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7# network
Nutanix这个超融合大杀器,还能挺多久?
2017-05-24 13:18
看世界必须要看中国 存储圈专业号 超融合发展到今天, Nutanix这个大杀器的威力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风风雨雨的八年抗战, 深藏多少功与名? 暗藏多少荣与辱? IPO之后一年不到, 市值缩水一半, 业务高速增长的神话到底还能挺多久? 再次分分钟普及超融合,不懂就不要问了 什么是超融合呢?其实对于超融合的定义国内外都有,大同小异。国内超融合圈子喜欢将其看成是即超融合基础架构,即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文章后面统称:HCI) 相对于HCI架构来说,传统的物理数据中心采用的传统方式的基础架构,多定义为服务器、网络和共享存储系统相互连接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共享的存储系统,一般也是由多个服务器通过专门设计来实现使用块或文件数据的存储,在物理网络上的共享。 不过,阿明也看到国外的Evaluator Group机构认为,”一个超融合的解决方案应该有别于传统方式的另一种方法, 将超融合架构定义为Hyper-Converged Appliance Architecture,它可以提供一个虚拟化基础设施,而不需要单独的物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 另外,国内也有专注HCI技术的厂商,他们对HCI的定义更为具体化和方案化,并认为HCI是以软件定义为核心的软硬一体化架构,这与Evaluator Group的定义同理。即采用标准x86服务器,将计算与存储整合为通用的融合节点,采用跨平台在线迁移方式,并实现分布式架构部署。然后通过软件定义角色并统一管理,不需要额外独立存储资源。各节点接入全局高速网络,同时融入一站式机柜。最终通过端到端的预先方案验证与配置调优,做到大大缩短业务上线周期。 如此看来,国内外对于HCI的定义与外延有着相似之处。其实无论大家对于HCI如何定义,说到底就是打破了服务器、网络、存储的孤立界线,实现一个统一的HCI形态。而一些国内厂商更为具体化和方案化的HCI定义,将在文章后面有所叙述。 按照这样的普遍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存在多个HCI产品和方案,其实按照应用场景来分类,也可以分为针对VDI场景、重量级负载的数据库应用、私有云环境、中小型企业级用户综合应用场景的HCI方案。 发宏愿,稳住了华尔街大神那颗“脆弱的心” Nutanix是超融合的先驱者,也是目前成功抵达NASDAQ去IPO的唯一代表。 然而,2016年Nutanix的市值我记得也是IPO后基本到了40亿美金,但是到了现在市值缩水到了20亿美金。在这样的情况下,Nutanix怎么对得住华尔街那些大神。之前我们都知道Nutanix与戴尔、联想等等多个厂商有OEM合作协议,同时也通过第三方将超融合软件部署到HPE ProLiant服务器系统里。但是,迫于各种压力的情况下,Nutanix不得不寻求更大的销售出路。 因此,2017年5月,我们看到了Nutanix企业云平台软件与IBMPower Systems相结合的合作新闻。这里面说的是利用内嵌的Nutanix虚拟机管理软件AHV虚拟化来帮助用户做私有云的方案定制。 不过,Nutanix老大们不得不对外喊话了,说Nutanix不只是一个做VDI场景的超融合,加上IBM Power Systems也想在Web架构上有所表现,因此双方的目的似乎更加高大上地看中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原生工作负载,对容器也将覆盖。 这个理由很强大了,一下子将Nutanix业务范围扩大了很多倍,并且全部锁上了业界最流行的技术应用趋势。这样子就很好了,华尔街的那些大神们自然会为Nutanix加分了,加分不是目的,目的是继续看好Nutanix,继续大把银子地买进Nutanix股票,让Nutanix股票涨涨涨。但结果看到今天的Nutanix股票是绿的。 即便市值每况愈下,我们也要念Nutanix的好 市值不行也没啥,但是我们还是念Nutanix的好,不然,Nutanix身后怎么会有那么多超融合技术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发家致富”呢? Nutanix超融合系统的好,不过如下三点值得看看: 在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的帮助下,实现弹性的集群扩展对于 Nutanix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 在可用性上,每个节电内设置了一个存储控制器,然后实现数据多份保存,数据备份自动完成不需要用户过多设置,少了RAID的烦恼。 高性能的读写IO和存储自动分级管理,提高了整个数据存储的性能和效能,冷热数据自动分级到HDD和SSD。 这些突出的功能特性与性能优化技术,使得Nutanix不仅最早适用于VDI场景,也针对大数据、关键业务应用、分支机部署、灾难恢复备份等等所有工作负载的场景都可以适用。不过,这里面是否可以搞定高并发高I/O要求的数据库应用,目前还是存有疑问。 再加把劲儿,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未来 颠覆者的命运往往多桀,超融合是趋势但Nutanix将成为先烈,最终可能被其他有着企业级IT综合产品运营实力的超融合品牌供应商收购。最佳接盘侠:联想,戴尔其次,浪潮与曙光再其次。 可是有人会说Nutanix不是成功IPO了么,那么未来融钱应该不难了,不缺钱了为甚还要将自己作价卖掉呢?话虽如此,但是之前在2015年传言CISCO会收购Nutanix,但后面慢慢就悄无声息了。 这说明CISCO并非真的将网络、服务器、存储的战略关系想明白了,好吧,想不明白就继续慢慢想,一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百年。不过CISCO得好好挺得过百年才行,就像蓝色巨人那样么? 可见,Nutanix还是招人喜欢的,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没有真正下手买了它,而是让Nutanix自己IPO了呢?最大的原因在于董事会平衡被卖掉的价格带来的利润回报没有自己IPO融资继续经营带来的回报大。 投资人看重的是利润回报,而不是产品前途。 不过,现在Nutanix野心不仅仅是超融合一个方面了,也在企业级关键业务领域开始动作,未来势必会去蚕食EMC、IBM、HPE等等企业级IT厂商的份额,但现在证实了,蚕食中也有合作的一面(纯企业级存储业务的EMC除外)。 但是,别忘了,大家都在进化,未必Nutanix这个超融合明星的进化速度就可以超过所有的人。 因此,Nutanix虽好,最终似乎也逃离不了自己的宿命,大家看看全球创新技术公司IPO之后再被收购的例子多了去。同时Nutanix本身无法在硬件创新方面获得足够的动力来匹配自己的超融合软件的快速发展,只能削足适履与多个硬件厂商合作,这本身就明显制约了Nutanix很难做大或超越企业级IT传统大厂。 Nutanix如何从中得到更好的机会,那就得看Nutanix掌门人与董事会的眼光了。正所谓:钱多钱少是一回事,有没有未来又是一回事。 回到传统套路,正确收购PernixData、Calm.io 能够与IBM、Dell、联想等等厂商继续合作,其实也与Nutanix的传统套路野心分不开的。 2016年,Nutanix正式宣布收购两家有意思的公司——PernixData和Calm.io。阿明认为:收购后者是主要涉足一下开发运维方面,收购前者才更显Nutanix的野心。 当时看到Nutanix收购PernixData的消息,业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指出:Nutanix的野心比较大,主要目的还是剑指企业核心系统替换。PernixData采用SSD+DRAM的分布式静态缓存技术,Nutanix收购PernixData可以为Nutanix带来闪存方案领域的直接技术支持与帮助,要知道超融合也需要闪存加速方案。 因为野心的存在,Nutanix还收购一家印度开发运维的软件公司Calm.io,目的也是希望在DevOps领域获得自己的领地,开拓Nutanix在IT基础设施应用、管理、使用的新视野。再说了用户都在奔向云的转型途中,谁都会重视云环境如何选择,也同样不会轻视数据中心设施的自动化路径。 从公司战略层面来看,Nutanix搞定了PernixData和Calm.io都是企图在企业级用户的IT核心领域获得更大的扩张。毕竟Nutanix起初是以虚拟化环境作为立足点,同样在虚拟化环境下的用户应用特点也决定了Nutanix更在行超融合存在的意义。 但是Nutanix不止于虚拟化环境,企业级用户所有领域将是Nutanix耕耘的沃土,这就是上面列举其应用场景时,包括提到与IBM Power合作的行业应用方向都已经覆盖所有应用场景了。对于这点,Nutanix早有所准备了,包括Nutanix发布自己的一款虚拟化功能的软件模块,以及与大范围更多企业级领域的厂商合作,表面上是为了市场销售与扩张,实际上,那真的是Nutanix在企业级用户市场“借船出海”的试水。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Nutanix在超融合领域的发展必须要PernixData来帮忙解决其瓶颈了么? Nutanix不是也有自己的全闪存、横向扩展、服务器/存储/网络融合系统么……在解决虚拟机启动风暴方面,只是依靠内存来提速不太理想,为此有厂商提倡基于闪存的缓存加速来提高虚拟机的性能。这就给PernixData带来了机会。 PernixData的最大杀手锏就是其FVP,之前来自ZDnet翻译内容分析说:“FVP透明化方式对服务器闪存及内存进行虚拟化,并将其汇集成跨多服务器环境的ESXi缓存体系,从而实现对向外扩展存储性能提升与虚拟机内部应用程序加速。” 从PernixData官网公布的FVP架构图来看,闪存虚拟化平台(FVP)可以紧密集成VMware的虚拟机管理程序,在整个VMware主机服务器上形成一个闪存缓存池,加速虚拟机的数据访问,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于是有人称这个为闪存虚拟化,也就是说FVP可以将闪存分割成加速虚拟机性能的闪存集群一样,并且形成一个池,并可以快速分配这些闪存缓存的资源,即便闪存处于不同的物理单元也是可以实现的。 对于这样的需求,Nutanix也希望可以利用闪存作为缓存在超融合架构体系中的应用,在一些用户案例中,Nutanix似乎看到了闪存和超融合架构结合的价值所在。 最终目的是:现在Nutanix想玩转企业级用户的IT核心领域,这点毋庸置疑了。 从投资者层面来看,Nutanix从2009年成立,“当时获得了顶级风投企业大力支持,这些风投公司包括非常知名的高盛公司、LIGHTSPEED、khosla公司等。”那么这些投资者必然是Nutanix融资的早期资本方了,从2009年到2016年Nutanix历经了近7年的风风雨雨,其间还获得多轮融资。 比如2010年A轮融资中筹得1330万美元,2011年B轮中筹得2530万美元,2012年8月,Nutanix在C轮融资中筹得共3300万美元的资金。2014年1月D轮融资筹得1.01亿美元,2014年8月E轮融资筹得1.4亿美元。 到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数字,Nutanix融资规模到了3.12亿美金,超3亿美金的融资经过2015年的大洗礼,特别是面临云计算与大数据狂潮的“波澜而至”,Nutanix的早期资本投资者真的还可以“稳稳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吗? Nutanix公司主要股东包括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Khosla Ventures持股比例分别为23%和10.9%。Nutanix联合创始人兼CEO德拉杰·潘迪(Dheeraj Pandey)持有9.2%的股份。 多年的经营,Nutanix盈利能力到目前还是一个问号,最早之前就有可靠消息传出:“在截至2015年7月31日的财年内亏损1.261亿美元”,为此2015年年底Nutanix提交了市场期待已久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当时计划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NTNX”。消息称: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贷将担任该公司的承销商。 到了2016年9月,我们终于看到了“NTNX”的股票交易代码出现在纳斯达克的美股行情表里面。 “早期资本想要套现,新的资本想要进来,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采取并购模式。”当然,有的朋友会怀疑:纯粹为了套现而搞并购游戏,难免有操纵内幕的资本交易嫌疑。美国证券与资本市场管理还是比较理性,套现还是不容易操作的。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是公开的交易并购,就不可能被判定为非法,而是合情合理合法。“资本市场本质还是钱钱交易,这点谁也改变不了。” 这些年来,分析Nutanix财务数据的文章虽然不多,但还是可以看到,Nutanix投入销售力度很大,销售费用在营收中占比年年攀升,而研发费用在营收中占比却年年缩水。这点上可以看到Nutanix通过收购去掌握一些非超融合的技术也是情有可原了。 但是研发费用的缩水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超融合厂商的发展还是潜在不利因素的。 还好,因为每年Nutanix的营收在增长,虽然占比缩水,但总体投入费用数字还是保持了很大的一个体量。 联想的试婚心态,到底有没有变? 对于联想与Nutanix之间的合作,是Nutanix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一个重头戏。 先引用一句业界朋友的评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IT厂商之间的合作很像'一夫多妻'……”。但总让阿明觉得联想也一样三心二意,似乎联想持有试婚的心态更明显一些。 之前,联想与SimpliVity达成一项协议,通过分销商Arrow Electronics,把SimpliVity的OmniStack数据虚拟化平台带入联想的System X服务器。(消息来自zdnet翻译内容)不过,后来因为HPE收购了SimpliVity,所以这部分的合作,联想恐怕自然会有所新考虑了。 联想也和StorMagic合作推出了一款超融合软件定义存储产品解决方案,集成了所有联想企业级服务器的优点和SvSAN平台优势。StorMagic本来就有iSCSI SAN管理软件产品的虚拟化版本,可以把VMware服务器上未使用的存储容量转化为一台虚拟的SAN。联想与StorMagic双方已经打造出三款超融合型配置方案,也是由合作伙伴Arrow公司负责渠道整合、预测试以及组装,这些产品的定价大概在5000美元的区间。(消息来自zdnet翻译内容) 联想还与Pivot3达成过超融合的合作伙伴关系。Pivot3存储硬件设备向企业客户存储的数据提供了集成的虚拟服务器,并且Pivot3基于RAID的存储技术被广泛的用于保存监视录像数据。标签:全球性合作。(消息来自zdnet翻译内容) 不仅如此,联想还与国内的超融合初创企业SMARTX、国内超融合代表华云网际也有合作并推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2016年,联想投入重金,也宣布了与Nutanix更大的战略合作,官方新闻说是共同致力于开发、推广与销售搭载Nutanix软件的联想全新超融合设备产品家族。 可见,有资料可查的联想超融合试婚了N次,那么对于Nutanix这次合作是否也继续试婚呢? 其实,对于联想这样“试婚”的超融合战略,Nutanix心里好不好受,谁知道呢?Nutanix到底持有什么心态呢? 从2014年开始甚至更早时候戴尔公司与Nutanix方面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在Nutanix和戴尔已经签署了一项OEM协议之后,戴尔就计划提供采用Nutanix软件、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的融合设备。随后Dell XC系列的出现,就是两者合作的成果。并且,后来戴尔在Nutanix合作上推出了不少创新方案,并且2017年5月底前最新的SC5020也将在中国推出。 诚然,对于Nutanix来说,超融合厂商领域的先行者,也是非常渴望得到戴尔、联想这样成熟品牌的战略合作,毕竟戴尔、联想的用户覆盖都是有目共睹的,超融合厂商与成熟品牌服务器厂商的结合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可见,Nutanix在戴尔之后,再与联想进行战略合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未来Nutanix应该还会进一步加强在OEM等方面的其他厂商的战略合作,这样才更好为Nutanix抢夺IDC以为的几十亿美金的超融合市场继续捍卫自己的领先者地位。如果这样的战略合作不断增多,势必也会涉及到与Nutanix在超融合领域战略合作的品牌之间的竞争,那么对于这层的竞争关系处理,不知道Nutanix有什么具体策略,还是让大家自由生长呢?阿明非常关注这点。 实际上,超融合领域的发展,有时真如一夜春笋。稍微回想一下,比如:Nutanix、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Atlantis Computing、NIMBOXX、VMwareEVO:RAIL平台、Pivot3、Maxta、Stratoscale、Gridstore,其中Nutanix、Maxta和VMwareEVO:RAIL在国内都有市场推进。当然国内品牌也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做广告了。 这就正好印证了Nutanix想要继续捍卫自己的地位,必须在加强自己的市场拓展同时,不断加强与更多超融合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否则,这个超融合市场的将会超越你想象的乱象与竞争。 当然,业内大师早就有分析,联想这次与Nutanix的合作,是全球性的。“一个贸易商多卖了个东西而已,不同部门的合作。”可见,联想虽然试婚许多超融合厂商,但联想自己并没有因此而乱了阵脚。 由与联想合作,想到Nutanix的“命根子” Nutanix,中文名:路坦力。这是否寓意:Nutanix所坚持的融合之路平坦而前行有力?我不得而知,只是猜猜而已。 不过,从Nutanix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在对外宣称:100%依靠渠道来销售。在外媒的一些文章中也评论道:Nutanix的品牌知名度不高,无法让企业级用户信任,因此依靠渠道伙伴来推进其销售,可谓借力使力,水到渠成。 可见,现阶段,Nutanix之于渠道,就如其命根子。渠道如何,命数便如何。 当然了,渠道推进必须有的放矢,否则,对于Nutanix这样一个初创厂商要想遍地开花,那只能算是扯谈。 需要指出的是:Nutanix虽然在中国放开了和当地存储、服务器等厂商的合作,这里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Nutanix毕竟是一个技术性的厂商,如何更好地教育合作伙伴能够以更快速的方式,让更多的用户信服来自Nutanix的解决之道?这就需要Nutanix沉下去,走到渠道中,走到用户身边,以一种更体系化的教育、培训和支持服务,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发展机会。 为此,Nutanix渠道的合纵连横还需进一步深入。不论对于渠道直接伙伴、还是全球性战略伙伴,亦然亦然。“合纵连横”最终可望将Nutanix带向更大的成功。包括与戴尔、IBM、HPE、联想等等企业级IT厂商的渠道合作与推进。 国内厂商不要只为Nutanix而超融合 现在,只要提到超融合,业内都会提到Nutanix,因为Nutanix做得最为成功,提到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像Nutanix那样去做产品、做市场、做用户,迟早会做死自己。这个世界,越是存在风险有挑战的地方,往往越是聚集了许多人。 可能,这就可以解释,为甚人类都喜欢看笔直的悬崖峭壁、看巍峨入云天的山峰,无限风光在险峰,好奇心成就每一个不怕死的人! 为此,国内出现了不下于10家在做超融合或者类似融合产品的厂商,不过超融合的市场到底在哪里?真的处处可以超融合吗?潜力真的大得装得下一个地球吗? 如此天真无邪的问题,到目前还是得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之前有业内普及常识说:融合架构包括了一切与融合相关的产品和方案,超融合只是融合架构的一个方面。从概念和发展思路来考虑,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大家可以好好掂量一下,有多少用户已经使用或者考虑采购超融合产品了?可以占到总体存储用户数量的多少比例? 超融合的实际案例大部分还是在虚拟化环境下的用户群体里,Nutanix核心竞争力也是在那里。但对于国产存储厂商拉说,真要玩票一把超融合,却不能继续走Nutanix的老路了。不走这条路,那走什么路? 向融合架构看齐,发挥出计算、存储、网络的灵活性,目标设定的面不要那么广泛好不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大佬。 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但创新都是从一点开始,一开始就从一个大面出发,那只是理想。但做融合架构创新,真正看到了成功希望的还真的是从一个应用点出发,做成功了之后,再扩展,再到融合架构的某一方面去看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看到了成功实例越来越多。 记住,超融合要从应用出发,全面开花的那是大佬们玩的游戏,实事求是,路从脚下起,就得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稳定的发展也是一种快速发展,相比超速发展带来的内里不足而崩盘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