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51|回复: 0

卫老师与好友分享中医知识一起复兴中医的信--清河老师与群友聊天谈中医攻邪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6 06: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卫老师与好友分享中医知识一起复兴中医的信
我是国家广电总局退休人员,广播发射技术高级工程师,河北省社会精英联合会健康服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员。还曾经兼任过正安聚友会河北分会会长,业余爱好中医推广近十年,有些中医朋友,一直在努力地做着中医推广工作。
在我的QQ空间访问量超过十万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这就有了这篇从QQ空间日志整理出来微信笔记。
清河老师讲中医文稿选摘
清河老师,河北保定人,从小受教于中国传统文化,古文功底深厚扎实。聪慧好学,师从多位中医师研习传统中医十余年。创立中医慧水学派,招收多名弟子一起传承传播中医伟业。
他是我的朋友,亦是我崇拜的中医人,一直都在跟随着他学习。
他自费印刷了几本小册字,也把一本写了好久的《伤寒论解》付之一炬。最近因为新冠肺炎,他新的专辑《痰精论》不得不发行电子版。
如果你是中医粉,或者是中医人,那么又认可清河老师的作品,清联系我。
专辑《痰精论》是专题讲解,痰的危害及其中医治疗机制和思路的。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有重要指导作用。全文约1.2万字,是清河老师最新的作品,也是其得意之作。比本笔记反映出来的水平肯定会好许多。
我需要你和我以朋友相处,首先要有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再加上尊重知识的态度,付一点点儿小费。
我的微信号是:hebzhyrlm

一、清河:为什么可以睡出个好身体来!
中医推广人
2016-2-27 20:29
几日前,老友年后初聚,余为一人诊其脉,平缓有力,奇之。想之年前,其人身体差甚,何以年后之脉如此壮健?问之最近身体状况,其言,大良。余问其法,其曰:以美觉养之。《内外伤辩惑论》言: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今时之人,工作节奏极快,压力猛增,应酬极多,致使思虑竭其精,七情乱其气,饮食累其体,久之,神疲体衰,百证由来也。其人久病,脏府功能多积弱,医者诊脉,庸医错乱而断,药害多伤,使之更衰。虽遇高明之手眼,能诊其气机所结,脏府所积,知其虚实薄厚,下药之时,对证而用之,初见成效,久又生不良,且反复之后,莫能为之。何也?医者虽识其证,虽用其药,然不知大道也。何为大道?一国久疲,必先与之休养,尔后方能生生不息。一人久疲,亦当以养为主,治反为辅。故而中医常言,三分治,七分养也。凡为医道大手,必明此道也。然人何以为养?今医有以运动养生者,有以食疗养生者,有以气功心法养生者,各类保健层出不穷。然皆末道也,非养生之正法。人有精气神,精气为基础,神为上层建筑。精气出于五脏六府,归于肾,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而开于目。故而人之双眼,最耗精气,目开则精气散,目闭则精气收。故擅养生者,首先闭其目,古语云,闭目养神是也。目闭而精气得聚,精气厚而神得以养。三宝得养,久之,身体安有不良者。故而孙真人言:闭目百日,治一切眼疾。其眼疾之所以得以治者,赖其三宝得养也,三宝得养,目焉有不复者。然其所治又何只目,周身上下未有不得其善也。久病之人,配以闭目之法,辅以针药调治,真道也。

二、清河:谷液分流论
中医推广人
2016-3-31 10:14
谷液分流论
五谷入于胃海,先分精华与糟粕。精华为水液,左旋入肝胆,上注心肺,归于肾,流走膀胱,所不受者顺膀胱以尿出。此者即为精华之传送也。糟粕者,顺胃,入于大小二肠之中,以大便排出。是糟粕传输之道也。精华水液,沿其道而行,养护经脏,故而胃府肝胆心肺肾膀胱先得养,精华水液有余,则还于胃中,下注白赤二肠,以润肠道,通大便。故而久虚之人,其精华之液,尚不能养其肝胆心肺肾与膀胱,更奈何于二肠乎?其人必肠干肠燥,是失其养护也。若有人虚而滑泻者?或为胃中虚寒,或为谷液受困于中府,此二者,皆使精华水液不得再传也。便注于二肠之中,致使其滑泻也。久者,胃中津液耗干,亦成阳明燥实之证。不成者,胃津未致乏绝矣。故虚证之人,为寒虚所中者,当温之左旋,令谷精入道;困之者,散结气以外运也;有绝谷精之也者,当补之以养。东垣之法,为虚寒所伤也。或虚热,或真寒,温养之。初结气者,脏府未大伤,阴阳未大损,伤寒之法可开之。然久结厚气,非东垣仲景之法可治之。厚气厚味之结,虚非真虚,实非真实,热是假热,寒亦假寒,唯久病衰之为一真也。此者是当今内伤病之主流也,皆因久食厚味而伤之,七情结郁更助其势也,非五淡之法,养胃本气不能除之,其论在养胃散论中,不做更论。然五淡之法以养人,必先散其结,同其谷精水液,先润养胃府肝胆心肺肾与膀胱及附属之经,得小便多者是水精谷道通也,谷道通则阳气周流。故而,叶桂言:“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谷精之液得生,血自养,小便得利,阳气周流,非圣人之手眼,不能言之,真扁鹊仲景辈也。待谷液回于胃中,下注白赤二肠,大便得以通润,精谷之道洞开,方为长流也。养生之大道,治病之正法,素问之传也。

三、气液分流论
五气入肺,先分水与气。水者,是气之化,即五气入肺遇金之性凉而化之,尔后顺势下流,其道为二。主道者,天一生水也,即入肾中。次道者,沿表里之经,顺其络脉,润养大肠。故而,肺气生水,其功有二:一则养肾,二则润大肠。此二者,是肺气水化也。有不化水者,以气而布之,从表至里,由上而下。从表至里者,以其气在肺最清,轻扬则向表也。渐入里,五气渐浊,其气渐沉也,轻扬之性渐去。由上至下者,先肺,后心,再膈,再脾,再肝,最后至肾。故而至肾者,阳最浊之,以膀胱分其浊,使北水不浑也。故而北水者,清浊之分也。运清液向上,泻水浊向外。医之擅察者,以小便之形色,可辨气之寒热清浊也。其五气养人者,先养上焦,后养中府,最后至肝肾。故《难》言:脉不满五十跳而一止者, 肾气先尽也。以肾离肺气输布最远也。凡五气之乱,因不至而损者,亦当肾先损也,其发证者,多先发腰府及以下,或为虚劳乏力,或为下肢水寒,或为骨损骨痹,此皆不得天气所养也。其病由下而上,至肺病者,五气将绝也,皮聚而毛落。又有因盛而发者,五气即盛,先壅于上。或先发喘满,或先损皮毛。而后由上而下,伤至肾者,其命将绝也,是为难治。又有一气盛而伤者,春气盛,先损肺中土,再盛则反伤肺中金。气为阳者,则伤阴,气为阴者,则泄阳。肺中土气得泻,则天气难养中府,金气伤则失补运之功也。阳气盛,阴气损,则发狂热。阴气盛,阳气损,则发寒滞。春气虚则反之。其余四气皆防此。其人久病而不愈者,除胃海之五味失养,亦当察五气之源也。二者调当,虽为重症,可渐愈也。

四、肺胃本气论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五气者,其根在肺;地食人以五味者,其根在胃。此二者,是一切生命运动之根本,不可动摇之,乱必取大祸。五气者,以肺为输布,先入心膈,后入脾,再之后入肝肾,故难经言:“一脏先无气者,肾也。”因肾离司天之气最远之故也。五气者,初发之时,皆薄皆淡,薄淡者能通散而不伤阴阳,故补养而不致瘀塞。此者,是五气之根本也。然,气有久而不散者,或因膈中寒阻,或因五谷积于脾胃,或因肝气结郁,致使气道闭塞,气运不畅。气运不畅,则致气渐厚,或为阴气阻之,或为阳气隔之,天气失运。若其人五谷不调(见养胃散论),地基崩塌,其为病者,岂有不乱乎?此之治者,不当温之,不能辛散,不可取滋补,又不能洞泻,医若遇之,安有不愁乎?不识其根本,妄动针药,取死之道也。其治者,当以薄气薄味通之,方能扶正而不伤阴阳也。薄气薄味何以能通?此早春破土之法也,后当细论之,今但简述之,先以象取之。天地二气并复,谷道气道渐通,周身上下得养,其久疾者,安有不康健乎?

五、大夫应该会读书读经典
盛极而衰,这个不重要,关键是盛极之后为什么会衰。这才是我们要追踪的重点,而不能用单纯的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来敷衍自己。
我们现在在这里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问题的回答要一点点来。
(胡紫陽 2016/05/01 17:26:37老师的意思我们怎么去延缓这个过程)
清河 2016/05/01 17:26:45
需要足够的基础,在这里能提出问题,就达到了目的。你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胡紫陽 2016/05/01 17:27:42
女子养阳明,男子养肾)我们要在后面,文字中章节中去一点点搜集东西,否则所闻的问题都会成为空谈。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则上应云雾不精,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这是内经的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第一篇中提出了阳气在四五之间由盛至衰。这里我们先把阳明气和肾阳之气合为一处,都是阳气的衰。我们后面要追的重点就是要追阳气衰的这种原因。
在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我将这一段画了出来生气通天论篇,(“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合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那么我为什么要画这一段呢?这段文字和阳衰的过程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天气,这是天地的阳气。内经说天地的阳气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内经用了四个字“清净光明”。
经说天气只要保持住这种清净光明的本相,只要不迷失的太久,万物就能够长存而不灭。但若是常年的昏暗,使得日月失去光泽,邪气就会伤害人的孔窍。阳气就会被邪气闭塞郁阻,
就会给生命造成灾害。于是,这里我们有了一个假想,人在四七四八之后是不是因为其失去了清净光明的本相,而造成了衰落呢?
这个可能是有的。但目前我们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只能将其作为一个假想敌,我们不做回答。
我们继续把内经向后看,这是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这里提出了人的阳气是通乎天气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是人寿命的根本。这一段还是出自生气通天论,是继上一段后继续阐述人的气和天气怎么连接起来的。这里首先承接了第二卷四气调神大论说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圣人养护生命也是要维护这种清净光明之气的。这样第二篇的四气调神大论和第三篇的生气通天论就统一在了一起,给出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养生法则:养护人的清净光明之气。这是圣人的养生。圣人养生这种气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再次回到上古天真论了。在上古天真论里,关于圣人养生是怎么写的呢?我把原文发给大家(板凳哥 2016/05/01 17:56:40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以百数。这样的人可以做到形体和精神的不衰,不仅仅是可以活百岁,而且在百岁的时候还很健壮。也就回答了内经之初的设问:“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动作不衰。”而不是七七八八的人,五七五八阳气衰退,七七八八地道崩。
这里虽然还不能说明五七五八的衰落是因为人体的气失去了清净光明的本相,但至少可以说明了保持清净光明的本气是可以躲避七七八八之灾的。今天我们先谈到这里。内经很玄妙的,要看你会不会读。读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后面还有好多东西,需要串联在一起讲,希望大家能够好好读经。

六、继续谈五谷病的形成2016-5-6
清河 2016/05/0515:40:49
我们就继续谈五谷病的形成及判断。
内经有几大条主线,贯穿整个素问。清净光明之气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我最近写的素问八篇里的第一篇。这个课题很长,我们先放一下。
我们先沿着五味之感继续讲水谷病。
昨天我们说了,一个人久食厚味,时间久了,就会对这个口味渐渐失去敏感性。这是因为厚味之积造成的。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甜的,且常年吃甜食。内经说甘入脾,以甘入脾生脾来说,一个人初食甘物,脾脏会得到甘物的俸养,会生长壮大。然而一个人若是偏于甘物
冷落其他四味,这样以来就会形成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是脾的独盛,脾脏独盛,一个是会抑制北水,一个是容易反克东木。这是从相制的两方面来说的。中土盛,会造成东方北方的虚证。有相制的一面,也有相生的一面。中土盛,西金就会被俸养。这是母实子,中土盛而西金也盛。中土盛,南火就减少了消耗,中土不仅仅不需要南火的俸养,反而还会反养南火,使南火盛。
清河 2016/05/0516:05:21
如果说东方北方好发虚证,难么南方西方则好发实证。
这里我们还要去区分阴阳两面,“阳性升,阴性沉。”
好食甘温阳物气品久,阳好升上,西与南为上,心与肺好以气实并中土发。
同居于上位,心为阳,肺为阴。及好心盛肺虚,阴好下行。下位肝与肾,甘凉之品下行,下焦二脏其阳并伤。
肝为阳肾为阴。北水则厚,肝木则亏,这是我们从受的一面来讲。也就是从甘养脾的一面来讲。但甘虽入脾养脾,然多则不受。
这就像一个人吃饭,你的饭量是顿食两碗米饭,这是你胃能够运转的。给你两碗米,则是在养,一旦过了这两碗米,胃的压力就会增大,久了,就会使你的胃疲惫不堪。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在胃上有,在人的五脏同样有。
以脾脏来说,虽然脾喜甘物,然其受甘之味也是有一个度的,人久食甘物,厚其甘味,就会超过脾脏的受盛能力,从而使得脾脏受累,久则疲惫而乏。
先讲到这,手机没电了。

七、清河老师与群友聊天谈中医攻邪之法
今天讲一讲金元四大医家中的攻邪鼻祖张子和的东西,熟悉中医的人,就一定会想到那著名的攻邪三法,汗法,下法,吐法,亦可以叫汗吐下三法,也可以叫涌汗下三法,张子和为什么在攻邪中常用此三法呢,汗吐下又和邪气有什么内外联系呢,虽然张子和被称为攻邪派鼻祖,但是中医中的攻邪,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说,当年的非典,以西医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找到某一个药物,要将非典病毒杀死,消灭,譬如现在的癌症,亦是如此,攻伐杀戮,以灭为本,这是我们现代医学中的攻邪,然和中医的攻邪,或者说张子和的攻邪全然不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攻邪,讲究的是给邪以出路,张子和的攻邪也是如此,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如果我们能够抛开现象去寻找医学的本质,或者说是阴阳五行的本质,意或者说是物质运动的本质,就会发现,所谓的汗吐下三法,确切的说应该是患者体内邪气外行的方向,以汗法来说,汗是皮表腠理的反应,以里外来看人体,皮表是人体最外面,邪气从皮表解之,这是邪气的运动,是邪气从内向外的运动,这种从内向外的运动,不仅仅包括发汗,在中医中,还有刮痧,刺血,走罐只要是解开皮表,令邪气外公的方法,都可以看做是汗法透邪的范畴,仲景伤寒中的辛温发散表邪,叶桂温病中的辛凉战汗,透表邪,都是其中的范畴,而吐法呢,这是邪气向上而出的走向,张子和当代的医者,涌吐痰的较多,但如果我们从邪气向上走的这个本质运动去看,这个吐法不仅仅包括了涌痰,还有呕气,涌涕以及喷嚏,口气,这些都是邪气从上解的方法,许多有眼病的人,诸如眼干,眼涩,有的人伴随着相应经脉的痹阻,再用导引法,或者服药之后,突然出现了流泪的症状,在流泪后,泪止,就会发现眼睛比之前舒服多了,这正是在内阻碍精气上递目中的邪气,随着流泪排了出来,邪气外出了,精气流走就会比之前通畅,精气能够上递,眼睛就慢慢的舒服了起来,同样的,一个有肺病,肺中有痰结的人,有的时候涌涌痰的方法,但除了涌痰之外,还可以通过鼻涕,或者外用药物,或内服汤剂,或导气归引,在之后,出现鼻涕外流,很多时候你就会发现随着鼻涕的外流,咽喉,肺部的痰结突然就会轻了下来,如有的人胃腕,心肺中气憋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呕气的方法救急,轻轻的提一提大鱼际穴,然后打一通嗝,就会发现之前的症状消失了,这里都是邪气向上走外解的方法,非独涌痰之吐法,张子和的涌法,我们更多的可以看成一个邪气从上外解的方法,下法呢,这是一个邪气向下的方向,传统中医中将之归为二便,然而除了二便之外,常见的从下外解的方法,还有放屁,如果我们把张子和的汗吐下三法大而广之,这就是邪气在走的三个方向,凡是在人体内的邪气,如果从内外解,这三个方向是必须要走的,有的会走一个,有的会有多个,这个我们用张子和的攻邪的方剂是如此,用扶正的方法也是如此,以通玄散为例,在服用通玄散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小便会增多,这个小便的增多,既可以站在李东垣的观点上,可以看做是水津谷液从胃流走膀胱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浊湿水汽的外排,许多人在小便增多的同时,就发现自己的精力也跟着强盛起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个我们之前讲过,我们现代人许多所谓的阳虚,并不是真虚,而是被重气重味所困,当小便通利的时候,人体内的许多浊湿之气就会随着小便排出,浊湿之气排出了,被困的阳气就跟着运上来了,这个阳气并不是通玄散补的胃阳之气,而是你本身的胃阳之气,是阳气被解放的一个反应,其实我们许多中医,一把病人的脉象,虚软无力,你看一个人的舌象,舌苔比较厚,就冒然断定,这个人的阳气虚了,这是不对的,这是没有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给脉象下的定义,如果你处在李东垣的时代,你这么断定,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处于当代,你这个脉象的判断,九成是跑偏了,因为李东垣时代,因为社会原因,这个虚大多是真虚,而我们当代,则大多可能是假的,症状很多时候相同,脉象也基本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呢,同样的脉象虚软无力,同样的精神匮乏,同样的舌苔厚重,不同的社会,证机很多时候也是不同的,李东垣时代,战争频繁,物质匮乏,人们的营养供应不足,这样的情况下,首先产生的真虚证,真虚已生,这个时候如果突然暴食,或受湿邪,因为胃气不能运化突来的谷物,或者突收湿邪,就会脉气羸弱,舌苔厚重,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升阳益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温胃气升阳气,来解决水谷不运,湿气内生,这是没有错的,这个方法,在数千年的中国,都是能应对大多数人的,而战争年代更是如此,这个判断方法,是基于物质的不丰盛为根本的,然而现代社会是不同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这种丰盛,远非农业社会的中国能比,从97年后,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脚步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物质也越发的丰盛,这个时代的人民,在胃气未虚的时候,就大吃大喝,这个时候,一个是胃气推动不了这个过盛的饮食,一个是虽然能推动,但是推动起来,却比之前慢了很多,这样以来,一个是胃气的乏累,一个是所食谷物不能运达而腐化,从而形成重气重味,累伤五脏六腑,这个时候,我们去把这个脉象也是虚弱的,因为水谷不运,也会内成水湿,精神乏力,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还按照物质匮乏时代来判断这个脉象,以升阳益气之法治疗,因为阳气的聚集,能量的突然增大,也会强行推动谷物运行,使得患者,觉得非常舒服,但是一个人胃气本已乏累,这个时候你再给其温热,就像是给一个久虚的人吃了兴奋剂一般,卖力的干活,只是干完活后,待气兴奋劲儿过了,就会出现更大的神疲劳,就像抽大烟一样,把人彻底榨干,不仅仅如此,而且,此人本以厚气累积,再以气填之,长久之下,更助气厚之邪,此时虽然是虚脉,然此脉是胃气所困累之后的反应,是被厚气厚味所困,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的做法,不是升阳益气,而是淡薄发散,去厚留薄,一个是养胃的清淡之气,一个则是散厚积之邪,这样胃气自复了,这个证脉就自己慢慢解决了,这个脉只是我们当代论脉的一个脉象,其实当代社会,许多脉气的论述都要现在当代去考虑问题的所在,在我们当代写个社会特点下,探究为什么这样的脉象会出现这样的病症,而不仅仅是死扣脉经不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脉就是那个脉,证就是那个证,然而方还是那个方的时候,却出了问题,虽有时效,但长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机变了,触发的机变了,其他的可能就跟着都变了,在服用通玄散的时候,除了下法的小便,还会出现呕气,大便,涌痰,流涕,出汗,然而这个汗吐下三法,或者说上走下走外走三个方向,却又与张子和的三法有不同,通玄散是以扶胃气散诸结为根本,首先讲究的是扶胃气,先讲这麽多!

八、守真五淡养生粥为什么用三棵波菜2016-8-4 14:29
今天有点时间,我们就聊一聊菠菜的问题吧,提到菠菜,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童年时,在我小的时候有一部动画片,是非常流行的,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呢?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大力水手,在这部片子里有一个镜头,会反复上演,那就是吃菠菜,每当大力水手要提升力量时,就要吃菠菜,然后就变得所向披靡,小的时候不明所以,当我渐渐长大,进入了中医行业,渐渐的理解这一部动画片的作者,还是很有学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们就讲解一下菠菜的秘密,在中医的药性中,这是味走肝的药物,应该说是食物,而且这味走肝的食物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是所有走肝的食物(药物)中,叶片最柔韧的一个。植物柔韧性好,那么这里面传递着一个什么信息呢,那就是其气的属性。气柔而长,也就是说菠菜发出来的气是非常柔和的,不仅仅柔和而且质密度还好,所以其韧性好,气波长一个气越柔和那么它就越容易被接受,而且安抚本脏的能力就越强,而韧性好,气波长,又保证了其不易被折断,辐射的范围也就越大,
这是其他走肝的药物不具备的,唯一和它比较接近的,就是荷叶,不同的是,荷叶从水而出菠菜从土而出,一个载水的能力更强,而通玄散是在中土发力的方剂,所以气的衔接上,菠菜肯定是药性强于荷叶的。
讲完了它的药气属性,菠菜为什么要用三颗?我常说,人有五神,分别为神魂魄意志,其中有一个神就以肝为家,这个神就是魂,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三魂七魄的说法,而且肝的先天象数为三,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嘛,今天我就给你们来揭开这个秘密。
灵枢经里说,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神是在阴阳二精相搏于命门处产生的,产生之后开始上行。先过肝位,在神产生初期,这个时候阴阳二精互搏之力犹在而且非常巨大,这个时候为了解决这股冲击力,神的第一道分身应运而生,这个神不仅仅分出了神气,而且还要吸收这种阴阳搏杀残留下来的巨大力量,这个神就就在了肝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魂,它是应力而生,受力而生。它是力量的主宰,发力的源泉,所以我们看肝亢的时候,人体会爆发出极大的力量,有的时候甚至让你无法驾驭这股力量,肝气乏的时候,人也会精疲力尽,乏力不支。这就是因为魂掌管的就是力量,同样他也是将整个地气,拖上来的主要发力点,那么什么样的发力,坚韧而稳固呢?这个学过力学的人应该都知道,那就是三角力,也就是由三个发力点共同发力,是最为坚韧和稳固的,这也是为什么魂要有三个的原因。因为这里是大地拖起天气的支柱,要有强大的稳固性,支撑性。也是因为此,在神气分气而生肝魂之后,魂气又会一分为三。菠菜用三棵,在力学上,用的也是同一个原理同气三股,三角力学,拖起整个地气的上升。所以,回头我们再看大力水手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知识。好了,关于菠菜的话题就讲这么多吧!

九、清河谈人体的原气与周流
2017-2-23 9:12
【原气来源】
原气定义:原,开始的,最初的,本来的事物形态;气:气血;原气,即为最初的、本来的、气血存在状态。原气来源:经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即天以五气形式进入人体,转化成人们所需要的气和血;地以五味的形式进入人体,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气和血。五气主要靠的是我们的呼吸系统,五味主要靠的是我们的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难经说,吸者随阴入,至肾而还。天气入脏之后,其气一分为二:相对较清的一部分气顺经发往腠理,向着腠理运动;相对的较为浑浊的一部分气则顺阴脏下走。所以内经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传入肺脏:
以肺而言,就是被肺分出来的相对的清阳气要顺经走向腠理,而留下的相对的浊阴之气,就要顺着阴脏继续下传。清阳之气顺经向着腠理方向走,一部分会走向皮表,一部分会顺着肺经,在肺经络脉处注入大肠经中,再沿着大肠经流入大肠腑。
传入大肠腑:
在大肠腑中,气由最初的清澄状态,达到了肺与大肠表里周流的最浊状态。此时大肠腑开始将这股浊气一分为二,分出来的浊物便随着大肠腑下流,流出体外。在大肠分浊之后,相对较为清澄的气注入大肠经,在大肠经络脉处,别入肺经,流回肺脏,沿肺脏呼出。同为大肠分化之气,浊气顺下窍发出,清气顺上窍发出。故而《经》:清阳走上窍,浊阴走下窍。此言腑之分清浊也。
传入心脏:
脏肺受清气之后,留下里的相对较为浑浊之气,顺着阴脏下递,入于心中。其心所受之气,相对肺所分之气而言则浊,然非真浊气。心脏从此气肿分清气而出,顺心经发往腠理四肢。其气在心经别脉处,注入小肠经,别入小肠腑。
传入小肠腑:
达于小肠腑时,其气在心与小肠表里周流中,由最清至最浊。小肠于浊气中在分浊而出,顺肠道下走,排出浊物。小肠分浊外出之后,留相对清澈之气,别入小肠经中,于小肠经络穴别注心经,流回心脏。有上达肺者,顺肺之窍呼出,亦有顺本脏之窍,舌之孔网而出者。
传入脾脏:
心脏纳清气之后,相对之浊气,顺阴脏下流,注入脾中。亦一分为二,清气顺脾经发往腠理,其气在心经络穴处,别入胃经,注入胃腑。
传入胃腑:
其气在达胃腑之后,在脾胃经脏表里周流中,由最清达到最浊。胃分浊气外出,顺胃腑下注,流入白赤二肠,从下口排出。分浊之后,相对较清之气,别入胃经,在胃经络穴处,别入脾经,注入脾脏。其气有顺脾脏上递,走心肺之窍外出者,亦有从脾之本窍口外出者。
传入肝脏:
脾脏分清之后,所留浊气顺阴脏下流,注入肝脏。肝脏于此气中分清而出,顺肝经发往腠理,于肝经络脉处,别入胆经,流入胆腑。
传入胆腑:
其气在达胆腑之后,在肝胆经腑表里周流中,由最清达最浊。胆脏分浊气而出,浊物下流肾与膀胱,顺膀胱下窍而出。浊气外出,余留相对之浊气,则顺胆经外出,在胆经络脉处,别入肝经,入肝脏之中。其气有顺肝脏上走心肺,顺心肺之窍外出者,亦有顺本窍外出者,从上窍目中流出。
传入肾脏:
天气入于肾中,肾脏分清浊,清者养肾,并顺肾经向腠理发散。浊阴则下流膀胱,排除体外。清阳之气,在肾经络脉处别入膀胱经,流入膀胱腑。
传入膀胱腑:
其气在达膀胱腑后,在肾与膀胱表里周流中,由最清达到最浊。膀胱分浊气外出,顺尿道下流,排出体外。相对较清之气,于膀胱腑注入膀胱经,于膀胱经络穴处,别入肾经,流回肾脏。其气有顺脏上递,言心肝脾肺之窍外出者,亦有顺本脏之上窍外出者,于双耳中排出。
此即为吸者随阴入也。天气从肺开始,步步下递,至肾脏传至底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点:一,吸是随着阴脏的分清而下入,呼是随着阳腑的分浊而上出,此即为吸者随阴入,呼者随阳出;二,每次分清浊后,清阳之气走的都是四肢方向,浊阴之气走的都是六腑方向,所以在内经的最后一条清浊分辨中提出,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消化系统】
五谷饮食入胃之后,一分为三:一,清阳之气;二,清津谷液;三水谷糟粕。清阳之气:清阳之气是要上达入肺的,再由肺来布五气,这个布散过程在呼吸系统中已经讲过。
清津谷液:
清津谷液则是注入脾中,由脾脏来运布出去。脾纳谷精,而后左旋,进入肝胆,由肝胆上递,进入心肺,再由肺下流肾中,流走膀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津液产生的速度小于运输出来的速度,津液便不会在脾脏中有过多的停留,这样津液就不能回流胃中,从而形成脾约,使得肠胃发生燥证,发生硬便燥便。
水谷糟粕:
流入小肠大肠。小肠经过二次吸收,将糟粕中精华提出,别入小肠经,于小肠经络脉处,别入心经,注入心脏,以养心君。小肠提出糟粕中精华之后,余者,走大肠,顺大肠排出体外,便形成了大便。
上述两个方面讲了天地二气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我们的经气。内经说,手十二经通天气,足十二经通地气。也就是说,天气出了可以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还可以通过手十二经进入人体;地气除了可以通过五谷饮食进入人体,还可以通过足十二经进入人体,这个我们后面在讲经气的时候再具体阐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1-25 14:35 , Processed in 0.1084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