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46|回复: 7

刘汉刚脏腑图点穴法传承人----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9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汉刚脏腑图点穴法传承人--------我师父和其堂哥学习点穴按摩,他堂哥是王雅儒的亲外甥,从小跟随舅父从事点穴按摩。




六月十六号中午,隔壁房东老太太有女儿陪伴找我按摩,老人紧锁眉头手捂左侧腹部,问她哪里不适,回答说肾结石疼痛。因为没有调理过肾结石,老人又很痛苦,怕耽误病情当时有些犹豫,老人的女儿说,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你给放松放松就行。一边说一边让老人躺下,开始用“脏腑图点穴法”调治,点阑门建里气海,看老人的脸色慢慢舒展不时搭话,问疼痛可好些,回答好些了,继续调,拢带脉,阑门章门同治,左梁门右石关,巨阙,天枢,气海最后引气归元。调治约三十分钟老人感觉浑身轻松,感觉腹部不疼了,老人的女儿笑了,我也很欣慰。这时我想起了师父对我说过的话,“无论是什么病,影响了气机循环,用脏腑图点穴法调治都有效”。真是“人言按摩是病轻,用时莫道药不灵,待到汤药无效时,手法自会显神通”。助您健康15532285921
 楼主| 发表于 2020-6-19 21: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汉刚脏腑图点穴法传承人--------我师父和其堂哥学习点穴按摩,他堂哥是王雅儒的亲外甥,从小跟随舅父从事点穴按摩。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7: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脏腑图点穴法的整套治疗手法,非常重视人体的整体阴阳平衡与三焦气化功能。

古代医家运用类比的方法,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之气与宇宙大天地之气相互对应,在人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形成一个小周天;以十二个穴窍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在体内运转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气。脏腑图点穴法在治疗中,以腹背的任督二脉为重点,全面调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了治病求本的作用。在腹部的治疗中,重点选取了中焦的重要腧穴,调整了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脾胃居中焦,为五脏之本,其气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若脾胃气机失常,则三焦气化受阻,内而五脏六腑,外则四肢九窍皆可产生病变。通过脏腑点穴,首先调整了中焦脾胃机能,气机自然升降有序,三焦气化功能得以增强,脏腑气机畅通,从而保证了后天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输布,为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脏腑图点穴在治疗取穴上,重点以脏腑的腧穴、募穴及八会穴为主。

背腧穴位于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通过点按背腧穴,可直接调整脏腑气机,使其相关经络畅通。既可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亦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从解剖学角度来看,点按背腰部腧穴,直接刺激了背部的脊神经及内脏(自主)雪神经;通过神经的反射,调整了周身及内脏的生理功能。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其分布的大体位置与脏腑所在的部位基本对应。因为募穴离脏腑较近,又是脏腑精气汇聚之处,所以不论病生于内,或外邪侵袭入里,均可通过相应的募穴来治疗。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及精气所会的腧穴。因此,点按八会穴,可直接调整这些组织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相关疾病之日的。

三、脏腑图点穴法手法精简,操作程序严密,系统,配穴灵活。

在手法治疗时,根据病情的虚实状况,主要以补泻调法为主;具体操作手法简单,多为旋转、推按及拔法治疗;临床注重补泻,以促进机体的气机畅通,尽快达到“指下气通”之目的。施治时,操作程序严谨,系统,先腹部,后背部,节节放通。

腹部治疗,先开阑门穴。此穴是调畅全身气机的枢纽,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的要穴。打开阑门穴后,再开中焦与下焦。

背部治疗则先开百劳穴,再由上至下节节放通,以防气机逆乱上窜。放通之后,再对症加减治疗。

四、脏腑图点穴不以“病名”作为诊疗依据,临床上采用“整体治疗,辨证施治”原则,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精神。

人体所病,无论内因(情志),外因(环境),均为人体气机失调所致,遂而出现气逆、气阻、气陷、气下等异常现象,乱在上焦可为心肺疾患,乱在中焦可为脾胃疾患,乱在下焦可为肝肾疾患,三焦乱,则诸种病症出现,腑图点穴,仅守脏腑气机为要,在整体治疗辨证施治指导下,灵活加减手法,使气血内外通达,疾病自然缓解或消除。

综上所述,脏腑图点穴法继承了传统医学的理论精华,独创了系统严谨的点穴按摩手法,扩大了推拿点穴治疗内科疾病的范围,提高了推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的疗效,在按摩疗法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值得广大医疗工作者学习研究。



脏腑图点穴治疗慢性疑难病

北京千松堂医学研究院  栾贻波

内容提要:观察用脏腑图点穴法治疗各种慢性综合症的疗效,证明该疗效,安全、效好,无任何副作用,是一种绿色整体治疗法,极具医疗价值,应大力研究推广。

关键词

脏腑图点穴是源于道家的一种点穴治病奇术,自1989年至2005年笔者采用脏腑图点穴法,治疗患有各种慢性疑难病患者29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8例均为中医内科门诊患者,就诊前经西医胃镜,病理、血液,心电图等检查,患有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病症,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60例;年龄28~68岁,病程8个月~16年否认传染病及遗传病史,无特嗜好,肝功能、肾功能X线胸片及超声检查排除有肝、胆、胰、器质性病及消化道手术史者。

1.2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标准:观察病例上腹部胀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食欲不振;兼有胸闷胸痛、心慌、心电图ST段下降,T波异常;多饮、多尿、多食;餐前血糖12,餐后血糖16,部分病人血压 160~200/110~130 胃镜、心电图、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1.2    治疗方法

①  任脉及腹部开通法

开胸理气 舒肝理气,依次放通 阑门,建里 ,左章门, 巨阙, 左梁门。右石关、气海、关元、放两带脉、放腋下法、狱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胃病重调左梁门、右石关

冠心病重调巨阙、关元

多尿重调 关元 , 中极

②  督脉及后背开通法

依次点穴开通两肩井、百劳、风门、肺俞 、心俞、 膏盲、脾俞、 肾俞等

主要手法有补、泻、调、压、推、按、分、扣、拨

2.疗效观察

2.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2】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  胃镜复查胃粘膜炎症消失 ,心电图正常 ,血糖餐前低于6 个 , 血压120/90,为近期临床痊愈,自觉症状好转,胃镜复查黏膜炎症稍好转,心电图,血压血糖值接近正常,为显效,达不到显效标准的病例而未恶化者,为无效。

2.2 结果

本组298例 痊愈238例 占80% 、 显效 48例 占16% 、       无效12例 占4%。

3 典型病例

1 王XX ,女 ,42岁

自述:患胃痛已有9年之久,吃过各种胃药,疗效不佳,经常疲劳乏力,胸闷,胸前区痛,有多食多饮症状,空腹血糖16。 在北京某医院确诊为糜烂型胃炎,糖尿病,冠心病。

现症状:腹部近心口处疼痛。呕吐反流,有堵物感,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四肢倦 台紫暗,脉沉。经用肺腑图点穴,三次有食欲感,五次消饱之感明显减轻。精神转佳,续治1个月,诸症缓解,查血糖,心电图正常。

2 刘XX ,男 ,53

胸闷,心痛有8个月,经常咽干,口渴;腹胀,食欲不佳,血压200/90,伴有失眠、便秘症状,经哈尔滨医院诊为: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浅表性胃炎,用脏腑图点穴治疗半个月,所有症状消失,一切西药停服,除偶尔情绪不好血压升高,随访三年,一切症状消失。

3李XX ,女,39

平常血压170/100,头晕、恶心、心烦、胸刺痛,终日不知饱,一日要多餐,否则便会心慌无力,在各医分别诊为:高血压、颈椎病、糖尿病、冠心病。期间服用过各种中药,西药(药名不详),效果时好时坏,不稳定。经人介绍来诊时,已病2年,经用脏腑点穴连续治疗19次,所有症状消失,经西医检查,血压130/90,心电图T波正常,空腹血糖5.9,疗效满意,嘱患者调饮食,戒怒。随访5年,一直安好。

4  曲XX ,男 ,68岁

患者自1998年3月以来,一直觉得胸闷,心慌、气短、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加重,血压200/90,2年前曾得过一次脑血栓,经治后,缓解,这次就诊是因为腹胀,经人介绍来诊,问大便干如羊屎,已三天不大便,查:手心、脚心发热,苔红,脉数针刺曲池,血海,两天枢,嘱患者服麻仁润肠丸, 1天后大便下,因为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劝其接受脏腑图点穴治疗,续治2个月,所有症状消失,血压130/90 心电图较病时明显改善。

5.高芹 女 30

病人自述15年前患有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经常胸闷、胸痛,每年春冬两季发作数次,每次发作都需住院治疗,才能缓解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作时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语音低微,不得平卧,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只靠头顶枕头而眠,患者非常痛苦,现在某医院检查为肺气肿、血压异常,收治后治疗效果不佳, 经人介绍来诊,经用脏腑图点穴,平肝降肺气,重点两肩井穴、膏盲、气海、 关元,鱼际,一次施治后病人便感觉呼吸顺畅,前后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 嘱患者可练习太极拳,加强营养,防感冒、随访5年情况较佳。

4讨论

慢性胃炎、冠心病、糖尿病,可归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胃腕痛,心痹、消渴等范畴,现代医学多采用中西联合用药,手术等,治疗成本高,且同一患者具有多种疾病,联合用药,不但副作用大,还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其时不论胃炎、冠心病、或糖尿病,都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有关。人体气机的活动都以“气分”为原动力。气足,气、血、津液的生成与代谢水分的受纳,分布与吸收,才会正常,身体的脏腑功能就会正常运转。当气的能量不足,内受七情影响,外受四时不正之气侵袭,就会表现为气逆气阻、气下、气陷等异常现象,表现在上焦,可为心肺疾患,表现在中焦可谓脾胃疾患,表现在下焦可谓肝肾疾患有时则三焦的气化功能失调,患者表现为各种错综复杂的症状,给临床诊治造成困难,同一患者可同时诊为几种疾病的情况非常普通,联合用药带来的后果也极为严重。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不要“见病治病“应以整体观与与辩证施治的原则,展开对各种慢性疾病疑难病诊治的思路。

脏腑图点穴是通过脏腑部位,经络,经筋、穴位的点按导引舒经络,通五脏、畅六腑、开三焦,使人体衰退的脏腑机能恢复或加强,则体升降出入的气机正常,故人体吃喝、拉、撒、睡正常。

气分调顺,寒则暖,火则息,风则散,热则平,燥则润,瘀久则 湿则化。而百病除,张介宾说:‘升降出入豁然开朗,方可为医,司人命也’,作为临床中医师我们应该谨记,同时“脏腑图点穴”以调理内科气机为主,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极具医疗价值,应加以研究、推广。




典型病例:

①赵××,女,36岁

患者平时头晕头痛,眼睛干涩且有胀痛,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疲倦、烦燥欲哭、叹息不断,曾在多家医院治疗被确诊为神经性头痛、胃窦炎、胃溃疡、脂肪肝等疾病,经治疗头痛、头晕始终不能缓解,经人介绍来诊。根据病人的全部症状及综合体质、环境等现象,病人为“木旺克土”,上蒙清窍,致使脾胃受病,经脉受阻,治宜舒肝理气,通经开窍之法,重在调理心、肝、胆经,施用脏腑图点穴六次,症状全部消失。

②女,吴××,北京人,56岁

患者经人介绍来我处诊治,主诉颈椎活动受限,头晕达五年之久,不能久座,10分钟必须躺下休息,体重不足70斤,白细胞2000,身体疲劳乏力,兼腹泻、怕冷,每天仅进食小块馒头,喝半杯水,10多年未出汗,大便干,基本丧失生活能力。

查见:颈椎肌肉萎缩,第二节枢椎压痛、右偏

舌休肥大有齿痕,舌苔厚腻,面黑、脉沉细,为脾肾两虚之症。西医诊为:环枢椎错位。患者求医数人,慕名北京中医药大学某教授服三个月无进展,饮食竞越来越少,卧床不起(因见其西医诊为环枢关节错位、头晕,遂投大量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等所为,已损伤胃气),后又听中央电视台某知名教授讲解环枢错位可用正骨复位方法解决。先后治疗20次,眩晕越来越重,丧失了部分生活能力。针对患者目前情况,施用脏腑图点穴,疏通病人脏腑气机,恢复病人胃气,能吃能喝排,气血则生化有源,肝(筋)有所养、肾(骨)有所充,病人颈椎萎缩的肌肉就会改善,活动自然改善。经过一年的治疗(每周1-2次),病人头晕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自如,白细胞升到4000,体重长10斤,其余症状也好转,临床痊癒。

③曾××,女,武汉人,38岁

例假多达10天淋漓不尽,经武汉人民医院检查,子宫有两个达2㎝的肌瘤。每天做脏腑图点穴2次,腰5 骶1刺血   ,患处加艾灸1小时(每天),同时嘱患者口服桂枝茯苓丸,1个月后缩小1㎝,2个多月B超复查肌瘤消失。

④王××,男,49岁,天津人

患者自觉近1个月,眩晕、呕吐、疲乏、脑胀、两腿酸胀无力,胸中满闷,某医院诊为1、眩晕症,2、脑供血不足,治疗效果不好,经用脏腑图点穴法,治疗12次,症状  消失。

⑤甘××,女,50岁

患者身体消瘦,面色暗黄、黎黑、喘满胸闷,四肢乏力,口苦眼干,目眩,喘胀以运动后加重,脉弦紧,北京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1、肺心病,2、胆囊炎。在医院治疗一个月,用了大量治疗肺心病的西药,仍喘胀不得卧,遂求助余诊。施用脏腑点穴1次,腹内便出现隆隆响声,症状随之缓解,用法七次,胀满消除,喘胀得平,胸透,心电检测,肺心病亦得愈,患者以为神。



主诉:胸闷胸痛 查体:T 37°C胸骨高而痛,痛不可触,彻夜不安,疼痛难忍,在齐齐哈尔三家医院治疗无效前来我处就诊。齐市诊断:肋软骨炎。

来我处症状:胸骨高而痛不可触,体温正常,精神尚可。

处置: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治疗一次  效果:病人自觉轻松些。

分析:此类病人多半郁闷不达,气机郁结胸部,久病入络,久病化热,故而痛不可触。本人在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重点三阴交,合谷,曲池等穴,收效良好。继而再用脏腑图点穴手法继续治疗十天,于二月十日康复。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查体无异常表现。

比对:本病西医多用抗生素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而今运用脏腑图点穴,直达病所,开解郁结之气,顺达郁结之枢,使病邪得祛,病人得安。运用本法治愈此类病人近十人,均获良效!


刘应斌 男  48岁

主诉:头晕头痛 眼干 胸闷 心烦 睡眠差 易疲乏 无力 生气后腹内包块 推之可移 腰椎间盘突出 压迫坐骨神经痛

体查: 血压140/90mmHg

处置: 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连续治疗一周,患者自觉症状缓解,腹内气块消失,唯感头痛头晕 继续运用脏腑图点穴,重用点按 拨筋法,点按大椎穴,三阴交,疏导膀胱经,节节放通等手法再治十天,一切症状皆有好转,连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明显好转,恢复后血压120/85mmHg

小结:本病纯属中焦气阻,郁而成块,阻碍了气机通调,致使阳气不能上乘,头为诸阳之会,清窍失养,故而出现头晕头痛,头重 胸闷 心烦。腰痛之人,多伴元阳不足,督脉穴虚,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气皆聚于此,督虚不能重养腰底,故而腰痛。

我运用脏腑点穴之法,推开郁结之中焦之气,使腹块得去,阳气升腾,充斥上下内外,致使头痛胸闷腰痛等症随着阳气的输布自然而愈。



王秋英 女 42岁

主诉:胃疼七八年之久,服过各种胃药,疗效不佳,一月前在哈尔滨某大医院确诊为胃炎,疣状糜烂型,服药月余不见疗效前来我处就诊。

现症状:中上腹剑突下疼痛,呕吐返流有赌物感,不思饮食,食后即有脘胀,呕恶之感,少气懒言,面色不华,四肢倦怠。

采用脏腑图点穴手法,第一次腹腔内便出现流水的声音,并且有食欲之感。

第二日继续治疗,堵填感明显减轻,精神转佳,连续治疗十天,诸症缓解 在大庆油田一院作胃检,疣状糜烂消失!!彻底治愈。患者狂喜,因此前曾获多名专家告知其症十分难治,一般只能症状缓解不能彻底治愈,而今运用脏腑图点穴,短期即得治愈,极为开心,道谢不止。

小结:所谓胃疾,疣状糜烂,无非是由于肝气郁结,先伐脾胃,郁而生疣,郁而生腐,故治疗本病,重用脏腑图点穴之疏肝解郁,理脾顺气之法,使土旺而木无法克也。


刘民 男 28岁

症状:近一月来常感胸闷 心痛 不发热 腿疼 口渴 经过3家大医院检查均未查出病因,最后诊断为神经感应,服用大量的营养神经药物无效 病人非常痛苦 压力极大 采用脏腑图点穴手法治疗一周,虽有轻度缓解,仍感心闷痛,口渴不得解。

分析:此例病人患有胸痛 心痛 不发热 绝非单纯气机郁滞,因其腿疼而寻得路线乃经之循行部位,不发热说明没有郁结之症,口渴非是热盛伤津而是肾水不能上乘之故。

继续运用脏腑图点穴之法,重点太溪,阴陵泉,血海等穴,疏导少阴经,一次即症状减轻,三天而愈。

本病主要是足少阴肾经痹阻,逆传心经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肾经通畅,郁结得开,肾水上乘,诸症得解。



王秀桂 女 45岁

平素血压160/100mmHg 头晕头胀眼胀 胸腹胀满 四肢倦怠 乏力 腰膝酸软 大便秘结(4~5日一解) 烦躁易怒 潮热 曾于某医院确诊:高血压病 动脉硬化 脂肪肝 习惯性便秘

我采用脏腑图点穴手法一次,第二天测量血压为145/95mmHg 血压平稳下降,腹胀减轻,腹内亦觉轻松。第三天血压135/90mmHg,已降至正常,头晕眩胀明显减轻,身体亦觉轻松,排便稍干,由于肝阴不足,水不涵木,重用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穴的点按使心火下降,肾水上乘,心肾相交,诸症得除。运用本法治疗21天而宣告结束。

病人来本院之前曾用大量的中西药品近花费近五千余元,效果不佳,而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得当,效果


曲方兴 男 68岁

患者自一九九八年三月以来,一直觉得胸闷 心慌气短,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加重,于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在大庆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冠心病 动脉硬化 高血压(170/115mmHg)院内经过一月治疗,病情缓解,出院后一直服用卡托普利 脉通 复方丹参片 维生素E等药物以维持病情的稳定

零八年九月患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一月症状无明显缓解,感头胀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压榨感,放射至肩背,自觉院内治疗效不佳,自行转至我处。我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一次,病人即感全身轻快,头清目明,气机顺畅,呼吸均匀,自身感觉良好,继续运用本法连续治疗二十天,病情稳定,症状消失,血压120/80mmHg,深感脏腑图点穴纯属治疗各种疑难病之绝技,其效无可比拟


刘仲琴 女 59岁

病人自十五年前患有气管炎,肺气肿,每年春冬两季发作数次,每次发作都需要住院治疗才能缓解,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发作时感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语音低微,不得平卧,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只靠头顶枕头而眠,患者非常痛苦,现在某院治疗,疗效不佳,今日来我处就诊。

观其症状,知其病根,病人极度消瘦,面无血色,气不接续,粘痰难咯,咳而无力,每次咳嗽,汗泪俱下。其证属肺气大虚,中气下陷,肾气已损,肾不纳气。

运用脏腑图点穴治疗三次以后,病人便已能平卧下睡觉,并且长达五小时以上,十日以后饭量明显增加,,呼吸亦感顺畅,咯痰也容易咯出,病人非常高兴,深感此法是神技,继续坚持治疗月余,诸症得平,精神转佳。

分析:此类病人纯属慢支劳损型病人,每年发作,病人痛苦难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所累及的脏腑:心,脾,肾三脏俱损,我运用脏腑图点穴之轻用疏泄之手法,重用平补中焦,气海等穴,重按肺俞,肺门,肾俞三焦俞等穴,使之中气肾元迅速恢复,使肺气得复,喘咳得平,肾复纳气,诸症平复。


张树清 女 58岁

患者身体消瘦,面色暗黄黧黑,喘满胸闷,四肢倦怠,乏力,口苦眼干,咽干目眩,活动后上症加重,舌有瘀斑,脉弦紧,在哈尔滨第五医院确诊为:肺心病 胆囊炎。

在第五医院经过一月的治疗,用了大量治疗肺心病的西药,仍喘胀不得卧,遂求助余诊治,视其症状运用脏腑图点穴

一次腹内便出现隆隆声响,症状随之缓解,用法七次,胀满消除,喘胀得平,胸透,心电检测,肺心病不得而愈,患者称余为神医,实乃非神医也,而是由于中焦气机失于疏泄,上逆致使肺气不得肃降,,心肺失养,喘胀不舒,今用脏腑图点穴疏导中焦,使胆病得除,中焦郁结散去,则肺气肃降,心有所养,致使诸症消失,快哉!


王汉宝 男 48岁

患者自觉近一月眩晕,呕恶,无力,脑胀,两腿酸胀且沉,胸中满闷,在某医院诊断为:眩晕症 脑供血不足。

经过药物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缓解,未几,再次复发住院。前后反复六次,终来我处就诊。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治疗第一次,效果平平,患者并没有明显好转,第二次在原有基础上重用疏导膀胱经,点按疏导胆经及厥阴经,果奏奇效,患者当天顿觉胸中宽畅,如清中空,头脑清醒,两足有力,经过十天的调治,基本症状消失,患者感觉满意。

此类病人,标为眩晕症,实则乃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致使阳气不升,脑内晕浊,则头晕呕恶,中焦被阻则觉满闷,四肢酸沉,所以不去治头,而治头效差,疏导中焦肝胆经及膀胱经是中焦气机通畅,清阳上升,诸症缓解



胡长云女 40岁

患者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一直左膝关节疼痛,不得屈伸,疼痛难忍,行走困难,劳累及遇冷加重。经过多次治疗,并且曾经到外省求治,效果均不理想,今日因去朋友家喝喜酒致疼痛加重,痛苦不堪,连声呻吟。

余观其膝关节并无红肿,亦无变形,经查问,方知一般是情绪波动或劳累时疼痛加重,审病立法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一次见效,三天病除,病人直呼神奇!

分析:膝关节疼痛,医生多诊其为风湿,关节炎等,而用一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药物,或用大量激素,均无功而返,余细之思量,此乃经络阻塞之故,故在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中,重按心经和脾经,使其经络通而效宏,,关节屈伸得利也。


李长山 男 60岁

自诉:自己患胃病多年,吃尽各种胃药,疗效一般,也曾经到大医院治疗过花费近万余元,不见好转,自己平时生冷油腻辛辣硬的食物均不敢吃,每于饭后发作,发作时痛苦不堪,胃部近心口处疼痛,有包块,两肋胀满,烦躁不安,失眠,乏力懒言。

运用脏腑图点穴,重用疏肝利胆之法,一次病人已觉不那么饱胀了,第二天病人前来请我再次施前法以解除其痛苦,第二次做完后,病人由原来每顿只能吃半碗粥变成每顿能进食一碗米饭,患者非常高兴,第三天前来继续治疗,结果腹部包块消失,大便便出鱼脑样物质,所有症状随之全部解除。此类病人明为胃痛实则为木旺乘土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至于失眠烦躁,实乃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故也。

本次施法重在疏肝,次而健胃,在“节节放松”手法运用当中对肝俞,胆俞重用之,而对心俞,胃俞脾俞放通时则次之,此次治疗,运用得法,恰在好处,因而短期而愈。




王长江 男 50岁

患者2008年6月在大庆油田总院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经过一个多月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始终时好时坏,进食得非常小心,否则每次发作时,痛不可忍,面色咣白,双手捂肚在床上翻滚,冷汗淋漓甚至小便失禁,观其症状,知其病根,病人平素身体单薄,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食热饮且食量很少,稍参加劳动或劳累后则感腰酸背痛,膝关节一下凉痛而酸,怕冷惧风。

这样的病人之所以运用大量的治胃炎药物而效平平,原因则是因为肾阳虚寒不能温熙脾土,则脾胃受病是其根本,肾阳虚衰不能充泽毛而出现一派虚寒之象,痛时失禁乃肾主前后二阴耳。

查明病因而施妙法:运用脏腑图点穴,调补气海,肾俞,太溪等足少阴肾经,效果明显,三次之后症状已消大半,调补肾经的同时再疏导脾胃之脉,而在十五天之后患者康复回家。


张兰英 女 68岁

患者在年初被哈尔滨军大医院确诊为食道癌,胃癌晚期,观其症为患者面色黧黑,两眼无神,语音低微,轻度咳嗽,咳而无力,身体戾瘦,肌肤黄糙,甲错,腹腔近胃区板硬,疼痛拒按,走路迟缓,步履蹒跚。伴随患者来的长女补诉:怕病人压力过大而崩溃,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所患何病,怎奈病人近期水浆不进,入则上午入下午出,胃内不存任何食物,医院曾告知家属病人已到最后阶段,无药可医,因其女儿不忍看到自己母亲痛苦的表情,不忍其继续忍受病痛的折磨,求诊于我并声称不追求治愈,只要让其母亲能仅是即可。

余遂运用脏腑图点穴手法施法一遍,因病人瘦弱,所以施法期间不敢用重手但时间一定要长,大约施术十七分钟左右,病人腹内隆隆作响,而且声音巨大,病人顿觉特别舒服,当病人第二天再来时高兴告知昨天回去即食一碗米粥,至今未吐,而且病人面带神采,照原方再施一次,第三天,其女告知回家后饮食一碗量至今不吐。但考虑此病已是癌症末期,没有信心再进行治疗而返回家中后无音信。

感悟:此病人虽未治愈,但能在一两天内使其症状明显改善,可见脏腑图点穴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通身上下,表里内外,无处不至,她的神奇疗效是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也是其他疗法无法比拟的,她在某些疑难杂症中所创造的成绩不可思议,她的深刻内涵有待于我们慢慢区揣摩,去深深体会,去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大放异彩!至于说脏腑图点穴能否医治癌症,我们只有期待下一例癌症出现时来证明……



李树华 女 60岁

患者自28岁时起就有便秘史,有时用一点导泻药则病情稍有缓解,而后周而复始,由于日久天长病情加重,而今病人一周才大便一次,排便艰难,粪便坚如羊矢,便时非常痛苦,有时竟用小指硬抠,才能便出。

病人于2009年3月前来就诊,症见病人面色污垢,腹部膨大,胀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病人痛苦不堪。余采用脏腑图点穴手法治疗一次,并且对胃俞,大肠俞,三焦俞进行了加强手法,第二天其症未解,再次采用脏腑图点穴加重提肾水手法的运用和对肺俞的开泄,效果果然不一般,患者当时即有便意,并排出大量恶臭便,随后每天前来治疗。继续运用脏腑图点穴随症加减,共计治疗十三天,患者每天一便,不干不稀,并且患者十多年的腰痛病也不药而愈。


赵红 女 36岁

患者平时头晕头痛,眼睛干涩且有胀痛,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烦躁欲哭,叹息不断,曾在多家医院治疗,被确诊为:神经性头痛 胃窦炎 胃溃疡 脂肪肝等疾病。经该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等症始终不能缓解,根据病人的全部症状及综合体质,环境等现象,病人当属木旺克土,上充轻清窍,致使脾胃受病,经脉受阻,治宜疏肝理气,通经开窍,重在调理心,肝,胆经,施以脏腑图点穴第一次,病人顿觉呼吸畅通,眼睛明亮,头脑清醒,第二次矢气增多,膨胀减小,第三次,眼睛干涩痛消失,烦躁欲哭已转为心情愉悦,第四次病人在施法时感到其腹部一物下坠感,病人顿觉从未有过的轻松,畅快无比,第五次病人食欲增加,身体轻快,所有症状全部消失,自此病人宣告彻底康复!(文字来源  天合道的博客)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脏腑图点穴法 1 (2011-05-30 22:20:28)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脏腑文化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师训

第二节 论脏腑

第三节 论女子行经及胎儿

第四节 论痰

第五节 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

第一节 按摩穴位

头面部

胸腹部

腰背部

手臂部

脚腿部

第二节 练手指手腕法

第三节 手法

第三章 点穴法

第一节 胸腹部

一、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

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三、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要点

四、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

第二节 腰背部

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

二、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

三、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要点

四、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的感觉

第三节 四肢

一、臂部分筋法

二、腿

三、四肢分筋法说明

第四节 头面部

一、治头痛法

二、治牙痛法

三、治口眼蜗斜法

第五节 小儿科点穴法

第六节 其它专用手法

一、腾骨法

二、治羊毛疹法

三、治穿肠毒法

第四章 临症概要

下篇

第一章 气分各症

第一节、 气结胸

第二节、 气水臌

第三节、 气膈及转食

第四节、 夹肋痞

第五节、 肋下气积

第六节、 癫狂

第七节、 气滞

第二章 脾胃各症

第一节、 脾胃各症

第二节、 噤口痢

第三节、 黄疸

第四节、 呃逆

第三章 肺病及吐血

第一节、 肺病

第二节、 喘

第三节、 吐血

第四章 虚痨

第一节 虚损

第二节 贫血痨

第三节 抽筋痨

第四节 稀屎痨

第五节 失眠

第六节 遗精

第二章 四肢各症

第一节 半身不遂

第二节 拘挛

第三节 下痿

第四节 鸡胸驼背

第三章 妇科及小儿科

第一节 血崩及痛经

第二节 气漫胎

第三节 产后痨

第四节 小儿诸症

第四章 杂症

第一节 夹气伤寒及内伤外感

第二节 头痛

第三节 大小便便血

第四节 鱼口难言

第五节 青盲

第六节 鹤膝风

第七节 羊毛疹

第八节 穿肠毒

附:先师医案数则

第一章 总 论

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第一节 师训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

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出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隔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木、水、火、土,循环相生;金、木、水、火、土,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气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小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

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

[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

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治并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

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

[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

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痰积生血,血积生肉。

[浅注]此言饮食入胃,运化成“痰”后,生血长肉的顺序。(参阅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四节:论痰)

无痰不生,无痰不死。

[浅注]“痰”为血之本,无“痰”不能生血,故无痰不生。若内部气分错乱,不能将“痰” 运化生血,积滞胸中,导致脏腑机能衰竭,“痰”涌上逆,气闭而死,故无痰不死。

肾为先天之根本,脾胃为后天之基础。

[浅注]人在胎腹中,先有肾脏,天一生水。故肾为先天的根本。出生后,食物由口入胃,依脾胃的机能,消化为津液,各脏腑赖以保养,故脾胃为后天的基础。

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

[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

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

[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

腹胀水分多得力。

[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

面黄唇白湿脾经。

[浅注]脾恶湿。脾湿则胃寒,消化机能渐失,食谷不化。脾属土,故面黄。脾败血亏,故唇白。

脾经茶,四肢无力。

[浅注]脾主四肢,脾脏动作力慢,气血循环即慢,故四肢无力。茶音聂,委顿无力的意思。

幽门进,金门泻。

通幽门穴,内部积滞已动;再通金门穴,痞积自下。为治夹肋痞的要决。

口吐清水久,久重心痛。

[浅注]此系胃寒症。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久食道不能下咽。胃上口被胃酸侵蚀,干涸作痛。平常所说的心痛,系胃脘作痛,非心脏疼痛。

寒出口中腥。

[浅注]胃气不固,胃中所含五味,上逆于口病人觉口中有苦味,或有辣、酸、咸、甜及淡水气等味。惟师系口授原书已无,此句腥字,有无舛讹,不能肯定。

逆气上逆,吐逆。

[浅注]脾胃弱,所有食物的精液,不能蒸发,上升肺部,遂成白腻,浮滞于胃中水谷之上,渣滓入于小肠而下,浮滞于胃的白腻,上下不得,堵闷胃中,气即被阻上逆,白腻亦由食道上逆吐处。

恶味不入口

[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

寒极生火,热极生风。

[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

作痛气不通,气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浅注]此言气滞,气串,气冲等病的病因,是气分不调顺所致,故作痛。气机流畅,疼痛自然消失。

血聚成痞,痞老开花。

[浅注]血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久之,气血亏损,浊气旺盛,血聚而腐。浊气攻于上,口烂;攻于下,肛门烂;凝于腹,脐烂。是为痞老开花。

久病不愈即市劳。

[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

受惊即泻,胆经病。

[浅注]受经腹泻,是气分伤及胆经。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7: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network
人体内脏结构超清晰剖视图[珍藏级最专业人体知识]
2017-07-31 21:2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7: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network

人体内脏从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状腺、气管、上主动脉、上腔静脉、心脏、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静脉、下主动脉、胆囊、脾、胃、肾、胰、小肠、大肠、输尿管、阑尾、膀胱、直肠、尿道。

人体内脏分布图

人体内脏分布图彩图

腹后壁图

腹部脏器-图

腹网膜

人体内脏器官常见病(详图)

内脏

泌尿生殖系统

胆囊和胰腺的位置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7: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宫八卦腹部眼部按摩 (2017-10-21 16:47:33)
标签: 杂谈 健康 九宫八卦 腹部按摩 眼部按摩分类: 观照觉知内观禅修


九 宫 图

九宫步:按此图绕行,如不会掌势,也可左右晃动肩臂慢走、快走均可,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开始练时要慢些,练者可走小碎步或趟泥步,防止摔倒。

九宫按摩:对高血压,头痛,防老年痴呆等效果非常明显。按摩头部穴位可参照九宫图,一宫就是风府穴、五宫是百会穴、九宫是神庭穴、四二为左右头维穴、三七是左右承灵穴、八六是左右风池穴。

“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洛书在中医的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面我们讲了头部九宫按摩法,对偏头痛、高血压、失眠、健忘、眩晕等头部疾病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样,九宫按摩法也可以用于腹部,对五脏六腑有着很好的疗效。我们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腹部按摩法的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洛书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洛书》与《后天八卦》的配合分别是:一属坎;二属坤;三属震;四属巽;五属中央;六属乾;七属兑;八属艮;九属离。



脏腑归属区域歌: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


  第1
区,肾系区域。主肾脏病、膀胱病。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2区,脾系区域。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对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长期按摩第2区域有保健增肥作用。“脾主肌肉”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脾在志为思”。

3区,肝系区域。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4区,胆系区域。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5区,中央区,脐部。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关于在脐部用温补药物熏蒸以期强健补益方法,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脐中为性命之根,不可轻动。昔人以附子、海狗肾补药敷于脐中而蒸之,名医犹且戒其勿用,况大伤人之物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此类药物都是“用于皮肤,以气感肾家相火”获得暂时疗效,长远来看恐怕会透支人体的元气。

6区,大肠系区域。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7区,肺系区域。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肺主皮毛”

8区,胃系区域。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9区,心系区域。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也会有效。

  

以气调气手法妙用
      胡氏在腹部推拿手法上,极为注重气与力结合运用,提出了心、意、气、力和医生自身的正气,攻伐患者的邪气的论点。二者结合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经络、穴位或部位上,用以激发和调整患者体内的经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用以保持机体气血的调和及阴阳的相对恒定。
胡氏在腹部推拿中强调指出,盲目用力过大的手法,会导致气乱,甚至伤正气。所以始终遵循“按摩勿释,秽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宗旨,告戒我们在治疗中每一个姿势、每一个手法都要按要领去做,尤其是姿势和手法的正确运用是得气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作到“一旦临证,机融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病气在人体脏腑虚位聚集,一点点加强到一定程度,如果又遇到一些内外刺激和诱发,病气就会从脏腑的虚位传向实位,由未病转变成为已病,发生器质性病变,这时人会感觉到怎么一下在就病倒了。其实,在“病来如山倒”的前面,病气就已经大量聚集,如果在病气聚成“山”以前的“未病”阶段能及早发现、调理,在它表现为气结的未病阶段把它消灭掉,就不必遭受“病来山倒,病去抽丝”的痛苦了。


以上是我们接触、研究大量临床病例发现的病气在人体中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并逐渐认识到:人体除了拥有一套仪器可以检测到、解剖时肉眼可以看到的实际脏腑之外,还在人体实脏相对应的虚位处有一套虽然肉眼看不到,甚至现代医学仪器都检测不到的脏腑。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应该有两套:一套在实位,一套在虚位。总结这一发现,我们称之为“人体脏腑虚实说”。虽然用现代科学还暂时解释不了这一发现,但它的确是我们在多年临床中反复对比、求证,总结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一个客观存在。


我们把气结、脏腑虚实说和“九宫八卦”理论三者相结合,进一步总结了一套将“九宫八卦”理论运用于人体脏腑虚位,来诊断发现未病——气结的方法,我们把这套方法称为“人体脏腑九宫八卦虚位说”,简称“九宫八卦虚位说”。在此需要补充一点:病气在脏腑虚位聚集形成气结后,并非只有转化到实脏一种途径。在条件具足的情况下,气结在人体中还有可能转化成中医所说的癥、瘕。简单来说是由于病气在人体中受到人体精血滋养,最初也许混混沌沌,但时间久了,便有了灵性,成为有形状的东西。它甚至可以控制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我们曾经调理过一个人,被医院当作甲减(甲状腺减退症)来治疗,治疗以后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多次想寻死,想从楼上跳下去。她在非常苦恼的状况下,到我们这儿来调理。我们发现这是“癥”,是病气在她肚子里聚成了一个有形的东西。我们给她调理了两个周期(一周期十次),结果在她肚子上显现出一个龟的图案,连花纹带四肢,就是头还没出来;如果头出来就顶在心脏上了,就非常危险了。这个癥,一般来说跟血淤有关系,因为有淤,甲状腺分泌就不正常,所以就被医院当作甲减来看待。这个“癥”的形状是龟,还有的形状是鳖,显现在小腹上。

当代医学往往靠指标判断病情,我们靠的是在人体上探索,一指头一指头地探索判断。现在诊病缺少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在人体上一指头一指头探病的态度。我们在人体上探索了四十多年的气结在仪器上是检查不出来的,比如我们用“九宫八卦虚位说”在巽位摸出的痰结,用现代仪器是照不出来的。人们咳嗽有痰了总是去清肺,实际上肺只是个储痰之器,脾才是生痰之源。脾生痰有它特定的条件,比如脾土湿了,风一吹,把水分吹干了,一些黏稠的东西就留在了土地上,那就是痰。这些结我们不用任何仪器检测,用双手就能摸到,并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然后我们用健脾去湿化痰的方法就能把它去掉。


眼部九宫按摩法
一、按摩眼部九宫的作用:以眼球为中心进行“”字型按摩可激活眼睛周围(四面八方)的组织细胞、打通相关经络、促使眼部血液循环畅通,坚持每日两次按摩,可有效的预防眼部的多种疾患;长期坚持按摩眼部穴位对已患的眼病可起到缓解及部分治疗作用。按摩后感觉眼睛明亮,可明显的消除眼睛的疲劳
二、眼部穴位(及6、8、9按摩点)及防治眼病的机理
1、鱼腰:经外奇穴,眉毛中点。主治:角膜翳,结膜炎,眼睑下垂,眉棱骨痛。
2、四白:胃经,目正视、瞳孔直下一指,颧骨上方凹陷中。主治:目赤痒痛,目翳,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
3、睛明 :膀胱经,内眼角。主治: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白内障,视神经萎缩。
4、瞳子髎:胆经,外眼角。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5、攒竹:膀胱经,眉毛内端。主治:视物不清,角膜白斑,流泪,口眼歪斜。
6、按摩点: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7、丝竹空:三焦经,眉毛外端。主治:目眩,目赤,结膜炎。
8、按摩点: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阿是穴)。
9、按摩点:眼球(阿是穴)。
说明:以上穴位及按摩点是按照按摩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以左眼为例先按摩(米)字型的正的(十)字:1上端、2下端、3左端、4右端。再按交叉的(十)字:5左上、6右下、7右上、8左下。最后转眼球9是(米)字的中心。

三、按摩方法:1、按摩由1至8时要同时用双手适当力度轻揉按压双眼并按顺序按摩。2、按摩1至8时要分别用双手的食指(或中指)按摩。3、按摩1(鱼腰)、按摩2(四白)、按摩3(内眼角)、按摩4外眼角)、按摩5内眉梢)、按摩6(四白穴外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按摩7眉梢外端)、按摩8四白穴内侧约一指处的按摩点)时都要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同时按住两眼的穴位(或按摩点)并同时对着先向内转揉36次、再向外转揉24次。按摩9(眼球)时不是用双手手指按摩,而是要同时旋转双眼球、先向左旋转36次再向右旋转24次按摩完之后用双手掌干洗脸9次(双手掌经鼻翼两侧由下到上经前额再向下),同法双手掌经双耳前由外向内干洗脸6次,最后由内向外用双手搓上额(脑门)6次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8: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练手指手腕法
       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肋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说按摩腹胀如鼓,胸室腹坚室如石,或四肢强直,弯曲,角弓反张等症状的病人,如果指、腕、肘、臂设有力量,或力量弱,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熟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


一、手腕法
       甲、穿腕:以左右手上下交叉状,手指若攫物状。上边手顺下边手的食指边向下转,下边手随即翻上来,往下转,互相如梭状,分叉交换。这样反复练习,可使指、腕、肘、臂的力量增强,运转灵活。
       穿腕生力的练习,和武术家的穿手式的练力法相类似。所不同的,穿手式是四肢的联合动作;穿腕式仅是上肢____指、腕、肘、臂的联合动作。
       乙、拷腕: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用圆滑的木棍(棍长一尺多,直径一寸)一条,各握木棍的一端,握紧握牢;
       丙、拧棍式:两人同时用力向内往下拧转。这样反复练习,可增掌力。
       以上三式,都是增生力量的方法,是基础功夫的锻炼,要长期的练习。拷腕式、拧棍式是双人互相练力法,必须合作。双方慢慢的用力,慢慢地增力;不要突然用猛力,以防止对方的筋被挫伤。双方力量不可能平衡。力量大的,应照顾力量小的。长期锻炼,力量小的,可以逐渐增生力量;力量大的,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


       一、手指法: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的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衡,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疫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如手法中的调式)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即进行两指迭送的练习,即:一指侧按于一指之上,压按之。经过一定的时间练习,指腕灵活而不酸疼;指按旋转自如,不致移动部位。
这是第三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三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塞,气塞则堵闷)。初练时,指、腕、肘、臂有酸疼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感觉。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酸痛感消失,指感灵敏,所按穴位不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
       至于在头面部、背部、四肢的推按分拨手法的练习,可按后列图式揣摩,仍以两人互相练习,领会较快。


       第三节手法
       手法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手法适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否则,疗效低,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九字手法”是按摩疗法的基本原则,即: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
       一、补: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旋转,为补。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右旋转,亦为补。
       二、泄: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左旋转,为泄。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左旋转,亦为泄。
       三、调: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为调。
       四、压: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某穴不动,用食指内侧面压于中指之上,向右侧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为压(以中指捺穴,侧压于无名指侧面,以助力)。又如用手掌或手背侧压、正压少腹,亦为压。
       以上四法,均用右手各指。补、泄、调,适用于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压,专适用于任脉,但遇并治穴时不适用。
       五、推:按而送之,为推。分指力及掌力。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种:
              甲、斜推:适用于腹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
              乙、直推:适用于腹部和背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适应穴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推。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
              丙、分推:适用于背部。将左右手叉开,用大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分向两侧往下斜推至某部位。
       六、拨:按而动,为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拨法:
              甲、拧拨:适用于腹部任脉旁开穴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并按两穴;食指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
              乙、顶拨:适用于背部。用两手的大指端,顶按住两个穴位的筋,顺其筋势,慢慢地向下拨弄至适应部位。
              丙、提拨:适应背部。用两手的大指,插于相同部位,扣住这个部位的筋,向上拨弄。
              丁、俯拨:适用于臂、腿部的分筋法。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大指向外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
              戊、仰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由外侧或内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食指和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劲)。
       七、分:有分、分拨两种。分、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分拨
              (1)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2)用两手的大指,按住病人的手腕正面;将两手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病人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小儿。
       八、扣: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九、按: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和中指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用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第三章点穴法
       第一节胸腹部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气通为止。(以下简称“气通为止”)
       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水分穴气通为止。
       本式治疗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采用阑门穴时并用之。其它各症治阑门穴后,即治建里,不点此穴。
       第三式: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与第一式相同。
       第四式:病人仰卧,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过多久,指下觉穴气通即止。
加治关元穴时,治气海后,用右手中指按住关元穴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关穴,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
       第五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拔,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
拢拔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
       第六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过三次。
       第七式:右手中指按住左章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第八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大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迎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穴,旋转推按;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之不能上冲咽喉;左手指下感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左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近端,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气通即止。
       第十式: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部位,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就止。
       此式操作完毕,再治阑门穴一次(与第一式相同)一次。对于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必须并治阑门、水分两穴。即:食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水分穴,同时旋转推按,俟气通为止。
       第十一式: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为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顺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二式:按照第四推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用手背缓缓向下推至关元部位,一次为止。
胸腹部点穴法,除以上十二式外,尚有八种专用手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升津法
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二、放水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
                    第二式: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系水停,胃中即作水响。
                    第三式:接上式,顶抖毕,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作,不超过三次。但用此式时,必须将阑门、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放通。气分理顺,才能使用。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
       如暴饮暴食,胃中有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还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


              三、放腋下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拔合谷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拔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拔右手合谷。
       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病人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拔按。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
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式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脉门,右手按拔左腋下的筋。


              四、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
       手式:病人仰卧。用左大拇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按住右腿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右侧三阴交放通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左边带脉,往里搬;大指扣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分拔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五、引气归元法
       手式: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感觉呼吸舒畅。
治完任脉各穴后,用此式*作一次为宜。


              六、或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或中穴。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连续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这时感觉胸部轻松。
       第二式: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两或中,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按或中以下两旁骨缝间,自或中穴下方,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边尽处;连续三、五次。
       第三式:接上式,再用左手掌侧,按石关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后左肋下,与幽门、梁门相对处,同时动作。左掌向右放置托送至左幽门、梁门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顶托向前,推送至章门部位,恰与左手相交;遂后两手向下,同推气海部位为止。


              七、治痰厥气闭法
       手式:病人盘膝坐。医师蹲、立(拘腰)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拔弄咽喉,病人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拔不停,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拔弄一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二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


              八、涌泉、的治法手式
       涌泉穴的治法手式: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脚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按抚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穴(左右两足相同)。


              九、偏头痛
       手式:病人将腿戳起,施术者用一手的食、中指扣住膝下外侧阳陵泉穴部位的筋,扳拔三、五次;左侧治左,右侧治右。


       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本法是按脏腑部位辨证推按。采用针灸穴位,便于标志。所以穴位的部位和主治,与针灸文献的记载,亦略有出入。如巨阙穴,针灸文献所载:“主手少阴心之募”;本法根据巨阙穴在食道和胃上口相会处,点按巨阙可治食欲不振,气逆上冲食道等症。
整体疗法为本法的特点之一,几个穴位互相配合,疗效更为显著。所以穴道的部位,必须准确。如阑门、水分、气海等穴,不可差错。施治穴位,亦不可呆板拘泥,从临床实践中体会领悟,灵活运用。
       阑门,在大小肠交会处,为食物自胃中转入小肠的暂停之所,无论虚实各症,必须首先放通此穴。若不首先放通此穴,中焦阻塞,胃与小肠内的浊气,为其所阻,不能下降,清气亦不能上升。如此处气分错乱,凝结不通,则胃肠之气混乱,各脏腑之气亦因之错乱。故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治中焦疾病的要穴。
       建里,其部位属脾脏。脾为后天之基,其部位与脾相靠连。其功能为磨擦胃部。脾脏动作快,磨擦力强,胃的动作力亦快,消化力即强。如脾脏萎顿,胃消化力因之减弱,各脏亦因之渐亏,百病丛生。无论虚实诸症,于阑门放通后,即须治此穴,以活动脾经,开通胃气,浊气方能下降。
       气海,为生气之海,清气由此上升,为丹田呼吸之中枢。如不先将阑门、建里放通,即治此穴,则中焦之气,凝聚不能下降,下焦虽通,其气不能上接,故必将阑门、通里放通,其气下降之际,再放此穴,才能接连畅通。此穴久治,恐致气脱,故放通即止。
       带脉,在腹部两侧系带之处,与周身脉络相通。用手搬之,似有筋状。如气分错乱于左,左边带脉亦发板;如气分错乱于右,右边带脉亦发板。带脉为活动周身气血的主穴。能使气血通达四肢,为开结、通经、达表之要穴,无论虚实诸症均治之。治此穴时,必须中、下焦之气放通后,再放此穴。
       左章门,是小肠部位。小肠折叠蟠回于左边,施治时,只用左章门。水谷经胃蒸发提炼后,由胃下口转入小肠;再由小肠蒸发,如小肠气分错乱,即影响脾胃,胃中浊气不能下降。小肠气分错乱,亦能影响心脏之气,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失眠及心脏有病,尢须注重此穴。此穴施治时,必须在中下焦及带脉气通之后,否则,浊气不能下降于大肠。
       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之处。右石关部位,系在胃侧。此两穴必须同时并用,才能调理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于小肠。胃为水谷蒸发提炼之所,各脏腑即仰仗真所提炼的水谷精华,以资保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减弱,各脏腑亦必应之而亏,疾病因之而起。无论虚实诸症,均须治之。此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大小肠之气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降。



       巨阙,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过膈膜稍下处。食物由此入胃。如食道气分错乱上逆,饮食即难于下咽。故此穴为开胃纳的主穴。无论虚实各症,均须治之。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胃气放通,然后施治,浊气才能下降。
       幽门(左幽门),在胃的下口。因下口肉厚口细,胃中气分错乱,此处最易蕴藏积滞。如治梁门、石关不能下降于小肠时,即须泄压幽门,使积滞下降于小肠。泄压时,左手搬住左腋际靠胸部的筋。此筋专通胃气,胃气通,积滞才能下降(如胃肠痛,均须注意此穴)。治此穴时,必须先将小肠之气放通,胃气活动后,才能治之。且此穴放通后,必再并治左梁门、右石关,胃气方和。
       天枢,在大肠部位。大肠迂回蟠曲于少腹,谷物的渣滓,经过大肠排出之。如大肠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少腹胀、便腻、便结、便血、泄痢等症。气分错乱上逆,能影响肺胃。治气臌、水臌症,自阑门至巨阙放通后,即治此穴。其它症,须斟酌病情加用。
       关元,在膀胱部位。如膀胱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尿结、气淋、遗尿、小便便腻、尿血等症。上述诸症加治此穴,须先将肠胃之气放通后加用之。施治后,必须治肾俞,以升肾气。
       水分,在大小肠交会处。水谷由此分道。凡治此穴时,必须与阑门并治。因此穴与阑门有直接关系。其作用,水谷经小肠蒸发后,水谷尚在混合中,顺小肠下转阑门。因气的作用,水谷即暂停缓下。水分以气的蒸发力,即将水湛清,转入肾脏;谷物渣滓,由小肠转入大肠。如此处气分错乱,往往发生腹胀、腹泻等症,须与阑门并用之。
       上脘,在胃上口处;中脘,在胃的中部。此二穴可并用之。在肠胃之气放通后,酌情加用,以调合脾胃之气。下脘,距离建里甚近,治上脘中脘后,再治建里一次,不必再治下脘。
       以上各穴部位治毕,将胃肠各部分之气放通后,必须再治阑门一次,因肠胃之气,虽以通畅,但恐中焦复结,故须再治阑门一次,以调中焦之气。再治气海一次,使胃肠中的浊气,易于下降;并压三把,以活动大肠之气。再用引气归元法,导气达于丹田,清升浊降,病人即有舒畅感。
       扣两域中,可使胸部开爽,有调和胃肠气分的作用。一手直推腹部,以导浊气下降。一手拨阴陵泉,引导气分上下通畅。再用两手由幽门、梁门部相对处,同时推至气海(域中阴陵泉齐放法)。
       治阑门、水分、建里、章门、上脘、中脘、左梁门、右石关等穴,因气分错乱于胃与小肠之间,推按使浊气下降。但浊气极易上逆反冲,故按住食道以迎之,使浊气不能上逆之,即可顺手法导其下降。
       治气海、天枢、关元等穴,浊气易于反攻胃部。故于施治时,用左手迎住左梁门、右石关两穴,以防气冲胃部。
       治巨阙时,浊气易于上冲胸与喉咙,故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以迎之。


       以上为诸穴各部位的作用和治法,即所谓调中气,开门放水,调气活血引气归原。任脉起于会阴,经阴器上行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及承浆。凡各穴称之曰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之处,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即能下达于丹田,三焦气血才能和畅。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本法应用的扼要部位:一、阑门,二建里,三、气海,四、带脉,五、章门,六、左梁门,右石关,为开中气的关键。无论虚实久暂各症,必须采用。施治顺序,不可错乱。临症所用补、泄、调等手法,对于各穴注意或久、或暂、或缓、或急、或轻、或重之点,随病情而转移。如病情复杂,须加用别穴,不可墨守成规。



       三治胸腹部及任脉名穴要点
       治腹部及任脉各穴,以放通为主。无论点何穴,如指下感觉有气分凝聚不通,用调、泄、压、拨手法都不能通时,千万不要用猛力,免出危险。可将比穴有关的其它穴道放通,再点此穴,即自然通顺。
       点阑门用调、泻不通时,须压拨使之通。如仍不通,须缓缓再泻之。再不通则绝。
点建里如现板滞,用调、泄、压、拨法都不能通,待治毕治背部督脉时,升其脾俞,再点建里,建里自通。如仍不通则脾绝。
       气海不宜久治。泄之须慎重。此穴易通,不可过。
       点章门不通,可再点阑门,章门自通。
       点梁门、石关不通(如停水即作响,须用放水法),须再点章门。仍不通,可斟酌情形,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或用放腋下法,即通。
       点巨阙不通,可再点梁门、石关。放通后巨阙即通。
       点天枢不通,可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再点天枢即通。
       点幽门不通,即用压拨法。此穴用泻调,无须用补,虚症用时很少。
       上脘、中脘两穴,须与建里并用。加点此穴时,必须将阑门等穴放通后,方可加用。否则不易通顺。并用补泄调等法,可斟酌病情,灵活运用。
       用升津法时,必须先将胃气调顺,否则易吐。
       用放腋下法时,必须先将腹部和任脉气分调顺。如不将气分调顺即放腋下,虽能将气分临时调开,暂时见效,气分必在错乱。但气分通否的感觉,均在右手扣脉门的食、中指。如将气分舒开,指感脉门顶动,如不顶动,内部气分必系严重错乱,分须体察情形,而点其它穴道,紧防病情发生突然的变化,细心研究,灵活运用。
       用放水法时,如病人有呕吐、转食等症状,胃中作水响,治梁门、石关仍不能让气分通顺,系胃中存水。气分通顺,水即随之下降小肠。手法顶抖后,右手斜推,不可过三次,多则伤气。


       四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
       病有虚实。实,为有余之症,猝然发病。身体素弱,偶因外感、内郁而突然发病,为病实体虚之症,与有余之实症不同。虚,为亏损之症,症状初轻,逐渐严重。如不早期治疗,往往长期不愈。兹将治疗原则分述如下:实症应重泻、轻补,拨,压兼用。实症气分错乱,或气分凝聚,宜重泄。泄通,即须轻补数次,以防气脱。气分错乱,用泄法不能通畅时,泻时用力微压。如气分凝聚,微压而指下不能捺下时,仍用泻,俟指下感觉似通之状,稍用力压之可通。如通,即轻补数次。两穴并治时,先用泄。如不通,即做拨之。微拨而指不能捺下时,仍用泻。泄,指下感觉微动,即稍用力拨之。指下觉通,即顺其势微用力推之,以顺其气,使其气不再错乱凝聚。
       病实体虚,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须泄、调、补、压、拨、推六法并用,重在泄、调。气分错乱,须泄之;泄而不通,须压之,使其气通。过通,恐气脱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两穴并治,亦先用泄。泄而不通,则微拨之,以使气通。过通,恐气脱,须稍补之。重补,恐气塞,须重调之,调则气顺,须推之使气平和。
       又治病实体虚之症,调宜后用。先调,气结不易开,气分更错乱。泄补之后用调,以使气分和畅。
       实病用重泻、轻补。因气分错乱,突然而发,气分尚未亏损。泄通,气结自解。须防气脱。应稍补之。因元气尚足,不至再结,其气自和。
       虚症,治胸腹部及任脉诸穴时,用重调,轻泄,轻补之法。因气虚,重补即塞,不补益亏,不泄则塞,重泄易脱,故须重用调,轻用补泄。必先调之,调而不开,则轻泄之。泄通,即用补。如泄而不通,微用压;压通,即稍补之,以防气脱。稍补即调,使气分通畅。两穴并治时,亦先用调。调之不通,稍用泻,泄通即微补之。重调之后,气分通畅,即微推之,使其气舒;微拨之,使其气畅。
       症状似同,指下感觉不同。必须根据指下感觉,辨证施治。
       举例如下:气臌,夹肋痞、水臌三病相类似,指下感觉不同。气臌,腹大作胀,以指按之,硬如皮球,无空隙软处,亦无病块。夹肋痞,腹大作胀,以手按之,腹部有软硬不同之处,硬块大小不一,硬块含在肌肉之间。
       水臌,腹部亦胀大,四肢胖肿,以指按之,表软而内硬。
       治气臌,用力宜缓,不能用猛。力猛,于病人无益而有损,施治者手,亦易被摧伤。治法注重泻、调,轻补,压与拨须稍用力,品而用之。
       治夹肋痞,用力宜实,不需猛。冶法注重泻、不用调,须轻补之,压与推、拨,用力而品之,不需用猛力。
       治水臌,用力微塌,注重泄、调,微补。压与推、拨,用力微塌,品而缓用之。
       有腹部塌陷,板硬如石、如木,用指按其穴,而部位属何脏腑,指下不甚分明者;有腹部塌陷而不硬,用指按其穴,而部位易于辨明,其部位内有硬块如石,其硬块或长或圆,形状不同者;亦有硬块按之则无,指起则现者;亦有推之则动者;有软而实者;亦有按其穴的部位,似有弹力而顶指者;亦有按腹如棉,下塌而不能托指者。此种已现败象,须谨慎注意。若按之如烂泥,推按十数分钟,指下仍无感觉者,则系绝相,不治。以上数种,皆为虚弱诸症之现象,施治时,须察其病情,斟酌而行。其力宜轻而悬提【注二】
者则悬提之;宜轻而塌之者,则塌之;宜轻而抖按【注三】者则抖按之,但决不能用力。补、泄、压、推、拨,必顺斟酌病情,灵活运用。补不宜重,恐其气塞;泄不可重,以防气脱。
       按某穴的部位时,致旋转将通之际,指下有多种的感觉。有初按平和,至相当时候感有突起一包或数包者,则悬指而推按之,以使其气通。有在相通之际,指下觉有流水状者;有如流水状者支支作响者;如发现种种异声者;有如水泡连珠而破者;有如汲水之响者。其种种不同之现象,不止于此,皆系气分将通之朕兆。俟经过此等朕兆之后,指下绵绵悠悠,不疾不徐,柔和通顺,此即指下气通之感觉。但亦有指下不发现上述合种朕兆,而即觉“气通”者。总之“指下气通”,为本法治病之最重要关键。奈笔墨难以形容,须手法练习纯熟,方能体会到。
       【注一】品,即体察之意,与品茗、品酒之意同。
       【注二】
       悬提,其用法须肘悬,气贯指端,旋转不须用力,其气自然达到内层。在治腹部各穴时,有“粘而提之”之意,故决不可用力,用力则感觉不灵。此手法必须掌握斯术有相当高深程度方能运用(虚损元气过亏者,及孕妇最为相宜)。
       【注三】抖按其手式忽起忽落,如抖搬之状,于气将通之际,略觉指下突起一包者,用力泄之,恐不能通,需用此法,其气包自散。
       放水法说明:即放胃内停水法。胃中气分错乱,气,水凝聚而停于胃下口。其症状多为食后即吐,见食作恶,转食等症。施治时须照图式运用。
       升津法说明:病人口干、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达于口。须照升津法手式图式升其津液。
       放腋下法说明:如遇咽喉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气串、气滞、岔气,两肋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于左,放左边腋下;痛偏于右,放右边腋下;两边均痛,左右均放之。气通与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觉,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脉门,脉门跳动,其气必通,其痛必止。脉门不跳动,其痛即不能止,须缓治之。
       治妊妇法说明:施治孕妇,指下必须轻拨,不可用力,以免触伤胎气。腋下少腹诸穴,更要格外慎重。天枢、气海、关元均与胎气相近,应用悬提法,缓慢推按,指下感觉气分稍通即止,以免气下陷发生堕胎之危险。技术尚未纯熟时,慎勿对孕妇施治。


       第二节腰背部
       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
       腹部及任脉治疗毕,使病人坐起。医师立在病人的背后,用两手同时施治背部及督脉点穴。
       第—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缓推风府、哑门十余次。(附图)
       第二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右手大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加按右大指上;用两手食指和中指往里扣,大指往下按。至病人有感觉时为止。(附腰背部手式图二)
       第三式: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两肩井,两手大指捺住两风门穴缓缓顶按(参看背部图二)。
       第四式: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膏盲穴的大筋(如钳形)按住不动,右手大指及食、中指(如钳形)扣住两风门穴的大筋(如钳形,顺其筋脉向下缓缓往里拨弄至两膏肓扣住不动,随即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脾俞穴的大筋,右手仍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推至两脾俞穴为止。



       附:腰背部手式图三
       第五式:用右手中指按百劳穴,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住肾俞穴大筋,往里合按不动(如升肾水,须扣住两肾俞穴捏按之)。
       附:腰背部手式图四
       第六式:两手大指扣住两风门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井穴,向上提拨数次(参阅腰背部手式图二)
       第七式:用两手大指扣住两肩头,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腋前面的筋,分拨数次(腰背部手式图五1)附:腰背部手式图五(1.2)
       第八式:两手食指和中指再扣住两扃头,两手大指从背后插向腋下,用大指提拨腋下后面的筋三、五次,随即顺其筋脉缓缓向下拨送至两时,如是三次(参阅腰背部手式图五.2)
       第九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插向两肋,扣住不动。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用大指端扣拨两膏肓穴的大筋,往里合按,病人胸部感觉轻松郎止(参阅腰背部手式图六.1)。
       第十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住两膏肓穴的大筋,两手均如半圆形,顺其肋缝,缓缓左右往下分推至两肾俞穴,或两大肠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肾俞穴为止,不可至大肠俞穴(参阅腰背部手式图六.1.2)附:腰背部手式图六.1.2
       第十一式:两手握拳,挤.按背脊的两大筋,自风门穴起,顺其筋脉徐徐向下按至两肾俞穴为止。如泄泻,即至两肾俞穴,不可至大肠俞穴。
附:腰背部手式图七
       第十二式: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肩井,用左手掌按住大椎向下推送至尾闾部位三、五次为上。随即用左掌从左肩起,向下推至左肾俞穴三次,再以右肩起,推至右肾俞穴三、五次即止。
       第十三式:“散风”,用右手大指和食中指并按住两风池穴,捏按数十次。
       第十四式:治肺俞,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两肩井部位,两大指端扣住两肺俞穴的筋,扣拨三、五次。
       此式与第三式手法相同。
       第十五式:治心俞,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心俞穴,往里扣拨两心俞穴的筋。治膈俞、肝俞、胆俞、肾俞等,亦适用本式手法。
       第十六式:治命门。用右手中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及食指和中指反扣两肾俞穴。扣拨后,即用左手大指在命门穴按二、三次。
       第十七式:治大、小肠俞。两手大指按住两大肠俞穴,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少腹后面胯上,用大指端往里向下扣按,以病人少腹感觉舒适即止。治小肠俞手法与大肠俞同。



       二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
       背部及督脉各穴,与各脏腑均有直接的关系,治法及应注意之点均有专条。兹将背部及督脉各穴作用说明于后。
           一、两肩井:为补五痨七伤之穴,可平各脏之气。风府散风,哑门与心气相通。此三穴并用,有补损、平心、气、散风的作用。无论虚、实各症,必须先用。
           二、百劳:能使诸气下顺,有行痰,坐气之功,行痰是加速血液流通。坐气能使浊气下达于丹田而下降,清气由丹田上升,此穴放通,能使气分直接贯通丹田。故百劳穴为督脉之总关键,亦为补五痨七伤的主穴,必须与肩井并用。
           三、风门:为散发各脏腑风邪的主穴。
           四、膏肓:为补五痨七伤的要穴,各脏腑如受风邪,或某脏腑机分错乱,风邪凝聚不散,将此穴放通,能使风邪退,脏气平。
           五、脾俞:为升脾阳的主穴,经络与脾脏相通,将此穴放通,脾脏气分即舒,脾阳即振。
           六、肾俞:与肾脏相通,为补肾主穴。须与百劳同时并用。因百劳能使浊气下降,可与肾俞直接相应,使任督两脉气分舒畅。肾脏得补,肾经机能即可逐渐恢复。
           七、风池:为散风要穴,用于伤风感冒等症。
           八、肺俞:其经络与肺脏相通,为补肺、通肺气的主穴。
           九、心俞:其经络与心脏相通,为补心气的主穴。
           十、膈俞:其经络与心根的动脉相通,为补心气止血的要穴。遇吐血症,必治此穴。
           十一、肝俞:其经络与肝脏相通,为补平肝的主穴。肝气过旺,按之易生危险,须俟肝气稍缓和,再酌用之。
           十二、胆俞:其经络与胆脏相通,为治胆病的主穴。
           十三、胃俞:其经络与胃相通,为开胃的主穴。
           十四、命门:属相火,与肾脏有直接关系,遇肾脏诸症,必须升命门以补肾脏。
           十五、大肠俞:其经络与大肠相通,有降大肠气的功能。但须慎重使用。
           十六、小肠俞:其经络与小肠相通,治尿血、疝气等症的主穴。
           十七、风门与肩井并用。可补损散风。
           十八、拨两腋前面的筋,有开胸顺气的作用。
           十九、拨腋后及肘间的筋,可使臂部及背部的气血舒畅。
           二十、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部,用大指按膏肓,为补损开胸之法。单治膏肓,不能将胸部气分开通,必须扣两肋间的筋络,胸部的气分才能开通。
           二十一、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两膏肓的大筋,向下缓缓分推,可使脾、肾气分通畅。
           二十二、背背两条大筋是人身的总筋,与各个筋脉相通,背部及督脉各穴之经络亦相联系。用两手握拳捣挤这两条大筋,能使周身气血流通,各脏腑气分舒畅。
升肾水,须待肾气恢复后方能用之。必须一手捺百劳,使浊气下降;—手将两肾俞同时扣住捏按,以激动肾脏。肾脏被激动,清气上升;水的精华被气推动,顺肾脏向上的经络管上达于目,以养晴。


       三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要点
       背部及督脉诸穴与腹部及任脉诸穴相连系。督脉亦起于会阴经长强贯脊,循脊里上行至风府,入脑中,历百会循额中至鼻柱,经人中至上唇兑端。治背部及督脉时,须先将腹部及任脉的气分调理通顺后,才治背部及督脉诸穴。为使脏腑气分通畅,除百劳穴可使气分自上至下,一直贯通外,其它各穴均须节节放通。背部及督脉各穴与脏腑相通处,大都由骨缝及骨骼小孔中的经络相沟通。按其穴以平各脏之气,无论虚实各症,必用之穴。还有应加应忌之穴,和须与任脉并治之法。兹将注意要点,说明于下。
       治实症手法宜重。治虚症,手法宜实而轻。按背部及督脉诸穴,必须扣住其筋。扣住即实而不浮,其气通则有效。如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实,气不通达。
       伤风加捏风池穴。风池专通鼻窍。
       感冒发烧,加按风门、肺俞两穴。风门为散风之主穴,肺俞为开肺气和血止烧之要穴。
        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症,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
       心跳、颠狂及一切心脏症,加按心俞穴。
        各种胃病,加按胃俞穴。
       大便便腻、于燥便结等症,须加按大肠俞穴。如遇虚损、虚弱等症,大肠俞切不可动。因此穴专降太肠之气,恐其气脱。须待莫气分渐渐恢复后,方能用之,此点必须注意。
       尿血、疝气,须加冶小肠俞。
       肝气不舒,气串作痛等症,须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俞不可动。肝俞虽是平肝主穴,因肝木过旺,骤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发生危险。肝木之贼,激之则变,必须慎之。
       任督二脉并用之法,及须注意之点,说明于下:如遇喘症,发大喘,病入不能就卧,必须腹、背及任督二脉并治,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使胸部气分通畅,右手同时治腹部及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以相呼应,其喘易定,病人即能就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脉各穴。
       如脾胃气滞堵闷,治腹部及任脉后,浊气仍不能下降时,必须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伺,将脾阳升起,同时右手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但须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为突然气滞于脾胃,单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或背部督脉诸穴难于奏效者,必须用同时并治之法,其气易舒,堵闷顿消。


       四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的感觉
       (此节系就师所指示,与本人经验竹得,分别叙述)背背部及督脉诸穴,大部在骨缝之处,全以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下之感觉,远不如治腹部及任脉各穴之灵验,在施治时,须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行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何。此与治腹部任脉“指下气通”之感觉则不相同,阅者须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拨,四种手法,比治腹部,任脉各穴之手法较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则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粘挑之意,此为手法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须按病人情况而用之。
       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以舒其脏腑之气者,其手法,与治腹部及任脉时迥然不同。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系直接接按其脏腑部位,须先开中焦,引导其气分。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则由上下,节节放通之。为扣、按各穴的筋络,以通其脏腑之气。腹部,及任脉诸穴之总枢纽在阑门,故先开阑门。背部,及督脉诸穴之总枢纽在百劳,故先治百劳。说明如下:先按风府、哑门两穴部位的筋以散风,使头部清爽即扣住两肩井,捺百劳。因百劳能使诸气下顺,下达丹田,为背部诸穴之关键,为补元气,与各脏腑亏损之要穴。百劳气开,再治其他各穴,方能贯通。但必须扣住肩井,始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配合使用,不可分离,无论虚实症均须用之。随即按两风门穴,此穴为散各脏腑之风邪,为散风之主穴。再治膏肓穴,此穴为补损开胸之穴。再治脾俞,脾胃为后天之基础,脾俞与脾脏相通,为升脾阳之主穴。再治肾俞,肾为先天之根本,与后天有连环之作用。再由百劳顺脊椎下推至尾闾,以调顺督脉之气。以上诸穴,为扼要之穴道,无论虚实各症,均不可少。关于所用手法,如拨、分推,挑拨、直推等等,其作用皆为舒通表里之气。此法之扼要各穴与次序,均不可乱,但临症时,病情不同,可斟酌其病状,加用其它各穴,参照其图式之治法,查其穴之主治后,而灵活运用之。总之,冶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均与腹部及任脉诸穴各脏腑部位,互相表里有连带之作用,如用得当,其折收之效果即能立竿见影。
(二)北京乐某(女)年十六岁,患喘多年,着风即发,虽在夏天,出入须披夹斗篷。邀余往治,先调阑门建里,微调补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泄天枢调补气海穴,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放通治毕,即感觉舒畅。每日施治一次,此疡病由着乎施治之日起,喘即未发。施治两月余,精神渐佳,人亦见胖。此后治腹部及任脉时,天枢重调轻泄,其它各穴用调。自秋后治起,一冬至次年春季皆未发,至夏初,共治八个月,痊愈。
第三节吐血
吐血症,系因气分伤及膈俞之血,或由努力,或由劳累或由盛怒,以致伤及膈俞的气分等。膈俞,为心气游离出入之所,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气逆,冲激膈俞,膈俞的血,不能正常的运化周流。祓逆气冲激而出,即大口吐血。其痰中带血块者,系由于气亏,膈俞运化不动的瘀血,随痰而出。其咳嗽带有粉红色的血丝者,属肺萎症。凡大口吐血不止,正气渐弱,血往上壅,气弱又不能吐出,遂壅塞而死。其咯血痰中带血块者,如迁延日久,正气过亏,亦必气脱。至于痰中带粉红血丝,则系肺痿,最为难治,另详肺病条。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章门,注意重调轻泄。
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使诸气下顺;再按肺俞、心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肺俞为治吐血之主穴。以上诸穴治毕,气分调顺,血即归原。如系大口吐血,即可立止,调治数次,即可痊愈。其咯血痰中带血块者,调治十数次,血能运化归经,血即可止,数星期后,可以痊愈。
医案举例:吐血症:(一)族侄某某,因用力努伤,大口吐血。邀余往治,次日血己止。其伯母嘱其请医服药,医认为火,服第一剂药,尚无感觉,第二次服药后,不逾二小时,血狂吐,喘息不能卧,势甚危。复邀余治,先将背部及督脉的百劳、两肩井及肺俞,先后捺住,使浊气下降,并止吐血,其气稍平,姑能就忱,然后将阑门,建里泄通,气海微调,放带脉,重泄轻调章门,泄梁门、石关、巨阙,再调泄章门、建里,调气海一次;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命其坐起。继放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先后治开,血顿止,次日未吐。再治腹部及任脉时,调泄章门,其它各穴用调,经治五日,痊愈。
(二)北京田某某,年四十余岁,于一九三七年冬季,患吐血症,大口吐血。往医院诊治,血仍吐不止。有友人介绍,邀余往治。先将腹部及任脉诸穴放通;再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并注意于肺俞、膏肓、膈俞三穴,血遂止,当日未吐。夜间又服止血药剂,次日余往诊,又吐血,余再为上住。每日治一、二次不等,病人一面服药,余一面施以手术。经三数日,余施手术后,即不可止,余遂辞去。
咯血症:雄县孙某某之妻,年二十余岁,咯血,痰中带血块,延医诊治,七个月未见效。其姑将其接回,邀余往治。余诊为闷郁伤气、窜入膈俞,以致吐血。病人精神痿顿,每日咯血,自感胸间气道发宽,饮食减少。先调补阑门;再调建里,补气海,放带脉,重调轻泄章门,调梁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章门,调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膈俞、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治三、四次不等,七日后,气道发宽即除,半月后血止,约两月后,治腹部及任脉时,除气海用调微补,章门重调微泄外,其它各穴均用调。三月告愈。
第四章虚痨
第一节虚损
虚损症,由于闷郁,及劳累过度,脏腑气分错乱,正气亏损,脾胃先受影响,胃纳不隹,脾阳不能运化,所进饮食,即不能生津液化血,肌肉日见消瘦,心烦、冲倦,四肢无力。甚则下午微烧,遗经耳呜,眼花,头眩,曰久气血枯竭而死。治时须健脾胃,脾胃健旺,饮食即能生津化血,肝木得养,心烦神倦自除,命门气足,相火不致妄动,下元自固,脾胃蒸发亦强,肾水不致消烁,虚损之症自愈。
如因房劳动复,精神枯竭,致成虚损症,发现上列种种症状者,治法虽同,但得病主因,系其丧过甚,故必须嘱其断欲,渐除妄念,方易见效,否则漏卮未塞,终难挽救。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点以上诸穴,注意重调补,轻泄。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命门、肾俞。在其气分尚未恢复正常时,暂忌治大肠俞,以防其气下脱(气海亦不可多治)。



医案举例:(一)雄县孙某某之女,年二十岁,患虚损症,因劳累过度,气血两亏,饮食减少,身体怯弱,已不能支。病人卧床,不能坐起,如人行屋中,脚步稍重,即觉心震欲坠,苦楚异常。余为诊治,先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梁门、石关、巨阙,调补上脘、中脘、建里,补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两次,七日见效,人行旁中,已不觉心震,二十日能起坐,一月后能下地。此后再点任脉时,气海调补兼用,其他等穴均用调。两月痊愈。
(二)北京唐某,女,年五十余岁,得虚损症,面无血色,眼皮、十指甲,均发白色,闻人声即心乱,不能支持,行动气促,病已两年有余,经医诊治均无效。来余所诊治,先补调阑门、调补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再略补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七日见效,面色稍转,精神渐振,胃纳已开,经治月余,见其气血渐增,始得大肠俞略为放通,因虚损已极,气海不敢多治,大肠俞亦不取早放,必须见其好转,始敢着乎,虑其气下脱也。百日病愈。
(三)北京刘某某,年三十余岁,开布铺,为人精细,工于精营,于一九三七年冬,得虚损症,两年有余,余往治时,已食不能下咽,难于步履,偶一行动,即受感冒,虚损已极,余曰:“病人脾土将绝”,先补调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重调微泄梁门、石关、调补上脘、中脘、建里,再补气海一次,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治毕,令其稍进饮食,使胃气得复,则脾阳运化之机能复振。食毕,复为施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一次,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等穴。每日施治一次,五日后精神渐振,胃纳已开,半月后饮食正常,翌年春季痊愈。
(四)北京杨某某,年近六旬,于一九五四年夏季,得虚损症,来余所诊治,面黄,神倦,问其病情,谓以在津因事忧郁,身体折弱,饮食渐减。虽服汤药数剂,未见效,现因假期,来京就治,余断为虚损贫血,将阑门、建里、气海等穴调补,放带脉,背部及督脉之百劳、脾俞、诸穴放通。每日治一次,三日后,饮食增加,十日后,杨须回天津。余曰:“此系严重之病,气血两亏,就此时治愈,尚不为晚,若待其再行发展,则难治愈。”杨因假满事忙,必须去津。余嘱其切忌烦恼、闷郁,杨即去津。将近春节,杨又来诊,见其面黄无血色,精神痿顿,手黄白无血色,指甲白。询其数月不见,病因何发展至此。曰:“我到津很好,一月后,病渐渐复作,饮食减少,畏寒,即请医服药及赴医院治疗,均未见效,病加重,行动作喘,体倦,二便均不正常,睡不安。”余曰:“大病已成,当尽力为之。”将阑门、建里、气海、章门等穴调补,放带脉,又将背部及督脉之百劳、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放开。每日治一次,三、五日后,饮食少增,精神不见恢复,告以元气已伤,天寒路远,且往返劳顿,不易见效。次日余子来请往诊,施治数日,亦无大效,余即辞却。一月后,又请往诊,余询其病状,告以虽经医治,并未见效,病更严重,饮食不能下咽矣。余曰:“我亦姑作万一之想耳。”遂往诊,见其卧床不起,饮食俱废,余治腹部及任脉,注重阑门、梁门石关巨阙四穴,开其胃纳。治毕,令其进食,吃蛋糕一块,复为施治。次日又往,询其家人,告以昨日施治时,食蛋糕一块,至今未食,又为施治,又吃点心一块。次日往诊,家人告以与昨无异。余知其脏腑机能,已不能恢复,即辞不往,十余日后即卒。
第二节贫血痨
贪血痨症,凡女子每月经血来时,因忧郁过甚,日久,气分错乱,经期阻滞不行,每日寒热往来,饮食减少,肌肉消瘦,久之气血枯竭。
又有一种干血痨症。女子十五岁而经通,如在十三、四岁时,身体发育,经血将通之弥,感受闷郁,积累日久,所进饮食不能运化生血,肌肉消瘦,皮肤甲错,毛发发焦,每日下午作寒热,消耗气血,饮食减少,脾胃俱伤,经期应至而不查。日久失治,气血枯竭,多至缠绵难愈。
此等病状,虽然两种症,皆因闷郁而来。治法必须以调气为先,血随气行,气分通顺,所进饮食,即能生血,血足经通,经阻之病自除。干血痨,病情较重,须相当时期,方能见效,贫血痨施治较易,收效亦速。两种症治法,大致相同,仅施治难易,及时间迟速耳。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天枢、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建里、天枢,注重调补,并轻泄之,再将两足公孙穴筋络,次第拨开。公孙穴,为治妇科之主穴。
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放开,使诸气下顺。再按肺俞、膏肓、脾俞、肾俞。
医案举例:(一)北京谢某某之妻,年三十余岁,于一九三九年春季,得贫血痨症,经阻半年,骨瘦如柴,饮食锐减,精神痿顿,四肢无力,行动似老妪,每日下午微烧,来余所诊治。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调泄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调补两天枢、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六日饮食稍加,微烧已退,二十余日,经期即见。约两月左右,再治腹部及任脉时,除气海调补,其他各穴用调。百日痊愈。
(二)雄县赵某某之症,年三十余岁,得贫血痨症,经阻八月有余,饮食减少,精神痿顿异常。请医诊治,并服西药及自来血,均无效,病更加重,饮食不进,曾昏晕一次。邀余往诊,先调中气、调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重调轻泄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补天枢、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堵穴放通,每日施治两次,三日后饮食稍增,七日后饮食大进,二十余日后月信来。共治两月余,痊愈。
(三)雄县刘某某之妻,年四十余岁,经阻八月,卧床不起月余,饮食不进,已四日矣。清医诊治,久不愈,病复加重,腹泄大作,下午发烧,两手发干仇胀,势甚危,群医束手,邀余往治。先将阑门、水分并治调补;再重调轻补建里,重补、轻调气海,放带脉,调补章门,重调轻泄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再调补阑门、水分、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每日施治四次,三日略能进食,腹泄亦止。余见精神见振。遂于施治后,问思食否?曰,“思食。”遂令进粥半碗。又问:食后如何?曰:“甚畅。”
再为施治。又问:“再能食否?”曰:“能。”复命进粥半碗。又问食后如何?曰:“甚适,但稍饱耳。”
再为施治。又问如何?曰:“腹又空空矣。”复问:尚敢再食否?曰:“敢。”又令进食一碗。又问如何?曰:仍稍饱耳。又为施治,病人党甚舒适,即令其休息安睡,一面嘱其家人,不可惊动。翌日精神更爽,施治时,腹部加点天枢穴。调补兼用,月余而经血见。此后施治腹部及任脉时,阑门、建里重调轻补,泄气海、天枢,重于调补,其它各穴用调。两月能下床行动,共治四个月痊愈。两年后,生一女。
第三节抽筋痨
此症由于筋不养气,气不养血,血不养筋,以致气血两亏,筋不得保养,久则筋脉抽缩,四肢拘挛,疼痛异常,身体缩小。饮食无味,皮肤干枯,筋抽疼痛,苦楚难忍,迁延日久。将血枯干而死。此症俗称缩骨痨,多称难治,或认为不治之症,以其病久身体缩小、遂以为骨缩,此乃误解。实系筋脉渐渐缩短,人即矮小,此乃筋缩,而非骨缩。故治此症,必须兼用分筋法,以舒其筋,筋脉舒开,气血流通,即可痊愈。但须施治时期较长耳。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再点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建里用调。
并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贯通。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
再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贯通。
以上堵穴,次第治毕,使其气分调顺,血脉和畅,饮食入胃,即能生津液,上升于肺,肺将津液蒸气成痰,贯述四肢回复之际,痰即成血,血能养筋,筋得气血保养,筋即舒开。如是则“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周流不息。其病自除。
医案举例:北京王某某之妻,患抽筋痨症,行步艰难,两手只能棒碗,不能举箸,四肢筋抽,疼痛异常,经期尚照常,饮食已减,邀余诊治。先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补气海;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并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
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复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每日施治一次,半月见效。三个月能出外行动,半年后痊愈。
第四节稀屎痨
稀屎痨,由脾湿胃寒而成。“面黄,唇白,湿脾经。”因胃寒脾湿,饮食入胃,脾胃的蒸发力不好,不能消化食水,即转小肠,小肠的蒸发力更弱,阑门闸口也关不住了,水分的分水作用,也不能分清了,食水混合,直入荷包肠,经十六曲大肠转入直肠,就成腹泄,久久即成稀屎痨。
此病每日腹泄,食入即泄稀粪,如鸭屎状,医家名为“鹜溏”日久即成痨。
治法:先点阑门、水分,使阑门停蓄水谷之机能恢复,水分恢复分化水谷之功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使小肠之机能恢复。再点梁门、石关,使胃的消化机能恢复。如系饮食减少,食不知味,即放巨阙,以及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使食道浊气,得以下降,胃纳自开。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水分一次,加强分水的作用。再治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水分,须用调补,建里调泄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
以上堵穴治毕,清升浊降,气分调顺。清气属阳,阳气上升,脾湿胃寒之疾自去,饮食入胃,脾胃之消化功能亦强,转入小肠,归于阑门,食水到此,得以稍停。转入水分,即将水谷分开。水归肾经,渗入膀胱,小便自利。食渣下荷包肠,转入大肠,由直肠排泄干粪,稀泄自止。
医案举例:(-)北京屈某某之父,舞七十余岁,饮食已消化不良,每昼夜溏泻不下二十余次,大便鹜溏,身体消瘦,精神萎顿异常,巳三阅月,邀余诊治。尔断为系脾湿胃寒,重补轻调阑门、水分,调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调上中脘、建里、水分,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开。每日施治一次。七日溏泄次数减少,月余泄止。但以老年气衰,泄虽止,夜间肛门尚流稀水,气不固也。经治三个月,气血复原,大便正常。
(二)雄县孙某某之妻,年五十余岁,因患下痢,痢止后,变为每日洞泄数十次,水谷不化,经两月余,骨瘦如柴。时余由京回家,见其病状严重,病人时以必死为虑。余谓“此系脾虚胃寒也,勿虑,为汝治之。”遂补调阑门水分调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调上中脘、建里、水分,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治四次,三日后,夜间洞泄次数见减,七日便数更少,半月泄止。一月后,治腹部及任脉时,减去水分,除阑门调补外,其他诸穴均用调。两月余,精神复原,痊愈。
第五节失眠
失眠症,其主因在于膈俞,膈俞为血之原,各脏腑经络之血,皆归于膈俞,分布于全身,循环不息。凡人操作终日,血液周流迅速,夜间身倦欲睡,即周身血液,伏于膈俞,缓缓流行,以资休息,心脏亦得保养,人即神定入眠,如遇大声振动,膈俞血受冲激,则流行又复迅速,人即惊醒。故人体健血旺者:不易惊醒,身弱血衰者,即易惊醒。失眠之症,系小肠气逆,冲动膈俞,血液归入膈俞,不能伏住,被小肠之气冲散,又复流行迅速,不得休息,故失眠患者,人虽神倦,而不能入眠。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章门、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对于阑门、章门,尤关重要,调、补、泄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小肠俞。
医案举例:贵州熊某某,年十五岁,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因用脑过度,患失眠症,身体瘦弱,饮食减少,已休学年余,来所诊治。为之先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重调轻泄章门、调泄梁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章门、阑门、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心俞、膏肓、脾俞、肾俞、小肠俞、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五日见效,晚即能睡,半月饮食增加,半年余,痊愈。复入校就学。
第六节遗精
遗精,系正气亏损,肾水不足,命门相火妄动,精关不固,肾水少,肝不得养,肝主梦,故因梦而遗。此等病症,必须先将后天脾胃调理健壮,方能补起肾水,肾水足,则肝木得养,命门气足,相火即能收敛,不致妄动,精关自固,遗精之病自除。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并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此症注重阑门、梁门、石关,须调补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
医案举例:北京王某某工人,年三十余岁,一九五三年得遗精症,患病甚久,经医诊治无效,面色黧黑,饮食大减,精神萎顿。来所诊治时,自谓已无生望,尽人事而已。即为之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调补章门、调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每日施治一次。五日见效,饮食增加,遗精已止。约十余日,病又复发,余询其故,知系因母病忧急所致,再为施治三日,遗精又止,至半月余,精神甚隹,数日未来所诊治。忽又来所,见其精神陡然萎顿,问其何因,伊谓组成上派其往工地,暂时照料。住工地数日,未免劳累,病突复发,即回家中,饮食亦不能进矣,奈何!余告以无妨,复为施治三、五日,遗精止,饮食增加,约十余日,又犯遗精数次,知系与家中争吵所致,又治两次,遗精又止,共治七十余日,痊愈。
第五章四肢各症
第一节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系由重大闷郁而成,半身气血偏枯。闷郁日久,气分错乱,半身的筋脉气血不通,经络闭塞,遂成此病。初起时,因内部疾病的发作大都陡然摔跤、或闪跌,即半身不能转动。有展转床褥,数年之久,周身气血枯稿,而至死亡者。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再点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使食道通畅,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再用腿部的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贯通腿部。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
再用臂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贯通臂部。
此等病症,其主因系由于气分郁结所致,必须戒怒恼、烦躁。犯则不易见效,即使病已见效,犯此亦复发,务嘱病家注意。此病初起时,医治易于见效,数十日可愈。若为期稍久,或过一、二年者,须有相当长期时间,方可痊愈。
医案举例:(一)北京杨某某,年六十余岁,患半身不遂症,左半边手足不能动转,医治未愈,病已两月有余。邀余往诊,尔断为系偏枯症,遂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注意放两带脉,调章门、调梁门、石关、巨阙,并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再调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继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再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每日施治一次。十五日,手足微能动转,月余即能扶杖行动。手能持物。共治三月余,痊愈。
(二)北京罗某某之妻,年六十余岁,一九二七年夏秋间得病,右半身不能动转,病已两月有余。经余诊治,将阑门、建里调通,再调补气海,放带脉,再调章门、梁门、石关、再调建里、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再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每日施治四次。五日见效,腿能伸缩,臂能举动,二十余日,即能持杖下床。手能举轻物。共治两月,痊愈。
(三)友人陈某某,年六十九岁,锝半身不遂症,左半身偏枯,已两年余,行动不能自如。多方医治未愈,经友人介绍,来余所诊治,先调阑门、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再调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先调阑门、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再调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命门,治毕,再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舒其臂部的筋脉。十余日见效,病人以相见恨晚为言,余告以勿忧,既能见效,即可痊愈。经治半月后,手足感觉灵活,三月余,痊愈。遂与余订交焉。其妻舞七十岁,因闷郁患半身不遂症,右半身不能动转,病势甚危,巳卧床不起,神志昏迷,口眼涡斜,家人惶惶,即邀余往诊。余先开中气,调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使清气上升。再调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并用分筋法,舒其腿部的筋络,又于治背部及督脉诸穴时,加治心俞,再用分筋法,舒其臂部的筋络,加推劳宫穴,加用治口眼涡斜法。每日治两次,七日精神渐复,神志清明,半月即能坐起,月余可以下床行动,两月痊愈。此因得病未久,且未为药饵所误,故愈较速。
北京丁某某,年近五旬,于一九四零年春季,得半身不遂症。左半身偏枯,手足不能动转,言语不甚清晰得病第三日邀余往诊。先调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再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再调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并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推哑门,继按百劳、两肩井、膏肓、心俞、脾俞、肾俞,又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加推劳宫穴。每日治一次,四日即能起坐,十余日即能扶杖下床,二十日即能步履,共治月余,痊愈。
第二节拘挛
拘挛症,系筋络中寒而得。如原有闷郁及劳累过度者,妇人在产后者,则病较重。施治此症,均须有相当时日。若迁延日久,周身筋脉,受病过深,即转成抽筋痨。其气血凝于一处者,凝聚之处,皮肤必变色,并可变为疽症。
此症仅臂、或腿局部受病,而脏腑未受影响者,只用分筋法,舒其局部之筋脉,即奏效。其脏腑亦受病者,除用分筋法外,尚须兼治腹背部及任督两脉各穴,调其气血,舒其筋脉,方能奏效。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如腿部的筋拘,则用腿部的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舒开。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再搂膏肓、脾俞、肾俞。
如臂部的筋拘,则用臂部的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舒开。
凡系困内而发者,治腹部及任脉,以阑门为主,治背部及督脉,以百劳为主,并用局部、或全部分筋法,就病情灵活运用。
如系外因而拘挛者,斟酌病情,减去腹部及任脉诸穴,可治背部及督脉诸穴及局部分筋法。
医案举例:(一)廖某某(女),年三十岁左右,前在河南分娩时,感受寒气,又兼平时水土不服,满月后,腰腿即觉不这,日见加重,饮食减少,继而作咳,口吐白腻,四肢肢体屈曲,象反弓状,左环跳往外突,右胯间向里弯进,行动柱杖,甚为艰难。其母接其来京,延医诊治,均无效。后经人介绍来诊。为之先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阑门、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又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等穴放通,再用分筋法,将臂部的筋络拨开。每日治一次,数日后,饮食增加,月余,四肢及腰部的筋,感觉舒适,半年余,四肢及腰部筋脉,已见回复,惟行动时,稍觉偏耳。因家庭环境所限,谓病已愈,即中缀,阅年余,又生一子,亦甚健。
(二)齐某某(女),年三十余岁,因劳累受惊成病。右腿环跳部位肿硬。行动艰难,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已两年余,医治未愈,来所诊治。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补气海,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再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拨开。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七日饮食增加,精神见振,治三月余。肿消,行路如常,自谓病愈,拟回原籍。余告以“病尚未除根,若不趁此时治好,尚恐将来复发。”该未听。经一舞余,又来就诊,谓往关外二、三月即回京,正月生一女,二十日即殇。不多日,病又复发。始而腿感不适,继而肿又复发,已病三月有余,复来诊治。先后陆续共治五十余次,腿肿未能全消,随辞却不治,盖此等病在筋脉,重症必须于初治时,连续施治,将其除根,不可中断,否则偶感外因,即有复发可能。此妇未听忠告,待复发后,又迁延至三月余,始来诊治,故不易见效。
第三节下痿
下痿症,是由于闷郁,蕴结日久,加以或因房劳,或因寒湿,或因风邪,或因劳伤过度,病即乘虚而入,气窜肾脏,腰、腿与肾经相通,肾脏发生故障,气血不能贯通下达,两腿筋脉,即失作用,不能动转,遂成下痿。
此病虽由于肾,而治法仍须将脾胃调顺,脾胃为后天之基,后天不足,先天的肾脏气机,仍不能恢复正常。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带脉,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对于阑门、建里、粱门、石关,注重调法。
再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贯通。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使诸气下顺,再按脾俞、肾俞、命门,使下部血脉,贯达脚底。
按此病症,由于下部筋脉弛缓,失去弹力,故两腿失去作用,病在筋而不在骨。故治法必须将脾肾两脏之气分调顺,再再用分筋法,以舒其腿部的筋脉,气血贯通,痿症自愈。若单舒其筋脉,而不注意脾肾,则气血仍难通达,故必须并治,方能奏效。
医案举例:(一)雄县张某某,年二十余岁,一九二九年,患下痿症,两腿如棉,不能行动,来余家就诊。为之先调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阑门、气海一次,即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四次,治半月,两腿即有知觉,经月余,能扶杖而行,两个月步履如常,三月痊愈。
(二)北京屈某某,年四十余岁,患下痿症,两腿不能行动,腰及两腿均酸痛,邀余往诊,本人体质虽虚,幸得病未久,尚易治。先调补阑门、建里,气海重补微调,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调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用分筋法,将两腿的筋络拨开,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治通。每日治两次,七日痛止,即能行动,半月后,即能稍远行。此后治腹部及任脉时,各穴均用调,惟气海调补兼用,两个月后,痊愈。但因体质过虚,稍受风寒,即气串手足作痛,余复为施治,数次即愈。末化,或因气恼,或因受寒,即复作痛,再治数次又愈。如是往复年余,其内部气血充足,四肢筋脉已健,遂不复发。
第一节鸡胸鸵背
鸡胸鸵背,系指童年时,因摔或闪跌而成。小儿筋骨娇嫩,陡然摔跌,或暾闪,将胸部受气分震开,不能往回岐拢,而向外膨胀,气往外胀,则后脊骨的两条大筋。被气拱挤,即往两迅外撇,渐渐拢不住脊椎骨,脊椎骨即往外突出。每值大筋被拱挤则作痛,小儿护痛,则必缩颈迁就,筋则越往外撇,脊椎越往外拱,脊背大筋,由项经脊,直通足跟,脊背大筋,即往外撇,则两腿的筋,必上缩作痛,行路蹒跚。脊椎骨往外突出,则胸前的肋骨,即受影响,亦往外鼓,颈项往里缩,肩必上耸,久久遂成鸡胸、驼背,缩颈、耸于,两足蹒跚而行。此症自台年二、三岁起,至十一、二岁止,皆可由摔跌而得。十五岁以后,筋骨发育完全,即不会得此症,但治此症,必须在十五岁以内,趁其筋骨正在发育,用分筋拨骨法,将筋脉舒开,气分调顺,施治相当时期,即可奏效。如过十五岁以后,筋骨固定,即不易复元。
治法:先治背部及督脉的百劳、两肩井、用两手大指,捺住百劳往下按使诸气下顺,同时用两手食、中各指,扣住两肩井的筋往后搬,治动他的筋脉。再用一手的大、中指将三尖骨两旁的筋,用一手的大、中指,将三尖骨两旁的筋捺住,往下拨拢至第二肋处,即将两旁的大筋扣住。前一手即跟随往下拨拢。如此扣拨至第十四椎肾俞穴,即用右手中指捺住百劳,并用左手大、食指将肾俞两旁的大筋捺住,往里拨拢。
此法治毕,即用腿部分筋法(如上篇图式)施治。但为求阅者明了起见,兹再汇述于后。
再命病人仰卧床上,将右腿弯起,脚尖往里合。(脚跟与股相对)并用两手扣住膝上后面两侧的筋,往里合忱。再用左手食、中各指、及大指,将膝上大腿巫面及内外两侧面的筋,次第拨按。再用左手食、中各指,将委中至承山部位的筋拨按。再用右手扣住膝后外侧的筋,手掌捺住膝上,并用左手手掌捺住脚面,大、食、中各指,扣住足踝,用右手往里合按,同时左手捺住膈面,往外推拨。再用左手食、中各指,扣住阴陵泉部位,大指及手掌扣住膝上,同时右手大指扣住足踝正面,食、中各指,扣住脚跟,将腿蜷起,左手往里合拨,右手将腿往外忱蹬伸屈摆动数次。
仍命病人仰卧床上,将左腿弯起,脚尖往里合,(脚跟与股相对)用两手扣住膝上后面两侧的筋,往里合忱。再用右手食、中各指、及大指,将膝上大腿巫面及内外两侧面的筋,次第拨按。再用左右手食、中各指,将委中至承山部位的筋拨按。再用左手扣住膝后外侧的筋,手掌捺住膝上,并用左手手掌捺住脚面,大、食、中各指,扣住足踝,用右手往里合按,同时左手捺住膈面,往外推拨。再用左手食、中各指,扣住阴陵泉部位,大指及手掌扣住膝上,同时右手大指扣住足踝正面,食、中各指,扣住脚跟,将腿蜷起,左手往里合拨,右手将腿往外忱蹬伸屈摆动数次。
再将腿蜷起,脚跟比齐,最好脚跟靠近股间。如筋短靠不到股间,则就其能蜷的限度为止。与病人对面坐好,病人腿仍蜷起,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即往左右摇按。
往右摇时,则右手捺住膝,往下捺,向右拨按,往左摇时,则左手捺右膝往下捺,向右拨按往,左摇时,则左腿捺右膝,往下捺,向左拨按,如是数次。
再与病人对面坐,病人腿仍蜷起,用两手指交叉,扣住病人双膝上面,左右摇忱数次后,即将两腿扳住,施术者向怀内忱校-次为止。
上列手法,即系腿部的分筋法。两腿治毕,再将背部的筋,如上述治背部及督脉法,施治一次。
医案举例:小儿陈某某,十四岁,在三、四年前,因摔跌,筋受伤,医治不愈,遂成鸡胸鸵背。延骨科医治,该医用腰带,在小儿肋下套住,命一壮年,将小儿背对背背起,在房内来回走四十趟。小儿疼痛欲昏,每日如此,一月有余,病未见轻。且两腿失去作用,苏软如棉。复赴京医治,亦无效。一九三五年,其父将其带回家中,来余家就诊。每日施治三次,半月,两腿即能屈伸,一月后即能坐起,两个月即能下床,四个月胸背平复,惟背部微向前伛,半年后,行动如常,即返家。
迨至一九三六年,陈儿因姊卒,每日思姊,哭泣废食,久久渐觉不适,翌年两腿不仁,夏初,其父携往余家就诊,余已于初春来京,未获谋面。嗣逢七七事变,其父冒险携来北京就诊,将发病原因相告。余祝之,系下痿症,至于胸、背部均正常,并未发生变化。经治两月许,两腿已稍能动作。奈生活发生恐慌,其父不得已,携其回家。濒行时,约定时局稳定再来诊。奈道路梗阻,此后情况,无从探悉。
第六章妇科及小儿科
第一节血崩及痛经
女子经来,血水淋漓,经数十日不止,或经血猝然暴下,谓之血崩。得病原因,有因闷郁过久,加以劳累,以致气分错乱,经血下流不止,遂成崩症。
其月信过期,有四、五十日一次者,有两个多月来-次者,此系血分不足,气分阻滞,不能运化周流,故衍期。
又有经前,或经后腹内作痛者,系气分阻滞,气滞则痛。此等病症,大都腰酸,少腹板,或作胀,皆系气滞之表现,故妇科血分诸症,调气为先。女子性柔,每因环境不佳,易生闷郁,郁久则气不调,诸病丛生,孕育亦艰,故痛经多有不受孕者,迨气分调顺,痛经病除,必易受孕。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一次,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将两足的公孙穴,次第拨其筋络,因公孙穴为治妇科之主穴。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阑门建里用调,迨气分归原,方能调补兼用。若先用补,恐有瘀血阻滞。惟气海始终调补兼用。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膏肓、脾俞、肾俞。
以上诸症,病状不同,因何治法并元区别?盖因点穴,是以调气活血为主。崩症为逆气所冲而成,气分调顺,崩症自止。经期不准,提前错后,以及作痛,皆系血分不足,气分阻滞,将气分调顺,其血自足。血足气顺,自不会衍期,痛经亦止。故病状虽不一致,而致病之由则同,故吾之治法,原则亦同。但人之体质强弱,年龄之老壮,病之虚实,各个不同,故施治时,所用手法之轻重,与调补,则因人而异,又须灵活运用。
医案举例:(一)雄县南大杨村,杨某某之妻年六十岁,因家中婆媳不和,心常郁闷,忽得崩症,每日下血五、六次,经六、七日,病势甚危,邀余往诊。病人面浮肿,颜色苍白如蜡纸,萎顿异常。妇人七七而天癸断,今病人年已六旬,经断已久,因气郁过久,冲动血海,肾气不能摄,遂成年老血崩危症。施治时,先调补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放带脉一次,调补上中脘、建里,重调天枢,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使其肾气摄固,中气调顺,血海不再被气冲,崩症自止。每日施治四次,三日血止,七日面部浮肿见消,颜色转和,此后施治腹部及任脉时,即用调补。共治半月痊愈。
(二)北京牛某(女),年三十岁,每逢经来作痛,下元虚寒,不受孕已六年矣。医治数年无效,一九三八年间,来所诊治。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补天枢,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一次,约治三月痊愈。未及半年,即已受孕。
第二节气漫胎
气漫胎,系妇人受孕后,受重大的闷郁,脏腑气分错乱,胎儿在母腹内,不能完全发育,似孕似病,自己疑惑不决。此等病症,必须以调气为先,气分调顺,则胎儿在母腹内,即有显著的发展,于治气海时,或左或右,有指头大的小块,在两三个月时,方能摸出,此即受胎之明诬。治疗以缓缓调治为要,手法务求慎重,免致伤胎,至嘱至嘱。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医案举例: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点阑门,建里、气海、章门等穴,均以轻调为主。
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点阑门,建里、气海、章门等穴,均以轻调为主。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
医案举例:刘某某之妻,年三十余岁,受胎后月余,因气恼致气分错乱,胸口堵塞,饮食减少,面色发青。病人对于究竟是胎是病,疑虑不决,服药亦元效,来余所诊治时,已三、四月吴。余断为系气满胎症,系胎被气裹住,故成是症。施治时,调泄阑门、建里,轻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再轻调天枢、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点阑门,建里、气海、章门等穴,均以轻调为主。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使其气分调顺,血脉流通,则胎安病除。七日见效,胸中舒畅,气色见转,一月余而愈。

第三节产后痨
产后痨,妇人新产后,有因郁闷、劳累,脾胃受伤,气血不足,饮食减少,不能运化生血,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甚则每日下午,寒热往来,消耗气血。久则气血枯竭治疗较难。此等病治法,必须先将脾胃机能恢复,俟其饮食增加,能生津液,由津生痰,由痰生血,由血生肌,血随气行,清升浊降,诸病尽除。
又有产后外感,因产后气血本亏,风寒乘虚而入,毛孔闭塞,气血不和,作冷作烧,饮食无味,治不得法,易成痨疾。如将其气分调顺,血随气行,外邪达表,见汗而解。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将两三的公孙穴筋络拨开。此症点阑门、建里、气海、章门,均调补兼用。待气分充足,即用调。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如因外感而起,先揉推风池以退风,再按百劳、肩井,并于按膏肓前加按风门、肺俞。
医案举例:(一)郑某(女),年三十余岁,产后受外感,作冷作烧,复为药所误,以致昏迷不省,邀余往诊,嘱先用绿豆汤饮之,解其药性,后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补上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治毕已知人事。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揉推风池,再按百劳、两肩井、风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分别治通。精神渐复,令稍进饮食,食毕,复为施治,即命安睡。次日余又往诊,病人谓舌上如有干草,口觉发干。余为检查,见舌苔起剌,口干无津,此系胃中津液受伤所致,遂于开中气时,加用升津法,七日舌剌已无,口干已止。每日施治一次,十日后,治腹部及任脉时,除气海调补外,其它各穴均用调,减去升津法,半月而愈。
(二)杨某某(女),产后因郁闷得病,四肢无力,面色灰暗,饮食锐减,乳水甚少。在京经医诊治末愈,日渐沉重。即回乡间诊治,亦未愈,并昏厥两次,复来京,来余所诊治,为之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补上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加拨公孙穴,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治一次,数日见效,共治一个月,痊愈。


第一节小儿诸症
小儿天性率真,无七情六欲,其致病原因,为停食、停乳、惊吓、受风四种。此四种病,或医治不当,或其父母看护不周,皆可以发生或转变种种疾病,如抽风、呃逆、疳积、发烧、夹肋痞、水泄、红白痢等症。
抽风:系因医治不当,逆气上攻,发生抽搐成风。其病状,抽搐发厥,天吊(眼睛上翻)、角弓反张、昏迷不食等现象。施治时,将气分调顺、抽风立止,此疾可愈。惟半边手足不动,半边手足乱摔者,此系肝绝,不治。
水泄:小儿受凉,肠胃均寒,消化机能失常,水分作用不灵,遂水泄。
下痢:系大肠积滞,气分错乱,遂下痢。
呃逆:系因小儿哭闹进食,或受寒,以致气分上逆,遂成呃逆症。
作烧:因受感冒,气血闭塞。
疳积:分食积、乳积两种。小儿经哭闷进食,胃中气分错乱,脾胃受伤,所进饮食,不能生津液运化生血,停滞胸中,久久遂成疳积,故发焦身瘦,好哭闹。虎口三关发紫线射甲者为最重。
治法:先用大指捺合谷穴的筋,合谷属胃,以舒胃气。再用一手大指及食指,拨小儿食指的食关、风关、命关三穴的筋,来回分拨三、五次,以通十二经络。再用两手大指放商阳、少商两穴,去五脏的恶血。再用大指由劳宫往上推,左手由小指后而述,右手由大指后而还,以补心气及通小、大肠。再用两手大指,按小儿手腕亚面,再用两手食指,分拨小儿腕背面的筋络,以活其气血。以上手法治毕。(图式见前)先揉推背后风池、哑门二穴,再按百劳、两肩井及膏肓、脾俞等穴,次第放开。(图式见背部点穴法)以上诸穴治毕后,再依症分别加治下列各穴:天吊风,加治气海。
昏迷、角弓反张、气闷不食,加治阑门、建里、气海、带脉、章门、梁门、石关诸穴。
水泄,加治阑门,水分。
下痢,加治阑门、建里、气海、两天枢。
呃逆,加治阑门、建里、气海、章门,粱门、石关、巨阙。
作烧,加治肺俞。
疳积,加治阑门、建里。
医案举例:(-)陈某某之孙,年五岁,患抽风症,四肢抽搐,发厥、角弓反张、遗尿、昏迷不省,请余往诊,情势严重。遂为先调阑门、建里,泄、微调气海,放带脉,泄章门、梁门、石关等穴治通,儿即苏省。再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等穴,并用治小儿法,共治两次,痊愈。
(二)小儿王某某,于五个月时,其母携归娘家。吊舅母之丧,因放鞭炮受惊,得抽风病,在其乡间诊治三年未愈,来京经医院诊治,断为心脏病。其当时病状,周身皮肤发黑色,嘴唇、牙龈、手指甲,均发黑紫色,指端庞大,每吃食物,牙跟龈易破,流紫黑血,冬季畏寒,不能起床,春暖方敢外出。中医断为牙疳症。后至余所诊治,时年已八岁矣。余断为因惊起风,寒伤肾脏,故皮肤发紫黑色。迁延数年,正气已亏,脾土将败,先后天均受病,须先调理脾胃。遂调补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又调补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之?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每日施治一次,数日后,饮食增加,精神见长,知脾胃渐复,病已妈转。经治一冬,气血渐充足,颜色以转润,虽在寒季,亦能外出行动,至翌年夏末,痊愈。
(三)谢某某之三女,年七岁,精神突然萎顿,饮食减少,约月余,身体亦见瘦弱,后来所诊治。在治疗冲,余开中气时,点其阑门,被气所阻。余即向其母询问“七岁幼童,能有闷郁乎。”其母告以此女性情活泼,心胸亦大,其姊等不时与之争吵,吵后进食,久之即得是症。余曰:“此症系闷郁停食,因之影响胃的消化不良,故饮食减少,所生的血液,不能吸收营养,故身体瘦弱,精神亦不能振作。”与其边治边谈,以开导之,继点建里、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及上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按背部及督脉之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每日施治一次,三日饮食增加,月余后痊愈。
(四)钱某小儿五、六岁,食甚过多,胃脘胀满,肚腹疼痛,势甚危急,促余往诊。余为之泄阑门,建里、气海,放带脉,泄通两天枢,再泄章门、梁门、石关诸穴,使小肠、大肠之气顺畅,胃中积食,得以下降,通入小肠,胃中胀满即消,疼痛立止,痊愈。




第七章杂症
第一节夹气伤寒及内伤外感
夹气伤寒。凡外感,皆系乘虚而入。如因闷郁劳累,内部分分错乱,脏腑受损,不能抵抗外邪,其受病较深,轻则感冒,重则伤寒,清气不升,浊气上攻,毛孔闭塞,津液消烁,发烧作冷,胸闷,无汗,不思饮食,便结,或泄,烦躁不宁,甚则谵语,小便短少。若过七日不能解,发现循衣、摸床、撮空、囊缩种种败象,即生危险。
又有内伤外感症,因忧愁、恐惧、劳累,积累日久,气分错乱,脏腑受损,潜伏未发,外感乘虚而入,引起内伤,作冷,作烧,不思饮食,神倦,昏沉欲睡,便结或溏,小便短少,或清利,迁延日久,易生危险。
治法:此病以点开阑门为主,须重泄、轻调之,或重调泄、轻补之,再点建里,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如肾囊上缩者,加治关元,气通,则肾囊自下。
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风府、风池以散风,再按百劳、两肩井,使诸气下顺。再按风门,亦为散风之主穴。再按肺俞,以通肺气,并退烧。再按膏肓,开其中焦,补其亏损。再按脾俞,以升脾阳。再按肾俞,以通肾气。

以上两种病,夹气伤寒,大都皆系有余之症,病势甚剧,医治失当,每每七天即生危险。如将气分治通,外其述表,得汗而解,见效甚捷。内伤外感,则系不足之症,外感虽见汗而解,但内部亏损,非短期所能充实,必须调治相当时期,方能复原。
此两种病状区别,夹气伤寒,大都烦躁不宁,气堵、谵语。内伤外感,则神倦昏沉,口作郑声(胡言乱语,语无伦次,谓之谵语;自言自语,剌剌不休,谓之郑声。病人同一言语颠倒,而一刚一柔,虚实不同)。其区别在此,临症时须当注意。
医案举例:夹气伤寒症:(一)雄县孙某某之妻,某年春季,二、三月间,因郁闷劳累,复受感冒,得伤寒症。适余外出治病,俟余返家,甫就坐,孙家即来三人,促余往诊,并谓“病人危急,清速往。”遂同行,途中又遇来人催促,抵孙家,见院中人多,后事已备,其夫告以病人前五、六日,受感冒得病,请医诊治,服药无效,病益加重,今已垂危,气息如丝,向余求救。余谓“病笃至此,始作万一希望。”进房内,见病人仰卧床上,眼闭色青,喉中微微作声,余为检查,知已有孕,洵其夫,已八月矣。余先调泄阑门、建里,重调微补气海,放通带脉,再重调、调泄章门,见其眼皮微动,额间青色渐退,知脾土未绝,尚有救,嗣将章门治毕,面青已退,目开能视人。余命先饮以水,再泄梁门、石关、巨阙,复调泄梁门、石关,又命人与食藕粉一小碗,再调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揉推风池、风府,按百劳、两肩井、风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诸穴,分别放通,命人再与面片一碗。食毕,扶至炕上安卧,又施治一次,腹部及任脉,除建里调泄兼用,气海用补,其它各穴均用调。治毕嘱其安睡,余遂返,翌日霍然痊愈。
(二)王某某,年三十余岁,在唐官屯,某年患伤寒症,到津住戚家,清医诊治。经服药无效,病日加重,腹泻,下黑水,饮食不进,神志昏迷。其戚家邀余至津诊治,家人将治疗经过相告。余为之先调补阑门、水分,调泄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重调章门时,即令稍进饮食。家人冲代乳粉一小杯,恐其泄也。一面施治,一面喂代乳粉,复将梁门、石关、巨阙调通,再调泄上脘、中脘、建里,再调天枢、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命其再进饮食。冲代乳粉一碗,服下后,并不下泄,神智稍清。再为施治第二次,并治背部及督脉,先揉推风池,按百劳、两肩井、风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治毕,神智顿醒,令其休息,两小时后,其家人来告,病人己醒,精神已复。余告其家人,再进饮食,并不忌口,遂进温面一碗。食毕,复为施治,腹部及任脉用调,加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治毕,令其休息,至晚间,为其施治第四次,令其进食。食毕,又为施治一次,命其安睡。次日,病人已能下床,精神如常,又为施治一次,痊愈。

内伤外感症:(一)北京张某某之妻,一九三七年间,先因子病,忧劳过甚,即得感冒,继服凉药这多,多日不愈。到医院检查,住院十余日,检查未得结果,复回家中,邀余往诊。余见病人,面色黄白,气息奄奄,懒于言语,转侧甚难,已十余日不进饮食。余先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重调,轻泄章门、梁门、石关,因思其断食日久,急须进食,以续胃气。即嘱其速进食少许,病人吃豆汁一小碗。再调泄巨阙,再调泄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揉推风池,先按百劳、两肩井、肺俞、膏肓、脾俞、肾俞。稍待,再为施治一次,即嘱其安睡。次日,又邀余往治,其家人谓“病人半夜时,气息甚微,家人恐其气脱,又未敢惊动,在床前守视,约三小时,病人醒,问其所苦。病人答,‘我睡前甚酣,无所苦。’饮水一杯,又睡,天明时醒,觉饥饿,吃面一碗,精神稍振,究竟此病如何?”余告以“久病体虚,气分错化,余用点穴法,将气调顺,升清降浊,故能安睡。半夜子时,为阴阳交替之候,病人半夜息微,系元气将复,汝等未与惊动,甚隹,故醒后即思食神振,可勿忧矣。”遂为病人施治二次。三日饮食如常,五日即能下床步履。此后施治腹部及任脉时,气海调补兼用,建里调泄,其他各穴均用调,约治半月,病人自觉口臭难闻,问余何故。余告以系服药过多,浊气上逆,即所谓“恶味不入口”。共治月余,痊愈

(二)雄县陈某,业农,年三十余岁,一九二三年间,因劳力过度,兼受外感,发烧,周身疼痛,大便干结不解,胸闷不食,请伤寒科医生来诊,服药数剂,病更加重,邀余往治。余见病人两目直视,已不能语,后事已备,情势严重。知系内伤兼受外感,先调中气,泄调阑门,泄建里,重调气海,放带脉,重泄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泄上脘、中脘、建里,泄两天枢、调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揉捏风池,按百劳、两肩井、风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放通,即嘱进食。病人神志己清,少顷,病人大便,下胶粪一盆,顿觉舒畅,又令进食一次,再施治第二次,次日告痊。

第二节头痛
头痛,有偏头痛,正头痛,后脑海痛,眉心痛,种类不-。但其主因,皆由于浊气充满胃部,胃中浊气,上攻头部。其气由督脉上冲者,为后脑海痛,及左右偏头痛。由任脉上冲者,为正头痛及眉心痛。以后脑海痛为最重。如数日不止,则防血败而出危险。偏头痛,伤及视神绍,眼易受损。其正头痛,与眉心痛则较轻。又有一种因虚弱而头痛者,其症状,脑发空,隐隐作痛,并不甚剧,此系不足之症,最难治。以上诸症,均用调中气为先,其症状,与施治的部位,略有区别,分述于下。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滞脉,再点章门、粱门、石关、巨阙,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如后脑海痛,于治中脘、建里后,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再点气海,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则头部浊气下降,后脑海痛立止。
如正头痛,重者须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以阑门为主,注重粱门、石关。轻者单用治头痛法与督脉之百劳穴即可。
如偏头痛,重者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毕,再用治偏头痛法。轻者单用治偏头痛法即可。
如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正头痛可止,再按膏肓、脾俞、肾俞。
以上诸穴治毕,不见大效者,再治足心的涌泉穴。
医案举例:周某某,年三十岁,业农,患后脑海痛,疼痛异常,终日呻吟不食,已四、五日矣。请余诊治,余急为之先将百劳、两肩井捺住,问头痛如何,病人觉痛稍止,再令其就枕而卧,调泄阑门,泄建里,调气海,放带脉,调泄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再调泄上、中脘、建里,再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时,病人觉有气一缕,自上下降,头痛顿止,再调气海一次,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先揉推风池,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等穴。病人略进饮食,再为施治一次,嘱其安睡。次日未发,复为施治,共治七日,痊愈。
第三节大小便便血
大便便血,系大肠气分错乱,直肠的肠内膜,被气激破,血管裂开,故大便时,便前、或便后出血。
小便便血,系肾经气分不正常,因之膀胱气分错乱,每于小便时,逆气窜入尿道,将尿管内膜,激破引起种种疾病,小则影响健康,大则亦出危险。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并用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两天枢,再点气海一次,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大便便血以阑门为主,注重天枢,用调轻补。小便便血,加点关元,亦以阑门为主穴。
次治背部及督脉,先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膏肓、脾俞、肾俞。
又有一种脱肛病,每逢大便后,肛门直肠头下坠,不能收缩,此系大肠肠寒,正气虚,提不住,故大便后,肠头下脱。其治法与大便便血同。
病案举例:
(一)  周某某之妻,产后得便血症,每日便血二十余次,已两年有余。延余诊治,为之调阑门、建里,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梁门、石关、巨阙,再调上脘、中脘、建里,重调轻补,天枢、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再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诸穴放通。每日治五次,七日见效,半月后痊愈。
(二)浙江钱某某,患小便出血,经友人介绍,来所诊治,断为系肾脏气分错乱,浊气窜入尿道,将尿管挤破出血,故溲时与尿齐下。先调阑门、建里,调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阑门、气海,重调关元,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每日施治一次,七日见轻,十四日痊愈。第四节鱼口难言
鱼口难言症,系胃气上逆,口中自觉有水珠,在牙龈上,往来盘旋,自己欲将其啐出,但又啐不出来,随时乱啐,如鱼口之翕张,自觉苦楚不适,难以形容,其实口中并无水泡,系胃气冲逆所致,如将其胃气调顺,浊气下降,不再冲逆,其疾自愈。
治法: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并用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梁门、石关一次,再点气海,并压三把,再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此症以阑门建里为主,须重用调。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脾俞、肾俞。
医案举例:雄县武某某,年八十余岁,忽觉口中牙龈上有水泡一个,往来盘旋,不能啐出,口时喷啐,如鱼口之张闭,诸医不识此症,延余诊治,经余询问先师谓此病名“鱼口难言”系胃气向上冲逆所致,自觉口中有水泡盘旋,并无水泡,余先调阑门、建里,重调微补气海,放带脉,调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再调建里、阑门、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诸穴放通。第一日治四次,立即见效,共治两日,痊愈。
第五节青盲
青盲症,因受重大剌激及气恼,脾胃受伤,冲动肾气,肾气错乱,不能循脊上升,通达于目。瞳人属肾,肾水被气阻隔,故双目失明。此系内障,与外障目疾失明者不同。如将其脾胃之气调顺,肾气不再错乱,使肾水复能上达于目,双目即可复明,故治法仍须以调气为主,此治青盲之要诀。但升肾水,必须俟脾胃之气通畅以后,否则无效。
治法:先点阑门,再点建里、气海,放两带脉,再点章门、粱门、石关、巨阙,以一手捺天突、璇玑、华盖、三穴,再点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并压三把,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再按膏肓、脾俞、肾俞、命门。
每次治肾俞时,与其他诸穴的时间手法相同。待脾胃气分通畅以后,画治肾俞穴时,必先令其闭双目,然后用右手按百劳,使浊气下降,同时左手扣肾俞拨按,以助肾水上升。如病人感觉有凉气由脊背上升,贯达双目,此系肾气已通,肾水上升,俟治毕,再令病人张开双目,瞳人即可复明。
医案举例:霸县刘某之,年二十五岁,双目失明,经治一年有余,无效。余断为肾气不能上升于目,以致两眼失明,且服寒凉之药过多,造成脾湿胃寒,故肠胃不能消化。余先调阑门,调补建里、气海,放带脉,调章门、粱门、石关、巨阙,再调上、中脘、建里、调补气海,并用引气归原法及域中与阴陵泉齐放法。
次治背部及督脉,按百劳、两肩井、膏肓、脾俞、肾俞、命门,诸穴放通。每日施治四次,七日后,饮食及大便正常,脾胃之气已和,续治至十三日,知其气已贯通,肾水可以上达,遂令其紧闭两眼,将肾俞穴升起。病人自觉凉气一道,自肾俞由背脊贯脑达目。嘱其仍闭双目,俟诸穴放通,始令开目,双目复明,病人大喜。又施治数日,二目如常。唯此人多疑,忽有友人戏以“王先生尚未将汝病全治好”相诳,引起病人疑心。适余施治时,病人忽云“腹有凉气,顿觉不适。”虽施治多日,终未除去。余知其疑心所致,并非真病,辞不愿往。其父再三恳求,情不可却,勉为一面施治,一面瞽解,缠绕数月,病者始恍然顿悟,诸恙悉除。
余治此症后,外间传言,余能治瞽目,视为奇迹,遂有人以此事相询。余告以此症系青盲,既非肾水枯竭,亦非瞳人发生故障,实因气分错乱,肾水为气所阻,不能上升。通达于目,故双目失明。余将其气分舒疏畅,肾气能以上达。视神经机能恢复正常,双眼自明。就病人对于升起肾俞时,即觉凉气自下升达于双目,此系明证。非余能使瞳人已坏之瞽目复明。
第六书鹤膝风
鹤膝风有系由猝蹲而得者。凡人行路及坐卧起立寸,偶一疏神,腿部猝然一蹲,两腿之力不平衡,将用力之腿,膝部关节间的气血,受了剌激,则气血行到此部位,即失正常,渐渐凝聚于此。在初起时,不自感觉,待气血凝聚时,腿部曲伸,始感觉不灵活,渐渐肿胀,形似鹤膝,不能曲伸,疼痛难忍,久久亦生危险。
此病治法,须以分筋为主。将其筋络舒开,使气血不再凝聚,肿胀自消,其病自愈。
治法:用腿部的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得以周流。
医案举例:北京钱某某,年四十余岁,右腿得鹤膝风症。右膝作肿不能曲伸,得病月余,针药无效。余往诊治,用腿部分筋法,将腿部的筋络拨开,使气血贯通,不再凝聚于膝间,以免成疮,每日施治一次,五日胀减,肿渐消,二十余日,肿全消,亦能曲伸,共治一月,痊愈。




第七节羊毛疹
羊毛疹,系感受邪恶不正之气,侵入腠理,将毛孔内周身汗腺,结如丝网,气血不能流通。其连结主要之处,在前后心,皮肤发焦,有很密的暗点,似有似无,皮肤发黄白暗色,按之发热,此即系病凝结之处。每日下午,作冷、作烧、似疟、非疟,四肢发紧,头重、堵闷、心烦、无汗,不思饮食,重则口吐黄绿水,上午较轻,下午加重,夜亦如此,病重即卧床不起。有急性,有慢性,用点穴法及针灸,均不能取效。必须将前后心,用针挑拨,将内中的白粘丝挑出,类似羊毛,每处挑三、五针不等,将羊毛挑净为止。先将皮肤用小缝针针尖挑开,再往下挑,将白毛拔出。如不伤及好肉,即不流血。在心口窝挑三处,成品字形,背脊四椎以下,八椎以上,脊骨两旁各二寸余,共挑四处(左右相对,各挑两处),挑法与挑前胸相同。挑毕,用荞麦面冷水和成团,沾香油搓前后心,则气血流通,周身腠理自开,安卧一宿,得汗即解。但七日以内,忌生冷及凉食,犯则必复发。复发则必须再挑。临症时,必须告知病家注意。
医案举例:
(一)董某某,于某年夏初,忽不省人事,四肢厥冷,脉闭,邀余往诊。余检查,见其鼻孔内有白泡,胸部皮色发焦,似若有点,不甚明显。用缝针鼻端微按,陷而不起。知其感受时令的不正之气而得,系羊毛疹症。先将鼻孔两泡挑破。两目微动,复将胸口以下,用针挑拔,每处挑出白毛-撮,如是共挑七处,人即清醒,再将背后膏肓穴下挑八处,四肢回暖,精神如常,即愈。
(二)孙女王某某,两岁时,正月初,因受感冒,每日下午发高烧,不想吃乳,余知系羊毛疹,因其母不信,未挑,延至十五日,入昏倒状态,遂用针将前胸挑三处。尚无知觉,及挑背后四处时,儿始能啼哭,夜间出汗,次日痊愈。
第八节穿肠毒


(一)一九三二年间,雄县乡间疫大作,患者上吐、下泻,绞肠作痛,数小时即死,死后肛门抽缩成一黑洞。死者甚鱼。群医莫知其故。余治杨某某症,细思其故,知为穿肠毒,用针挑鼻内孔,及前后阴窍的白、紫泡,得以挽救,遂即用此法治疗,应手辄痊。
(二)一九三二年初夏,余姨甥杨某某住余家,忽得此症,上吐下泻无遍数,腹中绞痛欲死,嗓音已变。余始作霍乱治,用针剌曲池、委中放血,再用针剌上、中、下三脘,建里、水分、左右天枢、气海、三里、三阴交诸穴,吐泻仍不止,复用点穴法,调其中气,亦无效。家人惶恐,拟将其送回家中。余谓,“此等急症,送回伊家,行至半途必死,当再另想善法。”细思此等症,死后肛门抽缩成黑孔,其毒必蕴结于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鼻与肺相通。遂细察鼻孔,并与常人的鼻孔相比较,发现其两鼻孔内有白泡,(鼻孔内泡,在靠鼻翅者居多,其色白,挑破时无血;又有在靠鼻梁一面者,起紫红色泡,用针挑破,即有紫血放出,但凡有紫泡者,其靠鼻翅一面,多有并起白泡,亦须挑破,挑破时,仍无血。)与常人不同。心知有异,即用缝针将两鼻孔内的小泡挑破,(手法见上篇)病人感觉腹痛稍缓,吐泻止,但尚皱眉,问之,腹尚痛,知肠毒未解,料其肛门必有异状。即检查肛门,见已缩成黑孔,即将肛门翻开,见四围有紫泡七个,将泡拨破,再往外翻,又见有粉红色的小泡三个,亦为拨破,病大见轻,腹痛立止。少待病人又微皱眉,若有所苦。再询之,谓腹中尚微痛,无大苦。余知病尚未除根,肛门既发现紫泡,前阴恐亦有朕兆。检查尿道,见阴茎尿道孔作紫色,用针微挑之,见内有白泡,皮甚厚,即用针用力挑破,病人忽觉心胸凉爽,并谓“我病全去矣。”即令其安睡,约三小时后,唤醒,令进食,吃绿歹一糕十数块,再睡。次日,起坐如常,痊愈。
是时乡间患者甚多,闻余能治此症,踵门相求,均用此法治之,立愈。每日求治者甚众,约月佘,疫势始减。
此等症,发现症状,种种不同,有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者,有头疼欲裂者,有剧烈牙疼者,有两腿疼痛不能起立者,且分急、慢两种,慢性者,迁延数日不愈,急性者,数小时即能。
(三)一九三三年春间,孙某某每日来余家监工,忽一日未来,余恐有异,遂至伊家,见其呻吟在床,其妻谓伊夫两腿疼痛,不能坐起。余告此是疫症,不信。强为检查,鼻孔内果有两白泡。唤其妻视之,始信。即为挑破,霍然顿愈,起立如常,遂同来余家监工。


(四)一九三五年,夏历正月十五日,乡间演戏,忽邻妇抱小儿求治,口吐白沫,二目不睁,不省人事。余为检查,周身无异状,嗣又检查鼻孔,见其鼻孔内有白泡,用针挑破左边一个,白沫即止,二目已睁,再将右边一个挑破,儿即能啼哭,病立愈。
此症发现各种症象,不胜枚举,仅举一、二例,以供研究。 附:先师医案数则
先师王文先生,治内外科及正骨诸症,均无记载。余从游时,虽曾屡见先师治病,奈逾时已久,苦难记忆,仅忆及先师正骨奇症数则,附录于后。
(一)五脏倒转症:雄县李某某,于冬季时,骑驴出郊外闲游,道路结冰,驴蹄滑,将李君摔倒,即不能起立,抬回家中,医治无效。偶一行动,须屈身持两手杖,伛偻而行,胸间中气不能直达,自觉由右侧而下,苦楚异常,求治于师。
师曰:“此名‘五脏倒转’,自驴背跌下,气嗓近肺,心处被震动,略为扭歪,故身不能直,气自右边下,并非五脏真倒转也。”
师先开中气,后治督脉,扣按住肺俞、膏肓两穴的筋,将其肺气升起,气嗓自然扭正,治毕,即能起立。坐车回家,途中颠摇,病又复发,次日,再来求治,即仍能起立,遂住师家中,调治约年许,一切如常,不复发。


(二)闪跌尿闭症:雄县弹压地方哨官某,一八九零年间因骑马摔下,不能小便,经多方医治,均无效,腹胀欲裂,求治于师。师谓“此系被摔倒时,震动大肠上翻,膀胱亦随之上翻,恰巧膀胱尚未落下,而大肠先落,遂将膀胱挤住,故尿道不通。”师嘱病人,将中衣褪下,命两人将其扶住,微拎起,师将少腹左边近大肠处扳住托起,随即嘱两扶手将病人往下一蹲,师即放手,病人尿涌如泉。腹立平。病人叩谢而去。
(二)雄县农人某,于某年秋间收割豆时,登车装豆,且行且装,因装豆过高,车往前行,偶一疏神,即由车尾仰面摔下,后脑骨缝震开,同伴束手无策,求治于师。师曰:“易耳。”即用手在伤者头颈间风池穴,板着风池穴的两筋,微微拨动,约数分钟,后脑骨缝即合而愈。


(三)肋骨挤塌症:一九二六年,师往余家中时,有文生刘某某,在丧家充宾相,事毕回家,进门为门限绊倒,将肋骨挤塌两根,次日即来余家,向师求治,师令其仰卧床上,一手托起后背,一手在其肋骨塌陷处,用手指轻轻敲拍,肋骨即之,平复如初,道谢而去。
余叩问其故,师曰:“此名‘腾骨法’。后脊椎与后肋相接,后肋与前肋相连,前肋梢正对圭骨。病人右前肋被挤塌陷,错了部位,则其肋骨近脊椎处拱起。盖前肋骨塌陷,后肋骨必拱起。余左手将病人后皆肋骨拱起处托住,一面用右手将肋骨塌陷处,轻轻敲拍,前肋自然腾起,就与部位相合,其病自愈。”
(四)移牙痛症:一九二六年间,三胞妹素患牙痛,病发时,数日不能嚼物,疼痛甚剧,余用针及其它治牙痛法,其痛虽止,但仍不能彻底痊愈。是年三姊牙痛大作,苦楚异常,适先师住在余家,与某医病,姊求师治之,师曰:“此系牙龈受风,先暂止其痛,继散其风,稍时门牙必作痛,待其风散,再为施治,病根即除。”师遂施治,见其用手拨弄面部之穴道,牙痛顿止。曰:“暂息少时,门牙必作痛,须忍耐,待其风散,再治。”三姊应诺,不逾时,门牙果作痛,姊谓门牙已痛。师曰:“如何。”告以不甚剧。嘱稍待。顷刻,痛转甚,复请医治,嘱暂忍,其风散尽,治愈即不复发。约时许,痛尤加剧,促请数次,师笑,令忍耐,至时余,师曰:“风已散,吾为汝施治。”遂将面部人中及手部合谷等穴治毕,痛止即愈。至今三十余年,牙疾从未复作。当时儒侍师在侧,叩询其法,师曰:“此系‘移病法’。因此病系受风而得,必使移开,风方能散,风散即愈。”复叩询用何穴及何种手法,适有他事中止,儒遂去。此后即未提及,数年后忆及,而师已故去,故始终不知此法,所用何穴及何种手法,奈原书又遗失,无从学习,至今忆及,曷胜适悔。
按移病法,宋名医钱乙,号仲阳,精是术,遇外科痈疽生致败命处者,即用此法,移至别处,再为医治,不致发生危险。自宋以后,即失传,先师王文先生于“推按精义”中,得知此法,则此书之宝贵可知。深望阅者如藏有“推按精义”一书,亟为贡献政府刊行,则于医学放一异彩,俾益世人,实非浅鲜。

《脏腑图点穴法》是专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高级推拿、点穴疗法,疗效神奇;后来学习者,按书研习,领会其要旨,施用其妙法,反复推敲,不断实践,进而整理出《脏腑经络按摩》、《脏腑点穴按摩》、《古传点穴治病神技》《激能脏腑点穴法》山东淄博李石宝整理(《六经推按论》)等专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1-1 09:26 , Processed in 0.2026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