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0

我看英伟达 | 写在英伟达新高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7 15: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看英伟达 | 写在英伟达新高之际[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齐思故齐在 [color=var(--weui-LINK)][url=]齐思故齐在[/url] 2024-05-27 08:28 浙江
[color=rgba(0, 0, 0, 0.9)]
点击上方 齐思故齐在 关注并星标
我是齐,在这里记录个人的思考和成长

☉封面来源@Pixabay&首图来源@Unsplash
近日,英伟达发布了新一季度的财报,再次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和创纪录的收入震撼了整个行业,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财报发布后,其股价飙升近 10%,首次突破了 1000 美元大关,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在这辉煌成绩背后,市场上的声音却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英伟达的增长是泡沫,可能重演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场景;另一些人虽然看好英伟达,但担心当前的股价已过高,难以维持,开始止盈卖出,希望等股价回调一些再买入。

我并非专业投资者,也不是芯片工程师,但是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每天与英伟达的显卡打交道,这使我对这家公司有了不同的视角。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英伟达的看法,从一个技术使用者的角度,探讨它的现状与未来。

1
我与英伟达

先讲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十多年前,刚上大学,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走进电脑城时,心情无比激动,仿佛一脚踏入了科技的殿堂。我对硬件配置一窍不通,但销售员推荐了一款搭载英伟达显卡的电脑,说它可以流畅运行最新的游戏和图形软件,比竞品 AMD 的显卡要好。拿到电脑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回到宿舍,打开电脑,看着那闪闪发光的英伟达标志,心里充满了期待。

那时,英伟达还是一家专注于图形图像处理的公司。

第二个故事是上大学几年后,当我刚刚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时,没想到英伟达成为了我工作的核心工具。那时,用 GPU 进行科学计算开始流行起来,因为它的核心数量远超 CPU,并行计算速度也快得多。记得第一次用英伟达的 GPU 训练模型时,那种速度和效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完全秒杀 CPU。我花了数小时准备数据,设定参数,最终把模型交给 GPU 运算。仅仅几分钟后,结果就出来了。那一刻,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仿佛就在我指尖跳动。

这时,英伟达已经逐渐转型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第三个故事是我读研究生,开始专门研究人工智能,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英伟达的 GPU,从此英伟达的 GPU 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候实验室的 GPU 也不多,这东西还不是想买就买得到,京东上加价卖还经常卖断货。与此同时,英伟达的股票一路飙升,相比几年前翻了几倍,我也萌生了投资这家公司的念头。然而,作为一个学生,我没有美股账户,也不熟悉海外投资的流程,错失了这个机会。

此时,翻了几倍后的英伟达的市值也还只有 700 多亿美元,还算不上是资本的宠儿。

通过这几段经历,我与英伟达的关系逐渐从一个普通消费者转变为一个深度依赖其技术的专业人士。在这段旅程中,我见证了英伟达从一家图形图像处理公司转型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这不仅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轨迹,也让我对这家公司的技术实力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算法工程师视角下的英伟达

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我每天与英伟达的 GPU 密切接触,深刻体会到其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从 GPU 的性能优化到 CUDA 平台的普及,英伟达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接下来讲讲我在工作中亲身体验到的几点体会。

第一,英伟达的 GPU 没替代品,护城河极强。

从我刚开始接触人工智能领域,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时间了,这么多年来,英伟达的 GPU 几乎没有真正的替代品。从一开始就是使用英伟达的 GPU,到现在依然如此,我从未用过其他品牌的产品。

虽然 AMD 也生产 GPU,但主要在图形图像处理领域与英伟达竞争。在并行计算上,尽管 AMD 近年来动作频频,试图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但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没听说过谁用 AMD 的 GPU 来训练模型。公司采购的 GPU,也一直都是英伟达的产品。

英伟达之所以能在人工智能领域保持如此强大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 CUDA 平台。现如今流行的人工智能框架,如 TensorFlow 和 PyTorch,底层都是基于 CUDA 的。这意味着,开发者在使用这些框架时,天然地与英伟达的 GPU 形成了紧密的绑定。CUDA 不仅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还通过其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开发者和研究者,使得英伟达的地位难以撼动。

在这期间,市场上只有 Google 推出了自家的 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用于人工智能计算。但这东西并不对外销售,只有通过 Google 云平台才能使用,其他公司想用还用不了。我一直没想明白,现在 GPU 既然这么赚钱,为啥 Google 不拿出来卖?希望有懂的朋友能帮忙指点一下。所以事实是,英伟达的 GPU 仍然是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唯一选择。

尽管现在有不少企业开始开发自己的 GPU,包括 OpenAI 投资的芯片公司,试图打破英伟达的垄断,但这些新产品的效果如何还无从得知。英伟达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使得任何新进入者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英伟达的生态系统收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我深知在项目开发中,选择一个可靠的、经过验证的计算平台有多么重要。英伟达不仅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还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持续推动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前进。即使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它的护城河依然坚不可摧。

第二,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始,产品更新换代极快。

众所周知,在 CPU 领域,有一个摩尔定律,说是的芯片的性能每隔十八个月就会翻一番。

随着芯片制程不断逼近物理极限,大家都觉得摩尔定律快要终结了。谁能想到,新的“黄氏定律”又开始了。GPU 的算力在过去的 8 年间,增长了 1000 倍。算下来,每六个月就能翻一番。

☉来源
@NVIDIA GTC 2024
人工智能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GPU 技术也仍然在迅速迭代。类似于智能手机早期的发展阶段,刚开始时,智能手机换代频率很高,如今 GPU 市场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

还记得刚读研究生时,市面上的 GPU 显存容量只有 16 GB,而现在,最先进的英伟达 A100 显存容量已经达到了 80 GB。如今,训练大模型几乎只能依赖于 A100,因为之前的 GPU 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早已被淘汰。

有人担心,大厂已经囤积了大量 GPU,以后会不会不买了?我认为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GPU 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原因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需求,模型的复杂性和规模在不断增加,需要更高性能的 GPU 来支持。

第三,处理的媒介将逐渐从文本到图像再到视频,对于计算量的需求还会指数级增长。

回顾信息传播的历程,可以看到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G 网络时代,信息载体主要是文本,例如邮件和短信。进入 3G 时代,图文结合的传播方式开始兴起,像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迅速发展。到了 4G 时代,视频成为主要传播媒介,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风靡全球。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最早的 ChatGPT 和现如今的许多大模型都主要处理文本数据。文本处理相对简单,数据量较小,计算需求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处理的大模型逐渐出现。图像数据量远远超过文本,根据我们的经验,一张图像需要转化为成百上千的 token 才能被大模型有效处理。

视频数据的处理需求更是呈指数级增长。一秒钟的视频包含 24 帧图像。想象一下,将这些图像逐帧转化为可供大模型处理的数据,这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是巨大的。

尽管 OpenAI 开发了像 Sora 这样的视频大模型,但大规模应用仍然受到计算资源的限制。当前的计算能力还远远无法跟上这种庞大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视频大模型尚未广泛推向市场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们正处于类似于从 2G 向 3G 过渡的阶段。尽管 GPU 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我们的 GPU 集群几乎从不闲置,每台机器都在满负荷运转。训练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而推理过程更是如此。要想大模型在推理时达到之前小模型的吞吐量,现有的 GPU 资源远远不够。

这种现象表明,随着处理媒介从文本向图像再向视频的转变,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将继续呈指数级增长。现有的技术和硬件必须不断革新,才能跟上这种变化的步伐。

3
投资英伟达

综上,只要上面三个逻辑没有发生变化,我就会继续持有手中的英伟达股票。

作为一名算法工程师,我并不是专业的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转的复杂逻辑了解有限。然而,我相信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他的书中所表达的观点:个体投资者应该投资于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和理解的公司,因为他们对这些公司的了解比大多数专业投资者都要深入。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为我深处这个行业,每天工作中,我都与英伟达的 GPU 打交道,对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性和市场地位有着深入的了解。从 GPU 的供需变化到产品的更新迭代再到应用层的计算量的增长,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和观察到的。

如果有一天,英伟达的 GPU 出现了更多的替代品,产品更新节奏变慢,或者计算量需求不再增长(例如,GPU 资源开始部分闲置),我就会减持手中的股票。

最近对英伟达的争议比较多,有不少看空的。有人把英伟达比作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思科,认为其股价高企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风险。也有人认为英伟达拆股后的走势将会像亚马逊和特斯拉拆股后一样,开始下跌行情。对于拆股的影响,我确实不太懂。

但是我认为投资有非共识是好事,如果市场上的所有人都一致看好某只股票,这反而让我感到不安。因为在投资中,赚到大钱的永远是那些少数能够看到未来机会并勇敢去抓住它的人。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说巴菲特买了苹果股票时,苹果的市值大约是 7000 多亿美元。那时,全球还没有任何公司达到万亿市值,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市值也只是一两千亿美元。

我曾经也动过心,想跟随巴菲特的脚步投资苹果,但总觉得 7000 亿美元的市值太高,增长空间不大,万亿市值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苹果的股价一路飙升,如今它还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也突破过 3 万亿美元的关口。

现在,许多人也在问,英伟达的股价是否过高?确实,以 2.5 万亿美元的市值来看,英伟达显得非常昂贵。

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确实是下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我相信,未来说不定会有市值达到十万亿美元的公司,也就是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三倍。英伟达会不会有可能成为其中之一?

4
结语

回顾与英伟达的点点滴滴,从第一次购买搭载英伟达显卡的电脑,到日常工作中离不开的 GPU,再到对其市场表现和投资价值的思考,英伟达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伙伴,也是我投资旅程中的重要角色。通过对英伟达的深入了解和不断的观察,我学会了如何在科技与市场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科技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未知和挑战,而投资亦然。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对现状的分析,更是对未来的洞察和信心。对于英伟达,我看到了它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无限潜力,也看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价值。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在 CPU 时代辉煌一时的 Intel,完全错过了人工智能的浪潮。曾经广为流传的 x86 架构,如今随着 ARM 架构的崛起,已失去了昔日的荣耀。科技行业日新月异,谁能保证今天的 CUDA 不会在未来被取代?我不知道。

但我深知,作为个人,唯有持续进步和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当年读书时,我非常羡慕那些在移动互联网兴起时期就参加工作的人,觉得他们站在了风口,抓住了大机会。如今,人工智能的大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我们有幸见证历史,这是一种无比激动的感觉。

作为个体,只要踩准这个风口,顺应时代的浪潮,或许就能成为风口上的那只“猪”,迎风而起。

总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保持对技术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勇敢地迈出每一步。无论前方是荆棘还是繁花,我们都将与时代同行,与科技共舞,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顺应时代,不折腾,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9-8 10:44 , Processed in 0.0855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