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威---云架构决胜云计算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87|回复: 0

艾的“为药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2 14: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的“为药之道”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特殊疗法,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因为针灸,仅凭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就可以治病救人,且是立竿见影。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针灸呢?怕是大多数人都以为针灸就只是扎针而已吧。其实,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的合称,“针”即为针刺,“灸”,自是艾灸。那么,何为艾灸?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灼,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即所谓“血寒则凝,血温则行”。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以致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或寒、或痛、或胀、或酸、或麻等,此时加以艾灸,即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平衡机能的作用。这便是艾灸的“温”和“通”的作用。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而血在经脉的流行,则要凭借“气”的推送。故气的各种不正常活动,都可影响血气的运行,从而变生百病。《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这便是艾灸的行气活血作用。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这是艾灸的温补元阳的作用。

  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如《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这便是艾灸的补虚固脱作用。
艾灸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艾灸也可美容。但艾灸的美容与化妆品美容和整容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艾灸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从而从根本上改善肤质以达到美容的效果,而化妆只是对皮肤缺陷的一种遮掩,妆卸了就又打回原形了。整容是只改其形,却改不了皮肤状况。因而这些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容。真正的美应是自然而然散发出的健康、光泽、靓丽的美。这便是艾灸的美容作用。
     
   艾灸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起着双向调节的作用,它既能散寒,也能清热。《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故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
   艾灸亦可祛湿。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故伤人最易留滞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且不易祛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可见湿邪之难缠。艾,性辛温,纯阳之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因湿为阴邪,故艾灸可凭借其温阳之性以化寒湿为汗液、为小便并将其排出体外。这是艾灸的祛湿作用。
               
   小小一株艾草,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如此多的功效,中华传统医学之博大精深,可见一斑。望广大医者和中医爱好者能多加珍惜,认真学习,不断挖掘,并加以创新,将其发扬光大,以救助更多的患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boway Inc. ( 冀ICP备10011147号 )

GMT+8, 2024-11-1 10:20 , Processed in 0.0834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