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8|回复: 5

觉海商场路——事业成就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4 13: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觉海商场路——事业成就之道  
作者: 释海空  
                 佛教的真面目
  一、佛教是社会科学, 是人学, 是人生哲学, 是生活哲学, 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 是人的精神属性, 而自然科学的对象是物质。在佛教的研究对象中,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
  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构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科学研究中提供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在精神世界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辩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比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等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内。但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质,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观点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在现实社会中,凡是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对佛教而言,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来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呢?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
  然而,很多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
的表面现象。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但从思辩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自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总之,“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辩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既是空,空既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
  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造,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业”指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是共同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之身是各自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意识构成了生命轮转的因缘关系。
  佛教认为人的身世命运是自己的业力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意识即“心”在造业上起的“主导”作用,但“心”在造业过程中起“动机”的作用。在身业和意业上是相辅相成的。是业力造作的因果缘起生灭现象。
  二、 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应用佛法?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科技发达,讲求效率,讲求速度,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时代,行业纷争迅猛,市场竞争激烈,贫富越来越悬殊。物质的提升,带来的却是精神生活趋于空虚与迷茫的状况,人类需要寻求一种解脱之道来望程归途,以期长盛不衰;谨此胜缘,与大家共计觉海之路。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揭示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所谓“谋事在天”,并不是指上帝能主宰我们的命运,而是人们先天所集的福德慧命与今天的造化。如果上帝能主宰人们的贫富智愚、事业的成败兴衰,那么上帝的命运又是谁来决定呢?人们的命运是什么决定的,先天的福德慧命是基础,今天的愿行奋发是根本!因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过去修善积福,种了善因,现在就能得到富足、聪慧、长寿等善果,这只是基础;过去种的善因不够,现在的状况还不尽人意,那么只需现在种下圆满的善因,将来必定会产生圆满的乐果,创造未来的主动权就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根本!所以说事在人为!那么为何而为?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商场、道场,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若能把握这些,便能得到无边的功德利益。

                如何实践佛法

            一、人生的成就之道在于德
      ——行愿动机是善恶之别
  任何事业和个人,如果只唯其道而图其利,都是不长久的。若能重其德、行其善,才能道德品优,发扬光大。有偈云:“作恶不灭,祖有一德,德尽则灭;行善不昌,必有一殃,殃尽必昌。”意思是说,为什么作恶的人没遭到报应呢?是因为他祖上积了功德,把功德福报享用完了,他的报应就来了;为什么行善的人家反而不昌盛呢?是因为他过去的业力造作和行为曾种下的祸殃,以致现在遭到果报,果报偿完了自然就会昌盛。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佛教认为:你今天拥有的财富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离不开你累生累劫(包括今生)的修福积德和造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求长寿,就不要杀生放逸,欲得富足,就要乐善好施。
  1、“唯利是图”并非经商的长久之道。
人们常说“无商不奸”,即“惟利是图”是商人的天性。多数商人自己也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一些人为了牟利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勤劳仁厚、真诚正直的商道精神与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经商理念相比,究竟孰是长久之正道?其实,商道的内核还是以人为道,参悟了人道,才能行商之正道。经商和做人、处世一样,只有利他,才能长久地自利。为了自利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无异于涸泽而渔,得到的只是少数和暂时的,失去的却是多数和永久的。道理很简单:你今天暗箭伤人,改日他人必以牙还牙,你非但要把当日的不义之财如数归还,恐怕更多料不到的损失也再所难免;你今天偷税违法、瞒天过海,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仅使你惶惶不可终日,整天连觉都睡不好,一旦遭到法律制裁,面临你的只能是铁窗生涯、巨额罚款、家人的沉重负担,甚至是妻离子散。所以,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是短视,勤劳诚实、正直仁德才是远见!
  2、经商的长久之道乃至整个人生的成就之道在于广行善、多积德。
  行善积德好象长期投资,也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成效,甚至会感觉吃亏、委屈,但是真诚地行善就好比种子,一旦条件成熟,因缘具备,就能自利利他。怎样才算是真诚地行善?就是真正为了利益他人、社会、国家、人类、整个世界去行善,而不是为了贪图名利或捞取别的什么好处。经商和为人一样,你如能悟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社会、国家、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利益并行不违,其本质最终是一体的;你真诚地发心为了他人好,把“我为人人”放到“人人为我”之前考虑,至少不为了一己暂时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长远利益,那么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健康开朗,行事正直坦荡,原来的敌人也可能被你感化,真朋友越来越多,你对大家的善良愿望和大家对你的良好心愿相互投射返照,形成一种良性的经商环境和人生态势,不仅你的事业能够长久兴旺、福泽后代,你的整个人生也会实现更多的价值、圆满辉煌。
  3、行愿动机是善恶之别。
  古人说得好,“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做事不在钱多钱少,最重要的是你的动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我有个经商的弟子曾经问我:“师父!我想为社会做点好事,但是我条件还不具备,钱还不够多,平时生产周转都很紧张,是不是要等我赚的钱足够多才能去做善事?”我回答他:“当你条件具足时,你当然可以具体地去完成一件善事以利益他人;当你条件还不具备时,哪怕你仅仅只是生起了这么一个想为大家做点好事的念头,你的功德都在那里。”打个比方,你穷得现在手里边只有一块饼子了,你就望它勉强维生;但是当你看到一个人快饿死了,你生起了慈悲喜舍的真心,分一半分给他,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比起那些别有所图,拿了几千万出来搞慈善的人,你的功德要大得多。

              二、知恩报恩
           ——感恩心是培福的桥梁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靠他人而独立存在在这个世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国家、社会、亲人、朋友的帮助。为业思恩,一切功德回向他们,为社会尽职,为他人服务,与人常乐。
  1、为何感恩?
  感恩心的发起,并非无因无缘的。 “万法因缘生”,一切事物的发生,必定有其条件,这条件,在佛法说,就是因缘。有人说:“我是白手起家的,全靠自己,是我自己的运气好,用不着感谢谁。”果真如此吗?成功的内在因缘当然离不开你自身的勤劳努力,但是,外在的因缘也必不可少:要感谢父母和家人,父母给你生命,对你有养育深恩,家人与你同甘共苦;要感谢国家和社会,没有政策的许可和法律的保护,你要创业,亦不可能;要感谢师长,你能得到各种知识,皆由师长教导而来,即使你自学成材,从未上过学,你的知识也间接来源于前人的经验;要感谢朋友,朋友给你帮助和有益的建议,创业路上助你一臂之力;要感谢一切众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众生表面上似与你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你的衣食住行、喜乐安康离不开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劳动付出。
  2、如何报恩?
  释迦牟尼佛教人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在在处处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企业家和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等职业都是一样,做到忠孝诚敬、公平无欺,为社会尽职,为人们服务,力所能及地与人方便、助人为乐,也是报恩。
  3、感恩心是培福的桥梁。
  明白了为何感恩、如何报恩,你在做善事的时候,才能把动机摆正,真的是在用一颗善心、慈悲心、真诚心在做善事,才能真正地培福积德,成就圆满的人生。否则你拿再多的钱出来做表面工夫,也积不起什么福德,甚至还可能造业种祸。(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前几年上海的一个亿万富翁,在被抓前也曾高调捐款几千万扶持科技事业,但是他的动机是啥?是不是真的本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的心?)

             三、事业如何永固
         ——慈悲喜舍、勇猛精进、八种功德
        1、慈善为根本 2、悲愍为愿行
        3、随喜为赞叹 4、舍己为众生
        5、勇敢担责任 6、猛突创新迹
        7、精勤敬业心 8、进取永长存
  欲求事业长期稳健地发展,欲求富过三代而不败,就需树立包括慈善理念在内的价值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因此获得更好的外在因缘即发展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应当具足慈、悲、喜、舍、勇、猛、精、进这八种功德利益。
  1、慈,慈善为根本,仁慈和善良是人的基本品德。如果连基本的人格尚不具足,又如何成其为成功的商人!慈善是做人的根本,慈善使我们身心健康、事业长久、社会和谐。
  2、悲,悲愍为愿行,有慈悲心肠,有同情心,悲怜他人,超越只关心自我的狭隘意识。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国家以及全人类,充分扩展企业和人生的价值。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才能感化人心,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
3、喜,随喜为赞叹,要有宽广的胸襟,别人比你有钱,别人做的事业更大,要随喜赞叹,真诚地为他高兴和祝福。嫉妒不能使你成功,只会使你心情病态;你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多大的事业。在如何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就这一点上,的确要有“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番胸怀,大家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光你一个人好,大家穷,社会乱,国家弱,你又能好得了多久呢?
  4、舍,舍己为众生,不要只想着个人的得失,要肯舍己为众生。你肯为别人付出更多,别人也不会负你,最后才能双赢多赢大家赢。我有个弟子是做房地产的企业家,她的钱早赚够了,几辈子都不用愁了,前一阵家里发生了变故,也曾想过把企业关了不干了,后来一看这么多员工怎么办?这些员工都曾和她共同创业共经患难,失业后哪里去?咬咬牙她又挺过了,结果她收获的更多。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5、勇,勇敢担责任,企业家要勇敢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提供就业、依法纳税,还要带领他人一起致富,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给社会做一个好榜样。
  6、猛,猛突创新迹,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要勇猛创新,不断延伸事业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新的业绩,这样事业才有生命力。
  7、精,精勤敬业心,“业精于勤荒于嬉”,很多人在当初创业的时候辛勤钻研,肯下苦功,可是一旦功成名就,便停滞不前了。殊不知一旦停止努力,你原本熟悉的业务知识将很快荒废,而且你的懒散,还会带给员工和下一代负面的影响;反之,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勤奋的人,你的员工不敢懈怠,你的下一代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富过三代”就有希望。
  8、进,进取永长存,永远要有一颗进取心。不论哪一种事业,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别人在奋力竟争,你再有钱,若不进取保持领先,将很快被别人赶上超过你,甚至遭到淘汰。

              四、身心清净之道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条件在变,社会组织形态在变,然而做人的道理及原则不变,对人格圆满的追求不变。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追求品德完善和身心健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价值取向。那么如何才能使身心清净、健康、安宁?
  1、心性的修养与道德轨范。
  人们常说“修身养性”,欲得健康身体,必须修养心性。什么是修养心性?就是通过刻苦的道德修养,除却心灵的尘垢,抛却名利、贪欲、执着、妄想等私心杂念,而达到阔淡、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要达到纯洁无私、宽容慈爱、宠辱不惊等心性修养功夫(即道德心理调控能力),就离不开对“积德修善”、“济贫拔苦”、“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不得悭贪狭隘”等道德轨范的切身实践。因为光喊一句无私、阔淡的口号是不起作用的,以乱心制乱心根本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强身法宝。
  强身的法宝是护心调身。如何护心强身?首先要做到饥,饱,劳,逸适当,守护五条人格律仪:第一,不杀生(譬如杀人、伤害、毁容等),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他人,你的生命就能自由和长寿;第二,不偷盗(譬如贪污、侵占、抢劫等),不侵犯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财产,你的财产就能自由和安全;第三,不邪淫(譬如破坏家庭、重婚、强奸等),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和名节,你的身体和名节就能保持自由不受伤害;第四,不妄语(譬如说谎、骂人、欺诈、恐吓等),你的名誉和信用就不会受损害;第五,不饮酒(吸毒等),吸毒会让你恍惚,智能和身体健康都受损害,违法乱纪。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五条,你的人格道德就健全,身心自然健康安宁;你一家都做到这五条,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你的企业、整个社会都能做到这五条,这个国家必定成为安乐和谐的国家。
  3、谈《了凡四训》。
  是约四百年前,明朝的袁了凡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袁了凡曾经遇到一个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来的事情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种“顺天应命”的人生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不需要刻意追求。有一年,他拜访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袁了凡告诉禅师,按算命的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云谷禅师问,“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袁了凡想了很久,说“不应该”,并承认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性格急燥,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仗着聪明来压别人,任性,说话不注意。以及太喜欢干净、脾气不好、冷漠、说话多、喜欢喝酒、喜欢彻夜常玩,不保养身体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云谷禅师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说法,随后说,“你今天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宽容,务必要有爱心,务必要爱惜身体。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的(和过去一刀两断),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袁了凡相信云谷禅师的话,诚恳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做了忏悔,并且表露心愿,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他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促使命运的转变。什么叫‘修养’?就是有什么缺点,都要想办法消除。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先天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学问啊。”从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着自己。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别人恨他、诋毁他的时候,也能有肚量宽容了。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运也越来越好。通过改正错误、不掺杂念地行善积德、修身养性,袁了凡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命运;他还在书中列举了一些随缘济世、行善积德的途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佛法、敬重师长、爱惜物命,等等。不知各位从中是否也受到启发?

             五、具足四大成就
  怎样才是成功的事业?怎样才算圆满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愿大行都成就了,就是觉悟了并且圆满实现了价值的人生。
  1、文殊菩萨的智慧成就。 世间智慧既偏颇又有限,而文殊菩萨所成就的智慧,乃究竟圆满,愿修一切观,愿断一切惑,愿证一切谛,一切智慧,无过其上。文殊菩萨所成就的无上智慧,亦即众生本来具足的智慧,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想执著,贪恋尘劳,为境所转,作诸恶业,流转六道,沉溺生死苦海,无法自拔。倘若众生能除妄想、去执著,返迷为悟、转愚成智,则能开发本具的无上智慧。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从闻思修:闻,是见闻或听闻,无论眼所见,或耳所闻,自然可以开发智慧,令人觉悟;思,是思考,将所见所闻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从深思熟虑中获得智慧;修,是实修实践,将研究心得,付之实践,如法修行,从修行中证得智慧。
  2、普贤菩萨的大行成就。
  行,是作为、行为。一般人无不用实际行动,从事其志趣的行业,谋求应得的利润,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以组织个人家庭,以尽人生的责任,以遂一生的愿望。人的志愿有大小之分,行为有善恶之别,所以有人造福社会,兼善天下;有人唯求自利,独善其身;有人光明磊落,俯仰无愧;有人卑鄙无耻,自甘下流;有人乐与天下,忧与天下;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种种不同的行为,有的令人敬佩赞美,有的令人痛心疾首。而普贤菩萨所成就的是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种行愿是一切行愿中最广大、功德最不可思议的行愿,因名十大愿王。若各位能于此愿王,恭敬尊重,如法修行,必获殊胜利益。
  3、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成就。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代表,他所成就的是无条件、无止境、无限度的慈悲:“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种拔苦予乐的大慈大悲,原是人类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执自我,被自我所蒙蔽、困扰,无法冲破自我的烦恼和私欲;致使慈悲心和同情心灭失,正义无存。人与人相处,强夺巧取,以强凌弱;本具的慈悲心沦落为卑鄙的自私心、占有欲,给人类自身制造了无数的灾难,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争斗。如何向观世音菩萨学习,觉悟和成就大悲?应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亲近善知识,转愚成智,转迷成悟,去除妄想,摆脱私欲,无论此界他方,不管过去将来,不问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予乐。
  4、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成就。
  愿是种子,是精进的动力。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可以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为救拔堕入苦趣的母亲,始发度尽众生的大愿,欲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广设方便,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普度众生、尽令解脱,可以说是真正作到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六、圆融无碍的善巧管理
  无论是管理家庭、企业还是自己的整个人生,都需要运用善巧的智慧,才能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1、顺应时节因缘:正确理解当今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位置,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
  2、轨范行为状态: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轨范,时时检点,刻刻谨行,不逆天行事,顺应时节因缘,为尽善尽美之能事。
  3、方便他人美德:与人方便,助人为乐,不图回报,开阔心胸,广结善缘;
  4、诚实忠厚为本:诚实信用,忠厚仁爱,公平正直,不贪不义之财;
5、断烦除欲明心:看破烦恼、断除烦恼,对事业、钱财和名利等欲望都能随缘放下,顺其自然,不执着、不贪恋、无挂碍,明了自己这颗本来清静明朗无染污的真心;
6、证悟真常见性:追随善知识,闻、思、修慧,明心见性,证悟人生的真相;
  7、知足克己为乐: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克己复礼不放逸;
  8、对机立业了果:随缘就份,成家立业,了却自己的责任,成就自己的愿行。

  最后,把一首《商道歌》作为结束语送给大家,愿大家法喜充满、事业兴旺、合家欢乐,人生圆满幸福!阿弥陀佛!

              商道歌
             —海 空
           今逢胜缘同相聚;
           发奋图强太平期。
           朝发晚收常观照;
           二六时中莫放逸。
           善恶功过随业取;
           因果昭然任君去。
           世界和谐从心起;
           道德圆满日月齐。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于川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4: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与生活的关系  
作者: 海空上师  发布日期:2005-12-25  浏览人次:3863  【推荐】【打印】【下载】【关闭】

  “学佛与生活的关系”
  2005年6月19日,海空上师在河南云台山万善寺开示

  很多学佛的人,包括一些出家人在内,对学佛这一问题,都还在认识上、理念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什么叫学佛?所谓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思想、行为和他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对佛的教导、教戒和他所指导的修行方法进行学习。用它来开发我们的智慧,觉悟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过着一种随顺真理的生活,把握自己的命运,明其自心,照见本性,达到究竟觉悟圆满的境界,这就是学佛。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智慧,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净其意,得大安乐自在。
  很多人,对学佛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出发点上、立足点上,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理念。严格的说,很多学佛的人,他的动机还没摆端正。在学佛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按照佛的教戒,就是说佛所证到的,他所明白的道理告诉我们,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断除我们的烦恼,解脱我们的痛苦,开发我们的智慧。
  学佛的人,首先要认识到,佛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它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还告诉了我们执著和所受是痛苦,要摆脱执著和贪欲,才能得到真正的大安乐自在,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生起出离心,出离什么?就是要出离烦恼,要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从迷惑当中解脱出来。
  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要我们破除迷信,明心见性,不要被假象所蒙蔽。由于我们本身被现象和假象所蒙蔽,执著一些现象,所以就产生了贪欲、嗔恚,外劳其形,内伤其心,无时不在痛苦之中争扎。为了摆脱这些烦恼和痛苦,那么我们就要用佛所证到的道理和智慧,来开发我们自己本具的智慧。实际上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发智慧的过程,就是一个明心见性的过程,就是一个解脱烦恼和痛苦的过程,就是一个把握自己命运的过程,不受外界所影响,让我们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了,人所做的一切都要得到果报,而我们现在所出现的一切,都是我们以前累生累劫所造的业力而产生的结果,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佛教的道理告诉我们,人要自己救自己,不靠神仙皇帝,这是两千多年前,佛教真精神所提出来的。因此佛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要人们去明其自心,照见本性,要去证,要去悟,要去明白世间上的道理。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糊涂,不让现象牵着鼻子走,而是自己觉悟了,自己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佛教的真精神所在。
  学佛的人,对众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如果说,还有高低,那就不是佛法了。众生平等,众生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的境界,都能够成佛。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没有提出,人人平等,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只有佛教提出来了,众生具有佛性。因为其它宗教还有一个主,还有一个神,还有一个上帝。我们佛教不提这样的口号。而主张众生皆有佛性,大家只要觉行圆满了,都能成佛。实际上佛本身就是智慧和觉悟的代言词。如果说还有高低之分,还有上下之分,那就不是佛教,而是外教了。这就是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也是最起码的认识。
  我们要生起出离心,就是我们明白现在这些痛苦,这些渊源是我们自己造作的,是累生累劫的业力所致,所以学佛的人不能再造业。学佛中所讲的出离,主要是脱离永无终结的生死苦海,脱离相续轮回的理念,不是背着生死苦海的无明、贪欲,而去出离苦海。我们若带着贪心去出离苦海,能出离吗?关键是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如果背着执著和贪心去出离苦海,你是永远无法出离的。出离心是我们离烦恼和痛苦的愿望。
  我们要有一种积极的正念来对治邪念,用正念对治邪念,是清净觉照对治散乱的良方,是我们学佛人首先要具备的。现在,我们在学佛潮中,有一些不正常现象要给大家明确一下。
  第一、在佛化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现在有不少学佛的人,也还有些出家人,所谓为了弘扬佛教,对我们的佛法采取了无原则的世俗佛化方式。也就是失去了佛法的真精神和灵魂的佛化方式。一味用现在我们所谓的知识学问,及所认识的一些理念去解释佛法。可以这样讲,如果你用学术观点与自己的观念去解释佛法,那么,你是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答案。
  释迦牟尼所以要出家修行悟道,就是因为他所知道的知识和学问,即世间学问,无法解决他的生老病死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得不到答案。要说尊贵,他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尊贵至极。要说地位,他是未来的国王,在当时,那里的天下都是他的。要说名誉,在佛出世时,全国人对他的尊敬和崇拜都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文或者是武,他都在全国是最优秀的,他对世间上的学问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无一不通,如哲学、心理学,音乐学,武术,他也是很优秀的。而为了解决他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是世间学问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他才去出家悟道,找出世间事物的真谛。通过他的苦修、苦行、证悟,终于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来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发生,都有它的两面性,任何事情都是因缘所生,所以说,诸法是因缘所生的道理。
  按照佛教所倡导的、教化的,及佛的教义来解释世间事物,并融汇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的哲学界和科学界,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证实了现在所发现的问题,而是佛在两千多年前,早就已经说清楚了的事情。而现在,却有一些出家人,和一些学佛的人,偏偏要从另一个渠道,去把佛教的精神解释一通,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行为。不外乎就是名利思想在作怪,用一种贪欲和追求,和自己的欲望心态来阐释。事实上,你如果真正按照佛的教导和教戒,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些事早就迎刃而解了,没有必要去走弯路。
  所以,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明心见性,知因识果,也就是说,做好事得好报,做坏事得坏报,因果报是丝毫不差。不知道因果的人,你就不可能生起出离心,没有生起出离心的所有修行人,那么,你都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为你不信因果,你修的什么行啊?不信因果的人,对任何事情,他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是不守道的,他不怕因果。所以要生起出离心,必须是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才能生起出离心。而生起出离心的关键就是要知因识果,明悟事理,除离旧业,不造新殃!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佛的这种关系。
  实际上,佛法无一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体现,生活就是佛法。关键是你如何去运用,怎样来把握自己,怎样来对待自己生活上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你思想上、精神上、环境上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而不能正确对待。那么,你所学的所有理论,都是荒唐的。所以,佛法是注重实修实行,也就是说:佛法所讲的道理,所有的经典,都是使其明白自己的真相,让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这一生当中的航向,实现自己的愿行。
  第二、佛法的学术潮流问题。在印度的历史上就已经一次教训,在当时的印度,佛法一味被社会上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一些知识所融化,人们不是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信仰,而是用世间知识来认识佛法,去学习和信仰。所以,佛法在印度就灭度了,这也是佛教历史上一次非常惨痛的教训。因为用学术的问题来认识佛法,他对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不负责任,因他不怕因果,他与佛教的真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讲到个问题,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以佛的思想,佛的教义,佛的教导,佛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开发我们自己的智慧,适应我们自己的生活,顺应时节因缘,这才是真正的佛法。而不是用学术能代替的。所以从古到今,世界上的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包括军事家,都无不拜倒在佛经脚下,用佛法来躬行实践,而受到启发,这是事实啊。
  所以,佛法不但是我们人类的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库,也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化遗产。因为佛教传播到中国有一千五百多年,已经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它受到我们中国文化的熏陶,佛法在中国已经中国化了。用道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学术观点,渗透入佛法里。由于用这些理念去认识,因此,佛法在中国已经是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在讲法,这就叫做佛教的中国化。
  第三、最近几年我们佛教界出现了一些的怪现象,那就是汉传佛教中的活佛意识。
  按照我们国家宗教政策来讲,汉传佛教要用我们汉传佛教的教规、教义来进行学修。藏传佛教原则上是在藏族地区行进弘扬。也就是,藏传佛教不纳入汉传佛教里面宣扬,汉传佛教也不纳入藏传佛教里面宣扬。解放前,我们国家就已经成立了汉藏教理院,就把藏传佛教的精神用我们汉文化,即用汉字把它翻译过来。实际上无论是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但它们的教义、教规和教旨都是一样的,只是语言不同而已。所以,现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很多人,特别有很多居士,遇见一个藏传佛教的僧人,或穿着藏人衣服的人来到内地,就盲目的崇拜、信仰,不讲原则。出现了现代生活中的活佛潮。因为藏传佛教是全民信教,因此,谁都能念几个咒,谁都能讲解几句佛法。有些藏人到汉地去,他们出去是两套衣服,平常穿汉人的衣服,见到有皈依的弟子时,他就穿藏人的喇嘛衣。真正的藏地活佛,真正的藏传佛教的僧人,戒律非常严格的,他们根本就不出去化缘,根本就不到汉地到处去讲经说法。我可以不客气的讲,凡是没有经过正规渠道,即没有通过藏地和汉地佛教协会、宗教事务部门同意的藏地僧人,到汉地到处跑的所有化缘弘法的人全是假的,没有一个真的。因为,按照藏传佛教本身的戒律,是不允许的。
  最近,焦作市也来了一些所谓的活佛,他们来了以后,一些人捧为至宝,到北京去那个所谓的活佛。他一到了哪里,就要求居士给他买房子,还要给他买汽车。他现在北京有房子,回家有车子,在当地去炫耀自己。真正的活佛生活非常清苦、非常检点。而现在到外边乱跑的,到处流窜的这些人。他又有车子、又有房子,在北京有房子,上海有房子,深圳有房子,成都有房子,我不客气的讲,这是佛教内的骗子。你既然已是活佛在度化众生,你到北京要房子干什么?你要来干什么呀?居士不是供养了你吗?有的拿到房子尽干些为非作歹的事情、见不得人的事情。
  在四川我认识一个汉人,他到深圳去穿着喇嘛衣服,大家都去叫他活佛。这次,在峨嵋山永寿法师升座的时候见到此人,整个法会上就他一个人穿着喇嘛衣服。我问他,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他说我是深圳的,怎么你说话像四川口音呀,他又说,他是四川人,是汉人。因为他穿上了皮靴,穿着喇嘛衣,打扮得就像那么回事。原来是假话佛!若是真正的活佛,西藏有藏传佛教的佛学院,可以直接到那里,授个藏传佛教的教职称谓,读个格西佛学位,格西相当于教授学位。活佛就是相当于尊者称谓。你既然是活佛,还去那些世间学术界中混什么?就不外乎是为了找个什么名誉称号,找个什么称谓去骗人。所以,我们大家要警惕现在的活佛潮。我说这话的目的,是尊重和敬仰真正的活佛,分清真正弘扬佛法的活佛。要大家擦亮眼睛,认清那些在社会上到处流窜的骗子。我所接触的活佛就很多,我是在五台山出家的,其本身就对于密宗道场的这些情况太了解了。希望你们在社会上,不要去接触那些到处流窜的,打着活佛招牌的,败坏活佛名誉的那些骗子。可以互相转告,凡是要房子,要车子的那些人,全是假活佛,使多少居士受骗上当,他们扰乱了佛教的秩序。有的人认为他们有票子,有车子,又有房子,这人就很能干,一个出家僧人要这些来干啥?
  活佛,在佛教的《大藏经》里面没有这个说法,是佛教传到西藏以后,社会上的人们为了称呼活着的,代佛传法的尊者。实际上西藏金瓶测签中,转世尊者才是他的真正名字,因此,正确称谓应叫转世尊者。后人又把它叫做转世活佛,所以活佛这个名词本身就是错误的,佛哪里还有死的,活呢?在西藏的藏传佛教中,人们所称的转世尊者、活佛,以及还有一些称谓。如:佛母、觉母、空行母、明妃,明王,这意味着什么?所谓佛母,就是像转世尊者一样,乘愿到世间度化众生,他有与活佛、尊者同等地位,是度化众生的大觉者。空行母就是到处去弘扬佛法的,但是,她也是证到一定觉位的。而觉母和空行母,她们都是度化众生的,护法的。觉母、空行母和佛母中也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至于明妃和明王呢?明妃只有西藏才有这种称号,明王呢?也只有西藏才有,他们是显大威德相,显威猛相,为降服魔障而显示。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在汉传佛教的法师与藏传佛教的上师称谓问题,跟大家作一个明确的说法。所谓藏传佛教的法王就相当于汉传佛教中已经得到政府认可的,且教内拥护的,明正言顺的,并经过升法王座仪轨洗礼的方丈。藏传佛教的上师,就是我们汉传佛教的阿阇黎,相当于教授。由于称呼不同,只是语言的表述不同,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一样,一般的寺院大都只能是住持职务。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称谓关系要摆正,我们给大家讲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于我们要对真正弘扬佛法的人,真正弘宗演教的人敬仰、学习,对那些打着佛教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的人,我们最好是不要去介入,去帮倒忙,去给他们提供违法乱纪,捣乱佛教秩序的土壤和环境,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四、学佛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学佛的人要如何摆正学佛与生活的关系?我可以这么说一句,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学佛的人,那么,你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就应该是比没有学佛的人好。如果说你已学佛了,而你的社会关系、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那么,至少你的佛也没学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学佛的人,首先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任何一件事情,对众生都要平等。那么,你对周围的人为什么不能平等呢?你要用学佛的知识、方法、智慧,来调理自己的身心,因此,我们对待身边的这些众生,为什么又不能摆平自己的这种身份和位置呢?实际上学佛的人,应按照佛的教导:“世间无不佛法,佛法无不世间”。 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在社会上、工作单位上、家庭成员当中应是一种表率、一个榜样的作用。你守到了五戒,做到了四摄、六度,我可以这么讲:我相信任何家庭,任何单位都会拥护你。除非你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各方面不检点,使人家瞧不起你,所以,这是你的家庭关系搞不好的原因所在。
  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你自己就要开发智慧,明白世间的真相,用佛的思想,佛的言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明悟自心,照见本性,把我们本具的觉行和智慧开发出来,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社会当中去。只要我们都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周围的环境,这个家庭,那就非常非常和谐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其实质,基本上也符合佛教思想所提倡的道理和要求。我们把佛经翻开看一看,佛所提倡的要求,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先自己作好表率。
  “学佛要先做好人,才能学好佛”。如果你人都没做好,连一个普通人的基本常识都没具备,而成天抱着个贪心、瞋心、名利心,去要求别人。我们不是把佛法来针对自己的修行,而成天把佛教的道理讲给别人听,甚至有些人,见到人尽说些禅机,来戏弄别人。佛法不是叫你用来修理别人的,不是叫你用佛法的道理来照见别人。佛法是叫你用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佛法就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现在有不少的居士,看了几本经书,听了几个法师讲法,就在那里指东说西,成天就说这个不是,那个不是,去修理别人。则你把别人修好了,修成佛了,而你自己还是一蹋糊涂。
  关键在于你学佛的动机,也就是出发点,你的愿望是什么?由于我们的动机和愿望都纯正了,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如果我们学佛的动机都不纯,有好多学佛的人,他到庙里来,不是来检点自己的行为,不是来按照佛的方法去学习,不是按照佛的智慧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是把寺庙当成保险公司。听说哪个寺庙的菩萨灵验,就去捐点钱,他又要想升官,又想发财,还要百病皆除,烦恼断灭。要是得了场感冒,就怪菩萨不灵验了。我经常讲:我们到庙里去拜佛,就是要把佛当作我们的老师,当作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楷模。我们只要按照佛提出的方法去做了,那么烦恼就自断了。我们只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哪里还有烦恼?你交十块钱要写五六个人的名字,就要保这样,保那样的,把佛教的寺庙当成他的保险公司,而释迦牟尼佛成为公司总经理了,和尚就成了保险员。佛教不是讲的这个道理,如果你做了善事,你烧了根香,燃了根烛,那么就有作用。如果你做了恶事,菩萨还是不保佑你的。那是因为有个因果报应的关系,佛也不昧因果的呀!常言道:“心平正直身似佛,瞒心昧己枉烧香”。如果说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你烧柱香就想不让人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是有因果报应的,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有因果。
  我们现在的人学佛为什么这么多烦恼?为什么不能专一精进?为什么不能持之以恒?这就说明,我们每一个人累生累劫的业力不一样,障碍多,福报浅。你要生起出离心,要发菩提心,但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要有福报,所以你要培福。如果你没有培福,你就没有福报,你就是生起了出离心,也会被干扰。因为你福报不够,就有障碍,就有魔来干扰你。所以,能海上师他在修行当中,很感慨的写下了一本直到现在都非常好的书,那就是《定道资粮颂》。要定道必须要有资粮。你到寺庙里来就要发心,想到众生的痛苦,想到大家的痛苦和烦恼,把我们的功德都回向给他们。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到众生,不要只想到自己,学佛不能是单为自己。如果专门为自己想得个什么,那是小乘佛教思想。大乘佛教思想,就是把你所有功德都回向给众生,还要回向给那些冤亲债主,发心向善。这样,我们累生累劫的障碍,就自然消除了,福德就自然生起来了,资粮就自然具足了。
   我们到寺庙里,到社会上去弘扬佛法。布施、行善、做好事,固然是培福的一个方面。而最大的培福,最大的功德,那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只要我们开始生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就具足了无量功德。如果你只为了自己,而我要怎么样好,又要怎么样昌盛等,要是你产生了这个思想,不管你成天去干什么,功德都不大。关键是出发点,立足点和动机要纯正,要明确自己的学修方向。如果方向不明确,动机不纯正,愿力不坚,成天就只是去学点佛教的道理,这不是学佛的人,而是佛学人。佛学人是把佛教当成知识来研究,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还是业来随业,障来随障。
   佛法与生活的关系,就是让我们学佛的人,要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工作。要把佛对我们的教戒、教义、教旨,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工作当中去。而不是用我们自己所谓的知识,去对佛教的教戒、教旨,精神妄加评论。现在有不少人,动不动就讲,方便善巧嘛。佛说:“诸法因缘生,缘起性空”。所谓随缘、方便善巧。那好!你能随缘吗?你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你还能随什么缘?你还是在魔来就随魔去的境界内。所以,我们办事,想问题,对待社会现象和对待自己,如果你没有得到空性正见、没有升起慈悲心,你没有具备这种基础,一切方便善巧全是假言、妄言、谎言。因为你没得到空性正见前,你还是带着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就好象你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一样,你所见到的不是其本相,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而是一种假象。
   我们学佛的人,第一是要端正自己的行为,第二要正确认识佛法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具足福德智慧和资粮,要专一精进,一门深入。现在有好多学佛的人,今天这个法师,明天那个法师,拜了一大堆法师。你们再拜得多,没有我多吧,我三十多年来,也参了不少师父,但是,我自始自终坚持依止一个法师。你们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也只是参,还是有一个根本的东西不能放弃。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你学佛要抓住一个根本,主要目标,才能够有所成就。
  我有一个台湾弟子,俗称黄先生,他能念一千多种咒,他能够把藏文翻译成中文,中文翻译成藏文,他念一千多种咒,嘴巴都念得成了面瘫。后来,他见到了我,来到白塔寺,还不到一个礼拜,就是只念一个佛号,念一个咒,一个礼拜他就恢复正常了,因此,我们学佛要专一精进。昨天,有个弟子问我:师父,我要学哪些法好?多念几个咒好不好?因为他是医生,我就说:就跟你医病差不多,你只要找到众生的症结所在,开好药方,照方服药,病就好了。你是不是要把历代医生都去研究一遍,所有的药方都去考察一遍,再来配方施药,才能把你的病医好呀。学佛也是一样,所谓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因为众生有不同的烦恼和痛苦所设的。只要你能够掌握它,按照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一门深入的学修,都能够达到目的,一法圆成万法融通。学法不在多,念咒也不在多,佛号也不在多,只专念一种就行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这个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不要学佛学成佛呆子,读书读成书呆子了,这样就不好了。
  正确认识佛法和生活的关系,摆好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用来开发我们的智慧,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社会当中去,为人类作出贡献,完成我们的愿行。使这一生就断除烦恼,解脱痛苦,成就我们的佛果。使我们能过着一种随顺真理的生活,实现我们佛教所提倡的八个字:“开发智慧,觉悟人生”。把我们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回向社会。让社会和谐,天下和平,人民得安乐自在,我们自己也安乐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5: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因为在家人俗务忙碌,无暇修行。佛陀悲悯,为让他们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种出世善因:又能适应在家生活的特点,所以制定在家人的出家戒,即八关斋戒。当然,出家人为使自己的戒行真正做到清净,也应该受持。

(一)八关斋戒的意义和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

  “八”指八条戒律,即“八戒”。“戒”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护身符”。“斋”指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斋”有净化身心,远离妄想的作用。“关”指关闭,关闭众生生死之门。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淫欲与饮食。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助缘。饱暖思淫欲,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斋。这便是八关斋戒的意义和重心所在。
  八关斋戒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将《受八关斋戒法》(见附录)一文至诚读诵一遍,即算受戒,不必去寺庙。时间方面,六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后。泰国法身寺为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关斋戒,让受戒人在寺院过一日一夜清净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萨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萨戒》规定,每月六斋日(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应受八关斋戒。
(二)八关斋戒的内容
  八关斋戒,包含五戒和沙弥十戒(十戒仅多一不持银钱戒)。受持五戒,虽可不堕三恶道,成为人天道善人,但不能了生死,出轮回。而受持八戒则可出离生死轮回:受持八关斋戒,兼修定慧,可证四罗汉果:受持八关斋戒,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

八关斋戒(戒相)如下:
一、不杀生 在家学佛,首重杀戒。在家中杀生,家庭变为杀场,冤魂不散,难保平安。也不能“点杀”(指定叫商贩杀)。如目前不能长素,可吃花素,为培养悲心,可买现成肉吃。杀生的恶报最可怕,现前的恶报往往是疾病缠身或短命:死后的果报,常堕恶道中。
二、不偷盗 不与而取叫偷盗。凡是未给予你的钱财,不管用什么手段把它变为自己的,都是犯盗戒。从因果律讲,种布施因,获财富果:种盗因,获贫因果。
三、不非梵行 “梵行”是净行,“非梵行”是不清净的行为,指淫欲。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与每月六斋日,并不难做到。这是种出世善因,是关闭生死之门。《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意为淫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超出六道轮回。宣化上人宣讲十二因缘时说,无明就是指淫欲心,以无明为缘(条件)而产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为。中阴身投胎,正是这一念淫欲心造成的。八戒中“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佛说斋经》说:“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来),无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淫,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这是要向佛看齐,起一念淫心,持斋便不清净。因为要求高,所以,虽仅一日一夜而功德极大。在家受持八关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业清净。
四、不妄语 包括四项:(1)妄语:大妄语如妄言自己开悟,希图名闻利养,死后必堕地狱,忏悔也无用:其次为谋私利而妄语欺人,也是自种恶因,终受恶报。此外,方便妄语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例如你在山上看见一只野兔跑过,后面打猎人追来,问你野兔的去向,分明野兔往西跑,你告诉他往东跑的。像这样,目的是在护生,便是方便妄语。(2)恶口:用恶毒语言咒骂别人。这是自种恶因,将自食其果。(3)两舌:说翻弄是非,挑拨离间的语言,特别是说四众(在家,出家二众)过失,居士菩萨戒列为重戒。更应重视。(4)绮(音奇)语:指花言巧语,包括黄色下流的语言。
五、不饮酒(包括不吸毒) 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而破戒犯罪。古代印度有一男居士,一日因误饮酒醉,犯饮酒戒。见邻居家的鸡过来,偷杀吃了,犯盗戒,杀戒。邻居妇女来寻鸡,答说未见,犯妄语戒。见邻妇漂亮,奸污她,犯邪淫戒。因为饮酒导致五戒俱犯,生受国法惩办,死堕恶道。饮用药酒,必须经医生诊断,非药酒不治的病,才能饮用。卖酒使别人乱性,居士菩萨戒列为重戒。吸毒害自己,害家庭,危害社会,学佛的人更不能习染。
六、不非时食 “非时”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即过午不食。过午不食叫“持斋”,“持斋”虽不是戒,却是戒之体,是八关斋戒中最重要的一条。吃素不等于持斋,“斋”含有内心清净,拼绝杂乱的意思。从事相上说,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都是过午不食。从根本上说,必须身,口,意清净,才叫“斋”不问在家出家,要净化三业,均应吃持斋。
  关于“日中”(中午)的推算方法,最好以北京的经线(即东经117度)为基数来推算,经度(东经)每减少15度,日中的时间就推算1小时。以此为依据,四川省成都市春秋两季的日中可推迟到12:45分,夏季的日中时间为12:30分,冬季则为13:00,各地可依此推算。一般说,按北京时间11:30吃午饭变便可以。
  过了中午以后到次日清晨之前,这段时间只可饮用各种糖水,蜂蜜,果汁(滤请无渣),姜汤,盐水,葡萄糖水。但牛奶,豆浆,芝麻糊以及糕饼,面食等,律中不许饮用,食则违犯。
七、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观听。“香花蔓”,用香花制成的花冠,花环,如现代人用的手镯,项链,耳环等,在八关斋戒中都不要用。这条戒的目的是让在家人种出世之因,所以衣着力求朴素。如果仍迷恋这些装饰品,你的内心怎么能清净?“香油涂身”是热带人的习惯,在八关斋戒中,凡香水、香粉、香脂均不应使用,因为这类美容化妆品,容易诱发淫念,使三业不净。
  “歌舞娼妓”指唱歌跳舞,在八关斋戒期间,不应故意前往观听。包括不看电影、电视等。因为既然向往出世,何必再贪恋时世间的娱乐,应该以“禅悦”、“法乐”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八、不坐卧高广大床 过去西域的“床”。包括坐椅在内。什么叫“高广大床”呢?藕益大师《十戒威仪录要注释》说:“床脚高一尺六寸,做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依此解释,现代人用的席梦思和绸帐、绣枕、锦被等豪华用品,八关斋戒期间均不要用。否则,容易影响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只有看淡物质享受,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只有习惯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才有利于修行方面的精进。
  以上两条,都是追求物质享受和导致淫欲的媒介,影响身、口、意三业清净,甚至使人道心退失,所以列为禁戒。
(三)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有十二条
一 脱离病苦
《药师经》说,若有人想要解除之痛苦,那么应受持八关斋戒。
二 消灭罪障
凡是想忏悔罪障的人,必须受持此戒和斋。《优婆塞戒经》说,受持八戒,除五逆重罪外,其它罪障都可消除。
三 免除横祸
凡是想要求得自身、家眷平安吉祥,永免遭受各种飞灾横祸的人,必须受持斋戒。《四天王经》说,凡是受持次斋戒的地方,饿鬼必然远离,此处必定平安无事。所以如果能在六斋日精进持斋守戒,那么福报必定增长,灾难必然消除。
四 远离恶道
如果有人行为举止一向不够检点,现在很害怕自己会堕入三恶道,那么就必须受持此斋戒。《十善戒经》说,持八关斋戒的人,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三不堕畜生,四不堕阿修罗(阿修罗道众生,善恶夹杂,也可以列入恶道)。
五 福报优厚
如果有人担心因世乱米贵,会遭受饥饿之苦,那么就必须受持斋戒。《佛说护净经》上说,一天持此斋戒,即可得到六十万世不愁吃穿的果报。
六 成就迅速
如果年高体弱,恐怕将不久于世的人,或者身陷牢狱,性命朝夕难保的人,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就殊胜的果报,那么必须受持此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的持法,只以一日一夜为期,时间很短,但功德极为殊胜。经上说,优陀羡王夫人,病已垂危,临命终的前一天求受八关斋戒,死后即刻得生天上。
七 来世贵尊
若有想求来世贵尊的,则必须受持此八关斋戒。《佛说普达王经》说,一个国王的随从,曾随国王斋戒一天,死后便转生为王子。
八 得生天上
要想来世求生天界的,必须受持此戒。经上说,有一天女,相貌极为庄严,容颜超群,天人见了都赞叹不已。释提恒因便问天女过去曾作过何种善事而获得此种福报。天女便作了一首偈语回答说:“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上,获此端正报。”
九 往生助缘
想要求生净土的人,必须受持此戒。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生。
十 临终欢乐
有念佛的功夫,但尚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担心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往生的人,必须持此斋戒。《药师经》说,受持此斋戒的人,凭此种善根,如果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将有八位大菩萨来迎接他往生净土。
十一 得相好身
如果见佛相好,心生欢喜,想在来世获得这种庄严相貌,就必须持此斋戒。《长爪梵志请问经》说,有一婆罗门,问佛往昔曾做何种善业而获此种庄严好相。佛说持八分净戒(即八关斋戒),若能一天一夜,或者,或者常随从师父受持,都能获得此种果报。
十二 成佛道缘
想求得速成佛道的人,必须受此戒。《阿含经》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获得漏尽通,入于涅槃城:若求生四圣法界,也可随愿而成。

受八关斋戒法:

(一)发愿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菩萨众,摄受于我。(一说)
我今归命胜菩提 (最殊胜的菩提觉道。)
最上清净佛法众 (无上的清净的佛法僧三宝,众即僧也。)
我发广大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愿心。)
自他利益皆成就 (菩提心即自利利他之心。)
忏除一切不善业 (忏悔消除一切恶业。不善业,即恶业。)
随喜无边众福蕴(恶业消除,福德聚集)
先当不食一日中(即过午不食)
后修八种长养法 (三说) (受持八戒,能生长、培养善根福德)

(二)三归 得戒体

 我弟子   ,惟愿阿闍(音舍)黎(译为教授师、轨范师),摄受于我,我从今时(此时),发净信心,乃至(直至)做菩提场,成等正觉。(意为从此时发愿,直至成佛。)
誓归依佛,两足尊。(两足:指智慧、福德均具足圆满。胜尊:最殊胜的、受人尊敬的大导师。)
誓归依法,离欲胜尊。(誓归依法,可远离三毒五欲)
誓归依僧,调伏胜尊。(僧能持戒修行,可调伏烦恼习气。)
如是三宝,是所归趣。(三说) (这样的三宝,是我所趋向归依的。)

(三)八戒(戒相)
 
我弟子 净行优婆塞(夷)(出家众称净信沙门)惟愿阿闍(音舍)黎,忆持护念。我从今日今时,发起净心,乃至过是夜分(今天夜半)讫(至)于明旦(明日清晨)日初出时,于其中间(在这段时间内),奉持八戒。

所谓: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非梵行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非时食
七不香花蔓庄严(装饰)其身,亦不歌舞娼妓
八不坐卧高广大床
我今舍离(舍弃)如是(这些)等事,誓愿不舍清净禁戒八种功德。(三说)

(四)回向

  我持戒行,庄严其心(净化内心)。令心喜悦(法喜充满),广修一切相应胜行(与戒相应的殊胜的定慧行持),求成佛果。
  光明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常,于是有无我观,佛经里句句皆说无我,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以五蕴为我,五蕴都空,哪里有个我呢?无我便无苦,有十分我便有十分苦,有一分我就有一分苦。如打碎茶杯,你有一分的执著便会难过,就有一分的苦,若有十分的执著,便如割肉似的:莲池大师未出家时除夕打碎祖传的白玉杯,就十分难过,他的妻子安慰曰:[一切无常。]他便觉悟过来,出了家,所以这个苦并非本来有的,而是本空,因执而成。
  又如晚上走路,见地上有绳,便惊恐起来,皆因你当它是条蛇,后来看清楚是条绳便不复恐怖,我们的错觉多得很,人家讲话,你的耳朵便竖起来听,但听一句忘了后句,以为人家讲你便生烦恼,佛教叫人不要偷听,偷听别人讲话是犯戒的,而且听头不听尾,每每生出无限烦恼。
  修行第一讲受戒,受戒之前是皈依三宝,原来三宝也是戒?皈依佛戒,皈依法戒,皈依僧戒,故三皈依又称三皈戒。
  皈依佛戒不要迷,皈依法戒不要走邪路,皈依僧戒不要染污,所以称为三皈依戒,但皈依便是戒的体,从体起用便应受戒,欲想得人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条戒:欲想生天要修十善:从皈依之体起十善之用,这便生天了。若你没有三皈依戒,地狱、饿鬼、畜生便有你份儿,三皈依能度你出三途苦吗?但是有些人怕入地狱却不肯皈依三宝,分明说道: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所以三归依是戒体,从体起用受种种戒。
  在家居士没有机会出家,我佛如来有方便之门,可以出一日一夜的家,不用剃头发,受八关斋戒,便是[从今朝至明朝,如诸佛不杀生,某甲一日一夜亦如是不杀生],诸佛是尽寿不杀生,我们不能尽寿的,世间中的事情还未曾放得下,不过一日一夜放下来可以不杀生。
  如诸佛一日一夜不杀生便出了不杀生的家,若你不出家一定会杀生的,过去涅槃会上有个在家人不知杀了多少生,每日杀无数只羊,后来皈依舍利佛,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家便是出这杀生的家。
又如[诸佛不偷盗,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别人给你的不名为偷,不与而取方名偷,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与而偷来的,如偷听、偷看、偷名偷利乃至偷心不死,不出三界。
  出家人出什么家呢?世界上的偷与我们无关,便是出了偷的家。
  第三条讲清净,人人都爱清净,身要清净,心要清净,身体不清净心中一定不能清净,我们的胜义根是清净的,何不这胜义根回光返照呢?何必用这浮尘根来贪著六尘之触害至身心皆不清净,出家便是出这不清净污染之家。
  第四条是要语戒,什么是妄语呢?所谓自己骗自己,自相矛盾,心中见,口却说不见,口不对心,口中虽说不见,心中却知道自己见,这便自己欺骗自己,打妄语的人先行欺骗了良心,然后再蒙著良心欺骗别人,如人用手来遮天,大叫[啊!我看不到天了!]一只手又怎能遮天呢?旁观者还看见天,只不过你用手来遮住你的眼睛罢了,所以打妄语的人口不对心,心口不能相应,问君何日悟道呢?悟道是心与口相应,打妄语的人身口意三不相应,必定有一个假的,用此假妄来修行,又怎能悟道呢?一真一切真,一妄便一切妄,纵使修种种苦行,这妄因将来必定结妄果。出家便是出妄语之家,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便是真正的出家,比丘尽形寿,菩萨则尽寿,诸佛如来尽命寿,你不能尽寿,可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妄语,出一日一夜的家。
  第五条不饮酒,酒能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叫无明酒,饮酒增加无明,若这人脾气不好,给他饮酒,便会毒上加毒,可能使他杀人,他的无明已经重,再加上酒,便如火上加油,所以菩萨不能酗酒,比丘戒不能饮酒,八关斋戒则一日一夜不饮酒,将俩渐渐积功累德,由一年乃至尽寿不饮酒,如诸佛清净不饮酒,这便出无明酒的家。
  第六条不戴香花蔓,不以香油涂身,其实我们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哪里有香呢?本来是臭的,故称臭皮囊,我们不应起我执我见,本来此身体九孔常流不净,却要涂上香水去掩饰它,这是虚伪的,涂的不过在外边,里面的屎尿又怎样涂抹呢?你看有钱人口口皆是香糕,吃的时候又香又油腻,但排泄出来都是臭的,在印度的人用香油,在香港的人用香水,用香水涂身就嗅到香气,不但自己嗅到香气,也令别人嗅到香气,香是助结使生起的缘,本来贪嗔痴慢即使在卧眠中,一嗅香即便起来,烦恼亦随生,无定力的人便随烦恼破戒作业,出家就是出这个香油涂身的家。
  第七条是不跳舞,不唱歌及不往观听,我们住的地方是火宅,妙法莲花经说:大富长者入火宅度众生。火宅里有很多火,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来逼迫众生,你竟然快乐地在火宅中跳舞,我们在三界牢狱里受苦,好比监狱里的犯人,哪个会跳舞作乐,三界火宅内,苦不可言,哪里还有闲情去跳舞唱歌呢?有些愚痴的人在跳舞唱歌,但有的更愚痴,自己不跳不唱却看别人跳舞唱歌,彼此相牵入火坑,所以如来清净不唱歌不跳舞,一日一夜如是出这歌舞之家。
  第八条不坐高广大床,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以草为座,只可结跏趺坐,不可以睡觉,后来历代祖师一绳床来打坐,四只脚上架绳,如是初夜、中夜、后夜,勇猛精进,但念无常,是不坐高广大床。什么是高广大床,这床不但一人可睡,多人亦能,便是广,这床过份高,令自己贡高我慢,我们学佛出家,一日一夜不坐卧高广大床,便是出这贡高之家。
  还有第九条所谓斋戒,八条戒一条斋,斋属体,体即中道,佛法事事中道,行住坐卧不离中道,食饭也不离中道,什么是中道?无过限,无不及,便是中道。
  世人就是过份。早餐、午餐、晚餐,广东人更甚,晚上还吃宵夜,这就过份了,印度的外道苦行不食自饥,就是不及,所以无过限无不及名之谓中,事饭合符中道,过中不食与佛看齐,事事与佛看齐便是中道的斋体。
  佛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钟,插一枝竹在地,日影不斜便称中午,所以称过中不食,又名过午不食,午时不过名之为中。
过午不食,心里很恬静,减少妄想、减少欲念、减少昏沉,增加辩才、很容易入定,原来过中午不食之戒有如是美好功德,合符中道,与佛相齐故名斋。
  在家弟子未有机会出家,不妨受八关斋戒,出一日一夜的家,受八关斋戒讲明是一日一夜的,从今朝至明朝,天亮时,戒的势力便尽,每条戒有五位护戒神来管理,戒尽以后,他们便离开,若想延续,也要每日每夜受,方不与出家戒相杂乱。
  总而言之,佛法出家在家平等,眼所见,耳所闻,无非助道之缘,既然如此,大家不要空过光阴,不要空过自己的精神,努力用功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15: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真精神
  2005年6月14日,海空上师在河南云台山万善寺开示!

  佛教的真精神是什么?对我们学佛的人和佛学者,是必须从根本上弄清楚的问题。首先对佛教、佛学、佛法、学佛的浅识,作一个介绍。作为佛教徒和佛教的信仰者,把佛的一言一行,都作为教化众生的教材,作为对我们的启示,作为范例、教戒、教导。因此,佛的教育、教义、教理、教规就称为佛教!但是,通常所说的佛教,乃是指佛教徒的组织及制度结构的一种称谓而已。
  研究佛教的各种学术,称为佛学。其范畴包括对于佛教的教理思想、教团分布、教制结构、历史演变、文语音义、艺术遗产等各领域的研究。不过,通常所称的佛学,仅指佛教的教理思想。佛学不是儒学、道学或神学,它是阐述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相的学问。
  佛所开示的观念和方法、道理和施治,都是为了让众生达成离烦恼之苦而得解脱之乐的目的,故称为佛法。而通常所说的佛法,是指佛教典籍中所用的名相,就是个名称而已,或者也泛指佛教徒所认知的一切的经验、境界,都可以称为佛法。例如,所谓“佛观一切法,无一非佛法” ;又如:“黄花翠竹、山光水色,无非如来所说法的广长舌相。”
  佛教徒由信仰佛法,而理解佛法,实践佛法,从而出离烦恼、痛苦,得到解脱之欢乐,称为学佛。大乘佛教对学佛的目的那就是成佛。因此,佛教极度重视信、解、行、证四个学佛的历程。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以佛的言教、行为和心性,作为自己的楷模典范,勉励自己,持续不断的精进修学,这就是学佛法的人。
  我们刚才讲到了,佛教、佛学、佛法和学佛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状况,那么佛学的特色是什么呢?
  现在仅以佛教的教理思想来谈佛学,由释迦牟尼悟道成佛、说法度生、成立了教团。佛的思想特色,是因他证悟了万法因缘生的道理。在佛之前,及佛之后,许多宗教家及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的起源论,不外乎自然论、一神论、二神论、泛神论、无神论。释迦牟尼的因缘论或缘起观,则是他悟见了一切万物都是需要相互依存而有成的现象,也是必然相互变迁而有坏的现象,不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既没有孤起孤灭的,也没有恒生恒灭的。对于相互依存间的关系,称为因缘。
  我们中国佛学的特点是什么呢?所谓中国佛学,即是中国化了的佛学,就是根据我们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渊源,还有中国的文化,把佛教中国化了,它的特色是适应了中国人的思想。不少佛学者,曾用儒家及道家的言语来介绍佛学,这就叫格义佛教。尤其是用阐释如来藏思想的经论、主张,而因此发展出现了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综合上述的一些情况,就是禅宗。它主张一多相融、大小相摄、前后相应、内外相通,有如梵天宫中的珠网,珠珠相应相入,产生重重无尽的繁兴大用。因为,中国人不愿意满足空寂状态和在空寂状态中的显示形式。所以,这一般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中都有很多地方阐述到这个内容。
  谈到我们中国的佛学,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学佛的人,一个是佛学研究的人。谈到学佛的人和佛学研究的人,在此,要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讲,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佛教今后的发展兴衰的问题。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不共处是什么呢?
  所谓不共处,就是它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不相共住的,不相共识的,不相共类的,不相共认的,不相共修的是什么?佛教徒按照佛的教导,依教奉行,以佛的教化、启示和教戒作为自己学佛的根本宗旨。把佛的教化和教戒融入到修行当中去,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与佛和佛法融通,始终以恒,而达到成佛的目的。以佛的教导、方法扫荡自己的业力和习气,使身心清静,断除烦恼和痛苦,明悟心性,以光明觉性的妙明境界把握自己的觉路航程,而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这就是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就是要我们按照佛的教化去做,依教奉行,把自己的行为和佛的教化融为一体。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做,用这种方法来扫荡我们的习气,就能够从烦恼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明悟我们的心性,得定开慧。令我们的人生,把握我们自己的利益目标,走到我们愿望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成佛。
  佛学的研究,是佛教的一种学习,是学术界对佛教了解的一种义相学说。真正的佛教、佛教徒,是以佛的教导和启示去解释世间的学问,而不是用世间的学问去阐述佛教。这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是我们今天有不少的知识分子,用世间的学术与直观所知去阐释佛教,是不得实益的。如果说世间的学术能够阐释清楚佛教的教义,那么博学多闻、精通一切世间学问的释迦牟尼就没有必要去出家悟道了。我们看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和他的故事等书籍,通过学习和了解佛教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在当时,作为迦毗罗卫国的一个太子,无论是地位和学识,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是饱学多能的。世间所有的学问,他无一不通,他还武艺高强。当时他的武艺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就用一支箭,能够射穿七重皮鼓。当时的皮鼓,就是用牛皮绷起来做的,他一箭能射穿七层,可想他的力量如此之大。但世间的一切学问,解决不了他要想寻求的问题。比如,他看到的世间现象,生老病死,这是世间学问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当时的释迦牟尼佛,他就已精通五明。所谓五明:就是科学、哲学、医学、语言文学,还有内学,就是内心世界的学问,他无一不晓。如果世间上所谓的这些学问,能够解释清楚世间上的这些情况,他还出家干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办法解释清楚。到现在为止,我们有这么现代化的进步的科学水平,也没有把世间、宇宙人生这一切真相说清楚,只是明白了一些,考察出来了一些,实践出来了一些。但是,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我们现在所证实的很多东西,都是两千多年前,佛都已经知道的。如果说世间的学问,能够把佛教的道理所阐述的东西,说清楚的话,那么,佛教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两千多年。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佛的思想,这是有根据的。所以,对于佛学的道理,不是用世间的学问,能够把他讲清楚的。而我们可以用佛的智慧,佛明白的道理,来解释现在世间上所存在的很多现象和问题,就能说清楚了,所以这个观念我们要弄清楚。
  在学佛和佛学这个问题上,从现在开始,在整个佛教界,我们要天天讲。因为印度所经历的非常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正法时期过后,佛教就受到当时印度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影响,用世间的一些理论、方法来阐释,来认识佛法。而佛法,在那个时候,由于广泛的面向社会,为适应当时的社会因缘,也融汇了当时印度教的思想,因此,就把整个佛法的真精神和灵魂丢开了。从那时起,印度佛法就灭度了,印度佛法的灭度就是因为这样开始的。佛为了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他出家修行去寻找真理,而且已经证得了这个真理。我们没有必要再用世间学术、知见去阐释佛教。
  而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就要依教奉行,按照佛的教导去做,实修实证而达到大安乐自在,到觉悟的境界当中去,彻底地断除烦恼和痛苦,知因识果,出离轮回,成就佛果。一个是用世间的俗世思想去了解佛教、认识佛教,用哲学思想去阐释佛教,与自己本身的实修实行是毫不相干的。这是学佛与佛学研究的不共处。甚至有不少佛教徒,在学佛的历程当中,以佛的教导依教奉行、精进勇猛,认识上已有了一些成果,一旦进入世俗的学术思辨当中,就以世俗观念和学术去认识佛教而坠入漏见偏识当中去了。又加上自己业力和习气的干扰,一落千丈而不能自拔。有很多学佛的人也都是这样的误入歧途,这是古往今来非常惨痛的教训。我刚才讲了, 特别是印度,由于佛法被世间学术界阐释而失去了佛教的真精神和灵魂,导致了灭度。换言之,佛教若不能承佛的教化、教规、教义,而被世俗的学术思辨阐释,佛教就失去了它的根本宗旨和真精神。世俗化的学术思想对佛教的渗透本身就是使佛教失去灵魂而灭度的开始,这就是一个以前已经证实了的事实。这是多么危险的状况啊!
  大家在学佛与佛学的认识当中,一定要把握自己,不要被世俗的观念牵着鼻子走,你能不能够成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能不能够对佛教的认识和观念与自己的修行相契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佛教徒,,首先要认识到,如果我们就仅仅把佛教当成一种信仰,学问或只了解佛教的一些内容,将它作为一种学术知识来参考。那就没有必要去皈依三宝了,那你就只是一个研究佛教的学者。若你没有皈依三宝只能是个学者,佛教讲什么跟你没有关系。如果说你是真正皈依了三宝的佛教徒,那就要把佛作为你的依靠、依止和归宿。所以作为真正的佛教徒,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那就是不能把佛教当成一种学术来研究。因为,从古到今都是知道得多,障碍也多。如果我们不是因知道得多,而障碍也能够因知识而转化,那么有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呢?除非你得到了空性正见。如果你得到了空性正见,你就会对世间学问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能够方便善巧的去融会,去应用,去转换它。换言之,方便善巧必须建立在空性和慈悲的基础上。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一点,你没有得到空性正见,你还是一个我见。还在我的认识,我的认为,我的思想,我觉得,我知道的,以我识别的范围内观察问题,那么你所做的一切方便善巧全是知见,偏见,漏见。除非你真正的得到了空性正见,没有得到空性正见的一切见解,都是我见,我的见解。是听见别人说了个什么见解,无正见识,就变成别人的那个见解,也就是张三说了个什么见解就变成张三的见解,李四说的什么见解,就是李四的见解,人家说得越好听,你的兴趣就越高。实际上你已经把自己忘掉了,不能自主了,你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把别人的见解变成了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会落入我执偏见的认识呢?这个问题,是我们学佛的人当中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见解被别人的见解转变了。也就是说,我们本身具备的这一颗心,即自已的一颗静心,被烦恼的、世俗的、杂乱的心搅乱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首先在学佛的观念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在你学佛的目的上,要先打好你自己的基础。要怎样打好你的基础呢?首先要树起正念,求真务实,能否真正成为一名学佛的佛教徒,你对佛教的认识和观念十分重要。
  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认识到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正确。要明白缘起性空、诸受是苦的道理,从而生起出离心,这是一切信愿的基础。
  从以上的这些情况看,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愿行的大乘修行者,应当以《佛法三根本要义的修持》作为核心。我们所进行的一切修持,都要围绕着这三个根本来进行,那就是佛法的三个根本。它是三乘佛教总的宗旨,离开了“三个根本”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沙丘上建筑的一个大厦,是不牢固的,经不住风吹雨打的,风一吹它就倒了。你看那沙丘上建筑的高楼大厦,所建筑的那些东西,因为它的基础建在沙丘上,不稳固,它自己就会倒,根本用不着去吹它。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佛教三个根本”,作为我们修行的基础,否则你的修行是不牢固的、有漏的、不究竟、不圆满的。
  佛教哪三个根本呢?首先是“出离心”,这是我们学修佛法的关键。如果,学修佛法的行者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我们任何的习修和善行,实际上都是在播种苦果的种子。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你种的所有的种子,都还在六道五蕴当中,流来流去。所以这个果是苦的,不是甜的,最终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终不得解脱。如果我们修行的人,没有生起出离心,你还不算进佛门。如果我们有的出家人,你虽然出家了,授了三坛大戒,若还没生起出离心,你的一切修行,都是在装模作样,在做给别人看的。那么,我们有的居士呢?若你没有生起出离心,则你的修行只能算是对佛教的一点认识,行一点善,得一点人天福报而已。而这个人天福报也在六道轮回当中啊,它是没有结果的。就象你种点好的种子,有点好的报应,种不好的种子,得不好的报应。若你还在造业呀,你旧的业障还没有消除,而新的业障又生起来了,不管你种的什么东西,都还得到轮回当中去。你的修行是没有最终结果的。所以,没有出离心的一切善行善事,都还只是在耕耘人天福报。
  所谓出离心是什么呢?出离心,就是因看清了生命轮回的本质是苦,所生起的脱离之心。轮回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佛法认为宇宙中的一切有情,他们的生命共处在一个生生死死的生命续流之中,而这个续流是无始无终的,如同一个环,故名轮回。也就是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我们未出离六道轮回,因而就随着自己的业力随缘而去了,相续轮回流转,没有结果,无始无终都在痛苦当中。
  生起了出离心,并不是要我们消极厌世,而是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看清人生真相,断除烦恼,离苦得乐,获得大安乐自在。比如,现在有那么一些人说,要叫我们出离轮回,要生出离心,出离什么?我们现在不是在享受人生快乐吗?我们在这世上生活得好好的,怎么要去出离呀,在这个世间上吃喝玩乐样样都有,还有那么多理想,还有那么多爱好,什么都还没尽情达到,还出离什么呢?出离心并不影响你的理想,也不影响你的爱好,也不影响你的生活,更不影响你的工作。所谓出离心,是我们认识了人生的真谛,认识了生死流转的痛苦,为此我们认识清楚了。只要正确地对待它,把自己摆好一个恰当的位置,用积极的态度来转变自己,而出离这个烦恼和痛苦的景象、这种状况。不是叫我们无所世事,不吃不喝。我们得了人身,已经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没有业力不生娑婆”,凡是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人,都是有业力而来的,没有业力就不会来。没有烦恼痛苦,没有爱欲就不会来这个娑婆世界。关键是这些东西我们要怎样来对待它,要怎样来最终完善。这种相续流转的痛苦的轮回、这种景象,怎么来扭转呢?这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学佛一开始就要生起出离心。
  如果我们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来认清人生的真相,而断除烦恼,离苦得乐,获得大安乐自在,那么我们的出离心,就会建立在我们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当我们生起出离心以后,由于我们的业力,世俗的业力障碍作祟,加上自己的福德智慧不具备的缘故。在修行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弥勒菩萨问佛:“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学佛这么艰难,乱心不能调伏,容易动摇?”佛说:“那就是因为我们累生累劫的福德慧命不具备,造下了不少业,、身、口、意三业。”也就是学佛的定道资粮不具备。我们知道以后,我们就要努力培福,要具足资粮。由于福慧资粮不具备,在学佛之路上, 我们的行持就非常艰难。
  因此,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在生起出离心后,还要发菩提心。宗喀巴大师说:“发菩提心是大乘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有菩提心,任何善行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并产生极大的功利。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
  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像这样的习修,日久功深以后,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步转化为安详、慈悲、智慧的土壤。而菩提心的种子,在这种环境下,就会自然的生根、开花、结果。发菩提心就是要把众生的心性放在平等的概念上,没有任何区别。其实,众生本身就和我们没有区别。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这样的平等舍心,才是阐发菩提心的开始。
  我们发菩提心,要从忏悔罪业开始到成就平等心,就是我们累生累劫做了很多的不善业,不净业,一定要忏悔。你看我们出家人每天的早晚课诵,都要忏悔过去累生累劫所造的诸恶业。然后发起为众生的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到最终圆满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可以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去除一切业障,避免一切邪魔。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还不算真正的迈入了佛门。
  而出离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相配合,它是不究竟圆满的,所以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说:“出离心若不与正发心(菩提心)结合,就不会成为获得无上菩提、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利基因,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基因。”
  所以,我们对学佛观念认识明确后,就要求真务实、勇猛精进、持之以恒。事实上,大家都能做到刚才我讲的这些,我们觉行圆满的日子就在脚下,就是这一步之遥的事啊! 现在我们有不少的学佛人,而且学了几十年的人,都没有真正的,明确佛学和学佛的关系,没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还有不少的出家人,也没把位置摆正,还在为一些小事争来争去。有些居士,只尊崇自己认识的佛法,什么净土宗、禅宗、密宗,众说纷纭,互相毁谤,互相贬低。由于他们这颗心都没平静。怎么能端正修行的位置呢?平等心是道啊!你心都没平,因此你看到世上的事情,都是不平等的。
  如果今后要佛法兴旺,能把佛的智慧撒向人间,让人类用佛的智慧来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么我们就要坚持把佛教的真精神把握住,继续弘扬下去,继承下去。如果我们丢掉了佛教的真精神和它的灵魂,只能是喊一点口号,那么世间人慢慢的就会把佛法淡忘了。如果我们每天给大家宣传、讲解“佛法三根本的要义”,使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知因识果,知道世间痛苦的来因,就能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如我们自己在修行当中确实没有做到这些,人们又怎么看待我们呢?所以修行不是一言片语,而要求真务实。
  我们知道了佛法,只能是了解佛法,知道和了解的目的,是在于建立信心。建立信心的目的就是要发愿、行持,达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我们的信心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没有对佛教所说的这些道理,如轮回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认真去领会,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修行当中去。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喊着空口号的佛学者。佛学者他不是在学佛,只是把佛教的这些道理、理论,作为一种爱好和学问来研究。他只是对佛教的一个爱好而已,对于学佛者来讲,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所以我们佛弟子,只要皈依了三宝,发了四宏誓愿,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切切实实的、求真务实的、实修实行。
  我们大家今天有缘相聚一堂在龙华会上,是百千万劫难相遇的殊胜因缘啊!平时我还给他们开玩笑说:“你看山上多少动物,一万个动物就是一万个生命,可是一万个生命中而没有一个人,我们得到了人生,闻到了佛法,又在龙华会上一起相会,一起学佛,我们要珍惜,要按照佛的教导,在这一生当中认真习修,真正得到佛法的真谛和真精神,用到我们实际的修行当中去。”
  既然我们已学佛了,就应当下发心,要求这一生能够成就,能够从烦恼当中摆脱出来,从痛苦当中挣扎出来。用佛法来武装自己,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智慧,来解脱我们的痛苦,挽回那种可悲的局面。不然,我们仍然沉沦在六道轮回痛苦的深渊当中。这是我们学佛的每一个人,应该值得深思和警惕的事情,就是学佛者与佛学者的不共处,及他们不同的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1-23 23:14 , Processed in 0.9612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