学术研究成果,得出了两个相关联的结论。
1,一个人的成功,运气的成分甚至比智力/能力更大。
2,我们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提高自己运气。

意大利学者用计算机模拟了1000个人40年的职业生涯。在这个模型中,每个人被分配了不同水平的智力、能力和努力程度,设定了1000个从积极到消极的各类随机事件。
结果发现,成功的人几乎都不是最有才华的人。相反,最大的人生赢家是那些天赋一般却运气好的人。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有许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出生的地方、家庭背景以及运气,这些因素决定我们的人生。智力和能力只起到一小部分的作用。
而英国另有一项学术研究认为,人拥有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多的力量,可以创造自己的机缘巧合,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幸运。
这项研究了跟踪了数百名认为自己特别幸运或特别不幸的人。发现前者往往是开朗、乐观、开放和有弹性的。后者则悲观避世,情绪时刻处于低落中。
由于情绪具有传染性,你的好心情会传给陌生人,这样你就创造了一些意外的可能性。
这些陌生人可以为你做到一些事情:为你的想法提供资金,为你破例,或者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研究团队认为,人必须要用开放豁达的人生观来加大自己的运气。
不幸的人往往只看到一种前进的道路。幸运的人设定了目标,并通过积极改善气场来达到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0: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实现阶层跃升:中产阶层的困惑

推文字数:700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本推文主要探讨以下两点内容:

1、实现阶层跃升的“重点”;

2、做题家和中产阶层的困惑。

先从下面这张中国社会阶层划分图说起:


我们从金字塔的最底层起步,在层层攀登的过程中,当今社会阶层跃升的重点都是什么呢?

第一个重点是——劳动

只要愿意付出汗水和辛劳,就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脱离没有收入来源依靠救济的窘境。

依靠劳动,人们可以从贫困人群,晋升到体力劳动者的阶层,也就是从这张图的第9层,上升到第8层和第7层。

比如,一位没有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土地和家畜,通过种地和养殖获得收入,实现了自食其力。

再比如,一位农村的青壮年来到城市,进入建筑工地当搬砖扛水泥的工人,加入工厂当流水线普工,亦或者做点小买卖,获得工资和收入。

大部分人都认同“勤劳致富”和“按劳分配”的道理,吃苦耐劳也是中国人的“优良品质”,所以这一点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问题。

可还是有个别人习惯于“寅吃卯粮”、“坐等天上掉馅饼”乃至“去偷去抢”的操作。

农村的扶贫干部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贫困钉子户”,身体健康精神正常,就是不愿意付出劳动,给的种子和牲畜直接吃掉,把扶贫和低保当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稳定收入,总之就是不干活。

包括一些小偷小摸的,喜欢在麻将桌和牌局上梭哈的,在彩票和球赛前做白日梦的,内心希望“不劳而获”,反倒穷困潦倒和债台高筑。

西方世界这样的人也有不少,而且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大多不错,失业人员和流浪者有足够的救济,会出现不想工作,只想拿救济金过活的人。

下一个重点是——教育

“教育”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底层→中产的必然路径,是晋升到金字塔第6层最主流的道路。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学历和文凭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多寡,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无数中国人“寒窗苦读”。

中国很多小镇做题家,就是通过付出“寒窗苦读”的辛劳,通过教育跻身中产的人士,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

对于企业老板也是一样的,当社会度过最初的混沌状态后,泥腿子出身的老板会越来越难创业,有良好教育经历的人,才能创办科技含量高的公司。

当然,那些依靠“特权”和“后台”的企业例外,再没文化的老板,也无需担心这类企业的经营问题。

做题家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是什么样的?

或者是乡镇农村的平房和田地中,或者是县城小城市的老式小区中,看着身为体力劳动者的父母在种地打工中挥洒汗水,对于父母“好好学习”的嘱托懵懂不解,但还是做了听话的好孩子。

做题家们再看一下,自己进入社会后是什么样的?

工作在高大上的写字楼或者现代化的工厂里,担任程序员、工程师、HR等白领职位,吹着中央空调,蹭着免费wifi,端着奶茶咖啡枸杞保温杯,对着工位上的显示器敲敲打打,活成父母眼中“孩子出息了”的骄傲。

这就是教育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一直是“读书无用论”的坚决反对者,无论是获取知识、拓展眼界、还是功利性的拿学历和文凭,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当然了,在孩子看来,自己并没有父母眼中那么光鲜亮丽,不过是浪浪山中一个平凡的小猪妖,每天披星戴月,往返于格子间和鸽子笼罢了。

关于做题家和中产阶层的困惑,将在下一部分阐述思考。

从金字塔的第6层到第5层,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跻身社会中上层家庭,就要复杂和困难的多了,路径也变得不再单一。

不过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要愿意将精力和心思全都放在“事业”和“搞钱”上,通过努力还是能够实现这一步的。

比如,在某个细分领域不断深耕,成为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到了三四十岁混上个主管或者经理,管上一二十号人的工作安排,还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认准某个领导抱它的大腿,无条件满足它在工作乃至生活上的要求,换取领导的提携,混个小管理也不成问题。

再比如,在一家论资排辈的单位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到四五十岁总会混上个一官半职,虽然只是芝麻小吏或者虚衔,但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能和上流人士在酒局上聊两句,打探些消息。

但是,从金字塔的第6层到第5层,需要付出的牺牲就要大得多了,远非“勤劳致富”和“寒窗苦读”可比。

或者是不要命式的工作付出,把996当做日常,把卷王当做目标,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领导有所吩咐,马上飞奔到公司,完成领导交办的一切工作。

或者是人际关系上的苦心经营,在酒桌上把啤酒白酒喝到吐,说出的每句话都掂量许久害怕说错,参加大量的利益社交活动,不敢随便发朋友圈。

或者是生活上的卑躬屈膝,领导衣食住行的一切小习惯都注意到,比赛时给领导无限传球助攻,打麻将时无限给领导点炮,甚至要把“床上功夫”做好,伺候好领导的下半身。

亦或者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苦熬和耐心,在一眼望得到头的工作中,等到自己变成资历最老的那个,终于排队获得那么一官半职。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牺牲显然太大,明显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家庭关系和社交活动。

现实中,绝大部分事业心没那么重的人,不再专注于事业成就和阶层的继续上升,而是希望把精力放在“经营家庭”和“享受生活”上。

所以从金字塔的第6层开始,人们开始出现“追求事业”和“边缘化”的分化情况。

一小部分人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事业上,继续向金字塔的第5层冲击。

大部分人开始放弃晋升金字塔第5层的打算,转而寻求“稳固阶层”的可能性,一面回归家庭和享受生活,一面尝试让自己和后代稳固在金字塔的第6层,不从中产阶层跌落下去。

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当高速发展的阶段结束后,体制内重新成为了“香饽饽”呢?

从阶层跃升的角度讲,体制内的晋升难度是远大于体制外的,熬资历也非常劳心劳神,不利于向金字塔的第5层上升。

但从“巩固阶层”和“兼顾生活”的角度讲,体制内是最容易的路径,除个别岗位外,体制内的生活节奏较慢,无需担心“中年危机”带来的谋生和阶层跌落问题,教育医疗养老优势也有助于子女的阶层巩固和提升。

金字塔的第4层,也就是社会中的精英中产阶层,是普通人理论上能爬到的最高层级。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达到这一层,就需要努力之外的东西了,极少数个例才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

比如,你进入社会后运气极佳,加入了“马爸爸”的初创公司成为得力干将,马爸爸晋升上流社会,你也积累功劳做到了大厂高管。

比如,你智商奇高天赋异禀,读博和青教期间发表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一众学阀的封锁下脱颖而出自立门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科学家。

再比如,你莫名其妙得到了一位上流社会人士的青睐,它愿意无条件作为贵人支持你的一切,让你一路攀升成为社会精英。

可以看到,普通人想进入这个阶层,努力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更需要命中注定老天爷砸脸,成为那个被选中的“天选之人”才行。

所以普通人对跃升到这个阶层一般不报期望,即使是名校毕业,以追求事业为重心的人,达到第5层的“小有成就”就算不错的了。

有些普通人可能希望成为这样的“精英人士”,但是能力和运气有限,设置了过高的目标难以达到,导致沮丧和挫折。

从金字塔的第4层开始,“家庭背景”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跻身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一般都有家庭背景的助力。

比如,父母是大企业的老板,子女可以很轻易的去海外名校镀金,毕业后加入自家的家族企业,成为让人羡慕的大厂高管,跻身社会精英的行列。

比如,家族中有大量学术界的教授和学阀,孩子上小学中学时就竞赛论文傍身,通过自主招生等路线进入名校,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安排下一路顺风,拿到大学教职和各种title。

再比如,父母亲人有大量体制内人士,孩子只要能通过“逢进必考”的独木桥,就能在安排下步步高升,达到足够高的职位。

不得不说,投胎才是最大的学问。

金字塔的前三层是真正意义的上流社会。

当社会度过高速发展的年代后,这个层次就和普通人没啥关系了,只有依靠家庭背景的助力才能跻身于此。

普通人很难接触到上流人士的工作生活,只能通过马爸爸、王爸爸这些上流社会中抛头露面的“小人物”,对它们有些许的了解。

为什么有“富不过三代”的俗语?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周期律”?

从阶层的角度讲,普通人无法进入上流社会,上流社会呈现高度的亲人世袭,也就是代代相传。

第一代有着出色的能力和全面的社会认知,再不济也有三板斧和两把刷子,实现开疆拓土的过程。

第二代在第一代的栽培下,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基层冷暖和开疆拓土的过程,但耳濡目染的受到很多熏陶,仍然可以保持不错的能力,谨慎的驾驶小船不翻。

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更久后,上流社会的继承者们成长于富裕殷实的环境,在周边人的阿谀奉承中长大,不接触社会基层和平民大众,其能力和见识开始明显下滑。

最后从某一代开始,继承者的能力驾驭不住小船,频繁作出不当的决策,让企业和社会掉进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辉煌的企业历经几代后,开始明显衰退甚至破产,古代王朝只需几十年的时间就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说完阶层跃升的“秘诀”后,接下来聚焦到金字塔的4、5、6层,也就是中产阶层群体。

之所以聚焦到这个群体,是因为很多社会现象与这个群体息息相关。

而且有时间精力上网冲浪看文章视频的人,大多属于中产群体,自然也最关心这部分内容,做题家们就属此列。

对于上层社会人士来说,它们掌握社会运转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它们要做的是,巩固自己的阶层地位,消除那些可能影响自身地位的因素。

现实中,上层人士会选择“远交近攻”的做法:

一方面,努力改善金字塔底层人群的工作生活,拓宽底层人士阶层跃升的渠道;

另一方面,对中产阶层进行限制和约束,堵住中产阶层进入上流社会的通道。

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底层人群距离上流社会很远,只要社会能保持平稳的运行,一般不会影响上流社会的利益。

而且底层人群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温饱不愁,衣食无忧,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底层人士就会安居乐业。

但是,上流社会必须要满足底层人群的基本需求,否则在物质匮乏的倒逼下,底层人群容易“豁出一切”,导致金字塔的重构。

所以无论历史还是现在,上流社会都会努力改善底层人民的现状。古代会丈量土地分发给农民,现代积极开展扶贫,设置救济金,确保就业稳定……

相比之下,中产阶层距离上流社会更近,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如果存在上升通道,必然会有大量中产跃升到上流社会,挤占原有上流人士的蛋糕,甚至把他们挤出上流社会的行列。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上层社会采取“堵”的策略,关闭中产阶层向上流社会的通道,只允许极个别“幸运儿”进入上流社会。

中产阶层虽然不掌握生产资料,但和底层相比有一定的积累,比如良好的学历,白领工作岗位,房贷车贷等。

可无论是中产阶层拥有的东西,还是中产阶层本身,都依赖上流社会赏饭吃。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企业老板雇佣,你的学历还有多大用处?你的房贷车贷还的起吗?

这导致了中产阶层的“软弱性”,即使利益得不到满足,中产人群也不会作出“豁出一切”的行为,担心自己一时冲动,不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反而失去的更多。

中产内部也会呈现“原子化”和“一盘散沙”的特征,都寄希望于有“出头鸟”争取利益,自己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捡现成的,结果就是一个出头鸟都没有,大家都“逆来顺受”。

这都让“堵中产”的策略起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不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层人士“堵”的策略,让社会发展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

第一条路线是,用社会福利、权益保护、奶头乐等,降低普通人晋升和维持中产阶层的门槛,并让中产阶层丧失继续向上爬的动力。

前面说过,从金字塔的第6层开始,中产人群会出现“追求事业”和“边缘化”的分化,一小部分人继续向更高的阶层努力,大部分人则会选择“回归家庭”和“享受生活”的做法。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的事业心没那么重,当物质财富能够满足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遣的需要后,人们的重心将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需要”,比如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兴趣爱好的满足,等等。

这会让中产人群诞生一种“小富即安”的思维,对于更进一步的阶层跃升兴趣不大,对上流社会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上流社会能利用好这种“小富即安”的思维,降低普通人进入中产阶层的门槛,再辅以“奶头乐”的满足,就能实现“一箭双雕”,既满足了普通人的需要,又维护了上流社会的地位。

至于剩下的一小撮事业心重,想继续往上升的人,问题不大。

那些老天爷大招砸脸的“天选之人”,只是极特殊的个例,一般不会对上层社会的利益分配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天选之人”想拦也拦不住。

那些争做卷王的人,在晋升过程中极度依赖企业老板赏饭吃,离了企业老板自己的事业就没了,上流社会很好拿捏它们,让它们站在打工人的对立面,成为“作妖者”、“工贼”和“公知”的存在。

在这样的社会中,普通人跻身中产的难度大大降低。

即使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从事服务员、流水线工人为代表的低端体力工作,也能过上初级中产的生活,满足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遣的基本需求。

维持中产的难度也不高,只需家庭中的青壮年正常工作,就能让整个家庭持续过上中产生活,退休后的养老金也能维持一个不错的生活质量。

社会中充斥着“娱乐至死”的氛围,普通人一边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消费,一边沉浸在快乐中得到刺激和满足。

如果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想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样的工作生活很不错,没有继续向上爬的必要。

至于沉浸在“奶头乐”中无法自拔,沦为“无用阶层”的问题,那是思想者关心的东西,大部分人没那么居安思危,能乐呵满足就行。

第一条路线的盲点在于,在生产力不够高的情况下,为了降低普通人晋升和维持中产的门槛,上流社会需要向普通人出让一部分利益。

比如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工作时长的让步,社会福利的保障,垄断的遏制,甚至用直接发钱的方式刺激消费。

当然了,对于上层人士来说,这种利益的出让只是洒洒水而已,相当于吃了一整盘的牛肉,把肉渣施舍给别人。

不过现实中,上层人士一般是连“肉渣”也不愿牺牲的,如果缺乏倒逼机制的话,社会会逐渐走向第二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加强底层人群和中产阶层之间的竞争,让人们忙碌于工作生活的奔波中,没时间“胡思乱想”。

本质上,这种做法是加强无产者之间的内部竞争,无论是底层还是中产,都不掌握生产资料。

实现这一点也很容易,只要采取和第一种策略相反的操作,大幅提升普通人获取社会资源的难度,抬高大众晋升和维持中产的门槛即可。

比如,加强考试筛选,提高就业难度,延长工作时间,降低社会福利,抬高房价,放慢工资增长的速度,等等……

这样,普通人为了争夺少得可怜的社会资源,被迫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放在工作上,将“成为卷王”和“向上爬”视为人生的全部,只有这样才能晋升和维持中产地位,满足衣食住行和娱乐消遣的需要。

由于在激烈的考试选拔和职场竞争中筋疲力尽,人们无暇顾及其它的东西,上流社会的地位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能趁普通人竞争的时候拿走蛋糕,普通人努力的更多,得到的更少。

“房价太低不利于奋斗”这句话,其实有它的道理所在。

只有房价足够高,人们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挣首付还房贷上,否则就要胡思乱想,开始关心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了。

在这种“内卷竞争”的环境下,中产阶层会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

一方面,中产人士在和底层人群的激烈竞争中难以招架。

一大票底层家庭的孩子,为了晋升和维持中产阶层,学习上寒窗苦读,职场中996拿命换钱,还会感谢公司提供了无偿加班的机会,让他们扎根在了城市,卷中更有卷中手。

由于普通人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当大量底层人士完成到中产阶层的跃升时,也意味着很多中产人士重新跌落回底层。

比如35危机下的打工人,有工作时可以晋升和维持中产地位;可年纪大了被输送到社会后,如果没有足够积蓄和其它收入来源,它会瞬间从中产跌落到底层。

即使有的人拼尽全力,成功让自己一辈子维持住了中产地位,可他的子女呢?

一对县城出身、名校毕业的夫妻,通过努力学习和996打工,花费所有的积蓄,在大城市买下了一栋郊区的高层,成为城市中产的一员;

可如果这对夫妻的孩子没能像他们一样考进名牌大学,重复寒窗苦读和996打工的路,这个孩子大概率回到县城定居,或者在大城市当耗材,他的父母为了买房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没有原始积累留给他。

结果,这对名校夫妻一辈子的努力付之东流,孩子重新跌落回他爷爷奶奶的社会阶层,从头再来。

另一方面,中产人士在工作压力和阶层固化下茫然失措。

除了无偿加班和通勤带来的身体劳累外,“工作压力”、“职场PUA”、“开会太多”、“推诿扯皮”等职场糟粕更加致命,有些人恨不得自己去送外卖开滴滴,至少没那么累心。

而且在缓慢的升职加薪和过高的房价面前,这样的劳累感受不到什么意义,似乎是在苦熬日子,能过一天是一天。

打工人只好把上班分成午休、晚休、下班、双休、节假日、领工资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边摸鱼工作,一边期盼着这些时间节点快点到来,好抵消上班如上坟的心情。

下班后的某些寂静的夜晚,白领们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好累,我emo了,我撑不住了……

最终社会到了某个阶段,中产人群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古怪行为”:

有的人干脆破罐子破摔,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舒服怎么来,媒体将这种现象称为“佛系”和“躺平”。

有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卷不动了,被职场输送到社会上去,媒体鼓励它们“灵活就业”和“脱下孔乙己长衫”。

有的人决定让这种痛苦到此为止,不传递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让媒体不断反思和痛批“生育断崖”的问题。

有的人焦虑孩子长大后的境遇,只好对孩子拔苗助长,为孩子守住中产阶层做最后一搏,媒体说“鸡娃”行为不可取。

有的人不想逆来顺受,甘愿做出头鸟争取权益,媒体说“整顿职场”不可取,年轻人要踏实工作。

有的人不消费不买房,只攒钱存银行,媒体鼓励扩大内需,支持房地产软着陆。
……

媒体似乎非常负责,给各个社会现象都贴上了简明扼要的“标签”,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这并没有解答人们心中的困惑,究竟是自己不努力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7: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现人生阶级跃迁的12个关键  看看自己做对了几个  1️⃣教育:教育为整个「职业生涯」和「退休储蓄」奠定了基础的收入潜力,是后续发展的基础 📷伴侣:伴侣的影响终身且重要,关系到下一代培养、日常生活氛围、家庭整体的发展  
📷社交:社交影响潜移默化,你的收入约是和你关系最紧密5个人📷的平均值
📷职业:职业上避开重复性、流程性的工作,如工人/柜员/行政岗,容易被替代;
📷尽量选择技能型和创意型工作职位;行业选择长期“风口”行业:比如数字科技,医疗、教育、美业等  📷债务:尽量避免消费债务
📷健康: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拼到最后是意志力、专注力、抗压力的比拼  📷也可能会是事业的一个契机  
📷好奇心:保持好奇心📷📷增加伙伴能增加实力,但不要太多  📷违法:绝对应该避免📷的错误,风险小也不要做,是一个改变人生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9: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了10集视频,分享一下对油管的体会:

1. 别多想,动手做、上传,只有亲手做才有切身体会;

2. 油管是所有社交/自媒体平台中,功能和工具是最完善的;

3. 油管是可以深耕的,不仅分享,也是学习和自我修炼;

4. 油管把“传播心理学”做到了准极致,把用户的浏览行为算法化、喂食化;

5. 视频和文字相比,是一种直观的传播形式,而文字是抽象的代码,在未来,文字也许会消失。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9: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盛分析师估计,“创作者经济”,中文语境中的自媒体/网红经济,现在已经成长为价值2500亿美元的行业,到2027年可能接近翻倍,达4800亿。
广告分成、付费订阅和营销推广等利益机制,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这个行业。
据说美国全职经营油管的创作者有39万。
像MrBeast这样的头部网红,团队有250人左右。《福布斯》估计去年这家自媒体的收入达8200万美元。
当然现实也是残酷的,大多数参与者会白忙一场,挣不到体面的生活费。
一项调查发现,约51%的创作者月收入低于500美元;25%的创作者可以超过2000美元,而月收入过万的只有4%。
由于一些AI工具可以帮助创作者提高内容生产速度,可以想见会有更多人投身进来。
从另一方面讲,像油管、TikTok和Instagram这样的社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娱乐/信息消费的顶级平台,消费时长超过了网飞等流媒体。需求在扩大,自媒体经济前景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2: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富人思维的16种表现:

1. 不是自己擅长的事儿,一定要外包出去

要是咱不外包出去,咱所有的财富都是暂时的。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咱擅长的事儿

为什么大城市,很多家庭都请保姆?就是做饭,接送小孩,拖地,这些事儿,他们并不擅长。他们只是擅长赚钱而已

2. 一定要学会养人

我月薪8000,我愿拿出4000养个“佣人”,他能做的事儿,我都不做

我只是做我擅长的事,而且我擅长的事儿,一定是别人复制不了的

正常的养人路径:

🔹先有佣人后有司机,慢慢有100个员工1000个员工。自己做饭,自己开车,搞到100个员工1000个员工,概率是非常少非常少的

🔹习惯性指挥人,而不是弄什么都亲力亲为

3. 工薪阶层,永远理解不了老板,但老板一定理解工薪阶层,因为理解他们,所以能驾驭他们,遥控他们

4.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孩子成绩不好,找辅导老师。真正有意义的辅导,就是一对一

5. 要舍得分钱,日收入的10%分享出去,原有的业绩能提高40%。如果舍不得,10年后还是赚现在这么多

学会怎么舍才会得,手里的钱会越分越多

6. 阅读、看电影都是运动之后的放松,不要指望阅读、看电影赚钱

读1000本书,不如围绕一个卖点发1000个帖子

7. 不擅长的事,别碰。全才或从头吃到尾的想法,都是迂腐的

8. 最佳的商业模式=老板繁殖老板,员工繁殖员工,客户繁殖客户

9. 如果做的事,90%跟赚钱无关,就会被社会抛弃

如果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发家致富,那就是正能量

10. 物以稀为贵

芸芸众生喜欢做的事,可以鼓励他们做,但自己一定要克制

可以做抖音,但不要刷抖音,可以卖课,但少学课

11. 如果你一小时可以赚1000元,那时薪价值低于1000的活动,可以选择放弃

12. 全家想一件事,全家做一件事,出人头地的机会就会非常快

13. 只有一直赚钱,才知道学什么。如果一直学,就会忘了赚钱这事

凡是听起来励志的东西,一定是骗人的

14. 赚钱的机会越多,意味着竞争越激烈

15. 干不会穷,但学一定会穷。出了校门,要跟有结果的人干

16. 财富不会平均分配,性资源也不会,社会资源,更加不会

任何领域,都是1吃多,1吃10,弱势群体才会1吃1,甚至多吃1
下午4:33 · 2023年11月21日
·
4.9万
查看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2: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network 发表于 2023-11-22 12:29
富人思维的16种表现:

1. 不是自己擅长的事儿,一定要外包出去

富人思维的16种表现:1. 不是自己擅长的事儿,一定要外包出去要是咱不外包出去,咱所有的财富都是暂时的。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咱擅长的事儿为什么大城市,很多家庭都请保姆?就是做饭,接送小孩,拖地,这些事儿,他们并不擅长。他们只是擅长赚钱而已2. 一定要学会养人我月薪8000,我愿拿出4000养个“佣人”,他能做的事儿,我都不做我只是做我擅长的事,而且我擅长的事儿,一定是别人复制不了的正常的养人路径:先有佣人后有司机,慢慢有100个员工1000个员工。自己做饭,自己开车,搞到100个员工1000个员工,概率是非常少非常少的习惯性指挥人,而不是弄什么都亲力亲为3. 工薪阶层,永远理解不了老板,但老板一定理解工薪阶层,因为理解他们,所以能驾驭他们,遥控他们4.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孩子成绩不好,找辅导老师。真正有意义的辅导,就是一对一5. 要舍得分钱,日收入的10%分享出去,原有的业绩能提高40%。如果舍不得,10年后还是赚现在这么多学会怎么舍才会得,手里的钱会越分越多6. 阅读、看电影都是运动之后的放松,不要指望阅读、看电影赚钱读1000本书,不如围绕一个卖点发1000个帖子7. 不擅长的事,别碰。全才或从头吃到尾的想法,都是迂腐的8. 最佳的商业模式=老板繁殖老板,员工繁殖员工,客户繁殖客户9. 如果做的事,90%跟赚钱无关,就会被社会抛弃如果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发家致富,那就是正能量10. 物以稀为贵芸芸众生喜欢做的事,可以鼓励他们做,但自己一定要克制可以做抖音,但不要刷抖音,可以卖课,但少学课11. 如果你一小时可以赚1000元,那时薪价值低于1000的活动,可以选择放弃12. 全家想一件事,全家做一件事,出人头地的机会就会非常快13. 只有一直赚钱,才知道学什么。如果一直学,就会忘了赚钱这事凡是听起来励志的东西,一定是骗人的14. 赚钱的机会越多,意味着竞争越激烈15. 干不会穷,但学一定会穷。出了校门,要跟有结果的人干16. 财富不会平均分配,性资源也不会,社会资源,更加不会任何领域,都是1吃多,1吃10,弱势群体才会1吃1,甚至多吃1
















下午4:33 · 2023年11月21日
·
4.9万
查看








5





193





479





23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2-22 11:25 , Processed in 0.0947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