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network

站在5400的高度 Intel新服务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4: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标准的布局,而且因为45nm的功耗降低,只需要3个风扇就足以满足散热了
换个角度,可以看到从硬盘到CPU,在到内存的整体散热风道,是一个透明的风罩构成的
SAS卡,这个半高的正适合使用
热管散热器,比上一代的小了不少,也没有那么夸张了,还是功耗减少的好处
能清楚的看到是Supermicro的X7DWN+主板
拆掉散热器,基本看不出来和上一代的区别,不过边上的VRM模块可够复杂的,电压降低,电流增加吧
最后揭开CPU扣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4: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负载越重,双路服务器越强劲
来源: 作者:李献 发布时间:2007-12-24
    对于45nm服务器的性能测试已经基本告以段落了,我们在最后的性能测试阶段选择了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并加以一定的分析,希望对那些已经购买,或者准备购买,抑或准备升级的用户一个选择。
    很简单,就是我们对比一下在相同配置,仅仅是处理器数量上差别的情况下,在处理一些典型应用时会有哪些情况发生。对比测试的服务器配置是:两颗3.0GHz的Xeon 5472处理器,Intel 5400芯片组,16GB FB-DIMM,两款15K 73GB硬盘,板载Intel PRO1000MB网卡,基本上是未来一年内双路8核服务器的抗鼎之作

    首先看看静态页面成绩:双路8核服务器,静态页面点击44800per,可是对比的单路静态页面点击60000per??和解?不理解,我们翻出之前没有升级新BIOS状态下测试的成绩,双路41363per,单路42145per,依然是单路成绩高,只是没有高出那么多而以。升级新的BIOS后,单路静态页面的成绩大幅度上升,目前还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理由,还需要我们慢慢探索。
    再看看ASP下的性能,双路16800per,单路 12158per,这个成绩倒是很正常,双路计算能力就是要比单路高38%。
    ASP.NET下双路的性能21000per,单路下的性能13910,在计算量更高的测试中,双路的优势也更加明显,高出50%!
    在商业加密测试中,MD5计算中双路能处理5100per的计算,而单路只能处理2824per的计算,高出80%!
    计算负载进一步增加,SHA256的计算中双路性能1320per,单路性能696,高出90%!
    最后看看超强的水印测试,它会将内存和处理器占用的一个极致,双路32,单路27,高的没那么多,因为和内存的交流限制了这种超大规模计算的双路优势。

    从以上各种测试对比中,可以看出在45nm处理器上,双路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在计算复合越高的时候,性能差距就越明显,如果不是特别的资金压力,直接选择双路45nm处理器是不错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4: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核服务器成为主流为时尚早,我们接触到的一些用户,对是否四核并不是太敏感,而且因为心技术和新产品,对四核的态度是小批量采购,试验性使用。大多数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一般在一批服务器中搭售那么几台四核的产品,作为一个对比,真正大规模使用四核服务器的案例,我们还没有见到。

  也就是说,用户还没有从传统的想法中转变过来,或者用户对实际的计算能力没有那么严苛的要求。相反,我们看到,一些竞标的产品,产品本身的指标并不高,大多是目前的入门型号,考虑的是产品可管理性,可用性。

  一位企业品质监控主管对我们说,他最担心的是服务器的损坏,虽然短时间内服务器的少量损坏并不会带来多少影响,但是持续可靠的稳定性始终是他们的追求。

  那么,这其中就有很多经验的成分。包含业内同仁经历以及自己的习惯等等,往往很难改变,因而说服他们去转向新的架构,需要的可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还必须有充分解决它们后顾之忧的策略。

  Intel办法是,从平台的角度来看服务器。通过新的芯片组,实现新的平台管理概念,尤其是目前的5000系列芯片组,成熟度相当不错,明显感觉要比此前的产品系列可管理性更好。

  这样就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细心的人发现,论价格,至强处理器可能比目前市售的至尊版价格还便宜,但是因为平台的不一样,整体的感觉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个现象也说明,Intel服务器策略正在从单纯的处理器时代转型,平台的概念才是关注的焦点。

  选一个服务器,关键的就需要选定好平台,然后在平台之间进行选择,高下虽然有差异,对整个服务器搭建的系统来说,却是相当重要。

  四核乃至多核服务器,遇到的首要问题还是频率和性能的关系。在转型期,采购人员以及决策人员对性能和频率评价标准的不一样,阻碍了多核服务器的部署,包含新服务器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频率思想的阻碍,这是全新的问题。

  服务器性能,频率的作用

最初的处理器标注性能,很少使用真正的频率,都是一个测试的峰值。自从Intel入行之后,逐渐使用频率,从而也改变了业界的思维方式,从性能的层面唯频率化。P4架构的不成功,却把频率的神话吹得震天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用户部署服务器时候的考虑,习惯了频率思维的用户,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把真正的性能作为衡量的第一要素,而不是把性能和绝对的频率联系起来。

  这里面也有一个悖论。Intel想让大家明白的是酷睿架构与P4架构的频率并不一一对应,频率本身不说明什么?但是,在酷睿架构内,难道不是频率对性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么?

  的确是这样的,应该说,频率本身的对应需要同种架构之间的比较,不同架构的比较,就如同说发动机的转速,一款发动机转速9000rpm,但是排量2L,估计也就220马力左右。一款发动机转速4800rpm,排量却有5L左右,功率也能到个250马力左右,这个时候就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而是应该综合考虑之间的不同差异。如果仅仅频率大而化之,解决不了问题。

  举这个例子是强调效率之间的差异。酷睿架构的处理器,处理的效率更高,能够同时并行处理更多的数据,加上流水线相对较短,因而频率没有那么高,性能同样出色。大体的对比应该是一款1.86GHz的酷睿处理器,能够与一款3GHz的P4相当,同时功耗更低。作为全新的产品,与老的架构相比已经了无意义。

  当然,频率是数字,容易被人理解,性能到底是什么,缺乏系统而且完整的考量标准。何况,性能的东西,项目繁多,可参考价值有多少也待商榷。从市场的角度,频率的确更容易说服人们购买,主要是新旧产品交叉,两种产品同时存在,针对旧有的习惯,酷睿好像收了拳头准备再次出击一样。一旦这样的交叉成为过去时,人们还将回到以频率论英雄的时代。

  虽然Intel没有提供更高频率的产品,比如在服务器领域,只有3GHz的版本,但是根据我们的测试和手段,Intel现有产品,频率轻松实现3.6GHz没有问题,并且极限基本在3.73GHz,也达到了当年P4的水平。不同的是,这款处理器的数据流更大,从而能够实现更大的数据流通,从而性能也会更好。Intel为何不推这么高频率的产品,一方面可能并不想走频率的老路,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新产品没有必要与老产品逐一对应。性能是一个方面,整体的功耗、可管理性、稳定性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比如,在1U的服务器上通过多核处理器就可以提高服务器的计算密度,很轻松就能够比得上当年的8路产品,而功耗和散热远比8路产品低。当然,多路产品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带宽,I/O、存储等等,不是简单一个1U服务器就能完全取代的。但是,对于一些空间有限,比如无法继续管理很多产品,或者人手限制,无法管理更多机器的时候,就需要像1U服务器,8路性能的整合方案,加上现在电脑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所引起的重视,服务器也应该选用低功耗的新产品才对。

  性能能有多大诱惑?

  只要是没有空间要求,一些服务器用量比较大的企业,倾向使用多台服务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倾向一台服务器。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替换的问题。比如,虽然服务器的处理器和平台没有问题,如果存储设备出现问题要替换的话,计算密度越高的产品,它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任务的迁移就也是大问题。并且它们的采购本身就有一些分散,采购的产品也需要相互之间能够做冗余,单台机器太强了,反而会出现管理上的问题。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他们倾向购买多台服务器,而不是单台性能强劲的产品。这实际上阻碍了用户转向四核服务器的可能性,加上服务器性能如果不济,可以通过多台服务器实现性能替换,即便是服务器之间的性能差异达到了5%,也不会导致采购策略的变化。

  因而,在大批量的采购中,单台性能不是特别重要的,服务器的体系设计和服务器的可管理性反而才是关注的焦点。另外,Intel对性能的极致追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们反而可以无视性能的差异,重新作出选择。也就是说,Intel对性能追求的功效,反而有可能让服务器的采购对单台性能更放心,从而放弃对单个性能的追求。这可能不是Intel追求性能极限的初衷。

  我们的调查也表明,用户对存储更为敏感。虽然企业级存储的量已经可以拓展到很大,面对一些比较关键的应用,他们还是性能瓶颈。同时,出问题最多的,也来自存储系统。在2002年左右,针对google服务器(尽管那个时候它用的是普通的台式机)的调查就表明,处理器基本不会坏,坏的最快的是硬盘、其次是内存,再次是电源这样的序列,我想对我们的服务器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存储损坏的意义在于数据,而不在于存储本身。如果整个系统没有完善的相互备份的机制,将会导致灾难结果。一般情况是相邻机器相互备份,这也阻碍了性能特别高的机器进入采购视野。而服务器性能本身也不是其中的焦点,这实际上对多核的大规模应用有一些弊端。如果Intel以后只生产四核甚至四核以上的产品,倒是另说。

  服务是大问题

  服务是大规模部署服务器的关键问题。需要保证业务不中断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产品的替换。因为处理器品质一般都相当过硬,不会先于存储设备等等损坏,无论是哪个处理器公司,都不会为之有多大的担心。

  服务的压力实际上在终端厂商层面。现在的存储密度,计算密度都大大增加,对服务的要求压力也在增加,尤其是一些网络内容的分发,一些关键的数据后台,一些网络游戏的运营等等,需要很快的响应。我们发现,对服务的过分追求是服务器采购的很重要元素,多数情况下,一旦机器损坏,需要有及时的更换策略。

  问题是,一般的大批量采购中,机器都是分散部署的。全国都有点,分散到几十个部署点,需要有很强大的全国服务网络,否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服务器的迅速更换和维修。并且,这样的服务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对服务的考验尤其重要。

  我们发现,用户所担心的,乃是故障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排除,即便是可靠性特别高的机器,如果故障排除不了,对他们的部署信心是相当大的打击,虽然我们把这个议题放在了最末端,相反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07: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双通道内存技术其实是一种内存控制和管理技术,它依赖于芯片组的内存控制器发生作用,在理论上能够使两条同等规格内存所提供的带宽增长一倍。它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就被应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系统中了,只是为了解决台式机日益窘迫的内存带宽瓶颈问题它才走到了台式机主板技术的前台。

em">

在几年前,英特尔公司曾经推出了支持双通道内存传输技术的i820芯片组,它与RDRAM内存构成了一对黄金搭档,所发挥出来的卓绝性能使其一时成为市场的最大亮点,但生产成本过高的缺陷却造成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最后被市场所淘汰。由于英特尔已经放弃了对RDRAM的支持,所以目前主流芯片组的双通道内存技术均是指双通道DDR内存技术,主流双通道内存平台英特尔方面是英特尔 865、875系列,而AMD方面则是NVIDIA Nforce2系列。


双通道内存技术是解决CPU总线带宽与内存带宽的矛盾的低价、高性能的方案。现在CPU的FSB(前端总线频率)越来越高,英特尔 Pentium 4比AMD Athlon XP对内存带宽具有高得多的需求。


英特尔 Pentium 4处理器与北桥芯片的数据传输采用QDR(Quad Data Rate,四次数据传输)技术,其FSB是外频的4倍。英特尔 Pentium 4的FSB分别是400、533、800MHz,总线带宽分别是3.2GB/sec,4.2GB/sec和6.4GB/sec,而DDR 266/DDR 333/DDR 400所能提供的内存带宽分别是2.1GB/sec,2.7GB/sec和3.2GB/sec。在单通道内存模式下,DDR内存无法提供CPU所需要的数据带宽从而成为系统的性能瓶颈。


而在双通道内存模式下,双通道DDR 266、DDR 333、DDR 400所能提供的内存带宽分别是4.2GB/sec,5.4GB/sec和6.4GB/sec,在这里可以看到,双通道DDR 400内存刚好可以满足800MHz FSB Pentium 4处理器的带宽需求。而对AMD Athlon XP平台而言,其处理器与北桥芯片的数据传输技术采用DDR(Double Data Rate,双倍数据传输)技术,FSB是外频的2倍,其对内存带宽的需求远远低于英特尔 Pentium 4平台,其FSB分别为266、333、400MHz,总线带宽分别是2.1GB/sec,2.7GB/sec和3.2GB/sec,使用单通道的DDR 266、DDR 333、DDR 400就能满足其带宽需求,所以在AMD K7平台上使用双通道DDR内存技术,可说是收效不多,性能提高并不如英特尔平台那样明显,对性能影响最明显的还是采用集成显示芯片的整合型主板。


NVIDIA推出的nForce芯片组是第一个把DDR内存接口扩展为128-bit的芯片组,随后英特尔在它的E7500服务器主板芯片组上也使用了这种双通道DDR内存技术,SiS和VIA也纷纷响应,积极研发这项可使DDR内存带宽成倍增长的技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要实现这种双通道DDR(128 bit的并行内存接口)传输对于众多芯片组厂商来说绝非易事。


DDR SDRAM内存和RDRAM内存完全不同,后者有着高延时的特性并且为串行传输方式,这些特性决定了设计一款支持双通道RDRAM内存芯片组的难度和成本都不算太高。但DDR SDRAM内存却有着自身局限性,它本身是低延时特性的,采用的是并行传输模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当DDR SDRAM工作频率高于400MHz时,其信号波形往往会出现失真问题,这些都为设计一款支持双通道DDR内存系统的芯片组带来不小的难度,芯片组的制造成本也会相应地提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这项内存控制技术的发展。


普通的单通道内存系统具有一个64位的内存控制器,而双通道内存系统则有2个64位的内存控制器,在双通道模式下具有128bit的内存位宽,从而在理论上把内存带宽提高一倍。虽然双64位内存体系所提供的带宽等同于一个128位内存体系所提供的带宽,但是二者所达到效果却是不同的。双通道体系包含了两个独立的、具备互补性的智能内存控制器,理论上来说,两个内存控制器都能够在彼此间零延迟的情况下同时运作。


比如说两个内存控制器,一个为A、另一个为B。当控制器B准备进行下一次存取内存的时候,控制器A就在读/写主内存,反之亦然。两个内存控制器的这种互补“天性”可以让等待时间缩减50%。双通道DDR的两个内存控制器在功能上是完全一样的,并且两个控制器的时序参数都是可以单独编程设定的。这样的灵活性可以让用户使用二条不同构造、容量、速度的DIMM内存条,此时双通道DDR简单地调整到最低的内存标准来实现128bit带宽,允许不同密度/等待时间特性的DIMM内存条可以可靠地共同运作。


支持双通道DDR内存技术的台式机芯片组,英特尔平台方面有英特尔的865P、865G、865GV、865PE、875P以及之后的915、925系列;VIA的PT880,ATI的Radeon 9100 IGP系列,SIS的SIIS 655,SIS 655FX和SIS 655TX;AMD平台方面则有VIA的KT880,NVIDIA的nForce2 Ultra 400,nForce2 IGP,nForce2 SPP及其以后的芯片。


AMD的64位CPU,由于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因此是否支持内存双通道看CPU就可以。目前AMD的台式机CPU,只有939接口的才支持内存双通道,754接口的不支持内存双通道。除了AMD的64位CPU,其他计算机是否可以支持内存双通道主要取决于主板芯片组,支持双通道的芯片组上边有描述,也可以查看主板芯片组资料。此外有些芯片组在理论上支持不同容量的内存条实现双通道,不过实际还是建议尽量使用参数一致的两条内存条。


内存双通道一般要求按主板上内存插槽的颜色成对使用,此外有些主板还要在BIOS做一下设置,一般主板说明书会有说明。当系统已经实现双通道后,有些主板在开机自检时会有提示,可以仔细看看。由于自检速度比较快,所以可能看不到。因此可以用一些软件查看,很多软件都可以检查,比如cpu-z,比较小巧。在“memory”这一项中有“channels”项目,如果这里显示“Dual”这样的字,就表示已经实现了双通道。两条256M的内存构成双通道效果会比一条512M的内存效果好,因为一条内存无法构成双通道


随着近日英特尔、AMD推出各种双核CPU新品,“双核”概念在业内逐渐升温。有意思的是,虽然都是双核,英特尔和AMD确各谈各的。英特尔大谈双核到桌面,AMD则直取双核的服务器市场。这两个公司双核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以下是关于双核技术的背景资料,供大家参考。


双核技术背景


双核处理器是指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两个运算核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双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构的高端服务器厂商提出的,不过由于RISC架构的服务器价格高、应用面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


不同的构架


最近逐渐热起来的“双核”概念,主要是指基于X86开放架构的双核技术。在这方面,起领导地位的厂商主要有AMD和Intel两家。其中,两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对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组件都直接连接到CPU,消除系统架构方面的挑战和瓶颈。两个处理器核心直接连接到同一个内核上,核心之间以芯片速度通信,进一步降低了处理器之间的延迟。而Intel采用多个核心共享前端总线的方式。专家认为,AMD的架构对于更容易实现双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构会遇到多个内核争用总线资源的瓶颈问题。


AMD和Intel不同的体系结构


双核与双芯(Dual Core Vs. Dual CPU):


AMD和Intel的双核技术在物理结构上也有很大不同之处。AMD将两个内核做在一个Die(内核)上,通过直连架构连接起来,集成度更高。Intel则是采用两个独立的内核封装在一起,因此有人将Intel的方案称为“双芯”,认为AMD的方案才是真正的“双核”。


从用户端的角度来看,AMD的方案能够使双核CPU的管脚、功耗等指标跟单核CPU保持一致,从单核升级到双核,不需要更换电源、芯片组、散热系统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软件即可,这对于主板厂商、计算机厂商和最终用户的投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


客户可以利用其现有的90纳米基础设施,通过BIOS更改移植到基于双核心的系统。计算机厂商可以轻松地提供同一硬件的单核心与双核心版本,使那些既想提高性能又想保持IT环境稳定性的客户能够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升级到双核心。在一个机架密度较高的环境中,通过在保持电源与基础设施投资不变的情况下移植到双核心,客户的系统性能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在同样的系统占地空间上,通过使用双核心处理器,客户将获得更高水平的计算能力和性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1-25 04:20 , Processed in 0.0848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